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保护及发展

合集下载

北魏四面造像碑讲解

北魏四面造像碑讲解

北魏四面造像碑讲解北魏四面造像碑是古代中国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石刻文物,常见于北魏时期的寺庙和陵墓中。

这些石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而闻名,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历史研究价值。

北魏四面造像碑的特点之一是其形制独特,通常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四面都有精细的浮雕图案。

整个碑身呈四方形,沿着碑身的四条边雕刻出一幅幅精美的浮雕,分别描绘朝贵人和仆人、神佛、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动植物等各种题材。

每一幅浮雕都富有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雕刻师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手法。

北魏四面造像碑宣扬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

其中,描绘佛教相关图像的石碑广泛流传,并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表达被认为是中国佛教雕塑史上的杰作。

这些碑上立的佛像、菩萨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佛教图像以及与之相关的浮雕常常描绘了佛教的故事和传说,如释迦牟尼成道、普陀山观音求子等。

这些图像的雕刻精湛,使人们对佛教教义以及信仰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敬重。

除了佛教图像,北魏四面造像碑还描绘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许多碑文记录了北魏皇帝的功绩和事迹,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宣传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碑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外,一些石碑还记录了与北魏宗室和贵族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如魏许公主冥婚传说等。

这些神话传说表现了当时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

北魏四面造像碑的雕刻技艺非常高超,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创作风格。

雕刻师们运用了多种技法和手法,如线刻、浮雕、阴刻等,使得石碑上的图像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同时,石碑的绘画风格和造型线条也展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特点,充满了浓厚的东北亚文化氛围。

总之,北魏四面造像碑是北魏时期重要的石刻文物,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

这些石碑宣扬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描绘了佛教图像、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展示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创作风格。

它们对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医药名山  魏碑宝库--药王山博物馆

医药名山  魏碑宝库--药王山博物馆

医药名山魏碑宝库--药王山博物馆药王山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文物古迹荟萃富集。

1961年,汇集百余通北魏至唐代珍贵碑刻和摩崖造像的“药王山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在药王山成立耀县博物馆,收藏展览耀县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

1962年成立孙思邈纪念馆,专题展示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事迹与著作。

1977年成立药王山文管所,负责耀县地区出土文物的征集和保管。

1986年药王山博物馆成立,成为集耀县地区及药王山出土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1997年成立药王山管理局(与药王山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物旅游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国务院公布药王山庙归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标志着全山的所有文物都属国保单位的保护范围。

魅力药王山药王山古称风孔山、磬玉山、北五台山、东山等,景区面积10.1平方公里,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海拔812米,由五座峰峦组成,一条幽深的沟谷把全山分隔为南山和北山。

药王山高而不险,其势不凡,远望如在云际,其风骨自然,得天独厚。

蹑立其巅,但见五峰互拱,顶平如台;两桥飞架,涧深难测;老柏盘错,清风徐来;庙宇鳞比,石阶通幽;游人络绎,香雾氤氲。

俯察郡城,落星塬与步寿塬相间,二水汇流,锦阳川如绣带般舒展,铜川新区和耀州区街景,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宋塔高耸,暮鼓晨钟……药王山属于桥山山脉南支,宝鉴山之尾,宋代称北五台山,是为和长安南屏的终南五台山有别。

五台各有其名,据《耀州华原县五台山真人祠记》碑载:“五台山峰回环相望者有五,……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

”在五台的嵯峨互联构造中,由一条深壑将五座山峰隔裂,沟北为显化台,其余四台相联于东南部,这种结构神似人的手掌,拇指居北,四指列南,朝天抓拢。

道家认为药王山心抱太极,鼎立乾坤,可聚合天地之气,演化五行生克,是一个天然的练功道场。

药王山系的岩石是优质的石灰石,具有纯、硬、脆等特点。

药王山摩崖石刻

药王山摩崖石刻

药王山摩崖石刻药王山摩崖石刻药王山现存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

除石佛洞与赤兔马摩崖石刻外,尚有北魏以至隋唐造像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摩崖题刻20余处,石牌坊12座,及石狮、石虎等石刻文物,为名山的建设沿革提珙了历史佐证,现分别予以介绍:摩崖石窟造像就是所说的药王山石佛洞摩崖造像,位于北洞东南隅。

旧有洞窟7个,88年拆除洞壁,改建成现代化平面保护大厅。

现存佛龛23个,佛像45尊。

根据石窟题记,造像分属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

其中东侧一尊弥勒佛像,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北周作品。

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

其中唐代11尊,完成于盛唐之际。

东端正中之观音菩萨像,高1.8米。

赤足站立莲台之上,头束高髻,胸挂璎珞,肩披长巾,腰系锦裙,娥眉凤眼,面含腼腆,身躯修长,略向右倾,上身稍袒,乳房微耸,衣纹线条流畅飘逸,衣下肌肤隐约可见,充分表现了菩萨女性的特征。

(悟石)(眠醉石)宋代造像仅有弥勒菩萨一尊。

头戴花蔓冠,一腿盘膝,一腿下垂,足踩莲台。

从其造型及艺术风格看,显然不及唐代的水平。

明代造像数量较多,且多高大。

其中西侧坐佛,高4.06米,为山上最大的摩崖造像。

赤兔马浮雕位于石佛洞西旧关帝庙前崖下,故又称关帝庙石刻,俗称“关平拉马”。

清道光十九年深浮雕,构图为一少年将军牵赤兔马石雕群。

将军侧立,甲胄在身,英姿风发,气慨威武。

赤兔马丰骨峥嵘,足踏“中原”,蹄下生风。

马后为松、竹浮雕。

松下麋鹿卧地,松上猿猴攀登,一鹤离枝欲飞,刀工细致,神态如生。

醉翁石题字最上端题“拂云”,其下为“悟石”、“醉翁石”(明万历乙未仲冬),石中心有清咸丰侯振家行草“眠醉石”三大字,字各二米见方。

其中“醉”字草书,近处不易辨认,因有“眠仙石”一说。

耀州药王山见闻之“魏碑三宝”

耀州药王山见闻之“魏碑三宝”

耀州药王山见闻之“魏碑三宝”耀州药王山见闻之“魏碑三宝”在对西安碑林的多次观摩学习之后,我们便有了对陕西第二碑林药王山碑林探寻的向往,其中药王山的“魏碑三宝”最具价值。

于是辛卯初夏,我们随导师张岩先生对药王山碑林进行了走访。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五座山峦组成,山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后为纪念这位医学大师而改为“药王山”。

这里主要有药王大殿、摩崖造像、药王山碑林等景点。

孙思邈,耀州(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人称“圣童”。

他18岁立志从医,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他博采群经,广辑前代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这两本书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中医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叙述了各科疾病的诊断、预防、主治方药、食物营养、针灸等。

这两部巨著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都被奉为经典文献。

后人为纪念这位医学大师,在药王山修庙、建殿、塑像、立碑,使其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因“药王”时常为穷人医病不收钱,而“药王”又喜爱柏树,且自己种植,被医好的病人也同时植,所以药王山满山遍野都是柏树,有些柏树已有几千年树龄。

药王山文化也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是医、佛、儒、道、神的混合体,而且是石刻艺术的大观园。

药王山刻石大都属于北魏时期,它们不同于西安碑林,这里的“魏碑三宝”都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罕见的实物资料价值。

在观摩之后又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其详述如下。

一、《魏文朗造像碑》(图1),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刻石。

1934年出土于陕西省耀县漆河。

碑高137厘米,宽72厘米,厚31厘米。

此碑为佛道教四面造像,现藏于药王山碑林。

四面内容为:碑阳,上部开龛,雕有释迦牟尼、天尊并坐像,左右各有一名胁侍。

龛楣有线刻二龙交颈,两侧饰有飞天。

龛下正中为博山炉,炉左右为跪姿供养人像。

下部为马车出行图和供养人线刻立像。

研究论文: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

研究论文: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

112152 艺术理论论文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位于陕西关中铜川市耀县的药王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碑遗迹群现存有北朝至唐、宋、明多个朝代的百余石刻造像。

陕西关中地区的佛道造像碑的形式多样,尤以药王山佛道造像碑为存世精品。

陕西耀县药王山的造像碑林,藏有以药王山为中心及从周围各处县区搜集来的造像碑近百件,其中北魏27通,西魏15通,北周27通,隋代34通,唐代6通。

造像碑艺术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宗教造像艺术,是我国本土石刻艺术与外来的佛教雕刻艺术及石窟艺术相结合的宗教艺术的产物,自我国汉魏以来,雕刻出供奉有佛、道造像的一种宗教石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其艺术内涵十分丰富。

1 造像碑形制造型及造像特点药王山的造像碑形制多为直立型,整体的石块经凿刻后成为长条形、扁体、立体的四面造像碑,造像碑单个整体上下又分为碑首、碑身、碑基。

碑的碑首与碑身连成一体,底部接于地面,中碑首多为平直的平首碑,没有多少造型上的变化,平造型简朴,只有少量造像碑碑首为半圆形的圆首碑,造型上更加华丽饱满富有变化,通碑上圆下方,是中国古代传统“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碑身开有石龛,碑体正面,或正反两面,或四面以雕刻的形式,浮雕的手法在石碑中上段开龛造像,碑阳和碑阴多为一层一龛,或二层两龛。

碑左和碑右有两层两龛,或一层一龛。

龛形有拱形龛,屋形龛,长方形龛,拱顶长方形龛,拱形尖顶龛,方形帷幕龛。

开凿石龛的深度因石碑的厚度和雕造的手法不同深度不一,开凿最深的石龛有8cm的进深,开凿最浅的石龛只有1.5cm进深。

内龛形制变化较少,碑龛龛楣及四周的装饰位置内容相对稳定,碑龛内的佛道造像有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真君二侍者的形象,其龛内正中主尊多为结跏趺坐式,也有正面直立式,两侧菩萨或侍者都为站立姿势。

因龛制所限,且造像都形体较小,教造像造型敦厚古朴,主尊大多身躯修长、头身比例合理,但周身雕琢精细,造像神态庄严,龛楣少量雕有飞天伎乐及天幕、狮子护法等。

简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的书法艺术特点

简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的书法艺术特点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陕西铜川药王山碑林(原耀县碑林)陈列的碑石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造像碑称著于世。

其中《魏文朗造像碑》(424)《姚伯多兄弟造像碑》(496)《张安世造像碑》(518)《吴洪标兄弟造像碑》(516—518年)等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曾多次来药王山碑林考察。

这些造像碑所反映的书、画艺术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特别是《姚伯多兄弟造像碑》,由于20世纪20年代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并称“三绝碑”,其书法艺术特点被学术界论述得比较多。

但是,药王山碑林的其他造像碑题记书法艺术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就是一例。

1 《张安世造像碑》的基本情况《张安世造像碑》1934年出土于陕西铜川耀州区北寺原,现存于陕西铜川药王山碑林。

此碑刻于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碑高161厘米,宽70~42厘米,厚22厘米,上下大小略呈梯形,双面造像。

碑阳、碑阴均有造像。

碑阳刻有发愿文及供养人的姓名。

题记布局有列无行,共计19列,每列最大达17字,字大小不一。

碑阳:碑面有上、下两龛。

上龛高31.5厘米,宽34.5厘米,进深8厘米,为拱形尖顶龛。

龛楣饰以双鹅交颈、口衔绶带;主尊为释迦佛像,面相已残,着变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腰束带呈十字形,结跏跌坐在榻座之上,衣裙半覆于榻座,手已残,裙褶饰以流水纹。

下龛高33厘米、宽40厘米、进深8厘米,为拱形龛,主尊与上龛相同,无榻座,主尊内着交领衫,不同于上龛。

碑阴的布局、风格、造像组合与碑阳大体相同,无题记。

上龛主尊面相已残损,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道袍,腰间束有玉;下龛主尊面相已残,可见双垂大耳,其他均同上龛。

上、下龛变化与碑阳相同。

以腰间束玉带区别于佛教的褒衣博带装束,另双鹅交颈龛楣也不是佛教造像的特征。

该造像碑的造像风格粗犷简练,佛道造像区别不显著,但其题记书法风格为典型的魏碑书法且具有地域特色。

介绍陕西铜川药王山导游词

介绍陕西铜川药王山导游词

介绍陕西铜川药王山导游词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闻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药王山导游词,便利大家阅读与鉴赏!陕西药王山导游词1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

我们此时此刻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闻名的十大名医。

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

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思念瞻仰。

此时此刻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

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石盆仙迹”四字。

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出名的药王山碑林。

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爱护河中发觉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

以后此处又接连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

到1934年时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

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闻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留意。

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展了报道,耀县碑林从今名声大噪。

经过屡次搬迁,碑林于1101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此时此刻这个位置。

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

现碑林共保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

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1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保藏最多,达35通。

魏碑俗称孩儿体。

,在外地鲜有保藏。

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宝贵。

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4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确定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

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

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

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开展的探究供应了珍贵的资料。

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

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

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表现研究【摘要】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的文化遗产,其意象艺术表现深受人们关注。

本文通过对造像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意象表现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之处。

通过分析造像碑意象的艺术表现,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象征意义,揭示了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本文研究的成果为深入探讨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意象艺术表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总结,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意象艺术、研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象征意义、影响、传承、表现、成果、展望、总结、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备受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研究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意象艺术表现,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还有助于揭示其象征意义和影响传承。

目前,关于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意象艺术表现研究尚有待深入探讨,有待发掘更多的潜在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旨在对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意象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石刻艺术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研究还将探讨陕西药王山造像碑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意象艺术表现,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造像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造像碑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雕刻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研究造像碑的意象表现,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象征意义,探讨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陕西药王山造像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推动古代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

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

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药王山是陕西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之一,自古称为“北五台山”、“磬玉山”,因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养生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后世尊称他为“药王”而得名。

它雄踞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景区面积10.1平方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医药保健名山,石刻艺术宝库”。

按照铜川市的城市规划,老市区为北市区,耀州区和新区组成铜川市之南市区。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南市区规模将不断扩大,成为拥有35万人的中等城市,在交通通达度上属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市区的发展,必将为药王山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目前,除药王山之外,南市区供市民假日休闲游乐的活动场所很少,这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匹配。

药王山地处耀州区城边,距新区只有十多分钟车程,距西安仅有七十里。

笔者认为,把药王山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南市区的文化公园,开设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地方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等五个文化游览区,充分展现铜川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场所和省内外游客了解铜川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并推动铜川市旅游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一、对孙思邈的身份重新认定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一位养生学家、长寿学家和气功学家。

药王山是因“药王”孙思邈而得名的,是晚清以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孙思邈而叫响的,但它更为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是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

佛、道合一,这在全国非常罕见。

那么,在该山建立佛教文化游览区和道教文化游览区,是否与孙思邈的身份相抵触?要阐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孙思邈的身份作重新認定。

在人们的心目中,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将他作为名医来宣传的。

正如人们所说,不提孙思邈的卓越贡献,不可能写出完整的中国医学史。

但历史上的孙思邈不仅精通岐黄之术,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大炼丹家。

耀县加强对“药王山石刻”等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工作

耀县加强对“药王山石刻”等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工作

作者: 赵兴益;王明皋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66-66页
主题词: 药王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陕西耀县;北魏;保护工作;保护管理;佛教艺术;碑石;
历史文化价值
摘要: <正>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

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

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

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

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

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

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药王山北朝荔非氏造像碑铭考释

药王山北朝荔非氏造像碑铭考释

药王山北朝荔非氏造像碑铭考释
罗丰;李星宇
【期刊名称】《文物季刊》
【年(卷),期】2022()2
【摘要】1988年发现于陕西铜川耀县稠桑乡西墙村的《荔非郎虎、任安保六十人造像碑》《雷伏娥、荔非郎虎造像碑座》和《荔非兴度观世音造像座》为北朝时期羌人合邑或家族造像碑,其上供养人题名较完整地还原了荔非氏等羌人家族的世系,
发愿文则体现出佛教信仰在药王山地区羌人聚落中的盛行。

碑铭所见造像者的居地、族属、谱系、婚姻等信息,或可深化我们对北朝渭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交流状况
的认识。

【总页数】10页(P106-115)
【作者】罗丰;李星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关中北朝造像碑龛楣道教图像考释
2."鄜县样式"造像的再检讨"鄜县样式"造像的再检讨——关于陕西北朝佛道"平行多线纹"造像——关于陕西北朝佛道"平行多线纹"造像
3.论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保护及发展
4.忽必烈征大理史事新证——新出元碑《故大理□□氏躬节仁义道济大师墓碑铭并序》考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始光元年铭年代新论

关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始光元年铭年代新论

作者: 石松日奈子[1];刘永增[2]
作者机构: [1]日本迹见学园女子大学;[2]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甘肃敦煌736200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107-117页
主题词: 魏文朗;始光元年;三原县
摘要: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作为北魏始光元年(424)的作品受到中国、欧美以及日本学者的注意。

无论是五世纪前半的中国造像史,还是在道教造像史上都极富研究价值。

本稿作者对铭文年号“始光元年”的判读提出了质疑,并对铭文中所见“北地郡三原县”的设置年代,以及长安周边的状况,特别是北魏势力掌据长安周边的时期作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公元424年时北魏势力极可能尚未到达长安周边,当然北地郡三原县也未设置。

所以,也就不得不说北地地区使用北魏年号“始光”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进而言之,将本石碑与同一地区的其他作品作一比较,在样式上可将本碑的年代放到公元500一514年间。

即接近公元500年这一时期。

其结果较之先前的研究,将魏文朗碑的年代推后了七十年以上。

自然朴质 率真烂漫—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管窥

自然朴质 率真烂漫—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管窥

以在凿刻佛像时附刻造像铭记,以说明 诞纰缪。而文字大致呈现四个特点:一是 “改革”。其中对北朝书体影响最大的是
造像原因。从北魏普泰元年始刻造像以 同音不同字,如“亡”“忘”“妄”等; 南朝的行草书,这在巩义石窟窟 二是一字多形,如“区”“众”等;三是 题记书法中是清晰可见的,其中《惠庆造
益 腐 败 , 阶 级 矛 盾 尖 锐 , 最 终 爆 发 了 之感。笔法多用圆笔,使转分明,笔画连 烂漫,不辨字形[4]:刻工根据石头形状刻
“六镇起义”与“河阴之变”。两次动 绵而具有行书笔意,部分掺杂有篆、隶之 字,字形大小不一,用字多俗体,笔画长
乱使北魏政权彻底瓦解,致使社会动荡 法,呈现出一种草稿与速写意味。
书法的结体多为平正宽博,其中部分结体 散”三个阶段。而石窟寺北朝题记书法整
第二,刻工。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
及笔画还留有篆隶书特征以及行草书笔 体结体宽绰疏朗、体态奇崛、形态恣肆, 多为当地僧尼、地方官吏以及身份不明的
意。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巩义石窟寺北朝造 已属北朝后期结体特征。其原因在于,北 善男信女、有钱有功之人私立。除去官吏
自然朴质 率真烂漫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管窥
内容提要: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书法为民间俗体楷书。本文以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为主线,通过论 述其刊刻的背景、成因以及演变历程等,来揭示巩义地区北朝造像题记楷书的特点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北朝;巩义石窟;造像题记;书法
文_王阁祥 陈璐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
苍劲老辣;笔画穿插避让得体;既有篆籀之 四、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文化价值
分析,我们可知其用字多俗体,结体平正宽
气魄,又有隶书之开阔、行草之灵动。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文化价值 博,笔法多变,吸收了南朝行草书笔法,记

陕西著名古建筑——药王山石刻

陕西著名古建筑——药王山石刻

陕西著名古建筑——药王山石刻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

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自唐迄今号称名胜。

这里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自有其天然奇境。

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

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

药王山石刻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

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山上尤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向往的医史、石刻艺术博物馆和朝山圣地。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

现存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

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

石窟造像中以第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3.3米。

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中国北朝至明代的碑刻、造像及摩崖石雕群。

在陕西省耀县城东2.5公里药王山上。

山因唐代名医孙思邈隐居于此而得名。

药王山在北朝时始凿佛教造像,隋唐两代曾建有宝云寺,并广开造像。

唐代以后,为孙思邈建祠,存留下一批与孙思邈有关的碑石。

将耀县城内保存的造像碑移置药王山陈列。

药王山石刻集中在显化台(又称北洞、太玄洞)、升仙台(又称南庵)2处,包括历史名碑、造像碑石和摩崖窟龛石刻造像3部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碑共150通。

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与诗画等。

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两种均为两面刻。

《千金宝要》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刻 4石。

《海上仙方》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枕上记》,第2部分为《养生铭》,第3部分是各种病症单方。

这些医药治疗方法和卫生知识,是孙思邈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和自己一生实践经验而汇集的精华,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造像碑的佛传图——以药王山碑林为中心

造像碑的佛传图——以药王山碑林为中心

造像碑的佛传图——以药王山碑林为中心
白文
【期刊名称】《敦煌学辑刊》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药王山造像碑佛传图像的构成及其以时间、空间为中心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北朝末和隋代佛传图像之间的差异和演变过程,揭示了造像碑佛传图像不仅是信仰活动的行为指南,而且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总页数】11页(P110-120)
【作者】白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3
【相关文献】
1.高丽末朝鲜初儒佛论争--以郑道传的排佛论为中心 [J], 吴京厚
2.印度波罗时期(9-12世纪)那烂陀大寺院佛传故事造像碑源流研究 [J], 王超
3.大理国密教佛王信仰与禅宗传持的密化——关于《梵像卷》“南无释迦佛会”祖师图序意蕴的再议 [J], 黄璜
4.大理国密教佛王信仰与禅宗传持的密化——关于《梵像卷》“南无释迦佛会”祖师图序意蕴的再议 [J], 黄璜
5.佛母图传: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摩耶夫人 [J], 任平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耀县志

耀县志

耀县志姓氏据1989年社会调查统计,全县常住户姓氏共405个,其中复姓6个。

现大体依各姓人口数为序,排列于后:张、王、李、杨、刘、宋、赵、任、陈、焦、阴、郭、雷、冯、郝、何、孙、崔、袁、席、吴、杜、安、马、白、田、左、封、侯、成、文、高、寇、丁、乔、朱、胡、段、党、董、曹、姚、唐、贺、师、韩、童、武、闫、兰、魏、郑、邹、肖、程、付、邱、周、蔡、辛、樊、常、谢、余、邢、穆、吕、支、梁、黄、毛、古、惠、许、幸、彭、边、徐、陶、柴、潘、谭、权、赫、房、关、石、姬、贾、屈、姜、于、龙、信、孟、秦、阮、路、汪、邵、苏、单、虎、薛、万、罗、国、钮、庞、沈、明、詹、米、南、斐、来、苟、温、费、吉、粟、员、时、史、韦、龚、聂、戚、荣、林、殷、尚、栾、商、梅、藏、骆、保、满、曾、倪、鲍、顾、祁、芦、廖、荆、孔、柯、范、岳、叶、包、巩、牛、葛、抗、艾、戴、邓、谷、扈、宁、巨、纪、黎、敖、旦、井、相、瞿、洪、书、翁、舒、耿、甄、俞、闬、钟、闵、代、盛、涂、夏、车、卫、江、行、蒲、淡、晁、步、符、管、鄢、燕、睢、祝、蒋、齐、蒙、褚、卢、向、邬、卜、慕、康、鲁、施、陆、申、原、司、章、桑、柏、强、郗、严、冀、刑、柳、娄、金、窦、翟、汤、庄、苗、花、尤、汉、霍、闪、冉、胥、傅、欧、钱、沙、连、景、毋、熊、宫、畅、宿、同、昝、第、容、查、方、和、华、赖、莫、土、郎、储、苑、尹、皮、过、茹、库、庹、郜、仇、卓、允、凌、元、桂、易、仝、项、牒、刁、由、习、仵、楚、鹿、盖、游、曲、皇、宜、暴、宣、凡、栗、居、仰、缪、於、秀、季、仲、狄、解、雍、奥、齐、卞、伍、索、运、阎、洛、饶、宗、谈、鞠、展、呼、银、升、、山、晏、拜、帖、富、英、鱼、蔚、勇、滑、海、别、买、班、巴、博、毕、畔、泮、喻、豆、拓、拿、难、颜、隆、令、蔺、络、广、可、阚、化、黑、具、军、俱、青、续、炊、春、敬、崇、折、芮、水、公、紫、祖、自、纵、隋、睦、押、芽、演、廷、赦、晋、诸、乐、遆、籍、邰、普、全、池、訾、铑、邸、官、勤、庋、覃、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
098Vol.142
北朝是一个风云多变的时期,有近200年的历史,此时是佛教进入中原并进行传播的鼎盛时期。

以耀县为中心的渭北中部,自晋代起就是佛教盛行的地区。

据统计,自晋代的妙德禅院起至北周时的崇庆寺,仅耀县附近就有庙宇十六处之多,而且规模宏大,僧尼众多。

东汉末年,其宗主张鲁降曹,北迁到关中,于是道教在关中地区兴起并扩展[1]。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耀县当时是汉族移居、游牧民族内迁的汉、游杂居地区之一,人们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抗与冲突、共生与共荣的长期相交相融中,构成了雕凿造像的基本信仰群体,加之耀县盛产磬玉石,一种传播佛、道思想的造像碑就由此产生了。

耀县北朝造像碑收集得比较集中,造像碑特点明显,其蕴含着的历史、经济、佛、道教等文化信息是研究北朝社会文化演进、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

耀县北朝造像碑题记书法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是遵循民间书法的轨迹,从汉魏时期的隶书直接演变而来的。

由此形成的魏碑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并对清末中国书法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药王山碑林的由来及概况
陕西铜川药王山碑林(原耀县碑林)始于1906年,1936年在耀县政府西竖立展出,被命名为耀县碑林。

1989年在药王山建碑廊陈列展出,耀县碑林正式命名为药王山碑林。

展岀的造像碑主要为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到隋、唐共计73通碑石,其余及后来陆续收集到的均未展出。

《中国百科全书》载:“佛道造像合雕多见于耀县。

”药王山碑石的存量仅次于西安碑林,是国内收藏北朝造像碑最多之地,佛道合龛造像碑居全国之首。

其中《魏文朗造像
碑》为北魏始光元年(424)所作,因其成于太武帝灭佛之前的北朝初期,更因佛、道合龛一碑而格外引人注目,是目前所知此类造像碑中最早者,并与北朝新天师道首领寇谦之创立道教尊神形象为同一年,从而堪称国中一绝[2]。

耀县碑林清末时拓本已在西安、北京琉璃厂等古玩铺子流布。

鲁迅日记中记载鲁迅曾两次购买耀县碑林拓片。

书法大师于右任于1920年、1926年两次来耀县,寓居药王山多日,他曾把《姚伯多造像碑》《广武将军碑》与《慕容恩碑》称为“三绝碑”,当时耀县碑林尚未成型,好多魏碑还散布在民间或埋在地下,否则于右任的评价肯定会涉及到别的碑石[3]。

2 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保护与发展情况
药王山造像碑只展出部分,其余还保存在库房,没有发挥文物的价值。

药王山碑林造像碑因受展区限制只展出了73通,有些造像碑的题记字体已经漫漶,收集到时碑头己遗失,碑体残缺。

文物部门根据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规定,已经对所有造像碑编号、造册、登记。

因部分造像碑还保存在库房里,不便于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没有发挥造像碑的文物价值。

研究成果多集中个别造像碑,其他造像碑还需深入研
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药王山造像碑研究有一些成果,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个别造像碑,如《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记》研究的成果比较多,而其他造像碑多是在著作和文章里面有所涉及,研究成果比较少,还需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造像碑多是简单陈列,缺乏深度保护式的发展。

药王山造像碑的保护主要是展览式陈列,文字说明也比较简单。

由于造像碑年代比较久远,加之游客对北朝历史知识论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保护及发展
张青荣
(陕西铜川药王山管理局,陕西…铜川…727100)
摘 要:药王山北朝造像碑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对其保护和发展力度及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章在分析铜川药王山造像碑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之后,提出了对其开发和发展的思路,即对药王山造像碑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其旅游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相关文创产品。

关键词:药王山;北朝;造像碑;保护;发展作者简介:张青荣(1971—),女,文博初级二档,主要研究方向:北朝造像碑书法史、北朝造像碑保护及发展。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99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0(上)知之甚少,误认为造像碑就是墓碑。

游客对造像碑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认识不够和理解不深刻,好学的游客问工作人员造像碑的含义,马虎的游客直接说造像碑就是墓碑没啥看头,没有发挥造像碑应有的价值及作用。

造像碑的保管不是保护。

因受展区限制,展出的造像碑陈列比较拥挤,有的用玻璃罩起来保护,还有部分造像碑放在库房保管,这样不利于造像碑的研究和发展。

对文物的保管并不是保护,保管只是储存文物的一种方式,而对文物的保护包含对其研究、发展及开发等。

因此,要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展示出来,发挥文物的应有价值,深入研究造像碑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这样才是正确的保护。

3 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保护与发展思路
对北朝造像碑的保管并不等于保护,而应该邀请文物研究专家对造像碑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既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1 在保护中开发造像碑的文物旅游价值
我们要对造像碑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并结合铜川的旅游景点、地理风貌、人文条件、产业特色,走出一条造像碑书画艺术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按照文化旅游的要素进行保护利用与合理配置。

药王山碑林造像碑比较集中,可以借助药王孙思邈的知名度,加强对药王山碑林及其造像碑艺术的宣传和推广。

西安碑林博物馆就以北朝的造像碑为主新建了一个展馆,不但增加了游客量,还普及了造像碑的文物知识。

可以设计一条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向东连接临潼博物馆、向北连接药王山碑林的魏碑旅游专线,同时可开发其他旅游产品。

另外,造像碑书法大多属于魏碑体,将一些名碑题记书法刻碑立在别的景点,并加以适当介绍,形成的书法景观可以吸引游客,从而增加碑林景点的游客数量。

3.2 在保护中发展造像碑的书法艺术价值
北朝造像碑书法是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北朝药王山乃至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体形成的长安书体与洛阳体是魏碑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朴拙自然、不记工拙、率尔信手,点画之放逸、结体之奇肆、风格之烂漫,充满了真情实意和奇思妙想,为后代书法家对其进一步加工完善、开创出新的风格面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4],如《姚伯多造像题记》《张僧妙法师碑》是书法界临摹和学习的样碑。

做好北朝造像碑书法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对于
弘扬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铜川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文物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充分利用媒体,加强造像碑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认识到造像碑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造像碑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北朝造像碑中,有一些造像碑的知名度很高,在书法界有一定的影响,如《姚伯多造像碑》的书法是北朝石刻中之奇品,被誉为国宝,国内外书法界、历史界对其非常重视,该碑在日本书学界的影响也比较大。

另外,还有《夫蒙文庆造像题记》等造像碑题记的书法非也常有名。

因此,策划与这些造像碑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不但可以再次提高它们的知名度,还可以普及文物知识,如在全世界征集有关《姚伯多造像碑》书法的研究论文和临摹作品的评奖活动。

3.3 在保护中开发与造像碑相关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创意者以文化为基础,创新为手段[5],在汲取原来历史文化及其元素的基础上,凝练成新的创意和设计思路,并加工成文化产品。

根据造像碑的清晰程度、价值、可传播性等因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及衍生品,如出版系列北朝造像碑书法艺术的碑帖(处于对原碑的保护,有的不能再反复拓印)。

这些碑帖有利于书法爱好者的学习,也有利于造像碑书法艺术的推广。

在这方面,专家、学者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深入。

可以把造像碑的书法做成系列文化礼品,进行销售和推广;可以研究并出版与造像碑有关历史故事的通俗读物;可以从造像碑上的图案及其造像汲取文化元素,制作成旅游产品,进行推广。

对药王山北朝造像碑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发展及开发应该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保管与保护的关系。

可以联合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利用其学术优势,对造像碑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造像碑的旅游价值、书法文化艺术价值,联合有关文化公司开发与造像碑相关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改,张光溥.药王山北朝碑石研究[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2]李凇.长安文明与宗教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耀州史志办.耀县碑林钩沉[EB/OL].(2017-03-27)[2018-10-20]./html/zjyz/yzsz/wsyz/201703/11727.html.
[4]岳红记.“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易平.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