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
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线教育的普及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本文将从实际的创新实践出发,探索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学校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传统上,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材的质量有限,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不再受制于地域和财力。
在这方面的创新实践中,可以以远程教学为例,通过建设教育云平台,将国内外一流的教学资源共享给贫困地区的学校。
这样,即使是偏远的山区学校,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到与全国顶尖学校同步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们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们也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二、在线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在线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意味着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在线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建设教育直播平台,建立远程教育体系。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城市的优秀教师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农村地区,这样,贫困地区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与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接触。
也可以通过移动端应用,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这样,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主动性。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贫困地区是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其中,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提出改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1、教育资源不足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数量和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一些学习条件较差的孩子难以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和态度,并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同时,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因素。
2、师资力量不足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经济状况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当地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使人才流失与老师职业发展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育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长期处于教育短缺状态。
此外,一些学校的质量不好,学生的科学基础和语文能力欠缺,对于竞争力高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较低。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补贴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提高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的设施和师资水平,使得教育资源在一些贫困地区能够平等地优化分配。
社会力量在帮助解决教育困境中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一些爱心组织设立的援助基金可以为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提供帮助,并且使教育帮助行动更加实现地地贯彻到位。
3、完善师资培养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力量,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和职业对教师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激励,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投身教育教学。
4、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和方式进行对家庭教育的留意,对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5、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要重点从教师和学校整体上进行提高和改善。
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三篇
学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三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1一、目标任务从20xx年起,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减、助、奖、贷、补等形式的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
实施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工程,解放农村劳动力。
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实施帮扶和援助,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学前教育: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行政村延伸,到2017年,在全市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使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按标准配齐配足幼儿教师,配备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
到2020年,实现全市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对接受学前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免收保教费。
(二)义务教育:改善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2017年,使全市农村学校教室、桌椅、图书、运动场地等教学设施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基本满足生活需要。
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任务,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家庭倾斜。
到2017年,加大职业教育免费力度,提高中职助学金标准,所有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
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大体相当。
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面向就读中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推动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过程。
教育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措施,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需求,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是当前教育扶贫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库、共享教育资源平台等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教育信息化深度挖掘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供给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使用,提高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效益。
二、建立网络化学习平台。
通过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可以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学服务。
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网络化学习平台上开设公益课程,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在线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获得和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资源。
三、推广远程教育模式。
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搭建起覆盖广大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可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四、开展在线培训与就业指导。
针对贫困地区的青年人群,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提高贫困地区的就业能力。
通过在线培训,使贫困地区的青年人获得从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机会。
五、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精准扶贫。
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数据,深入分析教育状况和需求,制定精准的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措施。
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网络化学习平台、推广远程教育模式、开展在线培训与就业指导,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等措施,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湖南武陵山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扶贫机制创新的研究对于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讨湖南武陵山区的扶贫机制创新。
在精准扶贫的指导下,湖南武陵山区创新了扶贫对象的确定方式。
传统的扶贫方式通常以农村贫困人口户籍登记为主要依据,而在湖南武陵山区,采用了大数据分析和定点帮扶的方式,将扶贫对象从人口转变为家庭单位,更加准确地确定了贫困人口。
通过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档案,及时、精确地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和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政策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政策。
对于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重点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对于贫困妇女和残疾人,重点发展社会扶贫,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
湖南武陵山区还创新了扶贫补贴的方式,采用了“按需分配、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量身定制扶贫补贴标准,更加精确地发放扶贫资金,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扶贫模式通常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工作中引入了社会力量,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单一模式。
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益机构合作,建立了帮扶单位和贫困户的对接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湖南武陵山区还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展产业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过程中注重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工作的透明和公正。
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日常监督和临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存在的漏洞,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湖南武陵山区还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按照扶贫目标和指标,对扶贫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及时调整扶贫政策和举措,提高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机制创新
宏观经济11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机制创新李 璨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大多数剩余贫困人口仍然集中在几个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片区。
本文就新时代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的扶贫开发机制进行了分析,发展和创新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创新机制,从而确保2020年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9-0011-01一、引言“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力图在2020年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以下。
大多数剩余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广阔,往往涉及多个省市。
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继续贯彻“精细化”的扶贫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在宏观层面设计一套合适的机制来保障片区内部各市县协调共同发展,互相带动,按照“以扶贫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扶贫”的思路,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二、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一)明确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目标。
首先,减少贫困人口,实现贫困群体的自身持续发展是扶贫工作的根本目标。
过去十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的实施,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很多村庄仅剩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生存条件恶劣,而其中大多数50、60岁的人口都能参加劳动,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改变贫困状态。
因此,要根据当地贫困人口的特征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推行合适的扶贫项目,让留守在农村的贫困人口受益。
其次,连片特困地区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扶贫开发,其目的是使这一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有较大改善,片区内各个县市实现竞争合作下的联动的经济发展。
教育扶贫帮扶工作措施
教育扶贫帮扶工作措施教育扶贫帮扶工作措施引言: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投入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从而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实现教育与扶贫的双赢。
教育扶贫的目标是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育扶贫的工作措施,包括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评估机制和实施精准资助等。
正文:一、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工作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建设和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确保学校的基本教育条件。
2. 提供优质的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使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与城市学校相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3. 增加教师编制,吸引城市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机会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1. 建设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中心,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2.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3. 提供职业教育的经济扶持政策,包括奖学金、贷款和创业支持,鼓励学生投身于创业或就业。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以下是加强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1. 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和课程设计等。
2. 发放教师奖励和津贴,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并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水平。
四、建立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机制是保证教育扶贫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建立评估机制的具体措施:1. 设定扶贫目标和指标,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篇一: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一、国内学者对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林毅夫(2004)通过研究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发现,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去掌握这个机会。
胡平(2006)则认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扶贫开发机制、扶贫投入机制,以提高扶贫效率。
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朱海俊(2007)认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新的制度设计。
他建议“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村自治组织”。
给农村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环境,这是农村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保障。
康晓光(2008)从贫困成因的角度提出反制度性贫困、反区域性贫困和反阶层性贫困三种反贫困战略,这为中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龚娜、龚晓宽(2010)总结,我国扶贫的具体模式很多,主要有以下8种:(1)财政扶贫模式。
主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税收优惠,直至全部取消农业税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
(3)“温饱工程”模式。
以增加物质投入,普及良种良法为手段,采取“以物放贷,以粮还贷”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的一种扶贫形式。
(4)产业开发模式。
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这是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产业开发模式实施的主体多元,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在全面实现脱贫中起的主要作用
WISDOM EXCHANGE区域治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在全面实现脱贫中起的主要作用*广西开放大学 韦武超,黄丽婷摘要:教育是国家和地区得以发展的基础事业,而教育扶贫是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将教育扶贫作为强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建设的有效途径,这既是提高贫困人员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又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以民族地区为例,针对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扶贫;脱贫攻坚;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1-0246-000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81.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累计投入68.8亿元,分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各类扶持项目。
2018年年底,2390个人口较少民族行政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12.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3.88%。
1042个贫困村有756个村脱贫退出,占贫困村总数的7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民族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就业等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在教育扶贫、脱贫攻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和解决。
为此,本文立足于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现实意义,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策略进行探究。
一、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一)基础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截至目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所公办小学,教学楼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修和整改,部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学楼采用了钢筋混泥土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2020年,许多民族地区的小学分别得到了扩建和完善。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人数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教师的学历也不断得到提升,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约75%以上,青年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提升。
教育精准扶贫方案
教育精准扶贫方案在当前扶贫工作中,教育精准扶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因为教育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扶贫目的。
下面,我将结合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分享一些教育精准扶贫方案。
一、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教育各个层次的基础,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做好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但是,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较少,很多家庭无法负担高额的幼儿园费用,使得孩子们的成长受到影响。
因此,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设施和师资条件。
政府可以增加对贫困地区幼儿园的补贴力度,提高师资待遇和配备,同时加大对学前教育设施的设立力度。
2、实行“一村一幼”工程,将幼儿园建立在贫困地区村庄中,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同时大大提高幼儿园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推进“小区园”计划,鼓励在贫困地区居民小区或闲置厂房等场所建立幼儿园,降低家长的负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
二、义务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是贯彻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步骤,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和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目前,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尽人意。
因此,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是需要重视的。
对于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名校支援计划,通过名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之间的互动,实现名校对贫困地区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支持,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2、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加强贫困地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同时,注重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方法。
3、加强空巢学生工作,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服务帮助,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案。
其中,教育精准扶贫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育投入
教育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设施等方式来加强教育投入。
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建立教育扶贫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教育扶贫机制,制定相关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教育扶贫,共同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三、加强教育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政府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推广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推广教育信息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平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在线教育资源。
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建立教育扶贫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推广教育信息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
精准扶贫教育
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精准的手段和方法,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提高教育水平,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措施、教育资源、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精准扶贫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情况。
一、政策措施为了推动精准扶贫教育,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在教育投入方面,国家增加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并将其纳入到财政保障范围。
其次,通过建设教育扶贫项目,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包括课本、文具和校园建设等。
同时,国家还通过教育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特殊教育补助,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资源精准扶贫教育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建设和教学设备滞后,教师队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通过向贫困地区派出优秀教师,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此外,国家还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教育资源。
三、师资培养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一位良师益友的存在非常重要。
因此,在精准扶贫教育中,师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国家通过对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免费师范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
同时,国家还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奖励,以激发教师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国家还鼓励师资的流动和交流,通过教师互派和学校联盟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水平。
四、实践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准扶贫教育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使得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学设备和课堂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培养,使得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教育需求。
此外,通过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范围得到了扩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然而,精准扶贫教育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也成为了改变传统扶贫模式的一种新方式。
在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扶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出现,为解决民族地区扶贫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和帮助,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居民获得教育、就业、医疗、商业等权益的能力。
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息,贫困地区居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创业支持和帮助,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通过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支持,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
通过互联网平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外界进行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为农村电商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和经济系统。
要推广和落实“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社会也需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扶贫行动。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将会不断壮大和完善,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实施效果研究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实施效果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贫困生教育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旨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融入社会。
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够解决贫困生教育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近年来,对于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实施效果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发现。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精准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的帮助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首先需要对资助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这些学生进行评估。
通过调研发现,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使得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资助金,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精准资助政策也为贫困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很多高校在实施精准资助政策的也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比如免费的辅导班、实习机会等。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精准资助政策对高校教育公平的促进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教育公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愈发显著。
面对这一问题,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高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缩小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
通过资助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教育是重要的方面之一。
教育是扶贫的基础,改善教育状况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探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以期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贫困地区教育现状1. 教育资源匮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是当前贫困地区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这些地区的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缺乏。
很多地区的孩子们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2. 学生辍学率高由于家庭贫困和就业压力,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面临辍学的风险。
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将使他们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
3. 教育质量低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育质量整体较低。
这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些问题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二、改善途径政府应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备。
包括改善校舍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增加教职工数量和质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完善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比如对学费、书本费、交通费等进行资助。
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减少辍学现象的发生。
3. 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使得教师更有动力,更愿意留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展特色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教育,比如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更具特色,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5. 强化家庭教育,形成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坚持教育精准扶贫 有效实现教育公平
坚持教育精准扶贫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是人类的立身之本,也是改变命运、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差异巨大,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西部与东部等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存在较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提出了坚持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支持,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教育扶贫的重视扶贫攻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教育是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变命运,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逐步摆脱贫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三区三州”教育支持计划、“双减”政策等,旨在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加快教育发展,推动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许多公益组织、企业以及爱心人士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教具,开展义教义读等活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针对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现状,政府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通过定向帮扶、资助政策、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1.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将大力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校舍设施、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确保贫困地区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2.制定扶贫政策。
政府积极出台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如“双减”政策,减免学杂费、寄宿费等,降低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经济负担,鼓励更多的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入学校就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和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执教,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三、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前言贫困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国家扶贫目标,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局限性和不足,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并实施精准扶贫工作。
背景学校位于贫困山区,拥有一些家庭贫困、困难的学生。
学校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些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前景。
然而,学校发现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监测机制不够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存在滞后等问题。
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组,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
实施方案1. 完善扶贫监测机制学校建立了扶贫档案,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且全面的调查和掌握。
学校聘请了专门的扶贫工作人员,分别负责监测和收集贫困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
目的是及时掌握和了解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为精准扶贫提供贫困学生的基础信息和数据支持。
2. 设立情感关爱中心学校成立了情感关爱中心,专门为贫困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中心负责为家庭困难、空巢老人、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帮助,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心。
此举有利于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安全、满意感和归属感。
3. 建立资助机制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以便为经济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在资助的过程中,学校不断优化资助政策,明确奖励条件和资助标准,提高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档次。
同时,为了确保助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学校成立了资金管理委员会和财务审计机构,对使用资金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4. 促进技能培训对于贫困生的培训和发展,学校积极推动技能培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并通过扶贫工作组推动学生与社会上优秀的企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促进了学生的内省和发展,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资源。
结论精准扶贫需要从精准监测、情感关爱、资助、技能培训等方面推动。
学校针对性地建立了各项工作机制和措施,确保全面高效地运营扶贫工作。
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创造良好、完善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作为我国贫困地区的重要代表之一,云南和贵州的教育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地域和人口等各种原因的限制,这两个省份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这一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方面,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些知名学校,而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往往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甚至严重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一些地处高海拔、山区、盆地的地区,交通条件差,教育资源更加贫乏。
2. 教师队伍师资不足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学校一些课程可能无法安排合格的教师授课,进而影响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相对较少,而且缺乏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
3.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云贵贫困地区的家庭普遍经济状况较差,一些学生在家长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学生数量辍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4. 教育投入不足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对策分析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
通过加大对学校建设、教育设施、教育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 提高教师队伍师资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定期教师进修培训、引进一些优秀的教师等方式,提高云贵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比例。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经济格局的进一步差异化,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日益凸显。
而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提高他们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第一,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点与状况:1. 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技能普遍较低: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使得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2. 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市场规模有限,使得当地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居民选择的职业种类单一,受到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
3. 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缺乏投入: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师生配比等方面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教育质量存在不良因素,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1. 市场需求的因素: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技能与当地市场发展相匹配程度普遍较低,造成市场发展的瓶颈、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居民缺乏具备竞争力的职业技能。
2. 经济发展的因素: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协调,难以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缓慢。
3. 教育投入的因素: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教育机构的规模不足,师资力量稀缺,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居民的职业技能培养。
1. 培养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针对贫困地区市场的特点,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训内容与市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居民职业技能水平。
3. 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等问题,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教育投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和经济发展无缝对接,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服务,提高他们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
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直过民族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直过民族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云南省深入推进“直过民族区”战略,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探索有效的对策。
一、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1.教育资源不均衡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地理条件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基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有的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设备欠缺,教师队伍短缺,教学条件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山区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孩子甚至无法走出山区接受较好的教育。
2.教育质量不高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家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质量不高。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学习成绩较差。
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也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3.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投入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学资金不足,缺乏健全的教育保障体系。
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负担太重,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大班额现象严重,学生在学校学习条件较差。
二、对策探析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增加对学校的资金、设施、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
尤其是在山区地区,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变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
2.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应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师的待遇和教育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3.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政府应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保障体系,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每个孩子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解决大班额问题,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加强族群文化的传承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自豪感,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破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9月第9期 高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Sep.2017.No.9·项目论文·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梁 军1,马明飞2(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摘要:精准扶贫的核心重塑在于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的,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精准教育扶贫就需要解决贫困的根源: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仍然处于教育、科技、思维、观念、文化贫困当中。
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发展机制、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扶贫共赢机制、民族地区高校脱贫大学生返贫预警及防返贫再教育机制等新机制的方法试求提升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扶贫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造血能力,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生计可持续性,从而达到地区协调发展和国家共同富裕的目的。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7)9-0021-03作者简介:梁军(1969—),男,广东高州人,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明飞(1991—),男,回族,安徽滁州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7-04-21 修稿日期:2017-06-28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一)精准扶贫的提出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国十四个地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也是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和各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贫困地区,试图达到扶贫效果,但因为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措施、扶贫考核等还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扶贫的效果并不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再一次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1]。
精准扶贫须针对每个真正的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经济帮助和能力扶持,从源头上消灭致使贫困的诸多因素和障碍,重新塑造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的,这才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所在。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资本,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最终使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的扶贫方式。
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仍然处于教育、思维、科技、观念、文化贫困当中。
国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中,应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科学技能、思维素质,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
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贫困人口穷则思变,引领处于贫困中的人民去探寻自身所处环境资源特色与优势,并有充足的欲望与能力去开发利用,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的困境 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的困境有三:一是民族地区高校输血式教育扶贫与贫困大学生生计可持续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民族地区高校同质化教育扶贫与民族地区文化传承需要之间的矛盾;三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阶段性成功与脱贫大学生大量返贫之间的矛盾。
(一)传统输血式教育扶贫理念的不适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的“奖、贷、勤、助、减、补”输血式资助模式的侧重点是将资助费用直接发放到贫困大学生手里,直接给予贫困大学生物质帮扶,民族地区高校这种粗放式的扶贫方式,有效解决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
但这种注重外援式经济和物质的帮扶,对大学生的自身可行能力、思想12观念、精神气质等关注较少,没有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暂时受到经济帮扶的大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出生地而形成的固有心智模式、贫困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贫困大学生一旦毕业,离开学校,独自面对真实社会,便立刻失去外援性的经济帮扶,又会再次返回贫困,如果教育扶贫不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脱贫动力,不能有效增强贫困主体自身抵御风险和脆弱性的能力,固然无法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学生毕业后遇到发展障碍则极易返贫。
返贫大学生自然没有能力帮助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振兴,如此贫困便会代际传递,永远贫困下去。
要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脱贫及返贫问题,做到精准扶贫,必须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民族地区高校需要在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贫困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多方因素给予贫困大学生锻炼平台,并在平台上实施教育扶贫,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的引导和能力的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造血能力,从而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理念的更新,对于贫困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没有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扶贫有效融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维系中华人民文化认同的纽带,体现着极高的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而受到破坏和严重威胁,传统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几近消失:民族经典歌谣、戏曲艺术逐渐失传,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逐渐式微,灵验的民族医术医药逐渐没有了市场。
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在加剧,民族地区人民失去传统市场竞争力后又无法跟上现代市场高速发展的步伐,这无疑也是导致民族凝聚力缺失以及民族地区经济难以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服务地区、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之一,教育扶贫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2]。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实质逐渐趋同,无差异的教育扶贫没有解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只注重物质扶贫不重视文化教育扶贫,没有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贫中,没能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运用智力、科技资源将地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发展、弘扬,使之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接轨,民族地区的传统市场竞争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没有形成民族地区高校脱贫大学生返贫预警及防返贫再教育机制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经过造血式高校教育扶贫后,大都具备了生计基本要素,但脱贫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或者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时,可能会经济收入下滑或生活条件恶化而重新返回到贫困当中去,即发生返贫现象。
返贫本质上是由好再变坏,由具备基本生计能力条件到不具备基本生计能力条件,以致脱贫又返贫的大学生承受更致命的打击,返贫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更加扭曲,这种现象的出现便远离了精准扶贫的初衷,贫困大学生的生计不具备可持续性。
根据调查,许多大学生脱贫、返贫、脱贫、再返贫的轮回打击,大学生脱贫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有些甚至堕入消极的命运论中,这无疑是给精准扶贫增添了难度。
从某种意义上看,返贫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
高校教育中如何建立脱贫大学生返贫预警及防返贫再教育机制,在贫困大学生教育脱贫的过程中将未来会返贫的可能通过教育扶贫降到最低,无论是对贫困大学生彻底脱贫还是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适应精准扶贫要求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 (一)转变教育扶贫理念,建立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发展机制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观念的选择,对贫困大学生的生计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高校教育若想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贫困根源,不但需要精准厘清贫困大学生的贫困原因,还要注重贫困大学生精神、能力、心理方面的教育指导,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的重塑,来达到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将民族地区高校原有的“奖、贷、勤、助、减、补”等单纯输血式资助观念转变为在输血式资助的基础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扶贫、济志、强能。
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协同各方面帮扶力量搭建高校教育扶贫平台,例如搭建各种培育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高校通过此平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等通过现实问题的教育让贫困大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磨练自己的意志,挖掘贫困大学生自身拥有的潜力并施以强化教育,以此形成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的形成,达到真正的精准扶贫。
(二)重塑教育扶贫内涵,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扶贫共赢机制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必须建立一个桥梁:连接民族地区传统文22化和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实现双向滋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可持续生计发展。
构建民族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扶贫的共赢机制,应充分思考教育扶贫中可能涉及的多种民族社会文化元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避免就教育扶贫谈教育扶贫的直线逻辑,增强高校教育扶贫内容和民族文化的协同性。
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使民族地区人民真正体会到教育扶贫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继而激发民族地区人民新的教育扶贫需要。
高校教育扶贫应当在协同多方资源搭建贫困大学生教育扶贫平台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及“互联网+”接轨,将贫困大学生的能力教育融入实践教育之中。
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为传承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经学工处老师教育引导,本校大学生蕙子在学院的支持下创建三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基地主要创建了布央茶园和留守老人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展售厅,可以让当地居民、游客切身感受当地传统茶文化和侗族传统手工艺。
三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非常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传统资源优势,孵化出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基地里,专业的指导老师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有计划的配套教育,在重塑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生计的同时让贫困大学生亲身体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素养,并通过贫困大学生的实践将原生态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推向市场,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根治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片面逻辑,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民族教育发展。
(三)延伸教育扶贫功能,建立民族地区脱贫大学生返贫预警及防返贫再教育机制民族地区高校学工部门应联手高校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脱贫大学生返贫预警及防返贫再教育机制,其实质是在高校教育扶贫顺境的状态下,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返贫变量监测及比较的基础上,对贫困大学生脱贫后又质变为贫困的临界值接近程度做出早期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