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观念,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教材,识记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并分析其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2.通过材料分析,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认识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课文第二目为本课核心内容,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确立依据:根据学生学情与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的认识与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具有局限性。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学法指导】渗透式指导法、归纳式指导法、结构式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提出思考问题:假设你们生活在中国古代,要让你们选择一块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的话,你们会选择哪一区域呢?【过渡】既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的区域划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利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引入课堂。
新课:一、四大经济区域【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3【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4、启示【提问】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回答。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江南 绍兴东湖今貌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表现 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 八王之乱 第二次南迁高潮:唐中期 安史之乱 第三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 靖康之变
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高潮
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鲜卑 鲜卑 八 晋王时之期乱的一是场发皇生族于为中匈争国夺西 奴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2、四大区域
自然条件优
越,开发早,
人烟稠密。
冀鲁豫
河
关中 河西 巴蜀
传统农业南区,经济实力较强(山 东最发达崤山),是全国经济重心。
河 南 崤 山
地势复杂,气候炎 原热始潮森湿林,覆人盖口稀少 经济生实产力技较术弱落后
(1)孙吴、都东会晋,、都南在朝继时续期发展,江逐南渐初超步过开北发方。
(2)中唐经以济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经全济确重立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趋势 2、过程 3、原因
(1)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 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2)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趋势 2、原因 3、过程 4、影响 5、特征
(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 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分割时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 的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
郡忘饥。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
优越
材料三:教材P13第一段小字。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 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小结:
四大经济区的 形成
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消极性:后来由于南方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思考: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 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同:
(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 民南下。 (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后)
完全南移(南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2、原因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பைடு நூலகம்动,开发江南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经济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山东 山西
黄河流域—鲁冀 农业区,经济
豫(崤函分界) 实力较强(山东
黄河流域—关中 最发达),是全
河西、巴蜀
国经济重心。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
百越族船纹图
扬州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 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 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自主学习
1: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分布和特点 2: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江南初步开发 (建康) ⑵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扬一益二) ⑶ 南宋 ——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
合作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南京秦淮河
杭州北关夜市,钱塘 八景之一,系旧时武 林门北运河两岸街市 夜景。当时外地游西 湖者,晚间返归多集 于此,因而成景。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成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南北 水路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从此启 航和停泊。市区内 商贾众多、邸店林 立,最繁华的街道 “十里长街市井 连”,到了晚上, 也使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C )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
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Βιβλιοθήκη 48中国七大人文渊薮之地
浙江,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安徽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1.汉代四大经济区;2.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第一部分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划分。
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地区:①地位:传统的农业区。
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②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①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开发起步较晚。
②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 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①地位: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开辟为农业区,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③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
3、总体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2.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
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3.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使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4.人口迁移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4.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三、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
这个转变由开始到完成,其过程如何?原因何在?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二)讲授新课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在人类早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的活动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从战国到两汉我国经济形成四大区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在中原地区(山东、山西)形成传统的农业区,长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龙门碣石以北形成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此外,江南虽然开发较迟,也成为农业区。
这种多样性区域经济一直在我国存在着。
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人口的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人口的迁移。
古代人类逐水草而居,农耕居民一旦发现地力衰退也会迁居新的地方。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原因,我国古代早期人口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不断外迁,并形成了三次南迁的流民高潮。
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虽中间有三国时期的局部缓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但西晋的“八王之乱”后,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混乱,战火遍野,民不聊生,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逃离,流民为避战乱到江南的十居六七,形成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形成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二
三
2.过程
(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
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
增加。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
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
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了北方。
一
二
三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第一次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中原人口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 化。 2.第二次南迁高潮 唐朝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大量 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南迁高潮 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
一
(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
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自主思考“苏湖熟,天下足。”这是南宋时出现的一句谚语。这句
谚语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下表为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反映了什么现 象?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标阐释
1.了解我国古代四大 经济区的形成和特点, 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 明发展的多样性 2.掌握我国古代中原 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及 影响 3.掌握经济重心南移 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时空构建
一
二
三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易混易错四大经济区中的山东和山西不等于今天的山东省和山 西省:司马迁划分的山东和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崤山以东为山 东,崤山以西为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 是一个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历史洪燕英【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及特点2、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和影响【本课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学情分析】本校高一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2)结合历史典故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过程。
(3)通过图片展示、材料分析、表格归纳、习题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背景 (1)人口南迁: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 先进的 生产工具 和技术。 (2)社会环境: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自然条件:南方蕴涵着发展 农耕经济 的巨大潜力。 (4)国家政策:统治者的重视。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 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 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 材料即可判断,汉代时黄河流域经济处于经济重心地位,而南宋时期经济重 心转移到了南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答案:(1)处于经济重心地位;南宋。 (2)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江南地区 的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 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 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 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 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 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 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 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文化中心不断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 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6-岳麓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都涉及到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
虽然本节课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及,但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经济重心南移所凸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学情分析】本科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有基本认识,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需要在把握不同朝代社会背景的同时,总结其共同特征。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根据不同形式的史料来分析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地图和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整体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实证:利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培养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历史解释:辩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掌握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通过对人口南迁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安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习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人地矛盾,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问:2年后高中毕业,同学们最想去哪个地方读大学?为什么想去该区域读大学?(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当今中国经济处于南强于北的局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一直是南方强于北方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时候,如何出现此局面。
以此开展课本内容。
)【知识点1】区域经济概念解释:区域经济展示《四大经济区分布图》,教师从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的角度介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提起的西汉四大经济区。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修订:郑站立时间:2019-7-24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 47068519.8%9 98578580.2%唐代3 92041543.2%5 14852956.8%北宋11 22476062.9%6 624296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3.(2019·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材料一: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人口户口对照表时间地区行政区划户口数占总户数比例端拱年间南方15路416370363.80%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 16 2 1江苏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学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2′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2.掌握中原人口外流的流向及概况。
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
【达成途径】1′1.阅读课本P11-12有关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
2.阅读课本P12-14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掌握人口南移的基本情况。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把握学习目标3。
【自主学习】12′【巩固目标】30′要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1.下列关于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山东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B.山西“膏壤沃野千里”C.江南一直落后与北方 D.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业区要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出现第一次高潮,其原因是()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④西晋政府鼓励农民开发江南A.①②③B.①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2.【B层】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B.民族迁移对经济有重大影响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①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②出现在国家分裂或战乱中③随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迁移④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2.【A层】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要点四:人口迁移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掌握西汉四大经济地区的范围,剖析其形成的原由。
二.掌握掌握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三.经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地区的描绘,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四.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要点: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散布,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南迁的原由和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的原由和影响。
二.教材解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我国四大经济区是哪四大?其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答案:司马迁依据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的不一样,把全国分为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山东、山西在古代长久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由。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答案: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的农业区。
那边自然条件优亲密关系。
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磁山旧址的窖穴中发现有粟越,开发较早,人烟浓密,的遗存,说明中原地区是旱地农业发源的中心地区。
这一地因此经济实力强,长久居于区自然条件优胜,属暖温带半干旱季民风候,年降雨量约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500-800 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天高温的七八月份。
春秋冬三与黄河流域不一样,江南地势季多半干旱,冬天寒冷。
这一地区广泛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汲取到这里大多半地区人口稀罕,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合适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生产技术落伍,与山东、山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久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西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生长。
所以,发展到汉时,山东、山西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久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至唐宋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及其成因。
本课虽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未加要求的内容,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此外,还影响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分布的变化。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至唐宋之际全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重点了解经济重心转移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的变迁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图、分析图表、层层递进式设问、分析文字材料、归纳概括核心观点、进行课堂讨论、猜想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战国直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态势,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而使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材整理1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的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误区警示]古今山东、山西的概念不同司马迁划分的山东和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
它们是以河南崤山(即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
山东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即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山西,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黄河以西和巴蜀等地,包括今天的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等地区。
教材整理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天灾人祸不断。
2.表现[深度点拨]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和现在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1)古代: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北方人口南迁。
(2)现在: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国土开发和东南地区相对发达的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需要迁移大量人口。
教材整理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主观因素: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自然条件: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1)江南经济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
②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南京)这样的大城市。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提示】这个思考题和教材内容是直接相关的。
《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深度点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实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
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
探究点一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根据史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南方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提示】政权南移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了推动作用。
【史论拓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以增强实力。
(4)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探究点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史料一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提示】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根据史料二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提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自宋代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史论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和影响1.特征(1)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3)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4)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5)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2.影响(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5)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题模板】1.中国古代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代到明清【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答案】 A2.“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 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答案】 A3.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 【导学号:72040012】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解析】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有: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北方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迁等五种方式,但主要趋势应该综合考虑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主要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 C4.“天下之盛,扬为首”,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这表明()A.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扬州地理位置优越C.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解析】唐初,长安、洛阳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到了唐朝后期,扬州经济地位超过长安与洛阳,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13】材料一关中之民,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
(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的口粮。
)——《史记》材料二图一第三次南迁高潮图二南宋杭州北关夜市(1)材料一反映了黄河流域经济处于什么地位?此地位在何时失去?(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了什么信息?【解析】第(1)问,考查经济重心的转移。
第(2)问,考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1)处于经济重心地位。
南宋。
(2)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解析】山东、山西传统农业区所在的黄河流域在唐宋之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之后,南方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
【答案】 D2.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导学号:72040014】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解析】在汉代,黄河流域由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实力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江南地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这实际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答案】 C3.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开疆拓土移民戍边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D.安史之乱北人南迁【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由于隋唐之际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故选C项。
【解析】 C4.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导学号:72040015】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统治阶级的倡导D.自然环境优越【解析】客观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B、C、D三项都是主观原因,故选A项。
【答案】 A5.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
这表明()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6.(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解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C[能力提升]7.(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导学号:72040016】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答案】 C8.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图表中的数字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准确地表达明朝南北方人口中内阁大学士数量的对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