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
历史复习中的十个隐性知识
二,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 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行于删简. 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行于删简. 例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 例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 之战,三顾茅庐, 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 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 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 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
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 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 一个"同时" 辅助" 否定了" 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 运动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 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 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 的说法. 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 运动 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 中国输出资本" 教材用一个"同时" 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的表明在中 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 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 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 年 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 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 年 于亡于1911年,因为 日清宣统帝退位时, 于亡于 年 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 年 月 日清宣统帝退中的隐形知识: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隐性知识透视学法指导
中国古代史隐性知识透视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有很多知识考查的是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这一些知识往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被教师、学生忽视的知识。
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这些知识,理解这些知识,思考它们可能出现的考试形式,对文科综合的备考至关重要。
这里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基础隐性知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在学习商朝的历史时,有“戴手梏的陶俑”有关于“炮烙之刑”,反映商朝奴隶主的残酷,但这里不能理解为是对奴隶的残酷,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所以“陶俑”以及“炮烙之刑”反映的应是奴隶主对犯罪的平民或官吏的刑罚。
2. 关于“西周主要诸侯国”,有两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一是认为周朝先后分封的诸侯国只有鲁、齐、燕、卫、宋、晋;二是把南方的“楚”也列为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之一;其原因是因为课本上的地图中将“楚”同中原的“晋”、“齐”等国并列。
其实不然,其原因有二:一、周先后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余个,教材只介绍了周分封的几个重要诸侯国;二、“楚”并非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和中原诸侯国相比,在多数时间内,“楚”国都是以较独立的姿态处理同周王朝的关系的,即以荆蛮之族与周对立交恶,以诸侯霸主之态势轻视周而傲视天下。
3. 关于“郡县制”的问题。
秦王嬴政在完成统一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这容易使人误认为“郡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所创立的地方行政制。
其实并非如此,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领土上,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县以下设乡里、什五。
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只是在全国推行该制度而已。
4. 关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一般容易将教材理解为这样一种关系: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实际上这种理解有误,因为郡守和县令虽然与中央政府有直接关系,但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与皇帝也有直接关系,但在这种图示理解中难以体现这种直接关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参考解析)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故D项正确。
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真题详解名师点睛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隐形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隐形知识点总结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关注一些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历史中还存在一些隐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或许并不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但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一些高中历史中的隐形知识点。
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璀璨的文明。
在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一些隐形的知识点。
1.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群体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导致了中国北方的政治割据和动荡。
这段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时,要认识到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除了要了解政治和战争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秦汉时期的文化与思想,比如法家、道家、亚圣等思想流派。
3. 北魏文化的繁荣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在北魏时期,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后世的文化艺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
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重视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
二、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也是一个宏大而绚丽的画卷,其中也有很多隐形知识点。
1. 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帝国,它的兴衰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世界历史时,要重视罗马帝国的衰亡,了解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统治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统治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摩尔人统治下,西班牙的文化、科技和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了解世界历史,就要重视这段历史时期的摩尔人统治。
3.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思想斗争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特别重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思想斗争。
最新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知识
最新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知识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知识(1):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印刷术: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火药:①唐初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知识(2):汉字与书画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
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晚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推荐下载】高考历史复习:10个隐形知识点整理
[键入文字]高考历史复习:10个隐形知识点整理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 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
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
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
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
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1。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六大隐形知识_肖节长
!#
!" #$%& ’()*+, -) ,$./ 01(23 "4"5 &6 7&87 (".168)67& 9"+’:6*;6 (".168)67& )+11+’<
!"#$%&’()*+,)-&
重点解析 四 $ 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里讲的插图包括教材中除文字以外的地图 $ 图表 和图片 # 随着教材改革的深入 ! 课本插图的比重相应增 加 # 用图案穿插于课本 ! 可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 要性 ! 并可减少课本中冗长繁琐的文字表述 # 这不仅让 学习者可形象地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文字表述 ! 而且还 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 # 地图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 随着 %!"# & 考试模式的全面展开 !地图比重还将加大 # 如 ’在 (隋朝疆 域图 )中还有一条河连接长安与黄河 "( 元朝疆域图 ) 明确 告诉人们众多史实 ’ 黄河改道入淮 $ 台湾称为 % 琉球 &$ 南 沙群岛称 %万里石塘 &等 # 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 附的古今地名注释 !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 # 如 ’今 天的开封 ! 战国时称为大梁 ! 北宋却叫东京 " 宋代名港明 州 ! 在明代却叫宁波 " 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 $ 南京 $中都等几种 "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刘家港是今天的 江苏太仓 # 世界历史课本中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 更是多得惊人 # 如在 ( 美国独立战争形势 ) 图上 ! 表明了 忽视的知识点 # 如 ’( 甘石星经 ) 原来不是一本书 ! 更不是 两人合著 # 注释说明 ’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 写出一部天文学专著 ! 后人合起来称为 ( 甘石星经 )# % 春 秋 ! 因 鲁 国 编 年 史 ( 春 秋 ) 而 得 名 &! 从 中 可 知 两 点 ’ ! 春 秋名称的由来 "" ( 春秋 ) 是一部编年史 # ( 周髀算经 )! 可 不 能 仅 根 据 %算 经 &二 字 或 载 有 勾 股 定 理 就 确 认 为 是 数 学专著 !( 中国古代史 ) 选修本明确注释其为天文学著作 等 # 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 ! 所以在学习时 不能忽视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 例" 按图顺序 ! 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历史隐性知识
7.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及各种苛捐杂税
8.中国古代四大封建都城及特点:(1)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2)宋都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突破了唐朝“市”与“坊”的界限,出现夜市,还有娱乐场所瓦肆(3)元朝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文明世界的商业大都市(4)明朝北京,布局严整,建筑华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3.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1)儒家推崇“仁治”,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古代三个经济重心:(1)先秦在关中地区(2)秦汉移至黄河中下游(3)唐宋明清向南方转移。
5.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四种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2)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
6.中国古代四个文化典型:(1)夏商周文化是青铜与历法(2)秦汉文化是丝绸.冶铸与水利技术(3)隋唐文化是博大精深,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4)宋元文化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周王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两制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后世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考历史偏僻知识点
高考历史偏僻知识点高考历史是许多学生头疼的科目之一,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异常广泛,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偏僻。
本文将针对高考历史中的几个偏僻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1、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中国航海家,他率领船队多次远渡重洋,到达了印度洋、非洲等地。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的影响力,促进对外贸易,并宣扬中国的天朝上国地位。
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船上携带着丰富的礼品,以展示明朝的富强和威严。
这次航海活动成为中国历史上航海和贸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革命,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起点。
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起义军在改良派和革命党人的领导下,与清政府展开激烈的斗争。
3、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他通过征服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实行郡县制、度量衡统一等,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还兴建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众多宏大的工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是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南京城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屠杀和掠夺行为。
日军在南京城内肆意屠杀、强奸、抢劫,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还给南京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惨剧,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重大战争罪行事件之一。
5、慈禧太后的统治慈禧太后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的妈妈,她长期掌握着实际的统治权。
慈禧太后统治期间,清朝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
慈禧太后的统治维持了清朝的末年,但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败和崩溃。
她的统治方式被认为是专制和保守的,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隐性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隐性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作者:梁燕妮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4期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隐陛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
在历史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或是经验不足,很多教师对隐性知识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如果漠视或无视这些隐性知识,那么历史教学仅处于“是什么”的低层次教学上,而且仅限于课本文字表面所提供的陈述性知识,这是不可能真正完成高中历史教学所强调的“为什么”、“怎么办”等任务的,与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以及高考的要求都不相适应。
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充分挖掘课本中隐含的知识,对于培养时代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智能型人才,较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重视隐性知识教学的作用: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在教学中挖掘隐性知识,需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知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释、插图等等,可以达到避免照本宣科,拓宽知识面,图文结合,增强直观性、欣赏性效果。
如通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以直观地比较汉唐的海路交通异同之处;《莫高窟的唐代彩塑》充满了异域风情,由此可见唐代民族交流和对外交流的繁盛;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时,告诉学生一个银元等于多少两白银,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清政府给列强的赔款越来越多;在介绍戊戌变法的内容时,加入对平民百姓生活状况的描述,可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准许官民上书言事”主要有利于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017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设问词整理
2017年全国卷文综历史选择题设问词整理整理员:李洁雄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三套全国卷中的关键词中,最多的为反映、表明、体现类,共14道;其次为隐性省略,共7道;再其次,可知、可看、认定类为8道;最后是主旨、试图类4道;因素、原因类3道。
以下为具体试题。
(备注:黑色字Ⅰ卷、红色字Ⅱ卷、蓝色字Ⅲ卷)一、反映、表明、体现类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图5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
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
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1、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2、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
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
高考历史备考:如何掌握隐形知识点-
2015年高考历史备考:如何掌握隐形知识点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
育路高考网提醒同学们,在进行高考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
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
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
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
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历史学科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意义。
它不仅让考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历史科目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古代文明、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等。
本文将对这四个部分进行分别阐述。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历史学科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成果。
在2017年的考试中,古代文明部分主要包括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古代文明的特点、文化产物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二、世界史世界史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在2017年的考试中,世界史的范围主要涉及了欧洲史、亚洲史、非洲史和美洲史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地区的历史事件、古代文化以及国家形成与发展等内容。
此外,世界史还包括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等重大事件,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
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也是2017年考试中的重要篇章。
考生需要熟悉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
此外,考生还需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变迁,如改革开放、科举制度以及疆域的扩张等。
四、历史学科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考生可以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现实的。
历史学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具备继承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综上所述,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目涉及了古代文明、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等内容。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远见的未来人才。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要从课本中抽象隐性知识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要从课本中抽象隐性知识在高考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
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
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
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史上“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
2、以观点驾驭史实。
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的隐形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 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
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
而未
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
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
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
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
知识。
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1、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 年至1923 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 年至1927 年7 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
思考。
●高考历史中的隐形知识2、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