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对策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经济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极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表现为: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附加值不高,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中国全面开放市场,参考或沿用美国成功的监管模式,必将形成外资、内资的蜂拥而至。
拥有技术整合经验和投资组织经验的美国企业一定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的企业和各种风险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也会伴随而来。
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1."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尽管发达国家正走在"再工业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
拿美国来说,一方面,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产值占其GDP比重只有11%左右,还不及金融服务业的一半,制造业弱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是其投资的重点,这也就意昧着美国在意图打造先进制造业,而不是真的想重现"美国制造"时代。
可以说,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挑战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居世界之首。
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是我国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有相当竞争力的关键。
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这一趋势非常关注,2011年推出了《美国制造复活》的报告,称"中国的工资水平以年均15%一20%的幅度在上涨,持续下去的话,2015年前后美国南部等地的生产成本将低于中国"。
因此,制造业回归美国就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而我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 "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是工业化的开端,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称霸世界的基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
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
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
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
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现在世界上比较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
论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为应对“去工业化”所带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工业的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
其中主要包含《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五个政策文本。
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在如下方面:第一,我国政府在创新政策的制定方面应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的智慧与作用;第二,美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特别注重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第三,美国基于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健全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关键词: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启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历经工业化黄金时代之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地位逐步下滑。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强烈感觉到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和竞争能力遭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试图重新获取竞争优势,重振本土工业。
美国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如《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推进了美国的“再工业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提振了美国经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此种创新政策无疑对我国产业政策、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具备借鉴价值。
一、再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联美国的再工业化创新政策是在其去工业化阶段面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此种科技创新政策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三次产业革命,由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历程。
[1]第一是英国的工业化发展,这是工业化的起源。
但伴随“英国病”的出现,英国工业逐渐退出工业化史的舞台,而美国、德国等大国实现了赶超。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现代商业)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方云霄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文章摘要】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关键词】再工业化启示欧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尽管发达国家正走在“再工业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
我们必须认识到,欧美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从经济结构看,美国制造业弱势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及金融服务业的一半。
同时,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美国意在打造先进制造业,而不是真的想重返“美国制造”时代。
可以说,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首先,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
目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是我国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
一旦我国制造业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其次,发达国家继续成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成为被控制者。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但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一直处在价值链的低端,而发达国家则处在价值链高端。
因此,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应该说是依附型制造业,依附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依附他们的市场,依附他们的订单。
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131180018张学涛当今社会,随着欧美各国政策的调控和经济的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渐渐消退,而随着而来的,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重振本土工业,使经济重心和资金流向回笼本国,巩固经济基础,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全球制造业争夺战。
为此,如何应对欧美各国的“再工业”政策,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
不难发现,当时发达国家的所谓“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力转移。
随着第一产业即重工业的萎缩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新兴工业国家迅速发展。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因此,这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因此,发达国家过去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如汽车、钢铁、消费电子等,正面临严峻挑战,转向过度依赖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制造业的疲软和对虚拟经济的过度依赖,欧美国家的经济很难下滑。
因此,“去工业化”暴露出的对金融危机抵抗力不足的弱点也促使欧美国家重新思考。
因此,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已被发达国家提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议程。
然而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说“去工业化”是去掉低附加值的基础工业,那么,“再工业化”则是重点打造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而这无疑会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和制造业体系造成不小的冲击。
因此,如何避免被发达国家新政策波及,并在“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找到新的发展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下是白宫宣布的“再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政策:2021年2月,美国白宫公布《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作为美国国家优先突破的领域,位于美国创新金字塔的顶层。
2021年,奥巴马政府在俄亥俄州杨斯顿市一个废弃了的仓库里,创建了美国第一座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专攻3d打印技术。
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
对中国的启示“工业4.0”是当前遍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的一部分,这将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2012年卫维克·维德瓦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文章《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所言:三项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的版图,而三者互相融合则将引发制造业的又一场革命,发达国家将籍此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优势。
面对挑战,我国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正视挑战,认识到发达国家可以充分运用先进制造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这种变化将减少简单劳动的数量,增加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以及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形成冲击。
工业机器人的迅速普及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增速为2%,而2014-201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到6%。
2011年,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
由于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主导企业集中在欧美国家,如德国的库卡公司,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可以想见,欧美机器人制造企业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大赢家,成千上万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工人将会丢失饭碗。
其次,要勇于迎接挑战。
德国曾经比我国更早经历产业升级的阶段。
当时,德国勇于直面技术进步的挑战,通过积极努力顺利完成转型。
当前,德国在初步克服了欧债危机的困境后,面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毅然提出“工业4.0”战略。
这种直面困境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在具体方法上,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立场与措施:第一,化挑战为机遇。
德国的“工业4.0”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访德期间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的文章所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
中国决心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深化改革,抓住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美国“再工业化”及其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企业推销产品 ; 第二 ,提高贸易融资 ,扶持企业发展 促进社 会就业 的两个基本动 因,我们主要通过 美国制
新业务 ; 第三 ,削减贸易壁垒 ,协助企业打开 市场 ; 造业增 加值 、制造业 就业两个方面 的数据来分析 其国
第四 ,加强贸易规则执法 ,确保 “ 公平 贸易”和保护 内表现 。 国 内市场 ; 第五 ,致力于世界经济平衡增长 ,为扩大 出 口创 造有 利的外部环境 。
力从海外 向国 内转移的一种现象 ,既包括把海外 的工 间 ,基 本稳 定在 2 5 %左 右 ;自 1 9 6 8 年开 始 ,开始 呈 厂迁移回国 , 也包括在 国内建设新厂 。金融危机之后 , 现下跌趋 势 ,尽 管在 1 9 7 4— 1 9 7 7年有 短暂 的上升 , 随着 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不 断攀升 、航运等 但 自 1 9 7 7年之 后逐年 下降 ,2 0 0 7 年 仅为 1 2 . 1 %,危 0 0 9年 达 到 历 史 最 低 点 的 1 1 . 0 % ;但 物流成 本不断上 涨 、以及 人 民币汇率持 续升值 ,“ 中 机 发 生 后 的 2
托 白
经 济 决 策 分析
一 … ~ 一
资与部 署 ; 四是通过 跨机构、跨领域投资组合 ,优化 美 国吸引制造业 回流 的重要途 径。因此,美 国政府 采 联 邦政府 先进 制造业投资 ; 五是通过研究和实验税 收 取多种措施 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 ,以吸引制造业 回流 : 减免 、政府投 资等方式 ,加大公共和私营部 门对先进 制造业 的研 发投资力度 。
图1 美 国制造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变动图
数据 来 源 : 根 据 美 国 经 济 分析 局 相 关 数据 整理 得
口 2 0 1 3ຫໍສະໝຸດ . 5 挽 吩 经 济 决 策 分析
再工业化理念及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
青年与社会
再 工业化 理念及对我 国农 业发展 启示
1 3 0 0 6 2 )
( 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 ,吉林
要】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环境的破坏日益因此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再工业化发展理念,并积极进行产业
调 整 ,取得 了可喜的成就 ,并呈现 出新的发展趋 势。这 对农 业大国的中 国农业发展 理念上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一
、
家对 过去那种 “ 去工业化 ”发展模式 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
的愿 望 。 ( 二 )“ 再工业化 ”精神 实质 。美 国所 指 的 “ 再 工业 化” 绝不 仅是简 单 的 “ 实业 回归 ” ,而是 在二次 工业化基 础上 的
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发展高附加值的制 造业 ,如先 进制造技 术 、新 能源 、环保 、信息 等新兴产 业 , 从 而重新 拥有强大竞争力 的新工业体 系。这对于正在试 图转 型升级 的中国制造 业来 说 ,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发展障碍 。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 发展 的一个趋势 。由于 围绕新兴产 业 所形成 的产业群可 能成 为下一轮全 球经济 繁荣 的支撑 点 , 因此 是 “ 再工业化” 的主攻方 向。从 长期看 ,为在未来 的竞 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各 国需要加大 在新 兴产业领域 的技术研 发 ,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 中的广泛应用 ; 从短期看 ,对 新兴 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 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克服金
【 关键词 】 再_ x - &4 E;再农业化
“ 再工业化”理念提 出背景 2 0世纪 7 0年 代 ,“ 再 工 业化 ”是 针对 德 国鲁 尔地 区、 法 国洛林 地区 、美 国东北部地 区和 日本九州地 区等重工业基 地 改 造 问题 提 出 的。因此 ,“ 再 工业 化 ”不是 一个 新概 念 , 本 意是在对传统工业基地 的改造和振兴 中,对传统工业进行 产业 升级和结构调整 。 金融 危机爆 发 以来 ,“ 再工 业化 ”理 念再 次重提 ,是 基 于西方发达 国家 的工业在各 产业 中的地位不断降低 、工业 品 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力 相对 下降 、大量工业性投资移 师海 外 而国 内投 资相 对不足 的状况提 出的一种 “ 回归”战略 ,即重 回实体经济 ,使工业投 资在 国内集 中,避免 出现产业结构 空 洞化 。很多专家认 为 ,金融 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 国经 济的 “ 去 工业化 ” ,美 国新 的经 济增长必 须依靠 实体创新 而 非金融创新 ,因为金融创新 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金 融市 场过度 扩 张及 金融 资产 过度 升值 、商 业银 行 和投资 银 行混业经营风 险无法控 制等等。所 以,美 国总统 奥巴马提出 了所谓 “ 新经济 战略”: 美 同经济要转 向可持续 的增长模式 , 即 出口推动型增 长和制造 业增 长 ,要让美 国 回归实 体经济 , 重新 重视 国内产业 尤 其是制 造业 的发展 。这也就 是美 国的 “ 再工业化 ”战略。 回顾美 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 ,制造业 曾被 认为是 “ 夕 阳产业 ”由于资源 环境 问题 ,传统产 业失宠于投 资者 ; 今天 的美 国, 正 实现着 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 的 “ 去 工业化”到现在 “ 再 工业化”的快速转身 ,这个 调整和 “ 转 身”令人关注 。 应 当看到 ,美国提 出 “ 再工业化 ”战略 ,是一种现实 的 考量 。尽管制 造业 在美 国经济 中 的 比重 只有 1 5 % 左 右 ,但 由于经济 总量 巨大 ,美 国制造业 在 全球 的份 额仍 高达 2 0 % 左右 , 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 大国。现 在 , 美 国力图通过 “ 再 工业化”重振本 土工业 ,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 缩失去世界 创新领导者 的地位 ,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 级化 解高成本压 力 ,寻找像 “ 智慧地球 ”一样能够支撑未来 经济 增长的高端 产业 ,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 的制造业 。 从 这一点来看 ,美 国 “ 再工业化 ”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 产业更新换代 和科 技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再 一次依靠 “ 再工 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 的转身 与复苏 。 二、“ 再工业化 ”内涵与实质 ( 一 )“ 再工 业化 ”基 本 内涵 。随着 时代 的变迁 ,“ 再工 业化 ”的概念和 内涵不断丰 富和变 动。韦伯斯特词典对 “ 再 工业化 ”的解 释是 “ 一种刺激经济增长 的政 策 ,特别是通过 政府 的帮助来 实现旧工业部 门的复兴 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 业部 门的增长 ” ; R o y R o t h w e l l 和 Wa i t e r Z e g v e l d把 “ 再工业化” 定义 为产 业 的结 构转 型面 向高 附加值 、知识 密集 要 素和产 品 以及服务 于新 市场 以新 技术 创新 为主 的产业 等 ; R a n d o m H o u s e U n a — b r i d g e d D i c t i o n a r y对 “ 再工业 化 ” 的解释 : 通过 政府帮助 、税 收激 励 、工厂和机器现代 化等途径实现 的工业 和工业社会 的复兴 。 作为刺激经济增长 的政策 ,是 通过政府 的帮助来 实现 旧 工业部 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 门的增长 。在 国际金融危 机大背景下 ,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 ,反 映了西方一些发达 国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为什么要再工业化?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再工业化既是发达国家缓解金融危机困境,抚平经济失衡,加紧推动经济复苏,保持经济与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也是发达国家占据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寻求继续掌控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战略谋划。
他们如何在工业化金融危机后各发达国家力图通过政府干预工业,都尝试以下途径来推进再工业化的进程。
1.重新认识制造业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的价值,重新拟定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制造业的发展。
2.积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绿色新政”,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把绿色能源作为重中之重。
3.直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发达国家除推出注资金融机构、增加流动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应急性经济刺激政策外,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直接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4.加大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确认新出现的职业技能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支持则政激励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再工业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举措及发展路径,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要充分关注借鉴经验,既立足当前,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部门的增长;这不仅是回归工业,更是提升工业,这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与启示
的政策转变是实现不了的, 美国将面临众多问题。为了
经 保障“ 再工业化” 战略的顺利实施, 美国已 推出了 一些相
_ r 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 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1 . 加 大研 发和 教 育培 训投 入并 建 立 “ 官产 学 ” 的联
( 2 ) 启动“ 材料基 因组计划” , 缩短普及先进材料应用的时
54
间。 ( 3 ) 开发新一代能为工人、 外科医生、 士兵和宇航员提 - 供重要支持的机器人。 ( 4 ) 研发创新『 生的节能制造工艺。 2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 0 O 8 年出台《 综合I 生 能源计划》 , 用于支持清洁汽车
科挂 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 新常态” 的根基。笔者通过深入探讨美国“ 再. r . - -  ̄' i U’ 战略的实质与政策, 并
分析其影响, 以期更好把握 中国经济发展的“ 新常态” , 为“ 新常态” 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
之策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 新常态; 美国“ 再工业化” ; 制造业 作者及单位: 龚亚中, 福 建省福 州市闽侯县福建师范大学旗 山校 区经济学院, 硕士研 究生。 ( 福
为了创造就业机会 , 降低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此外 ,
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刺激就业法案 , 如2 O 1 0 年3
月美国总统奥 巴马签署的《 雇佣激励以恢复就业法案》 ,
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对私营企业提供总额为1 8 0 亿美元 的税收减免 , 并对劳工的的雇佣和留用提供了一系列激 励措施。 图1 2 0 0 0 年以来美国就业情况变动图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汇编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依赖外需、政府投资主导、环境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陷入困境。
很多学者提出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走出这一困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深藏在中国经济内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疑,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变,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
与此同时, 低碳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在经历长时间的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早已陷入疲软状态,为保持强势状态, 只得通过泡沫来掩盖。
终究这一状态难以维持,这次的金融危机便是明证。
针对这种经济失衡状态,美国政府和不少学者纷纷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提倡美国经济"再工业化。
且不管这是美国经济的长期策略导向还是政治作秀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衣,这一回归策略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严重依赖外资、外需的中国来说,这种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在面临内外部环境转换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急需找到出路。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对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及再工业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威胁,并结合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工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跟工业化有关的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较热衷的话题,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数不胜数,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文思路。
文章第二部分对危机前美国的去工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
我们首先对去工业化的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去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数据说话,说明美国之前确实存在去工业化,而正是这种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和贸易赤字,从而成为导致这次危机的元凶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再工业化是实现再平衡的路径,这部分内容为第三部分再工业化的探索奠定基础。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推荐下载】“再工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再工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无论是从工业增加值指标,还是从经常贸易账户余额来看,美欧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推行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未来六年美国工业竞争力将持续上升,每年将从其他出口大国夺取700 亿到1150 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却出现令人忧虑的迹象。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1 月份汇丰我国制造业PMI 降至荣枯分界线之下,而产能过剩问题在近些年更是一直困扰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我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 应当看到,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我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目前的产业转移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关系不明显。
因此,再工业化中出现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市场,对我国虽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冲击程度有限。
此外,就中低端环节而言,我国除了人力成本较低以外,还在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对外资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及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2012 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3.7%,但2013 年迅速扭转跌势实现了4.8%的增长,全球对华投资的总体趋势尚未扭转。
但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谁为主导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张小只机械知识库。
西方“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
西方“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中小企业形成新挑战一、“再工业化”渐成全球新趋势“再工业化”并非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
而从性质来看,当前美欧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在这方面美欧等国都在积极行动。
美国正以这次金融危机为突破口,扭转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本末倒置的关系,使美国经济向实体经济深刻转型。
面对“去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方面带来的威胁,欧盟委员会几年前提出了欧盟工业政策的方向与目标,其重点是促进创新,并启动了以下方案: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
二、中小企业正遭遇全球“再工业化”新挑战从当前美欧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和影响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把过去大量的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再工业化”政策,这一动向对我国中小企业会产生巨大影响,值得充分关注。
贸易摩擦升级不可避免,美国产业转移政策如海外产业国内化以及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产业化的全球制高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欧美政府为了增强“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做了多方面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实行全面严格的贸易救济措施。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向潜在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努力开辟新市场,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借口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的压力。
2010年4月白宫公布《总统出口管制改革倡议的情况说明》,改革中小企业出口管制体系;2010年8月,美国商务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大幅度提高“双反”税率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
此外,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使中小企业在海外采取行动时能够提供协助,并最终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一、"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要想知晓何谓“再工业化”,应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
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
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
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
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0级历史学201010200009 程冉【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有质量问题的,是不完整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损害现有的社会利益为代价或者说是透支未来来发展现在的经济。
工业化是每个国家必须经历的“亲爱的和阵痛的”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才有工业的转移。
但是,工业化的转移会造成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显现,因此在发达国家。
在我国工业化还在进行的情况下,我国应如何在这样阶段进行再工业化呢。
【关键词】中国再工业化对策一、再工业化的含义要了解什么是“再工业化”,就必须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
那么,“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二、我国的经济实情及再工业化的启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比例的GDP。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向着应当的比例发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经历到“去工业化”的这个阶段,因此,应如何在还没有到达之前,去应对“再工业化”以及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对于“再工业化”这一概念,学界普遍认同的含义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
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
应当看到,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
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
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其实,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制造加工环节始终是处于低端,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列强近来一直致力将普通的制造加工转移到海外发展中国家,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却牢牢掌控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近十年来尤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工业技术与产品的创新。
因此,在制造的产业链上,才有了“归核化”与“业务外包”。
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
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依靠产业投资促进经济持久稳定复苏,一样至关重要。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
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制造业创造了GDP 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几十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目前中国经济80%是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创新空间。
而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及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从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危机后经济增长以至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努力做大做强中国企业的规模,加速培育中国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走出以往制造业发展中“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老路;通过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来优化中国制造的特点和个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三、“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美国走过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阶段,再重新发展不一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不能简单模仿,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们“再工业化”很强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等。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传统产业,我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关注在关键技术上有可能突破的产业。
第一,明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业化,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服务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转移淘汰出去,这叫做“去工业化”观点。
当然这也是个方向,但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不单纯否定制造业,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方向与方式是否可靠,是不是还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呢?这显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我国肯定需要发展服务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相对制造业发展,我国的生产服务业长期发展迟缓,落后于制造业发展的状态,这是我国产业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这个转型升级不应该是简单地仅仅考虑引进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还是在老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里面兜圈子,而应该是目标远大,要瞄准能够引领未来新一轮工业革命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
换句话说,我们要判断出新的发展方向,率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做些布局和投入,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我们过去说的一个概念叫“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呢?之前想不清楚,现在看来就是要抓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
这一生产方式具体来说其一,今天的互联网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平台和生产控制平台。
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联网智能化制造设备在收到指令后,就可以自行分析、决策,进行操作。
毫无疑问,未来的新生产方式必然依托互联网。
其二,智能化意味着智慧型计算机嵌入制造设备后能够使生产设备更快地感知、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操作。
其三,满足个性化需要的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可能,部分已经成为现实。
比如大规模的定制西装已经成为现实,成千上万个性化数据输进去,计算机排版激光剪裁,快得不得了。
又如德国大众的辉腾汽车,开设的是定制店,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造不同的车。
从短期来看,扩大投资发展新兴制造产业,进行产品技术提升,品牌价值提升等,这些都重要,但面向未来我国的产业体系应该更多地建立在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制造业融合,建立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新的生产制造模式基础之上。
第二,“再工业化”阶段,要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我国现行制造业的发展是基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资源价格便宜、环境损害基础之上的,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收益率不高。
但是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制造业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我们低端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减、利润逐步下降。
特别在面对发达国家今天的“再工业化”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有三个特征:一是技术含量较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
二是创造附加价值比较高。
三是从未来的要求看,应该符合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要求。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即知识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基础之上,不能被产业的新名称所迷惑,因为先进制造业也有低端的制造环节,我们不能把先进制造业中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当作我们的先进制造业,而是要从该产业是否所处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否主要依赖知识与智力资本,是否能够创造高附加价值来判断。
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劳动力水平差异非常大,制造业空间的重组和转移是未来需要考虑的。
我国沿海地区应着眼发展先进技术的制造产业。
第三,政府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政府对制造业转型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具体做法是——政府不明确具体的产业选择。
因为政府想让市场去发挥功能,而不是政府去替代市场做出决定。
从政府层面来说,就是把制度搞好、完善市场使其更透明化。
美国政府目前做四件事:一是提供制度环境。
二是提供能够保护私人财产和促进有效竞争的法律体系。
三是支持基础研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四是政府不是要做所有的事情,但是要把做的事情做好。
相比而言,我国的市场还不是很成熟。
从逻辑上来讲,市场不成熟状态下政府就应出面干预了。
问题在于,“干预什么?怎么干预?干预的范围和干预的层面,哪些适合,哪些又是不适合的?”所以美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所取得的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巨大成绩,本质上是制度改革与市场机制建设的结果。
所以,今天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要成为先进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善,这是最关键的。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第一是更大胆地进行创新的制度建设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
前者的关键在于创新激励机制能否建立。
经济学告诉我们,只有创新者分享到了创新带来的红利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投入下一步创新,要形成正向的反馈。
虽然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今天需要更准确的界定和更严格的执法,例如在国外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可以申请专利,而国内的定义是很狭隘的。
我们写的文章是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这和专利是一个性质,但是现在作者们的著作在网上随便下载现象很严重,如此谁还肯下功夫创作呢?第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制造业升级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