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走出去”战略中展示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7205211[作者简介]骆玉安(1962-),男,河南新野县人,郑州大学出版社副教授。
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骆玉安(郑州大学出版社,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三个基本内涵是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中国在新时期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处于初始阶段。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战略中图分类号:G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38(2007)022*******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不断发展,文化外贸的规模从小到大,文化外交方兴未艾,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崛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领导人便提出在经济建设中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2000年。
当时,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文化领域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2002年7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
[1]2004年,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在《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文化使命》一文中也多次提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2]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2014-01-03 09:15 来源:联合早报作者:韩方明字号:去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央视的重头新闻,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时,他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希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创造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此来加强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
虽然这已经不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强调文化的作用,但是在政治局层面的学习中强调文化软实力,并将此与全面深化改革联系起来,是否会意味着“文化软实力”将成为新的一年中国全面改革的进程中的又一个新关键词呢?根据笔者的理解,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最直接的意涵莫过于从国际向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在这个层面上提高软实力可以有效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好声音,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增进对中国的认知。
同时,可以藉此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从而为构建更加多元繁荣的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
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必然有其国内向度的意义。
这就要求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全民道德水准。
这是当前全面改革进程的重要助推力,因为文化不仅是精神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和认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同层面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框架下的政府、民间层面的非官方组织乃至个人等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当事人。
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是僵化而单向的“外宣”模式,这种单向大喇叭式的形式忽视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
随着国家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中国新一届领导因应网络时代信息化的特征,通过改革外交理念、拓展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已经逐渐摆脱以往的单一模式,以更加多元多样的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正向而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
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
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逐渐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报告涵盖了对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职业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进一步迈向强国地位。
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
此外,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人才,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报告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2030年的发展目标。
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报告建议加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前接触职业生涯,增加实践经验。
其次是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
报告指出,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还需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报告还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就业做准备,因此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路径。
此外,还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报告还强调了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家庭以及学生本身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企业需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教育机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家庭需要重视孩子的职业教育,提供支持和鼓励;学生本身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766号(教育类32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766号(教育类32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10.08•【文号】教职成提案〔2021〕82号•【施行日期】2021.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766号(教育类32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职成提案〔2021〕82号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国职业教育与中试熟化联动,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新标准的提案》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将全国职业教育体系升级,联合中试熟化平台定向技能人才培养,构建全国五业联动新生态一是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
《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都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出部署。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截至目前,教育部通过试点、独立学院合并转设等方式,已分批建设超过27所职业本科学校,打破了职业教育体系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
出台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为本科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稳致远提供扎实制度支持。
二是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完善建立全国多合一人才标准,一体化设计中高本专业目录,建设满足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标准,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首先,组织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制)订,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其中修(制)订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与原目录相比,中职调整61.1%,高职专科调整56.4%,高职本科调整幅度260%。
广东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期末试题与答案
1.谈谈你对新常态的理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经济生活的责任和使命。
2.论述你对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的理解3.结合身边事例,谈谈为什么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
1.谈谈你对新常态的理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经济生活的责任和使命。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
新常态经济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摒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新常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以新常态经济为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新常态经济学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优秀的大学生向来都是胸怀天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志之士。
特别是近代以来,列强不断的侵犯我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京都大学堂等学府培养的一批知识分子作为我国较早的大学生,最先认清时局,并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救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来挽救民族危亡。
现在,国家局势稳定,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指引下,大多优秀大学生都自觉投身于科学研究活动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那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优秀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肩负责任,履行使命呢?我认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求真务实做学术,脚踏实地搞科研,提升自身的学术实力和科研能力。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要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品格。
这体现在积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国软力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段, 中国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 , 坚持取
其精华 , 与时俱进的原则 , 已初步形成 了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 , 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 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党和国家坚持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 国战略 , 加快推动教育现
( 三) 推行稳健灵活的外交政策 , 打造 良好 的国 家形象
利于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 ( 二) 实施文化“ 走 出去” 战略, 提高中华文化 的
吸引力
本原则 , 建设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 建立和谐世界 等的国际政治主张, 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 同。在 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过程中, 中国政府还特别注重
外交策略的灵 活运用 。在 中非关 系中, 在坚持 “ 和
关键词 : 软 力量; 综合 国力 ; 文 化
中图分类号 : G 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0 1 —0 1 4 6 —0 2
一
、
中国 文化软 力量 的国 际影 响力不 断扩大
( 一) 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 系建设 , 增 强文 化影 响力 文化是判断一 国软力量 的核 心和基础 。现阶
互信 , 为塑造中国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打下 了基础。 二、 中 国软 力量 建设 存在 的问题 ( 一) 中国软力量发展水平不高 美国于 2 0 0 8 年发布了《 第十次全球综合 国力排 名》 的报告 , 中 国综合 国力 排名世界第 四位 , 位居
在政府层面, 与1 4 5个 国家签订 了政府问文化合作
2 0 1 3 年第 1 期 第2 9 卷 ( 总3 1 3期 )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承担起了更加重要和广泛的文化使命。
这一使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职业教育是提供高级技工、技师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传承创新文化,弘扬文化自信。
职业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平台,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和独特的院校文化。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应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根本性、创造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自觉的高素质劳动者,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培训,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应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倡导和践行正直诚信、勤奋务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教育质量,使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对接,努力打造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创新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只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要点
安阳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题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的竞争上。
显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怎样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生经济价值,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走出去、竞争力、经济价值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战略,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四大。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就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概念。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
因而文化的重要作用被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 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 际公众在心理、行为上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时会产生比经济、军事更加显著的效果。新 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 形象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 开放进取、和平发展的中国日益赢得国际社会 的尊重与支持。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 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 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 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 化认同。中国以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的 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国因素在 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话语权明显增 强。
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 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 积极作用。
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 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 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 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 留得住、用得上。
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 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 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 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 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道家、儒 家、兵家等百花齐放;绘画、园林艺术、瓷器;中 国功夫、书法、绘画、传统服饰、京剧、中医等在 世界上都很有吸引力。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软实力,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谓“刚柔并进”中的“柔”指的就是看似“软”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无论哪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方向。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我国的软实力的现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被动的不张扬得状态,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造成这些的原因可能与我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有关,在经济,军事上不断吸取各国经验与优势,人民群众为了可以改善自我目前的生存条件而埋头苦干。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传播形式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并没有作为一项拥有强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
这使得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不到重视,它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潜在力量并没有被人民发现和挖掘。
但是现如今,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总体基本达到小康的良好势头下,党中央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
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也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
软实力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二.为什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平与成长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列国正积极操作这一成长机缘期不竭增强综合国力,晋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规模的世界竞争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在此基本上交通运输、城市培植等重大基本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刀兵装备更新换代,戎行战斗力水平不竭晋升。
国家各项“硬实力”成长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
可是我国“软实力”培植持久以来受重考水平低,相对欧、美等发家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说“软力量是经由过程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不美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近年来,跟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竭晋升,我国在世界各规模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有了主要地位。
一时刻,世界列国掀起了进修中国话和文化的热潮。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不竭的晋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成长起到了主要的敦促浸染。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没赝丰硕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成长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所以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软实力”仍旧较弱。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
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文化已经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成为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是一个重要指标。
在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元素。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
谁的价值观更强、更有吸引力,谁就拥有国际话语权,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当前,面对汹涌澎湃的思潮,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牢固树立我们的精神旗帜,才能团结协作、共同前进,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掌握国际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引领发展潮流。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要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培育和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和社会治理,体现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
同时,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发展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研究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要适应国际化经济竞争的趋势。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走出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可以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和实用性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提供支持。
其次,职业教育也可以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人才支持。
随着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渴求和追求,职业教育“走出去”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人才培养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在海外市场中,国内企业和职业教育院校需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需要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其次,要调整思路和方向。
在“走出去”过程中,国内职业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潜力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面向未来的、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上。
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
通过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让国内职业教育机构更好的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其次,建立国际化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国际化职业教育交流平台,可以让国内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和趋势,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最后,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国际交流。
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国际交流,可以让国内职业教育从业者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能水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作者:孙兴洋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9年第05期[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与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与就业创业密切相关。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需要高职院校把助力民族复兴视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把协力产教融合作为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支撑,把聚力服务提升视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多元化、多路径培养人才,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社会,全面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作者简介]孙兴洋(1964- ),男,江苏盐城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江苏; 无锡; 214028)[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20-05全国教育大会前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无论是“密度”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谋远虑,坚定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这既为我国的“大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助力民族复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更加”的基本理念和“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为了服务人民,人的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与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一脉相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20年,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世界水平”目标之我见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世界水平”目标之我见郭扬【期刊名称】《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23-24)【作者】郭扬【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将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学会共存”,进一步瞄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的渠道。
从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的实践来看,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可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点,即”增自信、探机制、抓机遇”。
首先,要树立起“世界水平”的自信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如果说“中国特色”是我们历来一贯十分强调的话,那么“世界水平”的要求在职业教育领域则是首次提出。
但笔者发现,不少职业教育界业内人士似乎对此缺乏足够的底气,他们觉得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甚远,短短几年内就要求达到“世界水平”能行吗?甚至有人私下里嘀咕说,这种提法是否有在职业教育领域“放卫星”之嫌。
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要达到“世界水平”是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当充满信心。
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我们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我们的“中国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体现出了“世界水平”,如单从“穷国办大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我们这样的水平?我们所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仅此而言即取得了举世瞩目和公认的非凡成就。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所评价的:“中国的职业教育不仅有效地增加了青年人的就业机会,更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当然就2020年的发展目标而言,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世界第一规模的已有基础,必须通过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来进一步加大“引入”和“输出”的力度,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影响力,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水平”,这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
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一、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广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项目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承载着着重要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旨在通过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项目目标1. 推广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促进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3. 培养中外文化交流人才:加强对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国在文化交流领域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四、项目方案1. 文化展览与交流活动:组织中华文化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邀请国外观众和文化界专业人士参与,深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建设文化交流平台:建立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使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机构、学术机构、艺术团体等能够便捷、高效地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3. 发展文化产业:支持中华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质量和规模。
4. 引进外国文化项目:吸引外国文化项目来华展示、交流,提供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丰富中国国内的文化市场。
五、总结与回顾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是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
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中华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涵盖了艺术、文化、娱乐、传媒、旅游等多个领域,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
在我国,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中,《文化产业促进法》提出了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和政策,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广州市通过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打造了一个高质量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使得该市的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一个高度创意性的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加强对文化创意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文化院校及相关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同时,一些企业也通过与高校合作或推出培训计划来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过程中,学习国际前沿的文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将之融合到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更可以带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24年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范文
2024年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范文2024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深感我的国家真的厉害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接下来我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大家细细道来。
首先,我想说中国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24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民主监督的加强,使得政府更加高效、透明和民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制性更加显著。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中国的决策层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经济的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的主基调。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培育新动能和壮大实体经济,使得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增速稳定在中高速水平,全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
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创新驱动的科技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中国的科技成果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中国的航天事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实施了多个载人航天任务,将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中国的科技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尊重。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2024年,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中国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中国的文化精品展示给世界。
中国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和赞誉。
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
文化救国方案
文化救国方案第1篇文化救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对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外展示国家形象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文化提升工程,实现文化兴国,文化救国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包容性。
3.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承方式。
4. 提高公民文化参与度,实现文化普及与提高。
三、实施方案1. 文化教育体系建设(1)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相关专业,鼓励学术研究与创新,培养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
2.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1)对国家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3. 文化传播与推广(1)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体系。
(2)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 文化产业发展(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2)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2)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公民文化参与度。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障文化市场秩序。
2. 加大文化投入,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3. 强化人才支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4.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文化救国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评估与调整1. 建立文化救国工程评估机制,定期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