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0周业务学习 古人的“姓”“氏”“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PPT课件
39
2021
竺——东汉时枞阳侯竹宴认为本姓源出伯夷、叔齐二 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
田——源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国厉公儿子陈完因避难 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同。
郭——文王弟虢叔受封于虢,后虢国为晋所灭,后遂 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姓拓跋,到孝文帝 时改拓跋为元姓,意为天下第一姓。
29
2021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
孔——源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 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
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 亲的字“孔”为氏。
庄——按周朝的谥法,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 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 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
31
2021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 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 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 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 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后改孟孙)、叔孙,季 孙为氏,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 “三桓
司寇——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掌管 治安刑狱。
28
2021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尧舜时就设立了,主 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为大司徒, 相当于宰相。相传舜为尧司徒,子孙以为氏。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 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乐正——周代设乐正之官,子孙以乐正为氏。
30
2021
孟——源出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庄公弟庆 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
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 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刘禹锡——刘宾客;
白居易——白司马;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8)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 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4.年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古代文化常识之姓氏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之姓氏称谓(一)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的载体,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字的形态、含义及表达方式也随之改变,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别,导致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出现了很多障碍。
一尘老师为朋友们搜集整理了这一文言文常识文章,借此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名字是一个人最直观的符号,自我们出生到死亡,名字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正如我们现在网络上的昵称、外号一样,古人对自己和别人也会给自己起“别称”,并且一个人还可以拥有许多称谓,这是十分常见的。
在学习文言文时,理清人名称谓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姓氏称谓道道吧。
一、以姓氏相称在古代,姓和氏的起源不同、用法不同、变化不同。
一种说法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在古代,姓代表血缘关系,并用来区别婚姻,氏则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且“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却是时常变化。
另一种说法是,“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而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般而言,贵族有姓氏,平民却没有。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则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年龄称谓
提醒
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
髫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到十五六岁
姓氏·称谓
姓·氏 ①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②古代氏的重要作用:“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③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姻;姓同氏不同,不可通 婚姻。
名·字·号
提醒
①“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时所起的, 供长辈呼唤的。男子到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 要另起一个“字”。女子十五岁成年许嫁,举行 “笄礼”,也要取字。
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加冠:男子二十岁——弱冠
提醒
年龄称谓
提醒
而立:三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Hale Waihona Puke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艾,半百)
耳顺、花甲:六十岁
下寿:六十岁以上
古稀,从心之年:七十岁
耄耋:七八九十岁,指老人
喜寿:七十七岁
年龄称谓 伞寿:80岁寿辰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 上寿:90岁以上 白寿:99岁 期颐:100岁 茶寿:108岁 双稀:140岁
提醒
②周代贵族男子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 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就构 成了男子字的全称。
如孔丘,字仲尼,字的全称为仲尼甫,略称为仲 尼、尼父。
提醒 ③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古人尊对卑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PPT
有姓有氏,二者产生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氏的 源起步姓之后,目的是“别其子孙所自分”。
❖ 关于姓氏的作用,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 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
一、姓和氏
4、氏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封地名和国名为氏。齐,鲁、宋、邓、韩、赵、吴、陈、 蔡、卫 (国名为氏);刘、冯、卢、崔、范、商(采邑为 氏 );国、邑、关、乡、亭(封地为氏) ;苏、毛、温、 尹(关名为氏);阎、陆、裴、郝(乡名为氏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一、姓和氏
1、姓的起源 ❖ 许慎释义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
生。” ❖ 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 ❖ 黄帝之子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
荀、任、僖、儇(xuān )、依。
2、姓的作用 纪世别类 别婚姻、 崇恩爱、厚亲亲
一、姓和氏
三、号
❖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二是以居住地为氏。西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邱、门、 里、闾
三是以先辈的名或字为氏。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 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语文姓氏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3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到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 穆。 文官中最好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 号贞曜。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 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 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 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 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 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 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 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 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 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 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 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 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 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 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 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 第三中情况。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文天祥, 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 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 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 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 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 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 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 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 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 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 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 必有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姓氏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变化。
《荀子·强国篇》曰:入境,观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
即是明证。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1],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姓氏百家姓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姓氏百家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姓氏百家姓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更多频道: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史常识11-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文史常识-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古人的姓氏与名字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
但是孟姜女这一称呼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
如果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就造成了误会。
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为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
要详细弄清这类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姓氏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要比今人复杂。
先秦时期,同一个人有时会有好几种不同的称呼姓氏与名字的方式,战国之后才逐渐趋于固定,一直到汉代才同现在基本一致。
我国在汉代之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概括了姓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姓作为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久远,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姚、嬴、姒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传说中我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风姓。
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郑、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姓与氏相比,前者是不变的,而后者的变化可以很大,所以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以姜为姓,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相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的;尽管这些姓的来源只是传说,但姬姓、姜姓、妫姓经历了千百年没有发生变化,却是可以肯定的。
文学常识合集古代人的称谓——姓氏
文学常识合集古代人的称谓——姓氏姓氏称谓——姓氏古人在交际语境中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可以称籍贯,如称柳宗元可称“柳河东(山西运城)”;可以称同族中兄弟排名,如称白居易可称“白二十二”;可以称字、号,如称李白可称“李太白”或“青莲居士”;可以自称名;也可称官职身份,如称杜甫可称“杜工部”。
类似的称谓类型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古人众多称谓中的鼻祖——姓氏。
姓与氏姓,始于上古时期,其含义与后世使用的姓名中的姓不完全相同。
姓,从“女”字,表明其母系氏族的来源,在其诞生之初,姓是族群的族号,表明相同的血缘,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
氏,是在姓的发展中形成,是同一血缘族群,即同姓之中的分支。
同姓下可有不同的氏,可以居住地、分封地、官名或祖先的字为氏,可更改,用来区分同一血缘中的贵贱尊卑。
如神农祖先是姜姓,黄帝祖先是姬姓,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血缘系统。
但姜姓之中又分为氏若干: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自己的姓来自于上古八大姓中的哪一个。
用途贵族中,男子称氏,分贵贱;如屈原,就是芈姓,屈氏,但他只能叫屈原,不能叫芈原,这是规矩,否则就分不清一个人到底是同姓中的哪一阶层。
战国时期,楚国的姓是芈,芈姓之下又分为熊式、屈氏等氏族,当时芈姓熊氏是王族,而芈姓屈氏只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裔,虽为同姓,但没有王族尊贵。
再如公子小白,叫吕小白,是姜姓之下的吕氏分支,他只能叫吕小白而不能叫姜小白。
贵族中,女子称姓,别婚姻。
如秦宣太后芈月,她是芈姓王族熊氏之女,根据女子称姓的规矩,她只能叫芈月,不能叫熊月。
再如齐国有名的美人齐姜,她是齐僖公之女,姜姓,吕氏,是国+姓的组合。
在古代,同姓异氏不可通婚,异姓同氏可通婚。
芈月嫁给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赢姓,赵氏,与芈月不同姓,可通婚。
齐姜嫁给了卫宣公,卫宣公,姬姓,卫氏,与齐姜不同姓,可通婚。
发展与演变秦汉以后,姓氏合一,统称姓或姓氏,与现代用法基本相同。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氏”不仅仅作为贵贱的区分,也可是女子嫁人后的新称呼,表明父姓,如崔氏,即是崔家女嫁为人妇后的称呼,有时也在称呼前冠以夫姓,一般以“夫姓+父姓+氏”的格式出现,如王崔氏,即崔姓女嫁给了王姓男为妻。
氏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氏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氏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名字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虽然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它,但其实它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也是相当有趣的。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探究一下氏字的源起和演变吧。
一、氏字的来源氏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姓氏系统之中。
在古代中国,人们没有姓,而是以部落、氏族等身份为自己的身份标识。
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渐渐需要一种更加方便、实用的名字形式,于是就出现了姓氏系统。
在姓氏系统中,一个人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姓,第二部分为名,其中姓相当于现代人的“姓名”中的姓,名则相当于现代人的名。
在这种情况下,氏字的出现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
氏字,顾名思义,就是家族、氏族等团体的名称。
它可以用来代表所在团体的名誉、荣誉等,同时也可以作为后代的身份标识。
由于氏字具有这种特殊的意义,渐渐地,氏字就和姓一起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姓名形式。
二、氏字的演变氏字作为中国传统的姓名形式,自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氏字也经历了不少的演变和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究一下氏字的演变过程。
1、原始氏字在中国古代,氏族的人们并不一定都有氏字,有些氏族会采用其他的名称来代替氏字。
不过,一般来说,氏字的出现时间是在商周时期。
那时,一些大型氏族为了方便管理,开始使用固定的单一名称来作为氏族的代表。
这个名称就是“氏”。
氏,最初的写法是“市”,后来渐渐演变为“氏”。
最初,“市”的意思和现在的“市”有些类似,是指氏族举行宗教仪式、集会、贸易等的场所或活动。
后来,由于“市”与现代的“市场”意义比较接近,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将其改为“氏”。
2、竖蛇之字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于氏字的写法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竖蛇之字”。
这个写法是唐代开始被广泛使用的,后来一直沿用到清朝。
它的写法就像是一条蛇在竖着爬,非常特别。
据说,竖蛇之字的写法是由于当时的纸张只有竖向的纹理,所以为了充分利用纸张,人们才会这样写。
古代姓与氏
古代姓与氏展开全文古代姓与氏说:在大禹时代,牵头联合治水的是一个由四大部族组成的联盟,他们的首领分别是:居于领导核心的禹,以及契、稷、伯益。
有意思的是,这四位正分别是后世夏、商、周、秦四朝的先祖。
治水工程完结之后,四大部族都接受了舜帝的赐姓:禹部族姒姓;契部族子姓;稷部族姬姓;皋陶、伯益部族嬴姓。
最早的“姓”与后世所言并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个贵族才有的概念,普通人是没有“姓”的。
此外,“姓”由一族人所共有,一族有姓,即说明他们对所在区域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誉和权力,也就是说,姒、子、姬、嬴四族是当时中国最为显赫的大族。
至于所谓某某氏,其实要看你所在的地方,比如商鞅,最早在卫国,所以叫卫鞅,得了商於封地以后,就改称商鞅。
又比如始皇帝嬴政。
武王灭商以后,因为嬴姓部族站错了队,被周人流放,其中一支到了后来的赵国,所以他们就是嬴姓赵氏,另一支去了后来的秦国,严格来说就是嬴姓秦氏。
有人认为嬴政其实应该叫“赵政”,其实在他回国以后,叫他“秦政”可能还更靠谱一点。
当然,作为王室成员,当时人家真正的称谓应该是“秦王子政”,继位之后,就该叫“秦王政”。
同理,《封神榜》里著名的反派“崇侯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个称呼并不是说他姓“崇”,真正的意思是:崇国国君、爵位为侯爵、名“虎”。
不过为了不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混乱,所以书中的称谓都是按照我们通常的习惯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姓氏体系自春秋时代就开始趋于模糊,到战国后期,已经基本实现了姓、氏融合,人人有姓(日本到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人人有姓)。
摘自:《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王伟-----2019-书签《阅读·书摘》(2)。
古人的氏
以王父(即祖父)的字为氏。诸侯之子为公子,公
命氏途径
• 以谥为氏。贵族死后有谥号,后代就以其谥
号为氏。如楚庄王的支系子孙就是庄氏 • 以官为氏。古代有掌管音律的官(乐师), 其后人就是乐氏、师氏,有记载史实的史 官,其后人就是史氏 • 以技为氏。有掌管专门技术的,就以技为氏。 如掌管绳索制作技术的,就是绳氏,掌管 制作陶器技术的,就是陶氏
命氏途径
• 以国为氏。分封的诸侯国(部落)就以国名为氏。如古
代董国的后代就是董氏 • 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子不得再称公孙,即以其祖父的名 字为氏,如鲁惠公弗湟之子是公子尾,字施父,他的孙子 就以他的字为施氏 • 以邑为氏。如齐国大夫叔牙,封于鲍邑,其后就是鲍氏, 他也叫鲍叔牙。楚武王之子名瑕,被胳于屈邑,他就被称 为屈瑕,后人就是屈氏,屈原就是他的后裔。 • 以地为氏。平民无分封的氏,就以所居地为氏。如滥竽 充数的南郭先生,因为好心而几乎被狼吃掉的东郭先生, 那位因破除迷信兴修水利而流芳千古的西门豹,他们的姓 氏都是这样来的
古代人的氏
(1)主要成为父系血统的标志。后人常说的“姓”实际上 即指姓氏。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 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2)“姓”是 不变的, “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 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3) 秦汉之前,姓和氏的使用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 一”:有以祖上官职为姓氏 的,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皆然。这些官 名在三代以前都有,故以之为氏的子孙并不同姓 西门氏的先祖有姬姓和姜姓两支。春秋时齐国和 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郑国的西门氏为姬 姓后裔,西门豹大概本姓姬了;而齐国的西门氏 本姓姜,《金瓶梅》中山东清河县的那位谋杀武 大郎占有潘金莲的大流氓富商西门庆,大概是姜 太公的子孙了
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和氏秦始皇不叫赢政——谈谈古人的“姓”和“氏”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
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
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
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
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
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
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嬴、妫、姒等等。
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
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
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
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史实的。
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
氏是家族的标志。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以什么为氏,有几种办法。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
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
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
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
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混乱。
秦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而一。
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基础知识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基础知识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鏱”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优质课件
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这 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 供了很大的方便。
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 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 以“赵钱孙李”开头。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古人的姓氏 与名、字、
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 成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 济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 氏,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姓氏混杂与谱牒
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变动, 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 致有: (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二)战乱。 (三)官宦。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 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如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 东郭、南宫、东方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卜、陶、巫等。 (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 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姓。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尉迟、长孙、贺兰等。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就是人的一种符号代表,会跟随人的一生,起着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
中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中国古代,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一、姓和氏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
“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语文小知识:古人的姓氏
语文小知识:古人的姓氏语文小知识:古人的姓氏来越多。
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
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
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
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
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
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
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
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
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
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
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古代姓氏》课件(43张PPT)
1
一、中国远古的姓与氏 (一)远古的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 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 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 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二、中国古代姓氏来源 (一)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
如 娰、姬、姜、妫、赢等,有些直接就是女9
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 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 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三)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谢 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 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3
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
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
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
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
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
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
也不过80几个。
(2)学人推测
7
2、同姓不通婚。氏同姓不同 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礼不娶同姓”,
“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 传》),“同姓不
婚,恶不殖也”。(《国语》) 有人认为里面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第20周业务学习古人的“姓”“氏”“名”“字”
一、古人用“姓”来表明出自的世系,目的是“别婚姻”
“姓”是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即母系部族的名称。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我国的姓是从传说时代“五帝”时开始有的。
传说时代实行群婚制,一个女子可以同时成为若干个男子的妻子,生下来的子女“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
“姓”就是那个时代不同世系(族)的标志。
因为是从母亲方面来确定的,所以古代的姓有不少以女字做偏旁,如“姒”“姬”等。
古人用不同的姓来表明不同的世系,目的是“别婚姻”,即避免出自同一世系(同姓)的男女通婚。
这是符合优生优育原理的。
据顾炎武统计,《春秋》一书提及的人物的姓共有22个。
二、“氏”的作用是表明子孙所从出,即其近祖是谁
古代姓、氏有别,氏是姓的支系。
同一个姓的人,子孙繁衍,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各取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其作用是表明子孙的近祖是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人既有姓又有氏的情况,同姓而不同氏的情况也同时出现了。
《屈原列传》一文说屈原是“楚之同姓”,是因为楚国国君的先人姓芈(mǐ),屈原的远祖也姓芈。
“屈”是屈原的氏,楚怀王的氏则是“熊”。
《殽之战》中原轸说秦“伐吾同姓”,也是因为郑、晋两国国君都是姬姓后代。
这样说固然没错,但当时郑、晋两国国君已各自有“氏”,原轸提起这层远房亲戚关系,无非是为了多找一个说服反对派的理由。
在称呼一个人时,古人有他们的“省称”法:女子只称其姓,男子只称其氏(据《通志》)。
另外,在周朝,平民只有名而无权拥有姓、氏。
到了秦汉,姓、氏合而为一,平民也有了姓,陈胜、吴广即其例。
姓、氏合一的结果,是我国有了许多个姓,概称“百家姓”。
三、“名”和“字”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
从本质上说,姓氏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的标志,而名字则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
据《礼记》记载,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取名。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取字。
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结发别簪子),取字。
所谓取字,就是于名之外再取一个名,“字”就是第二个名。
有了名还要取字,其本意是:“名”只在亲属间称呼时用,“字”则供在社会交往中使用。
《史记》中的一些人物,像庄周、荀况、韩非、贾谊,都没有“字”。
《礼记》中成年时取字一说,大概是贵族官宦人家的规矩。
四、“名”和“字”在意义上往往有联系
拿孔子的名字为例。
孔子是在尼丘山所生,于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丘”,后来又为他取字“尼”。
“尼”“丘”合起来为“尼丘山”之意。
这是一种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联系。
再如屈原,“平”是他的名,“原”是他的字。
从词义看,“平”就是“原”。
知道了古人的“名”和“字”有联系,有助于知“名”后记住其“字”。
文后所附的表,或许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二者的联系。
五、“字”所反映的长幼排行及“字”的前后缀
不少古人的“字”中含有表示次序先后的字——伯、仲、叔、季。
这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依理,他哥哥的字中该有个“伯”字。
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原来,伯、仲、叔、季只是兄弟的排行次序,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
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因而称齐君长女为“孟姜”。
有的古人的字,后面是个“父”(fǔ)字。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
“父”与“甫”通,是“美男子”的意思,所以有人也在字后加“甫”字,如王安石,字介甫。
“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所以有人在所取的字前加“子”字,如子产(公孙侨)、子胥(伍员)。
用“父”“甫”当后缀,用“子”当前缀,都不是硬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