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土家族丧葬歌谣探秘
[音乐大观]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
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徐琳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08000 重庆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地区流行土葬丧俗外,其余民族聚居地,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丧葬礼俗。
家族的丧事,又叫“白喜”或“白会”,程序也相当复杂,是土家族仪典文化中的代表部分,能较深刻土地反映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
关键词:土家族;丧歌;人文特色一、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具体流程土家族丧葬议程可分为即亡流程、亡时流程、送葬流程。
而每一仪程都有其复杂的步骤,而且许多都不能省略。
1. 即亡流程即亡流程顾名思义就是人之将死时的这一段时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步骤。
主要有以下流程,坐活夜:坐活夜的目的是使死者、生者等都有心理准备,因而对老人在未死之前,每年在其生日这天做活夜;制寿衣:这是在老人死亡前的一个必要工作,寿衣必须生前穿几次,否则会在死后穿不到。
2.亡时流程当死者落气之后,后人不能一味的伤心,而应该忙着为亡人打开另外的道路,让死者一路好走。
这一段流程可分为29个步骤,主要有以下流程,推帐子:就是把前方的一根竹竿的绳索解开,把帐子推到床后。
按照一般的解释是:如果落气时不把帐子推开,亡人便会落入网丝城,那是一种很痛苦的环境;告之乡邻:人死之后同时进行的由两个必须程序,其一就是放鞭炮告之乡邻。
烧落气钱:这是死时同时进行的两个程序之一,孝子跪于床前,烧化子钱,叫“烧落地钱”,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路费;含口银:放在亡人口里,是亡人在阴间路上买茶喝的的零花钱。
3.送葬流程当所有的下葬工作做好后,就是让死者入土为安的过程即送葬流程,大致分为12个流程。
主要有以下流程,出殡:这是临下葬之前,要先从中堂里把棺木用手扶出,放在场坝里,用竹丝系于棺木的腰间,下葬后腰埋于地下,到后来才取出;烧祭(二):出殡后,由孝媳打扫中堂,由四周向中间扫,然后用柴火燃烧其间的各种“垃圾”,这叫吸财;发丧:也叫“上山”,这是出殡一段时间以后,按照择定的时间发丧。
民族学视域下的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
民族学视域下的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湘西黔东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土家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服饰、语言、音乐等文化表现而闻名,而民间音乐更是土家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土家族音乐的特点土家族音乐是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土家族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歌谣、山歌、舞曲、民乐等。
歌谣和山歌是土家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形式。
1.歌谣土家族的歌谣是一种口头传承的音乐艺术形式,通常由一位歌手和一群合唱者共同演唱。
歌谣的歌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劳动生活、爱情情感等题材,歌词朴实真挚,表达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感情。
在歌唱形式上,歌谣通常采用交叉对唱、领唱和和唱的方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2.山歌山歌是土家族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是土家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的歌曲。
土家族的山歌在演唱形式上有融合了起立式合唱、过堂式合唱、庙会式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在音乐风格上,山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富有激昂的气息,能够充分展现土家族人民的豪迈和激情。
土家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古代,土家族音乐主要是口头传承和民间创作,没有统一的谱记系统,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内部传承。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土家族音乐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宣传、保护和传承。
在20世纪,土家族音乐开始进入专业化的舞台表演领域,成为了舞台演出的一种传统文化元素。
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和演出也逐渐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使得土家族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土家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面对诸多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土家族音乐本身的传承体系日益薄弱,传统的师徒制度和家族内部传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黔东部分地区孝歌略论
关键词:矜东; 孝歌; 流变;基本形式;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1 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055X(2006)04- 0007- 03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ourning songs in the East Par t of Guizhou Pr ovince ZHOU Jin- yong
(Tongren Col ege, Tongren 554300,China) l Abstract: Singing the mour ing songs is a custom and a ceremony in our countr folk funeral activities. In n y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he basic styles of singing the mour ing songs have already been fi ed: opening n x remarks、 receiving the soul of a deceased person, amusing with mour ing songs ,seeing the soul off and etc , n at the same time, the mour ing songs in the east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plays some roles in social life : n
the amusement , educationaland critical functions.
Key words :the east par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mour ing songs ;basic styles; social functions t n 黔东地区民间的 丧葬礼俗非常丰富, 孝歌就是 估 今注 音乐》 恤 露》 篙里》 云:“ 、 《 , 并丧歌也, 横 出田 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种仪式歌。 如某家老人去世, 就 门 横自 门 人, 杀, 人伤之, 为作悲歌。 至孝武时, …… 李 有歌师来丧家唱歌。 孝歌这种形式大大丰富了民间 延年乃分二章为 二曲:健 露》 , 送王公贵人;情 里》 , 送 丧葬习俗的内容, 使丧葬活动在哀伤中 充满虔诚悼 士大夫庶人。 使挽歌者歌之, 世亦呼为挽歌。唐代白 ” 念和娱乐的气氛。 前, 以 唱孝歌在黔东地区民间较为 行简传奇《 李娃传》 塑造了 中 一个挽歌郎的形象, 生动 普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丧葬制度、 风俗的改革, 唱孝 详细地记载了 挽歌的 赛唱 场面:“ 生)整衣服, (荣阳 俯 歌的习俗在一些地方已消亡, 但在黔东部分县城及 仰甚徐, 喉发调, 申 容若不胜。 乃歌《 露)之间, a 举声 乡镇、 村寨依然存在, 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表现 清越, 响振林木, 曲度未终, 闻者救虚掩泣。” 只不过 出 适应社会发展的功能。 《 李娃传》 中的挽歌, 不是执绑送葬时所唱, 已 而是两 一、 孝歌的流变 家凶肆店竞赛争胜时 所唱。 《 由 李娃传》 描写的 挽 赛唱 孝歌是我国民间丧葬活动中的一种习俗, 又叫 歌的场面, 可见唐代唱 挽歌的习 俗之盛。黔东地区的 “ 丧堂歌” 跳丧歌” 丧歌” 我国 、 “ 、 “ 等。 古代在为死者送 孝歌源于何时不清楚, 鼓歌以娱丧者” 但“ 的习俗, 在 葬时, 就有了 长歌当 哀悼死者的挽歌。 中国 哭, 《 风俗 明代的一些典册中已 有记载, 代贵州 惊 靖图 明 经》 大辞典》 挽歌:旧俗, 说:“ 送葬时, 执绑者所唱的哀悼 日:“ 石吁(现铜仁地区石吁县)之讫佬, 丧葬击鼓而 死者的歌。 最早的 ” 挽歌见于《 左传 哀公十一年》 吴 :“ 歌, 男女围尸跳跃, 举哀而散。” 这种“ 击鼓而歌” 丧 的 子伐齐, 将战齐将, 公孙夏命其徒歌《 虞殡》 杜预注 。” 葬习俗在清代曾 被称为 “ 批俗” 而列为革除的 对象, 曰:1 殡》 . , 送葬歌曲。’ , 今人杨伯峻亦认为:..慎 殡》 《 府志 风俗论》 说:“ 石肝 中 有鼓歌以娱丧者, 种 …… 即 送葬之挽歌。’ , 《 礼志) :“ 晋书 汉魏故事, 大丧及大 种批俗, 诚必先革其已 ” 丧葬活动中的 甚。我国 这种习
黔东土家山歌研究之一:黔东土家山歌概述
“民俗 ”不是广 义上 的概念 ,它是指 除了劳动生产 之外 的 ,主要涉 及土家 族 日常生 活 ,传统节 日、婚丧嫁娶 、祭祀 民风等等方 面的 民 俗 习 惯 。
土 家儿 歌 ,是指 土家儿童 演唱的土家族 特有 的 、具 有 民族特 色 的儿歌童谣 。
与其 他种类 的儿 歌相 比较 ,土家儿歌 往往使用 大量的本 民族 专 有词汇 ,曲调更接 近本 民族所 在地 区语言 音调 ,歌 唱内容多都 是与 本 民族 文化 、生 活相 关 。同时也具备其他 儿歌所具 备的特点 ,如曲 调多半较为简单 、歌词浅显明 了、较为具有教育意义 。■
一 、 黔 东、土家族概 述 黔东是 指贵州 东部 ,武 陵山腹地 ,其 范围主要包 括铜仁地 区 , 区域 内居住 着大量的土家族人 民,尤其是沿河土家族 自治县 。 土家族 虽然 已经有 最少两 千年的历史 ,但 就土家族 这个名称也 是 近代 才提 出来 的。元代 称之 为 “土蛮 ”,民 国时期 才有 了 “土族 的”称 呼 ,建 国后 才正式确立 土家族这一名族称谓 。 在土家语 当中 ,土家族被称 为 “毕兹卡”、“密斯 卡”或者 “贝 锦卡”,这种称 呼上的变化 ,并 非是语言上的差别 ,而是 由于地方发 言照成 的。其 中, “卡”在土家族语 言当 中有家的意识 ,如果进行引 申的话 可 以翻译 成家族 、族群等含 义 ;对于 “毕兹” 的翻译 说法较 多 ,但 比较认可 的叫做 “原居 者”,有些学者 直接 翻译 为 “土著 ”。 土 家语 则把 汉人称为 “帕卡”也就是 “客家 ”的意思 ,苗 族称 为 “白卡”也就 是 “苗家 ”的意思 。如果按照 土家族的意思 ,自己 也 就 “土生土长 的本地人 ”,自己也 就是 “土族” ,但 由于在我 国青 海 省境 内 ,还生 活着一个 叫作 “土族 ”的少数 民族 的 ,这两个 “土 家 ”在 语言 、文 化 、生 活习俗等等 ,各方面都差 异都很大 ,因此为 了进行 区别 ,最终将 “毕兹卡”成为 “土家族 ”,1956年 10月 ,正式 颁布土家族是我 国单一的少数民族 ,享有与其他数 民族相 同的权利。 二 、土 家 山 歌概 述 (一 )土家 山歌 概况 在 土家族数 千年的发展 与繁衍 当中 ,土家 山歌 有着 自己鲜 明的 民族特 色 ,对于 土家族来说 ,唱 山歌 已经成为土家 族生活生产 当 中 不 可缺少 的一部分 ,山歌 已经渗 透到土家 族人 民生 活的方方面 面 : 劳 动时有专 门的劳动歌 ,耕种 时有锣鼓歌 、薅草时有薅 草歌 、采茶 时 有采茶歌 、恋爱 时的情歌 、出嫁时有哭 嫁歌 、祭 祀时有摆手 歌等 等 ,它们记 录着 土家族 的历史 发展 、风俗 习惯 、生 活情况等等 。土 家 族能 唱歌 、爱 唱歌 ,山歌 如同血液一般 ,流淌在 每一个土家 族人 民的身 上 、并且 会一直流淌下去 。 土 家 山歌 与传 统 民歌分 类 中 的山歌 有着 截 然不 同 的意 义 。传 统 意义上 的山歌是 民歌 当中的一 种 ,它 与小调 、号 子共同组成 了民 歌 ,而土 家 山歌 是指 土家 族人 民在 长期 的历史 发展 进程 中 ,在 特 定 的山地 自然环境 中形成并传 唱 ,以传递 土家族历史 记忆 、社会 发 展 、民族情 感 、民风 习俗 、生产 生活等信息 为 内容 的歌曲总称 。因 此 ,土家 山歌涵盖 了土家族所有 种类 的民歌 ,是对 土家族 民歌 的总 称 ,而不是传 统民歌当 中的山歌的范畴 。 (二 )土家 山歌 的分类 土家 山歌形式 多样 ,种类广 泛 ,涉及 到生活 的方方 面面 ,不 同 的劳动形式 有着会有 不 同的山歌 用来解 闷去乏 ,不 同的节 日庆典会 用不 同的 山歌 用来祈福 庆贺 ,不 同的祭祀礼仪 会用不 同的山歌来追 思悼念 。笔 者认 为 ,山歌根据其 功能性 的不 同可 以划分 成三大类 ,
土家族_丧鼓歌_的文化解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 J OURNAL OF GUANGXI UN I VERSI T Y F OR NATI ONAL I TI ES Vol.20NO.1 1998年1月(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 on)Jan.1998土家族《丧鼓歌》的文化解读●孙正国 著[摘 要] 本文对土家族《丧鼓歌》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文化解读,认为可以从它的生礼丧仪中采掘质地优良的文化因子,用以复原土家族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 土家族 丧鼓歌 死亡哲学 庆典 生存智慧 文化解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J026生死灾变,乃为人类亘古莫移的永恒定律。
在此定律的来去与转换之间,每一个体,以至整个民族都会作出或隐或显、或悲或喜的情感观照。
其中有源自生命本能的呐喊与抗争,有人类亿万斯年来对无可抵御的天然法则的无奈认同与自调和谐,也有感悟无常人生而倾注于生与死这两个人生极点之上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心态。
因此,我们考察一个民族,可以从它的生礼丧仪中采掘质地优良的文化因子,用来复原该民族的文化品格。
本文研究土家族的《丧鼓歌》,其目的正在于此。
一、歌丧——“除了死字无大灾”的死亡哲学土家族极重丧礼。
①大凡人死送丧,不仅礼仪严格,程式繁复,②而且还有一整套伴随跳丧③而诵唱的《丧鼓歌》。
这些《丧鼓歌》曲调丰富,内容奇异,歌情言生,似与哀丧格格不入。
随着丧俗的现代演化,土家族丧仪里大多只有唱丧鼓,而少古剧般的跳丧。
土家族的《丧鼓歌》不同于孝子或吊丧亲友的哭丧辞,它是歌师们击鼓而唱的具有一定曲调格式的歌。
其词多四言五言,四句一节,也有独特的五句子。
唱丧鼓又名“打丧歌”、“坐丧”或“唱丧堂歌”,这一习俗早在隋代即有记载。
《隋书・地理志》云:“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绕尸而歌……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终卒。
”又明朝《巴东县志》卷三云:“临葬夜,众客群挤丧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唱,名曰唱丧鼓。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
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
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
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
跳丧时,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一人击鼓叫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跳者二至四人,但女人不能跳丧。
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多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
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
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齐动作,跳着变化多姿的舞步。
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人唱和,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
跳丧舞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主要是6/8拍。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较重。
舞蹈时,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
掌鼓者也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和歌而舞。
跳丧舞舞姿狂放,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张弛交替,古老质朴。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黔东土家族山歌研究之形式多样的民俗山歌——情歌、哭嫁歌
30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黔东土家族山歌研究之形式多样的民俗山歌——情歌、哭嫁歌安 伟(铜仁幼专艺体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摘要】民俗山歌是土家族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除劳动山歌之外的土家族山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区域,它记述着土家族人民出生、成长、恋爱、婚配直至死亡等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
情歌、哭嫁歌在民俗山歌乃至与土家山歌当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研究,有力于对土家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更有利于了解、挖掘土家族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民俗山歌;情歌;哭嫁歌【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黔东土家族山歌创新团队》项目研究成果。
一、民俗山歌概述与分类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间流传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是民族中广大人民长时间所形成,并时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积淀。
它是民族群体生活需要的产物,它涉及到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还有传统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等。
值得区别的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民俗山歌中的“民俗”不是广义上的概念,它是指除了劳动生产之外的,主要涉及土家族日常生活,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民风等等方面的民俗习惯。
土家族山歌不仅仅渗透在劳动产当中,在日常生活的各各方面中也有到处都能够听到土家族山歌,恋爱时的情歌、出嫁时的哭嫁歌、祭祀时的摆手歌、出殇时的灵歌、风流歌、赌钱歌等等,像这些在日常生活、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民风等等场合下所演唱的山歌,称为民俗山歌。
根据其功能性可以将民俗山歌分成三类:一是在恋爱、婚配、以及葬礼上所演唱的山歌,这类山歌往往情深意切,无论歌者或是听众都跟随山歌的旋律或是内容,动情流泪,像这类山歌称为情爱婚丧歌。
二是在祭祀、传统节日上演唱的山歌,这类山歌往往严肃、庄重,演唱者神情肃穆、受众者姿态端庄,人们往往会被山歌里面的陈述的各种英雄事迹所震撼,像这类山歌称为祭祀节日歌。
从祭祀到展演:“非遗”语境下土家“撒叶儿嗬”仪式的变迁
02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老人去世之后进行的一项传统丧葬习俗,又称“跳丧舞”或“打丧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重视与传承。
其中,“撒叶儿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历了由祭祀到展演的文化变迁。
原生态的“撒叶儿嗬”仪式强调土家人民的祭祀生活,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撒叶儿嗬”则更多强调舞台上的展演。
从“撒叶儿嗬”仪式由祭祀到展演的变迁过程,表明其原生态具有的神圣禁忌性被打破;在“非遗”热背景下其舞台展演的经济效益日益彰显。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撒叶儿嗬”;文化变迁从祭祀到展演:“非遗”语境下土家“撒叶儿嗬”仪式的变迁董 鑫“撒叶儿嗬”又称“撒尔嗬”或“撒忧祸”,是湖南常德武陵地区清江流域一带土家人为吊祭亡者而举行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历史久远,被誉为土家人的“生命之舞”。
如今依然活跃在清江流域中下游地带,其中,以巴东、长阳和五峰等县市区域内“撒叶儿嗬”的音乐舞蹈形式最为丰富且最具代表性。
学界认为“撒叶儿嗬”乃古代巴人所创[1],且为一种极其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
“撒叶儿嗬”在2006年以“传统跳丧舞蹈类”成功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
学界围绕其起源、内涵、功能及变迁相继展开讨论。
有学者认为,“撒叶儿嗬”源起于廪君文化,分别从宇宙观、伦理观和生死观论述“撒叶儿嗬”的深厚内涵,且赋予其家族凝聚力、获得人生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以及享乐艺术的功能[3]。
也有学者更多关注“撒叶儿嗬”的历史变迁,例如,从生活仪式和舞台展演的角度分析“撒叶儿嗬”在仪式结构、功能和社会关系中的变迁[4]。
在“非遗”保护语境下,“撒叶儿嗬”传统的祭祀功能逐渐弱化,原生态中的神圣禁忌性被打破,其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舞台展演进入公共生活视野。
纵观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撒叶儿嗬”从神圣到世俗、从生活到舞台的当代嬗变,关于其展演的经济效益凸显的相关研究较少。
土家族乡间的祭祀歌
土家族乡间的祭祀歌--“梯玛神歌的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祭祀歌属民间口传文学的范畴。
在人类原始宗教发育期万物有灵,人与鬼同生同存,鬼神支配人,人又依赖于鬼神。
祭祀歌便产生于人类对自然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魔力又非常崇拜的这一特定时期,即幻想用语言去取悦鬼神,指令鬼神,以达到驱邪消灾、求吉祈福的目的。
我国的原始宗教源远流长,祭祀歌的起源也很早。
但这类歌谣在民间带有神秘文化的性质,要完整地采灵它们并不是很容易。
因而,在汉族文化史上,真正属民间的祀典歌还有与之相关的招魂洞、咒语等,记载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而在云南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原始守教祭仪,云南少数民族中却以活形态的方式,大量地传承着这一类原始宗教祭祀歌。
各种祭仪上由本民族祭司或巫师念诵的祭祀歌作为原始宗教神圣祭坛的核心内容在民间受到尊崇并得以保护和流传。
土家族祭祀歌就其内容以及相关的宗教祭仪划分,可以分为祀典歌、诀术歌两大类。
其中祀典歌又包含驱邪祭祀歌、狩猎祭祀歌、农耕祭祀歌、年节祭祀歌、生活祭祀歌。
它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的歌谣。
而诀术歌则包含招魂和咒语。
它是古代巫觋用以治病求吉的巫歌。
长期生活在高山丛林的土家族人民凡遇天灾人祸,或重病缠身,便认为是鬼邪作崇,即请巫师作法,招魂送鬼,祈福驱邪。
而这类驱邪祭祀歌的内容,一是呼唤和依赖天界诸神制服恶魔,二是祈请作崇鬼神的宽恕,也有的直接恐吓驱赶鬼神,还有的则以祭品换取病人的魂魄。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
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
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
黔东土家族丧葬歌谣探秘
空
空
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 果有生之前 、
去?”
月”是最著名 的四大景观 :下关风 ,上 (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 南民族 师范 学院音乐 系 2 0 1 1级 ( 2 )班 )
而在黔东土家族地 区 ,风 花雪月却
死 之后的世界 ,那么生从何来 ,死 向何 关花 ,苍 山雪 ,洱海 月。
何 曾得 见 风 ?
人有 亡,风有散 ,
人 亡风 散 一 场 空 。
理 ,富 有音 乐 艺 术性 ,与 古 乐府 相仿 佛, 其美妙之文笔 , 常使唱者心动神往 。
黔东土家族 的丧葬歌谣继承 了佛 经的这
花 : 花啊 ,花 啊 ,
牡 丹芍药和新 茶。
一
种特点 ,即使不信佛理 , 亦醉心 于其旋
片 月暂 离仓海岸 ,
群星高挂碧云头 。 坛场严若真如镜 , 凭仗 自流 追 荐 修 。
其旋律哀婉动听 ,独具韵律 ,通 过 本人录音整理 ,谱 曲如下 :
风
1 : : b E t 疑婉 )
熟的啼鸣充满无限 的魅惑 ,让你 不能 不
用满心的虔诚来仰视 。如黔东土家族丧 人听得荡气回肠 :
I J 。 奁l - e 五。 噩』 I
恻. 风 [ 啊, 人 好 以
f {
埘 ,
托 _ 州, 焉 啊, 啊.
花
啊 .斗 1 。
芍 药 m 下 I I 』
, 新 茉 , 敏 自 , 还 有 缺 ,
经 常描 写 的 自然 景 物 ,也指 爱情 之 事
音乐艺术等均有显著 的影响。佛 教经典 大都 以壮 阔 之文 澜 ,演 绎 极微 妙 之教 安根落叶 !四海为家? 听吧 ,土家族 《 亡魂 的超度 》,随 着唢呐 、小鼓 、铜锣配合一起 ,法9 币 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生、老、死、葬,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
“葬”,是一个人最后的终结,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丧葬活动便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丧葬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形式也固定下来,便形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今天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民族,有的是土著民族,有的是历史上从外地陆续迁徙而来。
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丧葬仪式外,其余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似,他们虽然分别使用岩葬和土葬,却多少不程度地保留了人类早期丧葬习俗的内容。
早期的丧葬活动由人们对生、死认识的灵魂观念以及祖先崇拜所决定,后期则受到宗教的影响。
在丧葬活动过程中的对尸体的处理,祭祀,悼念仪式,埋葬死者使用的棺木,墓葬的型式和生者需要遵守的禁忌等,是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
丧葬习俗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是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人们为死者举行的丧葬活动,主要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把死者送到祖先那里,并为死者安排好死后的生活。
他们在丧葬活动中,都严格遵守一个相同的规则:把一个人的死亡按死亡原因划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
只有“正常死亡”者,才能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非正常死亡”者带有血腥和污秽,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难。
所以,“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与“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贵州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墓地”,反映了人死以后,要同祖先生活在一起的原始祖先崇拜的观念。
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
“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人死以后,必须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的人,不能埋入;已出嫁的姑娘,是婆家的人,也不能埋入。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虽然大体相似,但是,丧葬活动的内容:从人死亡以后,到埋葬入土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状况决定,因此,表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野性的狂欢——黔东土家族仪式歌解读
野性的狂欢——黔东土家族仪式歌解读
杨秀爱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2(000)018
【摘要】黔东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黔东土家族闭塞的交通阻碍了土家人与外界的交流,形成了黔东土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生存环境的高度封闭性和山地农耕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使大量古老的土家族民歌得以较好地保存和流传。
依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具体功能,黔东土家族民歌可分为仪式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习俗歌等。
仪式歌是土家族民众在民俗活动中吟唱的歌谣。
可以分为诀术歌(用于法术伴唱的歌诀和咒语)、节令歌(用以庆祝节日或节令的歌)、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杨秀爱
【作者单位】铜仁市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歌舞至真狂欢至性——评陈宇京教授新著《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J], 邱紫华;邓新华
2.黔东土家族山歌研究之形式多样的民俗山歌——情歌、哭嫁歌 [J], 安伟
3.黔东土家族山歌研究(三)活泼多样的劳动歌之劳动生活歌 [J], 朱明壮
4.感性的体悟理性的超越r——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评述[J], 刘玉堂
5.梯玛祭祀仪式歌的\"书写\"与\"口传\"\r——基于湖南龙山县贾家寨土家族梯玛祭祀仪式音乐研究 [J], Xiong Xiaohui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土家族 “跳丧” 之美
状态的生命体验。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拟从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出发,探寻跳丧的
历史源流及其仪程风貌,领略跳丧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院土家族跳丧;撒叶儿嗬;仪程;历史源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46-02
一、前言
家族跳撒叶儿嗬的文化蕴含》的报告,深受震撼与感动。这种流 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像老鹰展翅,时而又猴子攀岩,时而成老树
传于鄂西南崇山峻岭之中的、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盘根……夜幕下,鼓点扣人心弦,歌声辽阔粗犷,舞步豪放质朴,
历经千年而不衰,流传至今。土家族撒叶儿嗬把歌、舞、乐三者融 透出一种原始状态的生命体验。最令我震撼感动的是,在一个本
作者简介:赵妍,女,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亡的恐惧化为洒脱的生命意识。他们认为寿终正寝是一件好事, 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个人开开心心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平静的
146
2018-05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民间奇葩
去拥抱死亡,这着实不是一件坏事,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自然规 律,那么就接受它,只要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且无愧于心,就 不枉度此生。
各样的唱词,是他们对生命的讴歌。有他们信仰,有内心里 最纯净的地方;感谢世间万物,感谢五谷,感谢飞禽走兽;他们铭 记历史,不忘初衷;他们也向往那最美好的亲情与甜蜜的爱情 ……敬爱的老者,请放心地离去,我们将用更加美好的姿态好好 生活下去。面对灵柩放歌舞蹈,每一步,每一声,都体会到生命的 力量与永恒的传承。
为一体,唱出了远古遗音,奏出了巴楚韵律,跳出了豪放大气、荡 该哭声震天的丧礼上,怎会出现如此温暖、热火朝天的一幕,大
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初探
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初探作者:左怡兵程莉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期内容摘要:湘鄂川黔边土家族丧葬习俗大致经历了古代火葬、悬棺葬、二次葬、土葬等多习俗并存时期,明清以来多文化影响下的土葬时期以及新世纪城区火葬——农村土葬的城乡二元格局时期等三个时期。
丧葬习俗的变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积淀。
关键词:土家族丧葬习俗土葬火葬丧葬习俗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告别仪式”。
“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各民族人民复杂宽广的心理世界,是考察观照民族文化积淀的一个独特而真切的窗口。
”[1]关于湘鄂川黔边土家族丧葬习俗的变迁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尚无法归纳出一个十分清晰的变迁历程,原因有三:第一,土家族形成较晚,虽然主源是巴人,但在历史上它的形成必然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因此很难确切地考证出哪些习俗为土家族原本所有,哪些是土家族接触其他民族文化之后形成的;第二,现存的关于土家族的历史文献较少,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出发,很难从中恢复出一幅清晰的变迁图;第三,当今土家族的分布仍然体现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除汉族外,土家族还长期与苗族、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不可能将土家人与其他民族彻底区分开来。
所以这里说的湘鄂川黔边土家族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若粗略划分,土家族丧葬习俗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古代多习俗并存时期,明清以来多文化影响下的土葬时期,新世纪城区火葬——农村土葬的城乡二元格局时期。
一.古代多习俗并存时期(一)火葬。
火葬是土家族地区一种流传久远的丧葬形式。
《墨子·节葬下》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地近秦国,为古代羌族的一支。
《荀子·大略篇》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幪也,而忧其不焚也。
”这说明火葬在氐羌民族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丧葬习俗。
苗族《焚巾曲》与布依族《丧葬歌》之比较
作者: 罗义群
出版物刊名: 贵州文史丛刊
页码: 139-143页
主题词: 宗教经典 《古兰经》 神话思维 圣书 余行 黔东南自治州 古代神话 祖灵 思维对象冥冥之中
摘要: 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是宗教的经典圣书。
这些经典圣书经过理论家的神学思辩变得愈益精致与复杂,因此,也越来越不被群众所理解。
相反,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经典,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苗族的《焚巾曲》与布依族的《丧葬歌》就属于这类经典作品。
《焚巾曲》是黔东南自治州苗族的丧葬歌。
计1300余行。
平时不能唱,只有在老人寿终正寝后,埋葬的当天夜里唱,并且不是一般的人,而要请“级别比较高”的巫师唱。
唱时。
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
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
陈韵;陈宇京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0)001
【摘要】从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宏观层面来看,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
但就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具体情况而言,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跳丧”、“打撒吨嗬”、“闹大夜”等具体歌舞环节,则是土家族独树于世界人文之林的鲜明旗帜。
对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专门解析,可以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陈韵;陈宇京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宜昌444300;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43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4
【相关文献】
1.浅析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以湖北地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民间绘画田野调查为例
2.象征与功能: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生死观探析——基于酉水流域土家族丧葬仪式调研分析
3.一个苗族村寨的丧葬仪式解析——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田野调查报告
4.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功能及象征--基
于广西南丹县怀里瑶寨的田野调查5.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田野调查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土家族丧葬歌谣探秘
贵州梵净山是佛教名山,受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影响,黔东土家族流传着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其中丧葬歌谣也是该地区歌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道是:“黔东土家族爱唱歌,死了都要唱歌!”本文主要探秘黔东土家族的丧葬歌谣,希望让更多人领悟到土家丧葬文化的魅力。
标签:黔东;土家族;音乐;魅力
黔东土家族受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影响,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沃土,独具魅力。
而佛教文化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只限于宗教,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音乐艺术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佛教经典大都以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富有音乐艺术性,与古乐府相仿佛,其美妙之文笔,常使唱者心动神往。
黔东土家族的丧葬歌谣继承了佛经的这种特点,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于其旋律而不能自拔,音乐艺术之美妙,让人叹为观止。
那些美妙的歌谣或牵萦于心,或呼啸而至或扑面而来。
那些飘忽于呼吸间的困顿匍匐在苍茫的蒹葭中,陌生而谙熟的啼鸣充满无限的魅惑,让你不能不用满心的虔诚来仰视。
如黔东土家族丧葬歌谣《招魂赞》,仅仅用了20个字,让人听得荡气回肠:
青山明呀月呀,叹!
青山明月叹!青山明月叹!
——亡来呀
生死本无常,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我们,无论社会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茫茫宇宙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沧海桑田,领掠无数风骚;阵阵心际蠢蠢欲动,转眼化为烟花消逝;当回归平静,就该一切结束。
树还是那无人理解的树,归去,回去!安根落叶!四海为家?
听吧,土家族《亡魂的超度》,随着唢呐、小鼓、铜锣配合一起,法师开始吟唱:
寂寂黄昏夜色幽,
金乌已迈坠西洲。
洪钟咋叩金山寺,
玉漏初传古阁楼。
片月暂离仓海岸,
群星高挂碧云头。
坛场严若真如镜,
凭仗自流追荐修。
在已经发现的黔东丧葬歌谣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风花雪月》一段唱词。
《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对风花雪月的解释一般是:“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网络上的百度词典认为:风花雪月的最早出处是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书写到:“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不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
有的人更是大胆的认为:风拂花,雪映月,此乃风花雪月也。
在云南大理,“风花雪月”是最著名的四大景观: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而在黔东土家族地区,风花雪月却没有那么浪漫,它是一首丧葬歌谣。
看它写风与花那一段:
风:风啊,风啊,
人生好似一春风,
一日无常至,
何曾得见风?
人有亡,风有散,
人亡风散一场空。
花:花啊,花啊,
牡丹芍药和新茶。
一朝严霜至,
何曾得见花?
人有亡,花有谢,
人亡花谢一场空。
其旋律哀婉动听,独具韵律,通过本人录音整理,谱曲如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