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杨 菁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
日军的破坏,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
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实行田赋征实,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
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
关键词 军费 通货膨胀政策 信贷 田赋征实一 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币立即出现膨胀趋势。
不过,1937—1939年,通货膨胀还只是处于缓性发展阶段。
1940年是中国通货膨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通货膨胀进入急性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中国所以会发生通货膨胀,且逐渐趋向恶化,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战时军费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影响 战时通货发生膨胀,此为参战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
这种通货膨胀主要与纸币的财政性发行相联系,即纸币的发行不仅仅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以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要为依据,更主要的是用作弥补财政赤字,解决财政开支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发行量必然是过度的,也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战前,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关、盐、统三大税收,抗战爆发后,此三大税收之税源地大部丧失,中央财政收入骤然下降。
国民政府采取增加旧税、举办新税的措施,多少弥补了一些收入,但数量是相当有限的,税收仍呈减少趋势。
1937年度国民政府的税收,实际只有4.1亿元,1939年度也只有4.3亿元左右,与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个年度,即1936年度的实际收入10.41亿元比较,减少了60%左右。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
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
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
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一、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
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
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
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
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
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
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现象,其影响深远且破坏力巨大。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于宽松,导致物价迅速上涨的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恶性通货膨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
那么,我们来漫谈一下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从古代谈起,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就是罗马帝国的“银衰”。
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以金币为主要货币,但在后来,由于金币供应过于宽松,大量的贵金属流入罗马经济体系,导致货币贬值,物价迅速上涨。
由于大量贵金属的外流,导致罗马无法支付军队和官僚的工资,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近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发生在20世纪德国的魏玛共和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魏玛共和国政府无法偿还大量的战争债务,于是开始大量印钞。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物价也迅速上涨,最终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民需要用手推车运钞票去购买一袋面包,而纸币值钱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中国,最有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发生在1940年代的国共内战时期。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济紊乱,国民政府很难维持货币供应的稳定。
为了支付战争费用,政府开始大量印制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物价迅速上涨,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艰难。
从古代到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政府过度发行纸币、货币供给过多、经济混乱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导致物价飞涨、需求下降,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甚至社会崩溃。
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货币政策的规范,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避免货币量的过度膨胀。
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减少经济混乱的可能性。
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加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稳定。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
),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
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
Laidler和Parkin 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
)。
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
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而是由于其他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可以用雷利·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作者易劳逸也是剑桥民国史民国黄金十年和这段历史这两部分的撰写者,只是那里面浓缩至50页。
本书对云南军阀与国民党在抗日大节上异乎寻常的风格,以及势力冲突而发生的倾轧写的还算详尽,最为详尽的是国民党在抗日伊始就损失了精锐部队的60%,以及黄埔军官的三分之二,所以面临对地方军阀的威慑性减少了,其实在国民党入川之前,与四川的刘湘也有冲突,刘湘甚至与山东韩复渠一起密谋反对中央军入川,所以,老蒋能在那么混乱的局势下,制住这些军阀,也不容易。
本书最好的部分是对国民党军力的分析、战斗力的分析,以及抓壮丁和各军阀队伍军纪涣散的分析,以及蒋介石嫡系的偏重丧失山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
我一直很疑惑,为何抗战时期我国总兵力比日本高出那么多,为何出了800万之众的伪军,为何在河北当地农民使战败的5万国国民党缴械,还杀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抗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混乱的军纪和对百姓的滋扰,使得居然民心项背。
该书的英文原名是《毁灭的种子》,正如书序中所说,本书所要回答的首先是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这个极为重要、但又极为含糊、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937年至1949年的政治剧变呢?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把国民党政权推向了失败的边缘?是像国民党人长期以来争辩的那样,因为美国政府在内战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国民政府,中止了对国民党的绝对支持和物质援助?还是因为1937年以前就业已暴露的种种弊病,使这个政权在四十年代同共产党斗争时,变得更加脆弱?作者在其研究中,主要材料来自1937——1949这段历史中国民党政权的许多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具体分析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政治现象之下的力量,从而,对历史的动力——它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必然趋向及国民党最终败于共产党——做出了恰当的评价。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一、法币贬值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2)其它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3)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4)其它原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财政部定期以法币换回。
(5)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它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6)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法币流通在1935年11月至1937年7月。
法币在发行之初,流量不大,较为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抗战期间,因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发行量急剧上涨,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元,比抗战前夕增长了约396倍。
然这一膨胀速度,与日本投降后相比,不啻霄壤之别。
国民党自恃实力强大,重燃战火,企图迅即消灭中共,以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赤字剧增,法币发行垂直上升。
到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增至604万亿元,比日本投降时增加了1085倍,比抗战前夕增加了30余万倍。
法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币的流通速度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的钞票还末出厂,已不及自身纸张和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广东一家造纸厂,竟买进800箱票面100-2000元的钞票,当作造纸原料。
(注:杰克·贝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505页。
)法币完全丧失了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二、金圆券的恶性膨胀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 月20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空前的货币。
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信力建-搜狐博客
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信力建-搜狐博客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不出所料,朝鲜的所谓“货币改革”刚一出笼,就遇上了大麻烦——据韩联社12月15日报道,朝鲜货币改革后,各种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价格,朝鲜政府为稳定市场,决定从14号开始全国关闭市场3天。
报道援引对朝援助团体“好朋友”机关杂志的报道称:“朝鲜货币改革后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商品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商品价格,因此当局决定从14日起全国市场关闭3天,等到新的国家规定商品价格制定以后再重新开放市场。
”该团体称,朝鲜货币改革后公布的国家规定商品价格中,每公斤大米22-23元新朝币, 玉米8元,豆油50元,猪肉45元, 糖40元,豆腐1块3元。
而“开发的朝鲜”广播14日的报道称:“现在平壤、新义州等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国家规定价格上限为16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50-80元,国家上限价15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40-60元,国家上限价12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30-35元。
”该广播还称,朝鲜当局对这种情况始料不及,朝鲜内阁下属计划委员会和财务省等相关机构还没能制定出各个机构劳动者的工资数额。
至于老百姓对此的反应,也十分剧烈——据韩联社12月15日报道,朝鲜货币改革后,各种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价格,朝鲜政府为稳定市场,决定从14号开始全国关闭市场3天。
韩联社还报道称朝鲜虽然从1日开始实施了货币改革,但朝鲜居民并不积极兑换新币,军队部门为了防止发生紧急事态,正在大幅强化警备力量。
由于遭到民众抗议,朝鲜当局还将每户可兑换10万旧币上调至15万。
仔细分析朝鲜这次改革币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端:首先,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民众生活水深火热,国民政府离心离德
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民众生活水深火热,国民政府离心离德小鹿读史百家号06-21 19:00关注经过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伟大胜利,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被迫召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协定。
但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
随着军事开支的直线上升,国民政府的印钞量在一年之内上升了22倍,一美元价值数百万中国元。
据说有一家工厂买进钞票来制成纸浆以便生产价值更高的纸张。
恶性的通货膨胀正在毁灭中产阶级和正直的官员。
一位著名的教授因为付不起医院的账单而自杀身亡,另有一位重要的将军说他不能忍受看着家人饿死而从一艘船上跳海自尽。
《鸿》一书的作者张戎的母亲在锦州雇了几辆黄包车拉着大捆钞票去支付学费,同样在锦州城内,乞丐们则试图卖掉他们的孩子来换取食物。
由于货币变得一文不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各地的反抗风起云涌。
工人阶级不断罢工,1946——1947年间仅上海发生了4500次罢工。
在一些大学,秘密警察化妆成学生,身上藏着枪支在校园里巡视,搜寻反抗的学生。
在北平,军队对有3000多名学生的抗议人群开枪,造成数人死亡。
在昆明,五名民主人士被枪杀,超过1000人被捕入狱,其中有三十多人被活埋。
人民的反抗显示出对战争的厌倦,对一个不能提供任何东西的政府的离心离德。
面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国民政府不愿采取任何行动来抑制通货膨胀,因为它需要继续开足马力印刷钞票来支付战争的费用,也因为它担心采取极端的手段会使其统治更加不得人心。
因此,国民政府正在证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有关恶性通货膨胀的力量可以摧毁政府这一真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
国民党时期的通胀
历史事实3 发帖于:中国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布时间:2009-2-17 10:21:51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
【共0条评论】【浏览220IP】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概况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见彩图1948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在1948年 8月一张提货单上共贴有 100元面额印花税票61000余张
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抗战时期恶性通胀产生之因关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
这显然是国民政府战后丧失人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厉害的通胀,究竟是怎样产生的?1、为抵御日本侵略,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政府开支不断增加1935年至1937年,膨胀之态势已初露端倪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
随着战事的深入,全国起而御敌,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
从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发动一个征兵的新高潮,预定三年内每年征新兵五十万名加以训练。
如此庞大军队,自然会使政府支出增加(详细数据见后)。
1939-1941年,政府总支出增长三倍半以上,其中军费占了总支出的大头,1940年军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78%,1941年至1944年军费支出减少,这是由于先后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征借,当年征来的粮食的88%供应军队,使军费降下。
但是用于征实和征借工作的费用,致政府的行政升支分别增加了12%和14%。
然而,这些新征入伍的上兵质量低劣,加之军事装备跟不上人数的增加,因此尽管军费颇大,军队人数增加,但军事效能未见明显改善。
2、富庶地区被日本侵占,政府广开税源弥补损失及增入,但杯水车薪,赤字逐年攀升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占领了中国1/3的领土。
短短数月间,农、工生产富庶之地被日本攫取,这部分地区的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工业产值占92%。
由于税源大部分丧失,国民政府便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
1942年,国民政府开征一些新税目,1941年后期直接税改为从价计征,海关开征战时消费税,1943年10月开征盐税的战时附加税,1944年3月对盐税几乎加征到盐的售价的90%。
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政府赤字逐渐增加。
3、政府发行“爱国公债”筹借资金,但是认购者寥寥抗战一开始,政府原以为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乃发行各种“爱国公债”。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引言: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与混乱,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1928年至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然而,该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动荡不安的阶段之一。
其中,恶性通货膨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并对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1.1 价格快速上涨国民党政府时期,尤其是国共内战后期,物价迅速上升,价格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国民党政府时期,全国一、二级商品价格分别涨了614倍和434倍。
商品价格飞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
1.2 货币大量贬值国民党政府通过持续的印钞政策,致使货币大量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因此,人民的钱贬值速度远远快于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导致普通百姓的购买力逐渐减弱。
1.3 政府支出过度国民党政府在国共内战期间为了维持军事行动,实行了大规模军费支出。
由于战争成本过高,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
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缺口,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二、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2.1 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国民党政府面临着长期战争的需要,为了维持军事行动,需要巨额资金。
因此,政府不得不通过印钞来强行满足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2.2 资本来源的匮乏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资本来源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大部分资源丰富地区的控制权,政府在资源和资金供应上面临困难。
为了弥补这些缺口,政府不得不依赖发行纸币来填补资金空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3 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有效控制国民党政府时期,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机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进一步恶化了通货膨胀的局势。
三、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1 物价稳定性的破裂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了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通货膨胀奇观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通货膨胀奇观作者:文亭来源:《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04期去年11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通涨的担忧。
国内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期上涨了4.4%,突破了4%的警戒线。
通货膨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网络出现了夸张的帖子形容物价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唐(糖)高宗”、“煤超疯”、“姜你军”、“油不得”、“棉里针”、“苹什么”。
物价的快速上涨使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国务院接连出台措施控制物价的稳定。
但是,说起恶性通货膨胀让人揪心的还要数抗战胜利后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那几年,物价不仅是一天一个变化,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通胀奇观。
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
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
市场上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汪伪政权的货币)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
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使沦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
但何廉的意见没有人搭理。
1945年9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1:200。
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了只有1/200,这无疑是对沦陷区民众财产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实际上,这一经济政策也动摇了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
中储券的购买力显然被严重低估了,而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_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_[共5页]
新生的人民政府建立之后,为保经济稳定,宣布民众可以以10万元金 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于是广大民众纷纷涌入银行兑换。但是,由于对人民 币币值也不放心,市民换到人民币之后又去市场上兑换成银元,或者去购 买粮食囤积起来。于是银元贩子乘机哄抬价格,原来一块银元只卖100元人 民币,一个星期就被炒到了1400元。物价又开始飞涨,工厂因原料成本大 涨难以为继,许多产业资本都转向投机,又加剧了通货膨胀。
1949年6月5日,政府在上海抛出10万银元来打压价格,同时通过报 刊、电台警告投机者:“赶快洗手不干,否则勿谓言之不预。”但是10万 银元对投机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财力雄厚,很快就把10万银元吸纳 一空。两天之后,银元继续涨到了1800元。陈毅决定利用最后的解决手
209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在中国的进化史
第 四 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
银元大战 通货膨胀终结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当时结这场恶性通货膨胀,稳定新中国的经济, 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 陈云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管全国经济的重振与规划。两陈并 肩,共同在上海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战役。
【2017年整理】国民政府货币政策是如何崩溃的
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政策是如何崩溃的(一)货币的无限法偿功能是货币的基本功能,它来自于发行当局的发行准备,一旦货币在市场上不能用于交换,发行当局有义务用发行准备向货币持有人予以兑付。
信用发行终结了发行准备,但是发行当局必须时刻对无限法偿功能保持警惕,一旦这一功能丧失,货币政策体系就崩溃了。
近代南京国民政府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
通货膨胀的发生曲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战和内战曾造成国民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除有限的税收、外汇黄金准备和国际借款外,能弥补者不外发行。
1937年至1939年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上虽节节失利、国土大片沦丧,但在后方经济尚比较稳定、通货膨胀尚不突出;1940年至1945年,通货膨胀问题开始严重起来。
由于1940年四川农业歉收、粮价上涨;1941年11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接管,日寇又截断滇缅公路,影响后方物资供应,财政收支入不敷出日益严重,导致钞票发行陡增、物价普遍上涨。
1945年8月,由于抗战胜利,全国物价突然下跌,出现短暂的通货稳定;时隔不久,通货膨胀又恢复原状,最终引爆了货币政策体系的整体崩溃。
缘起于战争的财政透支要求战时通商口岸和经济发达地区之沦陷,使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70%至80%的关税、盐税及统税大部丧失,筹措战时所需巨额经费不外增税、举债和发行三途,但战时新开征各种税收远不能弥补战争所致的财政损失,而战争状况下募债既属不易、又非增加实际财政收入之有效手段,所以国民政府被迫走上增发货币之路。
发行既是国民政府战时赖以生存之财政基础,但由于只有净投放、没有净回笼,预取预夺全仰赖货币印刷,终成“一座摧枯拉朽的火山”1。
战时国民政府主要依靠国家银行垫款维持战时费用、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据较保守之统计,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财政赤字总额达12,097.5亿元,国家银行垫款达12,624.1亿元2,可见银行垫款对于国民政府财政意义之重大。
1942年以前银行垫款主要由四联总处统筹和管理,先由财政部核定每月国库各项支出之总额,再由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以该月各项税收抵拨部分数额,支收相抵所余财政赤字部分由四联总处指定垫款银行按规定的垫款比例垫付、以应需用。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这句名言对于蒋介石而言可谓是切肤之痛。
当中华民国的经济状况失控,尤其是货币走向无限贬值的深渊时,无论是他政治上的手腕,还是全副武装的军队,亦或是来自美国的援助。
都无法帮助他改善统治的颓势,避免亡党亡国的命运。
通货膨胀就像一场来自雪峰的雪崩,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带上了毁灭之路。
通货膨胀源自纸币的流通,简言之即,一国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货币需求量。
具体表现为,货币严重贬值,市场上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居民手中货币由于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面临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其程度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更为严重。
1947年12月,物价的增长速度是新币发行量的3.5倍;1948年6月,已达5倍之多,到8月初,超过了11倍。
结果,通货膨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穿云霄。
①此时,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法币已因此贬值到难以置信的程度,1948年8月,大米的售价达到了6300万元;花生油达到19500万元;肥皂达到了8350万元。
②法币的严重贬值引发了老百姓对货币的严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自然顺延至其发行方,国民政府。
坊间,谣言四起,社会大众在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下,心里充满了恐慌与疑惑,以至认为这场危机将导致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为了改善如此恶化的经济形势,也为了平复社会的不安情绪,更为了为国民党军队在“剿匪战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蒋介石决定着手进行“金圆券改革”,通过币制改革,废除已经彻底失信于民的“法币”,发行币值更高的新货币,即金圆券,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
最终,经过一系列方案的讨论,蒋介石以反攻内战而赋予他的紧急处置权利,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命令”。
③其内容主要包括五项:第一,用金圆券取代法币成为新货币,其兑换率为300万元法币折合为1元金圆券;第二,金圆券发行总额为定额20亿元;第三,各地物价实行冻结,以稳定物价;第四,所有外汇、黄金、白银和金条实行国有化,民众必须将手中的硬通货及外汇兑换成金圆券;第五,所有公民必须向政府申报其在外财产中超过3000美元的部分。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阅读材料: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九三六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
从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
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起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340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
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
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币购买力变化:
1937年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可买黄牛一头;1939年可买猪一口
1941年可买面粉一袋;1943年可买鸡一只
1945年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可买大米0.002416两(按每斤十六两算);1949年五月可买大米0.000000000185两(即一粒大米的千分之二四.五)。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1).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
),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 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
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
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
)。
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这句名言对于蒋介石而言可谓是切肤之痛。
当中华民国的经济状况失控,尤其是货币走向无限贬值的深渊时,无论是他政治上的手腕,还是全副武装的军队,亦或是来自美国的援助。
都无法帮助他改善统治的颓势,避免亡党亡国的命运。
通货膨胀就像一场来自雪峰的雪崩,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带上了毁灭之路。
通货膨胀源自纸币的流通,简言之即,一国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货币需求量。
具体表现为,货币严重贬值,市场上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居民手中货币由于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面临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其程度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更为严重。
1947年12月,物价的增长速度是新币发行量的3.5倍;1948年6月,已达5倍之多,到8月初,超过了11倍。
结果,通货膨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穿云霄。
①此时,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法币已因此贬值到难以置信的程度,1948年8月,大米的售价达到了6300万元;花生油达到19500万元;肥皂达到了8350万元。
②法币的严重贬值引发了老百姓对货币的严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自然顺延至其发行方,国民政府。
坊间,谣言四起,社会大众在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下,心里充满了恐慌与疑惑,以至认为这场危机将导致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为了改善如此恶化的经济形势,也为了平复社会的不安情绪,更为了为国民党军队在“剿匪战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蒋介石决定着手进行“金圆券改革”,通过币制改革,废除已经彻底失信于民的“法币”,发行币值更高的新货币,即金圆券,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
最终,经过一系列方案的讨论,蒋介石以反攻内战而赋予他的紧急处置权利,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命令”。
③其内容主要包括五项:第一,用金圆券取代法币成为新货币,其兑换率为300万元法币折合为1元金圆券;第二,金圆券发行总额为定额20亿元;第三,各地物价实行冻结,以稳定物价;第四,所有外汇、黄金、白银和金条实行国有化,民众必须将手中的硬通货及外汇兑换成金圆券;第五,所有公民必须向政府申报其在外财产中超过3000美元的部分。
④然而,币制改革的进行并未能实质上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相反,这场似赌博般的改革却榨干了民众的财富,使其再无能力对冲已无可逆转的通货膨胀大势的风险。
这场改革中尤为以中产阶级损失最为惨重。
由此,国民政府也丧失了其最坚实的拥护阶层。
国民党所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就此站在了毁灭的悬崖。
那么,此时期中国社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何在?国民党在这场通货膨胀中又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呢?下面,我想结合书中反映出的一些事实进行简述。
首先,此次通货膨胀的发迹还要源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抗日战争的爆发及扩大对东中部农业、工商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例如,1940年全国水稻产量下降10亿市石,粮价上涨50%。
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市场上大批购进物资以供军训。
这也在短期内拉高了市场上的商品价格。
再加上市场上对战争的恐慌情绪的蔓延,通货膨胀的趋势开始出现,并慢慢向全国、全系统扩散。
伴随着长达8年的战争,通货膨胀形式日益严重。
可是,战争的结束却远非通胀的结束,反而随着国民党逐渐收复对中东部地区的统治,通货膨胀势头日趋强烈,直至不可收拾。
由此可见,日本的侵略只是通胀爆发的外因。
而内因则源于国民党。
在此,我们不妨先看看恶性通胀爆发的一般原因。
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即财政收入远不能支撑起支出,只得通过不断发行债券以填补赤字差额。
当债务到期,同时又依旧没有办法实现财政“节流”时,那就只能通过开足印钞机同时加增税务的方式“开源”。
这样市场上的货币量就被极度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反观,此时中国。
国民政府常年征战,财政收入十分庞大。
45年-48年,内战的消耗、政府官员及军队各级军官的横贪聚敛导致财政支出始终居高不下。
而由于国民经济尚未完全走出抗战的阴影,税收锐减,1946年的各种土地税只完成了定额的78%,1947只完成了65%。
⑥这也就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
因此,可以说,在不能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货币改革就像扭转通胀的格局是不现实的。
由于通胀的基础并未受到影响,很快金圆券就在通货膨胀的浪潮中丧失了作用,大幅度贬值。
另外,国民党背后的阶级特质则表明了这场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必然的。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其政治活动中最终渔利的也必定是这个阶级。
四大家族资产在抗战后迅速膨胀,其他一些大资本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顺应通胀的势头,囤积居奇,大肆收购囤积商品,以图暴利。
即使国民政府意图改革,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存在也意味着这些改革不过是形式上的,无法起到根除弊病的作用。
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之子孔令侃经营的杨子公司被发现在上海囤积大量物资,虽然孔令侃被捕,但是最终他还是被无罪释放。
⑦另外,由于大资本家聚拢了众多社会财富,导致社会资源流通不畅,货币流动性下降,这也是促使通货膨胀加剧的又一原因。
通货膨胀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恶劣,尤其是恶性通胀,将直接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
发政治危机。
国民党的在大陆的覆灭根源固然在其统治结构的畸形化与利益主体的狭隘化。
但通货膨胀所引发的大众对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绝望与不再信任则是宣布其毁灭的审判书。
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⑧后两者最终都将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最终影响社会安定。
以史为鉴,看到了通货膨胀对于国民党毁灭的巨大影响与产生原因,在同样面临严峻通胀预期的今天,我们的执政者应更为重视科学、合理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如今所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通胀压力的背后还埋藏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风险。
我们在治理是更应格外谨慎与小心,如仅为了治理通胀而治理通胀,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陷入滞涨的漩涡,难以走出。
①《毁灭的种子——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②《毁灭的种子——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③《毁灭的种子——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④《毁灭的种子——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⑤《毁灭的种子——农民、赋税与革命:战后年代》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⑥《毁灭的种子——农民、赋税与革命:战后年代》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⑦《毁灭的种子——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易劳逸江苏人民出版社
⑧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答温总理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