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1.2 宜居城市需求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2.2 调查问卷设计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3.2 城市绿化率3.3 交通便利性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4.2 成都4.3 杭州5. 宜居城市建设建议5.1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3 增加绿地建设6. 结论7.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宜居城市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们希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居住,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包括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等,以全面了解各个城市的宜居情况。
2.2 调查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对宜居城市的需求和期望,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对多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客观的数据。
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PM2.5浓度、臭氧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各城市的空气质量。
3.2 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是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影响深远,本研究将交通拥堵指数、公共交通覆盖率等因素纳入考虑。
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成为典型的宜居城市之一。
4.2 成都成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盛誉,城市绿化率高、交通便利性好,被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4.3 杭州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城市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典范。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居民生活质量高、宜人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分析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城市环境逐渐改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噪音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出行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负担过重、户籍限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等。
三、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1.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宜居城市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流畅,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四、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降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程度。
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2.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系统的便利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和民众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攀升,打造宜居城市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目标。
本研究透过对中国宜居城市现状的细致剖析及面临的挑战,融合国际国内关于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旨在提出贴合中国实际的策略与建议。
研究揭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在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及安全水平方面尚存缺陷,具体表现诸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紧张、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相应地规划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
在生态环境改善领域,本研究着重提倡大气净化措施、水质保护行动、城市绿化的增强与扩展,以及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环保的生活模式。
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我们主张加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形态转变,强化职业能力培训配合高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同时,呼吁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和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在优化公共服务的讨论中,本研究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性与高效管理、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及运作效率的优化,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及协同治理模式。
对于安全领域的改进,我们集中关注于强化社会治安管控、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建立更加周密的自然灾害防御系统。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宜居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注重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国际化交流与全球合作、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以及文化传承与特色塑造等方面的战略路径。
这些路径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公共服务;安全性;建设策略;战略路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了核心议题。
在此趋势下,"宜居城市"的概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性,成为评判城市发展成就与民众福祉状况的一个标杆。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宜居城市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宜居城市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宜居城市。
二、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是指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质量的城市。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良好的居住环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等。
三、宜居城市的特点1. 良好的居住环境:宜居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美丽的住房环境,有安全可靠的供水、供电和供热系统,以及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
2.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宜居城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机构,包括优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居民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3. 便捷的交通网络:宜居城市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便于居民出行。
同时,宜居城市还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
4. 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宜居城市拥有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运动场馆等,能满足居民的各种文化和娱乐需求。
5.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宜居城市为居民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保险,使居民生活无忧。
6. 良好的空气质量:宜居城市注重环境保护,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建立监测体系,保障居民的健康。
7. 优美的自然环境:宜居城市拥有大量的公园、绿地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增加生活乐趣。
四、如何评价宜居城市评价宜居城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居民满意度调查、城市发展指标、环境指标等。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了解居民对城市环境、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满意度,从而评价宜居程度。
2. 城市发展指标:从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指标,评估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判断城市是否宜居。
3. 环境指标: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判断城市是否宜居。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宜居城市是指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等条件,能够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城市。
本报告对中国宜居城市进行了研究,包括了城市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便利性等方面的考察。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算和对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得出了中国城市宜居程度的排名,并对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中国城市的宜居化进程。
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居住环境舒适、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能够提供优质生活的城市。
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城市。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城市的宜居程度有待提高。
本报告将对中国各城市的宜居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宜居城市的共性和不足之处。
二、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主要指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和生态保护情况。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风格、文化底蕴和居民素质等。
通过测量空气质量、水质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等指标,我们对中国各城市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环境质量较好,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环境状况有待改善。
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
我们调查了各城市的学校数量、医院数量、图书馆数量以及文化体育设施的供给情况。
结果发现,一线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而二三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四、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对于城市的宜居程度有重要影响。
我们分析了城市的道路密度、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以及交通拥堵指数等指标。
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交通便利性较好,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
五、改善城市宜居环境的建议针对我国城市宜居环境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2.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3.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4.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对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对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各城市的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瓶颈。
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交通拥堵、供水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布局,提高建设质量,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其次,我们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进行了调研。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保障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城市规划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导致城市发展不够均衡,环境污染严重。
同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加强监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保护好每一寸宝贵的土地资源。
最后,我们对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进行了调研。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发现一些城市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的问题,一些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加大对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的改造力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促进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最佳范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国家整体发展的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旨在提出具体建议,为城市建设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在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三、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城市功能布局不均衡,交通拥堵等问题。
其次,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再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市民的满意度不高。
四、城市建设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和现状分析,我们对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机制。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和绿色技术的应用。
再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原因是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
最后,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是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五、城市建设改进建议基于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建议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精准度,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其次,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
再次,建议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最后,建议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我们相信,只有不断优化城市建设,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国家整体发展。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人们适合居住、工作、学习、生活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宜居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宜居城市的标准宜居城市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空气质量、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文化环境、社会安全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
三、宜居城市的现状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些城市如杭州、苏州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
它们在空气质量、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然而,仍有一些城市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医疗资源不足等。
四、宜居城市的建设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环保力度,减少空气污染。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并加强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
2. 改善交通状况。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地铁、公交线路,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
3. 提升教育资源。
政府应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育质量。
4. 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5.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6. 加强社会安全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犯罪活动的打击,提升人们的安全感。
五、结语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本报告的研究和建议能对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当前和谐城区建设调研汇报与思考
当前和谐城区建设调研汇报与思考当前和谐城区建设调研汇报与思考当前和谐城区建设调研汇报与思考根据区委的统一安排,前段时间,我与区委办公室、区委研究室、宣传部、民政局等单位的同志一道,通过对全区街道、有关部门、居民代表的走访调查和座谈,就当前和谐城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建设和谐城区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并以饱满的热情,立足各自岗位,参与和谐城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当前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家都普遍比较关注,也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更加深入地推动和谐城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和谐城区建设的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历来都是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区第十次党代会更是把建设和谐江岸作为未来五年全区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使和谐城区建设在全区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突出。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许多亲民利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工作作风的不断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各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调适。
特别是党代会后,区委、区政府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江岸建设作为全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度重视,紧抓不放,相继推出了责任督查行动等一些转变作风、贴近群众、提高效率的工作措施,有效地化解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我区治安情况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市城区第一。
进入以后,全区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等现象明显减少,市委主要领导三次批示表扬我区的信访稳定工作,和谐城区建设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体来看,通过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近两年来我区和谐城区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渐进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宏微观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找准确、解决好,和谐社会建设才会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具备良好生活环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人民满意度较高等特征的城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全国各地竞相争夺宜居城市的称号。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的宜居城市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宜居城市建设。
二、现状分析当前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大幅改善。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人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压力。
城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城市扩张导致了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潜在风险。
此外,一些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特点分析中国宜居城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其次,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显著,空气质量等环保指标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第四,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娱乐空间。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尽管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问题。
首先是人口聚集导致的城市环境压力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水源污染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环境管理能力。
其次是土地利用问题,应加强土地规划和保护,确保农田面积稳定。
再次是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减轻大城市的发展压力。
最后,应注重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工作。
五、结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五篇第一篇: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孙秋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按照适宜人的生活、满足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顺城区政府做出了“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顺城”的重要决策。
前甸镇作为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城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为此,政协前甸镇工委组织力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前甸镇宜居环境的现状与优势前甸镇占地总面积119.3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楼房近30万平方米,平房11万平方米,住户共计12,000余户,到目前城镇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建设面积约6平方公里。
多年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前甸镇始终把服务百姓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围绕方便百姓住行,营造宜居环境,在打造和谐宜居城区方面已具备以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
前甸镇由北向南有4条河流分别是柳林河、台山河、李其河、关岭河。
境内现有林地面积8.7万亩,耕地面积为2.9万亩,土质肥沃,其中棕壤土占52.6%。
另有台山小一型水库一座、方塘7个、渔塘养殖面积近千亩。
可以说是“北有山、南靠河”,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及二、三产业。
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捷。
前甸镇地处抚顺市区东部,南倚浑河北岸,北靠长白余脉。
辖区内202国道、沈吉铁路穿越全境,境内有前甸火车站、20路汽车、603路汽车及高速立交桥一座。
2008年,前甸镇被纳入全市整体规划,沈抚城际列车终点站和抚顺大型铁路货运站将在前甸设立。
到时交通更为顺畅,人们出行更为便捷,也给前甸镇整体环境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是民俗特色明显。
前甸镇人口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锡伯等5个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占20.3%,其它民族占5.5%。
大道村、二汉村是朝鲜族聚居的村,朝鲜族人口达90%,大部分村民在吃、住、行方面仍保持着朝鲜族生活特色,为延续城市文脉,充分发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第一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当前,全市正掀起一股建设中国农谷的热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找准阻碍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探索适应宜居新城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我区差异性发展,在区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下,九三学社掇刀支社组成专题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宜居城市的认知宜居城市建设是后工业化的产物.关于宜居新城,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19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本文采用广义概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条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二是物质条件,要有完善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三是经济条件,要有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文条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二、我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状况1.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其中亿元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
宜居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调研报告
宜居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宜居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宜居城市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本研究旨在探索宜居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
2. 研究对象:选择若干个宜居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以及其他一些发达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3. 数据采集:(1) 问卷调查:编制一份有关居民对宜居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并将其应用于各研究对象的居民中进行调研;(2) 实地考察:对研究对象中的部分社区、住宅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3) 访谈:与城市规划师、环境专家等相关行业专家和从事城市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等,以及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对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实施:1. 研究内容:(1) 宜居城市居住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收集和整理宜居城市居住环境的相关指标,包括住房条件、交通便利性、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等。
(2) 宜居城市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宜居城市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例如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等。
(3) 宜居城市建设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与相关行业专家和城市规划师进行访谈,分析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2. 方案实施:(1) 制定调研计划:明确研究内容、方法和调研时间表,并组织团队共同完成。
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范文
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范文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既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有便利的城市服务配套设施。
我所在的团队对信阳市进行了宜居城市调研,并就此撰写此报告,希望能够为信阳市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建议。
二、信阳市宜居城市的优势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信阳市位于淮河流域的中下游之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市区内的花果山、五洲山等风景名胜区都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景点。
同时,信阳市的空气质量也较好,市区内的空气质量指数维持在良好水平。
2.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信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公共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信阳市还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3.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信阳市拥有一批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市内有多所知名的大学和高中,为本地的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市内的医疗资源也较为充足,市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信阳市宜居城市的问题1.环境污染尽管信阳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是在部分工业区域和居民聚集地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市区内的一些河流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2.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信阳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市区内的主干道和交叉口,交通流量大、道路狭窄,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需要加强对交通拥堵状况的监测和管理,优化交通流量分配。
3.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信阳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居住区,缺乏公共图书馆、社区医疗机构等基本配套设施。
这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
四、对信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管,加大绿化和景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水环境治理,减少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物排放,保护好市区内的水资源。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题目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题目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县城作为城市化的第一梯队,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县城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宜居县城的建设情况,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为未来县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报告等资料,了解宜居县城的发展历史、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等。
2. 实地调研法:走访县城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和公共设施,观察环境状况和交通情况,并与县城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居住满意度和对建设宜居县城的期望。
三、宜居县城的现状分析1. 环境污染:宜居县城的环境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空气和水质污染。
工业企业的排放物和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需要加强治理和监管手段。
2. 交通拥堵:县城的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道路建设不完善、交通规划不合理等原因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3. 居住条件差:宜居县城的居住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房屋面积小、居住环境差等方面。
四、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1.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限制工业企业和排放物的污染物排放,并加大环保设施和监管力度。
2. 缓解交通拥堵:加快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率和容量。
3. 改善居住条件:通过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住房建设,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五、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宜居县城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县城的发展质量,才能让居民过上更宜居的生活。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为县城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范文【标题】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某县城进行调研,评估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出建设宜居县城的建议。
【引言】宜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地政府也都纷纷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本报告选取某县城进行调研,旨在了解该县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政府打造宜居的县城。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实地观察主要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调研结果】1. 居住环境评估在调查的居住环境评估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 空气质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县城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好,但在冬季采暖季节存在一些区域污染。
(2) 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和施工,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和主干道附近的居民受到噪音的干扰较为明显。
2. 基础设施评估基础设施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进行了评估。
(1) 道路交通:县城的交通主要依赖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辆,但由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拥堵问题较为突出。
(2) 供水排水:供水系统相对完善,但污水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开发区。
(3) 电力供应:电力供应相对稳定,但在高峰期仍存在一些电力不足的情况。
(4) 通信网络:该县城的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信号差,需加强网络覆盖。
3. 公共服务评估公共服务是县城宜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了评估。
(1) 教育:县城的学校数量较多,学生入学率较高,但一些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2) 医疗:县城的医院数量较多,但医疗资源不够集中,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3) 文化体育设施:县城的文化体育设施相对丰富,但一些设施的使用率较低,需加强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建设宜居县城的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空气质量,并加大对冬季采暖季节的污染治理力度。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宜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了解某城市的宜居程度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对该城市进行了宜居环境的调研与分析。
二、调研目的1.了解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2.评估城市的宜居程度;3.找出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4.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问卷,并在城市中的不同社区进行了发放和收集。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城市的主要景点和住宅区,进行了对比和观察。
四、调研结果1.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居民普遍希望城市能够改善交通、供水、供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教育医疗:居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服务质量;(3)环境保护:居民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希望加强环保工作,减少废气和噪音的排放;(4)安全保障:居民关注社会治安状况,希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2.城市的宜居程度评估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我们对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宜居程度较高。
然而,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进。
3.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调研,我们找出了该城市的一些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优势: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2)需要改进的方面:该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到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公共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五、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整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近期,市政协围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这一主题,组织调研组深入各街道、经济开发区专题调研,邀请有关部门和委员座谈讨论,走访征求部分市级老领导、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召开主席会议讨论审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突出建设富强和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深入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管理,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工作中,突出规划引领、管控,规划城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着力推进“北工、南文、中商、东新、西农”功能布局,形成胶河生态景观带“一带”、康成大街城市发展主轴和夷安大道城市发展次轴“两轴”、东部现代服务中心和中部传统商业中心“两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切实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五大主题公园和18处街头游园;“十二五”期间完成旧城改造175万平方米,提升街路万平方米,新增绿化140公顷;东部新城一批地标性建筑相继建成使用,XX一中新校、职教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绿化美化、供热管网、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居环境。
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加快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城市管理办法措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宜居宜业品质。
我市城市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二、主要问题虽然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必须直面正视、着力解决。
(一)城市协同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
城市管理涉及部门多、层级多、范围大,由于缺少高层次的权威机构牵头抓总,缺少到边到底的责任分工和标准体系,缺少市级层面对各责任单位的长效、刚性考评机制,导致检查督察失之于宽,责任落实失之于软,集中整治后经常出现问题反弹。
有的部门单位对城市管理,缺乏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依法作为的意识,不敢抓不敢管,甚至推诿责任、应付一时。
特别是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后,有的管理部门随着执法权移交,失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城市规划建设还有较大欠账。
一是城市规划品质不高。
由于规划理念不够前瞻、执行存在随意性,旧城开发中大多片区规模偏小,现代建筑、老旧房屋交叉布局,难以形成整体连片效应。
一些建筑、片区规划时,没有兼顾其他服务要素配置,对人流密集带来的影响考虑不够周全,如凤凰大街东首朝阳中学、妇幼保健院相对而建,由于人流大、车辆多经常导致交通不畅。
二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不全。
城市总规修编基本完成,但缺少农贸市场、停车场、露天烧烤、户外广告、夜景照明、地下管廊、二手车市场等专业规划,从根本上制约城市管理的提升。
城区沿街经营性网点1万余家,接近诸城的5倍,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
三是部分服务设施供给成为短板。
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万辆,但市区仅有公共停车场17处、停车泊位4600个,道路临时停车位和路沿石以上停车位2600个,停车场所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
民生市场、公厕、路灯、公共自行车等设施也存在较大缺口。
(三)城市管理投入保障还不到位。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城市扩容和市政设施大幅增加,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但财政经费实际投入增长不同步,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近期市政府常务会议对此已进行研究,有关增长经费决定有待加快落实。
二是装备保障不足。
主要是,环卫机扫车、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和园林修剪、滴灌、病虫害防治以及智慧城管等装备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是一线力量不足。
一方面,各部门还没有最大限度向基层下沉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有的部门仅向执法部门划转职权,但没有划转执法人员。
目前城区综合行政执法近60平方公里,一线执法人员仅200余人,“力量不足”、“疲劳上岗”制约了城市管理执法的水平。
(四)城市综合整治效果还不理想。
一是环卫保洁存在盲点漏点。
一些背街小巷、人行道、绿化带清扫不及时、不彻底,渣土运输管理缺位,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痼疾。
二是店外经营乱象屡禁难绝。
时常见到沿街门店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临街洗车、修车、卖车以及马路市场、流动摊、随意乱发小广告现象。
三是交通秩序管理还不到位。
主要是,主干道机非混行,机动车乱停乱靠,出租车违规掉头、停车,摩托车、三轮车任意停靠行驶,非机动车和行人不遵守交规。
中百等繁华商场、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沿街中小学校、部分集贸市场等场所附近经常堵车,阴雨天气时更加严重,成为城市交通的“肠梗阻”。
四是乱搭乱建现象没有根本扭转。
由于职能单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够强,城市乱搭乱建发现、报告不及时,查处、防控不坚决,加上一些历史尾留工程迟迟得不到解决,户外广告比较随意杂乱,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城市形象。
调研走访中,一些老领导、政协委员一方面对去年以来的治违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对文体公园、市民之家等标志性公共场所附近、个别街路周边出现较多违建深感遗憾。
(五)市民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
面向市民的文明教育不够深入,舆论监督相对薄弱,社会对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道德问题缺乏有力抨击。
一些市民不遵守社会公德,只顾自己有利,不管他人方便,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扰乱秩序等行为时有发生。
仅20xx年,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规范店外经营、流动摊点万余人次,电子警察抓拍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万起;今年全市违法建设集中整治,排查统计违建面积达67万多平方米。
三、几点建议城市工作,三分建、七分管。
要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作风建设年”、“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紧密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复审,勇于寻标对标提标,狠抓管理标准落实,让广大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着力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务实高效的管理工作格局。
突出深化国家级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为引领,坚持“高位推动、低位扎根”,形成持续发力、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一要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鉴于城市管理部门多、环节多的实际,建议按照“宏观决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原则,组建市长挂帅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加强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推动决策部署高效落实。
进一步完善管理执法议事协调、案件移交、集体会审、网上办案等方面规定,明确分类实施细则,形成无缝衔接、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
可以借鉴西安新城区、宁波北仑区城市管理“路长制”、各级“路长”对大小街路直接监督管理的做法,通过设立“路长”、“段长”,让城市管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要健全考核督查机制。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城市难管,不难于一时,而难于长久;不难于一点,而难于全面。
要坚持块抓条保、权责明晰,全面落实职能部门、街道(开发区)、社区、居委会的责任清单、管理界限,真正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到什么标准。
借鉴潍坊市城市管理考核办法,建立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推动管理到边到底,避免集中整治后出现反弹反复。
对各部门及街道、开发区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建议采取高位监督方式,由市纪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牵头,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考核,并在一定范围公开。
对各种渠道发现的问题,建立有权威的交办机制,派遣至责任单位和牵头负责同志限时解决。
其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项目化推进的制度,抓铁有痕、久久为功,带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要深入探索社会化管理改革。
坚持政府监管、管养分开、市场竞争的改革方向,认真总结环卫保洁、绿化管理等改革经验,稳妥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专业化。
坚持经费投入与管理标准相匹配、相挂钩,参照省、潍坊市内兄弟县市投入情况,尽快落实城区保洁、道路养护、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经费增长需求,并相应提高管理和考核标准。
在此基础上,逐步把有条件通过市场运作、能够依靠市场消化成本的城市管理职能,推进社会化改革,实现“管得住、管得活、管得好”。
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正在谋划对民生市场、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运输实行管理服务“外包”,这种模式已被部分地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稳妥推开。
(二)着力优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夯实城市管理上档升级的基础支撑。
一要在城市规划上突出前瞻性。
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刚性约束,统筹考虑宜居城市内涵要求,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开发规模性、风貌协调性管控,引领和带动高品质城市建设。
按照多规合一、精而管用的原则,研究编制民生市场、烧烤市场、停车场、洗车场、二手车销售等专业市场和设施规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
在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中,尽量减少营业网点房规划,压缩“门头房经济”。
着眼长远谋划地下管廊建设,进一步破解城市“马路拉链”、“空中蛛网”问题。
二要在城区路网建设上提高通达性。
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引入“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理念,构建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
当前要加快改造提升密水大街、永安路、晏子路、曙光路等街路,综合整治密州街、嘉源街、杏坛西街等背街小巷,逐一打通花园街、古城路、利群路、顺河路、梓潼路等瓶颈路、断头路,疏通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
积极学习寿光市经验,论证对城区具备条件、交通繁忙的路口进行庞大化改造,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三要在停车场建设上体现便民性。
适应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状况,研究出台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停车设施的优惠政策。
积极探讨在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区域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论证在月潭路、夷安大道、康成大街、昌安大道等街路绿化带宽厚区域,开辟条状街头公园或小型林荫停车场。
深挖现有便民停车潜力,论证主街主路周边人防工程优先用于公共停车、城市开发闲置地块临时用于停车、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节假日对外开放。
要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加大对个人圈占停车场所、私自侵占公共区域看车收费的打击力度。
(三)着力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打造清新魅力城市新形象。
树立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紧密结合打造样板路,突出XX特色元素,统筹设计、管理街路风貌,让街路更加精致、富有特色。
一要稳步打造街路立面景观。
首先从各类广告牌入手,按照减量、规范、美观的原则,拆除擅自设置和陈旧、破损、外露支架的户外广告,以后新设的必须严格规划审批,体现特色和水平。
对于沿街店面招牌,坚持“一店一招”,一条街或一定区域一个风格,统一设计、统一标准,逐步规范提升。
同时,着眼打造大气美观的街路特色,对新建建筑,从规划和建筑方案审批入手,对建筑形式、色彩等严格审查;对老城区,从夷安大道、人民大街等样板街入手,逐步对影响临街景观的建筑实施外表清洗、粉饰,让临街立面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二要着力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一方面要保持绿化总量优势。
鉴于城区绿化建管单位较多,建议由园林部门制定统一的建管各环节技术规范,提前介入、日常监督,确保苗木栽的好、长势旺。
优化园林监管执法队伍,严查损绿毁绿行为;及时对缺苗绿化带进行补植,尽快对长势差距大、坏死比例高的利群路中段、立新街等街路行道树进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