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年度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望洞庭》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教案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教案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洞庭》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说课老师,我的授课内容是《望洞庭》。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课文,通过诗词的形式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美景和自然风光。

此课文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增强学生们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们能熟练地朗读《望洞庭》。

能够通过学习这篇古诗词,了解江南自然风光的壮美,拓宽视野,增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情感:学生们能够通过朗诵《望洞庭》,体会作者的写景手法,感悟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们的诗意和文学欣赏能力,培育学生们真诚、纯美、宽容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们表达出对于湖泊之美的欣赏之情。

培养学生们的语感和韵律感,提高学生们的朗诵水平。

教学难点:让学生们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并在诵读时情感真实。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们看到洞庭湖的真实画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壮丽之美。

同时,还需要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教学之余,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学生们的情感与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培养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1、自然音乐铺垫。

在上课之初,放一段轻柔愉快的自然音乐,如水流声、鸟叫声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充满自然之美的学习氛围。

2、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图片和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特征、历史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古今中外人们都为之倾心、神往的洞庭湖之魅力。

3、全课诵读。

老师先带领全班一起诵读《望洞庭》。

此时,老师应要求学生们诵读时应注意表现句式音韵、停顿、声调等要素,使学生们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4、分小组进行朗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段段诵读任务。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总之,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3)讨论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洞庭湖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5.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讨论诗人高洁情操和崇高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2.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美景的图片和视频,配合悠扬的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优美境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为学习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词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词汇解析:针对诗中的重点词汇,如“洞庭”、“湖光”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音乐等元素,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望洞庭》(人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望洞庭》(人教)

《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意思;2、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刘禹锡及古诗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望洞庭》教案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望洞庭》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电化手段
多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件
导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意见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新课导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色柔

课题
1、古诗三首《望洞庭》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二、新课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三、合作探究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六、归纳总结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七、达标检测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四年级古诗词望洞庭教学设计

四年级古诗词望洞庭教学设计

四年级古诗词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讲解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处美丽的湖光山色——洞庭湖。

(出示洞庭湖的图片)2、让学生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

3、引出课题: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用一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望洞庭》。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正音。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的夜晚,月光洒在洞庭湖的水面上,湖水和月光相互交融,十分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白银盘里放着的一只青螺。

(四)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再次感受诗中的美景。

(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描写和用词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六)诵读积累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2、让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1、出示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洞庭湖。

2023最新-《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

2023最新-《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望洞庭》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基于学情,所以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没有真正地走进诗歌的意境里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案
一、谈话导入:
1、激趣引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近我国的一处文化圣地----洞庭湖,并学习古诗《望洞庭》(板书:望洞庭)。

2、资料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交流自己对洞庭湖的了解。

交流后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yuan、酆(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
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3、介绍诗人:
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二、初读感悟:
1、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生字正音:
洞、潭、磨、螺
三、理解诗意: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2、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把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
把湖面比作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4、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定情况下的洞庭湖的景色?
秋天的夜晚,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带给人一种柔和的美。

5、想一想,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通过三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带着感悟再读古诗。

四、作业小超市:
1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3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