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工科专业不能培养工程师
工程师报考条件及专业要求
工程师报考条件及专业要求工程师是一个广泛的职业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专业和技能。
要成为一名工程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报考条件和专业要求。
报考工程师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学历要求。
通常来说,本科学历是成为一名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工程领域可能对学历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电气工程需要电气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土木工程需要土木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
此外,一些高级工程职位可能需要研究生学历。
工程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同的工程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例如,计算机工程师需要精通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系统,机械工程师需要了解机械设计和制造,化学工程师需要掌握化学原理和化学工艺等。
工程师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应对各种工程项目中的挑战。
工程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或项目来积累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工程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除了学历和专业知识,工程师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素质。
例如,沟通能力是工程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工程师需要与客户、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工程师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一些特定的工程领域,还可能有一些额外的要求。
例如,建筑工程师需要具备建筑设计和结构分析的技能,环境工程师需要了解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
总结起来,要成为一名工程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报考条件和专业要求。
学历要求通常是本科学历,不同的工程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学科要求。
此外,工程师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
除了学术能力,工程师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和要求,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成功。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公布日期】2018.09.17•【文号】教高〔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信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1.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记者叶雨婷实习生王浩昆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兴国,人才支撑。
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才培养关键问题,从不同的教育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环节等角度,开展全年的系列报道,多维度探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努力为系列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工科理科化”正成为一个不断引发关注的教育现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2023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23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这项卓有成效,诞生了新工科建设中的“天大方案”“成电方案”“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但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阻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有关工程教育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认真总结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院系设计、学科设计等。
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工程教育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在我们国家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比以往更为严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科研习惯”等方面来分析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一、课程设置工程人才需要掌握良好的学科知识,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推出的“双一流”计划,明确了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的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和考试认知的限制,课程与岗位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校学习只注重异于实际的卷面考试,缺乏真实的项目任务和系统设计实践的机会。
此外,教师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创新等也需要加强,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工程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也缺乏对新兴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一些专业技能过于突出的教师在主讲通识课程时往往缺乏深入掌握,无法发挥参与工科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因此,加强工程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和不断更新自身技能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三、实训基地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实习实训设施和条件较为有限,制约了课程的实际效果和培训效益。
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更新,加强校内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工程实践的课程设置上,更好的贴合企业与市场需求,实现课程效果和真实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使得培养的工程人才具备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科研习惯“新工科”不仅要注重培养工程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其科研创新教育。
工学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程师
工学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工程师是指进行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维修等工作的人员,工程师的培养是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各种行业的发展,工科人才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工程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因此,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工程师的关键。
在学校的教学中,应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应加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大量的、实际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和设计任务的分析与实施能让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设置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师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种经验只能通过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相连的实际操作中获得。
在学校内建立工程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各种工程项目进行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收获。
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企业、工厂等实际工作环境中实习,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理解和认识更深入和系统。
三、加强现代科技与管理素养的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未来的工程师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除了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加强现代科技与管理素养的培养。
举例来说,对于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传统类工程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并充足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编程、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相关现代管理素养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当今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和改变中,要想培养优秀的工程师,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应当具有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应该融洽地相处合作,抓住彼此个人特点,达到一个思想共同、互相信赖、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来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工程师申报条件
工程师申报条件工程师是指在工程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研发、制造、施工、运营等工作的专业人士。
申报成为一名工程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工程师申报需要具备相关的学历背景。
通常要求申报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与工程领域相关。
学科背景涵盖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样可以确保申报者掌握了基本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工程项目的能力。
工程师申报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一般要求申报者在工程领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以通过实习、项目经历、工作经验等来证明。
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让申报者更好地理解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师申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工程师需要掌握相关的工程设计软件、计算分析工具等,能够进行工程设计、模拟计算等工作。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
这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让申报者在工作中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工程师申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工程师需要具备诚实守信、责任心强、勤奋好学等良好的职业品质。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工程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工程师申报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
通常,工程师申报需要参加相应的工程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技能、工程伦理等方面,考核申报者的综合能力。
工程师申报条件包括学历背景、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素养以及相关考试等要求。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申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工程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后,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卓越工程师培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2009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希望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变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在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1)目前工科院校的教师很多人缺乏工程背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在校园里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没有在企业实习或工作过,本身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在课堂上较少有工程案列教育,这是造成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2)工程教育培养缺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工程教育培养过程中工程缺失,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是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欧美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过程,一般都与企业和相关产业联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都非常重视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把人才培养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经济、管理、交际、决策、协调等综合能力。
(3)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目前缺少国家或者行业的培养标准,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国家层面的、引导性的通用标准,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机械行业标准,结合本校情况制订机械专业培养标准,标准本身也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和对策(1)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削减部分课程学时,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教学与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强调案例教学,1/3的课程结合工程实际在企业进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企业现场进行。
工程伦理结课论文完美版
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究信电学院自动化100205王隆帅摘要工程伦理是从事工程类职业尤其是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工程设计当中的行为规的总和。
它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带有特定职业〔工程师〕的特征。
它包含了职业道德的所有准那么和标准之外,还包括了技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层次的道德标准。
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很大的重视,既有工程职业谋求提高自身地位的需要,更是由于工程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双重作用,使得工程师的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展望21世纪,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系统日益复杂,势必出现以往工程师所不曾碰到的伦理问题。
这不仅限于工程师个人的行为是否恰当,而且关系到工程职业整体的行为是否恰当。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那么,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对我国的工程伦理进展加强和改良。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科学技术飞速开展, 工程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化里程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和兴旺国家一样, 中国在生物工程、核能工程、计算机工程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工程的本钱以及给社会和各种人群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那么, 在传统的工程活动方面, 中国与兴旺国家相比, 似乎存在更多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方案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 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 新的制度还不完善, 监视管理机制不规, 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 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开展。
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 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但是, 毋庸讳言, 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
比方:在工程的设计中,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不注意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或单纯考虑政治需要, 不计本钱和效率( 例如“形象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材料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材料这项计划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在国内众多高校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
该计划主要面向工科专业的高学历人才,通过制定一系列培养计划、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方式,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首先,该计划提倡培养工程师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深入了解工程实践的过程与方法,锻炼实际操作技能。
并且,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竞赛,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资源支持。
其次,该计划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校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支持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观点。
此外,学校为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对创新项目的评估,对优秀的创新项目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
再次,该计划关注工程师的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开设实用性课程,如工程实务、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等,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所需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项目纳入课程,提供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应用能力。
最后,该计划还注重培养工程师的人文素养。
学校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如文化艺术素养、创新与创业教育、大众传媒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在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中,学校还提供丰富多样的培养机会,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在工程师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努力,该计划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培养,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工程师评选条件
国家工程师评选条件
国家工程师评选条件包括:
1. 学历要求:一般情况下,申报工程师职称需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如果申报人员是专科毕业,则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并担任助理职务一定时间。
2. 工作年限:申报工程师职称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体要求因学历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大学本科毕业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6年以上,中专毕业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
3. 业绩成果:申报工程师职称需要提供一定的业绩成果材料,包括完成的项目、获得的专利、发表的论文等。
这些材料能够证明申报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力和贡献,是评审的重要依据。
4. 考试要求:申报工程师职称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
考试成绩也是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5. 其他要求:申报工程师职称还需要符合一定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评选条件可能因地区和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想要了解更加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发布的官方文件,或者咨询当地职称评审机构。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教育部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教育部As the demand fo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continues to grow,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has implemented a set of universal standar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hese standards aim to ensure that engineering students receive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that prepares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kforce.随着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教育部实施了一套通用标准,用于培养工程人才。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工程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他们应对现代职场的挑战做好准备。
From a curriculum perspective, the standards se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nsure that engineering students receive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that includes a strong foundation in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This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helps students develop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succes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教育部制定的标准确保工程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扎实的数学、科学和工程原理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关注。
在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在新工科教育中,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新和工程伦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程师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需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
要培养一名卓越工程师需要注重工程伦理的培养。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师不再只是单一专业技术的从业者,而是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需要工程师在工作中不仅要熟悉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还需要关注工程伦理的问题,这是因为工程实践的意义不只在于解决技术问题,也在于为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利益做出贡献。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的每一个决策都涉及到伦理的考量,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在工程建设中,要考虑到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新工科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注重伦理价值观,使工程师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中不忘初心、履行社会责任。
只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有担当的卓越工程师。
二、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素养要求新工科下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素养要求不仅包括了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包括了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和职业操守等方面。
一个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程伦理素养:1.社会责任感:工程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程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负责。
工程师应该尊重社会文化、尊重人权,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环境意识:工程师的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要有环保意识,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3.职业操守:工程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得为了私利而违背伦理,不得有过度的技术仿冒和低质量产品。
4.团队合作: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需要经常进行团队合作,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团队成员,遵守团队规则和约定。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师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存在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培养要求。
2. 教学资源不足: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实践基地、实践设备等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提供充分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3. 教学内容滞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与行业实际需求密切相连,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落后于行业水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
1.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教师的培训与综合素质提升,提高其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增加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设备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3. 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标准,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具备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4. 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加强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好交流机制,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培养的现场工程师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工科专业专业认证 毕业要求
工科专业专业认证毕业要求
1.专业成绩表现:学生需要在所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取得优秀的成绩,达到学校或行业的要求。
2. 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或协作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实现创新成果。
4. 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多人项目,表现出良好的沟通、协商和领导能力。
5. 社会责任感: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上是工科专业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优秀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顺利通过专业认证。
- 1 -。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文章标题: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对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需要找到实施路径来解决。
2. 现实困境2.1 规划不明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规划并不明确,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2 缺乏实战机会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企业实践项目不匹配,学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项目较少,实战机会不足。
2.3 师资力量不足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
3. 实施路径3.1 加强与企业合作职业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双向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充分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3.2 调整课程设置学校需要调整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3 提升师资力量职业学校应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指导水平。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调整课程设置和提升师资力量来解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校期间获得真正的实战经验,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5. 总结与回顾简而言之,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在于规划不明确、缺乏实战机会和师资力量不足。
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调整课程设置和提升师资力量。
只有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才能真正做到深度和广度兼具,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场工程师人才。
通过以上的写作,我相信能够为你提供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这一主题。
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有其他要求或修改意见,也欢迎随时告诉我。
工学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工程师
工学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工程师工学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工程师工程师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工业界亟需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科划分为独立的领域,培养出的工程师在特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难以适应日趋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而如今,工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朝着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工程师转变,以适应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工程师。
一、培养跨学科背景的工程师在当今社会,许多工程问题已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
工程项目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
因此,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工程师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学校应将培养跨学科背景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传统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的壁垒,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可以结合,开设相应的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项目,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教师的专业背景也需要更加多元化。
学校应聘请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他们既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能够跨越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培养出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工程师创新思维是工程师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必备的重要能力。
工学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首先,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实训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和完成工程任务。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电子工程领域,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各种电路的设计与搭建,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
其次,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科研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接触前沿科技和创新思维,不断挑战自我,培养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工程师培养专项方案
工程师培养专项方案一、导言工程师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人才,其职责是解决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专业问题。
因此,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是任何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专项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培养方案,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详细的指导,并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2.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
3. 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工程师。
三、培养方案1. 基础教育(1)选取优秀的科技院校或工程学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
(2)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强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交流做好准备。
2. 专业教育(1)选取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制造、电气自动化等。
(2)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体验。
(3)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综合素质教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实施步骤1. 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
2. 落实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3. 加强师资建设,选拔优秀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
4. 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学习平台。
6. 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评估与改进1. 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培养效果。
2.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3.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听取社会对工程师的需求意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有哪些
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有哪些一、引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迅速,工程师的培养和选拔成为国家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有效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全面发展、专业技术精湛的国家工程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方案,并逐步加以实施。
本文将对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和改进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背景和基本情况国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是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旨在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在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国家工程师的选拔要求苛刻,不仅要求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工程师的选拔标准和程序国家工程师的选拔程序主要包括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和实习等环节,选拔标准要求学历、技能和综合素质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选拔过程中,还要重点考察应试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确保选拔出的工程师能够胜任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工作。
2. 国家工程师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国家工程师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形式。
在学历教育方面,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要求相关高校按照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培养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
在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按照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等。
同时,国家工程师培养方案还要求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和在职人员提供实践训练和实践机会。
3. 国家工程师的评定标准和程序国家工程师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学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评定程序主要包括资格审核、考试、考核和评定等环节。
《大国重器》精彩集锦总结观后感_作文3000字_观后感_
《大国重器》精彩集锦总结观后感写在前面:《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
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大国重器》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大国重器》第三集:《赶超之路》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大国重器》第四集:《智慧转型》“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大国重器》第五集:《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理学专业和工学专业的区别
理学专业和工学专业的区别简单的讲,理科重视的基础科研,工科重视的实际应用。
理科培养科学家,工科培养工程师。
理科重视基础研究,工科重视实际应用!理科是工科的基础,工科是立刻的现实应用价值的体现!理科是科学,工科是技术!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21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
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614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0.24%,位居各学科第一位。
2021年,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531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理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力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统计学等16个学科类,共有31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理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9.94%,在1999~2021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0.12%,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20.42%。
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3952名是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8.46%,仅次于工学而居第二位。
2021年,开设理学专业的大学共511所。
在本科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理学,而在研究生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教育学。
为了使两者统一,将心理学类的各本科专业的得分统计到教育学排名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信人: saintsoso (己任), 信区: HitTopic标题: zt中国高校的工科专业不能培养工程师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Mon Jun 1 19:09:29 2009), 本站()60年代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一个标语闻名全国:“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
”著名大学培养工程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年这个标语常常被大学生们当作清华大学骄傲的标志。
可是中国的教育家们可能万万想不到,时隔半个世纪,现在中国的大学已经不将培养优秀工程师当作什么业绩了,甚至也不能培养出工程师了。
一流高校以培养出国留学生为荣,二、三流高校以争得生源,维持学校生命,赚取更多的利润为最高目标。
在现时中国高校里,生存获利是根本目的。
学校小,规模不够大,效益差。
就千方百计拼凑出一间综合大学,而不管实际的师资力量如何。
然后大量增加新专业,扩大招生面。
间间高校都保持在校生万人以上。
师资不够,就无限制地增加教师工作量来应付,根本不考虑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规模可谓大了,可惜教学质量一落千丈。
中国的大学已经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了。
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与民工基本画等号。
这导致中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欠缺大量合格的工程师。
而另一方面,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千千万万大学生无法就业!高等教育的失败,在中国社会和工业迅速作出了反应。
在2006年中国科改委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一个令人难受的结果: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个结果在中国高层人员讲话中多次被引用。
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5月24日,在第九届科博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现在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一半以上的技术是靠引进。
全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左右。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说,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瓶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其实“万分之三”这个数据还是含有大量的水分的。
如果剔除象华为、中兴之类的“香蕉”企业,估计万分之一都难以保证。
企业没有自主技术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极少有人提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企业的技术从哪里来?当然得依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就算从国外引进也必须依靠技术人员消化、吸收啊!企业的技术人员当然主要靠中国自己的高校培养了。
企业没有技术,当然与社会的经济政策失误有重大的关系。
但是缺乏技术人员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这直接证明了中国高校没能够为中国企业培养出有用的技术人才!从而间接证明了3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失败!在高等教育中,最典型的数IT领域了。
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全国几乎任何一家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大学生不下十万。
但是遍数中国的计算机行业,除了一个半伦不类的WPS之外,就几乎看不见任何一个象点样子的计算机项目了。
这么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都能够干什么啊?全部都是只能使用计算机而已啊!认真审核高校计算机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项目开发和应用的项目而已。
根本没有一点核心技术的创新味道!其他专业情况类似,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解放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中国的高校曾经为中国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工程师。
当年的一个本科生,几乎就是单位的主要技术力量,就能够挑起单位企业的技术大梁。
例如当年的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哈军工就几乎抗起了中国军工工业的半个天空。
记得71年笔者所在的地方邮电局,一个北京邮电学院的本科生就能够全力承担起一个晶体管研究所和工厂。
在没有多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代产品。
就算一个高中毕业生也是重要的技术力量。
例如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中的描述,一个高中生就能够成功设计、安装一个水电站。
这在现在,就算是大学本科生也做不到的啊!2000年,我曾经对一个自动控制方向的电子专业班本科学生作过测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设计一个供电保险丝!差距所谓十万八千里。
2007年,我审阅了一个电子专业一百多份被评估鉴定为合要求的毕业设计。
状况惨不忍睹,几乎所有设计都是连设计指标都没有的抄袭品!但是最悲哀的是,这样的设计居然还全部评议在中等、良好以上,而且优秀也占了10%(这是指标规定)。
最近我在一些大型的通信企业调研,也顺便了解企业接收的学生情况。
这些企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
尽管他们的学校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工程能力,没有掌握通信工程设计方法和规范。
引用一个通信设备生产企业人事资源部经理的话如是说:“80年代以前,只要是专业对口的学生,哪怕是中专生,到厂三两个月也就上手了。
现在?就算华南理工和清华的都一样,没有两年绝对上不了手。
”“所以公司收人只看工作态度,不看技术水平。
”“只看工作态度,不看技术水平。
”现在求职的大学生们可能想不到吧?因为大家都没有技术,只能挑一些工作态度好的了。
这也是企业的无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下面我们将目光转向高校。
现在高校的教学状况实际工程能力不是工科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员问题。
”这是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对抗日军政大学的指示。
实际上,这个指示对所有学校都有普遍意义。
现代的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基本要求是能够发表论文和为学校得到多少科研费。
发表论文也主要看发表在什么等级的杂志。
至于论文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对实际工程和科研有没有价值,甚至是怎样的手段发表的都不重要。
发表论文成了高校教师升职、评职称的最重要依据。
而教师的工程能力就根本不考虑。
在这样的规范制约下,将所有高校教师都制造成一些毫无实际工程能力的书呆子和空谈家。
面对与实际工程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在上课的时候也就只能照本宣科。
现代中国高校教师照本宣科的能力之强也是罕见。
无论什么专业课,就算自己根本不懂的也无所畏惧,照读是也!例如本人在作基层教学管理干部时发现一些专业教师,已经教授本专业课程多年,但是却连本专业设备都没有碰过。
甚至没有见过实际设备的大有人在。
而这些教师甚至还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
这些“专家”们指导的毕业设计或平时的工程设计课题甚至连国家基本设计规范和标准都不知道。
在这样的教授们统治的高校教育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方针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笔者在高校期间就经常与这些教授和管理者们争论毕业设计是否应该符合专业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这些低等的“原则”问题。
无奈之下就干脆要求指导下的学生作毕业设计的时候“表面格式按照学校要求,内核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毕业后在工作中“抛掉表面格式,保留内核才是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
”但是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左右由绝大部分这些教授、专家们领导的整个学校的。
因为在高校,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教师是绝对的个别分子。
在目前的教师制度下也不可能成为高校的主流。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高校不能培养合格工程师的重要因素。
历届高校学生教学状况分析对于学习,学生的主观性是起决定作用的。
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是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用的。
从72年恢复高校招生到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可以这样两个大阶段。
一是1972年~1976年的工农兵学员阶段。
二是1977年后的恢复高考制度的改革开放阶段。
1977年后这个阶段其实可以细分为下面的几个阶段:1)1977年~1979年:所谓的老三届;2)1980年~1985年:完全国家公费和毕业包分配阶段;3)1985年~1989年:实现部分收费和毕业自谋职业阶段;4)1989年~1999年:全面实行收费,并学费迅速提高的过渡阶段;5)1999年以后:实现高校扩招和学费进一步升高阶段。
具体过程参考下面的资料: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
”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只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
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
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1997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
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
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
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
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
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
各种B线大学学费高至万元以上。
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角度分析,第一阶段的工农兵学员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很好的,但是文化基础总体偏低而且参叉不齐。
从整个年代比较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比不上85年以前,但是高于85年以后)。
但是教学的灵活性和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理念方面是最先进的。
因此在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偏低而且参叉不齐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很多在后来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
在第二阶段中,无论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各个方面评估,公认的老三届(1977年~1979年)是最优秀的。
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学生的素质高是主要的。
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制度受文革影响,还保留那比较灵活、先进,以实际相结合也是重要因素。
从1966年停止高考以来,积存下10届的毕业生。
例如1978年实现全国统考,全国报考考生过千万,实际录取才仅仅24万。
低于1%的比例,学生素质高也是理所当然。
例如1978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二名的尖子在免试进入南方某名牌大学数学系,一年后竟然因为无法跟上班上的进度而退学。
可以想象当年这个班学生的素质之高。
对比现在,一个12、3岁的儿童特招进入高校就可以在班中指手画脚真是天地之别。
例如在78届学生中,应届高中生比例在50%,其他社会考生占50%,其中64~66年高中“老三届”学生比例在1/10左右。
班上成绩前几名学生鲜有应届生。
以后从80年到1999年扩招前,学生基本都是以应届生为主,文化基础偏差不大。
但是教学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教学制度逐渐“完善”,实际是逐渐僵化;二是从85年后国家不在包分配和收费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所导致的。
99年后教学质量更加一落千丈,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是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这是教育产业化所形成的恶果。
如果不讨论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仅仅从教学制度上分析。
我们发现从1977年到2009年形成的两条曲线: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曲线和教学质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