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运算定律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a-b+c=a+c-b
7、连除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 a÷b×c=a×c÷b
三升四数学·暑假衔接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1、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4、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示:(a+b)×c=a×c+b×c a×c+b×c=(a+b)×c
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a-b+c=a+c-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连除定律: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a÷b÷c=a÷c÷b a÷b×c=a×c÷b
三升四数学·暑假衔接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定律】重点知识点
1、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交换律: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则称: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若干个数相乘,改变他们的运算顺序,积不变。

主要公式为(a×b)×c=a×(b×c)它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

在日常生活中乘法结合律运用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在一些较复杂的运算中起到简便的作用。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和不变。

字母表达是:a×(b+c) =a×b+a×c变式一a×(b-c) =a×b-a×c变式二a×b+a=a×(b+1)a×b-a=a×(b-1)【考点透析】例1: 999×99 + 199=999×(100-1)+199=999×100-999 +199=99900-800=99100拓展:(1)999×999+999 (2)9999×9999+1999例3:111×37+999×7解析:原式=111 ×37 + 111×9×7=111 ×37 + 111×63=111 ×(37+63)=111 ×100=11100拓展:(1)23 ×24 + 12 ×54 (2)82 ×26 + 52 ×59例3: 401 ×25 – 25=25 ×(401-1)=25 ×400=10000拓展:(1)25×99 (2)125×32×25 (3)444×25 例4:78×135 – 78×12 – 78×23= 78 ×(135-12-23)=78 ×100=7800拓展:(1)112×45-112×23 +112×78导师签字:主任签字:。

运算定律 单元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 单元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17——P31二、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运算定律……………………………………………………3课时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总结规律。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提高计算速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总复习11 式与方程(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总复习11 式与方程(1)

返回
含有字母的式子。
(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而且还可
以表示一个数量。
(2)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四则运算的方法等来化简含有
字母的式子。
返回
式与方程(1)
等式与方程
方程
相关 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概念
方程的解的含义:等式
意义:表示相等
关系的式子叫做
等式。
解方程的意义: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解方程。
联系 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包含方程。等式与
方程的关系如下:




返回
式与方程(1)
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
然成立。
解方程的方法
1.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x=

x=24÷4
x=6


x- x=


解: x=




x× =


×



x=

返回
式与方程(1)
3. 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n表示自然数,2n就可以表示偶数。……( √)
(3)因为22=2×2,所以a2=a×2。……………( ×)
苏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7 总复习
式与方程(1)
整体回顾
知识梳理
综合运用
课后作业
式与方程(1)
整体回顾
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起来。
比a多3的数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单元分析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单元分析

《运算定律》单元分析教学目标1.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掌握运算定律。

2.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选择算法。

乘法分配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把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加以系统编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揭示运算定律的例题都是以实际问题来呈现的,结合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不仅教材中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还让学生举出实际的例子,从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本单元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改变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倾向,因此在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第一部分是加法运算定律,安排了三道例题。

第一道例题是学习加法交换律。

例题是通过一个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的原意来呈现的。

得出3+4=4+3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加法交换律。

第二道例题是学习加法结合律。

例题是通过计算三堆苹果个数的和来呈现的。

可以先算前两堆的个数和,然后再加上第三堆的个数;也可以先算后两堆的个数和,然后再与第一堆的个数相加。

两次计算结果相同。

得出等式(8+4)+6=8+(4+6)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出加法结合律。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通过观察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如通过图形、数量、数字等
进行大小的比较。

2. 数的排序。

学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数的排序,比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3. 数的进位与退位。

学习在10以内的数中,理解和应用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比如在做加法和减法计算时,当个位进位到十位或退位到个位时的操作方法。

4. 两位数的认识和写法。

学习认识两位数,理解其由十位和个位组成;学习两位数的
读法和写法。

5.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习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比如先计算个位数,再计算十位数,并进行进位或退位操作。

6. 两位数的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习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合并计
算的方法,通过综合应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习将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
结合,通过练习培养运算能力。

8.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口诀。

学习加法口诀:“个位相加,十位随便带”;学习减
法口诀:“先比个位,借十位减个位”。

9.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中的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一填一填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①49+□=73+49②37_times;28=□_times;37③□+136=□+55④61_times;□=44_times;□⑤(74+39)+61=74+(□+□)⑥25_times;(4_times;18)=(□_times;4)_times;□⑦167+256+333=256+(□+333)⑧15_t imes;12_times;6=12_times;(□_times;□)上面8道题中,_____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_____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_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二辨一辨(1)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道理其实是相同的.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 )(2)68_times;97+3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写成68_times;(97+3),可以使计算简便.( )(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同时使用.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 llip;_hellip;_hellip;( )(4)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_times;(b_times;c)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_he llip;_hellip;_hellip;_hellip;( )三计算1 直接写出得数.160+70= 18+35+5= 15+(25+7)= 46-(21+9)=480_divide;40= 24+6+19= (13+29)+11= 200-90-10=370-80= 26_times;5_times;2= (9_times;8)_times;5=140_divide;2_divide;7=5_times;17= 13_times;4_times;5= 2_times;(11_times;15)= 91-(61-21)=2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208+45+55 86+79+14 23+(159+77)32_times;4_times;5 25_times;13_times;2 6_times;(19_times;5)18_times;35 256+307 24_times;25四解决问题1 公园里有3棵古树名木,第一棵古树的树龄是480年,第二棵古树的树龄是175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比前两棵古树的树龄之和还多20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是多少?2 18个鸡蛋装成一纸袋,4袋装一盒,5盒装成一箱,一箱有多少个鸡蛋?3 交通事故猛于虎,会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下面是城南城东城西辖区内月交通事故起数统计情况.辖区合计(起) 九月(起) 十月(起) 十一月(起)城南 84 68 32城东 75 48 25城西 45 88 12算出合计数,观察表中数据,你有发现吗?写出来.4 地铁站附近有一个长60米,宽12米的停车场,用来停轿车,可以停放多少辆?车辆种类轿车大型客车摩托车每辆占地面积(平方米) 15 40 2如果改用作停放大型客车或摩托车呢?。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分析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分析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分析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数学运算的性质和规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定律,并能够熟练运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基本定律;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数学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定律。

(2)掌握从运算定律解题的方法。

(3)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数学运算实例,引导学生归纳运算定律的特点和规律。

2.比较法:通过运算定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在不同运算中的应用。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列举一些简单的运算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运算定律的重要性。

2.概念解释: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3.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归纳总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定律,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4.讲解运用: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运算定律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运算定律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延伸:通过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7.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运算定律理解不深,导致在实际计算中不能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灵活运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例子。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知识点和运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运算顺序,总结运算规律。

3. 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生:喜欢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

(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生:……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生举例验证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 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生说师板书: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师:a.b指的是什么?[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定律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混合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对于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运算定律的应用3.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示例、运算定律的应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道具:如计算器、小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如:23 + 15 × 4,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同时,给出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操练(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

第七单元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七单元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七单元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进行求解。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带中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引入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巩固提高: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4.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 测试: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四年级下册1到8单元的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1到8单元的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1到8单元的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 就像一个超级运算组合,四则运算里每个运算都有自己的小脾气。

加法是把东西合起来,减法是把东西分开,乘法是好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简便算法,除法呢,就是把东西平均分。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这就好比排队,大家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走。

比如3+5 - 2,就先算3+5得8,再算8 - 2等于6;4×6÷3呢,先算4×6得24,再算24÷3等于8。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乘除法就像贵宾,要先招待它们。

比如2+3×4,不能先算2 + 3哦,得先算3×4 = 12,然后再算2+12 = 14。

4.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 括号就像一个小城堡,里面的先算。

例如(3+5)×2,先算括号里的3 + 5等于8,再算8×2等于16。

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 就像看一个小玩偶,你从前面看它可能是个可爱的笑脸,从侧面看可能就是个小耳朵。

比如说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也是一个正方形,但是从上面看还是一个正方形,不过这也是不同的观察结果呢。

2.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地方看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那种),如果从正面看,可能都看到一个正方形,这就是形状相同;但如果从侧面看,正方体还是正方形,长方体可能就是长方形了,这就是形状不同。

三、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a + b=b + a。

- 这就像交换两个小朋友的位置,他们的总数是不变的。

比如3+5 = 5+3,不管是先有3个苹果再加上5个苹果,还是先有5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最后都是8个苹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表示的3倍是多少或3个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1)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应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除法性质:a÷b÷c=a÷(b×c)第二单元位置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

例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列上。

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行上。

如:(3,6)和(1,6)都在第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各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1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

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

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

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

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

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

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

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

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
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

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

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

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

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

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

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

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

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

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

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

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

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

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

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

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

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 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

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

通过算和
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

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

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

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

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

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

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