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交出发,到Stanford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合集下载

从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到横扫斯坦福, 牛津, 哥大——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申请)

从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到横扫斯坦福, 牛津, 哥大——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申请)

从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到横扫斯坦福, 牛津, 哥大——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近几年来本科毕业出国读研究生已经非常普遍,我也是比较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尤其是个人比较喜欢科研,也比较喜欢探索不同的文化,所以想要去美国读PhD。

我起初是打算DIY的,但是在大四开学后,由于一些原因,忽然很没有自信,也在文书写作上面也感到没有参考,难以下手,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世毕盟半DIY项目。

和GGU的指导团队的几次通话使得我在文书写作上茅塞顿开,同时Mentor哥哥和培训老师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使得我在后面的多次面试过程中,以及被教授主动联系时,能够更加从容冷静的对待。

我的本科专业是材料,“硬件条件”比较一般。

但是科研相关的实践经历比较丰富。

也正因此,我同时申请的项目包括了材料、物理、EE三个专业,也都收到了若干录取。

在此说明,PhD专业的名字并不重要,在学科交叉的今天,很多研究都是可以被分到不同的系里面的。

申请时大家要多筛选专业周边的系的老师,来找出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和导师,不要拘泥于自己本科专业名称对应的项目。

举个热门的例子,二维材料,其相关的老师就可能属于物理系、材料系、化学系、电子工程系,甚至机械工程系等等。

申请时我对自己的定位相对保守,在了解了排名在自己前面的同学申请的学校后,放弃了久仰的伯克利、普林斯顿、加州理工、哈佛等的申请。

在前面的学校里,只申请了MIT (reject),Stanford (EE MS offer), Oxford (Materials Science, DPhil offer)和Columbia(Materials Science, PhD offer)。

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因此在对学术上比较中意的学校中,收到了比预料多的offer,例如密歇根安娜堡和匹兹堡的物理PhD全奖, 明尼苏达和南加大的材料PhD全奖等,最终决定去哥大。

在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

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从【清华软件学院】非学霸到【Stanford CS】

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从【清华软件学院】非学霸到【Stanford CS】

从【清华软件学院】非学霸到【Stanford CS】作者大致背景:清华软件学院2011级本科生GPA院系排名:25%TOEFL: 108GRE: V(155), Q(170), AW(3.5)———————分割线——————申请结果总结如下:–AD: Stanford, CMU MCDS, CMU MSE, Brown, UCLA, Upenn, Columbia, Duke CS–Reject: UIUC, Berkeley, UCSD, CMU ml, CMU CSD, Harvard–Pending: Princeton———————分割线——————下面分开说说申请中比较重要的东西:G&T:G对于理工科学生其实不是特别重要,但是最好能达到155+168+3的成绩~而T的话很多学校有比较严的分数线,比如口语23分的显示,大家可以去学校官网查看查看,来衡量自己T的成绩。

我本人是先G后T的顺序,这样考T 的时候感觉轻松了很多,只要重点弄弄口语和听力就好了~~~(听力经过美剧的洗礼也没怎么练习,主要时间花在背口语模板上TT口语渣渣)CV&PS:写CV&PS的时候才真正的知道自己的英语writing能力好差,PS在世毕盟的mentor改过之后简直焕然一新。

对于经历比较丰富的人来说,CV和PS只要把自己在所申请的专业领域的经历比较有条理的写上去,一定要找有专业经验的人来帮忙修改!!!并且自己要多次修改,才能润色出最棒的CV和PS呢~~~推荐信:个人认为推荐信在申请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的三封推荐信来自清华的老板,暑期实习的老板,和我们的院长。

一封强推在申请中可以直接让你提升一个档次,因此在完善自己科研经历的同时,也要多向老板表现自己~~~当然表现自己是在好好科研的基础上啦~~~GPA:虽然并不是GPA低就会申请不到好学校(看了身边的小伙伴一直觉得ggu可能有魔法让大家有好结果),但是会大大增加申请难度。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第一篇: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Offer: Northwestern,TAMU,UMich(Interview)Decision:Northwestern Chemistry PhD, 2016 fall 关于选择对于所有申请者而言,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要转行,决定工作、出国还是保研,若出国,读master还是PhD…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做出选择并不容易,选择也因人而异。

我的感悟是遵从本心即可。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有的只是合适与否。

对于申请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尽早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坚持下去。

我在做出这些选择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做出决定用五年时间读化学博士是需要勇气的。

在此期间,世毕盟的龚老师提供了各个专业的详细资料以及申请难度方面的信息。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龚老师的帮助,仅凭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搜集这么完整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世毕盟微讲座平台也对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关于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不会成为加分项,然而却可以成为申请中的硬伤,或者在申请过程中耽误很多宝贵时间。

对于英语功底较弱的同学,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避免它占用其他申请材料的准备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化学专业的申请而言,标准化考试还包括GRE sub考试。

一般会选择在大四时参加sub考试,但是如果大三及海外科研期间时间方便的话,选择这段时间参加考试可以多一次考试机会。

关于选校和套瓷在此我想着重分享我对选校和套瓷的看法。

选校和套瓷是一脉相合成的。

对绝大多数PhD申请者而言,套瓷是申请中最重要(没有之一)的一步,也应当是最费心力(没有之一)的一个过程。

它贯穿整个申请过程,其中的trick很多。

多数所谓“逆袭”的申请者都是凭借套瓷中的优异表现得到对方教授的认可的。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个人背景推荐信:交大科研老板、交大上课老师(也是我的小导师)、哈佛暑研老板、JHU 上课老师文章:一篇1作JMCA(影响因子8.9),三篇4-5作,一次美国会议报告材料专业课成绩:89.6;所有课:86;JHU交换成绩:3.95/4TOEFL:108(口语26);GRE:160+170+4.5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国际化试点班(全英文授课),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申请结果斯坦福材料PhD(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历史首例);哈佛材料PhD;康奈尔大学材料PhD;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Ph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PhD前言GRE单词书《再要你命三千》的作者琦叔说“生无所息,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的是生命中永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你想要更多体验,如果你想要多实现,那就必须永不停息地去奋斗。

每当我累了,倦了,厌了,心情不好了,羡慕同学舌尖上的中国了,嫉妒别人出去玩耍了,我会暗暗对自己说’生无所息’。

如果想在未来获得更美好的体验,当下的你只能选择默默奋斗。

“我觉得这段话放在各行各业都是对的。

一、目标清晰,大一决定读博我的导师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明确未来的目标比一味忙碌做事更重要。

”我和许多热爱化学的同学一样,中学期间就开始自行购买仪器和试剂在家中尝试做实验。

实验带来的乐趣让我爱上了科研。

进入大学前的暑假听闻材料学院的传奇学姐本科发表三篇一作文章、夺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并前往美国读博的故事,对实验室更充满了憧憬,于是在大一上学期就进入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学习。

我渐渐发现,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过程比课堂上单向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有趣,聆听大牛的讲座比重复课本上的习题收获更多。

我大一时就以许多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为自己的偶像,凡有他们出席的会议、讲座一定去参加。

这其中就有我日后的交大导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逊为人的态度让我觉得未来当一个教授是很酷的事情。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我和男友是在大二决定一起出国读博的。

不过那时候,我们大一的成绩都不太好,社工活动参加的比较多。

但是既然决定了,就要一起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好好努力了。

所以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选择加入了世毕盟留学(GGU),又在各自mentor的指导下进入到推荐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工作。

就这样,两年的申请之路开始了。

第一次meeting的时候,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就将我推荐到他曾经在的清华实验室工作,又给我介绍了一些不错的会议,可以在大三期间尝试投稿。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感谢当时把我推荐到了这么好的实验室,这么棒的导师!暑期科研:大三,除了平时的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暑期科研了。

在申请暑期科研时,我其实并没有发很多邮件。

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延续在清华的工作,将磁共振温度成像的相关内容做成完整,也从实习中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重点发邮件给了与自己做的项目相关的论文的作者。

第一轮的几封发的比较早,大概在2月份的时候,最后全部石沉大海;第二轮在三月初,比较固执的我把这几个人又重新发了一遍。

发完的转天早上,并没有收到回复,但是等到晚上开完实验室的组会,导师跟我说,你是不是联系**做暑期科研了?原来暑期实习的导师没有直接回复我,而是向我的科研导师直接询问推荐信了。

还好,我在科研导师这里做的比较积极,于是这份暑期实习就顺利拿到了。

但是,当时面临着一个问题在于,我自己喜欢的group,清华导师也推荐了,按说我应该去这个地方实习。

但是Vanderbilt虽然医学排名高,但是工程上的声望不行,导师虽然厉害但也比较年轻,是不是真的不再找其他“更好”的实习,让我纠结了很久。

当时我和我的mentor、coordinator一起分析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接受这份实习了。

首先,我发现这个老师是从michigan和stanford的两个大牛手下毕业的,且这两个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同时,经过询问,我了解到vanderbilt有一个很大的影像中心,在美国是绝对前列的;导师虽然是AP(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AP最大的好处在于他可以陪你一起做科研,一起思考、一起做实验、甚至一起讨论代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更好的了解我,推荐信也就更有力度;Vanderbilt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尽管中国人了解的很少。

从川大出发,到Stanford东亚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川大出发,到Stanford东亚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川大出发,到Stanford东亚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基本背景本科:川大+明尼苏达大学(双学位项目)GPA: 3.98/ 4.00GRE : V159 + Q 161 +AW 3.5托福:waive (美本学位)M.A.申请结果Offer:Stanford– East Asian Studies(去向);Oxford- MSc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olumbia–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 $ 10,000);UChicago–MAPH ($8,000);UPenn–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UCLA- East Asian Studies;UW-China StudiesWaitlist: Harvard– Regional Studies East Asia我的申请季终于在收到哈佛未能成功转正的邮件的时刻结束了,这时早已没有二月末因为未能收到哈佛offer 时彻夜未眠的难过,反而因为生活多样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和感恩。

在培训师“总结”三连表情包的“威胁”下,写下这篇总结,感谢所有陪我走过这段路的人,感谢GGU。

回想起去年暑假在美国每天上日语课与备考GRE的日子,早上7点睁眼的时刻,往往正是GGU公众号傍晚发布申请总结的时候。

那些文章中成长的经验曾给过我很大的鼓励和陪伴,我也希望这篇总结可以给奋斗路上的小伙伴们一点点有用的信息和力量。

一、申请背景1、本科我的本科学习始终处于自己不断的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在川大读了哲学和经济学两个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关怀和特长偏向人文学科,后来通过学校的双学位项目在美国的学习期间转向了Global Studies 项目,开始涉猎一些中国文化,宗教,历史的相关课程。

那些自己熟悉的文化和历史在新的话语体系和解读中常常给我很大的感动和新的思考,也有幸遇到几位极为善良且学术水平很高的做中国研究的教授。

从UCSB到Stanford, CMU, Columbia金融工程,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UCSB到Stanford, CMU, Columbia金融工程,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UCSB到Stanford, CMU, Columbia金融工程,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现在是4月,我的金工申请基本告一段落了。

经历了几个月漫长的等待,和无限的失学焦虑,幸好结果比较令人满意,目前拿到的比较好的有CMU MSCF,Columbia MFE,Stanford ICME MCF track,还有一些项目没出(但并不重要了)。

在拿到offer之前,其实对于申请的结果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tier1在读学生项目的简历,但是这个经历也不可以直接复制,并且每一年申请的竞争压力也不同,大神太多。

无法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一、标化成绩我的G不高,准备的也不充分,10月才考,只拿了155+170+3.5,很多大神都有330+。

GGU培训师告诉我320就够用,但稳妥起见325比较好,作文确实不重要。

确实我认识很多3分作文的也拿到了不错的录取。

所以如果时间不够充分,确实没必要太在意GT成绩。

有时间的可以刷一刷,至少有项目(比如哥大金数)是挺在意G的(所以哥大金数现在也还没有理我,科科)。

GPA可能是我比较亮点的地方吧,金工相关课程grade都是A+。

我觉得金工相关的一些核心数学cs课程拿到好成绩还是很加分的。

二、推荐信一封很平淡的实习推荐信,一封research老板,一封相关课程老师(time series 的老师)。

如果有心,推荐人是最好要提前培养的,这部分我做的不是很好,推荐信找的比较仓促,所以最后天天去office混脸熟强刷存在感很心累。

三、申请季选校我基本上是按照专业排名rank从上至下申了一遍,10+个项目,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网申的填写),一方面细心很重要,另一方面我都会找培训师double check不确定的地方。

培训师在这里起了一个reference的作用,让我整个申请流程走的更加安心。

低GPA,从清华到斯坦福,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低GPA,从清华到斯坦福,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低GPA,从清华到斯坦福,我的申请之路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里面,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帮助我拿到了很多offer,包括斯坦福,卡耐基梅隆,佐治亚理工,密西根和约翰霍普金斯的CEE master,以及耶鲁的公共卫生。

最终我决定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环境工程的硕士学位。

首先回顾一下自己的申请的背景,申请时经wes认证的gpa只有3.16。

目测能在这项指标上比我低的人应该少之又少,申请时的英语成绩是托福104,GRE 成绩153+169+3。

在去年此时,我整个人的申请之路还没有规划好,有很多的新愁和旧账。

我的SRT(本科科研)只有一份而且没有做完。

之前一门课挂掉了…GRE的verbal当时只考了150分,而且没有考过托福,同时不知道推荐信怎么找到剩下的两封的老师(推荐信是要集齐三封才能召唤offer的)。

申请需要的东西我就不多描述了,准备出国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PS,CV,牛人推荐信,高GPA, TG保底成绩如果你有奖或paper都是加分项。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自己的申请历程。

我大概就是在去年此时签约了GGU,因为还很迷茫所以签约了A项目,想着如果自己hold不住再转个B也不迟。

所以如果其实只是犹豫报哪个项目可以先签个便宜的再说,GGU可以很贴心的为你A转B的。

GGU的老师为我规划的申请路线综合考虑了我当时的状况,主要有如下几个内容:1.首先要迅速的把之前的SRT结题,并搞定一份研究成果,找老师要到推荐信。

2.把之前需要补修的课程搞定,不然会很大程度的影响GPA。

3.GRE 考到153+4.托福考到100+5.迅速找一份暑期实习或者暑期科研,丰富自己的经历6.PS和CV要在11月搞定,给mentor和native精心修改的时间在雄哥的督促下,我在11月之前完成了这些事情。

我实习的单位是世界资源研究所,那里的研究员哥哥姐姐都十分的nice,这份实习是世毕盟为我推荐的,同时他们还帮我内推了TNC,NDRC,法国电力公司等岗位。

从申请失败,到Yale MBA offer,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申请失败,到Yale MBA offer,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申请失败,到Yale MBA offer,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我今年是二战了,早在4四月份就开始准备,心里也比较清楚想申请哪几家学校。

去年因为特别匆忙,没能充分的去准备,大概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申请,确实比较challenging。

好的是,去年为了今年的申请做了铺垫。

GGU一开始就帮我匹配了HBS的X,是一位非常有资深经验和相同背景的朋友。

因为有过类似的行业经验,他一开始就帮我数理了一个从adcom角度来看行得通的story,并把我的优势、背景经验、全部突出了。

我的背景算是比较untraditional background(非banking、consulting、PE等背景),所以本来就设计了让人很难从简历上就看出我在干嘛,未来的career path是什么。

所以从这一点,只能从学校的application essay去呈现。

X同学在帮我数理我的故事以及essay时,不仅仅clarify了我的背景,也从中挑出了我的独特优势,并且突出的去扩大化、细节化的explain。

因为每年都有太多相同背静的同学去申同一所学校,adcom为了保证每个班级、每个cohort能有足够的diversity,只能从想通背景里去挑出最stand out,故事最unique和memorable的同学。

讲一下为什么申请yale som,以及为什么你也应该考虑它:1、Yale在美国顶尖的商学院中是最年轻的(不过这些basic knowledge你应该在网上已经有所得知),所以他的alum network算是比较小而精的。

他的校友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整个yale的alum关系都非常的密切,这包括了本科和其他学院的alums。

所以如果你想reach out到一个‘90年毕业的yale 法学院alum,他也会很热情的去回答你。

2、Yale在中国的投资圈是很出名的,在几乎所有顶尖pevc都会有yale的校友,所以从internship、全职offer的角度来看,你就有了很多的opportunities和choices。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申·请·总·结↓↓↓突然之间,申请季就这样结束了。

拿到梦校offer之后,仿佛这四年来的努力,申请道路上的焦虑失眠,都已经成为深埋心底的记忆,已经淡然。

感谢一路以来所有人的帮助,尤其是在我迷茫时及时点醒我,让我振作的老师和朋友。

回顾拿到offer的历程,我就分“申请前和“申请时”两部分,挑重点地谈谈。

(由于我是全Ph.D申请,所以只能详细谈谈Ph.D啦)事实上,自己刚进入大学就隐隐有了出国的想法,但还不明确,所以在大一自己只是把成绩稳定住了。

等到大一暑假正式确定想出国后,一直到申请之前,我逐步有了下面的规划和行动:1、尽早考完GT考虑到G和T不同的有效期,我采取先G后T的模式,在不太忙的大二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G,在刚刚符合有效期的大三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T,很幸运地都是一次拿下。

G和T我分别用了4个月和2个月准备,但都是零碎时间。

我觉得英语考试战线不宜过长,提高准备的效率最关键,背单词要及时滚动复习否则很容易忘,考试前1个月每天都要做题找感觉。

但事实上,英语考试在申请中只是配角,只要过线即可,所以尽量在还不太忙的时候解决掉,会给申请中更主要的环节留下更充裕的时间。

2、科研要尽早在考出G之后,我立刻加入了实验室。

从有利于出国申请的角度,我认为选择实验室主要依据(从高到低):兴趣、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导师声誉。

“兴趣”是研究能做长久的关键(尤其是Ph.D阶段),“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反映其是否会辅导学生思考、积极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愿意帮学生写强推荐信等等,“导师声誉”决定机会的多寡以及推荐信的级别。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和学长学姐交流获取。

在确定实验室后,我在大二下和学长合作完成了一个课题,在大三上和大三下平均各自完成一项自己独立开展的工作,三项工作均有论文产出,后两项均是一作。

可以说,越早确定实验室,积累的科研经历会越多,但前提是选择到合适的实验室和导师。

Princeton博士全奖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Princeton博士全奖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GPA排名>50%,到Princeton博士全奖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基本背景本科:清华大学专业:化学生物学T:101(S22)G:151+170+3.0科研经历:清华两年独立科研(一作在投),ASU暑研Offer:Columbia, Princeton, UCSB Chemistry PhD前言在临近dead line前终于接了来自Princeton的offer,我的申请季也最终画了一个句号。

回首整个申请季,乃至大学四年,感慨颇深。

在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之后,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一、决定出国我从进入清华的第一天就确定了出国的想法,有着说不上来的理由,对大洋彼岸的环境充满了希望。

我第一次去美国是在大一的寒假,那时我参观了斯坦福大学,作为许许多多游客中的一员,斯坦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加深了我觉得出国读书的信念。

在了解到我自己专业大多需要博士及以上的学位,以及国外顶尖学校的科研环境相较于国内有一定的优势,我做出了出国读PhD的决定。

二、关于暑研与其他申请的同学不同,我暑研的学校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它并不是一所top的学校。

在我看来,暑研对申请的帮助有两个,第一是带来一封美国老师的推荐信,第二是在PS中加入一段科研经历。

如何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做出不错的工作,拿到暑研老师的强推,我觉得应该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能在短时间内出成果的方向。

所以我选择了ASU,我的暑研老师是我们领域内的带头人之一,且和我国内的老师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暑研过程中,由于方向和我之前的研究相同,所以我选择独立开展一个小课题。

在确定了课题的可行性之后,我开始了实验。

因为一个人在国外并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又因为不会做饭,我午饭和晚饭都在实验室附近的食堂吃,所以我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工作。

两个月的不断尝试和反思后,我最终取得了正向的结果,在和老师汇报的时候,获得了老师的肯定。

三、关于推荐信大部分美国学校都需要提交三封推荐信,本科学校老师一封,暑研老师一封,最后一个老师的选择每个人都不一样,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学校的任课老师。

左手普林,右手斯坦福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左手普林,右手斯坦福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一、梦定普林就在刚才还在和学长聊着天,曾经的他打破了经管的魔咒,成为经管五年来被普林金融学录取的第一人,如今的我,延续着经管的普林战绩,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真的一步步走进了自己心目中的神校。

现在回忆起认识学长的经过,不得不说命运真的是非常有趣。

两年前,我还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学长,那时正值他的申请季,我们在玉树吃了顿午饭,我就像所有迷茫的学弟学妹一样,缠着学长问东问西。

那天我听他讲着自己的故事,讲他为什么想读研,为什么想出国,一般来说我对于外界的信息是有非常苛刻的判断标准的,但是那天却觉得学长说的句句在理,冥冥之中觉得一颗梦想的种子被唤醒了。

吸引我来到GGU的正是学长当年描述的GGU帮助他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咨询,我大概讲述了自己的情况,以及我的困惑和迷茫,接待我的小姐姐让人感觉非常专业和亲切,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耐心地向我介绍了金融方向和金融工程方向留学的意义和工作的前景。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着,大量的信息让我觉得兴奋又犹疑,毕竟两天前我还在保研、工作、留学的选择中毫无头绪,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也是一头雾水。

但是那一刻,鬼使神差地,我拿起笔,在学员信息采集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目标学校:普林斯顿。

二、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也够冲动的,写下了普林斯顿的时候对量化金融还是一无所知,我只是傻傻地相信,多掌握一门技能总没有坏处,能力越强选择越从容,而且未来有更大的舞台在等着我。

我拿着龚老师给我推荐的课程单:数据结构、偏微分方程、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把自己定位为商科学生的孩纸,我意识到自己将步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尽管这一路也是风风雨雨,挑战丛生,但是我特别庆幸自己再也没有浪费精力在纠结和犹豫上,就像学长当年说的“如果你有梦想,就请为之风雨兼程。

”因为入门比较晚,我也曾一道编程题做12个小时,也曾因为人工智能短短5行代码却有de不完的bug在研读间难过到大哭。

有没有萌生过放弃的想法呢?其实也有,毕竟完美主义一定要保证成绩的我在金融+数学+计算机的课程量面前也曾感到不堪重负,实习的时候永远都有学不完的新事物:多线程、服务器、解偏微分方程、检验Granger因果性……我也曾问过自己在国内发展有什么不好的,毕业后就工作有什么不好的,但是不得不说那种技术加身的感觉还是挺棒的,哭过痛过之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这条路,还是想学更多的东西,还是想走的更远。

从世毕盟到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我的申请小结(世毕盟学员)

从世毕盟到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我的申请小结(世毕盟学员)

录取当天自己一直有follow HKS 的admissions blog, 所以在出结果之前,自己非常清楚出结果的大概时间。

当天晚上,忐忑不安地睡去,然后又在凌晨两点左右刷新了自己的邮箱。

突然发现,Harvard Kennedy School的Status Update躺在了邮箱里,于是整个人迅速清醒过来,用手机打开了自己的application account。

点进去以后,看到了大大的“congratulations!...” 心里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this is real,我被HKS录取了。

申请前的准备考G的经历真的一点都不愉快,再要你命3000的单词来来回回记忆,不停刷题,在课业之外还每天想着倒计时,不过如果要给别人一点建议,那就是一定要在before it’s too late之前考完,这样在申请的时候就不会再被考试这样的事情压得自己精神压力很大。

自己申请的时候,经常看到其他的小伙伴一边忙着和教授套近乎一边着手写文书另外还需要准备考试,都觉得十分同情。

GPA是否够高这是一个伪命题。

自己当时因为知道会准备申请,所以在学业上一点都不敢怠慢。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课上,虽然GPA不会成为申请的优势,但是我也有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个短板。

在实习机会的选择和把握上,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都有给我非常宝贵的帮助。

我是在申请季之前的大概大半年的时间签的世毕盟(GGU), 随后就有和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进行电话的meeting (当时人不在北京), 俩人根据我的申请的目标给我的profile的补充做出了很好的建议。

考虑到HKS是一个政府关系非常看重的学校,所以我在寻找实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这个方向去靠拢,最后我找到的暑期实习的这个地方的老板也帮我写了一封非常strong的recommendation letter。

因为这次经历,我自己的application profile就变得更加完整,也可以说申请季之前的这次暑期实习对于我的申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从华中科技大学到Stanford EECS,一段有温度的申请故事(世毕盟学员)

从华中科技大学到Stanford EECS,一段有温度的申请故事(世毕盟学员)

前言申请季终于过去了。

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来,这中间的跌宕起伏,比过山车可刺激多了。

好在,最终也拿到了斯坦福的eecs小硕,也不枉和世毕盟相爱一场。

对,你没看错,其实我今天只是单纯的来秀恩爱的,前面的总结不是关键,敲黑板,最后的秀恩爱才是今天的重点。

1、GPAGPA这个东西还是要认真刷的,不管是保研,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基本上都绕不开它。

除非你有自信,有其他的杀手锏能一瞬间闪亮全场,比如随便开个小公司啊,不大,完成万达老总小目标即可,或者发篇小论文啊,要求不高,science就差不多了。

哈哈,其实只是想说,如果没把握真的能在其他事情上一鸣惊人,还是要认真对待GPA的,毕竟大学的GPA和智商关系已经不太大了,只要花时间认真对待,还是会有挺不错的回报的。

2、Toefl&GRE我觉得出国的小伙伴们可能不会有人比我更憎恶英语的了。

如果说,我的工作战斗力可以让我对着屏幕敲一天的代码还心情愉悦的话,那对于英语,就是看它第一眼就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出国意义了。

毫不客气地讲,英语是我从小到大的噩梦,听说读写,无一不渣。

渣到什么程度呢,我托福考了5次才到100(捂脸逃走)。

英语考试是我的血泪史,直到现在都是我的短板。

那这个时候就要感谢我亲爱的世毕盟了,感谢他们手中强大的资源,帮我筛选出了一个网课让我托福在没什么时间准备的最后阶段从89飞跃到了卡线的100。

我托福出分的时候都10.24了,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我在十月初拿到89分的心情。

3、科研基本上,这是三围的最后一个指标了。

我申请的时候只有一篇在投的一作,一篇会议的四作。

不过我进入实验室比较早,从大一下混了两年到现在,还是积累了很多搬砖能力的。

顺便也帮我在转专业申请上增加了点筹码。

我本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强申EE。

泡过实验室的小伙伴都知道,工程类的实验室出成果还是要难很多的,优点是好找工作,我还是心心念念冲进硅谷的。

4、心态如果说,我有哪一项比英语还渣,那怕就是我的心态了。

哈佛商学院PhD offer申请经验总结

哈佛商学院PhD offer申请经验总结

哈佛商学院PhD offer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1、前言我的申请过程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

因为我比较喜欢多手准备,所有的可能性都会考虑。

实在失学失业,gap一年探索一下这个社会去非洲教书我也是不拒绝的,说不定会收获什么。

我总是抱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做到最好的自己仍然没有被对方接受,那可能本身我们就是不合适,不在一起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双方都开心(我也不用每天费劲纠结着向着某种标准努力然而达不到,对方也不用看着扶不起来我干着急)。

在申请这件事情上,有了这么一种心态,就会轻松很多。

但这意味着我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浮皮潦草的浅尝辄止,而要去探索一下能够到达的最高可能性。

这还意味着我在做申请决定的时候方向非常多样。

所以,在此只讨论我的商科PhD申请心得。

2、申请UGVR很早的时候,虽然我知道我一定会申请出国读书,但是我每天还在张望各种各样其他的机会,比如创业、工作等等。

本着多条路多个选择的态度,我在大一的时候考过一次T,一次G,做了一个最基本的准备:至少不要因为材料不全,连买彩票的资格都没有。

然后出国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大雾)。

一直开心愉快的到了大三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Stanford UGVR的申请通知。

之前只是知道这个项目非常高大上,只要学神。

在好奇心驱使下,围观了一下大神们将会跟着什么样的教授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看到了后来在stanford的老板描述的做初创企业研究的一个项目。

之前我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完全没有概念:在机器学习之类的实验室打过的那些酱油,和这个研究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申请这个项目,除了觉得自己需要出国看看,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周围了解的创业项目们,无论是学生时代尝试一下,还是从工作quit出来到现在已经holy high的,偶尔聚会聊天,比如投资人的逻辑,市场需求,这个项目的前景等等,这种闲聊有时让我感觉难以判断:承认自身阅历经验不够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任何人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在每一个充满变化的市场上、完全靠自己投入时间去亲自尝试来获取经验。

Stanford CS PhD 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留学)

Stanford CS PhD 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留学)

masterGRE再准备TOEFL是十分合理的。

经过GRE的洗礼后,TOEFL就变成了小事一桩。

从我的申请结果看,英语成绩对最终申请结果的影响可能不大。

五、科研方面我也是从大一即开始准备的。

我首先尝试了机器人方面的科研,但是由于硬件方面令人困扰,我选择了变更科研方向。

在大二,我选择了智能交通的方向,该方向偏应用,也很有趣。

期间,我在老师和师兄的指导下发表了一篇三作SCI,和一篇一作顶会。

这段经历让我收获很大,但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热潮让我着迷。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领域可以真正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世界更加美好。

想法很单纯很美好,但现实却不那么如意。

由于基础薄弱,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才随后开始科研。

随后,最为关键的暑期科研申请到来了,咨询师和mentor给我的指导让我收获很大,我也最终找到了Stanford 暑期科研。

在Stanford 拼搏的日子令人难忘,现在回顾,也常常能让自己感动。

一份表现优异的暑期科研,在申请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暑期科研中,我发表了一篇一作顶会论文,也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我想,这两点应该是我最终拿到Dream offer 的核心原因吧。

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珍惜暑期科研的经历;拿下了暑期科研,可以说申请就很稳了。

回国后的申请中,我也得到了世毕盟的很多指导和建议,特别是mentor 很多专业性的建议让我收获很大。

但是平心而论,我认为申请还应当是自己的事情。

有些同学会直接把所有事情甩给中介——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没有充分利用中介的价值。

以我本人来说,所有的申请文书均是自己完成的,但从中吸取了中介的建议。

我想,这种模式对顶级学校的申请是十分必要的。

2017 年2 月2 日,刚刚抵达旧金山的我准备开一个学术会议,这时我突然收到了导师offer 邮件——旧金山湿冷的天气仿佛温暖了起来。

回头看,好的申请结果,一定离不开良好的规划,持续的付出,和顽强的毅力。

当然,我尤其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的指导与付出,谢谢你们的一路陪伴!。

从复旦物理到Stanford,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复旦物理到Stanford,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复旦物理到Stanford,我的申请之路背景复旦物理,GPA 3.53,G 149+164+3.0,T100 (20)申请方向:物理\电子\材料Offer:Stanford MS Applied Physics, U SC EE PhD, UMD MSE PhD,UCLA MSE PhD在去年五月份的时候,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GPA依然不好,T只有80+,G 没考过,没有交流经历,实验室只跟着学长做了一点点很trivial的重复性工作。

我仍然记得我和我在世毕盟的mentor第一次Skype的时候,我难以压制住的焦躁的心态和口吻。

即便是现在,我回国头来看这半年,依旧是感觉过的兵荒马乱,时不时的紧张焦躁几天。

我虽然很早就有了出国的念头,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不知道我要出国是想要干什么。

我觉得大家在申请之前一定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很难考虑清楚,我甚至一个月就会有一个新的想法。

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这是必须要考虑/开始考虑的,因为这才是大家申请出国的最终目的。

我写这篇申请总结主要是对于理工科的PhD申请来讲的。

同样,我觉得要申请PhD的同学一定要先认清楚这么一点。

为什么要读PhD?我认为, 想做research和愿意做research是唯一的理由,唯一“正确”的理由。

我大一的时候,想当然的觉得PhD又有奖学金,而且感觉比MS“高级”,但是实际不然,我觉得为了出国而出国和为了奖学金去读PhD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仅凭懵懂入行,如同自取灭亡。

首先,PhD虽然会有奖学金,但是相较于MS,会意味着多付出三到五年不等的时间,在更大的尺度上来看,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一样都是成本,时间甚至更加昂贵。

其次,PhD不意味着将来更多的薪水。

等你PhD毕业的时候,和你一起入学的MS都工作了好几年了,很有可能薪水比你高。

再次,如果没有做research的决心和热情,可能PhD的五年会过的很痛苦。

对于想好了要读PhD的PhD申请者来说,我觉得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是:PhD 不再是单纯的学生,有些时候PhD更像一份工作。

从上交日语,到Stanfor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上交日语,到Stanfor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上交日语,到Stanfor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本科:上海交大日语系GPA: 91.7/100TOEFL: 113 (S24)GRE: V164+Q168+AW4.0三段交换,两段RA,两封海外牛推申请方向:适合申请社科类博士的硕士项目offerStanford: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最终去向)Duke: MA in Political ScienceChicago: MA in Social Sciences (1/2 奖), M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3 奖)Columbia: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NYU: M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CSD: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GWU: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MA in Asian Studies ($28, 000)一、关于选择——“When making a small decision, use game theory to analyze. When making a big decision, follow your heart.”一位耶鲁的前辈在面临艰难的选择时,她的教授对她讲了这样一句话。

在为选择而无比煎熬的时刻,我也认识到,不管是谁,每一个人的建议都是建立在有缺陷的假设之上的,我应该理智地、批判地分析每一个人的建议;而充分吸取了外界信息后,要做决定,或许你只能follow you heart. 我们往往找不到也不该试图去找“正确选择”,只需要努力不让自己对所做的选择后悔。

二、关于转专业既不要怕转专业,也不要标榜自己转专业。

大一时,出于某种理想,我原本有在某个国家的某个特定行业就业的愿望。

但是实地考察之后,我认识到这个行业太过特殊,短期内我得不到就业机会。

摆脱消息闭塞困扰,从中科大走向MIT,我的2018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摆脱消息闭塞困扰,从中科大走向MIT,我的2018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摆脱消息闭塞困扰,从中科大走向MIT,我的2018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背景专业背景:中科大少院凝聚态成绩: 89.2/100暑期科研:Stanford UGVROffer: MIT(accept), UC Davis, USC, Purdue, UCSD;Withdraw: Yale, Northwestern, Gatech, Duke, Umich, UW Seattle, Austin, Upenn, Columbia, Rice, UIUC.2月6号的晚上十点半,我还在绞尽脑汁写着给杜克教授的陶瓷邮件,MIT 的offer却不期而至。

在申请季开始前,我很难想象到以我的背景能够拿到这份offer,无论从GPA、语言成绩还是科研上讲我都算不上突出。

可能是面试前一整晚的准备,让我从面试者中脱颖而出,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申请这一路走来所积累的经验和对申请的理解,给了我进入MIT的机会。

作为一个消息相对闭塞的同学,我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我从九月初才开始接触到世毕盟,那时候的我对申请到了解就如同国外教授们对我的了解。

好在世毕盟给我安排了一个靠谱的mentor和咨询师,多亏了mentor 师兄和培训师姐姐,给我详细讲了什么时候做哪些事,并且不断提醒我该做的事有没有做完,帮我逐渐了解了申请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还给我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如果没有接触到世毕盟,我可能甚至都不知道去申请MIT的NSE系,就更不会有后面的offer了。

在课程和语言成绩方面我花的时间并不多,一直抱有过线就可以,不用特别高的想法,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还是太天真,成绩高还是会很不一样,如果当时成绩能再提高一些可能申请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吧。

有些学校和教授会很看重课程成绩,如果成绩不够亮眼在他们那里可能就直接被pass了。

另一个从科研方面讲我做的项目并不多,但每一个都比较深入,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成果,可能这也是我申请的一个加分项。

从中科大化学到Stanford材料博士,漫谈PhD申请(世毕盟学员)

从中科大化学到Stanford材料博士,漫谈PhD申请(世毕盟学员)

从中科大化学到Stanford材料博士,漫谈PhD申请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小时候一直向往着远方,向往大海。

即便没有那番惊涛骇浪,也好歹品味一点波澜壮阔。

大概我最初的动力在这吧。

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出国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并不是所谓的“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后来经历了许多挫折,想了很多,终于明白其实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出国与否并不重要。

现在的我认为出国并不是什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手段罢了。

人生中可以选择的路很多,机会也很多,需要自己理性分析并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些方法。

出国也是如此,很多人总觉得申请有许多捷径可以走,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打击一下,机会和条件是自己争取来的,并没有那么多捷径。

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背后是数年来默默的汗水;宏伟的建筑下是多少人的齐心协力。

虽然不想写一篇鸡汤文,但是还是先强调一下“no pains, no gains”。

所以奉劝各位读者,无论什么选择,一定要有为了它去努力奋斗的毅力和勇气。

那么就申请而言,该如何做呢?如果你是一个导师,你会招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各个申请元素就会出现。

我整个申请流程也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定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那么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认真实施。

申请流程以下是我个人的申请流程线,仅供参考:申请元素学习:年级越高,就越容易发现其实学习是最easy,省心的事情,因为这基本上是最公平的,只要付出,都会有回报。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是指绩点高低,而是说扎扎实实学习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和技能,不要因为某门课太难就放弃,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上,毕竟每人精力有限。

科研:对于自己所属的化学与材料的范畴申请者来说,科研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呢?我给出的最大建议就是早涉足、接触这些领域。

作为本科生,科研水平想要超过别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时间上。

试想如果大一就进入实验室,那么你大四时也有近3年的经验,相比别人的1到2年就至少超过了许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背景
↓↓↓
✦GPA: 研88, 本84
✦T: 104(22)
✦G:V153, Q170, AW3.5
✦科研: transactions文章, A类会议文章, 其他文章
✦推荐信:导师、暑研导师、系主任。

强推。

Offer: Stanford CEE PhD、Cornell ECE PhD、UW Seattle EE PhD
前言
刚上研究生时,我决定毕业后出国,由于我做事习惯先开个头,就报名了当时刚进入上海的世毕盟。

世毕盟不管何时报名,都可以一直咨询到申请季结束,这点给了习惯拖延的我漫长的准备时间(一个曾经把学车给拖过期的我)。

在此需要感谢我的咨询师与mentor,咨询师定期的督促基本是我开始行动的标志,mentor的指导则总是恰到好处的及时与强力。

得益于许多朋友的帮助,我能顺利走过申请季,因此也想将我申请中遇到的一些事、一些问题写出来分享,希望能有只言片语帮助到大家。

一、作为硕士生申请PhD
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以科研为导向培养的,所以研究生同学如果想要申请,对自己的科研方向、目标教授等应该是更加明确了的。

同时,研究生也会有更多的老师、同学可以去咨询本领域的研究、申请、甚至教职的情况,尤其是方向较小的同学。

此外,研究生同学一般都已有过一些研究经历,发表过一些论文,这些都是申请中可以直接利用的优势。

另外可能的一些劣势:本科成绩的欠缺——这可以通过科研强项弥补;暑期出国导师不放人——这需要与导师沟通,可以考虑将海外的研究内容与大论文想办法结合;教授们对研究生的材料期待更高——是的,但如果研究足够匹配,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总的来说,我认为研究生申请PhD会比本科生要更容易一些,尽管部分老师确实更倾向于招科研习惯还未固化的本科生。

二、充分利用国际会议机会
积极投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管从积累圈内人脉还是为申请准备的角度都是十分值得的。

国际会议的日程一般都能提前从会议官网上查询,这基本保证了我们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想见的教授。

值得强调的是,要勇于向教授表达希望读PhD的意向,特别是当自己的研究与教授的领域非常吻合时。

这样既可以给教授留下第一印象,也方便后续邮件的Follow-up。

国际会议的另一个方便之处:是可以认识本专业的PhD在读学生,尤其是一些华人在读学生。

他们对国内希望出国的同学一般都会愿意帮忙(这也算是一种国内出去留学的人代代相传的文化)。

可以向这些在读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科研组的招人和经费情况、教授的风格;有时候申请材料的初审也会落在一些PhD学生手里。

三、科研与推荐信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做一些高质量、有深度的科研。

科研的内容可以不是当前时髦热门的,但尽量避免选择一些明显的水科研、水文章,目标是要形成2段左右最长能讲30-40分钟的科研内容。

一项好的研究,从选题、建模、算例、成文、演讲,每一项都应是扎实的。

科研的过程就是推荐信的材料,一段好的科研,教授一般都愿意提供一封较强的推荐信。

强推到认识的教授那里,则能保证申请材料受到认真的考虑。

此外,与教授的科研合作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今后还在这个领域,就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保持联系,对写强推的教授心怀感激,跟随教授做科研要推荐信是个真心换真心的过程。

四、科研跟踪、套磁与面试
对领域内,尤其是小方向上相关教授科研的跟踪是做科研时应长期进行的一件事,并非申请季才开始。

一些方便的小技巧:可以在浏览器中专门建立一个学者个人主页的收藏夹,定期浏览;可以在文献管理软件中以作者为标签建立一类文章组。

目的是能做到对申请的目标教授过去的工作和研究的动态、方向心中有数。

和教授邮件套磁是让教授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包括之前提到的国际会议见面,直接去学校约见都是能让教授了解的方式。

在邮件中和教授沟通学术问题是相对效率比较低的,要有经常不被回邮件的心理准备,若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详细引用过教授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学术邮件中一般能引起教授的兴趣。

一般来说,成功的套磁能够要到一次面试机会。

面试可能发生在申请前或申请后,面试是可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的,应提前准备好ppt,包括自己的科研总结和几页简短的proposal。

科研总结,正如之前提到的,要做高质量的科研,最好能够有2项最长能讲30分钟左右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当然不一定能在面试讲完,很可能只讲一段或详讲一段略过一段,讲与教授研究方向契合的扎实科研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Proposal可以提两个研究的方向、内容,并放一些几篇参考文献(教授的文章),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科研跟踪,最吸引教授的proposal是站在他的角度根据他所发表的文章,提出新的研究角度。

五、标准考试成绩
语言考试的成绩几乎每所学校/院系都会明确给出分数的要求,这些信息需要提前做一下功课,且要严格达到,需要特别留意是否有只接受雅思拒收托福的项目(比如MIT的某些项目)。

而GRE成绩很多学校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通常理工科我们模糊地认为153的Verbal(60%左右)可能差不多,要特别留心一些要求AW4.0的学校。

此外GRE高是有一些额外优势的,比如Fellowship 的申请。

六、申请的规划与时间安排
申请开始时需要统筹规划,PhD的申请准备以科研为主,但穿插GPA的保持、标准考试、各类文书等事。

申请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随机优化,每一时刻都在基于新的已知信息和预测信息,希望做出期望效用最大的决策。

一个例子:在校内科研期间做出一些初步成果,明确一些方向,并用于暑研的套磁和研究计划,暑期出国期间又通过新获得的人脉与信息抽空去一些国际会议或学校进行当面推销自己,暑研结束后的成果可以及时向目标教授进行“宣传”。

申请中的各个事项环环相扣,所以需要做规划。

申请中尽量避免时间花在事前纠结上,当举棋不定、思考人生时,何不直接开始动手做呢。

很多问题只有做了后才会碰到,事前却步没有意义。

申请时一项比较花时间的是各类文书,对此每个人风格不同,有些人习惯多次往复修改,我的文书则基本是发给mentor改过一遍后即定稿,也是因为我平时就会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形成我的简历、陈述以及个人网站。

七、关于世毕盟
我加入世毕盟时间稍早,记得光是现场的培训课程我就参加了三次(其实不需要,上过一次之后看视频就好啦~),这些课程让我详细了解了申请的方方面面,倒并不是说大家在网上就搜不到这类信息,还是效率的问题,有世毕盟整理浓缩为培训课程,大大减少了对庞杂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时间。

世毕盟的A项目是一个非常适合PhD申请的项目,既能自己掌握申请节奏,同时又有mentor对过程进行把关,还有咨询师的定期督促(哈哈)。

我在世毕盟的mentor真的非常厉害,对文书的修改总能一针见血,对套磁、面试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能一击中的,在申请季有这样一位mentor让人非常安心。

王老师的微信回复与帮助总是非常及时,不管是晚上还是周末,整个申请季一直都在督促我行动,尽管我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天(抱歉(-.-)||),也包括这份总结..
我非常庆幸当初选择了世毕盟,也曾向身边的不少朋友推荐。

最后祝各位申请的同学能够破风前行,战绩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