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ppt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滨(俄、日)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它们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
积不很多大的租界居留地与通商场,如济南、沈阳、重庆、广州、厦门、长 沙等。其中济南最具代表性。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3、交通枢纽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因近代修筑铁路形成的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类型。
1.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完全是以政治、军事需要为目的,根本不考虑其社 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因此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志和军事防御功能。
3.城市人口组成中,消费人口多于生产经营性人口,消费意义大于生产 意义,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商品生产的水平。
4.城市发展兴衰无常。
5.中国封建城市布局有其特点。
庆等;这类的商埠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芜湖、烟台、沙市、营口、福 州等。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中东铁路枢纽城市 哈尔滨,在城市规划中
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
分区,整个城市主要是 由在法国留学的俄罗斯 建筑师主持规划建设
北京西什库教堂(1886年)
沙面建筑局部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 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主体中揉入中式建筑的要素。
使馆区
2.西方折衷主义样式。集中于东交民巷
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精品PPT课件
殖民地学校
也有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 1911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含有建筑科的满洲
工业学校。它比苏州工专建筑科早12年,是 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所有建筑科的学校。 30年代,日本在东北占领区还有哈尔滨工业 大学、新京工业大学和大连工业学校都设有 建筑科。
近代建筑教育思想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山,明显受到学院 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这在中山大学建筑 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新中国建筑教育背景情况
1952年根据苏联的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加强对教育领导的需求,中国高等 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大调整,中国新 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50年代设有建筑系院校情况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 高等工业院校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 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古建筑史方面: 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考察测绘200多处古建
筑,成功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奥秘。 与梁思成按图索骥寻找到唐代木构架建筑-佛
光寺,成功打破只有到日本才能看到唐代木 建筑的说法;
建筑教育方面:
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 系,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出色建筑人才,做出 不朽的贡献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基本上沿用法国 体系,学制四年
中国建筑系发展高潮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中国建筑史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ppt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 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
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
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留日办学课程安排
学制3年 开设课程为: 建筑意匠 建筑结构 中西营造法 测量学 建筑力学 建筑史
建筑设计方面: 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②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内部装修设计
建筑其它方面: ①参与东北大学校徽、新中国国徽设计; ②改造传统景泰蓝
留学派受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 美法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留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
新时期的建筑教育学制、学位情 况
学制
80年代除清华、同济为5年外,其它学校为4年;
80年代末,为取得国际认可资质,多数学校恢复到 5年制。
80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和学位制,建筑学的合格本 科毕业生的学位为工学士,合格的研究生毕业生为 工学硕士。
90年代,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和建筑学评估制度后, 凡评估合格的高校建筑毕业生,授予建筑学学士和 建筑学硕士学位。
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并 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 派建筑教育体系带回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 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
4、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课题
宏观的:分期、分区、分类总结 (建筑师、建筑类型、制度、技术、材料、思想、城市) 1、城市建设 2、建筑类型、技术 3、建筑制度 、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师 4、建筑形式 、建筑思潮 ……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2、南京十年 3、中国固有式 4、墨菲 5、巴黎美术学院 6、中国营造学社 7、集合住宅 8、风格:国际式、ART DECO 9、骑楼 10、 “建筑”
1 古今之别:
3、从社会体系到建筑体系的分析方法
1 关联性在时间上:变化不是平行的、一一对应的:滞后与超前 2 关联性在内涵上:主导因素不是单一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式不同; 1 2 3 4 5 技术的滞后 制度的适用范围 文化的内在矛盾 城市化过程 建筑本身的多重身份
-艺术形式:传统的力量:-新公共建筑反映的时尚;工业建筑的弱约束 -物质形态:移动;再生;使用周期等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现代性 “现代转型” 后发外生型
民族主义 -思想文化 清末中体西用;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两种态度) -民族国家 国家权威/ 职业建筑师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2、南京十年 1927-1937 1911 辛亥 1925 孙中山 1926 北伐 1927 南京、上海 412 1929 北京 东北 主权国家体制初步创立 经济管理的国有化 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固有式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附: 德日系 Vs 欧美系 1920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柳士英 刘敦桢 龙庆忠 192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专业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 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 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 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 活动频繁。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 偏僻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 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活动最令人瞩目。
这些大学大多沿用国外校园模式,有庞大的占 地规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 绿化,有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群组合,有的还采 用中国式建筑风貌,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 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城市近代化的一大特征是人流、货流高频 率的运动和密集型人际信息沟通。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 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 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 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 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 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 活动频繁。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 偏僻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 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活动最令人瞩目。
这些大学大多沿用国外校园模式,有庞大的占 地规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 绿化,有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群组合,有的还采 用中国式建筑风貌,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 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城市近代化的一大特征是人流、货流高频 率的运动和密集型人际信息沟通。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 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 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
中国建筑史 - 课件-第一讲
2.陈 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 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
3.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 4.张十庆: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建筑师》64期。 5. 陈 之 华 : 关 于 建 筑 史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的 随 想 , 《 建 筑 师 》69 期 ,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 作为建筑研究和发展的需要
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 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 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 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为什么研究中国 建筑史》(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学习目的:掌握人文信息在建筑中的积存、表达 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古代技术。
弗莱彻 《建筑史》 一书中的 建筑之树
在中 世国 界建 建筑 筑 史 中 的 地 位
西方人眼中的历史传统建筑 与非历史传统建筑
晚清中国大臣对西方高楼的一个有趣观点
参考阅读文献
0.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 集》,1986。
1.余 健: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引文分析的初步结果看其学科的发展趋 势,《建筑师》37期。
世画作有《雪溪图》、《孟浩然 马上吟诗图》、《雪山图》等。 著有《王右丞集》。
清溪渔隐图 李 唐
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 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 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 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
理念逐渐风行,并出现于许多其它类型的园渠
韩 国 庆 州 鲍 石 亭 流 觞 渠
3.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 4.张十庆: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建筑师》64期。 5. 陈 之 华 : 关 于 建 筑 史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的 随 想 , 《 建 筑 师 》69 期 ,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 作为建筑研究和发展的需要
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 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 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 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为什么研究中国 建筑史》(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学习目的:掌握人文信息在建筑中的积存、表达 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古代技术。
弗莱彻 《建筑史》 一书中的 建筑之树
在中 世国 界建 建筑 筑 史 中 的 地 位
西方人眼中的历史传统建筑 与非历史传统建筑
晚清中国大臣对西方高楼的一个有趣观点
参考阅读文献
0.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 集》,1986。
1.余 健: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引文分析的初步结果看其学科的发展趋 势,《建筑师》37期。
世画作有《雪溪图》、《孟浩然 马上吟诗图》、《雪山图》等。 著有《王右丞集》。
清溪渔隐图 李 唐
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 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 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 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
理念逐渐风行,并出现于许多其它类型的园渠
韩 国 庆 州 鲍 石 亭 流 觞 渠
中国近代建筑ppt课件
15
上海延安中路的马勒住宅
1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 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 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 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 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 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 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
26
上海海关
27
2、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 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 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的命脉。为显示资力 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 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 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 族形式。
22
新式里弄住宅(1919-1930)
23
二、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 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主要有: 1、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
建筑和会堂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 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的 “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 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 衷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 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大会堂,如上 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 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备 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14
一、住宅
• 1、独院式住宅
•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 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 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 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 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 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 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 资本家。
上海延安中路的马勒住宅
1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 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 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 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 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 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 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
26
上海海关
27
2、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 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 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的命脉。为显示资力 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 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 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 族形式。
22
新式里弄住宅(1919-1930)
23
二、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 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主要有: 1、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
建筑和会堂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 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的 “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 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 衷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 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大会堂,如上 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 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备 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14
一、住宅
• 1、独院式住宅
•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 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 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 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 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 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 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 资本家。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七-讲
(2)须弥座:用于承托高级建筑的台座,是由一 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台座(图p263) 总高度:从地面至斗拱的耍头下皮长度的1/4, 按比例分51份,是由圭脚(10)、下枋(8)、 皮条线(1)、下枭(6)、皮条线(1)、束腰 (8)、皮条线(1)、上枭(6)、皮条线(1)、 上枋(9)等部分组成。(p289)
1、抬梁式:
(1) 房基上立柱, 柱子上支梁,再放梁, 层层相叠,梁的两端 承檩,最上层用脊瓜 柱承檩。建筑物构件 卯榫结合,承受水平 外力大(抗风、抗 震);
1、抬梁式:
古典建筑的剖面
(2)整个骨架的特点: 一般建筑物是由几间组成的,形成框架 (骨架),墙体是填充的,不承重。
A、墙倒屋不塌 B、墙壁不承重,起隔断作用,室内空间布置灵 活 C、柱与柱之间的门窗大小自由灵活 D、建筑物构件卯榫结合,承受水平外力大(抗 风、抗震)
5、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
件 (1)依部位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
椽等
6、其他构件
1)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2)平板枋:平置于额枋上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
的净跨距离 骑马雀替、花牙子
古典建筑的剖面
(三)古典建筑的剖面
0.5—1尺 减(1尺)
减(1尺) 0.5—1尺
七开间 减
减 减(1尺) 1.4丈—1.5丈 减(1尺) 减
减
(大式) 0.5—1尺 0.5—1尺
0.5—1尺 0.5—1尺
古典建筑的立面
一、台基
(1)普通台基:用于一般房屋、民居
台基平面:通面阔、通进深加下檐出(上檐出3/4— 4/5)
台基高度(台明):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 , 普通 台明为檐柱3/20—4/20
1、抬梁式:
(1) 房基上立柱, 柱子上支梁,再放梁, 层层相叠,梁的两端 承檩,最上层用脊瓜 柱承檩。建筑物构件 卯榫结合,承受水平 外力大(抗风、抗 震);
1、抬梁式:
古典建筑的剖面
(2)整个骨架的特点: 一般建筑物是由几间组成的,形成框架 (骨架),墙体是填充的,不承重。
A、墙倒屋不塌 B、墙壁不承重,起隔断作用,室内空间布置灵 活 C、柱与柱之间的门窗大小自由灵活 D、建筑物构件卯榫结合,承受水平外力大(抗 风、抗震)
5、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
件 (1)依部位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
椽等
6、其他构件
1)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2)平板枋:平置于额枋上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
的净跨距离 骑马雀替、花牙子
古典建筑的剖面
(三)古典建筑的剖面
0.5—1尺 减(1尺)
减(1尺) 0.5—1尺
七开间 减
减 减(1尺) 1.4丈—1.5丈 减(1尺) 减
减
(大式) 0.5—1尺 0.5—1尺
0.5—1尺 0.5—1尺
古典建筑的立面
一、台基
(1)普通台基:用于一般房屋、民居
台基平面:通面阔、通进深加下檐出(上檐出3/4— 4/5)
台基高度(台明):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 , 普通 台明为檐柱3/20—4/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背景下,成为第一个赴美国留学学习建筑 的人。
在这批人中,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毕业生影响最大。
留学派代表人物
梁思成、范文照、陈植及杨宝廷等,这些人 先后毕业回国,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建 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还有一个特别的人,不得不提,中国第一个 女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新中国建筑教育背景情况
1952年根据苏联的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加强对教育领导的需求,中国高等 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大调整,中国新 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50年代设有建筑系院校情况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 高等工业院校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 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一是现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渠道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组成: 一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派); 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办学派)。
留学派
1905年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
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20世纪20年代末,庄俊在清华庚子赔款
建筑设计方面: 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②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内部装修设计
建筑其它方面: ①参与东北大学校徽、新中国国徽设计; ②改造传统景泰蓝留学派受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 美法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留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
1953年,湖南大学; 1956年,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还有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基本上沿用法国 体系,学制四年
中国建筑系发展高潮
高潮 30年代中国陆续开办了一系列建筑系科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 重庆大学建筑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等
近代建筑系设立情况
这些建筑系的成立,大体上形成了包括国立、 省立、私立和教会开办的多渠道的建筑教育 网。除了这些全日制大学外,还开办了如上 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那样的夜大学。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 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
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
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留日办学课程安排
学制3年 开设课程为: 建筑意匠 建筑结构 中西营造法 测量学 建筑力学 建筑史
古建筑史方面: 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考察测绘200多处古建
筑,成功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奥秘。 与梁思成按图索骥寻找到唐代木构架建筑-佛
光寺,成功打破只有到日本才能看到唐代木 建筑的说法;
建筑教育方面:
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 系,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出色建筑人才,做出 不朽的贡献
同年年底,梁思成去美国考察战后美国建筑 教育,并于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体形环境设计
梁思成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是: 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还要造
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 课程分为五部分: 文化及社会背景; 科学及工程; 表现技巧; 设计课程; 综合研究。 按包豪斯的做法聘请手工艺教师,推广现代派构图训练作业
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并 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 派建筑教育体系带回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 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序幕 1902年清政府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中,
首次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同时纳入中国教育 章程。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土木工程占据了主 导地位,甚至拿走了建筑学的事情,揽入了 自己的怀中
殖民地学校
也有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 1911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含有建筑科的满洲
工业学校。它比苏州工专建筑科早12年,是 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所有建筑科的学校。 30年代,日本在东北占领区还有哈尔滨工业 大学、新京工业大学和大连工业学校都设有 建筑科。
近代建筑教育思想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山,明显受到学院 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这在中山大学建筑 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实施 的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聘请的都是外教, 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传播了种子。
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1946年,清华大学开办建筑系,由梁思成任 系主任。
留欧美建筑办学情况
发展 1927年苏州工专与东南大学等8所大学合并
为国立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成为中 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北平大学艺术学 院也开始了建筑科。
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 教授有:陈植、林徽因等。 学制4年 教学体系仿照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建筑艺术和设计课程多于工程技术课程。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教育
本章任务
实现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本章目标
掌握梁思成“体形环境”设计的教 学体系
掌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的教学 观念
比较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与现代建筑 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阶段
中国的建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近代建筑教育;
在这批人中,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毕业生影响最大。
留学派代表人物
梁思成、范文照、陈植及杨宝廷等,这些人 先后毕业回国,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建 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还有一个特别的人,不得不提,中国第一个 女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新中国建筑教育背景情况
1952年根据苏联的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加强对教育领导的需求,中国高等 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大调整,中国新 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50年代设有建筑系院校情况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 高等工业院校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 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一是现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渠道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组成: 一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派); 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办学派)。
留学派
1905年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
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20世纪20年代末,庄俊在清华庚子赔款
建筑设计方面: 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②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内部装修设计
建筑其它方面: ①参与东北大学校徽、新中国国徽设计; ②改造传统景泰蓝留学派受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 美法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留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
1953年,湖南大学; 1956年,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还有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基本上沿用法国 体系,学制四年
中国建筑系发展高潮
高潮 30年代中国陆续开办了一系列建筑系科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 重庆大学建筑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等
近代建筑系设立情况
这些建筑系的成立,大体上形成了包括国立、 省立、私立和教会开办的多渠道的建筑教育 网。除了这些全日制大学外,还开办了如上 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那样的夜大学。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 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
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
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留日办学课程安排
学制3年 开设课程为: 建筑意匠 建筑结构 中西营造法 测量学 建筑力学 建筑史
古建筑史方面: 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考察测绘200多处古建
筑,成功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奥秘。 与梁思成按图索骥寻找到唐代木构架建筑-佛
光寺,成功打破只有到日本才能看到唐代木 建筑的说法;
建筑教育方面:
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 系,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出色建筑人才,做出 不朽的贡献
同年年底,梁思成去美国考察战后美国建筑 教育,并于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体形环境设计
梁思成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是: 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还要造
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 课程分为五部分: 文化及社会背景; 科学及工程; 表现技巧; 设计课程; 综合研究。 按包豪斯的做法聘请手工艺教师,推广现代派构图训练作业
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并 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 派建筑教育体系带回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 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序幕 1902年清政府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中,
首次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同时纳入中国教育 章程。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土木工程占据了主 导地位,甚至拿走了建筑学的事情,揽入了 自己的怀中
殖民地学校
也有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 1911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含有建筑科的满洲
工业学校。它比苏州工专建筑科早12年,是 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所有建筑科的学校。 30年代,日本在东北占领区还有哈尔滨工业 大学、新京工业大学和大连工业学校都设有 建筑科。
近代建筑教育思想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山,明显受到学院 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这在中山大学建筑 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实施 的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聘请的都是外教, 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传播了种子。
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1946年,清华大学开办建筑系,由梁思成任 系主任。
留欧美建筑办学情况
发展 1927年苏州工专与东南大学等8所大学合并
为国立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成为中 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北平大学艺术学 院也开始了建筑科。
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 教授有:陈植、林徽因等。 学制4年 教学体系仿照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建筑艺术和设计课程多于工程技术课程。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教育
本章任务
实现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本章目标
掌握梁思成“体形环境”设计的教 学体系
掌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的教学 观念
比较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与现代建筑 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阶段
中国的建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近代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