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知识线索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隋唐五代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隋唐五代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隋唐五代史(581年——960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繁荣期。

脉络: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隋亡;↓907年,朱温废唐哀宗自立,建立粱,史称后梁,唐亡,五代十国开始;↓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一、隋唐五代鼎盛时期总述1、社会制度先进;2、生产发展水平高;A、表现 3、长期统一;4、文化繁荣昌盛;5、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B、史料:《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律疏议》《通典》(唐杜佑撰,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二、隋朝立国(581年——618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三年后,迁都大兴城,改元开皇。

A、隋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1、人民要求和平安定的愿望;2、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3、民族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快,分裂势力衰落;4、北方政治清明,南方陈朝政治腐败;B、隋文帝的统一准备工作:1、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2、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是灭陈一统工作无后顾之忧;准备工作 3、废除江陵的后梁政权,消除灭陈的障碍;4、广泛征求文武群臣的意见;A+B↓开皇八年(588年)十月,以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高颖协助,发动平陈战役;↓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C、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文帝施政措施1、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免;→作用:消(一)政治革新地方割据因素,加强中央集权;3、改革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4、改定律例,制定《开皇律》;1、实行均田制,颁行租庸力役制,五十岁以上均田农民实行庸法;(二)经济革新2、“大索貌阅”,整理户籍;3、颁行输籍之法,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4、统一度量衡、货币;(三)军事上进行府兵制改革,府兵有军籍和户籍,可按均田制授田;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炀帝施政措施1、营建东都洛阳,加强对南方和山东地区的控制;2、开凿大运河,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3、进行北巡、西巡和南巡,巩固统一,同时通西域,加强东西交往;4、改革和完善官制。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一 侵略与抗争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一 侵略与抗争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给出 你的建议。
建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经济合作; 加强政治互信和政治往来,努力消除政治分歧;加强文化交流。(符合题 意,言之有理即可)
3.(2022·湖南澧县模拟)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把侵略的矛头直指中国, 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 抗争史。结合如表提示的内容,请以《侵略与反抗》为题,写一篇历史 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达清晰流畅。字数在 200 字左右)
(3)材料四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哪次战役?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战争胜利 的意义。
战役:百团大战。意义: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 威望,便利了以后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
【伟大旗帜】 材料五 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 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 50 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 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 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 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 ——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
精神:爱国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要增强 社会责任感,努力进取,不断奋斗等。
2.(2022·枣庄改编)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 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世界殖民体系 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著名非裔美国历史学家杜波依斯估计,从非洲被掳掠到美洲 的黑人,16 世纪为 90 万人,17 世纪为 275 万人,18 世纪为 700 万人, 19 世纪为 400 万人……三四百年间,至少有 1 000 万至 1 500 万黑人进 入美洲各地。在黑人的故乡非洲,大概丧失了近 1 亿人口,其中绝大部 分黑奴在被捕获、关押、运输途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这些人基本都是青 壮年男子。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 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 3)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2009--11-28)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鸦片战争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两对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 民主革命(反封建) 四条线索 : 屈辱史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 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 发展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近代化之路)
(3)后果及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
的工具。③中国完全陷入
社会的深渊。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931-----1937 全面------1945)
(1)起因: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
派和
派,洋务派主张利
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间: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发起的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传播
主义。
性质意义:是一场空前的
运动,促使人们追求

,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无产阶级的探 索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二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二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特点:各民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 缩小 古代 元朝 概况: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之 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特点:恩威并施,因地制宜 概况:修筑长城、建立制度、设立机构及官职、平定 古代 明清 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巩固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观点:中国古代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 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 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国家的?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 因素:兼并战争、国家政策(统治者的改革)等。
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 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 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 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线索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角度一:原因类 1.指出我国古代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分析这种统一局面能 够长久保持的原因。
(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①各民族之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 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作出的努力。②长 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 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国务院任命何厚铧为第一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5月20日 1999年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俄国面临着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材料中“三个原则”产生的积极影响。 问题: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发展,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积极影响:为 农奴获得解放提供了可能,缓解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
(2)材料二中的“殖产兴业政策”是哪次改革中提出来的?根据材料二, 指出日本能够实行诸多筹集资金途径的原因,并概括“殖产兴业”对日 本的作用。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作用:促进了日 本经济发展,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统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解体,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①经济近代化: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②政治近代化: 含义 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的近代化:学 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经济工 洋务运动——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以“自强”“求 主要 业化 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 内容 (经济 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
(3)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支撑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 略者的斗争。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 的成功。
角度二:原因类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封建势力的腐朽。 (2)西方列强的入侵。 (3)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他们”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 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对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 传和铺垫作用;思想解放作用。

中国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现代史知识线索…………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一、起止时间(1949年——现在)二、四大分期(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十年动乱)(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在(改革开放)(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P2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 内容:4点P2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点P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P7 原因:P7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1950——195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胜利意义:P10结果: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2.政权巩固原因:3点P12P12 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土地改革运动指导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1952)结果:P12意义:彻底摧毁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主人。

人民政权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工业化的起步背景:P18实施一五计划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P18(1953——1957)结果:P18 成就:P18——19 意义:P18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一化三改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对农业实行合作社P23 对象及方式对手工业实行合作社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1953——195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 14—16 世纪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
背景 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使欧洲社会结构发生变 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背景 (3)新航路的开辟,以殖民掠夺的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改革
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 1861 年的废 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 1868 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 了障碍,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 产力,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进一步捍卫了资 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美国的扶持、援助;大力引进和采用最先进的科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
技成果,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制 的共同原因
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线索二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间
特点
19 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初期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原因 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经 济实力最强,拥有广阔的殖 民地 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 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 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美 国大发横财,其他国家在战 争中被削弱
(2)具体经济发展情况:①五六十年代:经济持
续迅猛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②七八十年代:
表现 前期经济危机严重;后期调整经济政策,形势得
美国:霸权地
到好转。③九十年代: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新经
位的确立
济时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1861—1895
主持洋务运动
1895-1898
主持戊戌变法
1894兴中会 辛亥革命
1901-1911
参与清末新政 1840-1912 长期存在
立宪派
顽固派
地主阶级 倭仁、慈禧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内容或过程
性质
影响
洋务运动
挽救清朝 次保中国
挽救中国 次保大清
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 封建地主 局、京师同文馆,派遣 阶级自救 留学生
新文化 运动
思想救国
《新青年》、民主、科 资产阶级 学、文学革命、马克思 思想解放 主义传播
打击封建旧思想, 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和五四爆发奠 定基础
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救亡的阶段
历 程 器 物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 命—商品输出 两次鸦片战争 事 件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辛 亥 核心内容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 长生(代表企 业、双重性)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手段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A、政治侵略:从单国发动战争到各国配合瓜分狂潮 B、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C、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治经济政策,共管中国)。 19世纪40到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急需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用两轮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推行商品倾销。 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政治上 掀起瓜分狂潮,经济上推行资本输出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西方入侵
不平等 条约体系 对华影响C
民族危亡 四轮战争 六个条约 半殖民化 西学东渐 对华影响C
不同阶级 探索救亡 三阶段 五事件
中国社会 现代化转型C
西方入侵的影响?

中考历史精讲篇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历史精讲篇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产生 张“为政以德”
发展 战国时,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仁政”的思想 压制 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的发展受到压制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确立
术”,儒家思想被推崇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进一步巩 巩固 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老子 双方可以相互联系和转化;主张顺应 教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
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唯物
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辩证法的发展有启 迪作用
主张改革,以发展眼光看问题;强 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
法家 韩非 调“法治”;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 理论基础;对后世法制
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建和谐社会。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黄金 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导 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孔 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 百家争鸣,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绚烂夺 目的思想井喷。
——引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 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摘编自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三 新中国在 1953 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 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 设活动。到 1957 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 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 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179179179高中历史专题提升课(一)

179179179高中历史专题提升课(一)

专题提升课(一)视角1历史线索——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与演化【知识点拨】(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

(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

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对点训练1】(2020·大连名校联合模拟)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

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

这反映当时()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D.民族的隔阂答案 A解析“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东周时期行政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问题,排除C项;“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里的中心更多地体现了实力,而非民族区别,排除D项。

视角2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上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 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 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 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 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线索2 世界大国史线索 [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 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二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 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 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 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民主与法制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民主与法制

2.(2021·宾阳县一模)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 6 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西半部已去而永不复返,东半部却 仿佛是一家营业中的商行,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 从事着远距离高档奢侈品贸易,他(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 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
国成
代时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
立后

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
少数民族地区行使民主权利
“文革”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建设举步维 期间 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 中国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 近现 中共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部民法典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法制建设 的认识。
法国民法典师承《查士丁尼法典》,而法国民法典给中国制定民法典提供 了一些启示,后者结合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有针对性地借鉴了前者的部 分内容。认识:法治建设是实行政治民主化的根本保证。
《共产 1848 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
党宣 主义的诞生,使国际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工
社会 言》 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主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性质 十月革 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1936 年苏联
命 宪法的颁布,使代表工农利益的新生政权有了法律的保
性质
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先后汇编了《查士丁尼法典》《法
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四 1 第41讲 蒙昧中的觉醒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四 1 第41讲 蒙昧中的觉醒 Word版含答案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主要包括三条线索:线索一人文主义的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线索二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线索三人文主义的成熟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愚昧。

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第41讲蒙昧中的觉醒一、智者的启蒙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

他也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智者学派的主张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政治睿智,他们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

——普罗塔戈拉核心论点:智者学派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尊重每一个人的思想。

二、苏格拉底1.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2.主张(1)提出“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成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三 大国关系史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三 大国关系史
——《华沙条约》
材料三 “这几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有时候还来势汹涌。 但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这股逆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开站出来予以抵制 和反对。……我们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继续站在历史前 进的正确方向一边,继续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与各国 一道,本着多边主义的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 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五)英德关系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
合作 国联合普奥反法
近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 敌对 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分别组成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 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凡尔登等战役的胜利, 最后打败德国,取得西线的胜利;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国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 (2)二战爆发后,英国遭受侵略,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 现代 敌对 的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参与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并进 入德国本土作战 (3)二战后,英国参与对德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 合作 两国都加入欧盟,成为重要成员国,多方面合作,实现双赢
(1)美国对英国等西欧国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
经济复兴
扶持与
(2)英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为美国进行
追随

“冷战”的战略伙伴(如 1999 年发动科索沃战争,所谓的

联合国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共同遏制苏联
英国等欧洲国家组成欧盟,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
牵制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削弱和抑制了霸权主义和强

高考历史:历史专题知识框架

高考历史:历史专题知识框架

高考历史:历史专题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步”的标志性 事件是什么?“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
标志性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途径: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 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 哪一次会议上诞生的?并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法典》构成,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英国: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逐步 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美国:①1787 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体现了 资本主 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制衡,开创了 义性质 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 年颁 布,解放了美国黑人奴隶。③《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 年 颁布,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④《社会保障法》: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 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 3 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 和修改。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 社会主 (2)1917 年,苏联颁布《和平法令》,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 义性质 (3)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
角度一:关系类 1.民主与法治同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民主与法治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 过来也会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角度二:影响类 2.结合历史上各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实践,谈谈民主与法治建设有何影 响? (1)民主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民主法治建设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 (3)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保障人民利益和需求的必然要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史知识线索世界政治史知识线索世界古代----民主法制的萌芽希腊人的民主---民主的萌芽罗马人的法律---法制的萌芽世界近代-----民主法制的确立西方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民主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现代---民主法制的扩展从战争到两极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史史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考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占卜制:神权和王权的结合2.分封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目的:巩固辽阔的疆域(注意把巩固统治具体到影响统治的具体情况)基础:经济基础:井田制【有土地】政治基础:宗法制【有标准】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权义:可以世袭,朝贡赋役作用:稳定当时,混乱后世3.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目的:稳定统治秩序内容:血缘分权、长子继承、等级森严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今天,有利于家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附:周礼: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的不同的规则和仪式。

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考点: 1.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郡县制出现;春秋战国【说明了什么?】特点;垂直管理,皇帝任免。

(相对于分封制)意义;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元朝行省制目的;巩固辽阔的疆域划分;十(行)省一(腹)里一(宣政)院特点;节制、监督、控制意义;巩固了辽阔的疆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省制一直沿用至今天。

【规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制度不断创新并趋于合理】【封建统治者控制地方权力的一般做法①直接任免②分割权力③加强监督】(二)专制主义制度1.皇帝制度;独尊天下(主权在君),独制天下(君权神授),皇位世袭(家天下)2.君相斗争;;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形成“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北宋;分割相权明朝;废相设阁清朝;设军机处【规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制度不断创新趋于僵化】【封建统治者削弱相权的一般做法①架空②分散(割)③废除】附:互相牵制,分散相权-能专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效率高完善君主专制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决策对(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原因;经济;维护自然经济政治;巩固统治统一思想;儒家思想发展2.影响;政治;利于稳定统一-----加速政治腐败经济;利于自然经济----束缚商品经济文化;利于儒家思想----阻碍自然科学中国近代政治史一.半殖民地社会中的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考点1.列举1840-1900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和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抗战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 一)列强侵略1 。

国门洞开背景;国内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国际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划地)赔款开放(禁止)特权影响灾难和冲击政治破坏主权----- 封 -----政治民主化经济控制命脉---- 建 ----经济工业化文化文化渗透---- 主 -----思想西方化\义∕加深两半化促进近代化2.瓜分狂潮背景;国内政府腐败和制度腐朽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开端;三国干涉还辽结果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民族危机严重(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美国独立侵华政策(不再追随欧洲列强)列强形成宰割同盟(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3.日军罪行。

背景国内围剿红军国际经济危机罪行①扩大战争(发动事变)②血腥屠杀(南京大屠杀)③惨无人道(使用生化武器)④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文化上奴化教育)(二)抗日战争1,全民族抗战①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条件必要性共同的敌人(日军大举侵华,妄图灭亡中国)可能性两党的态度(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初步合作)过程自卫声明改编军队公布宣言意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两个战场配合抗战防御阶段(37.7-38.10)国民党正面战场(主战场)积极抗战(四大会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根据地相持阶段(38.10-1944)国民党继续抗战枣宜会战共产党艰苦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反攻阶段(1944-45.8)共产党召开七大迎接抗战胜利世界战场节节胜利加速日本灭亡③各民族奋起抗战2.抗战地位①第一次完全胜利→奠定胜利基础②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贡献→国际地位提高。

二.半封建社会中的民主革命考点。

1.了解天平天国运动的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一)农民阶级---天平天国运动1.起义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自然灾害(全国→广东→广西)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三大战役2.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和劳动产品评价: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空想性环境不许可农民很纠结操作行不通②《资政新篇》内容政治经济外交文化评价革命性用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进步性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空想性环境不可行农民不欢迎社会行不通3.失败转折天京事变标志天京陷落原因客观(敌人强大)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主观(自身弱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结论①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②单纯的农民革命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需要先进阶级领导【注意从阶级性和时代性,促进近代化还是阻碍近代化两个角度思考天平天国运动】(二)资产阶级—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制度腐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严重外国侵略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腐朽准备组织从革命团体到统一政党思想从16字纲领到三民主义军事从零星起义到风起云涌群众从保路运动到武昌起义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多省宣布独立【加速清朝灭亡,革命潜伏危机】2.建立民国民国成立—革命派为主体政府法令—促进近代化《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否定主权在君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天赋人权—否定君权神授民主化进程的丰碑三权分立—实行民主共和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3.历史功绩政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打击帝、封主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思想提高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建党时期(1919.5—1924.1)①五四运动为党的成立创造条件背景阶级: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初步传播道路:资本主义行不通-----十月革命的胜利发展主力(学生→工人)中心(北京→上海)精神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特点彻底性(无产阶级的领导)群众性(新文化运动的动员)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党的成立创造条件新领导: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思想基础)②、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内容:党的任务和中心任务(没有认清社会性质)意义:(往前看)开天辟地,(向后看)焕然一新③、中共二大制定党的纲领背景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共和意义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国共合作奠定政治基础。

2.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条件:必要性共同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可能性两党的态度(工人运动的挫折和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基础中共二大纲领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目标的一致性高潮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失败客观(对手)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自身)共产党右倾机会主义3、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一次工作重心转移:从城市到农村二次转危为安①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革命道路的开辟南昌起义-----武装斗争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共形成对峙②从反围剿失败到长征胜利结束原因:左倾主义路线→反围剿失败转折: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结束:主力会师→抗日新局面的开始三次矛盾变化1927年共产党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开始缓和,但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准备阶段(45.8-46.6)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防御阶段(46.6-47.6)前方:粉碎敌人进攻后方:开展土地改革反攻阶段(47.6-48.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决战阶段(48.9-49.1)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胜利阶段(49.1-49.9)渡江战役,解放祖国大陆中国现代政治史一.国内---- 民主政治考点;1.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简述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是意义。

(一)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奠定牢固基石外部独立主权内部人民做主(这是近代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结果,也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二)确立过渡时期【1949-1956】三大制度确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基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成就5.4宪法的制定(为民主法制建设奠定法律基础)2.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各党派的平等与合作标志1949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原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职能民主监督政治协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的平等和共同执政原因聚居的特点分布在边疆发展的差异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发展时间1947 内蒙古自治区1965 西藏自治区(三)探索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中共八大国内民族团结党派互相监督党内民主集中制(四)挫折文革时期【1966-1976】粗暴践踏1.冲击党政机关【需要增强法律意识】2.建立革命委员会【需要完善民主法制】3.破坏人大、政协制度【需要健全决策机制】(五)转折三中全会【1978】一大三新主题:邓小平会前解放思想的讲话内容:思想: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政治: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僵化锁国→改革开放组织:左倾路线→二代集体意义:新道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转折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政治:依法治国经济:改革开放思想:邓小平理论(六)发展新时期【1978年以来】依法治国1.健全法律制度. 2.完善政治制度 3.扩大基层民主 4.实行依法治国二.历史----一国两制考点;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理论;内容一国是前提两制是途径不同台湾可保留军队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是外交2.实践成就港澳的回归【1997.1999 原因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3.联系与行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邦制度的比较三.国际和平共处1.过渡时期【1949-1956】走向国际舞台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确立政策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孤立封锁-----多国建交与中苏同盟国内:巩固政权和外交政策成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经济走向国际舞台-----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2.文革时期【1966-1976】外交关系的突破①重返联合国1971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打破联合国被超级大国控制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