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分析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洞庭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后所作。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领导,教师:??早上好!没想到过夜的温度突然下降,虽然窗外的寒风,房子温暖暖和,学习氛围温暖。

今天,我们在红星小学的美丽环境中见面,一起听老师的班级。

我和李多年来,多次参加学习活动。

在我印象中李老师的班级平静,气氛,如流动。

幸运的是,今天参加交流教育活动,我有很多好处。

现在我来谈谈我对老师王东庭教训的粗浅理解,如果缺少地方,请教老师纠正。

首先,遵循教学规则,教授丰富的层次感在全班上,老师读古诗,整体感知阅读古诗,进吴王喜读古诗,背诵古诗延伸,升华感情进入教学,层层推进,逐步步骤,每个链接要求都很清楚,实现就到位了。

二,反映语言阅读主体的教学特点重点阅读主要语言功能,阅读各种形式,有阅读,免费阅读,沉默阅读,命名阅读,男孩和女孩在阅读和其他形式,特别是学生想象湖美,音乐背诵从这种感觉,效果非常好,实现阅读的境界。

三,注重学习的指导学习的指导是我们在工作日很容易忽视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课中,李老师做得更好。

在阅读的开始,要求学生使用注释,插图,字典来理解古诗,这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在理解的诗句中,老师也指示学生解释第一句话,这些方法都是学生终身使用。

第四,学生有能力想象训练古典诗歌教学是最终想象中的,如果老师应该通过它,并且明白,学生仍然心态,但不会表达,然后让他想象,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想象中成古诗的心情,跟随老师的指示,想象什么说。

在开始学生时可能不够富有想象力,如果这种方法使用更多,学生可以想象一个更大的发展。

五,科学有效发展在古诗歌教学中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扩展积累,也就是广泛和广泛的语言积累。

放学后扩大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这项工作是必要。

当然教学没有更好,只有最好的。

本课我有几个问题和李先生讨论:首先,黑板不是完整的。

学习之后不是要改善这位诗人才能获得情感?因为课程中的高分指出:阅读好诗,注意音调,节奏,节奏等内容和感觉的味道。

我个人觉得诗人表达的感觉是需要的。

第二,在古诗读一读中,第一力应放在第一小方面,使学生通读阅读,阅读节奏,学生只读熟熟,才能为理解感觉找到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

临猗县示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王青赞审核教师教学内容:《望洞庭》教材分析:《望洞庭》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注:以上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
一、教学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等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这两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的古诗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17.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18.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对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9.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五.教学方法
6.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7.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8.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古诗《望洞庭》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秋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

在教学这首诗时,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与文化背景介绍:这首诗的语言可能包含一些古文生字和特殊的修辞手法,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同时,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洞庭湖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体验与实景呈现:通过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洞庭湖的实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秋景。

这样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官体验。

比喻与意象讲解:《望洞庭》中有不少比喻和意象的运用,教学时可以着重解释这些比喻的意义和象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生参与与表达: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自主解读和分享,让他们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学生的创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文学鉴赏与欣赏活动:设计一些文学鉴赏活动,如朗诵比赛、诗歌欣赏赛等,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和欣赏《望洞庭》的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诗《望洞庭》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更全面地体验古诗所呈现的美感和情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洞庭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再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宿山寺》则描绘了山寺夜景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僻字、古文言文词汇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及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逐首讲解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诗句解析:针对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

5.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词
教学方法未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同时,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 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04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方法未能调动学习 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 参与的意识,需要进一 步引导和激励。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 现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时 过于繁琐,可能会影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词
教学方法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能够在探究和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同时,在诵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逐渐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 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详细描述:通过课堂互动、学生提问和课后 作业的完成情况,我评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度。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 容,感受诗歌意境,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修辞 手法运用方面仍需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 将在后续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
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02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但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或灵活的问题时,部分学生 表现出对知识运用不够熟练和灵活。
学生是否对古诗产生了兴趣,并能够自主阅读和欣赏
总结词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激发 ,但自主阅读和欣赏的习惯仍需培养 。
详细描述

望洞庭全诗的意思

望洞庭全诗的意思

望洞庭全诗的意思
《望洞庭》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

全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意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

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

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四年级语文教案高林生老师的《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也能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进行学习。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深刻的意境,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媒体,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相关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什么地方吗?你们能想到一些相关的诗句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让学生自读,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解释一些生字词和意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有更多的共鸣,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节奏与韵律美的把握: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生字、生词的学习与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中的生字、生词,如“鹿柴”、“幽篁”、“洞庭”、“瀛洲”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内容包括《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程围绕以下要点展开:
1.学习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体会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分析古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三首》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让学生们先自己朗读古诗,再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时,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风光。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如今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老师相机评价〕2、刚刚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遨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老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这一课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古籍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峨眉山和寺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望洞庭

望洞庭

临洞庭〔唐〕孟浩然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教材分析:(略)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教学流程:一、欣赏诗中景(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

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望洞庭》说课稿1【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的)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风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

(智能目的)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的)在这些目的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的,要求人人到达。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的,让根底好的学生有开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font size="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
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
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
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

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
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

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

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说来也巧,____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

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

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

《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

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

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

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

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

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
言。

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