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摘要:《摸彩》被喻为人性的一个隐喻,是人性的缩影。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出潜藏在小说主人公泰茜内心深处的邪恶本性。
从泰茜对周遭的不幸的冷漠表现、泰茜对他人急于施以酷刑、泰茜自作自受等三方面入手,借助文本自身的线索,揭示出该小说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摸彩》人性邪恶雪莉·杰克逊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1919-1965),美国著名小说家和短篇故事家,其作品大多以邪恶为主题。
发表于1948年的短篇小说《摸彩》是杰克逊的名篇。
该小说用一种令人迷惑的直白方式对人类的残酷和愚昧进行了讽喻,被当做“对人类行为及社会制度的巨大讽刺”(votteler,ssc.vol.9,248)。
小说中心主题包括了“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人性中的残忍及墨守成规的倾向性,邪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votteler,ssc.vol.9,248)。
泰茜是该篇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整个残忍仪式的牺牲品。
她可以被看作是全人类人性的缩影。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本文仔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泰茜身上所体现出的邪恶本性,并以此揭示出暗藏在人类身上的种种邪恶。
作为人性的缩影,泰茜本性中的邪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泰茜对周遭的不幸表现得异常冷漠这样的例子,文中俯首皆是。
毫无疑问,泰茜从小到大参与到这种残忍的仪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她也很清楚地知道,每次摸彩之后,都有一人会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然而,她这次却忘记了时间,“完全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62);她到达摸彩现场以后,她漫不经心地与德拉克洛瓦夫人闲谈,带着邻里间的幽默,她们两个都“很温柔地放声笑着”(62)。
从这些细节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这次摸彩毫不关心,只是把它当成理所应该的事情了。
至于这次会轮到谁去送死,她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她的这种漠然态度并非个例。
所有在场的人都是如此。
死亡马上就会降临到在场的某位村民头上,这人也许是他们的朋友,也许是他们的家人,但都没有人在意这些,所有在场的男男女女,都在愉悦而轻松地谈笑,议论着日常琐事,随意地开着玩笑。
《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
结 尾。可 以说这是一个“另类 ”的摸彩 ,一张通往地狱 的门票 。 反抗之时 ,德拉克柔太太一反 之前 的热情 、友好 的态度 ,幸 灾
故 事 发 生 在 仲 夏 时 节 美 国 的某 个 有 三 百 余 人 小 村 庄 。那 乐 祸 地说 :“别 输 不 起 ,泰 西 ,我们 大家 的机 会 都 是 一样 的 。”不
里 一 直 被 收 在 美 国 学校 的 教 科 书 中 ,由 此 可 见 其 在 文 学 中 的 石 头 在 古 代 就 是祭 祀 的武 器 ,故 事 中的 石 头 也 是 杀 人 的 武 器 。
地 位 。
负责摸 彩活动的萨莫思 (Summers),英文 意思 是“夏天”,其复
七十年来 ,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短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 数 形 式 暗 指 年 头 或 日 时 光 的流 逝 ;他 的助 手 格 瑞 午 思
之 恶 ”这 一 主 题 。
关键 词 :《摸 彩》;寓意;人性之 恶 中 图 分 类 号 :I10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5312(2010)04—0022—01
一 、 备 受争 议 却 不 失 为经 典
束 摸 彩 活 动 的人 们 纷 纷 拿 起 石 头 ,甚 至 还 有 人 用 双 手 抱 起 大
《摸彩》rrhe Lottery)在 1948年 6月 26日一发表 ,便 引起 大的石块 ,更有甚者还 向哈太太的,'bJL子手里塞石 子。接着 ,
巨大争议。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 的怒潮 ,杰克逊和杂志社都惊 他们 就一 边听从老沃 内的招呼 “来 ,来 ,一起上”,一边 由亚 当
讶 于 文 章 所 引起 的 负 面 反 响 。很 多读 者要 求 作 者解 释故 事 中 思 和 格 瑞 午 思 带领 着 ,一起 涌 向 哈太 太 。那 第 一 块砸 中 哈太 太
thelottery读后感
thelottery读后感篇一:the lottery读后感昨天查资料时看到有篇文章这样说Jackson写的这篇故事:美国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这篇文章,即使不知道是谁写的,也应该知道“ The Lottery(摸彩)”这个故事。
我感觉,这篇《The Lottery(摸彩)》的性质,应该和《皇帝的新装》差不多吧。
看完那篇《The Lottery》之后,心里嗟吁不已。
那个小镇有个上百年来一直沿袭着的传统,每年六月里的一天,总会把小镇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摸彩。
随着故事散漫地进展,我也散漫地读着。
天气如何地好,女孩子们如何地聚在一起聊些无聊的话,男孩子们如何地搞闹追逐着玩石块。
大人们如何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常,等着摸彩。
镇长如何地捧了大盒子过来,如何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然后怎样一个人一个人地被叫上去摸彩。
故事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进展着。
等所有人都摸了彩以后,镇长才让大家一起打开摸到的纸片。
我呢,仍是不在意地读着。
直到读到结尾,抽到彩的那人原来是要被全村人用石头打死。
于是从刚刚散漫的故事进展中我忽地一惊,吓了一跳。
心里嗟吁不已。
摸彩是这个镇上人上百年来的习俗,每年都要摸彩摸出一个人来,然后其余的人用石块将他打死。
人们在摸彩前后及扔石块时竟没有一点哀痛,只是忙忙碌碌地想快快打完了收工,赶着回家继续各自没干完的活儿。
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传统”,镇上的每个人都已是根深蒂固地习惯了,在他们的概念里,摸彩是理所当然的,摸到彩的人要被众人打死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作为局外人,读完之后只觉的哭笑不得,好不可思议!因为这个传统本身就是如此地没道理,如此地荒谬,也如此地恶心。
我开始时不喜欢这个故事,可后来越想便越感受到它寓意的丰蕴醇厚。
事实自然是如此,坚持着一个传统的人自然是觉的自己所坚持的传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也是如此。
而问题是:你如何知道在这些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中,哪些是真理,哪些仅仅是由传统和文化影响所成的定式思维呢?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不该坚持的呢?不光是“传统”,其实是推到我们所信之事的每一个层面。
《摸彩》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摸彩》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作者:周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作家,《摸彩》是她最有名的小说,该小说甚至被认为是她那个时代最恐怖的哥特式小說。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来解释为什么该小说有如此骇人的恐怖效果。
关键词:《摸彩》;讽刺手法;恐怖效果作者简介:周楠(1996.5-),女,汉族,广西省桂林市人,本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1、引入自从1948年6月 28日该小说刊登在杂志《纽约客》后,作者雪莉·杰克逊收到了300多封读者来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在批判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而这正说明了该小说的成功所在。
而该小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引发读者心中的恐惧则正是因为讽刺手法的完美运用。
2、讽刺手法的运用很多读者批评这部小说太过恐怖。
读者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小说的结局会像开头一样美好,埃德娜-博格特说:“小说的开头是这么的快乐,我以为结局也会是这样的”[1]。
但是小说的结尾却完全出人意料,然而这正应该是一个优秀小说该有的效果,如果一个小说一看到开头读者就能猜出结尾,那么这个小说就很失败了。
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成功地使读者掉入作者在开头设置的圈套,而读者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2.1《摸彩》标题的讽刺在平时生活中,一提到摸彩,大家心中一开始想到的都是奖品、奖金等幸运的事。
人们都梦想着赢得彩票,所以当读者刚读到标题时就会想当然得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中奖的幸运故事,于是他们就会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这个小说。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中彩意味着死亡。
暗示着幸运的标题和血腥残忍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完全是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于是在小说的结尾读者被深深地震惊,巨大的恐惧快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2.2故事背景的反讽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和谐、平静、风景如画的小村庄。
摸彩的那天早上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草青翠欲滴,尽管此刻是盛夏,但你感到的只是舒适的暖流而不是夏日的酷热。
《摸彩》中意象的虚实
典短篇 ,吸引 了许 多批评家对其进行解读。
一直在苦苦等待 的萨默斯先生 ,兴致勃勃地说 :‘我还 以为我
杰 克逊 大 多数 的作品 都布景 于美 国南 方的一 个小 镇 。 们 要在 没有你 的情况 下开始 了 ,苔西 。’哈钦 森夫 人咧 嘴笑
作品往往假借于一个 田园式 画面开头 ,但 通常以凶残的场景 着说 :‘乔 ,你也不想 我把碗 留在 水槽里 ,是 吧?” 所有这
雪 莉 ·杰 克 逊 (1916.12-1965.8)是 一位 著 名 的 美 国作
家。在一生 中 ,她写过 许多精彩 的短篇 。《摸 彩》是其中最著
名 的一篇 ,收录在 《摸彩 和其他故事》。一经 出版 ,它就激起
了公众 的怒火。因为透过 故事的叙 述 ,读者感到敌意 ,从而 , 要求作 者予 以澄清 。杰克逊的传记作者拉勒马佳 .弗里德曼
一 些人抗议说这是一篇充满暴力和无厘头 的故事 ;另一 些人 忙 。她仓促地 赶往正在举行 仪式的地方 。她的速度是 如此
则赞扬它是一篇才华横溢 的道德寓言 ;但 多数人都 要求知道 之快 ,以至于她大汗淋漓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将毛衣扔在她
它到底所指何处 。甚至 ,她母 亲也责备她 :“爸 爸和我对你在 的肩膀上。“然后 ,想起今天是二十七号 ,我立即奔跑过来”。
第 26卷第9期 2013年 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26 No.9 Sep.2013
《摸 彩》中意象的虚 实
非 ,这个 故事被禁 止发行 。然 而 ,这个消息并没有 使杰克逊 可能会认 为她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女人 ,因为她尽 自己最 大的
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论《摸彩》中的意识形态压迫
159名作欣赏 / 小说论丛 >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论《摸彩》中的意识形态压迫雪莉·杰克逊因其作品中哥特式风格及反乌托邦思想而备受争议,但毫无疑问,《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力作,其结构精妙,情节细腻,写作手法娴熟老练,诚如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所评价: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雪莉·杰克逊的名字,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摸彩》。
《摸彩》于1948年发表在知名杂志《纽约客》上,故事很简单,盛夏六月,美国某个小村庄正举行着一项古老的摸彩活动,虽然该活动作为传统延续了好多年,但没有人知道它的由来,即便如此,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年都如期参加,每个家庭的户主作为代表前去抽签,谁抽到了带有记号的纸片就表示这家人中奖了。
中奖家庭的所有成员会进行第二次抽签,谁在第二轮抽到带有记号的纸片就会被村名砸死,最后苔西·赫金逊太太成为牺牲品。
在故事的开头,读者看不出任何的恐怖哥特式色彩,天气和煦,孩子们在广场上玩着石头,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天问好,好一幅乌托邦式的和谐画面,可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悬念的叠加以及对话的诡异让人沉思,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传统仪式呢?直至最后作者峰回路转,随着赫金逊太太的一声尖叫,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一、群氓效应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在其所著的《乌合之众》 一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个人行为会不自觉地服从群体意识。
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在该小说中,“摸彩”作为一种仪式经久不衰,仅仅源于一句古训: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这充分显露出人类轻信无知的愚昧思想。
面对残酷暴力,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替罪羊的摸彩仪式,村民们没有质疑没有反抗,每个人都成为这场荒谬活动中的参与者,即使他们不懂这仪式的由来及意义。
《摸彩》所揭示现实悲哀之源
《摸彩》所揭示的现实悲哀之源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的细读,重点讨论故事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故事主题,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摸彩,写作手法,主题,人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9-1965)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于1948年6月26日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而1948年的美国正处于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大量的思想家、文学家开始对战争的种种进行反思,美国的文坛异常活跃,大批优秀作家都在一显身手。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舍丽?杰克逊以这样一篇短短的故事,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惹得全纽约乃至全美国都为之震动。
杰克逊信奉着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故事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谎言、欺骗和虚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甚至谋杀对方。
如故事所描述的,人们可能认为人所犯的罪过只是出自维护公共利益。
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
一.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杰克逊作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对于故事场景的设置独具特色,故事中最令人可憎的事件常常发生在和平恬静的普通生活环境中。
《摸彩》就是发生在当代美国的一个荒谬可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仲夏时节美国的某个有三百余人的小村庄。
那是6月27日的早上,“晴朗无云,有着盛夏时节新鲜的温暖”(“clear and sunny,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村子的广场中间聚集着数以百计的村民,场景平和宁静:孩子们天真无邪,没有一丝一毫的邪恶动机玩耍,挑选并守卫着一堆小石子;大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攀谈,聊着降雨,拖拉机等日常涉及的话题;妇女们互相问好,招呼着自己的孩子。
小说《摸彩》主题分析
小说《摸彩》主题分析【摘要】《摸彩》是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的是某个小村镇全体居民参加一年一度的抽彩,最后众人一起用石头把中彩者砸死的骇人故事。
作品不含主观色彩,情节也不复杂,在结尾处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给人重磅一击。
《摸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广泛用在美国的教材中。
它在美国的家喻户晓与它颇有争议的主题思想是分不开的。
《摸彩》主题中最刺激眼球的是人性的暴力与残忍、愚昧与无知、对传统与习俗的盲从。
文章从一片祥和中开始,以杀戮收尾,让人震撼并深刻反思人性。
【关键词】人性;冷漠;黑箱子;传统;摸彩美国女作家舍丽·杰克逊(1919.12.14-1965.8.8)是一位天才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幽默俏皮。
她的幽默是不动声色的,节制、含蓄而不张扬,因此更需心领神会。
她的小说常以峰回路转的方式结尾,即“意外的”或“迂回的结尾”,让人有意外的收获。
《摸彩》在著名杂志《纽约客》(1948年6月28日)一刊出,就引起无数关注。
天真的人来信询问哪里举行这种仪式,是否可以前往观看;而为之愤怒的数百名“右翼”或“左翼”的读者,则来信取消了对《纽约客》的订阅。
一、人性的冷漠与残忍小说一开始以祥和为基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人们聚集到广场上等待着一年一度的摸彩,小孩在玩耍,妇女,男人也都聚集在一起,一切都很平静,大家似乎在等待一件幸运的事情,村上的人都在期待自己成为那个中奖的人。
其所营造的氛围迅速让读者抱着一种对田园般静谧境界的期待,同时也让读者期待在这样的恬谧境界中故事能有一个很美满的结局。
这就为文中人性的冷漠与残忍,垫下了基础,因为所谓摸彩并不是抽幸运而是抽噩运,按照常理,一件悲痛的事情发生,总是夹杂着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事态的恶劣。
而摸彩中从一开始,就像是要写一篇祥和的文章,这正如小说中的村民一样,明明知道被选中的人要被砸死,还是毫无感觉,有说有笑,照常生活毫无影响,如约而至。
从图式理论解读《摸彩》主题:人性本恶
从图式理论解读《摸彩》主题:人性本恶作者:张静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短篇小说《摸彩》是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讲述了美国小镇上村民们欢快地进行着一年一度的摸彩,摸彩的结果却以主人公残忍的被乱石砸死结束。
图式理论是人类通过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建立起知识结构从而在以后的交际中对相同情境运用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
本文运用图式理论从世界图式,文本图式,语言图式对《摸彩》人性恶的主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摸彩》;图式理论;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0-02一、引言1.作品简介。
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6-1965)是一位著名美国作家,她的一生共著有六部长篇小说,二部回忆录及一部短篇小说。
在她生活的时代,尽管她的作品不太受到人们和评论家的重视。
但近些年来,她的作品受到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其短篇小说《摸彩》(1948)一直是她备受赞赏的一部作品。
它是雪莉·杰克逊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揭示田园牧歌般的美国小镇一个隐秘而凶险的侧面,是上世纪最恐怖的短篇小说之一,最初在《纽约客》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
《摸彩》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并三次改编成电影。
《摸彩》是雪莉·杰克逊的经典名篇,讲述了一个小镇人通过摸彩的方式将中彩者活活砸死。
(Hicks,2002:110)村里的人就像过去的每年夏天一样,放假的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男人们则谈论着种地等农事和税收,女人们则彼此招呼着,闲谈上一两句。
这一天是村里一年一度“摸彩”的日子,作者对摸彩的整个过程都轻描淡写,好像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但故事结局“中彩”的人却残忍的被石头砸死,故事的结尾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而整个村子的人都是这场暴力血腥祭祀的参与者和谋杀者,让人不觉毛骨悚然。
the lottery概括
《The Lottery》是美国作家雪莱·杰克逊于1948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一种极其恐怖和令人震惊的方式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人们对传统的盲目追随。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每年的6月27日,村民们都会举行一次抽签活动,即“摸彩”。
整个活动过程都很简单,每个家庭的成员根据先前抽出的纸条,再次从黑盒子中抽取一张纸条。
当中只有一张纸条上会有黑点,得到这张纸条的人将被定为“幸运儿”,他们的家庭会参与最终的摸彩仪式。
摸彩仪式上,整个村庄的人聚集在一起,把纸条放进另一个箱子中。
然后,一个代表抽取纸条的人开始从箱子中抽出纸条,当决定出“幸运儿”的一刻,最终被抽中的那个家庭的成员,会被村庄的其他居民高举起来,与巨大的石头一起被砸死。
小说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这个仪式的目的或意义,只是一直保留着悬念,直到最后几个段落才揭示了真相。
那就是,这个仪式是为了祭祀,通过牺牲一个人来换取好运和丰收。
小说以平民百姓的角度,揭露了这个世故和残酷的群体仪式。
村民们之间嬉笑着、交谈着,仿佛并不真正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一个杀戮游戏。
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恐怖和令人不安。
《The Lottery》探讨了人性中的暴力本能和群体心理。
小说中的村民们无条件接受并参与这个仪式,因为它是他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这是为了村庄的幸运和繁荣。
他们的无条件服从和参与使得他们成为了施暴者,只有在自己被选中的那个时刻才会觉得害怕和愤怒。
这个故事也揭示了盲目追随的危险。
村民们似乎没想过为什么要进行这个仪式,他们没有质疑它的合理性和道义。
他们只是盲目遵循传统,丝毫不去思考背后的意义和后果。
作者通过小说让读者思考并质疑所谓的传统和权威,以独特而令人不安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群体行为的残酷性。
这个故事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盲目的传统和权威所左右。
《The Lottery》是一篇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说,通过其悬疑的情节和恐怖的氛围,揭示了人的本性和群体行为的危险。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作者:韩雨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摘要:《摸彩》是雪莉·杰克逊最著名的作品,在《纽约客》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其揭示的田园牧歌般的美国小镇隐秘而凶险的侧面引起了广泛争议。
至今仍是美国文学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杰克逊是如何通过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关键词:期待视野;人性;社会传统;风格作者简介:韩雨彤(1989.12-),女,黑龙江省人,天津市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汉斯·罗伯特·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指出,一部作品的艺术特征要依靠其与读者“期待视野”间的距离,与先在的美学经验间的距离,以及接受新作品所需改变的视阔。
《摸彩》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违背了人们愉悦的美学体验。
姚斯提出两种期待视域:生活期待视域---基于过去的有关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经验;文学期待视域---基于先前有关流派,风格,以及语言的经验。
《摸彩》,既打破了读者的生活期待视野,又打破了读者的文学期待视野,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一、对生活期待视野的挑战1.人性:博爱与冷漠《摸彩》给人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其对人性的揭露。
人们所认知的人性,更多的是博爱与关怀。
但在《摸彩》中,指剩下冷漠,自私与残酷。
小说的开头部分,一群男人聚集在一起,谈论着庄稼,税收;女人们站在一侧,喊着嬉闹的孩子,八卦者家庭琐事。
这些日常,真实的画面符合我们的生活期待视域。
但随着小说的不断深入,泰茜朝着萨默斯先生大喊,你没有给我足够的时间,这不公平,我们意识到节奏的改变。
我们震惊的发现这次集会原来关乎生死。
当人们一拥而上,泰茜的命已没了。
比尔从泰茜手里生生地夺来了了纸条。
不是丈夫的保护与牺牲,他将纸条高高举起,他宣布这泰茜的死亡。
thelottery读后感
thelottery读后感导读:本文thelottery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the lottery读后感昨天查资料时看到有篇文章这样说Jackson写的这篇故事:美国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这篇文章,即使不知道是谁写的,也应该知道“ The Lottery(摸彩)”这个故事。
我感觉,这篇《The Lottery(摸彩)》的性质,应该和《皇帝的新装》差不多吧。
看完那篇《The Lottery》之后,心里嗟吁不已。
那个小镇有个上百年来一直沿袭着的传统,每年六月里的一天,总会把小镇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摸彩。
随着故事散漫地进展,我也散漫地读着。
天气如何地好,女孩子们如何地聚在一起聊些无聊的话,男孩子们如何地搞闹追逐着玩石块。
大人们如何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常,等着摸彩。
镇长如何地捧了大盒子过来,如何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然后怎样一个人一个人地被叫上去摸彩。
故事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进展着。
等所有人都摸了彩以后,镇长才让大家一起打开摸到的纸片。
我呢,仍是不在意地读着。
直到读到结尾,抽到彩的那人原来是要被全村人用石头打死。
于是从刚刚散漫的故事进展中我忽地一惊,吓了一跳。
心里嗟吁不已。
摸彩是这个镇上人上百年来的习俗,每年都要摸彩摸出一个人来,然后其余的人用石块将他打死。
人们在摸彩前后及扔石块时竟没有一点哀痛,只是忙忙碌碌地想快快打完了收工,赶着回家继续各自没干完的活儿。
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传统”,镇上的每个人都已是根深蒂固地习惯了,在他们的概念里,摸彩是理所当然的,摸到彩的人要被众人打死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作为局外人,读完之后只觉的哭笑不得,好不可思议!因为这个传统本身就是如此地没道理,如此地荒谬,也如此地恶心。
我开始时不喜欢这个故事,可后来越想便越感受到它寓意的丰蕴醇厚。
事实自然是如此,坚持着一个传统的人自然是觉的自己所坚持的传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也是如此。
而问题是:你如何知道在这些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中,哪些是真理,哪些仅仅是由传统和文化影响所成的定式思维呢?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不该坚持的呢?不光是“传统”,其实是推到我们所信之事的每一个层面。
论《摸彩》揭示的人性本质(英文论文)
The humanity revelation by contrast in Shirley Jackson's The Lottery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ottery” from these two aspects the theme——humanity and the writing style ——contrast. It summarizes the ways of writing from two comparisons: the sharp contrast atmosphere,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humanities the short story reflects mainly involve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violence and cruelty of human nature, stupidity and blind obedience to tradition and customs, influence on the offspring.Key words: humanity; contrast; Shirley Jackson; The LotteryAs Oscar Wilde once said,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a work of art indicate that it is novel, multiplicative, and critical. “So as The Lottery.The story is set in in a small New England village. Every June 27th, all villagers gather together to hold their annual lottery. The adult male on behalf of his family draws a slip of paper in a black box, whoever wins the lottery with a black dot “win”. Then a second lottery is conducted among all members of the family, and whoever wins the lottery with a black dot is the ultimate winner. The prize is to be stoned to death by others, including his own family.This essay will discuss about the humanities reveled by the lottery.A. Sharp Contrast:To specifically analyze the theme, I will give some examples using contrast as follows.a. The atmosphereThe morning of June 27th was clear and sunny, 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 the flowers were blossoming profusely and the grass was richly green. (Jackson 1)Rather than using the traditional Gothic horror novels' icons ——ancient castle background, haunted plots, bloody scenes and so on, Shirley depicts a quiet and peaceful environment at the beginning, showing a super-aloof attitude and a super-plain tone in her narration”. However, the ending of the final murder comes as a cliff-jumping scare, which makes the readers shudder and feel a strong atmosphere of terror.b.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lotteryBefore the lottery, the gathered villagers and Mrs. Hutchinson, who arrived late, greeted and chatted in a natural and kind way among neighbors.Mrs. Hutchinson reached her husband, and Mr. Summers, who had been waiting, said cheerfully. “Thought we were going to have to get on without you, Tessie.” Mrs. Hutchinson said, grinning. “Wouldn't have me leave m'dishes in the sink, now, would you. Joe?” And soft laughter ran through the crowd as the people stirred back into position after Mrs. Hutchinson's arrival. (Jackson 3)Nevertheless, when the lottery was over, the friendly attitude of each other took a turn for the worse: the “cultured” villagers swarmed up, picked up stones insanely and threw them at Mrs. Hutchinson, including the previously friendly Mrs. Delacroix.The hypocrisy of friendship was laid bare.The author ruthlessly exposes the hypocrisy of human nature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neighbor relationship and cruelty in collective persecution.To summarize the ways of presenting Jackson used in her works are: “sharp contrast setting, Hemingway's style of narration, intensive symbolism, massive ironyand satire as well as Gothic style fable”(鲁晓晓24). These indicate innov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not only reflect her genius writing styles, but also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her works.B. The theme: the humanitya. Violence and cruel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villageJackson emphasizes the nature of humanity to pursue good fortune and avoid disaster. In order to save themselves, the villagers, including Tessie’s friends and family, joined in the murder.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Mrs. Delacroix was described to us as being kind to Tessie, but when she knew that Tessie got the paper with black spot, she “selected a stone so large she had to pick it up with both hands” (Jackson 6), and urged Mrs. Dunbar to move. With witty and brisk writing, the readers are led into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step by step.Even the most precious husband and wife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world cannot stand up to the savage ritual. It’s a test of selfishness, ruthlessness and hypocrisy.Nancy and Bill. Jr. opened theirs at the same time, and both beamed and laughed, turning around to the crowd and holding their slips of paper above their heads. (Jackson 5)After the lottery at the Hutchinson, Mrs. Hutchinson dissented the fairness of the lottery, but her husband Bill Hutchinson snapped at his wife, “shut up!”. He even didn’t forget to show his majesty as head of the family and his “serious” attitude toward the lottery.Within the family, the mother, Mrs. Hutchinson also asked to allow her married daughter to join the lottery to reduce her chances of winning the lottery, which mirrors the selfishness and indifference to others in human’s dark side.They exude the primitive anim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But under the hypocritical appearance are cruel violence and indifferent selfish hearts, this ritual nakedly reveals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under the fig leaf to the readers.The thrilling thing about this story is that it suggests that modern people still live in this savage village, where the slaughter excites children, exalts ritual defenders, and leaves adults indifferent, so that it is accepted as “necessary evil”.Human nature being what it is, most people stick with default settings.b. Stupidity and blind obedience to tradition and customsIn the novel, “lottery” as a ritual has endured for a long time, and it only comes from an ancient saying: 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 which fully reveals the ignorance of human credulity and ignorance. In the face of the brutal and violent lottery ceremony where everyone could become a scapegoat, the villagers do not question or resist, but become participants in this ridiculous ceremony, even if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it.Even if the villagers can't remember most details of the lottery; even if their acquaintance or even relatives will be stoned to death every year; even if the black box shell of the lottery ticket rots into pieces; the lottery ceremony still continues year after year.We have created a “civilization” together, and then let it eat us.As is discussed above, Mrs. Hutchison suffered from the oppression of the brutal ceremony and wants to break loose from the convention. However, even if she was the person who was sentenced to be stoned to death, she didn’t revolt the tradition itself. It was not the traditional ritual that she was angry about and yelling for, but the unfairness that the presider Mr. Summers didn’t give her husband enough time “totake any paper he wanted” (Jackson 4). How sad!c. About the childrenIn the story, there is a little girl whispered, “I hope it's not Nancy” (Jackson 5). Her words are her struggle against the brutal tradition.However, Old Man Warner also said “Pack of young fools” to the people who opposed the lottery. The contrast between old and young suggests that no matter how confusing and absurd the lottery tradition is, the old tradition still reigns and dominates, for 77 years. Mr. Graves helped little Dave take “the slip of paper” (Jackson 6). And when Mrs. Harrison was killed at the end, “The children had stones already” (Jackson 6).From old Warner, middle-aged Mr. Griffiths to children, it suggests that the lottery and slaughter will be passed on indefinitely. In the murder, little Davy himself went from “looking up at him wonderingly” (Jackson 5) to “someone gave little Davy Hutchinson few pebbles” (Jackson 6). Taking a small child as an example, it show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children from born naivety to being taught ignorance and cruelty.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little David selected by the author is even the child of Mrs. Harrison, who is about to be executed. Learn to grow, learn to kill, and gradually lose humanity, and may become the next old Warner. The brutal murder teaches children to engage in the sin and grow up as slaughter.By the way, the reason why this masterpiece cannot be ignored today, perhaps is that the reader will never forget the author’s writing skills, or rather to say, we cannot forget the body-shuddering horror in the story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All in all, Jackson's short stories aim at telling people that horror not only can originate from the horrifying surroundings, ghosts, or vampires, but more important,originate from people's own hearts. After all, humanity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bad qualities.References[1]李楠.《摸彩》中泰西·赫群森命运的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7(08):88-89[2]王容宁,林玉鹏.从存在主义角度读雪莉·杰克森的《摸彩》【J】.海外英语.2013(10):215-216[3]刘胡英.从对人性的揭示来看小说《摸彩》的艺术风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93-96[4]赵博艺.规训下的恶托邦——基于福柯理论对《摸彩》的社会分析【J】.名作欣赏.2020(09):142-143+146[5]贾建树.基于雪莉·杰克逊短篇小说Lottery对“恐怖”的表现手法研究【J】.英语广场.2018(05):34-36Works cited[1] Shirley Jackson. The Lottery. 【C】Ed.X.J. Kennedy and Dana Gioia.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Fiction, Poetry, and Drama. New York: Longman,2002:254-261.[2]鲁晓晓.从女性哥特角度解读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集《摸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07)。
虚伪的民主——雪莉·杰克逊小说《摸彩》主题解读
外国文学虚伪的民主——雪莉•杰克逊小说《摸彩》主题解读刘诗娴湖南师范大学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摸彩》最为人所称道。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父权制下的女性地位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揭露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得出摸彩仪式源于人性中的邪恶,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村民们既是行凶者也是受害者,最后的结局是人性的泯灭。
关键词:雪莉•杰克逊;《摸彩》;主题;民主;虚伪雪莉•杰克逊(1916.12-1965.8)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二部回忆录,五十五篇短篇小说等。
她的大部分作品经常以和谐美好的田园式场景开头,却逐渐发展为惊悚血腥的结尾。
文字简洁凝练,细致入微。
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赞美她:“雪莉•杰克逊,她从来不需要提高嗓门”[6]1。
《摸彩》(The Lottery 1948)是杰克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刊登便迅速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古老的仪式展开,六月二十七日的早上,晴空万里,花草繁盛,一年一度的摸彩抽签仪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焦急地等待着这次会叫到谁的名字。
当特丝•哈钦森的名字被抽中时,悬念终于结束,村民们开始野蛮地用石头将她砸死,以便尽快结束这场仪式,可以赶回家吃午饭。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性别歧视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揭示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进而思考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
一、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小说中,“邮局、银行、拖拉机和税收、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等词揭示了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村民们为了祈求丰收,每年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摸彩仪式。
所有规则和步骤似乎都非常民主和公平,村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由每个家族的男性族长代表抽签,最终决出谁是最后献祭的人。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实际上暗含社会阶级差异所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
《摸彩》中泰西·赫群森命运的解读
《摸彩》中泰西·赫群森命运的解读作者:李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摸彩》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性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泰西·赫群森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以女主人公为例,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女性在父权话语下的处境及命运。
关键词:《摸彩》;女性主义理论;泰西·赫群森;女性命运作者简介:李楠(1992-),女,漢族,河北完县人,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摸彩》是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关于古老传统仪式——“摸彩”恐怖而荒诞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美国小镇每年都会举行“摸彩”,摸中者会作为祭品被村民用石头活活砸死,最终女主人公泰西·赫群森成了替罪羊。
《摸彩》涉及暴力、人性的残忍无知、愚昧的传统和习俗、性别差异、民主虚幻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泰西·赫群森为例,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当时父权制社会中美国女性的处境及悲剧命运。
父权制是指男子在经济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即男性在政治领导,道德权威、社会特权和财产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
在父权制社会,提倡男权至高无上,而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权力更是凌驾于妇女和儿童之上。
总而言之,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很少甚至没有话语权。
女性主义主要指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由于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第二性地位。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定义、建立、实现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个人和社会的权利。
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锋。
虚伪的民主
虚伪的民主作者:刘诗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6期摘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摸彩》最为人所称道。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父权制下的女性地位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揭露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得出摸彩仪式源于人性中的邪恶,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村民们既是行凶者也是受害者,最后的结局是人性的泯灭。
关键词:雪莉·杰克逊;《摸彩》;主题;民主;虚伪雪莉·杰克逊(1916.12-1965.8)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二部回忆录,五十五篇短篇小说等。
她的大部分作品经常以和谐美好的田园式场景开头,却逐渐发展为惊悚血腥的结尾。
文字简洁凝练,细致入微。
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赞美她:“雪莉·杰克逊,她从来不需要提高嗓门”[6]1。
《摸彩》(The Lottery 1948)是杰克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刊登便迅速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古老的仪式展开,六月二十七日的早上,晴空万里,花草繁盛,一年一度的摸彩抽签仪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焦急地等待着这次会叫到谁的名字。
当特丝·哈钦森的名字被抽中时,悬念终于结束,村民们开始野蛮地用石头将她砸死,以便尽快结束这场仪式,可以赶回家吃午饭。
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阶级、性别歧视和人性中的邪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揭示摸彩仪式所反映的虚伪的民主,进而思考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
一、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小说中,“邮局、银行、拖拉机和税收、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等词揭示了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村民们为了祈求丰收,每年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摸彩仪式。
所有規则和步骤似乎都非常民主和公平,村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由每个家族的男性族长代表抽签,最终决出谁是最后献祭的人。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实际上暗含社会阶级差异所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
雪莉·杰克逊的魔笔:现实扭曲力场
雪莉·杰克逊的魔笔:现实扭曲力场作者:白德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摸彩》是雪莉.杰克逊最杰出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短篇小说。
美丽乡村、淳朴村民、天真儿童,读者很难将这些元素和血腥杀戮联系到一起,但读完整个故事之后又会不禁后怕,因为它仿佛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读者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但作者笔下的人物、事件如此真实,将其定性为虚构实属不公。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杰克逊独特的构思和语言,展现其不可思议的现实扭曲力场。
关键词:雪莉.杰克逊;现实扭曲力场;祭祀牺牲;现代文明社会作者简介:白德铭(198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02苹果前软件工程师巴德·特理柏这样评价乔布斯的独到天分:“现实扭曲力场。
他在场时,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几乎任何事情他都可以说服大家相信。
”美国短篇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同样具备这样的天赋,只不过她是依靠手中的钢笔来施展魔力。
在《摸彩》这部短篇小说当中,每一个人物都试图将血淋淋的杀人祭祀活动看做是一件极为平常普通的事件,一件结束之后大家可以迅速抽身出来,屏蔽可怕感受的事情,因为这是祖祖辈辈认可并且坚持的传统,是为了子孙后嗣能过上好日子,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故事开篇,作者不动声色地为读者呈现出一番初夏的美丽景色“The morning of June 27th was clear and sunny, 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 the flowers were blossoming profusely and the grass was richly green…”[1] (Jackson 702)读者不禁憧憬在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会发生怎样美妙的故事呢?杰克逊在第一段末尾非常直白地加上了一句:“…still be through in time to allow the villagers to get home for noon dinner”[1] (Jackson 702)这丝毫不会令读者对结局产生怀疑,因为乡村生活本来就应该是按部就班地继续着,人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比起来确实单调了一些,一日三餐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权威资料]
《摸彩》中的现代人性隐喻摘要:《摸彩》被喻为人性的一个隐喻,是人性的缩影。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出潜藏在小说主人公泰茜内心深处的邪恶本性。
从泰茜对周遭的不幸的冷漠表现、泰茜对他人急于施以酷刑、泰茜自作自受等三方面入手,借助文本自身的线索,揭示出该小说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摸彩》人性邪恶雪莉・杰克逊I106.4 A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1919-1965),美国著名小说家和短篇故事家,其作品大多以邪恶为主题。
发表于1948年的短篇小说《摸彩》是杰克逊的名篇。
该小说用一种令人迷惑的直白方式对人类的残酷和愚昧进行了讽喻,被当做“对人类行为及社会制度的巨大讽刺”(Votteler,Ssc.Vol.9,248)。
小说中心主题包括了“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人性中的残忍及墨守成规的倾向性,邪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Votteler,Ssc.Vol.9,248)。
泰茜是该篇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整个残忍仪式的牺牲品。
她可以被看作是全人类人性的缩影。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本文仔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泰茜身上所体现出的邪恶本性,并以此揭示出暗藏在人类身上的种种邪恶。
作为人性的缩影,泰茜本性中的邪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泰茜对周遭的不幸表现得异常冷漠这样的例子,文中俯首皆是。
毫无疑问,泰茜从小到大参与到这种残忍的仪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她也很清楚地知道,每次摸彩之后,都有一人会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然而,她这次却忘记了时间,“完全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62);她到达摸彩现场以后,她漫不经心地与德拉克洛瓦夫人闲谈,带着邻里间的幽默,她们两个都“很温柔地放声笑着”(62)。
从这些细节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这次摸彩毫不关心,只是把它当成理所应该的事情了。
至于这次会轮到谁去送死,她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她的这种漠然态度并非个例。
所有在场的人都是如此。
死亡马上就会降临到在场的某位村民头上,这人也许是他们的朋友,也许是他们的家人,但都没有人在意这些,所有在场的男男女女,都在愉悦而轻松地谈笑,议论着日常琐事,随意地开着玩笑。
试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试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论文摘要:几十年来,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短篇小说《摸彩》因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论坛上获得了经久不衰的关注。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中体现的女性的从属地位和女性的反抗意识。
论文关键词:《摸彩》;雪莉・杰克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雪莉・杰克逊是一位著名的、多产的美国女性作家,一生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摸彩》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1948年6月26日,《摸彩》在《纽约人》杂志上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选人美国中学教材,吸引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青睐,一度成为评论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摸彩》进行分析评价,如Grifin等对文中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讽刺反语、寓言、叙事风格等写作特点的分析,Alfred等对文章揭示的“暴力与残忍”、“牺牲与欺骗”、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麻木冷酷等主题的探讨,Thomas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深入了解等。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挖掘《摸彩》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等,进行评价赏析。
一、故事简介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的早晨,在一个无名的小村庄里,男女老少的村民聚集到一个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
摸彩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因此人们对整个活动仪式的细节都很熟悉。
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外,一切都同往年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
村里的孩子、妇女、主持人Summers先生、邮局局长Grave先生、Hutchinso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中彩,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奖的Hutchinson太太却大呼“it’sunfair”,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中彩其实是个灾难:Hutchinson太太因为抽中,而被她的村民们用石头活活砸死!而造成这样的荒唐行为是因为一个可笑的信仰:“六月彩票抽,粮食快丰收(LotteryinJune,col beheavyso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摸彩》所揭示的人性之恶
作者:薛艺丽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
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9-1965)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于1948年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该小说的发表一经发表便惹得全纽约乃至全美国都为之震动。
故事讨论了涉及人性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的怒潮,使其成为现代最具争论的美国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同时,也使作者跻身于文学大师行列。
本文通过细读其深刻的寓意来分析作者想要揭示的“人性之恶”这一主题。
关键词:《摸彩》;寓意;人性之恶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22-01
一、备受争议却不失为经典
《摸彩》(The Lottery)在1948年6月26日一发表,便引起巨大争议。
敏感话题引发了抗议的怒潮,杰克逊和杂志社都惊讶于文章所引起的负面反响。
很多读者要求作者解释故事中的情形,还有很多为之愤怒的读者取消了他们的订阅。
甚至整个夏季,都不断有读者寄来表示厌恶的信件。
尽管故事“缺乏人物性格发展”,因此“不真实,不可信”,然而,《摸彩》得到的肯定更多,几年当中,受到众多批评家阐释,被多个媒体所转用,文章从此被视为经典之作而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几十年里一直被收在美国学校的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七十年来,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短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新批评派的名家罗伯特·潘·沃伦和克林斯·布鲁克思曾对其明确肯定,并指出《摸彩》属寓言故事,与《圣经》中的寓言相似,其形式就是在“事件、人物等细节上,同所要说明的道理完全一致”。
他们评价《摸彩》的情节发展“是非常有技巧的”,而且“产生了非常强有力的效果”。
申慧辉视其为一个关于“多数统治”的政治寓言:即使在集体参与的民主形式下,在所谓的人人有份和机会平等的社会活动中,民主方法也仍然可能是摧残个体乃至杀人的集体暴行。
二、“摸彩”—通往地狱的门票
Lottery一词,汉语常常会翻译成“摸彩”或“乐透”,“彩”和“乐”都有让人高兴的意思,但是本短篇小说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让人胆战心惊的“摸彩”过程,尤其是那个令人惊悚的结尾。
可以说这是一个“另类”的摸彩,一张通往地狱的门票。
故事发生在仲夏时节美国的某个有三百余人小村庄。
那是6月27日的早上,天气“清新温暖”,“充满阳光”,但是全村人都异常紧张,因为那天是“摸彩”的日子。
在萨莫思先生宣布摸彩开始之后,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哈沁森太太才匆匆赶来——原来她把“忙着收拾家里,以至于把这个日子忘得干干净净”,尽管这并不能意味着厄运也同样会把她遗忘。
结果却是这位哈太太的丈夫比尔摸到了那个画着黑点的纸条,那张“彩票”。
第二轮中,厄运恰恰就降临到这位“把这个日子忘得干干净净”的哈太太身上。
尽管哈太太抗议,说比尔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去选择纸条,她甚至还想要嫁出去的女儿也参加下一轮的摸彩,但没有任何效果。
在哈太太“这不公平,这不对”的抗议声中,急于结束摸彩活动的人们纷纷拿起石头,甚至还有人用双手抱起大大的石块,更有甚者还向哈太太的小儿子手里塞石子。
接着,他们就一边听从老沃内的招呼“来,来,一起上”,一边由亚当思和格瑞午思带领着,一起涌向哈太太。
那第一块砸中哈太太的石头, 就落到她的脑袋上。
哈太太为所谓的“玉米快熟”,就成了这古老仪式的祭品。
三、深刻的寓意,沉重的主题——人性之恶
《摸彩》在很多方面均显示了作者的独到匠心。
正如海伦尼伯克所说,故事中每一个主要的名字都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石头在古代就是祭祀的武器,故事中的石头也是杀人的武器。
负责摸彩活动的萨莫思(Summers),英文意思是“夏天”,其复数形式暗指年头或曰时光的流逝;他的助手格瑞午思(Graves),则意为“坟墓”——人类最终的避难所,暗示了每次摸彩的结果都是某一个人的死亡。
德拉克柔(Delacroix)这个名字的原意为“十字架的”;可是,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处就专门说明,村民们总是把这个名字念错,并且完全忘记了正确的读法可见村民们早就无法正确理解基督教的真正教义了。
在所有的象征和寓意里,含意最丰富的还是故事的情节——作为仪式的杀人。
《摸彩》在故事开始时, 描写了一幅伊甸园般的美好景色,村民们也相处和平。
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读到的却是一场与美好环境格格不入的杀戮。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这是一次和平时期亲人和邻里间的残杀。
《摸彩》虽然也批判了不合理的传统,各种权力形式,以至于男权主义,但是它的靶标中心是人性黑暗。
在哈太太中彩,反抗之时,德拉克柔太太一反之前的热情、友好的态度,幸灾乐祸地
说:“别输不起,泰西,我们大家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不少读者无法接受的一个细节是,就连传统、权力和男权主义的多重受害者哈太太,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减少自己抽中彩票的机会,她竟违背惯例,要求嫁出去了的大女儿也参加第二轮摸彩。
这个细节曾经激怒众多读者,包括杰克逊的母亲,并使她多年拒绝同杰克逊讲话。
最后也是这个伪善的德拉克柔太太,捡起一块石头,鼓动其他女人,“来吧,快点……”。
至此,人性之恶在作者锋利的笔下暴露无遗。
诚如1948年在《旧金山年史》里作者所坦言的那样:“我想,我之所以在现在、在我自己的家乡,设置一个如此残酷的远古仪式,只是希望逼真的戏剧性表现,使读者为那种毫无意义的暴行和人们自己生活中普遍的惨无人性所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