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他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习者发挥自我监控、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元素: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决定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学习者做出决定。
2. 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对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3. 体验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方面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人本主义
学习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
三、关于教学的主要论点
总的原则
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
要,相信学习者的能自我教育,发展潜能。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运用原则: ①强调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群体讨论中。 ②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个别性和独特性。 ③不长时间集中于某一讨论题目。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基本观点
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 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 程. 如何促进学习: 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 教学中的中心地位。②让学生觉 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③ 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 解的氛围中。④从做中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 实现的需要 2、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要求突出课程 的情意基础 3、设置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 展 4、主张意义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5、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其适应性 6、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 论
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不承认人性“恶”的一面,放 松对恶的方面的警惕和教育,不利于人的健康成 长。 主张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是影响潜能发挥的主要 条件,正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所忽视的一个重 要方面;但多少带有感情主义的偏向。 提倡意义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特别是学习对完善 自我结构的作用,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被动学习 的倾向。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 的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客观 事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真正的自我和 人格,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为师生关系开 辟了一个新天地。
国外现代教育理论
国外现代教育理论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教育突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借鉴:1)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2)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
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们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生活上的朋友。
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多样的教学才能,还要拥有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的人文品质。
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彼此精神世界的交流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课程内容是多样性、系统性和个性化的统一。
总之,素质教育要强调人本化、人性化和多元化,其未来发展前景总的来说应该是以人为本,逐步走向民主化、开放化和终身化。
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人本主义(Humanism)是一种教育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
它主张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自由个体。
人本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一、关注个体需求和兴趣人本主义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个体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项目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视听材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注重个体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人本主义教学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选课权利和意愿,避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情感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综合评价和反思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开展综合评价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共同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和发展能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
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
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
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
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强调病人的“自我解脱”。
罗杰斯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添加标题
案例描述:在一次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表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 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理论意义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的个性、需求、兴趣和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自我实现:帮助学生发掘自 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 我实现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 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 感表达能力。
强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 通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信任 学生
关心学生,理解 学生
平等对待,因材 施教
营造和谐、愉悦 的学习氛围
0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 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背景介绍:某城 市小学英语课堂, 学生人数为30 人
教学方法:采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 论,关注学生的 需求和兴趣,通 过游戏、角色扮 演、小组讨论等 方式,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活 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掌握自我评估 和调整的方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体体验和自我实现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和个体感知来实现。
本文将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论述和评价。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人的主体性。
传统学习理论往往将学习者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个体感知,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实现自我实现和全面成长。
这种关注个体主体性的观点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参与性。
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与传递,而应该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和环境的积极互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体的感知。
传统的学习理论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体验。
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者需要通过个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省意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环境和制度的限制,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能受到限制。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这种个体体验和感知的价值在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
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参与和互动,但在大班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个体主体性、参与性和感知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情感需求,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教师则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这种变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他们通过倾听、理解、鼓励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互动和沟通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还强调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也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一理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心得体会(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课程应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课程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的弊端,强调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人经验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将情感和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3.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强调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它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
第三,它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第四,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胡丽芳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2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合科技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融合: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全球化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国际化发展
评价标准的个 性化:根据学 生的个体差异 和特点,制定 个性化的评价 标准,以充分 发掘学生的潜
力和优势
0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 具体学科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的应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数学教学的应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其他教育理论的融合与交流
融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融合,形 成更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交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需要与各种教育理论进行交流和对话,以促进教 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借鉴其他教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以弥补自 身的不足和缺陷。
创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 实践的需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在教学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具体 学科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挑战 与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已阅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不仅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影响,而且包括对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也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背景及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其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人类价值新知识”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说。
60年代初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967年他本人担任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此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言人”就是罗杰斯。
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的思想特征,也是与其他教学论流派区别的分水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涵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其“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这样,人就应按照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些观点都反映在罗杰斯的教学观中。
基于对“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特征的理解,罗杰斯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指出。
“非指导性”有四个基本特征:它极大地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成长,有助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更多的强调感情因素,而不仅仅依靠理智因素去工作;更多的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而不是个体的过去;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相互接触。
于是,罗杰斯也把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方法移植到课堂教学中。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崛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罗杰斯等为代表,其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实际上是指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
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设性地处理某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2)关于教学过程: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以便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必要时教师帮助澄清)——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澄清)——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有积极行动,教师予以支持)。
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
3)关于教学方法:罗杰斯提出了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的概念,前者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后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的学习。
该理论强调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要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明了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等。
该理论强调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主张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
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真正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存在的核心,成为更完善的人。
罗杰斯也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他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远没有对儿童的个性化重视。
他们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个人本位论的思想。
虽然在某些场合下,人本主义教育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而是用“个体”、“个性的人”等概念,但个体只是“自我”的客体性表达,“自我”是“个体”的主体性表现,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个体就落实、认同为“自我”。
概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论思想1.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
在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材料,如果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压抑学生先天潜能的自我实现。
教师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尽可能让学生顺其天性的要求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的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资源的环境,这样一来,教学就从“教师中心”转移到了“学生中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得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得教学观点与主张,尤其就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得罗杰斯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得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得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得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得因素与“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得基本目得就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得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得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得潜能与积极向上得自我概念、价值观与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她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罗杰斯在描述她得“以学生为中心”得教学观得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她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得灵活理解,而不就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得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得情境;提出自己得问题,确定自己得学习进程;关心自己得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得经验学习"描述她所提倡得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得、情绪得与心智得(2)教学得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得行为与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就是教师得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就是否被掌握,所学得知识就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就是举足轻重得。
教学过程得重心就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得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个人成长,这些将使她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而这根本不就是凭藉教师对知识得传授就能实现得。
传统教学,只就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得很快就会陈旧过时得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得严峻挑战。
ﻫ罗杰斯主张教育得目标应该就是促进变化、改革与学习。
变化就是确立教育目标得根据,而对这种变化得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得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得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得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学习过程:强调意义学习
•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 时, 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 意义学习 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 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 中, 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 自 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 提出自己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学 习进程; 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 罗杰斯还用“自发 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 (1) 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 的。(2) 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 3) 它产生学生不同的 行为和态度。(4) 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 评价。
四
评价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 摒弃传统的“ 教师中心论”,实行“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 2 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 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完整的人”); • 3 从仅仅重视教学的结果, 转为偏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 4 从教师的绝对权威的传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 • 5 从评价模式的单一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学生的自主 评价)。
•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
罗杰斯批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具体为: 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坚信任何学习者都有适应学习的基 本需要;必须坚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是能够发展自己的 潜能,并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的;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 动及全过程的中心;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 价值观;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创造一种情 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一 人物简介、生平及主要著作
•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引介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历史背
景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 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 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 “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 但明显偏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它不像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 自然科学的教育。因而,在这种儒学教育下, 古老的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未能一直站在 科学技术的顶峰。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缘起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四、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六、前景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 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
20世纪70年代后
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 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忽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 “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关系被简单化为: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 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 习—再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充分地挖掘,而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 性、创造性丧失
第三,简单化,存在“假性”改 革。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初期易 犯的错误。
第四,形式化,学生主体地位没 有真正确立。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多最主要的 问题。
第五,过于追求以学生为本。
六、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的种种问题,我们看到,新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 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得到完全 的推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 责无旁贷,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中所蕴涵的全新理念和 要求,将人本主义教学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 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改革 流于肤浅,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主张
1、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学
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 教学活动不仅要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 提出了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三、评价
1、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意义学习和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充分自信并开发自己的潜力, 主张 培养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真正的学习者、 创造性的科学家 。 2、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完全站在传统教学的 对立面,只不过强调了传统教学忽略的而确 实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方面,即应赋予学生 更多的空间支配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模 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拓展了教学研究 的视角。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一、代表人物
1、卡尔.罗杰斯 (Carl.Ranson.Rog ers 1902-1987)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家和发起者、心理治 疗家,被心理学史学 家誉为“人本主义心 理学之父”
2、亚伯拉罕· 哈罗德· 马
斯 洛 [Abraham Harold M aslow 1908.04.01- 1970.06.08],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 家,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 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