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的调查(doc 22页)

合集下载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土壤中。

它们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以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蚯蚓:从附近的草地中采集,尽量选择身体完整、活跃的蚯蚓。

- 土壤: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确保样本之间的差异性。

- 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便于观察蚯蚓的行为。

- 水:用于湿润土壤。

2. 方法:- 准备工作:将土壤样本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入适量的蚯蚓。

- 观察行为: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如钻洞、觅食等。

- 测量活动范围:用尺子测量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活动范围。

- 观察反应:在一定的刺激下,观察蚯蚓的反应,如光线、声音等。

- 记录数据:记录蚯蚓的行为和反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观察:- 干燥土壤:在干燥的土壤中,观察到蚯蚓的活动减少,行动迟缓,甚至有些蚯蚓会钻入土壤深处休眠,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 湿润土壤:在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活动范围更广,行动更加迅速,钻洞的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湿润的土壤更容易穿透,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 酸性土壤:蚯蚓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弱,观察到蚯蚓在酸性土壤中的行动迟缓,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

这说明蚯蚓对土壤pH值的变化敏感。

2. 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 光线刺激:观察到蚯蚓在光线刺激下会迅速躲入土壤中,这是因为蚯蚓对光线敏感,光线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 声音刺激:在声音刺激下,蚯蚓会停止活动,伸出触须,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这表明蚯蚓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 实验结果分析:- 蚯蚓对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进行行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 蚯蚓对光线敏感,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光线对它们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

(完整版)生态学实习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

(完整版)生态学实习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

实习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一、目的和要求1、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森林群落的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群落基本特征的理解;了解分析群落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得到群落中各成份的重要值,达到认识群落的目的。

2、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完整的野外调查记录和室内计算资料。

2)每人写1份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自己定,可以利用每小组的调查资料写,也可以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结合实习中观察到的,写实习的收获、感想、体会等,格式按《浙江农林大学学报》规范要求写。

实习报告参考提纲如下:(一)总实习报告1)引言:包括实习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等2)外业工作:调查方法,调查内容3)内业工作:资料统计的内容、方法4)调查结果与分析(二)实习的收获、体会、感想、见闻二、仪器工具测高器、皮尺(测绳)、钢卷尺、罗盘、样方线、记录用表、海拨仪、GPS、望远镜、照相机、植物标本夹、标签、枝剪、手铲、小刀、地形图。

三、实习内容1、观察结合课堂教学,观察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例如: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成层性),季相,森林凋落物,树种耐阴性,林下更新,群落演替等。

2)植物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4)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干扰2、样方调查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

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一般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所谓最小面积,就是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最小面积通常根据种---面积曲线来确定。

一般来说,亚热带地区大样方面积可取20×20m2,分成等大的4块进行调查。

分乔木小样方,灌木小样方,草木小样方调查。

乔木小样方:10×10m2×4个灌木小样方:2×4m2×4个草本小样方:1×1m2×4个或5个3、调查记录(1)物候期的记录这是全年连续定时观察的指标,群落物候反映季相和外貌,故在一次性调查中记录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仍有意义。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指示生物,它们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与繁殖情况,以及它们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蚯蚓:从附近的花园中采集,确保蚯蚓的大小和数量相对一致。

- 土壤:从不同环境中采集,如农田、花园和公园。

- 容器:用于分别装填不同土壤样本的容器,确保每个容器的土壤厚度一致。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不同土壤样本均匀填充到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填充相同厚度的土壤。

- 步骤二:在每个容器中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

- 步骤三: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生存情况,并记录存活率。

- 步骤四: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繁殖情况,并记录繁殖率。

- 步骤五:观察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如土壤通透性和肥力,并进行相关测试。

三、实验结果1. 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生存情况:- 农田土壤:蚯蚓存活率高,活跃度较高。

- 花园土壤:蚯蚓存活率一般,活跃度适中。

- 公园土壤:蚯蚓存活率较低,活跃度较低。

2. 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繁殖情况:- 农田土壤:蚯蚓繁殖率高,数量迅速增加。

- 花园土壤:蚯蚓繁殖率一般,数量适度增加。

- 公园土壤:蚯蚓繁殖率较低,数量增长缓慢。

3.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农田土壤:经过蚯蚓的活动,土壤通透性增强,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土壤肥力提高。

- 花园土壤:蚯蚓的改良作用较为明显,土壤质地改善,有助于花卉生长。

- 公园土壤:蚯蚓的改良作用相对较弱,土壤质地改善程度较低。

四、讨论与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生存情况和繁殖情况存在差异。

农田土壤对蚯蚓的生存和繁殖都有较好的支持,而公园土壤则相对较差。

这可能与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以及农田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和施肥的原因有关。

其次,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不同环境中也有所不同。

农田土壤经过蚯蚓的活动后,土壤通透性增强,有利于植物生长,土壤肥力提高;而公园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弱,可能是由于公园土壤中的人工施肥和农药使用较多,对蚯蚓的影响较大。

蚯蚓的研究性调查

蚯蚓的研究性调查

蚯蚓的研究性调查蚯蚓为常见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

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

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

环毛属,广种类多。

为了研究蚯蚓的习性我做了如下实验:一.提出问题(1)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吗?(2)蚯蚓是怎样再生的?(3)蚯蚓喜欢待在哪儿?二. 建立假设和猜想(1)蚯蚓看不见怎么生活呢?(2)蚯蚓可以再生是不是永远不会死呢?(3)蚯蚓如果离开喜欢待的地方,是不是会死呢?三.制定计划和方案(1)用不同的颜色来测试它。

制造声音来看它的反映。

(2)切断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观察。

(3)制造不同的环境让它选择。

四.收集事实与证据(1)我首先把蚯蚓放在一块石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纸放在它面前晃动,蚯蚓一点反应也没有。

我又把蚯蚓放在玻璃杯里,用颜色、形状和大小都不同的一些物体来进行实验,蚯蚓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

测量蚯蚓有没有耳朵,也就是听觉,我先把蚯蚓放在桌子上,然后在旁边拍手,蚯蚓没反映。

我又把它放在有土壤的罐子里,当蚯蚓刚要钻出洞口时,我发出一种敲东西的声音时,它就退回土里去了。

(2)我把蚯蚓切成2段,放在湿润的土壤中,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蚯蚓又长出来了。

我又换了一条蚯蚓,同样切成2段,不过这次是切在蚯蚓环带的部位,然后也把它放在湿润的土壤里,没多久,蚯蚓就死了。

(3)我把蚯蚓放在桌子上,开着灯,用书摆成一个“小屋”,把蚯蚓放在亮的地方,过了10分钟,蚯蚓慢慢的向“小屋”方向去。

我又把2条蚯蚓分别放在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中,发现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比较活跃,而相对的在干燥土壤中的蚯蚓却很少活动。

五.实验结论(1)蚯蚓是个瞎子,不论是把物体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地移动,还是忽左忽右或忽快忽慢地移动,都不能引起蚯蚓的任何反应。

原来是因为蚯蚓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土壤里很黑,它的眼睛没用就退化了。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报告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报告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报告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土壤里都藏着啥小动物,咱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

听起来是不是挺神秘?这项调查就是为了看看土壤里到底都有哪些小家伙,数量多不多,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性格”,以及它们是怎么在地下忙活的。

你要是觉得土壤就是那种一堆泥巴,啥都没,真是大错特错。

土壤可不是只用来种花种草的地方,里面可是藏着一大堆五花八门的小生命,看看这些小东西在地下怎么生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可比你想象的复杂多了。

一开始,我们选了几个地方,想要看看土壤中究竟藏着什么神秘的生命。

土壤里的小动物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你把土壤翻开,那里就像是一个忙碌的小世界,动物们小到看不见,大到能吓你一跳。

像蚯蚓、白蚁、各种小虫子都是土壤的“常驻居民”。

它们在土壤中辛勤工作,分解有机物,保持土壤的结构,还能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你说,这些小家伙不简单吧?没错,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土壤居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绿意盎然。

你可能会想,做这个调查是不是得带上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些小动物。

嘿嘿,放心,咱可没那么高大上。

咱们的调查方法其实很简单,找几个土壤样本,拿到实验室里,晾干、筛选、看看这些土壤里到底藏了多少“藏匿者”。

在一团土壤里,你能发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真的是让人惊讶。

你一看,那蚯蚓在土壤里就像个有名的“土壤清道夫”,不忙着清理土壤里多余的有机物,土壤就很难保持健康的结构。

再说白蚁,那可是一个小小的“建筑师”,它们在地下建立的“隧道系统”可不小,弄不好还比你住的楼还复杂。

土壤里,动物们各司其职,好像一个个微小却有条不紊的工人,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一点闲工夫。

不过,话说回来,调查这些小动物其实不容易。

你得有点耐心,不然怎么能看到这么多不起眼的小生命呢?而且不同的土壤里,它们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大相径庭。

有的地方,土壤特别松软,湿润,哇,那里的小动物真是多得数不过来,好像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实习一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调查一. 实习目的森林土壤蚯蚓是森林土壤“梨作”中重要角色,通过对其群落调查对了解蚯蚓在整个土壤生态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林分土壤状况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了解土壤的主要生物学及生态学过程特点。

二.实习工具和方法(1)实习工具:铁锹,封口袋,标签,本子,笔,天平称,卷尺(2)实习方法:在紫金山5块不同林地和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4块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结果 ①用铁铲挖出40cm ×40cm ×40cm 的土方;②分别在0~10cm ,10~25cm ,25~40cm 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 ③在每片林中重复三次操作,结果取平均值;④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

样方如图:三.蚯蚓的生活习性及发挥的作用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或者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

蚯蚓在土壤里活动,是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的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蚯蚓消耗弗兰德有机物和大量土粒,消化后形成含有丰富的N,P,K 的粪便排出体外;蚯蚓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蚯蚓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可以进化土壤。

四.数据分析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1.地点:紫金山时间:2011年4月19日 样地大小:40cm*40cm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2. 地点: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时间:2011年4月19日样地大小:40cm*40cm五.结果与分析紫金山森林土壤蚯蚓调查柱状图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各个不同土壤林分的蚯蚓数量不同,并且差别比较大。

在小溪边,由于湿度比较大,小溪边的蚯蚓数量最多,鲜重最大;杨树林和榉树林的蚯蚓数量较少,鲜重最少。

这是由于小溪边的湿度较大,土壤最疏松,最肥沃,而杨树林和榉树林最贫瘠。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最新)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最新)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篇一: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组号: 小组成员:指导教师:20xx年 11月 21日实习1 森林土壤群落调查(蚯蚓调查)一.实习目的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通过对森林土壤群落蚯蚓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了解土壤的主要生物学及生态学过程特点。

二.实习方法在五块林分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数据。

1. 用铁铲挖出40cm×40cm×40cm的土方;2. 分别在0~10cm,10~25cm,25~40cm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3. 在每片林中随机设置三个重复调查实验样地(样地间距10米以上),结果取平均值;4 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三.实习工具铁锹、米尺、砝码天平、计算器、自封袋、标签等。

四.实习地点下蜀林场次生栎林、毛竹林、杉木林、板栗林和火炬松人工林。

五.实习数据表一:竹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表二:栎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表三:火炬松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表四:杉木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表五:板栗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六、结果与分析表六:各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图一: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数量及鲜重通过对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土壤中蚯蚓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板栗林、毛竹林、火炬松人工林、次生栎林、杉木林。

由于土壤蚯蚓含量与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壤肥力有着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板栗林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在几种林地类型中最优,杉木林土壤肥力的状况在五种类型中最次。

图二:毛竹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图三:次生栎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图四:火炬松人工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篇二:王国兵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xx学号:xxxx 组号:四小组成员:指导老师:王国兵20xx年11月10日实习2 森林土壤群落调查(蚯蚓调查)一、实习目的意义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森林土壤蚯蚓调查作为森林土壤中的“梨作”的重要角色之一,对其群落调查有助于了解土壤的主要生物学及生态学过程特点,加深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了解。

森林生态学_实习zu

森林生态学_实习zu

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组号: 第四组小组成员: 韩蒙,刘晶晶,吕莹莹,荆迪一,陈榕,张彦指导教师:阮宏华2011年 11月 9日实习一森林土壤蚯蚓群落调查一、目的森林土壤蚯蚓是森林土壤“梨作”中重要角色之一,对其群落调查对了解蚯蚓在整个土壤生态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林分土壤状况有所帮助。

二、工具和方法(一)工具:铁铲一把、三米卷尺一把、塑料密封袋若干、天平(含砝码)一台(二)方法:在五块林分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数据。

1.用铁铲挖出40cm×40cm×40cm的土方;2.分别在0~10cm,10~25cm,25~40cm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3.在每片林中重复三次操作,结果取平均值;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表一: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森林类型0cm~10cm10cm~25cm25cm~40cm合计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竹林41.67 31.63 14.5813.790.000.00 73.3 45.42 栎林 2.08 1.04 0.00 0.00 0.00 0.00 2.08 1.04 松竹林 6.25 1.98 8.33 3.85 0.00 0.00 14.58 5.83 杉木林81.25 26.21 39.58 15.83 6.25 2.50 127.08 44.54 板栗林31.25 13.03 20.83 10.19 4.17 0.7156.25 23.93通过对表一的横向分析,可以发现土壤中蚯蚓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板栗林、杉木林、栎林、松竹林、竹林(图一、二)。

由于土壤蚯蚓含量与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壤肥力有着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板栗林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在几种林地类型中最优,杉木林、栎林其次,而松竹林和竹林土壤肥力等状况在五种类型中最次。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的调查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的调查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的调查1. 引言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蚯蚓群落对于土壤生物多样性、养分循环以及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调查森林土壤蚯蚓群落与森林群落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和生态意义。

2. 方法2.1 选取调查区域我们选取了某个森林保护区作为调查区域,该保护区位于XX省XX市。

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 采样设计在调查区域内,我们设置了10个样点进行采样。

每个样点的面积为XX平方米。

我们均匀地选取了这些样点,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3 采样方法在每个样点上,我们使用了经典的蚯蚓采样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每个样点上,我们随机选择了X个采样点。

2. 在每个采样点上,我们使用手动开挖的方法,将土壤剖开。

3. 我们精确地按照土壤剖开的厚度(通常为10cm),将土壤样品收集到手动挖掘的土壤框中。

4. 我们将每个样本进行编号,并记录所在的采样点和样点。

5. 我们将采样的土壤样本放入袋子中,尽量避免空气进入,并将其封口。

2.4 实验参数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以下参数: - 土壤温度:使用土壤温度计测定每个样点的土壤表面温度。

- 土壤湿度:使用土壤湿度计测定每个样点的土壤湿度。

- 土壤pH值:使用pH仪测定每个样点的土壤pH值。

3. 结果3.1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的组成在我们的调查中,共采集到X个蚯蚓样本,经过鉴定,鉴定出X个蚯蚓物种,包括X科X属。

其中,常见的蚯蚓物种有XX、XX和XX。

这些蚯蚓物种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2 森林土壤蚯蚓群落的多样性我们通过计算各样点的蚯蚓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估了森林土壤蚯蚓群落的多样性。

蚯蚓实验报告

蚯蚓实验报告

蚯蚓实验报告蚯蚓实验报告引言:蚯蚓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生物,对于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对土壤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蚯蚓的生态功能。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其次是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蚯蚓、土壤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箱。

实验过程:1. 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将一定数量的蚯蚓放入不同环境条件的培养箱中,如湿润土壤、干燥土壤、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等。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蚯蚓的存活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选取一块土壤质地较差的试验区域,将一定数量的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一段时间后,对土壤进行采样,并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结构的改变。

实验结果:1. 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在湿润土壤中,蚯蚓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而在干燥土壤中,蚯蚓的存活率最低。

这说明蚯蚓对于湿润环境更为适应,而干燥环境对其生存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

首先,蚯蚓通过不断的挖掘和穿梭,使得土壤松软起来,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其次,蚯蚓摄食有机物质并排泄粪便,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此外,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蚯蚓对于湿润环境更为适应,而干燥环境对其生存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蚯蚓养殖或利用蚯蚓改良土壤时,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通过其挖掘和排泄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蚯蚓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蚯蚓的存在能够促进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蚯蚓实验报告单

蚯蚓实验报告单

蚯蚓实验报告单蚯蚓实验报告单摘要: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反应。

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蚯蚓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结论,并对这些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的改良和保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反应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蚯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了10只蚯蚓,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将5只蚯蚓放置在潮湿的土壤中,另外5只蚯蚓则放置在干燥的土壤中。

然后,我们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取食行为和逃离反应,并记录下来。

结果与讨论:在潮湿的土壤中,蚯蚓表现出较为活跃的行为,它们频繁地挖掘土壤、移动身体和寻找食物。

与此相反,在干燥的土壤中,蚯蚓的活动明显减少,它们更多地呆在土壤中,减少了挖掘和移动的行为。

这说明蚯蚓对于潮湿的土壤更为适应,干燥的土壤对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

在观察蚯蚓的取食行为时,我们发现它们主要以有机物为食,如腐烂的植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它们通过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并通过消化系统将其分解为养分。

这一过程对于土壤的肥力和营养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观察蚯蚓的逃离反应时,我们发现当它们受到外界刺激时,会迅速收起身体并尽量隐藏在土壤中。

这种逃离反应可以帮助蚯蚓避免被捕食者发现和捕食,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机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蚯蚓生活习性和行为的结论。

首先,蚯蚓对潮湿的土壤更为适应,干燥的土壤对它们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蚯蚓主要以有机物为食,通过消化系统将其分解为养分。

最后,蚯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表现出逃离反应,以增加自身的生存机会。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管理土壤水分、保护土壤有机物和减少对蚯蚓的干扰,我们可以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蚯蚓土实验报告

蚯蚓土实验报告

蚯蚓土实验报告蚯蚓土实验报告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指示生物,其活动和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蚯蚓对土壤的影响以及蚯蚓土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蚯蚓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探究蚯蚓土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蚯蚓土的特性,并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土壤样本,分别为一块草地和一块农田。

在每个样本上,我们设立了三个处理组:对照组、添加蚯蚓土的处理组和添加普通土壤的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了五个重复样本,共计30个样本。

实验进行了三个月,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和采样。

实验结果经过三个月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蚯蚓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

与对照组和添加普通土壤的处理组相比,添加蚯蚓土的处理组土壤更松散,更容易渗透水分和氧气。

2. 蚯蚓土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添加蚯蚓土的处理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有机质的增加对土壤肥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蚯蚓土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蚯蚓土的处理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循环。

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蚯蚓土对土壤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蚯蚓土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这些特性使得蚯蚓土在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蚯蚓土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蚯蚓土的获取和制备过程相对繁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蚯蚓土的效果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土壤类型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蚯蚓土的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蚯蚓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蚯蚓对林地土壤作用分析

蚯蚓对林地土壤作用分析

蚯蚓在林地土壤中的作用分析项伟波(浙江农林大学杭州临安311300)摘要:蚯蚓对许多决定土壤肥力、结构的过程能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土壤工程师”。

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反应圈,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产生作用。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分解者,又是调节者,它在功能具体表现在:1、处理土壤,促进了被微生物固持的养分的释放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活性增强,从而促进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

2、以枯枝落叶为能源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不断地将其能量释放出来。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活动量与活动范围。

4、通过对重金属物质的吸附,修复污染土地。

5、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磷钾的水平。

6、促进林木的生长。

关键词:蚯蚓,土壤结构,微生物,生态系统,森林凋落物,重金属污染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表层土壤,蚯蚓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和活动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地表植物生长。

有学者称其为少数几种能够对许多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蚯蚓、螨和蚂蚁)之一,被称为“土壤工程师”。

它通过排泄(蚯蚓粪),掘穴,取食和消化等对土壤过程作贡献,并由此而影响地上植被。

森林作为由树木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林地土壤是森林生长的基础和摇篮,其生理生化特性决定了该林地林木生长的种类与好坏。

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来介绍蚯蚓对林地土壤在各方面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蚯蚓的生物学特性蚯蚓是一种营土栖生活的低等动物,是完全的土壤环节动物,寡毛纲。

雄性生殖孔通常一对,开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或后几节,例如环毛蚓、异唇蚓、杜拉蚓等。

蚯蚓喜食土壤中的腐殖质,适于生活在温暖、湿润、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中,可利用皮肤呼吸,在氧分压低于2.533 kPa时也能维持正常呼吸,在暂时缺氧条件下还能利用体内糖元进行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自然观察: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

幼儿园自然观察: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

幼儿园自然观察: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幼儿园是孩子们对自然世界产生好奇和探索精神的起点。

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蚯蚓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科学实验和调查的有趣主题。

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孩子们可以探索土壤、生物和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自然观察中的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

1. 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蠕虫,它们通常在夜晚活动。

蚯蚓能够吞食土壤和有机物,通过它们的消化系统,将有机物中的养分释放出来,使土壤更加富饶。

蚯蚓还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对土壤的肥力和质地有一定的影响。

2. 蚯蚓的生态功能在自然观察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移动和活动,了解它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让孩子们在园地中挖洞,观察蚯蚓的生活状态,可以引发他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循环的好奇和思考。

3. 蚯蚓的实验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蚯蚓实验,如观察蚯蚓对光线和湿度的反应,研究蚯蚓对不同温度的适应能力等。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4. 孩子们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幼儿园自然观察的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孩子们能够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对蚯蚓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自然观察的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这对孩子们的自然科学教育和性格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蚯蚓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科学意义,通过与之亲近接触,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就是对幼儿园自然观察的蚯蚓调查与科学实验的探讨,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有趣的主题。

5. 蚯蚓的分类和形态特征在幼儿园的蚯蚓调查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蚯蚓,并了解它们的分类特征。

蚯蚓的体长呈蠕虫状,身体弹性很大,可以伸缩自如。

它们的皮肤表面可分为前后端两个部分,分别是体环和体节。

(完整word版)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完整word版)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或通过调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在野外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 取样采集,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70%的酒精溶液中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动物较多 2.跳虫、甲蛾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螭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5)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统计表,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三.注意事项 .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 落。②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 、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 集。 .从同种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应由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蚯蚓研究报告

蚯蚓研究报告

蚯蚓研究报告蚯蚓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基于对蚯蚓的多方面研究,包括蚯蚓的生态习性、解剖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蚯蚓在土壤改良、有机废弃物分解和养殖饲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蚯蚓也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对土壤质量和污染状况敏感,可作为评估土壤健康的指标。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蚯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对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工程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摄食土壤和有机物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蚯蚓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通过对土壤中蚯蚓群落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土壤质量、污染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

二、蚯蚓的生态习性蚯蚓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湿润、阴凉和富含有机物质的环境。

它们通过摄食来获取营养,并将食物消化后排泄出来的粪便成为腐殖质,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蚯蚓还是土壤中的重要工程师,通过挖掘通道和排泄物排泄过程,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三、蚯蚓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蚯蚓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体节和尾部。

它们的头部具有触角和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的变化。

蚯蚓的体节之间有环节肌肉,可以通过蠕动运动。

蚯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简单,通过皮肤表面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

蚯蚓还具有再生能力,可以通过切分体节重生。

四、蚯蚓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蚯蚓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蚯蚓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弃物的分解,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其次,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肥沃度和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蚯蚓还能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净化土壤。

五、蚯蚓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蚯蚓在农业领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蚯蚓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其次,蚯蚓的排泄物是一种优质有机肥料,可以替代化学肥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观察蚯蚓小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小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生理活动。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种,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本实验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方面,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理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土壤、水、放大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显微镜等。

2. 实验工具:实验记录表、笔、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特征,如体长、体宽、颜色等。

(2)用解剖镜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观察蚯蚓的呼吸(1)将蚯蚓置于水中,观察其是否呼吸。

(2)将蚯蚓取出,观察其体表是否湿润,以判断其是否通过体表呼吸。

3. 观察蚯蚓的运动(1)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如蠕动、伸缩等。

(2)用剪刀剪断蚯蚓的一端,观察其是否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观察蚯蚓的繁殖(1)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如精巢、卵巢等。

(2)记录蚯蚓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方式。

5. 记录实验数据(1)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蚯蚓的生理活动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无节。

蚯蚓有环带,位于身体前端,便于辨别头尾。

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由体表和消化道组成,体表湿润,通过体表呼吸。

2. 蚯蚓的呼吸蚯蚓在水中不能呼吸,取出后体表湿润,说明蚯蚓通过体表呼吸。

3. 蚯蚓的运动蚯蚓在土壤中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如伸缩、旋转等。

剪断蚯蚓的一端后,其仍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蚯蚓的繁殖蚯蚓的繁殖季节在春季和秋季,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

精巢和卵巢位于蚯蚓的生殖器官中。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去除林地样方内蚯蚓的方法,在西双版纳不同类型热带森林开展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研究。

研究选取季节沟谷雨林、石灰山雨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林地,设置了两种试验处理:去除蚯蚓(earthworm exclusion,EE)和对照(control,CK)。

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所设不同处理样方采用封顶埋管培养法测定土壤N矿化速率、Licor-820测定土壤呼吸速率、氯仿熏蒸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氯仿熏蒸浸提法及凯氏消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N。

探讨了不同类型热带森林蚯蚓对本系统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两种原生性雨林的蚯蚓为本地种,均为环毛蚓属(Pheretima),但因土地利用使原生季节雨林转变为人工橡胶林后,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corethrurus)成为橡胶林的优势种,占整个蚯蚓群落个体数量的97.6%、生物量的92.5%。

三林地蚯蚓的分布状况显示,橡胶林因外来种种群数量较大而具有最高的个体数(182.22 ind.m<'-2>)分布,季节沟谷雨林和石灰山雨林蚯蚓个体数量接近(分别为88.89 ind.m<'-2>和92.33 ind.m<'-2>),但石灰山雨林蚯蚓的个体生物量呈现最高(0.36 g ind.<'-1>),橡胶林最低(0.19 g ind.<'-1>);三林地蚯蚓在土壤层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明显地表聚现象,主要分布在0~10 cm表层土壤(包括凋落物层)并且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干、湿季变化特征。

(2)电击法是野外条件下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有效的去除蚯蚓的手段。

季节雨林和石灰山雨林的蚯蚓去除效率达85%以上,而橡胶林稍低,为54.93%。

(3)三林地蚯蚓本系统对土壤N矿化作用影响有所差异。

实验二、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二、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2 、群落调查与分析一、实验内容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罗盘仪、GPS、皮尺、测绳、胸径围尺、记录夹等。

四、实验地点:嘉应学院情人山。

五、实验方法及原理:物种多样性代表了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它通常包涵两种涵义:(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or equitability),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多样性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生态学考察中较多使用的多样性指数有辛普森指数(Simpson's index)、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衡度指数。

1.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该指数指数假设,对无限大的群落随机取样,样本中两个不同种个体相遇的几率可认为是一种多样性的测度。

用公式表示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设种i 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为 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体的联合概率就为Pi2,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到辛普森指数 D,即,式中,S 为物种数目。

2.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及均衡度:该指数假设在无限大的群落中对个体随机取样,而且样本包含了群落中所有的物种,个体出现的机会即为多样性指数。

种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也越大,因而多样性也就越高。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为香农指数;E为香纳均衡度指数;Pi 为第i个种在全体物种中的重要性比例,如以个体数量而言,ni 为第i 个种的个体数量,N为总个体数量,则有Pi=ni/N;S 为物种数目。

土壤小组报告(第二组)_New

土壤小组报告(第二组)_New

土壤小组报告(第二组)土壤小组报告(第二组)蚯蚓生物量对土壤肥力的指示作用研究王普车越娄源海郑丹妮赵娜尤勇赵晨辰北京林业大学摘要:通过在西山鹫峰林场的调查,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拣法,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研究了蚯蚓生物量对土壤肥力的指示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紧实度状况,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蚯蚓的生物量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同。

由于不同植物群落,形成的生态因子不同,所以蚯蚓的分布及生物量会有所不同。

同时,海拔、土壤水分及温度也是影响蚯蚓生物量的因素,所以蚯蚓数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原因。

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蚯蚓生物量对土壤肥力没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关键字:蚯蚓有机质土壤肥力生物量指示作用Research of Indicative Effect of Earthworm Biomasson the Soil Fertility.WANG Pu,CHE Yue,LOU Yuan-hai,ZHENG Dan-ni,ZHAO Na,YOU Yong,ZHAOChen-che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Abstract: Our research is in XiShan timberland of JiuFeng. We used the hand-picking method of large-scale soil animals, and studied earthworm biomass on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role of soil fertility by combining the field survey and indoor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degree of compacting,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earthworms biomassin the soil is different,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s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are formed due to different ecological factors, s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worm and the biomass will be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ltitude, the mois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il are als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rthworm biomass, so the number of earthworm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influenced by so many factors, not decided by simply oneaspect. By using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a, we concluded: earthworm biomass has no clear indication on soil fertility.Key words:earthworm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fertility biomassindication1.引言:1840年达尔文发表了《关于壤土的形成》(On the Formation of Mould 一文,引发诸多学者对蚯蚓生物学的研究,蚯蚓的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相继发展(徐芹,19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树学实习报告姓名:翟路学号:070101104组号: 第五组小组成员: 尤晨,张莉,张子晗张波,翟路,周燕林指导教师:周春国2010年 5月 9日实习一森林土壤蚯蚓群落调查一、目的森林土壤蚯蚓是森林土壤“梨作”中重要角色之一,对其群落调查对了解蚯蚓在整个土壤生态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林分土壤状况有所帮助。

二、工具和方法(一)工具:铁铲一把、三米卷尺一把、塑料密封袋若干、天平(含砝码)一台(二)方法:在五块林分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数据。

1.用铁铲挖出40cm×40cm×40cm的土方;2.分别在0~10cm,10~25cm,25~40cm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3.在每片林中重复三次操作,结果取平均值;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表一: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通过对表一的横向分析,可以发现土壤中蚯蚓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板栗林、杉木林、栎林、松竹林、竹林(图一、二)。

由于土壤蚯蚓含量与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壤肥力有着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板栗林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在几种林地类型中最优,杉木林、栎林其次,而松竹林和竹林土壤肥力等状况在五种类型中最次。

图二:竹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以上结果与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结果有关。

一、改良土壤结构。

近年来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了蚯蚓对土壤结构形成的速度等,认为蚯蚓具有较高的水稳性以及优良的供肥保肥能力,称之为“微型的改土车间”。

蚯蚓通过不断地纵横钻洞和吞吐排粪等生命活动,不仅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板结贫瘠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保墒肥沃而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土壤。

而且施用蚓粪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也有显著的影响。

施用垃圾肥和蚓粪能显著提高小于10μm 粒级微团聚体的含量,其中蚓粪的效果又优于垃圾肥。

二、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在土壤中纵向栖息,头朝下吃食,每天能吞吃相当于自身重量的有机物质,其中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积在地面。

据国家农业部肥料质检中心等单位对蚯蚓粪的检测,蚯蚓粪含氮磷钾分别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种氨基酸,丰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粪有105×8个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个),并具颗粒均匀、透气保水、无味卫生、肥效持久等特点。

含水85%的蚯蚓粪在酷暑中晒15天,20厘米深处含水量仍达45%,大大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

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图五:杉木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图六:板栗林土壤中蚯蚓垂直分布状况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一、目的通过亲自操作,对于森林群落样地法调查方法进行了解,对其步骤和具体过程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工具和方法(一)工具:罗盘仪(含三脚架)一套、测树仪一架、胸径尺一卷、三米尺一卷、50米皮尺两卷、50米绳两卷、粉笔、实习背包;(二)方法:1.标准地调查:用罗盘仪确定边界。

确定一块20m×20m的样地。

2.将样地分成四份,每份10m×10m,对其进行乔木层调查,调查内容为胸径、树高和冠福。

3.在大样地的四个角及中心确定五个2m×2m的样方,进行灌木层调查,内容有盖度、高度和多度。

4.在大样地的四个角及中心确定五个1m×1m的样方,进行灌木调查,内容有盖度、高度和多度。

5.分层计算不同物种的重要值。

三、结果与分析(一)乔木层生长状况分析在天然次生栎林(平均树14.3m)乔木层中,选出重要值占前两位的种类(栓皮栎及刺楸),比较他们的生长量状况(表二),结果如图一所示,栓皮栎胸径均在17cm以上,大部分于19cm~21cm和25cm~27cm之间分布;而刺楸胸径均小于17cm,分布于5cm~7cm较多。

栓皮栎在本林地中所占优势明显高于刺楸。

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由于当地土质和气候对栓皮栎呈有利趋势,使其成为优势树种;第二,此片栎林是由天然栎林进人工采伐后恢复而成,所以其树种在自然更新过程中仍然占有优势。

同理在人工火炬松林(平均树高13.0m)中调查火炬松的生长量状况(表三),分析结果示于图二,结果表明作为此林乔木层中唯一树种,并且有人工干预,其生长状况良好,胸径大多分布在25cm~27cm之间。

表一:样地每木调查表(原始数据)表二:天然次生栎林每木胸径调查分析(样方4×10m×10m)表三:人工火炬松林每木胸径调查(样方20m×20m)图一:天然次生栎林每木胸径分布状况(样方4×10m×10m)皮皮插图图二:火炬松胸径分布皮皮插图(二)森林群落成分分析表四:天然次生栎林乔木层(样方4×10m×10m)表五:天然次生栎林灌木层(样方5×2m×2m)表六:天然次生栎林草本层(样方5×1m×1m)表七:人工火炬松林乔木层(样方4×10m×10m)表八:人工火炬松林灌木层(样方5×2m×2m)表九:人工火炬松林草本层(样方5×1m×1m)分析:在此次群落成分调查中,通过对结果的纵向分析可知,对于天然次生栎林:1.在乔木层中,优势树种是栓皮栎(图三);2.灌木层中,优势种是刺五加(图四);3.在草本层中,优势种为阔叶麦冬和簇绛草(图五)。

而对于人工火炬松林:1.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为火炬松(图六);2.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菝葜和盐肤木,黄檀和构树次之(图七);3.草本层的优势种为野蔷薇(图八)。

通过对两种林分对比分析可知,无论在乔木层(图三、图六),灌木层(图四、图七)还是草本层(图五、图八)中,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总是多于人工林,由此推测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大于人工林,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要大于人工林,而人工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大于天然林。

这大部分是由于在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人工作用干预大,目标性和方向性较天然林强。

所以,从生态效益角度来讲,天然林比人工林好。

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最大的生态稳定性。

我们应该尽最大限度的保护天然林的存在,在培育人工林使要能够模拟自然林的林分组成,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一些严重的生态问题。

实习三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参观学习一、目的了解了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历史,现状,设施配置,及其本身的功能地位。

二、森林生态定位站简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冲击与调控过程,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和预警体系,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我们更有依据、更科学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概况(一)背景介绍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于1986年正式建站,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森林生态站。

本站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宁镇山脉东段丘陵区(如下图)。

代表区域为江淮平原丘陵落叶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典型植被类型。

常见植物有栓皮栎,麻栎,枫香,枸骨,冬青等,其大致形成五个森林群落,依次为毛竹林,栓皮栎、麻栎林,松林,杉木林和板栗林。

(二)硬件设施江苏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站拥有定位观测铁塔(高30m)1个,碳通量观测系统1套,小气候观测站4个,标准径流场6个,测定森林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固定样地11块,测定森林水分循环和养分循环的固定样地4块,以及60m2的野外观测用房和100m2的档案室和资料室。

其中,径流场主要用于测定林中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速度与方向,而小气候观测站则是测定林分中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三)科研成果近五年来,积累了200多万个野外观测数据,撰写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在SCI发表3篇,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33篇,出版专著3本。

获得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四)观后感想生态定位站的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对数据的收集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而且这些测定工作都是要求每天的数据,因而可见其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之大,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及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热爱精神。

森林生态定位研究人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定位研究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许多国内外知名生态学专家,勤恳耕耘,扎实工作,长期奋斗在野外观测研究第一线,为生态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生态定位站的工作与研究现况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生态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生态定位站的工作与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信息共享基础薄弱。

目前,生态站观测指标体系还不够健全,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缺乏基础,部分数据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测能力和资源的浪费。

由于观测指标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导致生态站往往以各自的站点为单元进行单项研究,科研区域比较狭窄,难以开展大规模、综合性的研究项目,形成强有力的科研成果,为更高层面的宏观决策服务。

(二)布局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林业建设需求。

当前的生态站仍处于建设时期,台站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不尽完善,还达不到大区域的生态监测要求;重点林业工程区内更是缺乏典型的站点,远不能完成工程生态效益的监测任务。

尤其是随着我国林业宏观战略布局的要求并结合六大工程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增加和调整定位研究站点,以加强对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估。

(三)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较差。

尽管近年来我局对生态站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各生态站仍普遍存在仪器短缺、设备陈旧、设施落后等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家对于生态站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缺乏基建和运行经费,各站只能靠一些临时性的科研项目经费解决,致使大部分生态站只能处于低水平维持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生态站依托单位和上级主管单位没有按照要求认真落实配套资金。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研究队伍不稳定。

过去以临时性专家组管理的形式,已远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定位研究网络化的趋势,也不便于以整体的名义对外交流。

机构的不健全,已影响到对生态站实施有效的管理。

同时,一些生态站所在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也影响了研究队伍的稳定。

五、前景与展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面对全球变暖、碳循环、水分平衡、森林消长等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及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国际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其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的力度,努力开创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森林生态定位工作,有了新的指导方向,在前人的努力下,需要的是我们这一代新兴之辈的投入,现今的我们需要更加的了解形势,学好知识,致力于生态工作中,构建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