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综述
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作者:蒋如娟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摘要:云南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集中体现。
合理地开发节日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民族文化是文章研究的目的。
这其中的研究涉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保护、变迁、文化重构等问题,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是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成为必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地看待、处理其与保护的关系。
开发也必定会加速目前正在经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如何正确地看待开发与文化变迁及文化重构的关系对于提高节日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性、保护民族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除了探讨以上内容外,还将根据笔者前期的相关田野调查,来揭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现状、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对策。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必要性第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
2008年云南提出了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
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既要体现在以文化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上,又要体现在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上。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保护,是加快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快速推进了世界经济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也日益突出。
在这个发展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有意识地、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人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去找寻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民俗村里所展示的仅是符号
3.4 形成立体保护,建立文化品牌
化、商品化、刻板化的前台表演,民族文化被片段式展示,
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中隐藏着不为外人所轻易感知的
使得游客用景区内展演的民族文化来衡量真正的民族文 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如果不将其区别对待,盲目进行开 化,进而误解原生地的民族文化,对文化传播造成影响。 发,则会造成民族文化的庸俗化与肤浅化[10]。因此,在
·120·
第 34 卷第 11 期 2021 年 06 月
艺术科技
Vol.34 No.11 June 2021
些地方的傣族泼水节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并且演出还 相关部门应制定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解决民族文化发展
会挪用如歌舞表演、服饰等非本民族的表演元素,以吸引 传承中较严重的文化断层问题。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杨紫薇
(贵州大学…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近年来,民族地区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得到挖掘与开发,但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由于没有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出现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民族文化
绿汁镇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2020(4):72-74.
语言教程班,寓教于乐,创造民族语言的环境,让青少年 [7]… 孙九霞 . 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M].
从小接触民族语言,使青少年感受到语言的强大魅力。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6.
3.3 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文化记忆
[8]… 刘晖 . 旅游民族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58.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我国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发与保护并举,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引言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业都是民族产业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全面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当前对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这两者的协同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缺乏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品牌效应还不明显、人才支撑作用还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能力。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经济基础弱、经济投入少等问题。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导。
农业在三产结构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工业、服务业产值普遍偏低,导致人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和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投入不足,在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供给不足,出现很多直接“复制”其他旅游发展路径的发展模式。
未能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出本地区旅游特色,未能积极利用本地优势旅游资源。
很多地区旅游产业以“采摘+农家饭”模式为支撑,本地特色明显不足,旅游的特色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发扬仡佬文化
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发扬仡佬文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仡佬文化的保护,取得明显效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在务川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繁衍生息。
历经濮、獠、仡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留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仡佬族人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丰富多彩的仡佬民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消逝。
据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中心2006~2009年对全县15个乡镇地域范围内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在43个项目中,大多面临着传承乏人、濒临消失的状态,仡佬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
近年来,务川积极探索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融合仡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仡佬文化的保护,取得明显效果。
合理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现代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和其他民族一样,务川仡佬族人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有追求生活富裕、共享现代文明的需求与愿望。
由于仡佬民族的生存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化,要想完全“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很难做到。
因此,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有必要摒弃单纯的文化保护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使仡佬文化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以此提高仡佬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前几年,务川自治县委、政府斥资数千万元对龙潭民族文化村进行包装打造,但在此过程中,村民除享受基础条件改变带来的便捷外,没有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导致村民的文化自信心不足、自觉性不强。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云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旅游事业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云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就使得云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而民族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限制条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若是能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便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很大帮助。
1.云南民间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文化开发的支持经费不足且缺乏长远计划根据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费成本这两个方面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和缺陷。
首先在项目策划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第一,某些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不足,整体的旅游方案过于片面盲目,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研讨和深究,导致在各方面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均较低;第二,对于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造成部分文化资源受到损坏,甚至面临流失问题。
其次,在文化旅游资金方面,除了政府的固定经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投资渠道较少,资金结构也缺乏合理性。
1.2注重商业轻视文化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向游客进行售卖,来实现文化宣传。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销售者逐渐丧失了初心,进行纪念品售卖的目的不再是文化传播,而是大量获利。
近二十年来我国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的主要条件 j 。余勇认 为 , 民族 文化生态是 指 民族 在
一
定时期 、 一定区域范 围内创造 的具有 生态适 应性 特
然 协调发 展 , 护人类 与 自然界共存 的共同利益 , 人 维 使 V、 1环境 和资源 良性循 环 的文 化体 系。7还有 学者 以 _ j
文 化 与环 境 为视 角 指 出 , 族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是 一 个 由 民
征、 各种元 素相互影 响 、 相互制约 的一种文化方式和状 态lJ 2。邓先瑞指 出, 民族文化生态 旨在探 明民族文化 系统 与环境 系统 的耦 合关 系 , 特别 要揭示 民族 文化赖
物质文化 系统 、 会 ( 社 制度 )文化 系统 、 精神 文化 系统 构成 的主体 系统 和 由 自然环境 、 社会文 化环境 构成 的
学者认为 民族文 化生态更是一 种社会 的价值 观 、 仰 、 信 心态 、 风俗 和行为方式 的总和 , 是社会 和经济 变革 的重
大 支 柱 l 。段 超 教 授 指 出 , 5 J 民族 文 化 生 态 是 影 响 民 族
文化生存 、 发展 的各要素 的有机统一体 , 它包括文化 的 自然生态 ( 称 自然 环境 ) 或 和社 会 生 态 ( 或称 社 会 环 境) 两方 面。其 中 自然生态 包括地 理环境 、 候条件 、 气 生物状貌 等要素 , 会生 态包括科 技水 平 、 产方式 、 社 生
点问题 。从 2 0世 纪 8 0年代 末至今 , 同学 者 对之做 不 了大量卓有 成效 的研究 , 成果归 纳起来 大致 表现在 其
四个方面 : 是对 民族文化 生态 的概念及 其 内容 的阐 一 述; 二是对 民族文化 生态与旅 游开 发及其 经济 发展 的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总结汇报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在一家知名企业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实习,这段时间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这篇总结汇报中,我将分享我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招聘流程的管理和执行。
我学会了如何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安排面试以及制定录用方案。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刻理解了招聘流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招聘流程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其次,我还参与了员工培训和发展的工作。
我学习了如何进行员工需求分析,设计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活动。
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员工绩效评估,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这些工作让我意识到,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我还参与了员工福利和关系管理的工作。
我学习了如何设计和执行员工福利计划,以及如何处理员工的投诉和纠纷。
这些工作让我明白了员工福利和关系管理对于维护企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学会了如何制定招聘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执行员工福利计划,以及处理员工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而努力。
同时,我也将把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企业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当今旅游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传承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保护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负责,也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建筑、民俗、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往往易受到自然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延续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三、开发与保护的平衡1. 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开发过程中不会对资源造成过度开采和破坏。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确保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一
、
灿烂 悠久 的海 南少数 民族 文化
黎族是海南少数民族的主体 , 也是少数 民族文化 的杰 出 代表 。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 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 , 他们是海南岛最为原始的居 民。直到明代 , 黎族仍分布 于全
千年, 这些刻在血 肉之躯 上的 由不 同图案 , 包含着 对生命 的 祈求 , 对幸福 的盼望 , 对灾难 的 回避 , 对青春 美丽的展示 , 是
黎族 一笔极其 宝贵 的文化遗 产 ; 此外 , 陶 、 制 纺织 、 黎药 、 农
海南也是一个多 民族聚居的地区 , 岛上生 活着 黎 、 、 苗 回
族 的代 表 性 住 宅 — — 船 形 屋 ,是 黎 族 最 古 老 的 住 宅 建 筑 , 也 是 古代 热 带 气候 环 境 下 最合 理 的建筑 ; 黎族 文 身历 经 数
独厚的 自然条件和 良好秀美 的生态环境分不开的。 加上近几 年来 , 海南 省 创 新 思 路 , 办 了一 系 列 活 动 来 提 升 本 土 文 化 举 内涵 , 如天涯海角国际婚礼 节 、 亚洲职业高尔夫球公开赛 、 世 界小姐总决赛 、 南山长寿文化节 、 新丝路 中国模特大赛 、 中国
若干意见》简称《 ( 意见 》, )力图把海南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 少数 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文化 , 应当在海 南国际旅游 岛的建 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 意见》 一出 , 海南 这个 3 . 平方 设 中重新得以审视 与定位 , 5万 应当得到更好 的开发与保护 。 公里的海 岛顿 时成 了全世界关注 的热点 , 并迅速引来了一轮 新的投资热潮 。于是“ 东方夏威 夷” “ 、又一个香港” “ 、又一个 拉斯维加斯 ” “ 、又一个迪拜 ” “ 、泡沫” 等等这样 的词 一时成了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非遗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从非遗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模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结合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的综述,本文期望能够为非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各类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和地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保护状况差异大等原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点。
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积极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非遗主题游、非遗体验游等。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非遗体验。
在旅游市场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逐渐扩大,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2024年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范文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探讨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本文首先概述了乌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及重要性,随后分析当前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再从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文化资源开发措施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旨在推动乌江流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乌江流域民族文化特点与重要性乌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其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建筑风格等,还包括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传说、音乐舞蹈、节庆习俗等。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掘和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地区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1. 加强挖掘和整理:通过实地调研、采访等形式,全面梳理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数据库。
2. 创新传承方式: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方式,培养和扶持民间艺人,使传统技艺得到传承。
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乌江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
4. 强化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乌江流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播。
四、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1. 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乌江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2.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谈册亨县布依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浅谈册亨县布依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摘要:本文分析册亨县布依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册亨县县人民政府对布依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开发中也相对逐步完善,但册亨县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文化产业与旅游尚未有机结合、村民对布依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对农村生态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等,各种的薄弱的保护思想严重阻碍着册亨县布依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面对布依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危机,作为册亨布依子女的我们应该如何挽救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且把我们布依族文化生态的开发在旅游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使布依族文化生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崛起,是当前必须深思和挖掘保护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册亨县布依族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贵州是少数民族人数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 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
直到一九五六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布依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他们有许多传统节日,除一些和汉族相同外,如春节、中秋节等,另外如“六月六”、“三月三”、“了年”更具有民族特点。
他们的服饰在颜色上喜用青蓝、白等色。
布料基本上是蜡染布和布衣纳锦,大多都是他们自己纺织的布料制成的。
贵州省册亨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79.81%,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5.19%,是我国布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
这里的布依古歌、山歌、传说、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布依戏、布依八音坐唱闻名遐迩;布依转场舞参与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颇受好评;布依乐器勒优、勒浪、木叶等独具特色;布依山歌悠扬婉转、民间风俗古老淳朴、美食别具一格、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多姿、民族古籍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例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区。
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九五”以来,互助县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和培育,以独具特色的土族民俗风情为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民族风情专项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青海省旅游名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俗旅游会对接待地的文化、社会生活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我们以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较好的小庄村、大庄村为典型社区,管中窥豹,探讨民俗旅游开发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这一问题。
一社区背景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商品粮、肉、禽、蛋生产基地。
位于青海省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毗连,县府驻威远镇。
小庄村是互助县威远镇古城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土族聚居村。
东沟乡是互助县土族居住最集中、民俗最古朴、文化活动最活跃、民间艺术最丰富的特色乡镇,素有“土族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2000年,东沟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评为“体育文化先进乡”。
1999年至2001年间,东沟乡初步建成大庄、塘拉两个民族风俗旅游基地,组建了6个民间文艺表演队,还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土族纳顿会。
大庄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层出不穷。
近几年涌现出的著名民间艺人有:绘画艺人胡宗海、刁忠(已去世);雕刻艺人薛正义;歌唱艺人董时寿、刁玉梅;舞蹈艺人刁么加、董思明等等。
这些成为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土族民俗旅游促进了土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变革、发展土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博采汉、藏等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特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口减少、资金缺乏、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多种形式,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项目等。
但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分布广泛,加之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护资源的不足、传承人口减少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等。
但是,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传承人才培养不足、市场开发不够成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研究者对传承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一些传承策略,比如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设立相关基金支持传承人等。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云 南 民族 大 学 艺术 学 院 赵 霞
西 部 大 开 发 给 有 丰 富 民族 文 化 资 源 的 云
以 假 乱 真 欺 骗 消 费 者 ,破 坏 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 巴 文 化 所 包
南 带 来 了 难 得 的 机 遇 ,也 给 云 南 民 族 地 区 经 含 的 底 蕴 。 济 社 会 发 展 ,提 高 群 众 的 文 化 素 质 创 造 了 机
游 ,就 是 开 发 民族 地 区处 于 原 生 态 的 民 族 文 地 区 的小 学教 育 中学 习 民 族 文 化 知 识 ,包 括
4 - g,使 之 发 挥 其 作 用 ,造 福 地 方 人 民 群 众 。
( ) 以 人 为 本 和 多 样性 原 则 。保 护 民族 三 文 化 多 样 性 就 是 保 护 民族 文 化 生 态 平 衡 ,就 是 保 护 民族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能 够 世 代 传 承 和 永 续 利 用 。 保 护  ̄ gt 族 文 化 传 承 人 , 是 以 人 - 民 '
落 后 ,唱 民 族 歌 曲 和 跳 民族 舞 蹈 是 “ 土 ” 老
出 了 一 些 问 题 ,主 要 如 下 :
保护 意 识淡 薄 。很 多人 保 护 意识 不 够 , 如 对 文 化 传 承 人 关 心 和 支 持 不 足 使 得 知 道 民 族 古 文 化 的 人越 来 越 少 ;在 开 发 民族 文 物 古 迹 的 时候 只 注 重 开 发而 保 护 不 足 等 。 民族 文 化 资 源 被 过 度 利 用 。近 年 来 ,云 南 民 族 地 区 旅 游 业 得 到 较 大 的 发 展 , 不 少 民
族 地 区 为 了 增 强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的 吸 引 力 , 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姓名: 高志杰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班级: 公管41学号: 2234130指导教师: 黄小丽职称: 讲师2007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高志杰指导老师黄小丽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Student majoring in management for public affairs Gao ZhijieTutor Huang XiaoliAbstract: Folk custom culture has stable and the harmoniou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it always maintains the social harmonious essential factor, may play a more vital role simi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process. Therefore, it also becomes the topic to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which we urgently need to explore diligently. The present stage, we should inherit, protect, develop and use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resources, causes it to enrich and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But such as the protection dynamic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olk custom 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nsufficient, the protection way imperfect, the development way unreasonable as well as the folk custom spirit desalin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unifies various viewpoint to carry on the massive detailed literature summary to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Key words: Folk custom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Science development.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论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论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闭翠珍(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内容提要:龙塘村是藏在施秉深闺中的苗族自然村寨,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民居是苗汉文化的完美结合,飞歌体现了龙塘人民的豪放性格,刺绣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图腾文化,踩鼓舞增添村寨的生活色彩。
目前学术界对龙塘的研究甚少,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将激起学者的兴趣,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开发龙塘民族文化中,开发是机遇,保护好才能使其永续发展。
关键词:龙塘民族文化开发保护作者简介:闭翠珍(1986—),女,壮族,广西崇左市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民族学本科毕业生。
On Shuangjing Shibing County Town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Bi Cuizhen(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Guizhou, Guiyang 550025)Abstract: The Village is a natural Shibing County Miao village, away from traffic untilthe beginning of 2005 after being known to outsiders. Longtang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style, and its residential Miller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Han culture, the ancient songs cover all aspects of life song embodies the character bold Longtang people, embroidery contains a wealth of cultural content, soy step Dance is an indispensable everyday life.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study of Longtang little, and its unique national interest will be aroused scholars. Longta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we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o find the correct way to enable it to better development.Key words:Longtang Nationalculture Development Protection一、“龙塘”的来历龙塘村位于施秉县东南部,距离施秉县城有30多公里,远离交通要道,是一个深藏在自然深闺中的苗族自然村寨。
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2018年2月下半月刊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陈子豪 张 亮 侯 蕊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奇异的旅游资源。
赫哲族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
因此,人们必须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赫哲族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引言面对强烈的现代化趋势,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高度,有重点的认识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元素成为了必然要求,基于此,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力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
在当今社会,人们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赫哲族概况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即可,在接亲途中,如遇大树,必须抱树痛哭,以此象征去掉晦气,开始新生活。
由于赫哲族古老又长期与外隔绝,文化的独特性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珍贵的自然资源赫哲族居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3.6%,有树种100余种,其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东北红豆杉等,这里还有野生动物种,其中有东北虎、紫貂、白鹤等珍稀保护动物。
另外,这里还有很多水资源,星罗棋布,甚是美丽,是名副其实的宝地。
三、赫哲族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赫哲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赫哲族地区大量的民俗文化未开发或开发不全面,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未被世人了解,民俗旅游开发不全面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综述
摘要: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资源宝库的一支奇葩。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利用。
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应以科学理念为先导,以协调发展为重点,以目标定位为方向,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优化环境为条件,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开发模式开发与保护
自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成为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的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中国是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价值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发展规划在先,就全国文化类旅游景区的规划情况来讲,我国的大多数景区规划之出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的保护。
这些不合理开发和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建设性破坏,已对民族文化类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旅游目的地原有文化造成破坏,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托一定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亦是如此。
任冠文(2006)、金毅(2004)、陆军(2006)等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及评价。
就我国现有模式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直接利用模式(原地开发模式)
任冠文认为“直接利用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最早的形式,它直接把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除增添必要的旅游设施、设备外,对原有的资源不再进行加工改造。
”[2]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将旅游者和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使旅游者感受到原生态异质文化的新鲜刺激,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找到了释放自己的空间,享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但是这种开发模式“顺其自然”,民俗事项出现的时间和场所无法控制,而且多数保存民族文化较原始的地区,交通的欠发达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未考虑到旅游者的时间制约因素以及便利的旅游环境。
2.整合提升利用型(异地开发模式)
任冠文认为“整合提升利用型开发模式是整理提炼民族文化中有旅游吸引力,便于加工浓缩的因素、事项集中体现,有的借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形式,有的纯粹是人工造节,更多的则是将散步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民俗事项集中表现于一个主题公园。
”[2]在这种开发模式中,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活动进行加工整理,以及对不复存在的文化进行修复,在
一定情况下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但是这种模型淡化了的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事项,丢失文化的真实意义。
同时使游客产生了“旅游空间和真实性质疑”。
另外,这类景观是人造的,容易抄袭,导致民族文化旅游的雷同开发,会缩短这类景观的寿命,不利于文化的保护。
3.复合历史型(长期固定模式)
金颖若认为“复合历史型开发模式是对已失传的民族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族文化。
”[3]这种开发模式首要的是真实性,还必须在当地或进行复原,或根据记载、传说恢复民族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
这种开发模式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既有垄断性,同时又有较强的生命力,也易被广大旅游者接受。
但开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开发成本也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很达到的,而且这种开发更多还在于显性文化的显示,保存的仅是古城、古建筑之类,对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是无法保存与展示的,会使一些传统的精华丢失,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讲也是有很大的弊端的。
4.集市旅游(短期节庆模式)
金颖若(2003)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集市旅游。
集市对于旅游业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经济文化盛会。
[3]在一些相对落后、偏
僻、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集市是生活中因周期性出现的大事,它浓厚的民族味、地方味、生活味让外来游客新奇无比,是一个天然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会为民族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是一场世界众生的大展演。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逐渐淡化的民族风俗在集市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强化。
但集市旅游会使一些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
总整体的保护来看利弊均有,至于利弊谁大谁小还有待历史的验证。
二、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诸多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我国关于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科学指导性欠缺。
国内许多专家认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对比较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为了旅游业的法大战不能不民族文化冻结起来,要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岩旅游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又使民族受到污染,市区文化的纯真度,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萎缩、消亡。
郑向敏(1996)认为“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也能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挖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
如果经过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
”[3]郑凡(1997)提出“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对
于文化遗迹与‘活文化’采取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5]
以刘辉(201)、杨红英(2001)、郭颖(2001)、管宁生(1996)、龚妮丽(1998)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对各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措施:
①政府应该在从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的基
础上,做好做好旅游规划,严格审核旅游开发项目;
②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个民族的想法和意愿,不
能为发展旅游而对民族文化进行强制保护;
③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旅游应使各民
族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以激发起保护文化的热情;
④制定法规,对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实施包括产权在
内的有效保护;
⑤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培养个民族保护问的自觉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
合理开发;
⑥鼓励并资助社区居民参加旅游开发与管理,建立由政
府、旅游企业家和人文科学专家参与项目的规划。
[6] 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并保持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动态的向前发展,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经历数十年的探
索并尝试了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民族(民俗)文化村等形式以后,人们发现了民族生态博物馆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博讯(1997)提出“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它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的向前发展。
”[7]苏东海(1995)认为“民族生态博物馆则是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
”[8] 生态博物馆具有人文和自然的整体性、异质文化性、不可再生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中起着唤醒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规范文化商业行为的作用。
它可以消除当地贫困,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吸引大量游客涌进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但这种经济利益的背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居民大量吸收异地文化削弱了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会发现旅游开发与保护处于相互对立的,无论注重哪一方面都会对另一面产生压制。
至于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来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大小关系。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我们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积极主动加入文化保护行列努力缩小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宦秋娟.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文献综述.
[2]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1).
[3]金颖若.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4]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
[5]郑凡.旅游业中地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1997(2).
[6]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旅游开发[J]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7] 博讯.江泽民主席和挪威国王、王后出席贵州生态博物馆协议签字仪式[J].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11).
[8] 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2).
[9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