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荒探讨“三农”政策的成效
乡村振兴中的三农经济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三农经济作用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祖国的支柱。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三农经济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
三农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承担着保障农民生计、增加财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等重要职能。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乡村振兴中三农经济的作用。
首先,三农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三农经济的支持,只有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只有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推动农村市场的壮大,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三农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保障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国家全局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才能有效地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同时,三农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三农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三农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机制,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优化。
此外,三农经济的发展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资源的共享、产业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发展三农经济,既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发展。
再者,三农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和农民工问题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向城市,导致“空心化”的乡村和“城市病”两种状况的产生。
为了消弭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方面逐一阐述,旨在探究如何振兴乡村,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下面对三农问题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农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依然滞后,无论是物质基础、科技含量还是市场机制,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低、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而广大农民的收入状况与农民人口基数成反比例关系。
乡村家庭的收入不仅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消费,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
因而,平衡城乡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4.农民职业化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农民的职业多样化缺失,农民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参与职业化的环境和政策非常必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实施一系列振兴乡村发展的战略。
下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发展国家鼓励的新产业,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城市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推动当地资源开发上升,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优质生活环境。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乡村振兴之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之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倡导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
其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解决对象。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中的三农问题。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确权颁证、承包期限延长和流转市场化等改革措施,使土地流转更加顺畅,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
此外,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防止土地恶性流转和农村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也是保障农民利益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养一批有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推动农业技术的升级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再次,农民收入增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其收入水平。
首先,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最后,加强农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加大对乡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从民工荒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遇论文
从民工荒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遇摘要: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即为民工荒。
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本文从探讨民工荒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分析现阶段中国应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民工荒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一.民工荒现象“民工荒”指的是我国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大于供给.在对民工的需求中更多的是对“普工”的需求,即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我国之所以对普工有如此大的需求,是因为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基础。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2002年下半年,民工荒的迹象就在沿海浙东南及闽东南地区有所显现,用工紧张状况开始在浙江部分地区出现。
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在珠三角、浙东南、闽东南等加工业聚集的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
而今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已经扩展到几乎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今年珠三角缺口达200万,而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人问题。
二.民工荒原因分析1.农民工工资低,收入少民工荒出现的首要原因是收入问题,即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沿海地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普遍较低,农民工扣除生活费所剩无几,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不少工厂订单减少,裁员增加,压低工资,更加剧了民工荒的出现。
2.国家政策对中西部的支持,农民选择机会增多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调整,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实施各种农业补贴,并同时通过新农合、新农保等多项措施,使得农民享受更好的农村福利待遇。
同时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和谐发展,政府也不断地加大力度减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出台产业政策,积极挽留本地农民留守家园,创业致富。
所以农民工家乡的经济也得到了好的发展,增大了用工需求,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同样可以找到相同劳动报酬的工作,享有与原来在城市一样的就业机会,与城市相比,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成本更低,并且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的选择机会增多。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农经济政策对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分析
三农经济政策对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分析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经济政策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三农经济政策对民生改善的促进作用。
一、种植业扶持政策种植业是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而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
因此,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业。
例如,提供农业补贴、优惠贷款政策、技术培训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在生产种植业时更有动力,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是农民的一项重要保障。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农民规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稳定性。
政府通过推出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使他们在面临灾害时能够及时得到补偿,避免因灾致贫。
三、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政策对于农民的生计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政策、集体土地入市政策等,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流转,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四、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
政府通过制定乡村产业兴旺政策、扶持乡村企业政策等,支持和鼓励农民兴办各类乡村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五、农村道路建设政策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府通过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政策,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产品运输,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六、农民工就业政策农民外出打工已成为我国农村的重要现象,农民工就业政策对于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制定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等,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七、农村卫生保健政策农村卫生保健事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保健政策,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促进了农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最新】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引言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
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
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
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
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
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
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三农工作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三农投入产出效益。
一、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等。
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数亿亩农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
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地面积的减少,保护好土地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任务。
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就是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大多为农民,他们在田间劳作,耕种、种植、收割,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农业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
资金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投入之一。
农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等。
而且,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设施建设。
二、农业生产产出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出是粮食、棉花、油料和畜产品等。
农业生产产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量年年提高,农产品丰收。
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农产品出口为国家带来大量外汇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三农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三农投入产出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获得的产出效果。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农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
对"民工荒"问题的再思考
消费水平不断提 高等。解决“ 民工荒” 题 , 问 需要产业和劳动力双升级 , 以及相关部 门的共 同努力。
【 关键词】“ 民工荒”产业升级; ; 劳动力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每个 发展中 国家实现 工业化 的必 力是我 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 , 许多研究机构一直 在密切关注 然过程 。中国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 型 着这个群体 ,已经有多份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成果 出台。
惠农政策的实施 , 改善 了农 村的生产生活环 境, 民的负 农 欠薪现象普遍, 两相对照 , 进入城市打工的风 险增加 , 于是~些
育却困难重重 ; 他们 的工资收入、 劳动保护 、 医疗养老等缺乏保 担 明显减轻 , 收入提 高; 市务工环境 却有 所恶化 , 城 工资滞涨,
在这种长期以来被排斥 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的情 况下, 民 农业剩 余劳动力停止 向城 市流动乃至 向农村 反流就不足为奇 工们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 ,在无处维权 的情 况下, 只 了。另外, 城市消 费物价指数一路攀升, 加之租住房屋、 医疗及 能选择一走 了之 。 还有些学者认为 民工荒的产生是在各种制度 子女入学等服 务品费用 的提升 , 年来城市 生活成本 的不断提 近 短缺条件下 民工对权力缺失的一种 自主反应。僵化的户籍制度 高,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农 民工进城务工的门槛。
是农 民工对预期收益与成本进行 比较分析后作出的选择 , 站在 品价格比较稳定 , 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国家 出台相关政策 , 提 农 民工 的经济 利益角度 , 呼吁提高农 民工 的工资, 并以此留住 高对种粮农 民的补贴 , 三农 ” 对“ 的投 入明显增加 。加强农村道 农 民工 。有些学者主要着眼于 民工权益的缺 失与维护 , 认为 民 路、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 设, 安排专项资金解 决农村贫困家庭学 工工资水平持续走低 , 民工 的工作 、 生活化境恶劣 , 且缺 乏基本 生的义 务教育 , 推行农村新 型合作 医疗制度试点 。粮食连续两 的社会保障。在城市化进程 中,农民工” “ 群体不断壮大, 往往处 年较大幅度增多, 民收入增长较快 。 农 于体制外 的社会经济地位, 他们是新市 民, 解决其就业、 子女教 障。
三农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
三农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表面看来,它涉及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农民生活等多个方面,但实际上,它背后的根源在于国家经济体制、财富分配模式以及政策执行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实际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
一、深入推动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但扩大农村改革的进程仍然需要努力。
目前,许多旧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仍然存在,如土地制度、户口制度、农业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等政策制度。
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一系列措施,以适应当前农民的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加快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是车间的生命线,也是农民的“饭碗”。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前几年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例如流转价格低、流转的标准不清、流转的农民保障等问题。
因此,在未来,需要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农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合理确定流转价格和流转标准,并加强农民权益保障与治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使其成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三、助力农村电商的发展现在是一个信息传播、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盛行的时代。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优势发展农村电商,不仅有助于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也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的积极探索农村市场,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三农改革的一部分,正在成为重要的支柱。
同时,电商还能够提高三农问题解决的效率和速度,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信息化技术,着眼于下乡,提高品牌价格,减少农民生产成本,让农村发展成为支撑国家宏观经济的一个新引擎。
四、加大对城乡差距的监测力度当前,城乡在经济、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要逐步调整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三农工作的理解
对三农工作的理解三农工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做好三农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对三农工作的理解:一、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这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以确保粮食的产量和供应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二、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区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维护社会稳定三农工作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
只有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在三农工作中,要注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也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六、结语总之,做好三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进入了复杂多变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促进三农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现状1.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
目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
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仍然比城市低是导致农民缺乏消费能力、教育、医疗能力的主要原因。
2.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存在欠发达现象,许多农民仍然仅靠种植、养殖等传统业务维持生计。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空间较为有限。
3.农民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目前农民的土地质量已经下降。
一些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垦,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了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二、三农问题解决方向1.加强农村土地保护与利用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必须加强农村土地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土地使用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贯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理念贯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理念是完善三农政策的重要方向。
要发挥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和规模的提高,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3.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需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投入,推进科技兴农,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降低,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三农问题解决的难点和挑战1.经营主体单一目前,农村经营主体仍然主要是个体农民,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村产权制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改革,增强经营主体的活力。
2.缺乏创新人才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但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这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
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积极参与了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总结,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中,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同时,要注重农民增收,鼓励农民种植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发展农村旅游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只有确保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打造良好的乡村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健全的乡村产业体系,通过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在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中,要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要注重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只有保障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中,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
只有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对于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中,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科技示范培训等形式,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要求,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经营向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三农取得的成就
三农取得的成就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的粮食短缺,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满足了国内人口需求,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2. 农村经济增长: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实现了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转变。
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善,包括道路、电力、通信、供水等。
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
4.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的应用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5. 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得到了加强。
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利益。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
6. 农村教育和卫生状况改善:随着对农村教育和卫生的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改扩建力度加大,农民的接受教育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三农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状况明显提高,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这些成就对于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中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优秀篇】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优秀篇】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长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
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
当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215亩,缺口70680亩。
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很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有。
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
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
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
不过,当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防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率,促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
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相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工荒探讨“三农”政策的成效
作者:徐丽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5期
摘要: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实际上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三农问题的成效令人不甚满意,而“民工荒”一词在近几年也频繁出现,尤其是2008-2009年一度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之一。
民工荒问题实质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和激化,民工荒折射出的是三农政策的成效和不足,这也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民工荒;三农;劳动力;返乡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57-01
1 历史沿革
农民在历史上一直扮演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早期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社会在不断的王朝更替中进步。
后来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最早的“产业工人”,20世纪50年代,“盲流”用来形容那些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的流浪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
而改革开放初期,“打工妹”、“打工仔”是形容那些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加入南下打工行列的农民,称呼中有了理解的同情意味。
而“农民工”则带有政策的意味,显然有保护弱势全体的趋势。
称谓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农民的尊重程度和关注程度。
2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体现出的“三农”问题
我国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民工潮”的出现正是农村转移富裕劳动力的表现。
在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加入打工的行列,这部分劳动力大都是农村的青壮年,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另一
方便却使本就发展缓慢的农村因为失去主要劳动力而土地大量荒置,从而发展的更加缓慢。
这一时期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在促使着民工潮的出现
(1)农民税负重,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增收而农民不增收——即种地不挣钱了。
仅靠种地难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农民会觉得种地没奔头。
再加上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增强,而农村大多数
家庭子女的个数都比较多,从而学费负担就加重。
那些早期出去闯荡而取得一定收入的人返乡
后通常会拿城市完善的生活设施以及较好的工作条件与农村高强度但不赚钱的体力活相互比较,在同村产生比较大的宣传作用。
那些为了迫切改变自身贫困局面的农民便加入了打工行列。
(2)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转移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
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在生活条件还是交通设施方面都大大优越于农
村。
这就更加吸引了那些需要在城市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农民。
从2004年初开始至今,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民工劳动力市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尤其是普
工难招的现象在今年初更加严重。
这种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大转折折射出的“三农”措施与成效:
(1)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到“三农”中。
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自收自用,不用上交政府,还有额外的种地补贴,收入显著地提高。
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回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利农惠农的措施,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闲置的土地又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大量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感到种地的好处,权衡当前工资低,工作待遇差的现状,从而选择回乡种地,造成“民工荒”现象。
从这种角度上来讲,“民工潮”体现的是三农政策的积极方面,表现
出政府工作成效显著。
(2)新一代农民工年龄,学历,价值观的改变。
新一代农民工的自我意识在提高,他们大多是80、90后,文化水平一般都在初中和高中水平以上,比父辈接受更多的教育,思想认识也提高了,
他们追求健康和自由的生活,并且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规划。
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
识到这一点,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方式用人,显然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
这也反映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可视为三农政策的积极方面。
(3)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他们的工资与待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尽管珠三角等地的最低工资保障相应有了不同程度地的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物价的不
断上升,生活成本增加,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提高。
而企业仍然延续以往的招工用工方式,与返乡种地不交税外加政府补贴相比,农民工自然会把心中的天平偏向返乡。
而在企业订
单大量增加时,“民工荒”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这是三农政策不足的地方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对策
从本质上来看,“民工潮”和“民工荒”都是一种利益导向在起作用,为了减轻或缓和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协调好“返乡归农”——“离乡打工”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也是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线索与对策。
政府要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要继续实行利农惠
农政策,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加快城镇化建设。
同时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从而更好的解决当
前技术性人才不足的现象。
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加快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利用完善的立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环境,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这一角度实现对农业的反哺。
参考文献
李志朋,王霄,张桂林.浅析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
刊),2009,(4).
张梦.农民工退保潮考验中国[J].金融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