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
27
26
热点
..\热点\十七大报告黄金60条.doc ..\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doc ..\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doc ..\热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doc ..\热点\国务院发布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doc
20 2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经济、社会) 生态良好。(环境友好) 和谐相处,永续发展(资源节约、循环经 济)
21 21
总结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又是当前迫 切之需。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和谐社会,这是 当前迫切之需。
22
基本国策
25
大家要注意的几个热点问题
农村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热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doc 小产权房 山寨文化 钓鱼事件 户籍制度改革 火车票的实名制 GOOLE事件 低碳经济 电影文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 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蚁族现象 富士康事件 收入分配改革
4
2、核心是以人为本
(1)含义——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 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5
(2)内容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回答了“为了谁”、 “依靠谁”、“归谁 所有”、“谁怎样发 展”的问题。
(民主) (法治)
15 15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理想,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契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经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同时关注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放在首位,注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受益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各个方面、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社会公平、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问题,强调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
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
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注重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它既强调发展的速度要加快,经济要持续增长,也要求发展的质量要提高,经济要转型升级;既注重现代化建设,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导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向上。
和谐社会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社会道德风尚的不健康现象,需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不断总结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指导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相互协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观点和举措。
首先,它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
其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实现“两个基本转变”的重要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布局,为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对坚持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形成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战略指导。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发展,为我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环节。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多领域、多方面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我们要注重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人是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造福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这一理念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在农村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教育医疗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加强教育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
在社会保障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是指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协调、平衡,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资源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考虑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不能以牺牲未来代价的方式获取短期的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政治建设上,要追求民主和法治有机结合,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在文化发展上,要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
在社会建设上,要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只有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论观点,是指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为核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
它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措施,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程度。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它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
它要求构建一个平等、公正、尊重、互助的社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关系。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它要求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不仅改善了社会制度,提高了社会和谐度,而且提高了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和谐社会是指在民主、法治、公正、诚信、友爱、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人民自觉地发展自己、尊重他人、保护环境、重视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和战略。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战略。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而非片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经济增长与环保、公正与效率、自由与平等等诸多复杂的关系中,我们要既要追求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更要尽可能地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在推进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教育、文化、卫生、居住等多种民生事业,让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有所提升。
第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否则社会成就和文明进程都将是短暂的。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好地球家园,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现象。
第四,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政府作用的转换。
传统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和管理,而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中政府更多地被看作是协调者和推进者。
政府要发挥好职能,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市民提供保障和服务。
最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经济上的成就和技术性的进步,还要注重文化、伦理和道德的提升。
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首要理念和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
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下面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的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财富的公正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承良好的自然环境。
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保持社会稳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面协调发展与民生改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通过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构建和谐社会则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动 荡 等 问题 , 经 济 增 长 并没 有给广 大人 民带 来更 多 的 实 惠 ,
未 能 实 现 持 续 的 增 长 和 真 正 的 发 展 . 反 而 使 社 会 各 个 方 【断 的
稳 定和协调感急剧 F 降。 世 界发展实践表 明 , 发展绝不仪 仪
是经济 的增长 , 而应该是包括经 济 、 政治 、 文化 、 社会的全
面 发 展 , 应 该 是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由此 可 见 和 谐
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之间在未来发展上 , 相辅相成 , 密不可
分。
正 像认识有一 个 随着发展 的实践不 断深化和 升华 的过程
一 样 , 指 导改革的 认识也有一 个随着改革的实践不 断深 化和
机制 , 它是社 会动 力机 制和 平 衡 机制 的统 : 同时
既是一
种 价 值 目标 ,
是 义
一
种 不 断推进 的现 实 的社
会 历 史过程 , 它 是价 值 日标 和 社会 历 史过 程 的统
二 .
科学 发展 观 与和 谐社会 的辩 证 关 系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辩证 关系主 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 : 一 方面 , 落实科学发展 观 与构建和谐
中 国共产 党对 于 社会 主 义 建 设规律 、 社 会发展 规律 、 共 产 党
执政规律的认 识达 到 了新的高度 , 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 的中国
化 , 标 志 着 马克思 主 义 和 新 的 中 国 国情 相 结合 达 到 了 新 的 高
度和阶 段 。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具体 内容包 括 :
第一 ,
以人 为本 的发展观 。
第二 , 全面发展 观 。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十八大为党的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十六大以来所坚持、所实践、所总结出的新的理论体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够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并且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
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把科学发展观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并列,作为党的又一新的指导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并将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而指引前进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理念,不仅是发展,而且是科学发展;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经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
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就是说,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幸福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护,价值都得到提升。
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推动者,更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
如果离开了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力量源泉,就不能取得胜利。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出发,探讨二者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指出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的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两者以“和谐”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发展,即坚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发展方面,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并优化协调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强调坚持、追求和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两者以“以人为本”作为共同的价值主体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
“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首先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谁的利益。
我们必须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在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时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严重的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发展的人民性是发展的最高的尺度”作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二者以“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和主题。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继承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大深化了对发展地位、内涵和本质要求的认识。
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都赋予“发展”以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它把发展看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把握和推进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明智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在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诉求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日益剧烈、各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和主题。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继承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大深化了对发展地位、内涵和本质要求的认识。
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都赋予“发展”以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它把发展看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把握和推进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明智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在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诉求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日益剧烈、各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都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内涵、相互联系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
一、科学发展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只有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当然这种发展还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和谐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效奠定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用发展的变化带动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用发展的理念深化对社会和谐的认识,这既是我们长期实践中悟出的经验教训,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价值目标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的发展。
发展的终极价值评判要回到人,回到发展为了谁的本源意义上。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其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个方面。
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和谐都离不开人,都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这个主题展开。
因此,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价值导向。
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它必然要求建设发展首先是整个社会宏观架构的全面发展,是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就是坚持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这也必然要求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界的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和谐。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之一,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2•和谐社会概述•科学发展观概述•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案例和谐社会概述01和谐社会是指一个充满和谐关系、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关心,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的定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强调政治文明,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人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民主法治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定有序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消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公平正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建立诚信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诚信友爱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鼓励创新和创造,使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充满活力0201030405和谐社会的特征安定有序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社会管理体系健全。
充满活力社会发展和进步,创新和创造得到鼓励和支持。
诚信友爱人际关系和谐,信任和友爱得到发扬。
民主法治政治文明,人民参与广泛,监督有力。
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人民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科学发展观概述02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即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作者: 乾泉教授来源: 日期: 2009-1-22,16:45国学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作者:乾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乾泉:天--主体,为阳,下图示的白色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乾泉:人--客体,为阴,下图示的灰色部分)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乾泉:地--中介,为利益整体和存在平台,下图为整个圆的轮廓)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离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艮卦)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坎卦)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巽卦)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兑卦)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坤)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震卦)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乾卦)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乾泉易经解析“和谐社会目标与任务”(参见下文)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文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比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①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乾泉:“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以人为本,人人皆龙,但毋用潜龙。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乾泉:科学发展就是善于识别目标,乃“见龙”也。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乾泉:乾龙乃把握方向之龙也。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言》: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泉:“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言民主之道。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言法治建设原则。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乾泉:只要明白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精诚团结,则定会“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文言》: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泉:“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人才报国无门,执政者心中没有老百姓,“是以动而有悔也”附:《易经。
乾》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五,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坚持“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六,和谐社会六大特征:l,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乾泉国学解析“和谐社会目标与任务”科学发展观与全息管理理论模型: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需求及其历史意义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某种对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的快速运行,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
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就会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和环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协调。
从实际情况看,某些后果已经出现了。
例如,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环保意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高速发展,其结果生态急剧恶化,环境严重污染,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据有的国际组织统计,我国的环境质量排位靠后,这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外贸进出口、外币储备等多项指标名列世界前茅的情况形成很大反差。
这种现象如再继续,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影响其他事业的进展,甚至会影响人自身的生存。
又如,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矿难频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造成严重损害。
产生矿难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的因为根本不具备开采条件而违法开采所致,有的则因设备陈旧、管理不善、开采不当等原因所造成,但也确有一些矿难和片面的发展观有关。
有的煤矿,不顾自身的能力和条件,一味追求开采数量和掘进速度,加之安全制度、设备和措施不到位,终于酿成严重矿难,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针对那种只顾追求发展速度而不及其余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