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70b89be009581b6bd9ebac.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微经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2、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性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3、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分配4、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经济人:这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其特征是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7、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预期8、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8、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等能力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比如:污染)10、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10、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分配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11、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能显著的能力(比如:垄断)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
12、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13、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14、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15、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
16、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17、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3fc6d4caaedd3382c4d375.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
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fde9e0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1.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供给: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2. 需求: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3. 市场: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地点或渠道。
4. 均衡价格: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5.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的情况。
6.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现象的情况。
7.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8.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情况。
9.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10. 通货:指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
11. 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扩大或减小的速度。
12. 失业率:指在劳动力总量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3. 预期效应: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行动。
14.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多于进口的情况。
1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多于出口的情况。
16.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平衡。
17. 弹性: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18. 垄断定价:指垄断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9. 成本效益分析:指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选择。
20.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1.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或组织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22. 资本:指用于生产的物质或货币形式的资产。
23. 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4. 不完全竞争: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或需求者,但市场力量不够强大以致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情况。
25.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0dc15852ea551810a6876f.png)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1、稀缺性: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物品和资源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即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足的。
2、选择:所谓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居民户、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等。
5、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6、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力量的状态。
7、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法国人安•德•孟克列钦和德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等。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②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③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8、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周、一月、一年等),在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9、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这就是需求规律。
10、供给: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个人或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cf5b4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a.png)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L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o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
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L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d7dcc976eeaeaad1f33041.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1.经济学: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两种的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4.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的理论。
7.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
8.完全信息的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市场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9.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
10.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1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1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3.需求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14.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
15.需求函数:表示影响需求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1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7.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
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473e77f80242a8956bece410.png)
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
等产量线: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给定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开始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量会越来越小。
等成本线:又称为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所能够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随着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结果新的等成本线与更高水平的等产量线相切,把各个均衡点连接起来,就是扩展线。
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支出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指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同方向、同比例增加或减少λ倍时与产出变动η倍的关系。
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用途的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时最大的收益。
隐含成本:自由要素报酬(=正常利润)。
[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
正常利润:自由要素报酬(=隐含成本)。
[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盈亏平衡点: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的产量。
停止营业点:是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是厂商生产遇不生产的临界点。
市场失灵:一般将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成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并不是认为市场完全不好,而是指市场没有实现或不能实现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
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市场没有使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二是指市场不能在许多领域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就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284da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4.png)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1.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价值。
2. 通货膨胀: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 供应链:指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消费品的销售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网。
4. 垄断:指市场中存在唯一或少数几家厂商,它们通过控制市场份额和价格来限制竞争。
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出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7. 外汇市场:指不同国家货币交易的市场,也是国际支付和投资的主要场所。
8. 价格弹性:指商品或服务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供应价格弹性。
9. 劳动力市场: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劳动者)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市场。
10. 金融市场:指所有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外汇等)交易的市场。
11. 利率:指借贷或储蓄中所支付或获得的回报,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12. 资本市场:指股票交易所和债券市场等交易金融资产的市场。
13. 税收:指政府通过征收税费从个人和企业收取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投资。
14.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者购买一定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15. 外国直接投资(FDI):指企业或个人在国外购买或建立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控制权。
16. 经济增长:指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增加。
17.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18.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开支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19. 价格指数:衡量一组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
20.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这只是一小部分经济名词的解释,经济学领域涉及的概念和术语非常广泛,深入了解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政策。
最全的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最全的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ef2da9759eef8c75ebfb318.png)
最全的经济学名词解释大汇总(全集)名词大全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837045fad6195f312ba6cb.png)
精心整理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 )",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产出增决定对社会发总34用。
5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6、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7、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 ),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8、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
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9、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第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a与b10、的比率。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337f33a417866fb84a8e61.png)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2、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4、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7、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8、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9、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0、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11、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12、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3、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4、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6、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cf6a233169a4517723a39c.png)
名词解释1、沉没成本----已经或以往发生的与项目有关但和当前项目决策无关的费用。
2、影子价格----也称修正价格(计算价格),它是反映资源最优配置下的价格,是资源真实价值的体现,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拟建项目而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所能获得的最好收益。
3、净年值(NAV)----净年值是通过资金等值换算将项目净现值分摊到寿命期内各年的等额年值。
--4、费用效益分析----也叫效益费用分析,它是通过比较项目的预期效益和预计代价(费用),判断项目的费用有效性或经济合理性,以作为决策者进行选择和决策时的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5、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是企业或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以接受的投资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
它代表了项目投资所期望的最低财务盈利水平,也是投资决策者对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所做的估量。
基准收益效率是评价和判断投资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依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参数。
6、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关系;它既能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能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7、国民经济评价----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据此判断项目的合理性。
8基准收益率9、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部分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10、经营安全率-----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一般是以销售量来表示)超过盈亏平衡点的程度。
经营安全率是判断企业经营的安全率。
这个指标是从企业利润相对大小的角度评价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其大小反映发生亏损可能性大小。
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用企业的经营安全率指标进行粗略的判断。
11、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积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26271c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6.png)
第一章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量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和有限性。
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
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是一个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团体)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一是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东西。
生产率:生产率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
生产率一般指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平等:平等是社会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使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雇佣工人的数量来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被波动。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做可以达到其目的的最好的事的人。
第二章循环流量图:循环流量图是指表明物品与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相互交易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0551e88bd63186bcebbceb.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1.经济学: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两种的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4.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的理论。
7.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
8.完全信息的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市场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9.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
10.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1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1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3.需求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14.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
15.需求函数:表示影响需求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1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7.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b9049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b.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产品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是资源的私有制和自由竞争,价格由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2.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受到价格、收入、替代品和补品等因素的影响。
3.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的关系。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和预期利润等因素的影响。
4.垄断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控制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
垄断能够通过限制供给和操控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
5.竞争竞争是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争相提供商品或服务,通过竞争来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竞争能够促进生产效率和创新。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行动而放弃其他所有可能的最高价值的机会的成本。
机会成本考虑了选择的机会代价,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7.弹性弹性是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影响价格的变化和市场的稳定性。
8.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经济的稳定和个人的消费能力。
9.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管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10.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限制进口或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等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的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11.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的交流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1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13.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货币之间进行兑换和交易的市场。
外汇市场的波动可以影响国际贸易和经济的稳定。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ffc355f78a6529647d5366.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1.经济物品:有限或是稀缺的绝大多数物品2.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3.机会成本: 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4.微观经济学:指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
5.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6.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7.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市场价格。
8.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9.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0.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
11.效用: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12.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量,用“TU”表示。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用“MU“表示。
14.:在一定时期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5.:是指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16.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经济学常考的30道名词解释
![经济学常考的30道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a11df3d0d233d4b14e69b4.png)
经济学必考的30个名词解释1、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如汽车和汽油、照相机和胶卷。
3、替代品:指能带给消费者近似的满足度的几种商品。
如不同品牌的手机,牛奶和豆浆,洗衣粉和肥皂等。
4、供给的概念: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6:弹性的含义:弹性被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自变量变化某个比例时,因变量要变动多少比例。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9、完全垄断市场。
独家垄断。
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
10、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
11、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
12、完全竞争市场。
无数多企业、所有企业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不能制定价格。
1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4、GNP国民生产总值,NDP国内生产净值=GDP-资本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国定资产消耗。
NI国民收入=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PI个人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DI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15、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ab9df5d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3.png)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1. 供给与需求- 供给(Supply):指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Demand):指市场上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市场- 市场(Market):指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途径。
-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需关系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经济模式。
3. 价格与价格体系- 价格(Price):指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
价格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
- 市场均衡价(Market Equilibrium Price):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 价格体系(Price System):指市场经济中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系列价格关系的总和。
4. 市场结构- 垄断(Mon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 寡头垄断(Olig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几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做出某种选择后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 潜在收益(Potential Gain):指做出某种选择后可能获得的最好的结果或回报。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通货紧缩(De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的经济现象。
7.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
8. 外汇与汇率- 外汇(Foreign Exchange):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
- 汇率(Exchange Rate):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
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4、挤出效应(Crowing out):“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5、理性预期: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6、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7、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8、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
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9、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第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即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变化的独立性。
这一要求可简单理解为:只要所有个人对a与b的偏好不变,则社会对a与b的偏好不变。
阿罗证明了,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且具有传递性偏好次序的社会福利不存在。
10、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政府的支出主要是指政府购买。
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等于同时增加(或减少)税收和增加(或减少)政府购买。
国民收入的变动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换关系。
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
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⑴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⑵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⑶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抉择。
12、自然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失业处于这个比率时,价格与工资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通货膨胀加速或递减的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就是一个国家实现了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时的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称长期均衡失业率。
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13、国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运用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含中间产品价值,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14、国民生产总值(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是计算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国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implicit deflator):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Fin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国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从国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15、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于购买或者租用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机会成本或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是厂商利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其它产品的最大价值。
16、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
它表示在一定时间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在实践中,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弹性系数的大小。
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
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
它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供给弹性系数可以由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加以衡量。
1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特定时期,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不断地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对人们的刺激降低,并且重要程度也趋于下降。
18、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的区域。
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
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
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19、价格歧视:也称价格差别,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方可进行,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同时,这种完全垄断市场还必须能够分割为许多相互独立的分市场。
实行价格歧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和产品的不同特点。
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第二等级价格歧视;第三等级价格歧视。
20、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
经济周期就是国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生产总值的波动。
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然而,国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生产总值继续减少。
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
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国生产总值回升又使投资增加,国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
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