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唐的坊制。全城居民活动有时间规定,城内有报时中心。
26
4. 商业区
商业发达,大规模的商业区有三处。一处是东城的斜街市,位 于中心台以西积水潭北岸,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为积水潭 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终点;二是西城的羊角市,是羊市、马市、牛市 、骆驼市集中地方(牲畜交易市场);三是中书省前的文籍市等。 其它诸如米面市、柴市、杂货市、鱼市、果市等市肆遍及全城。
海、南海和北海,其东是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 占地面积大。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② 宫城又称大内,是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面崇天门,北面厚载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宫城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大明殿(正殿,皇帝即位、朝会等活动)为 主体,北面以延春阁(寝殿,帝后妃居住之处)为主体,合“前朝后寝”之 制。萧墙内,太液湖西还有两组宫殿,总称西内。南边隆福宫,北边兴圣宫 ,主要收藏文物图书。
伟额达城楼,门外设有瓮城,城墙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每座城门都与
一条笔直的干道相通。从南墙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南面的灵星门 、宫城的崇天门、北面的厚载门,直达万宁寺的中心阁,有一条贯穿全
城的中轴线。整个大都规划整齐,严格遵循轴线与对称的布局原则。
24
①
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带,四周筑萧墙。皇城中部是海子,即中
25
2. 街道规划
城内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各九条,以合“九经九纬”的古 制。街道纵横交错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大街宽二十四步(约25米), 小街十二步。街巷、胡同宽六、七米。
3. 大都城坊巷、居民
皇城以内为帝王活动场所,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居民分住五十坊 内,每坊有名,但无墙,是以街道为界限的行政管理单位,区别于隋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一、秦咸阳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与周礼无关,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2.宫城: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3.城市轴线: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4.居住: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5.其他: 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二、西汉长安西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经二十年逐步兴建完成。
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考工记》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2.宫城:宫殿占地面积大,二分之一以上3.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之间为驰道4.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市肆: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6.其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三、曹魏邺城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有二:一、有明确的分区二、把中轴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与整个城市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继承并改革了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总体布局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2.宫城: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3.城市轴线: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4.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了呈丁字交叉5.居住:居住坊里标准化,实行严格的分区,官民不相参6.市肆:有三个市7.水系绿化:园林与宫苑相结合,重视其防御职能四、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08中建史1(第1、2讲)
4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5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 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 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26
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 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 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 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 低。
27
总结与思考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28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汉时代的城市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30
春秋时期全图
公元前770年(周王 东迁)—公元前476 年(敬王末年) 诸侯专政,齐、晋、 秦、楚先后称霸; 大小诸侯140余个, 还有约30个蛮夷戎狄 等部落。
41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XX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一般说来,大致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2.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3.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
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4.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5.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6.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7.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8.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1.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
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
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
学社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
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画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试 文物施工通论 试题+答案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施工通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考核大纲参考书目模拟试题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2考核大纲1. 建筑历史基础1.1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1.1.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1.1.2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各时代的特征1.1.3 了解宋《营造法式》1.1.4 了解清《工程做法则例》1.2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简史1.2.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阶段1.2.2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各阶段的工艺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建筑简史1.3.1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史1.3.2 熟悉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技术发展变化过程2 文史、艺术及考古学基础2.1 中国古文献基础知识2.1.1 了解中国传统文献的分类2.1.2 了解中国正史和地理总志2.2 考古学基础知识2.2.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2.2.2 了解中国各时期考古的概况2.3 艺术史基础知识2.3.1 熟悉美与审美的基本知识2.3.2 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3 勘察测绘基础3.1 文物建筑测绘制图3.1.1 熟悉文物建筑测绘的基本知识3.1.2 熟悉文物建筑测绘的技术方法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33.1.3 掌握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操作3.2 摄影摄像及测绘技术3.2.1 了解摄影摄像的基本操作技术3.2.2 了解不同记录要求的文物摄影技术要点3.2.3 了解地形地貌测量的基本方法4 地质工程基础4.1 地质岩土工程基础4.1.1 了解地质学基础知识4.1.2 了解岩土工程基础知识4.2 地质加固技术概要4.2.1 了解文物古迹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4.2.2 了解文物古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4.2.3 熟悉地质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5 文物材料及保护材料5.1 木质文物保护技术5.1.1 熟悉木材的构造特征5.1.2 熟悉不同木材种类的鉴定方法5.1.3 熟悉木材的各种病害类型及成因5.1.4 熟悉木材的防腐材料及加固处理方法5.2 砖石材料保护技术5.2.1 熟悉石材的类型及构造特征5.2.2 熟悉解石材的各类病害类型及成因5.2.3 掌握石材的加固及表面封护技术5.2.4 熟悉砖瓦质材料的构造特征5.2.5 熟悉砖瓦质材料的各类病害类型及成因5.2.6 掌握砖瓦质材料的加固材料及处理方法5.3 岩土文物保护材料技术5.3.1 熟悉石质文物的材料特性5.3.2 了解石质文物的残损病害原因分析5.3.3 掌握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5.3.4 熟悉石质文物保护效果的检测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45.3.5 了解土质文物的建造工艺及结构5.3.6 熟悉土质文物的主要病害及成因5.3.7 掌握土质文物加固材料及技术6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6.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概论6.1.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目标和任务6.1.2 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组织理论及基本的组织工具6.1.3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编制方法6.1.4 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责任6.2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金管理6.2.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资金管理的原则6.2.2 熟悉维修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6.2.3 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以及工程结算的方法6.3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6.3.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6.3.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6.3.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6.4 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6.4.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关注的重点6.4.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的方法6.4.3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6.5 文物保护工程安全与环境管理6.5.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特点6.5.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程序和基本要求6.5.3 掌握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6.6 文物保护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6.6.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订立的主要方式6.6.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的类型6.6.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的主要内容6.6.4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实施的管理7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实践案例分析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57.1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7.1.1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的程序7.1.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的要求7.2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准备7.2.1 熟悉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7.2.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勘察的方法7.2.3 掌握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的要点把握7.2.4 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7.2.5 掌握施工审批的程序及要求7.3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管理7.3.1 掌握在工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设计确定的保护原则7.3.2 掌握在工程实施中施工方法的选择7.3.3 掌握工程变更的处理方法7.3.4 掌握工程实施中工程资料的记录和编制办法7.4 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7.4.1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和要求7.4.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竣工报告的编制办法7.5 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7.5.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的意义7.5.2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的方法8 文物保护工程资料档案8.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8.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主要内容8.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记录与编制方法8.4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资料档案的整理及保存规则注:所有法规及行业准则均以现行版本为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 课时五、计划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刘成七、教学简介: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概论(1 课时)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 课时)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
一切因地制宜。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
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第二节巢居第三节干阑式建筑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思考题: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 课时)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
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建筑学考研科目(建筑考研者必备)
建筑学考研科目同济:①政治②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204德语、205法语任选一门220意大利语(培养转英语)③312中外建筑史④403古代建筑文献404设计基础405建筑构造与结构任选复试:综合+建筑设计快题(快题8小时;大学本科相关教材)东南:①101政②201英或202俄或203日或214德(单)④413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史⑤502建筑设计基础(快题,考一天)复试科目:建筑设计(快题)初试:《中国建筑史》(第四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清华、东大、天大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基础:略天大: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③327 建筑设计(全天设计7.5小时、中午不休息)④8 30 建筑理论与技术(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 复试科目:5060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西建大: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或203统考日语③3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④406建筑历史(含中外建筑史)复试考八小时快题重大: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3日语③333建筑历史④478建筑设计及综合知识(8小时)或480建筑设计及构造(8小时)复试科目:外语口语、专业综合知识口试、专业设计(3小时)。
中建院: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11专业基础综合(含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与技术)④401建筑设计(连续考试8小时)武大: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302数学二或363建筑设计理论及历史(1)④840建筑设计(8小时快题)或841建筑设计理论及历史(2)363 建筑设计理论及历史(1)《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国古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
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1.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2.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
4.汉代砖石建筑技术也有巨大进步。
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
12.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佛塔。
1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5.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
17. 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19.唐代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 倍。
20.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公元782 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21.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先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
24.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的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制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
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5.北宋时颁布《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
一些单体建筑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
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26.宋代流传至今的木构殿堂不少,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
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
28.辽代现存最着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高67.31m)。
31.元代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砌上明造及减柱法。
宗教建筑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35. 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
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教材
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教材
1、中国建筑史
2、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3、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
4、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5、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6、中国古代园林史(第2版)(上下)
7、说园
8、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
9、中国现代建筑史
10、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
11、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2、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13、中国建筑考古
14、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15、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16、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17、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18、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19、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20、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
21、中国石窟寺研究
22、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23、中国古建筑修建施工工艺
24、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25、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26、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二版)
27、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
28、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
29、石质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
30、石窟保护技术概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0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3.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4.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5.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6.城市的产生:①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③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④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7.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关系
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关系摘要:中国城市建设及建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传的发展着,并逐渐繁荣昌盛。
几千年来中国城市与建筑却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同样受到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政治、军事、思想等都是影响它们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是要捋清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去学习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建筑史。
关键字:建筑,城市,相对独立,构成Abstract: Chinnes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is developing in the river of history all along , moving towards prosperity . Chinnes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keeps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a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distinctive culture together . Politics military and idea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ir development .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in the innumerable links , leting you be better off studying ang understanding chinnes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Key words : architecture, urban, independent, compose一什么是城市从我国文字的定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外, 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 应皇室各种物资。
在青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青溪和运渎, 以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
城西南角地势低下,为使这里形势和曲江一 带高地相平衡,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庄严寺, 寺内建330尺高的木塔1座。
城外北侧是禁苑大兴苑,包括汉长安旧城在 内,直达渭水之滨。
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 在城西两侧开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宫城 与禁苑,又开龙首渠引浐河水至苑内,开广 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通黄河而不经 过渭水。
罗城内沿河有仓库区,都城内沿河有客店区。
在封丘内马行街,布满医药铺。
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彻底废除,代之而起 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 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在宫城外, 和居民杂处。
城内散有许多军营和各种仓库50余处。
在都城东北,有宋徽宗经营的艮岳。
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由于主 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 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 它的优点。
长安城的市集中在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 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 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增设南市,但后被废 除。
长安城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 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 的设2门,有设4门。坊内有宽15米的东西横 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米的十字小巷将全坊 分成16个小地块,由此通向各住户。
城东南角,有伊水引入,官宦别墅多设此区。
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宫城北、东、西三 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设
宋东京是由一个州城扩建而来的,州衙改为 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 此宋初虽然拓宽了宫城东北角,但宫城规模 仍然很小,城周围仅5里。因此建筑密度很大, 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 时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街道也不 像长安城那么直,反映出旧城的特色。
一方面分支注入沿城的漕渠而再向东注 入郑渠,和黄河相通,即便漕运,又可供农业 灌溉。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
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即八街,这些大
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隔开来,中间一道
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
街旁植槐树、榆树、松树、柏树等树木。
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 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7、对城市排水作出合理处理。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地域选择有一个有西向东 推移的趋向。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新建城市: 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早期主要是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后期主要是明中都凤阳。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安全,有城郭的设置。
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 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向布置延伸出来 的。
4、城市居民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 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风景区。
5、我国古代都城绿化很重视,北方以槐、榆 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
6、随着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 题也突出起来。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 置了7座城市——陵邑,以长安为中心成为了 一个城市群。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陵城。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城内街道宽而直,宫城和皇城间横街宽200米, 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它街道最窄的也有 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皇城前高地上轴线二侧左右相对建造大兴善 寺和元都观,所以隋大兴城内佛寺很多。
城南诸坊路远,隋文帝命令诸子那里建宅, 形成皇族区。
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不便作居住 里坊,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引黄渠水注 入曲江池。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谷水所经 两岸多植柳树。
城市道路是不规则方格网。
三、南朝建康建设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中国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专题要点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本章要点
概说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地方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都城的建设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元忽必烈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为核心, 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了大都城。
元朝弃金旧城将都城向北移后,迁官员及富户与新 城,旧城成了一般平民居住区,这种南北二城并存 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元末。
对于新城建设,忽必烈采取郭守敬意见,用西山和 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入通惠河,由大运河与海上 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可以从通州直达琼华岛北面的海 子,所以元朝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非常近便。
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口,所以
这一代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 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这一带 街市特别热闹。
汉武帝在长安西南上林苑开挖了周围40 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作为城市供水 和漕运用的水源,还可以在池中训练水军。
池水一方面由西南入城,经未央宫中的 沧池后再经明渠屈曲向东出城;
大兴城是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
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 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城建设的革 新之处。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前代的洛阳城,故 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城很相似。但大兴城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9 个里坊和2个市,东为都会市,西为利人市, 每个坊都有名称。
东京桥梁以东水门7里外汴河的虹桥最为特出, 是用木材作成的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 于舟船通行。
六、元大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 的要冲地带。
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
金代依辽城东、南扩3里,建为中都。
金代宫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主要门殿用绿琉 璃瓦覆盖,用汉白玉作华表、桥梁,许多门 窗装修时从汴京拆来的。
宫城前御道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木栅 栏分割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 道两侧还有御沟。
由于商业发达,城中到处临街设店,尤其州 桥大街一带与相国寺一带以及东出曹门外和 城东北封丘门内外最为繁华,夜市兴旺,通 宵达旦。相国寺内还有每月开放五次的庙会 集市。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 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