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合集下载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课标解读】考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考点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行时间:1953年。

措施:优先发展。

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表现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

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失误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大办。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

评价①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3.政策调整内容:在农村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提高"方针。

(2)成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领域。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历史组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探究社会主义起步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2.把握“一五计划”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重工业集中在东北的原因。

3. 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4 .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5. 绘制1949----1976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折线图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预习目标】1.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2.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3.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预习内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2.概况(1)恢复国民经济①表现:到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a.优先发展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改造。

④成就:、长春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a.农业: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③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的一次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提高”的方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课堂小结】
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作业布置复习本课内容,简述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金塔县中学苏秀锦
课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授课时间(周次)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实验、媒体)
多媒体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十年建设,悲喜交相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掀起“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经济建设规律
(4)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年文革,经济遭殃
“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给国民经济带来浩劫。
出示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柱状图。例举文革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
总结教训,谱写华章
为纠正“左”倾错误,1960年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与
(2)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
重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学案7: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7: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仅仅有了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初探: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作用?(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1953—1956)——一化三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建设起步(1)“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上各有何特点?原因各是什么?行业分布: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受苏联影响地理分布:特点:东北地区;原因:资源交通(地理位置)好、重工业基础好、外部环境好。

(2)“一五”期间工业取得哪些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投产。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对象、基本途径、意义分别是什么?A.对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B.基本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C.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初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体现了什么原理?(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成就与失误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主要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学案4: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4: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荒山欠我万担粮训 练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

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B .“大跃进”运动C .三大改造D .“文化大革命” 5.1958年 8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

这一运动( )。

A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 .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D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右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B .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C .它与中共八大的思想相背离D .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7.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B .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C .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D .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8.与右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

A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 .“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9.右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学案1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1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2)八字方针2.主要失误(1)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影响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 亿元,比1952 年增长128.5%,到1957 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重型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材料说明我国()A.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B.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C.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初步完成生产资料的改造2.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 030万英镑,1957年达到1 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

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3.下面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量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工业发展对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4.据统计,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人教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

新人教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编写人杨素改学习目标: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经济的复苏与|门|升2、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难的学习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学习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学习方法:注意从三个历史时期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分类整理。

知识链接: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人民政府又精心领导了经济战线上的斗争.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①,人民生活十分②0⑵新中国成立后,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③匚作。

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④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⑤国家。

3、举措⑴、“一五”计划:从①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②o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的③奠定了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④进行改造。

到⑤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⑥,使生产资料⑦转变为社会主义⑧,标志着⑨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A级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探索⑴、中共八大召开:①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对当前国内的②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技术内河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③探索。

⑵、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④"" 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⑤"”方针。

从⑥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⑦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木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2、失误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①"”的总路线。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学案1(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学案1(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和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8年)内容①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八字方针(1960年)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大跃进”A、内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B、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B、影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后果: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合作探究】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思路引领: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学案6: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6: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历史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的长期掠夺和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除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全面瘫痪,公路、海运严重堵塞。

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3)到1952年,我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一五”计划(1)特点:优先发展。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任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实施:广大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3)意义: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在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①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②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内容—、巩固、充实、提高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控索中的失误:(1)路线:内容—,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考点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①内容: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评价: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

(3)影响: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基础练习】
1.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②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的任务之一③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庆祝公私合营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
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3.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完成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③中共八大召开④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提出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
【互动探究】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2.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一五计划的完成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探索与失误
1.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在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
【效果检测】
1.右图是一幅于1958年所绘画的农民壁画。

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壁画体现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我的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本堂课学习中,你认为感悟最深的一至两条收获。

【作业任务】 1、作业布置:按时独立完成本课考一本自主成长内容。

2、预习任务:完成第12课预习;记录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11课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 2.C 3.D 4.D
【效果检测】
1.C 2.A 3.D 4.D 5.C 6.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