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世界 古典与现代——文晓村诗歌侧论
2014年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社会学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空间、现代化与社会互动:北京胡同 的生活
宗教学
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孔子与20世纪中国
中国历史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考古学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修订版) 西藏简明通史 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 中国诗歌史通论 中国诗歌史通论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 中国宗教艺术论:传统文化的视野
序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学科 法学
项目名称 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 WTO知识产权协议在中国的实施 跨文化视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探 索
资助文版 英文 法文 俄文 英文 英文 英文 俄文 英文 英文 英文 英文 日文 韩文 韩文 英文 韩文 韩文 日文
申请人/单位 王灏(中国法学杂志社) 冯术杰(清华大学) 李申申(河南大学) 庄孔韶(浙江大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梁艳君(大连民族学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洲传播(北京外国语大 学) 金哲(山东大学(威 海)) 王心洁(暨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永亮(武汉大学)
新闻学与 当代中国出版改革中的知识劳工 传播学 嵌入村庄的学校 教育学 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 记忆 卷轴书法形制源流考述
40 41 艺术学
第 3 页,共 3 页
中国文学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第 2 页,共 3 页
中国文学
序号 36 37 38 39
学科
项目名称 中西比较诗学 论契合——中西文学与翻译
资助文版 俄文 英文 英文 英文 英文 韩文
儒家诗论的总结
17
•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 论,它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乐的 若干重要认识,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有补 充与发展,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 总结。”
25
– 孔氏是进入正道的唯一门径。 • 《法言·吾子》云:“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
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君子言也无择,听也无淫。 择则乱,淫则辟。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达邪 哆而稍正也。孔子之道,其较且易也。”“书不经, 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 矣。” • “五经”完全体现了孔子之道,所有背离五经的言论 著作都是多余的。 • 《法言·寡见》云:“或问五经有辩乎?曰:惟五经为 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 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 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
4
二、《诗大序》的思想渊源
• 孔子——子夏——荀子——毛亨——毛苌——卫宏 • (一)孔子论诗: • 孔子论诗内容见于《论语》。 • (二)子夏论诗: • 子夏论诗内容见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 • (1)《诗论》的第一部分总论《诗》的特征。 • 《诗论》云:“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 (2)《诗论》的主体部分论“风”、“雅”、 “颂”的性质和作用。
10
• (3)音乐的社会功能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 矣。”“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 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 (六)卫宏作《诗大序》:
论述类文本姚晓雷《重视“史”,但更要寻找“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的当代文学研究中,以作品营造的艺术图景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以及所要表达的价值理想等审美内容为核心的“诗”性研究,遇到了新的瓶颈。
这类研究和批评所倚重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各种“主义”和“方法”难以继续行之有效地解释正在急剧演变的文学现实。
一些研究者遂推动强调史料建设的潮流,启动以“史料”为核心的文学研究的“战略转移”。
在文学研究中重视史料无疑是必要的,文学现象本来就是历史现象的一部分,但对文学研究来说,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还远未抵达文学的核心。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作家精神世界的生成是复杂的。
作品既是作者经验的产物,也是思想和表现方法的产物,其形成过程虽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和某种具体生活的关系又非直接对应,故无法通过史料还原的方式将要解决的文学问题一一弄清楚。
作家的创作有现场因素和非现场因素,有生活层面与思想层面,很难用直接的史料去一一对应。
文学史家戈德曼在《文学社会学的地位与方法问题》一文里,曾非常精辟地点明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不在于彼此间内容上的直接对应,而在于精神的同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想象结构连接的。
史料建设与史学化研究方法无法抵达文学核心,最终还是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审美想象而不是史性的事实描述。
历史学通过史科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过去的真相,其维度是指向过去的事实,即便它对将来会产生作用,也主要是“以史为鉴”。
文学则是作者在一定经验基础上的综合性审美想象,不仅有生活的过去维度、现在维度,还有以善与美为核心的永恒维度。
即便是一些表现现实生存困境、表达绝望情绪的作品,潜意识里也是在诉诸一种善与美的诗性乌托邦想象。
沃尔夫冈.伊塞尔在《走向文学人类学》一文里,更从人类学的角度指出文学是一-种独立于历史等其他类型社会范畴的独立范例,其生成的根源与承担的使命与人类自我启蒙的需求有关,是以虚构和想象的方式来把握和显示一下那些属于我们的本性、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尚难以被人们拥有的东西。
文化诗学导论
文化诗学导论
文化诗学导论
文化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术学科,它研究诗歌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诗歌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深入地剖析诗句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解读诗歌的不同看法,探索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文化诗学研究的话题包括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世界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诗歌。
它研究的最主要内容是通过细致剖析诗歌的语言,找出它表达思想的方式,进而感知诗歌蕴含的价值主张。
文化诗学的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即肯德勒的经典文化诗学思想,其主要认为艺术文学作品是折射历史文化背景的。
文化诗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文化历史的认识,深入地剖析诗歌所传达的思想理念,这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使自身独特魅力得到充分释放。
文化诗学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他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文化诗学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即跨文化研究,它基于比较的思维方式,研究新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诗歌有不同的解读,从而发现文化之间的联系。
文化诗学一直在不断发展,研究日益深入,其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人们要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力,充分利用文学的艺术性,拓展文化研究的范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诗学的古典和现代意义
Questions
1.“poetics”的涵义?
2.What’s the general conception modes of imitation? 3.What’s the meaning of Tragedy and Comedy according to imitation? 4.The elements of poetry?
6
Further readings(1)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钱钟书:《管锥编》(全五册),中华书局,1999年。 叶维廉:《比较诗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第二版。 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 法: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余 虹: 《中国文论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 《中西“比较诗学”论文选》(内部), 《中外文学研究参考》编辑部,1985年。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乐黛云、叶 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
1
Further readings(2)
Bernhaimer, Charl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文论专题》2022-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论专题》2022-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天籁”B“物籁”C“神籁”D.“灵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B.习C.识D.力4.
5.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属于主体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B.“理、事、情”说C.“师法自然”说D.“才、胆、识、力”说
6.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团圆之趣”B.“悲剧之情”C.“同情之举”D.“机趣神韵”
7.金圣叹提出小说情节的犯中求避问题。
小说情节的“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常要遇到的技巧问题之一,所谓“避”,是指()。
A.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B.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C.要写出噱头、笑料D.指故事线索隐秘、曲折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古典与现代之辨:新诗的第三条道路——以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为中心
[ 关键词] 古典 ;现代 ;沦 陷 区诗人 ;格 律 ; 象征
[ 中图分 类号]I0 . [ 献标 识码]A [ 276 文 文章编号 ]10 4 6 (0 0 1— 17— 7 00— 7 9 2 1 )O 0 6 0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沉 重 的 独 语 ” 的 双 重 资 源
他 们 的 不 少 诗 作 也 发 表 在 上 述 刊 物 上 。 此 外 , 已 在
方 面 由于 沦 陷 区 的 特 殊 环 境 , 另 一 方 面 或
许 与 诗 人 们 接 受 的 诗 学 影 响 有 关 , 上 述 各 路 诗 人 在 创 作 取 向 上 有 一 个 相 当显 明 的 共 同 点 ,那 就 是 : 通 过 向 内心 开 掘 , 以 低 沉 的 充 满 哲 思 的 ‘ 哦 ” ‘ 吟
和 “ 重 的 独 语 ”,展 示 现 代 人 在 严 酷 年 代 里 所 沉
感 受 到 的 迷 惑 与 孤 苦 , 他 们 诗 歌 的 诸 多 主 题 与 西 方 “ 代 派 ” 诗 有 很 多 相 通 之 处 , 从 而 在 沦 陷 区 现 诗 坛 掀 起 了 一 股 不 小 的 现 代 主 义 诗 潮 。 朱 英 诞 表 述 的 “ 是 精 神 生 活 ,把 真 实 生 活 变 4 诗 L为 更 真 实
义 诗风 上有 某种擎 旗 引路之 功 ” 。 …
一
在 14 9 0年 代 的 特 殊 历 史 境 遇 下 , 诗 的 创 作 新
似 乎 处 于 “ 滞 ” 态 , 事 实 上 , 在 昆 明 的 西 南 停 状 但 远
联 大 校 园 内 , 批 诗 人 ( 至 、 旦 等 )以 一 种 “ 一 冯 穆 新
1古代文论选段
问题2:《典论论文》中认为文章的价值有几个层面?
两个层面:一是社会意义层面,二是个体生命层面。 前一层面,他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即文章是关 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 后一层面,他从个体生命角度看待文学价值,认为文章 是“不朽之盛事”,从事文章写作的人不借助史家的言 辞和高官的权势,照样可以流传后世,实现“不朽”;这 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事业、功名并列的地位:对于个体生 命而言,文学甚至具有更高的价值。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 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把西方 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 研究哲学与美学, 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继而攻词曲戏剧, 后又治史学、古文 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他平生学无专师, 自辟户牖, 成就卓越, 贡献突出, 在教育、哲学、 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为中华 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问题5:《题画》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哪几个特点?
1、艺术创作过程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次是凝 思,最后是落笔。 2、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艺术创作取决于作者的才智和审美境界。
人间词话(节选)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 嘉兴市海宁)人 。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 学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译文】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 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 以义为实的。
问题4:《与元九书》运用比喻重在阐述怎样的文学 思想?
形象地说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内容是诗歌 的根本,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只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才 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复习《古代文论选段》知识点梳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03
06
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 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 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 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 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 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 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 溢于言表。
05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 的创建者。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 《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 时便随军作战。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22年 (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 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 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 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南朝梁国钟嵘所著的评诗专 著,一般称呼为“钟诗品”,以区别于 唐代署名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这 部作品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中国 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之后。这 两部作品的先后问世体现了南朝文学的 成熟与繁盛。
《诗品序》选段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 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 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 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论研究。
中国文论是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的理论研究。
中国文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国文论强调文学的道德、伦理和社会功能,注重文学的意境、意象和形式美,强调文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西方诗学则是指西方文化中对于诗歌的理论研究,它包括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理论。
西方诗学强调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象美,注重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调诗歌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虽然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多,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台湾诗人文晓村诗简评
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台湾诗人文晓村诗简评
文晓村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又融入现代文化的精髓。
文晓村诗歌注重艺术性,既细腻而凄美,又富于现实感,思想深刻。
他善于运用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
此外,他还懂得将客观事实和个人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学空间。
这种独特的文学空间内容丰富:既包括芸芸众生的普世真理,又不乏对诗人内心迷惘的探索,从而使读者从内心得到极大的触动。
总的来说,文晓村的诗,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
早在 18 世纪,伏尔泰就明确意识到,同样的体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里,因其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从理论上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则是德国诗人、美学家歌德(Goethe,1749-1832)他在 1827 年 1 月 31 日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
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强调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
歌德的这一见解,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总的趋向。
世界文学是与民族文学相对而言的,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可见,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
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从两岸诗学用语看两岸诗歌
从两岸诗学用语看两岸诗歌
文晓村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主题:“‘新诗二次革命’再研讨”、“新诗诗体重建问题”等,都是诗学理论的大工程,笔者才疏学浅,不敢置喙;而只想就个人观察所及,谈一个小问题:“从两岸诗学用语看两岸诗歌”。
又因日前刚从医院住院九天回来,腰痛难忍,不能久坐,本文只能长话短说,点到为止,不周失察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教。
【总页数】3页(P157-159)
【作者】文晓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歌如何“民间”的两岸诗学论争 [J], 林巾力
2.从《京杭运河·两岸行》拍摄看两岸电视媒体的合作 [J], 何志华
3.两岸三地跨境跨媒体融合之路——《两岸三地看亚运》回眸 [J], 蔡亿锋
4.《21世纪两岸诗歌鉴藏(戊戌卷)》首发式暨\"穿过平原的河流:诗歌与地理\"诗学研讨会在湖北潜江举行 [J], 倪贝贝
5.《21 世纪两岸诗歌鉴藏(戊戌卷)》首发式暨“穿过平原的河流:诗歌与地理”诗学研讨会在湖北潜江举行 [J], 倪贝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筚路蓝缕开诗道——文晓村的另一面
筚路蓝缕开诗道——文晓村的另一面
古继堂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近期,诗人文晓村连续出版了三部诗评集,即:《文庐诗房菜》、《雪白梅香费评章》和《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三部书虽然是往昔诗论、诗评和序跋的结集,但是它们象一片一片的风景,一片一片的织锦,一下聚拢连片之后,就顿时呈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变成了风景的大山,织锦的大海,变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天地。
《文》、《雪》、《轻》三部书的问世,使人顿时从文晓的身上看到了另一面。
由一位蜚声海峡两岸的诗人之外,又呈现了他诗论家、诗评家、诗的使者的形象。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古继堂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J], 司方维
2.文晓村先生致吕进教授的最后一封信 [J], 无
3.曲折离奇的人生正直高尚的诗品——悼念文晓村先生 [J], 何与怀[澳大利亚]
4.沉痛悼念文晓村先生 [J], 潘颂德
5.缅怀文晓村先生——兼谈文先生对拙著《台湾当代新诗史》的关爱 [J], 古远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中国古代文学试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雅颂新论《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左传》的思想和艺术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左传》、《国语》之比较《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庄子·逍遥游》再解读庄子思想的新评价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先秦寓言概论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屈原创作心理之探索《离骚》“求女”再探宋玉及其辞赋简论先秦两汉小说考论赋体溯源汉赋新论《七发》读札张衡赋简论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评述《史记》、《汉书》比较论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古诗十九首》综论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曹植的诗歌创作“三曹”诗风异同论蔡琰诗简论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论左思及其《咏史》诗论陶渊明的归隐诗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谢”山水诗之比较论鲍照论庾信的创作道路及其成就王勃简论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试论王维的边塞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谈李白诗歌的夸张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论杜甫的绝句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韦应物诗简论论李益的七绝《长恨歌》主题新探论《长恨歌》的艺术美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谈柳宗元的寓言唐代山水诗研究唐代山水散文研究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诗歌简论论杜牧的咏史诗论李商隐的政治诗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七律的突出贡献谈韦庄的《秦妇吟》论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温庭筠词简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重评“西崑派”王禹偁简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论婉约派词论柳永词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论苏轼的婉约词评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和黄庭坚的创作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南宋文学中爱国思想的评价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评南宋格律派词人的创作宋代山水词研究宋代山水诗研究宋代山水散文研究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元好问的试论和诗作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倩女离魂》的成就和地位评高明的《琵琶记》论马致远的散曲评张可久(或乔吉)的散曲创作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关于《水浒传》的招安问题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论孙悟空谈喜剧人物猪八戒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进步意义试论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于诗文创作的影响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影响评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唐宋派和桐城派的文艺思想谈《聊斋·促织》(或其他篇章)的思想和艺术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试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论贾宝玉(或其他人物)形象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评“文革”中的“评红热”(或“旧红学”、“新红学”)试论《长生殿》的主题《桃花扇》简论论李香君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论李玉的《清忠谱》论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论纳兰性德的词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秋瑾诗词简论试论《孽海花》的思想倾向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文学理论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风格论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试谈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谈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谈谈文学的艺术性艺术真实与作家的理想谈谈艺术直觉在创作中的作用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学的创造主体谈谈自由创造和美的关系试论艺术生产与物质发展不平衡关系的问题谈谈美的本质悲剧漫谈刘勰世界观初探刘勰创作理论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风格论、批评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家修养等等)汉魏风骨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司空图的审美观初探论通感论“文学是人学”论文学语言的复义特征|诗性特征文学阐释中的误读现象研究论“期待视野”对文学阅读的影响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特征论《文心雕龙·程器》中的道德诉求《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创作理论研究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言不尽意”说研究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西游记》中的宗教意识研究《红楼梦》经典化历程研究《水浒传》经典化历程研究《三国演义》经典化历程研究论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的挑战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图景研究论《狂人日记》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蜀道难》中的悲剧意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蒙太奇结构特征研究子君与娜拉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悲剧美学比较研究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技巧萨特戏剧中的“自由选择”主题研究“崇高”的当代意义论艺术中的信仰之维论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本雅明美学中的“震惊”苦难与美——论梵高论弗洛伊德美学中的“力比多”艺术之根——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国当代文学从《秦腔》看贾平凹小说的故土情结论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巴金《随想录》漫评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闻捷的爱情诗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李瑛诗作艺术片论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试谈舒婷的爱情诗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试谈朦胧诗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阿城小说论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试谈《李自成》的得失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试论“知青文学”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试谈路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谌容《人到中年》漫评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贾平凹小说创作论(可以谈某一部作品)张贤亮创作论试谈新潮小说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沙叶新《陈毅市长》的开拓意义试谈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试谈田汉的《关汉卿》港台文学浅论(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现象)试谈顾城的诗池莉的小说创作大墙文学初探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女性文学试论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小小说漫评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刘邵棠小说的民族风格张承志小说散论试论通俗文学创作陕西文学创作综论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试析《白鹿原》的审美追求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简析白嘉轩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试论金庸的小说方敬诗歌研究乔羽歌词研究方文山歌词与新诗研究新诗的精神重建新诗传播方式重建新诗诗体重建新诗的春与秋意象穆旦的诗研究郑敏的诗研究昌耀的诗研究当代陕西诗歌研究当代陕西女性诗歌研究麦家的小说创作研究阎连科的小说研究于坚的诗研究伊沙的诗研究迟子建的小说研究莫言的小说研究邓一光的小说研究刘醒龙的小说研究刘震云的小说研究残雪的小说研究余华的小说研究苏童的小说研究史铁生的小说研究《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形象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论“五四”文学革命新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论文艺大众化运动论“新月派”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重评“论语派”“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呐喊》、《彷徨》比较谈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朝花夕拾》简论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论《故事新编》的艺术风格祥林嫂形象浅析论《伤逝》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戏剧意象研究论曹禺\丁西林\高行健的戏剧创作特色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倪焕之》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郁达夫小说观初探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周作人散文艺术论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叶紫小说的悲壮色彩萧红创作魅力探源《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家》简论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寨风情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论柔石的《二月》“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李劼人小说创作论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寒夜》简论《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荷花淀》的诗意美论田汉剧作的抒情的风格论《雷雨》的艺术成就论《日出》的结构艺术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论鲁迅的诗重读“红色经典”(某一部)重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欧美文学荷马史诗研究论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暴发户形象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普希金短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列宁论托尔斯泰契诃夫小说论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马雅可夫斯基的戏剧创作《荷马史诗》的审美意味从诗与哲学的冲突看《俄狄浦斯王》论《哈姆雷特》中的延宕《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的比较研究论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笑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卡塔西斯”诗与画的界限——论《拉奥孔》论艺术的自由解放功能——解读《审美教育书简》论加缪小说中的荒诞《呼啸山庄》的主题研究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悲剧论《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东方文学《万叶集》研究《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圣经》文学研究《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泰戈尔《吉檀迦利》的思想和艺术“川端文学”的研究古代汉语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形声字声符说略形声字意符说略古注说略“右文字”说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说会意说假借通假字的成因初探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古无轻唇音例证古无舌上音例证说宾语前置论古汉语的词序说“孰与”“所”和“所”字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意动和使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古今汉语比较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与陕西方言的对应规律(某县某地区也可)陕西方言词调查(某县某地区也可)论形声字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组的区别多义词研究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关系同音词产生的原因同义词的类型及其辨析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直接成分析法的析句原则多附加成分的析句原则宾语与补语的区分论兼语句谈连动句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原则单句与复句中较难区分的几组关系复句关系的穷尽性考察言语交际的结构与框架谈谈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词语的锤炼与修辞效果比喻的基本类型与其变式试谈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社会用语规范状况调查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师素质论论“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学目的谈主导·主体·主线——钱梦龙教学思想评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想现行语文教材批评中学语言教学应以积累为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熟读而精思”论阅读教学的几种基本课型作文教学的命题艺术练习设计的艺术写作试谈散文笔法“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论散文的诗意论“对比”论“渲染”论“铺垫”论“蓄势”论“线索”论写作角度短篇小说人称论中篇小说结构论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论文学鉴赏论文学语言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论“含蓄”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论“白描”写实与写意论“梦境”论“意识流”论散文的审美特征论小说的审美特征论诗歌的审美特征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
文学理论新编期末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新编期末知识点整理文学理论新编期末知识点整理1.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2.历史上5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体验说3.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区别)(1)单义性与互义性(2)外指性与内指性(3)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4.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74页(1)学诗入门要正,从一流的诗歌开始学起(2)诗歌的种类(3)诗的品格(4)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5.中西文学的审美化历史【中西方的不同】中国:感性美,审美化,意境美,意韵美,韵味西方:以此当作学术研究,文学哲学化,注重(为什么,有何用)6.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7.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04页8.对“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理解。
【明确自己的论点,分点写】答:所谓的真景物,“真”就是文学模仿的客观世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谓的真感情,“真”就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抒情与修辞【抒情诗与反复、抒情诗与比喻】10.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11.叙事文体如何塑造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姓名】12.事件与情节有何区别(1)事件是故事的最小单位,情节由多个事件组成(2)情节中的事件要用因果逻辑联系起来13.亚里士多德《诗学节选》6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情节(①无情节不戏剧②其他要素要在情节中发生发展③戏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都属于情节【突转、发现】14.戏剧要素:戏剧情节、戏剧人物、戏剧台词、舞台因素15.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16.幻想活动的几种特征:①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幸福的人不幻想)②幻想可以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联系在一起,好像愿望作为一条线,把他们三者相互连接起来③幻想过度会引起神经观能症和精神病17.隐含的读者和真正的读者之间的区别(1)前者不存在,后者存在(2)前者是一种叙事对象(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会看自己作品和可以看懂自己作品的一群人)18.“隐含的读者”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1)由于为什么写即动机与为谁写即对象这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2)作品独特的寓意也期待着相应的知音,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也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证明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19.文学批评的模式有什么:历史批评、感兴批评、心理批评、文本批评、读者—接受批评和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20.历史批评:主要指注重文学作品与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试图通过社会历史来解释文学作品,确认文学作品认识价值的批评方式21.文本批评:主要是指注重形式分析、语词分析、结构探究或修辞解析的批评方式22.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原则:【社会价值、审美】史学观点以及美学观点23.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驸、繁缛、壮丽、新奇、轻靡24.如何理解布封的“风格就是人”这句名言①一部作品风格体现作家的思想感情②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创作个性影响作品的风格③作者可以限制自己作品的风格(运用自己的审美和智商)④风格受主观(思想感情)客观(作家的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25.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6.文学思潮:文学发展史上一定历史时期产生、流行的一种文学潮流,它的兴起和消亡,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
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
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
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
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
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
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直接三 通 , 给两岸经济发展 , 人民生活带 来极大 不便 的现 状 , 以政 治讽 喻 诗的 形式 提 出应尽 快 “ 三通 ” 两岸 ,
收稿 日期 :0 4— 9—2 20 0 0 作者筒 介 : 宋星(9 5一) 女 , 1 7 , 四川新津人 ,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 究所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研 中固现当代 文学。
园> 在创 刊 之初 便提 出 , 代 诗要 走 明朗 化道 路 。17 现 90
年文晓村在< 萄 园> 2 葡 第 l期 上发 表诗 论< 设新 诗 的 建 中国风格>, 出 中国新诗 “ 根于 中 国文化 ” “ 现属 指 植 ,表
“ 观、 、 , 兴、 群 怨” 因此 ,人 世 ” 诗通常 被认 为 是佳 构 。 “ 之 而文晓村等提 出来 的 “ 康” 的就 是这 种关 心 国家命 健 指
运、 关注社会现实 、 映当代 生活 的诗歌 内容 , 实质就 反 其
是对传 统民族道德情感的抒写 。 这 种民族传统道德情 感突 出表现在 诗 人深沉 的“ 忧
患意识” 。文晓村对社会政治现实 密切 关注 , 望两岸 上 渴 早 日统一 , 两岸 亲人早 日携手 。另一方面 , 浓浓 乡愁一直 是客居 台湾 的文 人学 者 的一个 “ , 结” 文晓 村也 不例 外 。 < 虫与木马> 蝗 写于 19 9 4年 3月, 诗人针 对 当时台海两岸
( oi e a s sc l i e ) aS m  ̄
民族 与世 界 古 典 与现 代
文晓村诗歌侧论
宋 星
( 南大 学 中国新诗研 究所, 西 重庆 4 0 1 ) 075 摘 要: 文晓村是 当代著名 的台湾诗人 , 他植根民族文化 , 对台湾诗坛晦涩难 懂的恶性 西化诗潮 , 出 针 提
文晓村作为台湾< 葡萄 园> 诗刊灵魂人物 之一 , 在诗
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 积极探 索 , 葡 萄园 > 刊的 为< 诗
诗歌涉足领域 广, 选材 多样 , 法丰 富 , 技 有着深 厚 的中 国 古典文化 内涵 , 从而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中国精神 。 所谓 “ 健康 ” 指诗 歌 内容而 言 , 文晓 村 诗歌 中 主 , 在 要表现 为民族道德情感的抒写 。中国 古代社 会是 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宗法 氏族社会 , 主张 “ 国 同构 ” 因而 “ 家 , 道 德文化” 为中华 民族 文化传统 的基 本特征 。中华民 族 成
维普资讯
2O 年第 2期 06 第l 9卷 ( 8 期) 总 2
海 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R A FHANA O MA N V R IY O N LO I N N R LU I E ST
NO 2 2 o . 0 6 G n r l NO 8 e ea . 2 Vo . 9 11
一
种神圣的顶礼膜拜 的态度 , 家 国重担 自觉地 背负 在 将
园> 诗刊创刊词中 , 以文晓村为代表的刊物创办入就针对
当时台湾诗坛 流行 的晦涩 难懂 之 风 , 明确提 出 “ 回归 真 实, 回归 明朗, 创造有 血有 肉的诗章 ” 。换 句话 说 , 葡 萄 <
肩 , 求“ 则兼 济天下” 寻 达 的博 大胸 襟 。由于 中华 民族 从 来认为诗 歌 具有 “ 柔敦 厚 ” 温 的教 化 功 能 , 为 诗可 以 认
“ 康、 健 明朗 、 中国” 的诗学主张 , 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 中国现 代新 诗的发展做 出积极探 索 , 其主 张已对 台 湾诗坛产生 了重要影响 , 对今天 的大 陆诗坛 也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 关■词 : 民族文化 ; 健康 ; 朗; 明 中国
中圈分类号 : 2 7 2 I 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2 x{o 6 0 17 2 3 2 o l一 2—06 0 0 7— 4
①本 文所引文晓村诗歌均 引 自 文庐诗房莱> 诗 艺文出版社 , o 年版。 ‘ , 2 4 o 6 7
从来就是一个以 国家 、 体为本位的民族 群 这早 已成为 国
成长 , 为台湾华文诗 歌 的发展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文 晓村 出版了两部评论 集 , < 和 第八 根琴弦 > < 、 一盏 小灯> < 、文 晓村诗选> < 、水碧山青> 等六部诗集 。 文晓村 自河洛辗 转赴台 , 颠沛流 离 , 历坎坷 。面对 经 复 杂多难的生存环境 , 他一面 以昂扬 斗志与命运抗 争 , 一 面 时刻不忘对诗歌艺 术 的追 求 , 先后 从 国立 范 大学 国 币 文系毕 业 , 获学士学位 , 后又获美 国加州 世界艺术文 化学 院荣誉 文 学博 士学 位 , 币 罩子 豪 , 并 从 潜心 学 习诗歌 创 作 。一路学来 , 国学 功底深 厚 , 古典 学养 丰富 , 以后成 为
功借鉴古 典 文化 传统 打 下 扎实基 础 。在 16 9 2年 < 葡萄
人精神意识的 重要部分 , 忧患意识 、 匡时救 世等道德 情感 影响着每 一个 有承担 精 神的 中 国人 。从 屈原 赋< 离骚 > 表明 自己对祖 国的坚贞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
求索 ” , 始 中国历代 文人对 “ 身齐 家 治 国平天 下” 着 修 抱
于 中国民族所 有的现 代思想 与现代 生活 ” “ ,与社 会有 着
不可 分割的亲 密关系 ” 9 8年 < 。17 葡萄 园> 3 第 6期发 表 文晓村诗论< 康 、 朗与 中国>, 健 明 则正 式提 出 “ 康 、 健 明
朗、 中国” 的诗歌宗 旨。在 这样 一个渐 趋成 熟 的过程 中 , 文晓村高擎“ 中国” 这面 大旗 , 深植 根于 民族文化 这块 深 丰厚土壤 , 自己的创作实绩实践着刊物 宗 旨, 得了 巨 以 取 大成 绩。将 文晓村诗作进行统一观照 , 我们会发现 , 的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