《答谢中书书》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二、语音颓(tuí)与(yù)歇(xiē)三、重点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四、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五彩缤纷”?A. 五色交辉B. 青林翠竹C. 沉鳞竞跃D. 晓雾将歇答案解析:A. "五色交辉"指的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形容色彩斑斓,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
2. 文中“高峰入云”这句话主要描绘了山的什么特点?A. 高耸B. 云雾缭绕C. 雄伟D. 连绵起伏答案解析:A. "高峰入云"直接描绘了山峰之高,直插云霄,突出其高耸的特点。
3.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猿鸟乱鸣D. 沉鳞竞跃答案解析:A. "晓雾将歇"中的“将歇”意味着即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4. 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A. 山川之美B. 欲界之仙都C. 谢灵运D. 陶弘景答案解析:A. "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山川之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与这山川之美相比。
5. 以下哪个句子描述了傍晚时分的美景?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案解析: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述的是夕阳即将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跃动的景象,属于傍晚时分的美景。
二、解释字词1. 请解释“清流见底”中的“见底”。
答案解析:“见底”指的是水清澈到能够看到底部,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2. 请解释“五色交辉”中的“交辉”。
答案解析:“交辉”指的是不同颜色相互辉映,形容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3. 请解释“晓雾将歇”中的“将歇”。
答案解析:“将歇”意味着即将停止或消散,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
4. 请解释“沉鳞竞跃”中的“竞跃”。
答案解析:“竞跃”指的是争相跳跃,形容鱼儿在水中活泼跳跃的情景。
5. 请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
答案解析:“奇”在这里指的是非常奇特、美妙,用来形容山川之美的独特和非凡。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一。
基础知识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 )竞跃: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2。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 )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1)、欲: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4。
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5。
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
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 , . , ., 。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复习习题——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答谢中书书》习题1.以下丈学常识内容有误的一顼是( )A.《三峡》——郦道元——北建B.《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一宋代C.《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D.《答谢中书书》——内弘景——北宋2.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说优美,作者以白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萌,文中表现展昏变化之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⑶《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 字号_________ 有"”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 °⑷苏轼.字号________________ (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____ 、、_________ ,以及唐代的___ 、______ 0三、丈吉文阅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流流见成。
两岸石壁,五色文辉。
青林翠竹,四时供备。
晚穿将琰,猿乌乱呜:①夕日欲颉,沉楠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梆。
白康乐以来,表角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臼三峡七百里中,两芹连山,略无阙处。
更岩盛嶂,隐天液日,@非亭牛在分,不见哝月。
至于夏水套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怠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舂冬之时,的②索湍之淖,回沽倒影,纪映多生怪柏,悬泉源布,飞湫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密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歆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囊。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筝谢中书书》作者是向削梁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三峡》的作者是 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答谢中书测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请问“中书”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书法B. 中书省C. 一种官职D. 一本书的名字答案:C2.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请问文中提到的“山川之美”是指什么?A. 山和河流的美丽B. 书法艺术的美C. 人的品德之美D. 文学作品的美答案:A3.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提到了“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的“欲界”是什么意思?A. 指人间B. 指天堂C. 指地狱D. 指仙境答案:A二、填空题4. 《答谢中书书》中的“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
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 文中“________”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的自豪感。
答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简答题6.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是如何表达的?答案: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谢灵运通过对山川之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和赞美。
他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来说明山川之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欣赏和谈论的话题,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达了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答案: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谢灵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极高评价和深厚情感。
他不仅赞美了山川的壮丽,还表达了自己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美景的幸运和自豪。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仙境的高远情怀。
五、写作题8. 请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此题答案不唯一,考生需自行创作)自然之美,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漫步在山林间,听着溪水潺潺,看着绿树成荫,心中便涌起一股宁静与和谐。
自然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给予我们的心灵慰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复习题(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答谢中书书》复习题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1—14题。
(14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小石潭记》)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五色交辉..俱备()..()(2)四时(3)青树翠蔓..远逝()..()(4)俶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却不同。
请加以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答谢中中书》中考真题集锦
《答谢中中书》相关练习一.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真是就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⑤…。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隐轸【zh ěn] 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已耕作的田地。
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甲】;【乙】。
二.阅读下面二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基础过关卷《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文言文基础过关卷【20分钟】姓名:分数:《答谢中书书》课前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第二个“书”,即,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本文是作者是【时间】时思想家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重要文言词汇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年与时驰C.①清流见底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一狼仍从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杂然而前陈着蹴尔而与之B.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乐者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余读书其中《答谢中书书》课后一、原文填空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出、,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本文的中心句是:《与谢中书书》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
二、简答题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对景物进行描写,写出了“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言外之意?“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三峡》与《答谢中书书》中都有“猿鸣”,请说明它们分别烘托渲染了什么氛围?中考真题一、课内比较阅读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的相关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的相关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说法正确的是:A.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B.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C. 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D. 作者是明代文学家2. 《答谢中书书》中提到的“三山”指的是:A. 蓬莱、瀛洲、方丈B. 崇山、嵩山、泰山C. 华山、嵩山、衡山D. 泰山、华山、衡山A. 高峰入云B. 清流见底C. 夕阳西下D. 猿鸟乱鸣二、填空题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
2.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转”字,通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三、翻译题四、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答谢中书书》中所描绘的景色特点。
2.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五、阅读理解题1.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康乐”是指谁?2. 文中提到的“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字,指的是什么?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答谢中书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七、判断题1. 《答谢中书书》全文共使用了四字句式,这是其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
()2.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名山胜水的热爱。
()3.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八、连线题请将下列《答谢中书书》中的景色与相应的季节连线:1. 清流见底 _______ 春季2. 晓雾将歇 _______ 夏季3. 夕日欲颓 _______ 秋季4. 沉鳞竞跃 _______ 冬季九、改错题1. “答谢中书书”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写给好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2. 文中“夕日欲颓,沉鳞竟跃”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鱼儿跃出水面的景象。
十、仿写题请仿照《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式,写一段描绘你家乡四季景色的文字。
例:《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你的仿写:__________十一、文学常识题1. 《答谢中书书》所属的文学流派是:A. 唐宋八大家B. 初唐四杰C. 竹林七贤D. 魏晋风度2.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为: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戏曲十二、综合题1. 请列举出文中描绘的至少三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练习题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练习题一、选择题A. 朴实无华B. 华丽辞藻C. 含蓄委婉D. 简洁明了2.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王羲之C. 陶弘景D. 韩愈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二、填空题1. 《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川之美。
2.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
2. 请分析《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请举例说明《答谢中书书》中的修辞手法。
四、翻译题五、阅读理解题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隐居生活的乐趣?2. 作者为什么认为隐居生活是一种高洁的品质?3. 文中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判断题1.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陶弘景辞官后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2.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3.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认为只有隐居深山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七、连线题请将下列《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与其对应的内容连线: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描述宴会场景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描绘山水之美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 表达隐居之志4.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赞美隐士品质请仿照《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式,另写一句描绘自然美景的话:例:《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改写题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第11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参考答案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
二、词语解释题(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4)夕阳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7)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翻译句子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由同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土共谈论的话题。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打印版)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打印版)###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宋文学家______的作品。
2. 答谢中书书的全文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______的向往。
3. 文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体现了作者对______的赞美。
4.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绘的是______的景色。
5.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中,“五色”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渊明,其人主要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朝- B. 南朝宋- C. 明朝- D. 清朝2.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B. 向往- C. 忧虑- D. 愤怒3. 以下哪项不是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 A. 高峰- B. 清流- C. 石壁- D. 沙漠4. 文中提到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的是什么时刻的景象?- A. 清晨- B. 正午- C. 黄昏- D. 夜晚三、简答题1.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 根据文中的描述,分析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及其所体现的美学观念。
四、判断题1.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
()2. 文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
()3. 文中提到的“清流见底”是指水流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床。
()4. 答谢中书书一文的作者陶渊明是唐朝的著名诗人。
()五、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陶渊明2. 自然3. 山川4. 山水5. 各种颜色二、选择题1. B2. B3. D4. A三、简答题1.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世、追求自然和谐生活的渴望。
2. 作者通过对山川、清流、石壁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自然之美,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答谢中书书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复习习题——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答谢中书书》习题1.下列文学常识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郦道元——北魏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C.《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D.《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北宋2.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字___,号____,有“___”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_____。
(4)苏轼,字___,号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____、其弟____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__、____、____,以及唐代的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梁时人__________(人名);《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是哪位作者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陶渊明2. 《答谢中书书》中提到的“中书”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书籍B. 一种官职C. 一种信件D. 一种礼物3. 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愤怒B. 悲伤C. 感激D. 淡然4. 下列哪一项不是《答谢中书书》中提及的内容?A. 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B. 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作者对友人的责备之意D. 作者对友人的期盼之意5. 《答谢中书书》中“中书”一词的官职,通常负责哪些事务?A. 管理国家财政B. 管理国家军事C. 管理国家文书D. 管理国家教育二、填空题6.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7. 作者在信中提到,友人曾________,使他感到非常感激。
8. 作者在信中提到,自己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 作者在信中提到,希望与友人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之意。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是如何表达的?四、阅读理解题11.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并给出你的理解。
五、论述题12. 论述《答谢中书书》在古代书信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13. 将《答谢中书书》中的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含义。
七、写作题14. 假设你是《答谢中书书》中的作者,写一封信给友人,表达你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盼。
八、综合分析题15. 综合《答谢中书书》的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并给出你的观点。
九、开放性问题16. 如果你有机会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十、创意写作题17. 以《答谢中书书》为背景,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描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谊。
请注意,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应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实际文本进行设计。
《答谢中书书》试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特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能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答谢中书书》中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山川之美”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山川之美。
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这是静景;而猿啼鸟鸣不断,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是动静,一动一静,相互结合,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
5.开放性试题《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谢中书书考查题》 -
《答谢中书书》考查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字,号,思想家。
2. 本文选自《》,是一篇。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1.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猿鸟乱.鸣()()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高峰入.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青.林翠竹()三.用原文回答。
1.本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文中以动见静,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山中一日之景的句子是(写晨昏景物变化的句子),。
,。
3.从俯仰的角度描写山的高峻,水的清澈的句子是(山水相映成趣的句子):,。
4.陶弘景赞赏谢灵运山水情怀的句子是,。
5.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四.问题汇总: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的?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体会加点字的妙处?(1)猿鸟乱.鸣(2)沉鳞竞.跃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笔下山与水的“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句是从哪两种视角来写山之高、水之净的?4.“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赞叹山水之美,同时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5.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作者在文中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样的简练文字写出了一幅绝美景色。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将这幅美景描绘出来。
6.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用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对景物进行描述。
请你说说文中他从哪几个方面营造意境,突出了“山川之美”?答出其中两方面。
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陶弘景的隐居之地引出他无限的情思,文章结尾部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讨考点
1.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
景色的?(探究写法)
山水 相映
色彩 配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四
两岸石壁,
季
五色交辉。
之
青林翠竹,
景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
晨昏
猿鸟乱鸣;
昏
变化
夕日欲颓,
之
沉鳞竞跃。
景
仰视 技巧: 俯视 视角转换 平视 之美
晨昏变化 动静 之美 结合 色彩搭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两篇短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热爱自然,纵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B 1.下面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语段一写到“高峰入云”,语段二中具体描写高峰“入” 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 · 陶弘景
息县三中 主讲:李玉琴
河南中招:近13年未考
☆2011版较2001版新增篇目
复习目标
对比阅读
语段一:《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 · 陶弘景 语段二:节选《与朱元思书》南朝梁 ·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 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 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重点实虚词,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同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耸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全,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确实; 欲望 自康乐以来, 从,自从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不再,再也没有; 欣赏; 奇丽景色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 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有三: 一、对前贤(康乐公,谢灵运)的钦敬与追慕; 二、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三、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溢于言表。
中心概括
作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慨发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 水的朋友,同时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 肩,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既是对前贤的钦敬 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文 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随笔小练
《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 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 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如: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之美 视觉 视听结合 听觉 之美
动静相称 之美
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 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闲适自得之意。
简要分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 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期望 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实是欲界之仙 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 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 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 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 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 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能够背诵全文,翻译全文。 能够掌握重点实虚词。 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 (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是南朝梁时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看 透了污浊的人世,遂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 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 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