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教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气温曲线图、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2、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1、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2、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看板书,话
收获!
依据板书逐一进行总结!
沙场点兵1、读某地一天中的4次气温观测值,日气温最高值出
现在( C )
A、2时。
B、8时。
C、14时。
D、20时
2、玛纳斯2012年9月22日,日最高气温25℃,日最低
气温10 ℃。
问:玛纳斯2012年9月22日的气温日较差
是( C )
A、25℃
B、35℃
C、15℃
D、10℃
思考、作答。
课堂结语同学这节课学的很扎实,老师为大家的精彩的表现感
到高兴!我建议: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精彩的表现而鼓
掌!
鼓掌!。
人教版七上《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读等温线模式图,将等温线读图规律应用于实际等温线图的阅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地理图表进行地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掌握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分布的这三条规律分别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课件)
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纬度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
板书
设计
二气温的分布
小组得分
由等温线的特点引申到所有等值线的特点
回忆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数值的变化与等高线的疏密代表什么含义?由此探索等温线的闭合中心与疏密代表的含义。
读等温线模式图
1、等温线闭合代表的气温中心
2、等温线疏密表示温差大小
3、等温线延伸方向说明气温数值的变化方向
4、等温线凹凸判断温度值的高低(学案第二题)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第三题,结合世界年平均气温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探究的问题,最后由组长汇总本小组探究结果,限时5分钟。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过渡
提问
学生活动
探索规律
判读
小组探究
归纳总结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12.12 授课班级:七(22)班
一、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课本中的天气和气候中两个重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本节讲述其中的要素之一:气温。
本节既是第一节天气知识的延伸,又是学习第三、四节降水与气候知识的基础,其内容更多的是为气候知识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概念及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气温与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
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规律,以及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起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气温数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气温分布规律,展开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5. 气温数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数据的应用,气候现象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图表分析法,直观展示气温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气温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现象。
2. 讲授: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分析: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等。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环保建议。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气温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练习题: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数据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 学生报告:让学生就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报告,评估其表达和归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气温变化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2. 气温分布图:用于分析气温分布特点。
3. 气温数据资料: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4. 环保案例:用于讨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气象学的了解。
2. 组织户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1)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标与教材(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课标分解】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气温的变化运用某地气温资料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说出绘制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气温的分布阅读图3.17阅读图3.18阅读图3.19和3.20 归纳归纳归纳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等温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不同季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这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气温的测量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年变化:介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即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原因。
让学生观察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图的阅读:讲解等温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气温变化情况。
气温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温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差异等。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气温及气温的表达方式。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图,初步学会绘制并分析一个地区气温变化特点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形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2)通过绘制气温柱状图,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方面的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
教材还有一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即为完成课标中要求的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设计了一些读图和绘图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让学生掌握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气温的时间变化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关于绘制气温曲线图,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比较容易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掌握,但学生在气温年较差理解方面有些不足,需要一定的练习加以强调和巩固。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法、分析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铅笔、橡皮、直尺等绘图工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举例说出气温和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多媒体展示图片分析图片,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什么是气温及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气温?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什么?气温的观测仪器主要有什么?1.你会读温度计吗?展示:温度计图片问:你会读温度计吗?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展示:一日内不同时间温度计图片观察: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温度值问:一天的日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的?承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运用讲授法,清晰地呈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突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重点,强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地图阅读技巧以及一些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等知识。他们对气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气温的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观察、实践来掌握知识,对于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更容易产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但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气候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气温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图像资料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2、学生观察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完成探究二。
3、观察登山视频,分析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完成探究三。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定向导学
教师大屏幕展示南北方景观图片,播放歌曲《南山南》,请学生指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别。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导入新课—《气温的分布》。
教师利用图片和音乐导入新课。
学生分析作答。
激发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气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
1、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如图C处)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还是高温中心?
(讲练结合,典型例题)。
2、探究二、同纬度陆地与海洋,冬季与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同纬度地带:冬季气温:海高陆低;夏季气温:陆高海低。
(联系夏天去海边玩的生活实际)。
3、探究三、同一陆地,高海拔与低海拔处,气温的分布规律。
同一陆地:低海拔处,气温高;
高海拔处,气温低。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
教师课件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指导学生逐个探究。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展示交流
学生分析并回答等温线的相关知识。
展示等温线模式图。学生回答,教师精讲强调要点。
学生展示回答。
1、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
2、教师精讲强调要点,加强理解。
合作探究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探究一、气温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规律。
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海滩、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讲授新课(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①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②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并展示温度计的实物图片。
③说明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展示某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总结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气温的年变化展示某地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数据,让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通过分析曲线图,引导学生归纳出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则相反。
(3)世界气温的分布①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②讲解等温线的含义: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线。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教学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教学案
学科初一地理编号主备人王培莉执讲人王培莉时间2013.11.16
审核人
最高气温:月
最高气温:月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以为周期的变化
表现气温日较差: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差
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陆地海洋海洋
最高气温:
月最高气温:月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表现最低气温:
月最低气温:
月最低气温:
月最低气温:月
为什么海洋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总出现在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值后的一个月?一天午后2时左右
日出前后
一年7
18
2
1728
海陆物理性质不同。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中心素养】综合思想、天文实际力【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归结世界气温散布特点。
【教学目的】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依据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总结气温的散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散布规律,剖析影响气温散布的要素。
【教学方法】比拟法、计算法、探求讨论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时变化。
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散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水平。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点先生阅读资料P54〝气温的观测〞停止思索回答。
提问:〔1〕气候观测中的气温是离空中多高处的气温?〔2〕气候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普通在什么时间停止?〔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普通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先生回答后,教员点评。
义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员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屡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点先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区分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先生回答后,教员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义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员提问,依据生活阅历,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如今什么时分?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教学案
学科初一地理编号主备人王培莉执讲人王培莉时间2013.11.16 审核人授课班级
3-5
课型
新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共1 课时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
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案
【课前预习及要求】
依据导学提纲自主学习课本,将正确答案的问题在课本上划出,将有疑惑的问题求助组内其他同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导学提纲上做出标记。
【学习过程:】
【模块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气温是用测量的,单位符号记作“”,读作“”。
2.一天当中最低气温出现在。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
4.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5.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接受的多少不同。
6.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7.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月,南半球出现在月。
【模块二】、知识梳理
1.根据下面的等温线图,叙述正确的是()
A.表示的是北半球一月等温线的分布图
B.表示的是北半球七月等温线的分布
C.表示的是南半球一月等温线的分布
D.表示的是南半球七月等温线的分布
2.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59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约低()
A.30℃
B.18℃
C.20℃
D.25℃
3.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4.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
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
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
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
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
5.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C.中纬度气温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模块三】重难点释疑
日变化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模块四】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试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蕴函的地理原理。
点拨:很多诗句都有写景状物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真实写照,都能够用地理原理加以解释,但要善于抓住其关键点。
本题就是要把握气温的变化导致物候的不同这条线索。
答案:由于山地区域海拔较高,山地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当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各地植物的花期过后,山地的寺庙里桃花才盛开,可见地势的高低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引入:我们每天都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
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中与气温有关的例子?(学生讨论)
过渡:气温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那么气温是如何测出的?
阅读:课本p50页阅读材料(由1学生读)
读图:图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小组合作完成)
探究:既然能计算日均温,那么月均温、年均温会计算吗?(小组合作完成)
过渡: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如何预报的?(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一年中呢?(由此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
二.气温的变化
提问:读图3.12、图3.13,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讨论比较,老师也可地引导、提示)
结论:图纵坐标都表示气温,横坐标都表示时间。
(老师正好可引导生分别分析出若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问: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何时?一年中呢?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间接结论:通过计算,可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一年中,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
小结: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总结反思
畅谈收获
本节课据学生的知识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知识梳理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