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第一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郦道元《三峡》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
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赏析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
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幺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幺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
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古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赏析
古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自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其含义如下: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orG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二、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一词多义:与: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欲:解衣欲睡:将要;事实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指人世间。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今异义:相与步于“中庭”:古:院里今:无此用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只是今:转折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记承天夜游注音断句
记承天夜游注音断句《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划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你想想哈,水里面那些藻啊荇啊的,横七竖八地交织在一起,这画面是不是挺奇妙的呀。
然后呢,嘿,居然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造成的这一切!就好像是大自然在跟我们玩一个有趣的魔术。
这就好比啊,有时候你在生活中会突然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比如说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了一片片奇奇怪怪的光斑,就跟这水中藻荇似的。
然后你再仔细一瞧,哦,原来是旁边的大树在搞鬼呀!
咱再回到这句话哈,它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小美好。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水里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但当你找到了背后的原因,就会恍然大悟,然后会心一笑。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看似复杂的事情,别急着抱怨或者苦恼,耐心找找原因,说不定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呢。
有时候我就会想,要是我能像那些藻荇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晃悠,还能被当成是竹柏影的杰作,那该多有意思呀。
嘿嘿,虽然咱不能真的变成藻荇,但我们可以拥有像藻荇一样的心态呀,轻松自在,随遇而安。
总之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呀,就是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惊喜,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找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
就像那看似神奇的水中藻荇交横,其实背后就是普普通通的竹柏影啦。
哎呀,说了这么多,还是觉得这句话真的很有意思呢,就像生活一样,充满了各种奇妙和惊喜等着我们去探索。
哈哈,咱下次再碰到这种有趣的句子,还得好好聊聊呀!。
初中素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整体赏析]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修辞手法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夸张。
比喻是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在这句话中,将水中藻荇交横比喻为竹柏的影子,通过比喻描绘了水中藻荇茂密交错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水中植物的茂密程度。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数量来增强表现力。
这句话中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水中藻荇交横的形象描述得非常丰富而有力,突出了景物之间的对比和繁茂程度。
整体而言,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记承天寺夜游记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特殊句子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小石潭记》诗词解释赏析
《小石潭记》诗词解释赏析《小石潭记》诗词解释赏析《小石潭记》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下面是《小石潭记》诗词解释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词句《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
(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
(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
(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1.可:(1)大约。
表示估计数目。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2.从:(1)介词,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3.清:(1)形容词,清澈。
(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
(以其境过清)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
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
(其岸势犬牙差互)5.见:(1)通“现”,出现。
(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
(似与游者相乐)7.以:(1)介词,因为。
(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
(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
(全(quán石以为底)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 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 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 脑袋。而被调离出京。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 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 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 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 品格清高超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