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中国工业减排——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的分析

合集下载

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Ab t a t Th f c f e h oo ia h n e o a b n do i ee s in h src ie r n r t n in sr c : e ef t c n lgc l a g n c r o ix d mis a e ev d mo e a d mo e at t .B s d o e ot c o e o ae n te d t o 1 7 o 2 0 ,t i p p re a n st e r lt n h p b t e n t c n lgc l h n e a d C i aSc r o ix h aaf m 9 8 t 0 8 h s a e x mie h ea i s i ew e e h oo ia a g n h n ’ ab n d o — r o c ie,u i g te DE —Mamq it n e t o si t h n ' T P, ih i tk n a h dc tr f e h oo ia d s h A n l u s d xmeh d t e t i o ma e C i as F whc s a e st e i iao so c n lgc l n t c a g .T e rs l mp ist a h r xssln r e u l r m e ain h p b t e e h oo ia h n ea d c r o h n e h e u t i l h t e ee i o gt m q i b i r l t s i ewe n tc n lg c lc a g n a b n s e t t e i u o
关键 词 : 排 放 ; 术进 步 ; 量 误 差 修 正 模 型 碳 技 向 中 图分 类 号 :02 2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3 2 1 ) 6— 0 1 0 10 9 5 (0 2 0 0 5 — 8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典模型改进与深化探析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典模型改进与深化探析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典模型改进与深化探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典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深化。

本文将对这些经典模型进行探析,旨在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经典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的关系。

EKC曾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将达到一个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的理论。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KC的存在并不具备普遍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在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改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模型,如可持续发展模型和绿色发展模型等。

可持续发展模型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主张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政策等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模型则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环保的基础上,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二、环境治理模式的改进与发展环境治理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通常由政府主导,以命令式的方式实施环保政策。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行为难以监督等问题,难以实现有效的环境治理。

因此,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等新的环境治理模式。

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依靠市场的价格信号和激励机制来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例如,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来激励减排和能源节约行为,通过“排污权”制度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等。

社会化环境治理模式则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来推动环境保护行动。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李沙沙;牛莉【摘要】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对于协调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应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都表明前一期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地减少本期二氧化碳排放,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有一定的时滞。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dvance 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abating is significant for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1,this paper uses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respectively to probes into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advance on carbon dioxide(CO2 )emission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show that the previous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urrent CO2 emissions,in other words,technology advance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abating.However,the impacts of technology advance 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abating are of a certaindelay.Therefore,Chinese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ncour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ccelerate the rate of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repa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8页(P19-26)【关键词】技术进步;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作者】李沙沙;牛莉【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大连市,116025;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9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价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引发了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进行评价。

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控制和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排放,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并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推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惩罚等。

首先,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使得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过去,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如煤炭和石油。

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

随着节能政策的推行,我国逐渐加大对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并加大对高能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些举措使得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我国自2005年以来的能源强度下降了40%以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下降了约46%。

这些成果得益于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企业和民众的积极响应。

特别是我国淘汰落后的行业和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通过强制性减排指标和经济激励措施,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此外,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节能减排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反而推动了经济的绿色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我国节能产业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同时,节能减排政策也激发了新兴产业创新和发展,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节能建筑等,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分析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分析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碳减排效应及其机制分析作者:孙博文张政来源:《改革》2021年第07期摘要:基于中國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多期DID方法对国企混改的碳减排效应、结论异质性及微观机制进行讨论。

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国企混改样本平均处理效应为-6.4%,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

采用三重差分法(DDD)检验了研究结论异质性特征,发现国企混改的碳减排效应在国企参股企业、清洁生产行业、低行业集中度水平和出口企业中更显著。

微观机制方面,对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清洁化三条机制渠道进行了检验,发现能源效率提升是国企混改碳减排效应的最重要机制渠道,企业能源效率改善所带来的碳减排间接效应占碳减排总效应的62.96%;但国企混改未能通过促进企业能源结构清洁化这一渠道显著促进碳减排;由于技术减排效应弱于能源回弹效应,国企混改也未能通过技术进步渠道促进碳减排。

为此,应持续深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立重点行业国企混改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机制,重视国企混改绩效多重异质性特征,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碳减排;国有企业改革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7-0075-16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国企混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非国有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引入国有企业,对于国企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完善激励机制、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不仅可以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1],而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和社会负担,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经营绩效。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表率,并将环境公共品的保障和供给作为其深化改革的目标约束。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稀缺资源的日益减少,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生产国家之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林产品生产工艺的影响,中国林产品的生产侧碳排放量仍然相当大。

因此,对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和效应分解,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以下简称MRIO 模型)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多个地区之间的互动作用,刻画各地区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模型。

MRIO 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投入产出关系,从而精确地测量各个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产量、贸易、就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等。

同时,MRIO 模型还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的碳交换和分配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全球气候变化政策、降低全球碳排放量贡献力量。

二、结构分解模型结构分解模型(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Model,以下简称SDA 模型)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经济结构的演化进行分解和分析的一种模型。

SDA 模型将产出拆解为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动,进一步揭示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以及各个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的具体贡献。

三、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测度在对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测量时,可以采用MRIO 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结合SDA 模型对数据进一步进行分解和计算。

具体来说,测量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选择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表,构建MRIO 模型。

该模型需要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产业,同时考虑各区域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确定各地区和产业的产量、贸易、就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影响因素。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刘金萍【摘要】Trad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 21Chinese industries was analyzed from lhe period of 1992 - 2007. The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LPI)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s while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The index enables us to divide the change in productivity into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11 of 21Chinese industries havea higher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FP during 1985 -2000 compared to TFP when carbon emissions ar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FP growth that was found mainly results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n efficiency im- provement. We have found that almost all energy - intensive and material -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more effi- cient with higher LPI when bad outputs are considered than with LPI.%在1992年~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二十一个工业行业在考虑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和传统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的变化。

基于分解模型的全过程节能减排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基于分解模型的全过程节能减排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摘要:依据因子分解模型的分析结果,建立了全过程节能减排控制节能指数和减排指数定量化计算方法,提出全过程控制指数评价的重要 原则,并对不同国家各因子的节能效果和 SO2 减排作用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我国 1986~2005 年全过程控制节能指数只有 0.6,低于 发达国家 1973~1990 年的 0.86;我国 1995~2005 年 SO2 减排指数为 0.75,远低于日本 1975~1996 年的 1.07.我国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的节能 减排指数偏低,现阶段我国应加强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的减排能力建设,同时注意结构调整,发挥其应有的节能减排效果. 关键词:节能减排;SO2;评价方法;分解模型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0)06-0852-06
i =1 2i产生量 i
1
模型与评价方法
(3) SO 2i排放量 i =1 以 G 代表 GDP , Ei 代表 ,Ii 代表 E GDPi SO 2i产生量 , I i为 消费量 式中: Si 为 GDPt GDPi SO 2i产生量 GDPi ,Si 代表 ,则在 t 时间的工业 SO2 因子分解的主要方法有 Lasperyses 因子分 GDP GDPi 解法、改进的 Lasperyses 因子分解法、算术平均 排放量可记为: n 指数分解法和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等方法,其中 Pt = ∑ Gt ⋅ Sti ⋅ I ti ⋅ Eti (2) Lasperyses 因子分解法应用较多 [7 10]. 本文采用 i =1 [11] 式中: Gt、Iti、Sti、Eti 分别代表经济规模、技术进 Sun 提出的全分解模型 , 在 [0, t] 时间内工业 步、结构调整和末端治理 4 个指标因子,是分解模 SO2 的变化量由经济规模效应(G 效应)、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效应(I 效应)和末端治理效应 型的常用指标因子.经济规模 Gt 用 GDP 来反映;技 效应(S 效应)、 术进步 Iti 为单位经济产出能源消费量和污染物排 (E 效应)组成,由下列公式计算: ∆Pt = G效应 + S效应 + I效应 + E效应 (4) 放量,反映资源节约和高效资源利用等先进技术的

3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_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

3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_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

是研究视角 , 都日趋丰富 , 得出了许多有现实与政策意义的结论 。 但是 , 对中国碳减排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 首先 , 行业碳排放量的核算中 , 而使用 如火电行业 ) 没有考虑二氧化碳的转移排放 。 碳排放集中在公用事业部门 ( 电能的行业不直接排放碳 。 采用综合能源碳排放系数 ( 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 比率) 计算电能的碳排放量 , 会产生误差 。 其次 , 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仅仅根据行业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2 年第 3 期
的能源消费量增加很快 , 且其结构变化很大 , 用 G D P 与能源消费总量或碳排放总量 的比例所计算的能源强度或碳排 放 强 度 , 并 不 能 真 实 地 反 映 能 源 的 利 用 效 率 或 能 源 结构的变化 。 从分部门 ( 主要是工业 ) 研 究 看 ,王 峰 等 采 用 LMD I指 数 分 解 方 法 , 分 阶 段 研
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的 9 . 0% , 比 1 9 9 0 年增长了 1 7 1% ,1 9 9 0— 2 0 0 7年 中 国 碳 排 放 增 量 相 当 于 同 期 全 球 新 增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 7 8 . 8 5 亿 吨) 的
③ 他还从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视角 , 探讨不同行业征收不同环境税的政策 , 以 性。 ④ 林伯强 、 姚昕 和 刘 希 颖 采 用 C 减少总体碳排放 。 G E 模型研究碳减排如何倒逼能源 ⑤ 林伯强 、 孙 结构调整 , 探讨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传旺基于我国经济增长 率 、 人 口 总 量 、 城 市 化 率 、 能 效 水 平 、 产 业 结 构 以 及 能 源 结
① Z 究了中国 1 9 9 5—2 0 0 7 年六大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 。 h a n g等 人 基 于 优 化 指 数分解方法 , 分析中国 1 9 9 1—2 0 0 6 年第一产业 、 工业 、 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四大 ② 上 述 研 究 表 明, 规 模 增 长 是 碳 排 放 增 长 的 重 要 因 部门碳排放量变化的背后 因 素 。

【学术动态】第四届全国环境规划与政策模型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学术动态】第四届全国环境规划与政策模型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中 国环 境管理 l 2 0 1 5年第 3期 l Vo 1 . 7 No . 3
分 发挥各科研 院所 、高校 在科学研 究和人 才教育方面 的能力 ,鼓励培 养生 态文 明建设相 关专业 技术人才 , 建 立开放型 的海 内外 高层次生 态环保科技 人才 引进机
制 和 吸引留住人才 的激励机制 ,努力构建促 进生 态文
【 6 】 D e B r u y n S M. 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K u z n e t s c u r v e :
S t r u c t u r a l c h a n g e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g r e e me n t s i n r e d u c i n g
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 J ] . 中 国环境科学 , 2 0 1 0 , 3 0 ( 6 ) : 8 5 2 —
8 57.
8 ] 成艾华 . 技术进步 、结构调整与 中国工业减排—— 基于环 [ 2 】 盛学 良, 任炳相 , 朱德 明 . 环境保 护科技 进步 贡献 率 的测 【 境效应分解模 型的分 析 [ J 1 . 中国人 口 ・ 资源与环境 , 2 0 1 1 , 算方 法及 预测研究 【 J 】 . 环境 污染 与防治 , 2 0 0 3 , 2 5 ( 6 ) : 3 6 5 —
【 学术动态 】 第四届全国环境规划与政策模型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为加强环境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 中模型技术应用 的学术交流 ,推动大气环境相关模型 的研发 、应用 、交流 , 2 0 1 5 年5 月2 2日 —2 3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 院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 、南京 大学环境学 院联合有 关科研院校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第 四届全 国环境规划与政策模 型学术研讨会。来 自中国科学 院、北京大学、北京

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

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

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了解和分析其总量是至关重要的。

指数分解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

指数分解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将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包括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动和随机波动。

对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长期趋势: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或减少。

通过分析长期趋势,可以了解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是否在增加或减少,并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2.季节性变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会因不同季节或周期性因素而发生波动。

通过分析季节性变动,可以了解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同季节或周期内的变化情况,比如冬季、夏季或节假日等。

3.随机波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还存在随机波动,这些波动可能是由于非预测性因素引起的。

通过分析随机波动,可以了解这些非预测性因素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减排策略。

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排放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排放总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收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利用合适的算法进行分解。

常见的指数分解方法包括X-11、SEATS、STL等。

在分解完成后,可以对每个组成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例如,对长期趋势部分可以进行趋势分析,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季节性变动可以计算每个季节的平均排放量,并查找季节性因素的原因;对随机波动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引起波动的非预测性因素。

最后,通过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指数分解模型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政策。

例如,如果长期趋势显示排放量在增加,可以加强减排措施以抑制增长;如果季节性变动显示在一些季节订单排放量高,可以在这些季节采取特殊的减排措施。

中国“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

中国“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

中国“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中国政府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以达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文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评估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效果。

研究发现,中国在投资环保设施、能源技术改进和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环保成本较高和不同地区的“节能减排”难度等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推行“节能减排”政策,达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保设施;清洁能源;环保成本;政策建议Introduction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已成为当前的全球问题,对人类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通过投资环保设施、能源技术改进和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实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评估和研究。

本文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推行“节能减排”政策,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Literature review“节能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之一,旨在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其中,Wan 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3 年至2016 年中国城市的数据,发现城市“节能减排”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城市之间的差异很大(Wan et al.,2019)。

Yin 等人(2018)则通过系统地调查了各地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研究方法,包括二元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污染减排--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污染减排--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F e b . 2 O1 4
技 术 进 步 、产业 结 构 变 动 与 污染 减 排
— —
基 于环境 投 入产 出模 型 的研 究
原 毅军 贾媛媛
( 大连 理 工大 学 ,大连
[ 摘
1 1 6 0 2 4 )
要] 近些年 ,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变动对 污染减排 产 生了显著影响 。为 了衡量技 术进
文献回顾对于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一项重要进展是美国学者grossman和lrueger1991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12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综合研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污染减排的文献里2011引入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对二氧化硫减排的动态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技术效应优于结构效应李斌等2011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将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分指出在污染减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效应而工业结构变动的减排效果并不明显2012对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碳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又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多数认为技术进步对减排具有积极的促进作kemfert2005的研究表明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csno畅244feb畅2014步的情况下减排初期导致产出降低的幅度要小于无技术进步时产出降低的幅度14ariklevinson2007分析美国制造业中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时发现对制造业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15而国内学者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减排的关系时主要得出了两种结论魏巍贤20102013通过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于减排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2012则指出技术进步对减排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变动和变动作用于污染减排的相关研究bruyn1997bruvoll和medin2003均认为没有充分的依据证明产业结构变动在污染减排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011stern2002在分析64个国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成的原因时发现虽然投入产出结构在各国国内污染减排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且重要但在全球性减排中的作用很小17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shafik1994认为产业结构演进对污染减排可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16feridum2011认为工业比重的降低金融行业的发展可降低碳排放因为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为引进新的环保技术及设备提供投资资金13现有研究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尚未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

技术进步_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_王俊松

技术进步_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_王俊松

收稿日期:2008-07-08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王俊松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 P 的能耗却不断下降。

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

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 MDI 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

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业的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能源效率;能源强度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2-0157-0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我国能源生产量从1978年的6.2亿t 标准煤上升到2006年的22.1亿t 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从1978年的5.7亿t 标准煤增长到2006年的24.6亿t 标准煤(图1),年均增长5.36%。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超速增长,2000-2006年年均增长超过10%。

2002年后,由于经济过热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53和1.59,但200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下降至0.97,2006年为0.87,能源消费弹性的下降可能与我国2005年以后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有关。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总能源消费的15.6%,仅次于美国的21.8%[1]。

环境治理政策的减排、增效与结构优化效果动态评价

环境治理政策的减排、增效与结构优化效果动态评价

环境治理政策的减排、增效与结构优化效果动态评价
耿申;乔晗
【期刊名称】《运筹与管理》
【年(卷),期】2022(31)10
【摘要】为测度环境治理政策波动对产出、减排、要素配置、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将异质性消费偏好、产出差异性、环境效用和环境损失函数引入E-DSGE模型。

政策强度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排污税和消费税政策效果较强,环境控制和治污支出冲击效果较弱。

政策效应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政策效应最优,能实现增产和减排双重目标,促进要素配置和居民消费、产出与消费结构改进;排污税和政府治污支出政策次优,能实现增产和减排的双赢目标,促进要素供给和产出结构清洁化,不利于消费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环境控制与消费税政策效果最差,以牺牲产出实现减排,不利于要素配置,产出与消费结构改进效果较弱,消费税会抑制居民消费,但消费税政策效果随环境友好型家庭比例提升而加强。

【总页数】7页(P169-175)
【作者】耿申;乔晗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碳减排治理效应——基于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视角
2.太湖地区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效减排效果评价研究
3.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4.以环境税治理雾霾的减排效果及减排成本——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
5.绿色信贷政策对各省经济绿色发展的效应评价——基于碳减排效果的实证数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

中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

中国C02舅与孜量变了匕的髹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 aya等式与L M D l分解法赵奥,武春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基于改进的K ay a等式和LM D l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 O: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 O,排放鼍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 O: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 O:排放鼍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 O:排放量的增长。

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C02排放;影响因素;K aya等式;LM D l分解法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0)12—0055—05A nal ysi s of D ecom pos i t i on of I nf l uenc i ng Fac t or sof V a r i a t i on i n C02E m i s si on of C hi na——B ased o n I m pr oved K aya I dent i t y and L M D I M et hodZ H A O A o,W U C hu n‘you(School of M anagem ent;E c o—pl anni ng and D evel op m er it I ns t i t ut e,D al i an U nive瑙it y of T e chno l og y,D al i a n116023)A b st r act:T hi s a rt i cl e cal cu l at es i m p act i ng ef f ect a nd cont r ibut i ng r at e of i nf l uenci ng f act or s of var iat i on i n C02em i s si on of C hi na f r om1990t o2008ba sed on i m pr o ve d K a ya I d ent i ty a nd L M D I m et hod.The r esul t s sugges t t hat:t he i nf l uenci n g fa c t ot's c a n be de c om posed t o em i ss i on i nt ens i t y,ene r gy i nt ensi t y,econom i c e ffe c t a nd popul a t i on ef f e ct;econo m i c e ffe c t a nd popul at i on e ff e ct s t i m u l at es t he gr o w t h of C02em i s si on,w hi l e t he em i ss i on i n t ensi t y a nd ener gy i nt ens i t y i n hi bi ts t he gr owt h of C02em i ss i on w hi ch har dl y off s et s t he gr o w t h pos ed by ec onom i c ef f ect.Fi nal l y,sever al pol icy r e com m endat i ons ar e pr o—pos ed i n vi ew of t he em pi r i ca l re sul t s.K e y w o r ds:C02em i ss i on;i nf l uenci ng f act or;Kaya I de nt i t y;L M D I M et hod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IPC 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大气中C O: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诱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C O:加速排放的结果是由高速经济增长造成的。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论文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论文

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论文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论文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工业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

对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碳减排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第一,工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用;第二,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具有行业的异质性,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所具有的碳减排效应有所不同;第三,工业技术进步并不是实现碳减排的唯一因素,市场化、对外开放以及规模经济这些因素对于碳减排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实现规模经济,是碳减排或绿色发展政策选择的重要取向。

一、引言本文将采取与上述文献不同的分析进路,首先针对STIRPAT模型运用在产业层面上比较困难的情况,提出一种修正方法,即回到IPAT等式的原意上重新构造产业STIRPAT模型,以此来进行计量分析;其次,我们不仅分析了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还考虑到行业异质性,发现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不同碳减排机制。

为实现这一分析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体现为,第二部分是实证策略、变量以及数据来源的说明;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策略、变量和数据(一)实证策略对环境或碳排放问题来说,STIRPAT模型(Dietz和Rosa,1994)将经典的IPAT等式随机化,[6]逐步发展成为常用的回归分析工具:进行一阶差分消除个体效应(differenceGMM),利用InCi,t-2及更多滞后期项为差分方程式提供有效的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

Blundell和Bond(1998)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方法可以在上述差分GMM矩条件的基础上增加InCit的滞后差分项为方程式(4)的工具变量,从而会产生更加高效的估计结果[8]。

除了全样本考察以外,本文还设置了资本、劳动密集型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行业异质性下的碳排放特征,为了符合GMM的“大截面,小时间”数据要求,上述分组以劳均资本存量为判定指标从大到小排序并进行等分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总产 值 , 和 都 是 n 阶 向量 , 别 表 示 n个行 业 中 0 ×1 分 每个 行业 的产 值 比重 和 它 们 的 排 污 强度 。对 式 ( ) 分 2微
可得 :
d =Oz V+ d P ' d + ( 3)
从 国 内学 者 的研 究 看 , 要 的 研 究 围绕 回归 分 析方 主 法 , 验地 区 E C曲线 的形 状 及拟 合程 度 , 通 过引 入 污 检 K 并
变化 关 系最终 呈现 出一个 倒 u型 曲线 。19 9 2年 ,h f S ai k为
与 E C回归 分 析 方法 比较 , 内将 污 染 排 放 量 变 化 K 国 进行分 解 的文章 较少 。齐志 新 、 陈文颖 采用 拉 氏 因素分 解
法 ( apye e o p sin , 18 L sersD cm oio ) 把 9 0—2 0 t 0 3年 我 国能 源
效 率 的提高 分解 为两个 因素 : 业 结构 的 变化 , 产 以及 各 产
业 部 门能源 强度 的变 化 , 技 术 进 步 ; 建平 、 即 马 丁建 福
世 界银 行 准 备 的 研 究 报 告 中 , 用 3种 不 同 的方 程 形式 使 ( 线性 对数 数 平 方 和 对数 立 方 ) 拟 合 各 项 环 境 指标 对 去
为 决策者 确定 两型社 会建设 的政 策提 供客 观依据 。
在 下 文 的 分 析 中 , 文 首 先 将 沿 着 L vno 本 eisn的 思
纪9 0年代 中期 以后 , 检验 E C假说 的实证研究 大量涌 K
现 。其基 本方 法将 环 境 质 量 作 为被 解 释 变 量 , 人 均 收 把 入 、 均 收入平方 甚 至人 均 收 入 立 方作 为解 释 变量 , 行 人 进 回归分 析 , 变量 之间 的统计关 系 。众多 学者 把规 模 效 揭示 应、 结构 效应 、 效应 做为控 制变 量引入 回归模 型 , 验 技术 检 其对 污染排 放 的 影 响 ,tn Dna 周 静 等对 相 关 研 究 做 S r、 i 、 e d
中国人口・ 资源 与环境
21 0 1年
第 3期
工业 向服 务业 和技术 密集 型产业 转变 , 样 的结构 效 应有 这 利 于环境质 量 改善 ; 经济 增长 也意 味着落 后技 术会 逐 渐被 新技 术和 更为清 洁 的技 术替 代 , 的技 术效 应 同样 有利 这样 于 环境质 量改 善 。因此 , 经济 增长 与污染 排放 之 间 的动态
模、 结构 和技术 思路 , 未采 用 回归分析 的方 法 , 是 建立 并 而 了一 个分解 环境 效应 的数学 模 型 , 出 口生产 的环 境 总效 对 应进 行 了 分 解 。20 07年 , ei o Lv sn也 采 用 这 样 的方 n
法 , l7 将 9 0—2 0 0 2年 美 国工 业 四种 主 要 污染 排 放 量 的减
术效 应 和结 构效 应两 方面 动态考察 中国工业 减 排 的绩 效 ,
与人均 G P的关 系 。19 D 93年 ,aao u借用 K ze Pnyt o unt s
界 定 的人 均 收入与 收入不 均等 之 间的倒 u型 曲线 , 将 首次
这 种环境 质量 与人 均 收入 水 平 间 的关 系 称 为 环境 库 兹 涅 茨 曲线 ( n i n e tl un t C re 简 称 E C) 。2 E v o m na K zes uv , r K 0世
了较 为全 面的综 述 。
路 , 构建 环境效 应分 解 模 型 , 图更 加简 明直 观 地评 价 力 环境 技术效 应 和结构 调整效 应对 中 国工 业减 排 的影 响 ; 在 第 四部分 中 , 出评价 结 果 , 分 析 两 种效 应 对 中国 工业 给 并 污染 排放 总量 减少 的效果 及 其 原 因 。第 五部 分 为 本 文 的
构建一 个包 括政府 因素 在 内的环境 效应 分解 模 型 , 中 国 对 19 — 0 5 出 口贸 易 的环 境 效 应进 行 了大 致 估 算 。 96 20 年 本文 拟 以 19 — 0 8 中 国大陆分 行 业 的工业 总 产值 和 98 20 年 工业 排污 总量数 据 为样 本 , 用 环 境 效应 分 解 模 型 , 技 采 从
规模 效应 导致 污 染 物 排 放 量 增 加 了 8 % , 构效 应 导致 7 结 排放 量减 少 了 5 % , 术效应 导致 排放 量减少 了 9 % 。 7 技 0
P=∑P =∑ = ∑0
或 者用 向量表 示为 :
P =V O。
() 1
( 2)
这里 , P是一 个 表 示 工 业 总 排 污 量 的标 量 , 表 示 工
各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 0= / , v V 各行业排污强
度 :P/ v。于是 有 :
少分 解为 规模效 应 、 构 效 应 和技 术 效 应 的作 用 , 果 显 结 结 示, ( 技术 以单位 产 出的排 污 衡 量 ) 变化 是 17 20 年 92— 0 1 间美 国污 染排 放量下 降 的主要原 因 。如规模 效 应 、 构效 结 应 和技术 效应 共 同导 致 污 染 物排 放 量 减 少 了 6 % , 中 0 其
结 论及 相关讨 论 。
C p ln o e d和 T y r 据 G os n与 K u gr 出的规 a al 根 o rsma ree 提
2 分解模型
沿 着 Lv s ei o 分 析 思 路 , 先 把 工 业 污 染 总量 n n的 首 ( ) 作分 行业 ( 排污 量 的相 加 。同样 , 业 产值 总量 P看 P) 工 ( ) 以分 解 为各 工业 行 业 ( 产值 的相 加 。相对 应 地 , V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