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实用版)目录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3.文章的艺术特点4.结论正文【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经过和感受。

全文以游山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这篇文章在唐代散文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生活的感慨。

文章通过描绘西山的奇峰异石、清泉碧潭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通过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章的艺术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腻的描绘:柳宗元运用细腻的笔触,对西山的景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如“西山之游,始于箕山之阳,终于渑池之阴”,“山之峭者,如指掌;水之清者,如练帛”,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优美的语言: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悠长。

如“泉声咽危石,树姿仰古云”,运用对仗手法,展现了泉声和树姿的美丽。

(3)情感真挚:柳宗元在描绘西山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时间之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4.结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游记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柳宗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戮”,刑辱,这里指遭到贬 谪。
常常
•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忧惧不安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这个州里,常常 感到忧惧不安。
公务之暇 慢步徐行的样子 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的样子
•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公务之暇,就缓缓地出外走走,没有目的 地到处游玩。
名词作状语,每天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鉧(gǔ mò)潭记》《钴鉧潭西 小丘记》《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 记》。
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 贬逐蛮荒(永州司马) 故交断绝 贫病交迫 老母病故
满怀忧惧之情
寄景抒怀
贬谪文化
“诗家不幸文章幸”
•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 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 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 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n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观赏风景
(3)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 壤,皆在衽(rè n)席之下。 席子
译文:我攀援着登上山顶,席地而坐,观赏风景, 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卧席之下。
指山的高低之势 蚁穴边的积土 山谷空阔的样子 溪谷低下的样子 聚集收拢
(4)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wā)然,若 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 n)蹙(cù) 藏匿起来 累积,莫得遁隐;
(8)觉而起,起而归。
译文:睡醒了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家。
认为
奇特的形状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 未曾,不曾
奇异非常
译文:自认为所有这州里的形态奇特的山水,都被 我所享有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奇怪和独特。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始得锡山宴游记(必修一)苏教版原文注释加翻译

始得锡山宴游记(必修一)苏教版原文注释加翻译

注释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

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

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

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

所极,所向往的境界。

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

指,指点。

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

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

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

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

箕,簸箕。

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

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

“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

“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刳:挖空 汇:水流汇聚的地方 辇:用车子拉 致:达到 渔者:捕鱼的人 陋:轻视 价:价格
注释
注释
不足偿者:不足以偿还的价钱 益:增加 土:泥土 石见:石头显露出来 财现:钱财出现 交于我:交给我
注释
不辞:不推辞 神墨:神奇的笔墨。这里指擅长书法的人 吴越:地名,指今江苏、浙江地区 李氏者:姓李的人。这里指柳宗元的友人李深源 商余:邀请我商讨游览的事宜
-
目录
CONTENTS
1 原文 2 注释
2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
x
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游览西山时所感受到的美丽景 色和自然之乐
1
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多暇日 取州民之尤不戴者,与二三童子,携畚、钁而往,刳山而平其麓,视其坳积水,与其肩汇 ,跌视其中,若珠玑然 遂辇而致之江,将沉之 有居者渔者,过而陋之 问其价,若不足偿者,益以土与其众 人后土尽而石见,石尽而财现,皆欣而笑,以交于我而不辞也 得而归之太一余使以神墨僧之吴越与友人李氏者将泛舟商余以游,见我于肇之吴兴 曰:"彼疏以数万至,则可以具饮。"此其意不欲速行,以尽田之术耳
原文
得之日,与其徒薪采以至为茅茨不封户牖以相通则食饮其中 抵岁暮,则皆雨薪者负薪而来 米可万蹄角斗酒以千瓶计其率如此 于是或讲《易》讲《诗》讲《礼》讲《春秋》,讲其所未睹讲其所未闻者以相之酒不设荤 腥之食则甘于画饼者八斗而止矣 皆以为知观者则大笑曰:"我欲子速行、行子之所长。"余告之曰:"吾非速行者也
6
所未睹:没有见到过的道理或事情等。这里指没有见识过的事或物等。《礼记·礼器》:"司营具、舞 象(大武)、春秋射诸侯、中国象中南粤随县西来至此、及鲁士师、皆取于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唐】柳宗元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寄情 山水;写出一系列刻画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 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文章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 更突出作者在游览中所获得的精神感悟,以山水美映衬人格美, 体现作者在革新失败,身遭贬谪后仍坚持独立独行的思想品质。 这次快乐的西山之游使我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我才 感到 以前的游览都是白游,真正的游览是从现在才开始的。
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 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带领仆人渡过 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 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峰才停下。当我们 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 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
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现在都在我坐席之下了。
附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 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 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 的溪流一直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 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 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 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靠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 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 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 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自余为僇人: 施施而行: 披草而坐: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缘染溪: 始指异之: 箕踞,席地而坐: 攒蹙累积: 萦青缭白: 莫得其涯: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摘要:一、游记背景及意义1.游记的创作背景2.《始得西山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游记内容概述1.作者对西山美景的描绘2.游西山的过程及所遇之事3.游后感及人生哲理的抒发三、游记艺术特色分析1.优美的文学描绘手法2.寓言与象征手法的运用3.独特的结构安排与表达方式四、作者情感及创作目的揭示1.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2.借游西山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3.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文章通过对游西山过程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借游西山之机,表达了人生哲理的思考,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游记的创作背景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心情忧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誉为“游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游记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内容方面,柳宗元对西山美景进行了细腻、优美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游西山的过程中,作者描绘了所遇之事,展示了游者的心态变化。

游后感部分,作者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并借游西山之机,抒发了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在艺术特色方面,《始得西山宴游记》运用了寓言与象征手法,如以“宴游”寓言人生,强调人生如宴,应把握当下,尽享美好时光。

同时,文章结构安排独特,以游前、游中、游后为序,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表达方式上,柳宗元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描绘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令人陶醉。

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柳宗元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 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 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 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 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 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 有相同的乐趣。
•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 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颢气:同“浩气”,指天地自然之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广大的样子。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醉倒的样子。 就:接近,进入。

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 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 游而不知它的尽期。拿起酒杯斟满酒,喝 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

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 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 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 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 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 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 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 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精神专一。 形释:忘掉形骸。 释:解除束缚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 还不想返回。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 融合。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 际:交会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独特卓立。 培塿:小土堆。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修饰 异 州 永 前 以 写 先 , 墨 着 处 他 从 却 篇 开 者 作
映 照 山 比 来 垫 铺 为 作 此 以 , 览 游 的 水 秀 。 往 以 于 同 不 游 之 山 西 衬
几个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 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表承接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 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 天际,四望如一。
每天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 表)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罪人,一直住在这个州,心里常恐惧战栗。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有空闲的时候,就外出慢慢地走走,随意地逛逛。 (3)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每天与同伴登上高山、进入幽深的林子,走到迂回曲折 的溪谷尽头。 (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深泉怪石,不管它们在多远的地方,没有不去看看的。 (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到达以后就分开草坐下来,把壶中的酒全部倒出来,喝 得大醉。
认真体会下面一段文字的修辞特点: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 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相同字首尾相接 的顶针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手法规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 ,绵绵无穷,醉梦交织,颓唐郁结的心 情,无以消解的表达效果。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 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 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 “醉”、“卧”、“起”等动作,造 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 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 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 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 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 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 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 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 “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 全文的作用。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前言《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讲述的是他和朋友们在西山游玩的经历,是唐代文学中的一篇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

本文将给大家带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赏析,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我和友人相伴同游,移步至千岩万壑之西山之巅,于显福寺之南窥瞰望下,天际与地平之间,皆为长安之城郭及众多屋舍。

观其色貌,形似百兽之群,翠黛屏障相间,城垣互接。

时值秋余气爽,望之晶莹如玉。

阳光明媚,清风徐来,山上树木葱茏,枝叶参差,参天的巨石耸立在山顶,巍峨壮观。

这些景色让我们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放松心情,畅快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寻得山下一草堂,强邀主人请饮,岂料主人为有著名之高士,抱屈不就,以为羞耻,且有浩然之气,乃拒不出见,令人不胜遗憾。

我们只好寻找另外的地方,来品尝这个山区的美食,享受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

我们在这里品尝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和氛围。

在这里,我们结识了许多友善的朋友,共同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享受着这个美丽的时刻。

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文学作品,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山峦、树木、城郭、景色等等,描绘了一幅瑰丽壮美的自然画卷,同时也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气息。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非常细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在描绘西山处于秋天的氛围时,用词贴切而优美,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清新纯净的空气,那朗朗澄澈的秋色。

此外,作者也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气息。

在文中,主人厉行仁义,坚守高洁品德,尽管我们未曾与他谋面,但他的贵气、高尚和温文尔雅却记在我们心里。

这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崇尚正义、尚重品德的价值取向。

总之,这篇游记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清新的文笔、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魅力和风范,也传递了各种深刻的人文思考和价值取向,是值得广大读者深入欣赏和思考的优秀文学典范。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记柳宗元的作品永州⼋记 《永州⼋记》是唐代⽂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游记中还有⼀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寻胜较多,故称《永州⼋记》。

《永州⼋记》:《始得西⼭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丘记》、《⾄⼩丘西⼩⽯潭记》、《袁家渴记》、《⽯渠记》、《⽯涧记》、《⼩⽯城⼭记》。

始得西⼭宴游记 今年九⽉⼆⼗⼋⽇,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

攀援⽽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千⾥,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之特⽴,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之⼊。

苍然暮⾊,⾃远⽽⾄,⾄⽆所见,⽽犹不欲归。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西。

其始盖冉⽔⾃南奔注,抵⼭⽯,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中深,毕⾄⽯乃⽌;流沫成轮,然后徐⾏。

其清⽽平者且⼗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旦款门来告⽈: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更居,愿以潭上⽥贸财以缓祸。

予乐⽽如其⾔。

则崇其台,延其槛,⾏其泉,于⾼者⽽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为宜,于以见天之⾼、⽓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忘故⼟者?⾮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丘记 得西⼭后⼋⽇,寻⼭⼝西北道⼆百步,⼜得钴鉧潭,潭西⼆⼗五步,当湍⽽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树。

其⽯之突怒偃蹇,负⼟⽽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下者,若⽜马之饮于溪;其冲然⾓列⽽上者,若熊罴之登于⼭。

丘之⼩不能⼀亩,可以笼⽽有之。

问其主,⽈:“唐⽒之弃地,货⽽不售。

西山宴游记注释译文翻译

西山宴游记注释译文翻译

西山宴游记注释译文翻译西山宴游记注释译文翻译不管要背诵课文全文,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初三上册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译文翻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字词方面也能够了解。

词句注释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

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

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

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

所极,所向往的境界。

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

指,指点。

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

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

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

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

箕,簸箕。

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思考与练习
一、找出文中点题的词语,分别说明 它们的作用。 全文有五处点“始得”题意。“未始知”三字是从反面 二、为何说本文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 点题, “始指异之”,郑重点题,“然后知” 是暗点,突出 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 西山的特异及其感受。 “未始游”又是从反面点题,强调游 三、指出文中寓情于景的语句,说明 西山的特有意义。“游于是乎始”。收题目中“始得”二字, 不仅写出了西山雄伟高峻的气势和意境,而且把 它们的寓意。 总结全文。 主观情志也融于其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 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 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 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相关评论
• 前后将“始得”二字,极为翻剔。盖不尔,则为“西山宴 游记”五字题也。可见作文凡题中虚处,必不可轻易放过。 其笔力矫拔,故是河东本来能事。(清·储欣《唐宋八大 家类选》) • 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此篇领起 后诸小记。(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柳州山水诸记,能引人入胜,千载之下,读者立觉当时之 人与地宛在,而已若有物焉。导向使与相会,因而古今人 物彼己,都汇而为一。引吭微诵,其文字字沁人心脾,感 受一种无言之妙。柳记人人道好,好处应即在此。(近 代·章士钊《柳文指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

无论多远,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 之一,字子厚。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 河东。 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 没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 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 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 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 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 孤傲高洁的品格。
斫榛莽 zhuó zhēn mǎng 焚茅茷 fãn fá 箕踞而遨 jī jù
衽席 rân 岈然洼然 xiā wā 若垤若穴 diã
攒蹙累积 cuán cù
莫得遁隐 dùn
萦青缭白 yíng liáo
引觞满酌 shāng zhuó
不与培塿为类 pǒu lǒu 颢气 hào 颓然就醉 tuí 与万化冥合 míng
心情
恒惴栗
心凝形释,与万化 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游于是 乎始。”作者为 什么这么说?西 山对于作者来说 有什么特殊的意 义?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 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 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 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 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 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 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 自己的傲世情怀。
文本学习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 亭上,望见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 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 ,砍伐草木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 顶为止。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 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 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 ,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 。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 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 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 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之 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 非一类。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方式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景色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 过程 而卧,卧而梦 归家 觉而起,起而归 心情 恒惴栗
4、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这几句 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作者运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①“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开阔 ②“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 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高竣 ③“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秀丽
翻译训练:
(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它的边际; 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 是不想回家。
(1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有空闲的时候,就外出慢慢地走走,随意地逛逛。 (3)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每天与同伴登上高山、进入幽深的林子,走到迂回曲折 的溪谷尽头。 (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深泉怪石,不管它们在多远的地方,没有不去看看的。 (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到达以后就分开草坐下来,把壶中的酒全部倒出来,喝 得大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全诗描 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借寒江独钓的渔翁, 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于清冷孤寂中展 现出诗人孤傲绝世的性格,孤高、正直、守 志不渝的形象。 整首诗正是诗人孤清高洁的人格与守志不渝 的精神的写照。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文探究
1、课文第一、二段各写了什么? 一、游诸山 二、游西山 2、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 什么写游众山? 衬托,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隟(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juã)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zhēn)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â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ã)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幽静的山泉,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之后就回家。

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爬上了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

然后才知道高峻独立出众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

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了解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

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愚溪。

在湖南零陵县西南。

通假字⑴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的意思)⑵梦亦同趣(通“趋”,往,赴)词类活用⑴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⑵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⑶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⑷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⑸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⑹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⑺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⑻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⑼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10)外与天际(名词作动词,交接)(11)引觞满酌(形容词作动词,加满)古今异义⑴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⑵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⑶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⑷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⑸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⑹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⑺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⑻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⑼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⑽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⑾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⑿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⒀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⒁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⒂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⑴穷穷回溪(动词,走遍)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遍)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⑵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⑶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⑷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卧而梦(连词,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顺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⑸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⑹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作为)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⑺异始指异之(认为....与众不同)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奇异、独特)3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语句翻译⑴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定语后置),都被我所拥有、欣赏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⑶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尽收眼底。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

⑸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文章立意全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分两大段。

首先,交代当时作者的处境,其次,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

作者并不直接描绘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以生动的笔触,有层次地描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

[1]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

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

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

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

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

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

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

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

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

“僇人”,罪人。

“僇”同“戮”,即杀戮。

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

“是”,指代词,此,这。

“是州”,此州,指永州。

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

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

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

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

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

”“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

“隟”,空隙,闲下,空闲。

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

“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

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日”,天天,每天。

“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

“入”,走过,穿过。

“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

“回”,弯曲。

“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

“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

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

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

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

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

“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

”“披”,分开,把草拨开。

“倾壶”,把壶中酒倒光。

“更”,更加,进而。

“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

所以说“更”。

“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

“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

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

“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

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

“趣”通假字,同“趋”。

“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

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