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练考答案cai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所谓“夜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点至次日凌晨6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

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民3%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夜间销售额超全天总额的50%,餐饮夜间营业额甚至达到全天总额的3%。

夜间休闲成为压力大的城市人的“充电站”,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我国的夜间经济经历了由单一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最初,夜间经济是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由白天向夜晚的延伸,通过增加营业时间来实现流量增加,北京的簋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就是夜间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代表。

随后,夜间经济业态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以夜晚营业为主的服务行业,比如北京的三里屯、后海等商圈汇聚了大部分的酒吧,成为夜间经济的标签。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夜间旅游、演艺体验等新服务业态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南京的“夜泊秦淮”、桂林的“夜游两江”等均是依托于政府打造的灯光夜景的夜间游船项目;三亚市政府主持修建的海滨大道更是让市民蜂拥而至,看似并未直接产生消费,但是拉动了游客流量,间接增加了城市收入;夜游博物馆、“动物园奇妙夜”夏令营等项目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夜经济”崛起的背后,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人民论坛网,2019年10月27日)材料二近年来,伴随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夜间消费占比逐年提升,“80后”“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江苏省高三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

江苏省高三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

江苏省高三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

但随着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

例如,孔子论性,涉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

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

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即使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24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青睐草长莺飞熨帖委曲求全 B. 帐篷坐收渔利博弈融会贯通 C. 汲取针砭时弊辐射优柔寡断 D. 恣睢改头换面蝉联振聋发聩答案:C解析:A项中“熨帖”的“帖”应写作“贴”,B项中“帐篷”的“帐”应写作“账”,D项中“恣睢”的“睢”应写作“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利用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数据泄露、数据侵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B. 尽管很多网友对节目第二季的整体评价出现了下滑,认为没有第一季好看,但我觉得这一季的《中国好声音》还是值得一瞧的。

C. 在近期开展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有多个作品入选,其中以中青年曲艺演员的表演为主,也兼顾了老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D.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表现厨艺师父在制作美食过程中对食材的敬畏及对食物的尊重,传递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观,从而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答案: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获取、利用、分析、挖掘”。

B项前后矛盾,“整体评价下滑”与“值得一瞧”自相矛盾。

C项成分残缺,应在“其中”后面加上“表演”。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自由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犹如空气,犹如阳光。

B. 暮色四合,远方的山影依稀可辨。

而近处的房屋,已经灯火阑珊。

C. 无论是临水的轩榭,还是跨水的回廊,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D. “纳米”、“信息化”、“全球化”一时间风起云涌,令人有如醉如痴的感觉。

答案:A解析:A项将“自由”比喻为“空气”和“阳光”,B项中的“灯火阑珊”不是比喻;C项中的“体现了……深刻理解”没有运用比喻;D 项中的“风起云涌”和“如醉如痴”没有运用比喻。

二、阅读理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夫怨不在大,可恶不在大也。

2022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

2022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

2022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

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语文试题练习详细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终鲜兄弟()、期功强近()()除臣洗马()、刘病日笃()常在床蓐()、猥以微贱()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庶刘侥()幸2.分析词语古今异义。

①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②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③洗马: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④上报: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⑤告诉: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⑥区区: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⑦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⑧侥幸: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②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太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④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⑤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⑥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1.介绍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2.选择题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是(A) A. 马上就要考试了。

B. 马上的面前尚有种种未解之谜。

C. 这道菜是马上要在桌上了的样子。

D. 我们马上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4.恰如一位旷世奇才,____他的流畅修辞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高度的审美标准(D) A. 越发巍然 B. 越发锁定 C. 越发翻江倒海 D. 越发卓尔不群
5.请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B)文不加点:此君能歌善舞的文化大革命“坏家伙”是指 A. 林枫 B. 蘇新、林晓燕等 C. 亲戚 D. 警察
6.填空题
7.春雷落在花瓣上,是花朵博爱的____之语。

(绽放)
8.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____的暮年。

(耄耋)
9.全文____了仙人指点石、林间结庐的儿童幼稚时光,昭示了未来的取向。

(描绘)
10.解答题请用一篇短文简要描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11.作文题请以。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 _________ 。

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 _________ ,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 _________ 。

A.蹉跎执拗外圆内方B.徘徊执著外柔内刚C.蹉跎执著外圆内方D.徘徊执拗外柔内刚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2022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3.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分)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晨,登上山顶眺望骆马湖,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那样充满灵气,那样富于魅力。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选项A、B、D都是正确的,但与题目无关。

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是关于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正确描述。

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选项B、C、D都存在对句子结构的误解,而A项正确解释了句子的含义。

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选项A、C、D都存在对诗歌情感和意象的误解,而B项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文章主旨的误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主观题解析1. 【答案】(1)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意象:碧空、流水、青山、白云等。

(3)情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鉴赏。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2. 【答案】(1)A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2)B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浪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海浪的激昂与豪迈。

(3)C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海浪的巨大声势,渲染了壮阔的海洋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赏析。

通过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3. 【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凄凉孤独。

(2)运用叠词,如“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3)运用拟人手法,将“愁”人格化,使愁情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

通过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4. 【答案】(1)通过描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2)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

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

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

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含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含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含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慎终如始,。

(《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

(《·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二、语言文字运用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饰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3.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

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总能引来旁人侧目而视[丙]。

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 ______ 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本试题卷共4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

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

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

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

“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

”胡小武分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高考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高考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

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

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

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

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

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而是一种“依存美”。

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

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

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

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

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

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象征意蕴”。

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

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的基本面貌。

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

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

而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选择题部分1. D2. C3. A4. B5. D6. C7. B8. A9. B 10. C11. D 12. C 13. D 14. A 15. B 16. D 17. B 18. A 19. C 20. D二、阅读理解部分21. B 22. C 23. D 24. A 25. D 26. B 27. D 28. C 29. A 30. B31. D 32. C 33. B 34. A 35. C 36. D 37. A 38. B 39. D 40. C三、完形填空部分41. B 42. D 43. C 44. A 45. C 46. A 47. D 48. B 49. C 50. D51. B 52. A 53. C 54. D 55. A 56. B 57. D 58. C 59. A 60. B四、任务型阅读部分61. 自然交流、情感交流、虚拟交流 62. 现实生活中的冒险、艺术创作中的冒险、科学研究中的冒险 63. 振奋人心、感染人心、鼓舞人心64.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丝路精神 65. 海外游子、文化传承、国家精神66. 主题、氛围、活动 67. 瀑布 68. 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9. 出版 70. 获得成功的方法五、写作部分考生答案各有不同,无法一一列举。

六、赏析部分1. 诗歌赏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乡的情怀。

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诗人联想到地上的霜,寓意着思念的情感。

2. 文段赏析:《红楼梦》——曹雪芹“荣府流传一个故事,多年以来,每当世交喜庆佳节,人们便重提郇显,朗读一天,暗托了《异姓诗传》山杨景阳第一支郇显世情诗絮。

这便是千秋之后,能殷勤秉灯长读者佩服之所在。

”该文段出自《红楼梦》,通过描述荣府流传郇显世情诗絮的情节,展现了人们对郇显的景仰和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练考答案一、字音字形1、答案:C 解析: A中“圈juàn养”,考察常见的多音字注音,“圈”另有读音——①圆圈quān;②作动词,用于口语,把鸡圈juàn起来。

B中“牛虻méng”,“虻”字为常见的易因形旁读错的字,《牛虻》为一部外国名著。

D中“探本溯sù源”,“溯”常与形旁“朔”读音混淆,为常见易读错字。

2、答案: D 解析: A应该是不屈不挠 náo,容易和“饶”等同形字读混音; B应该是女娲wā,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曾捏土造人、炼石补天;C应该是吓hè,这个字还有另外读音xià,多音字读错。

3、答案:C解析:A应该是捕bǔ风捉影,本字容易和“铺”“浦”等同形字混淆。

B应该读嚼(jiáo)舌头,[1]用牙齿咬碎,读jiáo如“细嚼慢咽”“味同嚼蜡”;[2]用于某些复合词,读jué,如“咀嚼”;[3] 组词“倒嚼”,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读jiào。

D应该读模(mú)具,“模”也是个多音字,读mó,[1]法式,规范,标准,[2]仿效;[3]特指“模范”;读mú [1]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2]模样。

4、答案:C 解析:A项馨—罄,B项落—罗,D项接—结。

5、答案:D 解析:A项苍—沧,B项褥—缛,C项谛—缔。

6.选C。

解析:A项是—事,B项布—部,D项冲—忡。

7.答案:A 解析:B项俊—悛,C项诟—垢,D项烁—铄。

二、词语熟语8、答案:B解析: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

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9、答案C。

解析: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也说实至名随。

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

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

“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

难度不是很大,但正确选项不是很常用。

10、答案:B/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八字还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任凭:听凭;无论,不管;即使。

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11、答案:D 解析:A中“药效”和“缓和”不搭配,应用“缓慢”。

B中“整顿”和“家务”也不搭配,“家务”是“家庭事务”,自然不能整顿。

只能“操持家务”。

C中“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带有傲慢的神气,而语境是“神定气闲”。

12、答案:D 解析: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

形容群众普遍不满。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13、答案:A(A“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正确。

B“千虑一得”,指平凡的人的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也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语。

对象不当,用语不得体;C“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犯的敌人。

不符语境。

D“睚眦必报”:比喻心胸极狭窄。

贬义词。

不符语境)14、答案:D (A项,“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

国内外申报的节目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国内外申报的节目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

B项,坐收渔利: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而获得利益,句中无此意。

C项,手无寸铁: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15、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属于名词性质,这里用错用为动词。

A项中的“世风日下”形容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为贬义词。

句中用于让人不满意的社会风气的不满是正确的。

C项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D项中的“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拿俸晌白吃饭。

16、答案:A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用在句中合乎语境。

B在劫难逃:迷信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也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C舞文弄墨:指玩弄文字技巧或者歪曲法律条文作弊。

D“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

17、答案:C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A项,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B无所不有:什么都有。

D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三、病句18、答案: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和赘余,要么“具有……功能”,要么“有……作用”,“增加”改为“增强”,删掉“发作”;C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D项不合逻辑,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19、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B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实施”缺少宾语中心语,第一分句可以改为“该县认真开展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装工作”;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20、答案为D 解析:A项主要是词序不当和主语不一致。

“因为不仅诚信……”,应该为“因为诚信不仅……”,让“诚信”作复句的主语,但这又与前一句的主语不一致了。

建议修改为“诚信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B项是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

C项是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21. 答案A 解析: B 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搭配的宾语中心词。

C 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首次”移到“抵达”之前。

22、答案 D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

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23、答案:A 解析:B.“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搭配不当;C.“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语序不当,应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

”;D.“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成分残缺,应在“具备的”后加“素质”。

24、答案:C A中“再现”缺少了宾语“场景”等。

B中后一分句有问题。

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

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D中“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歧义。

25、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26、答案:A 解析:B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C表述不周,据语境意义应当删除“能否”;D重复累赘,删除“毫无例外地”。

27、 D不合逻辑,“将”与“了”时态矛盾。

四、文言文阅读28.A解析完:保全。

29.A 解析③句是太祖的话。

④句是对郑湜的介绍,不符合题干要求。

⑥句是说郑家有好几个人都做了官,也与题干不符。

30.C解析C项中“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

31.(10分)(l)(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文本翻译郑濂,字仲德,浦江人。

他们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共三百年。

郑氏家法规定,每代由一个人主持家政。

郑濂被太祖知遇,他的兄弟因此而显贵。

郑濂到京城,太祖向他询问治家长久的方法;(太祖)赐给他水果,郑濂拜谢赏赐后把水果藏在怀里回家,剖分给家人。

皇上听说后非常赞赏,要给他官做,用年老为借口推辞。

当时富贵人家多因为获罪而使宗族倾覆,而郑氏面对几千次的指责却能够独自保全。

正逢有人诉讼郑氏暗中勾结的,狱吏来抓捕他,兄弟六个人争着要去,郑濂的弟弟郑湜直接去了。

当时郑濂在京师,接到他对他说:“吾是家中管事的,应当承担罪责。

”郑湜说:“哥哥年纪老了,我自己去说明情况。

”二人争着进监狱。

太祖召见他们说:“他们像这样,怎么会跟在别人后面做叛逆的事呢?”宽恕他们,(并)立即提拔郑湜做左参议,让他举荐了解的人。

郑湜举荐同郡的王应等五人,都被授予参议的职位。

郑湜,字仲持,做官有政绩有声望。

南靖民众作乱,受欺骗的有几百家,郑湜向诸位将领说明情况,全部释放免去这些人的罪责。

过了一年,入朝觐见,在京城去世。

十九年,郑濂因犯事应当被捕,堂弟郑洧说:“我们家是被称重义的门第,先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能不能代哥哥去死呢?”到狱吏那谎称自己有罪,被斩于市。

郑洧,字仲宗,跟从宋濂学习,有学问有品行,乡里人对他的死很悲伤,私下里加给他谥号叫贞义处士。

郑濂去世后,他的弟弟郑渶继掌家族。

二十六年,东宫缺官,要求朝臣举荐孝悌淳厚有品行的人,众人拿郑氏来回答。

太祖说:“那个乡里也效仿郑氏家法治家。

”于是征召两家三十岁以上的子弟,全都到京城来,提拔郑濂的弟弟郑济和王懃担任春坊左、右庶子。

后来又征召了郑濂的弟弟郑沂,由平民出生选拔进礼部尚书,一年多时间,就做了官。

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其他得到官职的又有几个,郑氏更加显贵。

从前,郑渶曾经在元朝做官担任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事务几年。

建文帝表彰他们家族,郑渶入朝拜谢,皇上赐御书“孝义家”三字给他。

燕兵入侵时,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他家,(燕)派人到他家搜索。

郑渶家处理日常事务的房间里,排放了十个大柜子,五个柜子里藏的经史典籍,另五个柜子里放的兵器用以防备不测。

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