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对《诗经》叙事因素的继承
汉乐府介绍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计有百余篇。
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却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与《诗经》发歌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
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
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
其中《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皆为传世名篇。
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 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编辑:秋痕
--------------------------------------------------------------------------------
--------------------------------------------------------------------------------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 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 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 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 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 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 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 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 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 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 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李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民歌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记录,两者都有其审美和艺术特色,并且对近代和现代的民歌独特艺术也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为了能更好地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一个深入了解和研究认识,下文从汉乐府民歌及诗经民歌的艺术表现特色和其结构布局,人物刻画,矛盾冲突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继承;发展作者简介:李天,女,1992年12月13日生,吉林省镇赉县人,延边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汉乐府中的民歌多是对生活中的发生的故事,加以非常平实通俗的语言形成的作品,采用的是叙事写法,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動,通常都是通过故事来反映出社会现象,表达出个人情感,可以说汉乐府民歌的出现把叙事诗的发展推向了成熟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关于汉乐府民歌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诗经》民歌的存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经民歌的产生以及在其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所呈现的特色。
一、《诗经》民歌的产生及在叙事诗上呈现的特点:《诗经》在我国文化领域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将民间的一些为大众所熟悉和广为传播的歌谣进行搜集,所以创作的作者并不是出自一人,而且来源地区也是非常的广泛。
有的说法说这些民歌都是各国乐师搜集的,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有设专门部门安排专业采集诗歌的人进行的搜集,它的出现既丰富了当时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将诗歌民间文化做出了记载,为后世诗歌创作做出贡献。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诗歌史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表现手法上就已经是广泛全面的使用赋、比、兴,体裁上也已经能很好地运用风、雅、颂,一直为后人所学习和研究,就其中的叙事诗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叙事清晰,情节生动《诗经》中的许多叙事诗,都是能够很直白的讲述出故事的原委,开头、发展、结局每个部分都会清晰的阐述,但整体欣赏下来会觉得还是情节生动能让人回味和产生一定的感受的,例如:《卫风氓》是诗经民歌众多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叙事诗,故事的开展线路明朗主要是恋爱、婚变、决绝三部分。
《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
《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赵容慧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诗缘情”、“诗言志”的基本格局和偏重于抒情的创作路线。
《诗经》中的叙事诗无论从数量、内容还是表现手法方面都远远逊于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完备的抒情诗。
这就使《诗经》中的叙事诗更容易被抒情诗的光芒所掩盖。
然而,在以言情为主流的古典诗歌长河中,作为支流的叙事诗也是在蓬勃发展的,在以抒情为主旋律的《诗经》中,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青涩质朴的叙事诗,它们情节直接简单,语言质朴稚嫩,情感真挚动人,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叙事诗在两汉时期才真正成熟起来,汉乐府诗歌正是叙事诗集中发展的一个契机。
汉乐府叙事诗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情节叙述,且有意识地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不仅为以后的叙事诗,同时也为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成熟,积累了创作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经验。
关于《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在内容上,《诗经》叙事诗对现实的反映比较广泛,汉乐府叙事诗则对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有较为深入的描写。
《诗经》、汉乐府叙事诗的题材有许多重叠部分,但大小雅中的史诗、游仙诗则分别是《诗经》和汉乐府的独有题材。
《诗经》叙事诗大多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情节的描述上,而汉乐府的叙述重点主要放在人物的刻画上。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叙事诗;特点;比较一、叙事内容之异(一)《诗经》叙事诗内容广泛民间的土壤给了《诗经》与汉乐府诗立足现实的可能。
在《诗经》的叙事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诗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的责任感,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叙述中穿越时空窥见当时社会风貌的一角。
《豳风·七月》叙述了西周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农事劳动。
例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大意为九月时要筑好打谷场,十月庄稼就要进谷仓。
谷子黄米和高粱,还有粟麻豆麦。
汉诗汉乐府的叙事特征与《诗经》中的叙事因素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报
J unlo e h nT ah r C l g o ra fL s a ec es ol e e
Vo . . . 1 No 1 25
J n2 1 a .0 0
汉诗汉乐府 的叙事特征 与《 请经》 韵叙事因素 中
邹 曼 210 ) 400
直接抒情等等。 [n 以看到 ,诗经》 ”p 可 z 《 采用最多的 方 法 就是叙 述抒 情 ,在叙述 一 个 简单 事件 的 同时 抒发 自己的情感。《 诗经》 的大部分诗歌 中都有着 或多或少的叙事的成分 , 叙事在《 诗经》 中是非常 普 遍 的现象 。 门立功 还指 出 :诗 的叙述 不像 一 般叙 述那 样 “ 精密 、 完整 、 详尽 , 而是从 现实生活中选择某一典 型 的情 节 片断或 场 面 , 加 以提炼 , 以抒 发诗 人 并 借 的思想感情 。”研 诗经》 闭《 的情况正是如此 , 它往往 只选 取一 个 或几个 生活 片断 ,在对这 些 细小 的生 活片断的简单叙述中抒情。 另一方面 , 诗经》 在《 中 也 出现 了像 《 风 ・ 廊 载驰 》《 风 ・ 》 《 风 ・ 、卫 氓 、豳 七 月》 《 、小雅 ・ 采薇》 《 、大雅 ・ 文王》 《 、鲁颂 ・ 团宫》 等 相当一批有着相对完整 的叙事结构的作品。 除了常见的第三人称的叙事之外 ,诗经》 《 中 第 一人 称 的叙 事 方 式也 很 普 遍 ,例 如 《 风 ・ 唐 蟋 蟀 》 “ 蟀在 堂 , 聿其 莫 。今 我不 乐 , :蟋 岁 日月其 除 。 无 已大康 , 职思其居。好乐无荒 , 良士瞿瞿 ( 第一 章 ) 另外 ,诗经》 。” 《 中还有第二人称 的例子 , 例如 《 唐风 ・ 山有枢》“ :山有枢 , 隰有榆。 子有衣裳 , 弗曳 弗娄。子有车马 , 弗驰弗驱。宛其死矣 , 他人是愉 ( 第一章 ) ”诗经》 。《 中还 出现了变换叙述视角的例
原生态的丧失汉乐府与《诗经》婚恋诗的比较研究
2012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ul.2012第29卷第7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7原生态的丧失:汉乐府与《诗经》婚恋诗的比较研究王凡(汉口学院文学院,武汉430212)摘要:就“婚恋诗”来说,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汉乐府逐渐丧失了《诗经》中的原生态,人的本真情感部分地被外在的道德教化替代,人性的自然美部分地被宗法伦理所取代。
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平添了一种在伦理笼罩之下的忧郁与悲剧色彩。
无论是意象由自然事物和淳朴情感过渡到人间伦理与社会生活,还是由歌颂原生态的欢娱到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的悲剧,都显出一种原生态的流失。
创作层面更是逐渐回避现实,多诉诸想像,借助寓言和其他浪漫主义手法,或者是更具隐喻性的语言来艰难地言说,这也是对原生态的背叛,就原因来看,主要是汉代中央集权,思想开始走向专一,独尊儒术的影响,经学兴起,楚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代文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婚恋诗收稿日期:2012-05-28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7-0007-03作者简介:王凡(1971-),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留存的不仅是那个时代人们口耳相传的歌谣,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诗经》收录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文化,使得后人可以借此具体探讨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形态。
《诗经》除了流传下来的文本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制度,如采诗、乐工等,这些制度到汉代就进一步规范化,成为一个固定的机构———乐府。
其功能除为国家大型祭祀活动和宴饮活动演奏音乐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采诗、谱曲等方式,创造新的音乐。
这样形成的诗歌又叫“汉乐府”。
汉乐府中的诗歌,其大致形式与《诗经》一脉相承。
但随着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汉乐府和《诗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不仅在于文人创作的兴起,更为重要的是,汉代国家大一统之后所形成的制度的压力大大削弱了《诗经》所具有的“原生态”色彩。
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发展研究
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发展研究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起点,其创作精神已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而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方面,汉乐府诗都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等,具有多样化的内涵。
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客观分析了重言词,详细探讨了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发展。
关键词:汉乐府诗《诗经》重言词继承发展一、重言词就重言词而言,属于汉语中结构特殊化,应用普遍化的一类词,以《诗经》为起始点,民间口语中多样化重言为巧妙引入各类文学作品中。
随后,重言词频繁出现各类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对汉语词汇系统、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重言属于传统小学著作中的名称。
在界定方面,学术界对其存在一定的争议,集中体现在重言词属于单纯词还是连绵词,词语的重叠是否属于重要言行列,大都认为重言词属于“形、音、义”一致的汉字或者词重叠构成的词,可称之为单纯词、合成词,附加在词根上的叠音词缀也包含其中。
二、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发展1、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在《诗经》中,重言叠字的应用普遍化,而作为汉代民歌的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传统,尤其是重言词。
在《诗经》305篇诗作中,大约有2/3属于重言词。
根据《汉乐府与<诗><骚>之文学关系研究》统计,汉乐府诗中多次出现叠字,已有200多次,不计算重复的,也有146个叠字,大部分是对《诗经》中重言词的直接化用。
在此基础上,乐府诗摹状叠词已有90余个,摹情达到20个,不同程度上都继承了《诗经》同类叠词。
比如,汉乐府诗中的“深谷鸟鸣兮缨缨”便是引用了《小雅?伐木》“鸟鸣缨缨”,“习习谷风”引自《小雅?谷风》。
也就是说,汉乐府诗中的重言词建立在《诗经》基础上,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诗经》中的各类重言词都对汉乐府诗中重言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者存在某些相似点,《诗经》中重言词的多样化功能同样适用于汉乐府诗中的一系列重言词。
汉乐府基本艺术特色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主要以叙事为主,故事性较强;常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形式自由,句式多样,参差错落,不拘一格。
3、语言朴素、生动,多口语化,感情强烈真挚。
4、多数为现实主义,但有些作品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上邪》、《战城南》。
汉乐府中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次是《陌上桑》。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
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
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
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
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
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
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长歌行》汉乐府]《长歌行》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长歌行》赏析《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下面是分享的《长歌行》赏析,供大家参考!《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汉乐府对《诗经》叙事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汉乐府对《诗经》叙事因素的继承与发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百零五首诗,孔子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遂后世也以诗三百来指代《诗经》。
《诗经》长于抒情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叙事因素,更有较完整的叙事诗,其对汉乐府的叙事特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在新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其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汉乐府叙事特色的最好阐释。
《诗经》中的多数篇章以抒情为主,叙事因素贯穿其中。
其中我们熟悉的《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诗中大量采用“兴”的手法,但这首诗也存在明显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某一个故事,有人物,有情节。
《诗经·卫风·氓》更是较完整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倒叙回忆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塑造了一位忠于爱情、吃苦耐劳的坚强女性形象。
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着女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是一首抒情色彩浓厚的叙事诗。
《诗经》中的众多篇章表明《诗经》已经具有叙事的基本因素,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叙述技巧,大多是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事件,或截取生活的片段加以陈述,但已经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事件。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诗经》是我国抒情性民歌的代表,而汉乐府的叙事性是它的最高成就。
《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内容上,汉乐府民歌的现实性是对《诗经》写实传统的继承。
汉乐府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代表作《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而《诗经》中也有许多类似题材,比如“国风“中《邶风·式微》、《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都反映了劳动人民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诗句虽参差不齐,而情与境会,孤儿口状心计之状,活现笔端。
2. 鲜明的形象性: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灵活自由。
它继承了《诗经》四言体的传统,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
同时,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特色在于其叙事成分增多,有的民歌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同时,它抒写民众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
4. 富于表现力: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变,整散不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陌上桑》、《长歌行》等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5. 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特色之一。
它不仅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汉乐府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
汉乐府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汉乐府诗与诗经:继承与发展的深度探究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它以其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奠定了我国诗歌发展的基础。
而汉乐府诗,作为汉代的一个重要诗歌形式,不仅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还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我国诗歌的演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汉乐府诗对诗经的继承内容与主题的继承诗经的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主题多样,既有对爱情的热烈歌颂,也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同样,汉乐府诗在内容与主题上也深受诗经的影响。
无论是反映社会矛盾、批判战争,还是表达爱情与亲情,都能看到诗经的影子。
艺术手法的继承诗经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如赋、比、兴等。
这些手法在汉乐府诗中都有所体现。
汉乐府诗沿用了这些手法,使得其诗歌在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上更为深厚。
社会功能的继承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统治者观民风、厚教化的工具,也是民间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
汉乐府诗同样继承了这一社会功能,成为汉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乐府诗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相较于诗经,汉乐府诗在内容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它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
这种深入的关注使得汉乐府诗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形式与技巧的创新在形式上,汉乐府诗不再局限于四言体,而是有了更多的变化,如杂言体。
在技巧上,汉乐府诗融合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丰富和多彩。
多样性与个性化相较于诗经的庄重、典雅,汉乐府诗更加注重多样性与个性化。
它既有深沉厚重的作品,也有轻快活泼的表达,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和真实。
三、结论:汉乐府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汉乐府诗对于诗经的深厚继承,同时也看到了其在内容、形式和技巧上的创新与发展。
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化资源,让我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汉乐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汉乐府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其次,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又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乐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汉乐府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从汉乐府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作品。
综上所述,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广泛影响的作用。
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一、乐府诗(一)乐府1.乐府本身是秦汉时期由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负责采集民歌、制定乐谱、创作加工诗歌的任务。
2.由乐府创作加工的诗歌,被称做“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代也称之为“歌诗”。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3.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
(二)汉乐府的思想性1.对战争、徭役的揭露和诅咒。
2.反映人民流离失所的漂泊生活和贫困悲惨的社会境遇。
3.反映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巧取豪夺、剥削压迫以及劳动者的反抗。
4.反映婚恋、家庭问题,控诉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对男女爱情的摧残。
(三)汉乐府的艺术性1.富有戏剧化、场面话、典型化的叙事性。
(标志着古典叙事诗的成熟)2.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3.语言上以五言为主,杂言为辅,形式多样,整散不拘。
4.善用铺排和比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二、汉赋(一)《七发》1.西汉著名辞赋大家枚乘的赋作。
2.全篇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以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要言妙道七事为治病良方使太子病愈。
从侧面批评了贵族子弟奢侈淫佚的生活,具有讽喻意义。
3.全篇主客问答,铺陈夸饰,文辞富丽,体制宏伟,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
4.《七发》首创的七段成篇的结构形式被后来赋家采用,号为“七体”。
(二)汉赋四大家1.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继承前人赋作基础上,促成了汉赋内容、风格的成熟,后世称“汉赋四大家”。
(代表汉大赋的成熟)2.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3.以司马相如的成就最高。
三、《史记》《汉书》(一)《史记》的思想内容1.深刻体现了司马迁历史认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最高统治者的丑恶与社会的腐败黑暗。
3.热情歌颂了历代忠臣良将,极力张扬了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积极奋斗、英勇豪迈的人生精神。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摘要:诗经作为古代第一篇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熟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而汉乐府诗是则是在继承了诗经之后,在其基础上开创自我,成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的经典之作。
两者在其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了解了这些之后,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艺术成就,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内容比较;艺术特色;文学成就诗经与汉乐府都是通过许多人共同收集、整理、编辑而成。
但是诗经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最早的诗歌有产生于西周初期的,最晚的诗歌有产生于春秋中期的,前后大概共五百多年。
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
而其内容搜集整理主要与“采诗”制度、周王朝的“制作礼乐”、献诗有关。
汉武帝时期,乐府本是指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歌的一个机构,而后其整理搜集的诗歌也成为人们所说的“乐府诗”。
而汉乐府是指汉朝的乐府诗歌,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人创作的乐府诗,另一个是汉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所以一般来说汉乐府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
一可以说,诗经和汉乐府是我们文学史的璀璨银河中两颗非常明亮的巨星,而之所以这么说,与其内容密不可分。
不同于那些内容空虚,情感匮乏,读来枯燥无味的苍白之作,诗经与汉乐府有血有肉,有着非常充实丰富的内容。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都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感情的真实流露,很好地反映了现实,关注了我们的民生。
所以说,诗经与汉乐府在内容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其中之一便是他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受压迫剥削和其悲惨遭遇。
例如诗经当中的《七月》和汉乐府的《平陵东》都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底层人民被压迫,而发出痛苦的哀嚎。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眼见着寒风凛冽,但是身为底层的人民却没有一件可以御寒的衣物,如此这般如何才能挨过年呀!于是他们发出了痛苦的哀嚎。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分析: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分析: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
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庞大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
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取得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揭露和招架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所占篇幅最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画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
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
”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他们全年收取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
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索,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
这是那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
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那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艺术特色的最大的继承我们都知道《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是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只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的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民歌到近代的民歌创作,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以其为出发点。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由《诗经》国风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无论是从体裁上、内容描写上,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运用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着后世诗人走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因此,它的许多诗篇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
《诗经》民歌中有许多描写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作品。
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于是从《诗经国风》的《魏风伐檀》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伐木奴隶悲惨的生活画面,《豳风七月》里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作,仍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得抵御风寒的苦难生活。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正式确立并加以巩固,封建君主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双重地压迫着劳动人民。
对此,汉乐府民歌都有反应,而且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加彻底,描写的事情也更加具体。
《病妇行》描述了在残酷的剥削下妻子死亡、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燕歌行》表现了流宕在他乡的破产农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
而《平陵东》则揭露了官府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暴枉法,他们敲骨吸髓地剥削还不够,竟然绑架勒索,逼得善良的百姓只好卖牛赎人。
除此之外,无论是汉乐府民歌还是《诗经》民歌,都有许多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作品。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之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之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汉代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与《诗经》的周民歌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情感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同时,在具体的题材内涵和表示手法上,又有不同于周民歌的新变。
(一)题材的承变与《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继续咏唱那些与百姓生活互相关注、感受深刻的生活内容。
有讥刺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它们描写贵族的显贵、浮夸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有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古歌》写戍边将士深切难耐的思乡之情;《战城南》悼念阵亡的将士,把野死不归的凄凉和壮烈的豪情熔铸在一起,涌动着沉重的悲惨感;《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被迫征战一生,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只剩他离群索居,无依无靠,晚景凄凉!以独特视角,揭露了战争的惨无人道。
与《诗经》的同类诗歌比拟,汉民歌显得更加悲惨。
当然还有爱情、婚姻的歌唱。
像《江南》、《有所思》、《上邪》这些到处颂扬的爱情诗,或柔美含蓄,或浓烈直率,就像爱情本身,纯洁斑斓。
与《诗经》一样,汉乐府的婚恋诗也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耳熟能详的《陌上桑》,写采桑女秦罗敷以夸饰夫婿的地位和英姿,巧妙拒绝太守的公开调戏。
(转于自考365)汉乐府民歌还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即: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极写保存的艰难。
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困苦之极打算官逼民反,妻子劝阻他,他却义无反顾: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
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此诗揭示了民众被迫无奈,走上反抗道路的情状。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本身带着两三个幼儿艰难度日,穷困潦倒,不禁对孩子感慨:我们也要随你母亲去了!《孤儿行》写孤儿备受兄嫂虐待,痛不欲生:“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 莫 , 月 鸣 蜩 。/ 五 月 其 获 , 月 陨 箨 。 一 之 日于 十 貉 , 彼 狐 狸 , 公 子 裘 。 二 之 日其 同 , 缵 武 取 为 载 功 。 七 月 鸣 其 / …‘ . 月 载 绩 。 六 月 食 有I 奠 , 舄, …‘ s 及 七 月 亨 葵 及 菽 。/ 月 录 , 月 获 稻 。 这 样 , 者 就 枣 十 ” 读 胄 够 了 解 至Ⅱ 周 初 年 丰 富 的 农 A 生 产 的 况 , 色 西 , k 情 以 及 下 层 民众 一 年 的艰 辛 劳 作 和 不 得 温 饱 的 困 苦 生 活 。所 以 , 《七 月 》已 显 现 出 作 者 对 于 叙 事 材 料 有 机 组 织 的鲜 明 特 。 可 见 , 诗 经 》已 经 具 有 叙 事 的 基 本 因 素 , 《 虽 《 经 》的 篇漳 多 以 抒 隋 为 主 ,旦亦 存 在 明 显 然 没 有 过 于 复 杂 的 诗} 彳 技 巧 , 多是 以时间 为序 大 的叙 事 性 特 征 。 在 具 体 篇 章 中 , 往 运 用 叙 事 与 来 叙 述 事 件 , 截 取 生 活 的片 段 加 以 陈 述 , 已 经 往 或 但 抒 隋 相 结 合 的 手 法 。 《 经 ・ 风 ・ 离 》: 彼 黍 有 - 比 较 完 整 的 故 事 、 诗 王 黍 “ K 睛节 和 事 件 。 离 离 , 稷 之 苗 。行 迈 靡 靡 , 一 摇 摇 。知 我 者 , 彼 中 谓 我 忧 ; 知我 者 , 我何 求 。悠 悠苍 天 , 何 不 谓 此 二 、 乐府叙 事性 对《 汉 诗经》 的继承 和发展 人 哉 ? 彼 黍 离 离 , 稷 之 穗 。行 迈 靡 靡 , 心 如 彼 中 醉 。知 我 者 , 我 心 忧 ; 知 我 者 , 我 何 求 。 悠 谓 不 谓 首先 , 内容 上 , 乐 府 民歌 的现 实 性 是 对 在 汉 天 ,比何 人哉 ? 彼 黍 离 离 , 稷 之 实 。 行 迈 靡 《 经 》- 实 传 统 的 继 承 。 汉 乐 府 民 歌 有 着 自 己 i 彼 诗 N ' - 唐巨, . 噎 。 知 我 者 , 我 忧 ; 知 我 者 , 我 的 突 出 特 点 , 气 魄 宏 大 而 又 “ 气 十 足 ” 汉 武 中 C ̄n - 谓 不 谓 其 神 。 何 求 。悠 悠 苍 天 , 何 人 哉 ? 此 ”… 后 世 认 为 是 一 首 帝 以 后 , 行 “ 尊 儒 术 ”, 助 “ 意 ” 护 君 主 实 独 借 天 维 抒 发 忧 愤 的 诗 。 “ 离 之 悲 ” 成 为 哀 伤 亡 国 之 专 制 统 治 , 出 了 “天 人 感 应 ”的 神 学 论 , 先 秦 黍 也 提 把 辞 。 诗 以 反 复 咏 叹 的 方 式 抒 发 着 作 者 郁 闷 激 愤 佰言 的 理 学 神 与神 学杂 糅在 一起 , 但 月务 于 不 艮 自 绪 。 f f 旦伺镏 读 来 , 『 理 出 诗 中 的 事 线 索 。 政 治 , 且 极 大 地 浸 淫 了 汉 代 的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 且1 可 而 由 “ E 之 ” “ 稷 之 穗 ”, 至U 彼 稷 之 实 ”, 然 而 , 思 消 歇 并 没 有 消 灭 “ 于 哀 乐 , 事 而 稷 苗 至U 彼 再 “ 诗 感 缘
21 02年3月
陇东学院学报
Ju om ̄ o ogog U i  ̄ t fL ndn n e i v y
Ma 2 1 r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V0. 3 No 2 12 .
第2 3卷 第2 期
汉乐府对《 诗经》 叙事 因素 的继承
王 晓 冰
( 庆阳理工中专, 甘肃 庆阳 750 ) 400
收 稿 日期 :0 10 -3 2 1 -60
作者简介 : 王晓冰(9 0 ) 女 , 17一 , 甘肃镇原人 , 讲师, 主要从事古典诗词研 究。
“ 于 哀 乐 , 事 而 发 ”( 汉 书 ・ 文 志 》) 感 缘 《 艺 的 写实 传统 , 汉乐 府 的显著特 征 之一 。与此 相辅 是 的叙 事 性 则 是 汉 乐 府 最 为 显 著 的 表 征 。 在 汉 乐 府 之 商的 诗 歌 作 品 里 , 诗 经 》 于 抒 。 , 也 存 《 长 隋 但 在 着 大 量 的叙 事 因 素 , 有 较 完 整 的叙 事 诗 , 对 更 其 暴府 的 牵 I 生特 征 有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影 Ⅱ 向。
日 匕在! 转 , 空 在 扩 展 , 作 者 的 有I 日 情 绪 从 发 寸, 流 时 而 s F “中 摇 摇 ” U 至 “中 女Ⅱ ”, 至U 醉 再 “中 女 噎 ”。 怀 口 也 奎 步 地 强 化 。从 中可 看 出 明 显 的 叙 事 特 征 , 意 并 有 2" 单 的 故 事 情 节 。 谭 君 强 先 生 说 : 确 定 着 r简 “ 弱 黼 , 个 句 子 是 不 是 叙 事 , 以从 可 否 以这 现 — 可 舌语 或 句 子 作 为 核 , 渐 扩 充 为 一 个 或 大 或 逐 /、 故 事 、 至 于 一 部 叙 事 作 品 来 确 定 。 【 (9由 功 J的 甚 ” p) ]4
摘 要 :诗经》 《 的篇章 多以抒情为主, 亦存在 明显的叙事性特征 。在具体篇章 中, 但 往往是叙事 与抒 情相结合。汉乐府“ 感于哀 乐, 事而发 ”的写实传统及叙事 方式恰恰是 对《 缘 诗经》 叙事 因素的继承和发
展。
关键词 : 汉乐府; 诗经》 叙事性 ; 《 ; 继承 中 图分 类号 : 2.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7 — 3 (02 0 - 3 - I 26 2 A 1 41 0 2 1 )2 0 60 6 7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