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_“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
主张“事异则备变”
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
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 传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 墨 子 非攻 、尚贤、尚同、非 乐、非命、节葬、节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
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
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 ——柏杨《中国人史纲》
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墨、 道、法等各学派相互诘难、学习的“百家争鸣”局面。孔子 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此后,孟子提
出了“仁政”、“君轻民贵”主张,荀子吸收了各家思想的
有益成分,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请回答:
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就有 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孟子提出
角度1 儒、道、法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变化()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选C“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说法欠妥,排除B项;“师”和“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表述逻辑顺序错误,排除。

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3.(2021·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中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解析:选D根据材料“‘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可知,这强调孔子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有教无类”,其强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打破等级,故选D项;“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属于“保守派”,排除A项;“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属于周礼的内容,排除B项;“名不正则言不顺”强调等级名分,排除C项。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

2.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中信息体现了老子的这一观点。

3.“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部分人”“遗弃了儒家学说的保守传统,认同新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本人的作用”,这符合战国时代法家的观点。

4.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答案]B[解析]用主父偃谋实行“推恩令”,其实质是剥夺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两者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

5.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孝经》可以治病,且其因是“正胜邪”,这体现了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排除B项;C 项不符合材料;D项不是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张(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全国卷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全国卷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四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7·三明模拟)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民贵君轻D.有教无类【解析】选D。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故D正确。

【拓展延伸】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方面强调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礼仪举止,遵守道德情操等;政治方面:“取信于民”“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文教方面:义务教育,因材施教等。

总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政治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孔子是个复古而保守的人,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却竭力证明孔子的思想有较多创新,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

下列各项中可以用来论证孔子思想创新的是( )A.非礼勿视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C.有教无类D.敬鬼神而远之【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要求“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

西周教育由官府垄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选C。

A、B、D都未体现对西周主流观念的突破。

3.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解析】选C。

题干中并未提到“无为而治”的信息,A错误;题干中并未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反对战争的信息,B错误;题干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故民之从之也轻”的意思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体现出了民本思想,C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礼乐制度,D错误。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早期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考查的重点,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在此没有命题,复习时需注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Ⅰ,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中)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答案 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子百家代表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以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故选B项。

A、C、D三项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这一学派应该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 C解析根据“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材料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3.(2018·湖南岳阳适应性训练)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以“仁”为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考题1】(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 D『方法突破』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必修3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孔子和老子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内容⎩⎪⎨⎪⎧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 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2)地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共识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二、百家争鸣1.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主要派别错误!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归纳总结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易混易错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

”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B.墨子C.韩非D.荀子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

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_“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_“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 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
第十一单元
第31讲
真题体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4-
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 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 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 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 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11-
考向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 3.(2014山东,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关闭 这一做法 ( “有教无类 ) 本题考查孔子 ”的教育思想。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的教育思想,其主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打破了奴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为正确答案。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为基础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冲击瓦解宗法分封制,故B项错误;周王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 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 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 “性本善”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
孟子
荀子
第十一单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26“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

”此评论针对的是( )A.“人之性恶”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D.“存天理,灭人欲”2.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具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3.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4.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5.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6.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7.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 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云南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6·广东深圳模拟)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

答案 B6.(2017·重庆模拟)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解析由材料可知题干观点符合法家思想。

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6·河北唐山模拟)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

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四川达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某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

答案 B9.(2017·广东荔湾、海珠调研)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10.(2016·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7·甘肃模拟)《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12.(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永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沈联涛)(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1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法、术、势相结合。

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

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