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答案
辅导资料三《始得西山宴游记》(附答案)
辅导资料三答案辅导资料三《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注音)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棒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土娄.. (注音并解释) 为类。
⑦悠悠乎.与颢(注音)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⑨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⑾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二、翻译下列句子: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译:;4.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循隐。
译:;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译:;6.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7.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三.分析文中阴影句子的句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之一。
初二时学过他的《》。
2.本文题目中“始得”两个字表露出作者。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层:第一段:(1)写被贬的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第四段中的第四个常用词应该是“然后”,而不是“这样之后”。
以下为修改后的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实词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到则披草而坐(用手分开)3、外与天际(交会)二、一词多义1、梦亦同趣(同“趋”,往,赴)XXX告XXX走(同“促”,赶快)趣XXX入关(同,“促”,催促)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2、XXX(沿着)三、词类活用1、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2、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意动,意思是“认为奇特”)3、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4、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5、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6、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7、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8、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9、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10、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11、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副词,远处)四、虚词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披草而坐(承接)觉而起,起而归(承接)穷山之高而止(承接)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2、以相枕以卧(修饰)夜则以兵围寓所(率领)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的身份)以至晋鄙军之日(在)3、乎悠悠乎与颢气俱(形容词词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形容词词尾)四、常用词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未曾)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之后)4、游于是乎始(从此)五、文言句式翻译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定语后置)(被动句)译:认为所有这个州的奇异山水,都已经被我拥有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独特之处。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融,却找不到它的边际;情怀浩浩然与大自然一起遨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高中语文6始得西山宴游记
6始得西山宴游记青溪①王维言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③。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④。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⑤。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⑥。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⑦。
【注】①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
②言:发语词,无意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③趣途:指走过的路途。
“趣”通“趋”。
④声:溪水声。
色:山色。
⑤漾漾:水波动荡。
菱荇:泛指水草。
⑥素:一向,向来。
澹:安静。
⑦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
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
【赏析】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
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
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1.探寻背景唐宪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
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绪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建书》)。
“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第一篇。
2.文体知识杂记文古代的杂记文,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传记(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碑志外,凡记事、记物的文章都可归入这一类。
根据文章内容,杂记文又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
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
这类文章一般要介绍事物本末、建造者、建造过程、四周景物等,作者也常常借题发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山水游记主要写登山临水的见闻感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竹、写水、写石、写鱼。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归类练习一、虚词1.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2.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二、实词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积聚。
)3.一词多义穷(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梦(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4.词类活用(圈出活用的字,分析活用情况,并翻译)(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4)而不知其穷也(形容词作名词,边际)(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7)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三、文言句式1.(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2.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被动句四、重点语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梳理答案版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二)《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2、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3、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4、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5、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2、顺流而东。
(东进)3、卧而梦。
(做梦)4、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3、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4、四望如一。
(向四面)(三)形容词作名词1、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2、自远而至。
(远处)3、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2、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6、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7、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⑶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⑸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⑹而不知其所穷。
⑺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连词,表修饰。
⑴倚歌而和之。
⑵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自余为僇人(2)梦亦同趣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时隙也,则施施..。
)..而行,漫漫而游。
(施施(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3)入深林,穷回溪..。
..,(回溪(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斫.。
(6)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8)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万化..。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 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今义:)(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 )(6)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日与其徒上高山()(2)穷回溪()(3)卧而梦()(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6)箕踞而遨()(7)萦青绕白()(8)故为之文以志()(9)自远而至(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穷①穷回溪( )②穷山之高而止( )③而不知其所穷()(2)梦①卧而梦( )②梦亦同趣()(3)始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始指异之()③游于是乎始(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而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②卧而梦()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⑥而不知其所穷()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 之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②始指异之()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⑦故为之文以志()3 为①自余为僇人()②不与培塿为类()③故为之文以志()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1)居是州()(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6)是岁元和四年也()(7)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梳理答案版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二)《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2、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3、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4、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5、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2、顺流而东。
(东进)3、卧而梦。
(做梦)4、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3、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4、四望如一。
(向四面)(三)形容词作名词1、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2、自远而至。
(远处)3、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2、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6、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7、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⑶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⑸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宴游记》⽂⾔知识归纳《始得西⼭宴游记》⽂⾔知识归纳⼀、虚词1.⽽(1)施施⽽⾏,漫漫⽽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坐,倾壶⽽醉(连词,表承接)(3)卧⽽梦(连词,表承接)(4)觉⽽起,起⽽归(连词,表承接)(5)⽽未始知西⼭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之⾼⽽⽌(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登,箕踞⽽遨(连词,表修饰)(8)⽽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所见⽽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11)苍然暮⾊,⾃远⽽⾄(连词,表修饰)2. 之(1)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3)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之特⽴(助词,的)(5)不知⽇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7)故为之⽂以志(代词,这,指游西⼭这件事)⼆、实词(⼀)通假字1.⾃余为僇⼈(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古今异义1.⽆远不到(古义:⽆论。
今义:没有)2.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切。
)3.然后知是⼭之特⽴(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
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
今义:连词,表⽰后⼀事紧接前⼀事,后⼀事是由前⼀事引起的)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词多义1.穷(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之⾼⽽⽌(动词,穷尽)(3)⽽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1)卧⽽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3.始(1)⽽未始知西⼭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为(1)⾃余为僇⼈(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以志(介词,为了)四、词类活⽤1.⽇与其徒上⾼⼭(名词作状语,每天)2.卧⽽梦(名词作动词,做梦)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异)4.⽽不知其穷也(形容词作名词,边际)5.穷⼭之⾼⽽⽌(形容词⽤作名词,最⾼点、顶点)6.萦青绕⽩(形容词⽤作名词,青⼭,⽩⽔)7.故为之⽂以志(名词⽤作动词,写作⽂章)8.⾃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五、⽂⾔句式1.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这件事)2.判断句(1)是岁元和四年也(语⽓词“也”,表判断)3.定语后置名(1)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4.被动句(1)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有我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梳理分析
•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 义:没开始)
•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 义:接着,表承接)
•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 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
•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 起的)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 (12)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 (13)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 (14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 (15)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 (8)攒蹙累积 (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 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 (10)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动词,更换交 替;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
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答案(供参考)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9 04 始得西山宴游记
18-19 04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斫.( ) 垤.( ) 僇.人( )惴栗..( )( ) 衽.席( ) 箕.踞( )攒蹙..( )( ) 颢.气( ) 颓.然( )培. ( )( ) 冥.合( ) 榛.莽( )【答案】 zhuó dié lù zhuì lì rèn jī cuán cù hàotuí pǒu lǒumín ɡ zhē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余为僇人 ( )(2)梦亦同趣 ( )【答案】 (1)“僇”同“戮”,刑辱 (2)“趣”同“趋”,往,赴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3)为⎩⎨⎧ 自余为.僇人(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故为.之文以志( )(4)是⎩⎨⎧ 居是.州,恒惴栗()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惟命是.从( )远处(9)数词作名词一体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攒蹙累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层层增加,聚集。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接着,表承接。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参考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着有《》??。
二、语法1、通假字(1)自余为戮人(2)梦亦同趣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2)穷回溪(3)卧而梦(4)始指异之(5)穷山之高而止(6)箕踞而遨(7)萦青绕白(8)故为之文以志(9)自远而至3、古今异义(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2)颓然..就醉古义:今义:(3)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梦卧而梦梦亦同趣(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游于是乎始(3)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4)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不知日之入故为之文以志(5)为自余为戮人故为之文以志霓为衣兮风为马勿以恶小而为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日与其徒上高山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郯子之徒(7)穷穷山之高而止羡长江之无穷穷则独善其身(8)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武留匈凡十九岁(9)因因坐法华西亭护儿因不敢言(10)以醉则更相枕以卧故为之文以志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2)故为之文以志(3)是岁元和四年也(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字词(1)施施..而行(2)无.远不到(3)回.溪:(4)意有所极.:(5)斫.榛莽:(6)缘.染溪:(7)攒蹙..:(8)萦.青缭.白:(9)外与天际.:(10)与万化冥合..:(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三、课外文言阅读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一、虚词1.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2.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实词(一)通假字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二)古今异义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
????今义:副词, 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1.穷(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3.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为?(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4.而不知其穷也(形容词作名词,边际)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今义:连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7.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五、文言句式1. 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2. 判断句?(1)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定语后置名?(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4.被动句(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戮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 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 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戮,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1 箕踞而邀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答案培训讲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答案始得西山宴游记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2)梦亦同趣()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2)穷回溪()(3)卧而梦()(4)始指异之()(5)穷山之高而止()(6)箕踞而遨()(7)故为之文以志()(8)自远而至()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2)梦卧而梦()梦亦同趣()(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3)卧而梦()(4)觉而起,起而归()(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6)穷山之高而止()(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8)而莫得其涯()(9)而不知其所穷()(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始指异之()(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5)不知日之入()(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7)故为之文以志()(6)为(1)自余为僇人()(2)不与培塿为类()(3)故为之文以志()5、文言句式(1)居是州()(2)因坐法华西亭()(3)始指异之()(4)引觞满酌()(5)故为之文以志()(6)是岁元和四年也()(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
二、语法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2)颓然
..就醉古义:今义:
(3)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于是乎始
(3)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4)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不知日之入
故为之文以志
(5)为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霓为衣兮风为马
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郯子之徒
(7)穷
穷山之高而止
羡长江之无穷
穷则独善其身
(8)凡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武留匈凡十九岁
(9)因
因坐法华西亭
护儿因不敢言
(10)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
(2)故为之文以志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字词
(1)施施
..而行
(2)无.远不到
(3)回.溪:
(4)意有所极.:
(5) 斫.榛莽:
(6)缘.染溪:
(7)攒蹙
..:
(8)萦.青缭.白:
(9)外与天际.:
(10)与万化冥合
..: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课外文言阅读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
”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
”受诏作之。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
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有裴子者,闻而哂之。
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
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
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
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
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
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
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
患:憎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自知其为巧也——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
B.令童儿转之——让儿童转动翻车
C.子所长者言也——您擅长的是言辞
D.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技巧是天下细微的小事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做成了指南车之后,世上的人知道了马钧是个能工巧匠。
B.马钧改进了织绫机、连弩,做出了指南车、翻车和能活动的木人。
C.马钧不回答裴子问难,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裴子明白不了他的巧思。
D.傅子认为应当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而裴子做到了这一点。
6.翻译
(1)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2)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3)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