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两种地理现象成因探究
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地理教材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地理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职责。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地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优劣,对于优化地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四种常见的高中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粤教版。
通过对这四种版本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旨在揭示各版本教材的特色与不足,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为高中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二、教材版本基本信息概览版本特点:湘教版地理教材以响应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区域特色和地方案例的教学,并融入了最新地理研究成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版本特点:作为全国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严谨的科学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为核心,同时顺应课程改革趋势,调整了内容编排和教学方式,强化了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环境问题。
版本特点:苏教版地理教材以其图文并茂和丰富的活动设计著称,尤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江苏省地域特色,通过系统性与生活化案例,增强学生对地理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版本特点:鲁教版地理教材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兼顾山东省的地方地理特色,教材内容紧密贴合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结构比较在“内容编排与结构比较”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四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揭示各版本教材在内容组织架构、知识点分布、课程模块设计以及逻辑衔接等方面的异同及其优劣。
从整体内容框架来看,版本A教材倾向于采用主题式编排方式,围绕核心地理概念构建了多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单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而版本B则遵循更为传统的章节划分,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主线展开,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渐进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3.了解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2 教学重难点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3.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
1.4 授课内容与进度•第一课时:引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概念,介绍其基本特点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第二课时:重点介绍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重点介绍拉尼娜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第四课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我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1.5 课堂活动与作业•课堂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针对课程中所讲述的影响,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给全班;•作业:–阅读相关材料,总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说明具体现象的形成原因;–总结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和对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理选修二中的一种重要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以创造一个轻松而又积极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对学习课程的观察和总结,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其一,在第一节课时中,在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特点和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基础上,我特别介绍了El Niño即“少年哥本哈根”的命名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学生们听到命名的源头之后,对气候现象便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探究气候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其二,在第二节、第三节课时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就气候现象成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对话。
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
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例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介休市第一中学冯毓霞新课程改革要通过地理教师来实施,地理教师如何通过正确把握地理教材,向学生传达地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前提。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
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应是最基础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方法主要有地理教材宏观分析法、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以及地理教材专题分析。
本文主要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又称局部教材分析,是指对于教材局部的知识内容,如章(单元)、节、课、目进行分析,揭示其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及特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的过程。
通常做法是列出教材章/单元/节/目结构层次图,由此可以得出该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可以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依据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学生。
以下笔者根据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的步骤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进行简要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及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推动,高中地理教材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更新和修订。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是在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和基于调研的实践环节的指导下,对地理学科的理念、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调整和创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
课程理念的转变:从原有的贴近实际、注重现实生活的视角看问题,到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强调的基于调研的实践环节,课程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通过设置多种调研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同时,教材将地理学科与人文、社会、科技融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转变使得地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内容设置的创新: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
教材对地理学科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组织,涵盖了地理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
同时在内容设置上,教材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的联系,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事例的讲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结构形式的变化: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结构形式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教材对知识点的组织和编排更加有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地图、模型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知地理现象。
此外,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还增加了“科学方法与探究”模块,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结论: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课程理念、内容设置和结构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通过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通过设置调研任务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加贴近实际,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的联系;在结构形式上更加有条理且注重多媒体和模型资源的应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中图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课时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 1.认识流水地貌的主要类型。
2.认识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3.能描述主要地貌景观的特点。
一、流水地貌1.概念: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包括沟谷地貌和河流地貌等。
2.沟谷地貌。
(1)成因: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沟谷地貌。
(2)特点:横剖面呈V型。
(3)地貌种类:多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3.河流地貌。
(1)河谷:填写河谷剖面示意图中各地貌部位名称。
(2)冲积平原。
①成因:在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沉积而成。
②特点:坡度较缓,地势较为平坦。
(3)河口三角洲。
①成因: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
②特点:形状多样,如扇形、尖头形、鸟足形等。
[思考小测] 冲积扇是怎么形成的?提示:当沟谷水流流出沟口时,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并先后发生沉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二、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
(1)成因:主要是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
(2)形态类型。
类型成因海蚀穴硬度较小的岩石易遭受侵蚀,而硬度较大的岩石则受侵蚀较慢。
在海浪长期作用下,部分海岸会形成向内侧凹的海蚀穴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上面悬空的岩石发生崩塌,便形成海蚀崖海蚀拱桥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向的海蚀穴被蚀穿后相互贯通,则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可能形成海蚀柱2.海积地貌。
(1)成因:海浪、河水等搬运来的碎屑物质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海积地貌。
(2)类型:海滩、沙嘴等。
⊙判断正误1.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海蚀崖。
( )2.海蚀柱出现在岩石组成的海岸边。
( )3.沙滩的滩面都很广阔。
( )答案:1.× 2.√ 3.×探究点一流水地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高中地理教材整合探究
( i ) 教 材 只是 新课 程标 准理念 的载 体 , 不 能把 高 中地 理教 材等 同于高 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高 中地 理新课程标 准下的新教材有 四个 版本 :人教版 、 鲁 教版 、 中图版和湘教版 , 由于教 材的篇幅限制 、 不 同 专家 的专业领 域不 同 ,不 同的版本 中知 识点 的分 布、 内容的组合是有所不同的 , 各有特色。 ( 2 ) 高 中地 理课 程标准是高 中地 理教育 的指导 和依据 , 而它 的某 些精神 , 不 是纸 质教材 能够体 现 的 。如 : 课 程 标 准 对 学 生 地 理 技 能 和 地 理 能 力 的 要 求 明确具体 , 对地理 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分 重视 。而 实践能 力主要依 靠在实践 中培养 , 而不是 通过课本 教学 。再如 , 课程标 准强调 了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的 培养 , 课本的文字 、 图片远没有 网站中的新 闻 、 视频 以 及 社 会 现 实更 具 有 教 育 意 义 。
二、 整 合 的依 据
教学活动是动态 的活的东西 , 而 地 理 教 材 作 为 教学的主要载体 , 则是静态的死的东西 。因此 , 要把 教 材 灵 活地 运 用 到 教 学 实 践 中 , 就 应 对 它 进 行 科 学 适 当的加工 和处理 , 使 之更适 合于活 的 、 具体 的教 学活动。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 吃透教材 所体现 的新课 程标准 的精神实 质 , 并且在 尊重教材 的前提下 , 灵活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 再处理 。
2 . 地 理教 材 是 知 识 的 载 体 . 不是 “ 金 标 准”
地理课程标准指 出 : “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 与 其生 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 的地 理知识 , 侧 重基础 性 的地理 知识 和技能 , 增 强学生 的生存 能力” 。“ 学 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理 ” , 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 中最强 调的理念之一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 个社会 生活的环境之 中, 他们将来无论从 事什么工 作, 都不 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 , 都要增强生存 与 生 活 的能 力 。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
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形成原因一、自然因素。
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二、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张明礼一、框架结构变化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除第一节主要内容由人口的数量变化转变成人口分布外,整体框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章节题目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详见表1。
[ 老教材新教材章标题人口的变化人口节标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分布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表1 新、老教材单元结构框架对比]由表1可知,虽该单元的章节题目发生变化——由“人口的变化”到“人口”,“人口的数量变化”到“人口分布”,“人口的空间变化”到“人口迁移”,“人口的合理容量”到“人口容量”,但字数上仍保持统一,十分美观;同时,由之前较偏向动态的“变化”到现在更偏向于静态;由之前较为生动的文字变成更精炼、更严谨、学术性更强、与教材内容更贴切的题目。
除此之外,节标题下的小标题也发生改变,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本章小标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二小节中,将第一小标题从“人口的迁移”改为“什么是人口迁移”,从陈述句变为疑问句,更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新增“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这一标题,虽其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知识点老教材中均包含,但更能突显地理的时空变化与时空特性;第三小节中,除了强调人口合理容量外,还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单独列做一个小标题,以突显其重要性。
最后,在小标题后还有四级标题,例如,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后紧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這两个四级标题,主要为小标题提供思考方向,使得章节整体架构逻辑更清晰、更明确。
二、具体内容变化新、老教材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有取舍,教学重心有偏移,内容表述更科学,图表应用更丰富,案例、活动和思考题情境性更强并新增课前导入、自学窗和本章要点六个方面。
1.知识内容有取舍本章知识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节——由人口的数量变化转变成人口分布。
旧教材中很多与人口数量变化的知识点被剔除,只剩下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等相关知识,并在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什么是人口迁移”小标题下以补充形式出现;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这一知识内容被完全删除。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引领地理学习的革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也迎来了全新修订的中图版。
这次修订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为高中生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更具实用性的地理教材。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修订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在一起。
在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同时,教材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馈。
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培养他们从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修订教材注重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教材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章节,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人文现象,深入剖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材中设置了“数字地球”等专栏,引导学生通过数字技术观察地球的动态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新修订教材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
教材设置了诸多启发式问题和小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十分重视实践活动的设置,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实验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新修订的教材积极倡导合作式学习,提倡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设置了一系列小组活动和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新修订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能够满足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需求。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①湿季的季节;②干季的季节。
(A地: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湿季。
(或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来,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湿季。
)B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
(3)研究意义: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
导意义。举例如下:
实践意义 找石油、天然气 找地下水 S
隧道、水库 等工程建设
地质构 造影响
背斜 构造是良好 向斜盆地易于
尽量避开断层
储油构造
汇集地下水
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 力能等。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举例
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
消亡边界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
青藏高原
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 到实践中用 ———————— 2020 年 12 月 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 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 848.86 米。珠峰,是反映印度洋板块和亚 欧板块相互挤压运动状态的“敏感指示器”。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 来是一片海洋,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带和青藏高原南缘,是世界 著名的大陆地震活动带。据此回答 1~2 题。
解析:第 9 题,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边缘隆起抬升形成的, 属于内力作用,不属于外力作用,故 A 符合题意;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 的,属于外力作用,B 不符合题意;崇明岛是流水的堆积形成的,属于外力 作用,C 不符合题意;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海洋生物死亡后骨骼堆积形成的, 属于外力作用,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第 10 题,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 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 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故 A 符合题意。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故 B 不符合题意。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形)、瀑布和峡谷,长江 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故 C 不符合题意。风力侵蚀作用形 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 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内蒙古是我国的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故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9.A 10.A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相关整合研究》——以湘教版为例
新教师教学课例研究君子最没有争议的核心元素是德,德者,本意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守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来德才是百家精神之瑰宝,财物的多寡并不能证明是否是君子。
先秦诸子百家早就给君子的质作了界定:仁义者,君子之大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分析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事物有多面性。
那么君子呢?君子的德有多面性吗?对此人仁而对彼人恶;对自己家国行善积德,而对外邦之民加以虏掠;与人仁必须要有条件,凡此种种是君子所为吗?君子的理想应该是无条件的为天下之德,那些有取舍的,有条件的都不能说是君子之德,君子之德其实是在人世间恒久地给予爱和善良,这一点恰巧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1]。
综合以上,君子之德基本要点就是对他人仁爱和善良,这种仁爱和善良超越一切界限,普天之下,莫不能行。
二、杜诗中君子之德玄宗继位那年,一代诗圣杜甫诞生于河南,卒于770年。
纵观712年到770年,杜甫的一生正好横跨大唐由极盛转衰,杜甫出身名门,是晋名将杜预之之后,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巨大的社会转型落差和奉儒守素的家庭传统造就了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而这种系念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2],而这一点恰恰与我们以上详述的君子之德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甫给知识阶层的道德示范,就是其内在君子之德对外在的彰显。
下面我们具体来赏析杜诗中的君子之德:表现为对国家安危民生困苦的系念。
杜甫二十几岁举进士不第,三十几岁进长安参加当朝宰相李林甫举办的考试,李林甫嫉贤妒能,又恐贤能者谏言其奸恶,遂使无一人及第,面圣时称“野无遗闲”,杜甫落入骗局,滞留长安。
十载长安,苦辛备至,过起“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生活。
杜甫历经人生挣扎和社会动乱,自然贴近民生,同情民生,以忧国忧民这样的君子风范为己任,这对于当时食不果腹,无枝可栖的诗圣杜甫来说,不能不说是骨子里的君子之德长久浸润自然而发。
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一、引言地理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以高中地理课的一个例子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背景本次地理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三、分析 1. 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在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利用小球和旋转木马等道具,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
2.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运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轨迹,了解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3.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直接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不同位置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情况,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4.日照时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日照时间。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地点的日照时间,了解地球不同地区日照时间的差异。
四、讨论通过这个地理课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五、结论高中地理课的例子分析表明,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这样的案例分析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无七、附录无以上是一份关于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例子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对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为活动的科学,其中气候变化一直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气候变化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具有极大影响的现象之一。
本文将从成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探讨这两个现象。
一、成因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是由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通常在南美海岸)的海水温度高于平均水平,在冬季到来之前和之后,对大气的气流形成影响。
而拉尼娜现象则指的是相反的情况,即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的海水温度低于平均水平,在冬季到来之前和之后,也对大气的气流形成影响。
具体来说,这两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
太平洋上的直接阳光辐射和反射的底部水体会形成热层,而距离表面约100-200米的冷水层在短时间内也能起到影响。
从而,在海面上形成大小不定,飘忽不定的热带气旋,形成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
然而,海洋中与大气分离着的盐度高于海面附近,形成了一个相当的厚度,使水眼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变得非常稳定。
这样,每一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都会在热带太平洋中引发出大规模的气旋,并对全球的大气环流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
二、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显著。
它们可以对全球的气候、海洋、生命和经济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面是具体的影响。
1.气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模式的基础,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现象中,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空气登陆南美洲和北美洲,以至于全球各地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美国西部太平洋地区会出现暴雨、洪涝和山崩等问题;澳大利亚则出现所有的大坑垫水和沼泽的水面均会变浅。
而在拉尼娜现象中,则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即干旱的地区会更加干旱,而湿润的地区则会更加湿润。
2.海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海洋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在厄尔尼诺现象中,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的繁殖数量减少和种类减少。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1、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影响: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2、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
最为确定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
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
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地理教材版本解析各年级地理教材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知识对比研究
地理教材版本解析各年级地理教材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知识对比研究地理教材版本解析:各年级地理教材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知识对比研究地理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了解地理现象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地理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不同年级的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和环境知识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不同年级地理教材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小学地理教材小学地理教材主要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了解为主要目标。
在地理现象方面,小学地理教材注重对自然现象的介绍,如四季变化、河流、湖泊、山脉等。
同时,也会简单介绍一些人文地理现象,如农田、城市等。
地理环境知识方面,小学地理教材主要关注学生对家庭和学校周围环境的认知,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小学地理教材在内容上注重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教材在小学地理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知识。
地理现象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会涉及更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貌、环境污染等。
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全球性的地理现象,如洋流、虎门大桥等。
地理环境知识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会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地理环境,如国家、城市、地球等。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较为系统和专业,对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
地理现象方面,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更多的综合性地理现象,如人口、城市化、区域发展等。
同时,也会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系统,如大陆移动、板块构造等。
地理环境知识方面,高中地理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问题,如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不同年级的地理教材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知识的涉及有所差异。
从小学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培养学生对不同层次地理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高中地理现象解释
高中地理现象解释2012-11-26 12:20:36| 分类: 学习指导 |字号大中小 订阅一气候:1贵州天无三日晴贵州一年中阴天日数在 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
贵州大部 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 188天。
其中,5月份的雨日平均多达 20天, 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
原因及作用过程:①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 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冬季风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脉所削弱,到云贵 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形成云和雨。
有时从四川 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④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温空气还来不及撤退。
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
2冬天到台北去看雨现象:冬季台北降雨丰富,降水次数频繁。
原因: ① 台湾岛于我国东南,四面环海。
冬季风南下,因为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气流发生偏转, 变为东北风,由于气流经过海洋,使原本干燥的气流饱含水汽。
高原时,气流运动缓慢, 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汇合,双方势均力敌,在这里,为此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② 春季,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频频袭来, 北方的冷空气也还相当活跃。
突,因而贵州的天气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③ 夏季,北方冷空气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
便长时间的相持 冷暖空气相互冲 贵州高原海拔在②台北地势低平,南部为台湾山脉,气流到达台北时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冬季风影响时间长,所以台北整个冬季都比较丰富。
3华北春雨贵如油现象:在春天农作开始生长发芽,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华北地区春旱比较严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 —15 %,有的地方少于10 %。
所以说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
【高中地理】探讨地壳的运动、变化及其成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ppt
10、下列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崇明岛 B、东非大裂谷 C、黄土高原 D、黄河三角洲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地貌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冲积扇 B.风蚀洼地 C.华山 D.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 12.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看正确的是…( A.稳如泰山 B.坚如磐石 C.沧海桑田 D.水滴石穿 ) )
图A
图B
试解释怎么回事?
石柱上横线部分 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 的部分,小点部分代 表被海生动物钻孔部 分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石柱
试分析东非大裂谷、庐山、渭河谷地、 华山分别属于下列哪种地质构造
外力作用
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
高中教材两种地理现象成因探究
高中教材两种地理现象成因探究胡晓莲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指在一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答案。
1.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南美洲西岸的冷流被暖流取代。
2.地球的自转速度减慢。
3.火山活动。
笔者根据必修1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赤道低压区和副热带高压区之间的压差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的却是主要由于东南信风减弱所引起的,但东南信风为什么会减弱,教材中没有给出答案。
笔者认为可能是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弱。
结合强制1第2章第2节中压力区和风区的原因以及三个环流循环的形成(如左图所示),可以看出,赤道低压区是由于赤道地区大气的热膨胀和上升导致近地面空气和压力的降低。
如果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可能会导致气体膨胀减弱和上升而使得赤道地区气压上升。
而副热带高气带是由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30度纬度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所以上升气流减弱,也会导致副热带高气压减弱,这样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弱就不难理解了。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指圣诞节前后的现象,即太阳的直射点接近最南端。
但是当北半球进入夏季,也就是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是否存在厄尔尼诺现象?我认为是这样。
例如,1997年夏天,中国南方有一场大暴雨,导致洪水,而北方则持续干旱。
究其原因,可能是副热带高压减弱,导致夏季风无法将雨带推向北方而停留在南方,导致南方洪水泛滥,北方干旱。
(2)沃克环流的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信风将赤道暖流从东向西推进。
东岸底层的冷海水涌上来补充表层海水;在西岸,赤道暖流积聚并下沉,形成一个深暖水层。
这样一来,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表面水之间就有明显的温差。
换句话说,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个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其实力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材两种地理现象成因探究
高中教材两种地理现象成因探究胡晓莲一、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指在一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答案。
1.东南信风减弱,使得南美洲西岸寒流被暖流取代。
2.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3.火山活动。
笔者根据必修1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的却是主要于东南信风减弱所引起的,但东南信风为什么会减弱,教材中没有给出答案。
笔者认为可能是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弱。
结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成因和
三圈环流的形成,可知赤道低气压带是于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引起近地面空气减少和气压降低,如果赤道附近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弱,则有可能导致气体膨胀上升减弱,从而使得赤道地区气压上升。
而副热带高气带是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30度纬度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所以上升气流减弱,也会导致副热带高气压减弱,这样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弱就不难理解了。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圣婴现象,是指该现象发生圣诞前后,即太阳直射点接近最南端。
但当北半球进入夏季,即太阳直射点来到北半球时有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呢?笔者认为是有的。
如1997年我国夏季南方地区普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而北方就持续干旱。
原因可能就是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导致夏季风不能推动雨带进入北方地区而停留在南方,从而造成南涝北旱。
沃克环流的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
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在东岸下层冷海水上涌补充表层海水;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这样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
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其强弱的变重要依据。
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赤道暖流减弱。
在太平洋东岸温度较高的海水失去向西流动的动力从而堆积,温度升高。
而大洋西岸,海水得不到暖流补充,温度降低。
在太平洋海区赤道附近从而形成东部海区水温高于西部海区,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形成在东西方向与沃克环流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接近东西方向的热力化是判断厄尔尼诺的方向相反的热力环流,形成表层海水自西向东移动,抑制冷海水上涌,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海区的温度差异,反沃克环流加强,厄尔尼诺现象增强。
所以笔者认为该洋流不是补偿流,而是风海流。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
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减弱所引起地球上各要素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
这也正好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太阳辐射为什么会减弱。
对照大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间和太阳活动周期。
大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于1790-93, 1828, 1876-78, 1891, 1925-26, 1982-83, 1997-98。
发现大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主要在太阳活动的低谷期,其辐射出的能量也应该相对较小。
二、几种气候的雨季同样是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成因不同,其雨季也有所差异。
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半年在北半球低纬大陆形成热低压,而海洋保留高压,形成东南季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降水。
此看出东亚夏季风的形成是于副热带高压和陆地低压的存在,副热带高压始终存在只是季节性南北移动,而陆地低压是于陆地升温开始形成。
所以笔者猜想当太阳直射点来到北半球即3月21日之后北半球陆地
开始升温,到5月温度开始高于海洋从而形成低压,夏季风形成并登陆东南亚,东南亚地区进入雨季。
随着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风消失,冬季风形成,雨季结束。
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具体说其夏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绕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而形成。
东南信风是南北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形成,随着赤道低压6月来到北半球南半球东南信风才有可能来到北半球,9月赤道低压南移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就不可能来到北半球,所以南亚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是6—9月,其雨季也就在6—9月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的雨季在大陆东岸亚热带地区形成的是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是海陆见热力性质的差异。
但在东亚和北美洲雨季明显不同,东亚为夏雨型,北美洲为冬雨型。
东亚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风从太平洋带
来水分,所以雨季在夏半年,这不难理解。
为什么在北美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为冬雨型?翻阅北美洲地形图,可以发现其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为大平原,西部为高原和海岸山脉。
在夏半年,夏季风受山脉的阻挡,很难就如该地区,实际上是位于雨影区。
而此时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少,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
冬季,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的丰富水汽,加上地形为低平的平原对冬季风削弱作用较弱,因此降水较多。
所以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少,冬春季节降水多。
以上是笔者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的一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