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岐黄_考释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中医药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专业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中的“五脏”指的是: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脾、胃、肾C. 心、肝、肺、胃、肾D. 心、肝、脾、肺、大肠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B. 闻C. 问D. 摸答案:D3. 中医认为,人体最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基础是:A. 气B. 血C. 津液D. 精答案:A4. 以下哪种药材属于清热药?A. 人参B. 黄连C. 当归D. 黄芪答案:B5. 中医理论中,肝的主要功能是:A. 主疏泄B. 主运化C. 主藏血D. 主纳气答案:A6.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八纲辨证?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A7.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A. 主疏泄C. 主藏血D. 主纳气答案:B8. 以下哪种药材属于补阴药?A. 人参B. 黄连C. 麦冬D. 黄芪答案:C9. 中医理论中,肾的主要功能是:A. 主疏泄B. 主运化C. 主藏精答案:C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治法?A. 汗法B. 吐法C. 下法D. 补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中的“六腑”包括哪些?A.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B.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心包C.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肾D.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肝答案:A12. 下列哪些药材属于解表药?A. 薄荷B. 桂枝C. 黄芩D. 麻黄答案:A, B, D13. 中医理论中,下列哪些属于“五味”?A. 酸B. 苦C. 甘D. 咸答案:A, B, C, D14. 以下哪些药材属于活血化瘀药?A. 丹参B. 红花C. 黄芪D. 川芎答案:A, B, D15. 中医理论中,下列哪些属于“六淫”?A. 风B. 寒C. 暑D. 湿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
岐黄文化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起步,庆阳市民间中医药人士就开始研究传说中的上古名医、黄帝“天师”--岐伯。
到了80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历史文化研究日益繁荣,岐伯的考证与研究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至2010年60多年来,岐伯考证史实逐步清楚,岐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岐黄文化的存在得到认知,岐黄文化产业开发卓有成效,已成为一大特色历史文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对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现综述于下:一、史、志、典籍中有着大量关于岐伯的记载1、史书记载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
《史记正义》引张楫注:“岐伯,黄帝太医”。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岐伯,黄帝臣”。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
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 。
《经史百家杂抄》注云:“岐伯,黄帝臣。
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
”《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2、医籍记载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府,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阴阳:是描述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指气的运动和作用。
3、津液:指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1、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
2、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的功效。
3、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4、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5、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医认为人体是以气为主宰,脾胃为中心,结合脏腑、经络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奇恒之腑形态上似心脏,功能上似肝脏。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桂枝、石膏、细辛、麻黄。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上治下,下治上;浮治沉,沉治浮”。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辩证性。
7、茵陈是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热毒瘙痒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湿热痈疮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活血化瘀类、行气活血类、凉血祛瘀类、化瘀止痛类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麻黄;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大黄;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枳实;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当归。
四、选择题1、A2、A3、A4、A5、C6、A7、B8、B9、E10、B11、D12、D。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代表性学派,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秉承着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中医学中常用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
1. 阴阳 (Yin Yang):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阴性代表柔弱、冷静、收敛;阳性代表强大、热烈、扩散。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评估疾病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气血 (Qi Xue):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身体内运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气 (Qi) 是生命力的能量,鼓舞着人体运行;血 (Xue) 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组织。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3. 五行 (Wu Xing):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通过这种关联来解释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五行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 (Jing Luo):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气血运行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网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在身体内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经络,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5. 脉诊 (Mai Zhen):脉诊是中医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体内气血的状况,通过触摸和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测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脉诊是中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6. 针灸 (Zhen Jiu):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功能。
这些穴位位于经络上,通过刺激可以平衡阴阳能量,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古医籍校释八例
按 : 强 直” “ 当属 注 文 混 入 正文 者 。“ ” 《 文 》 倨 ,说 : “ 不逊 也 。段 注 :逊 当是本 作孙 。……孙 者 , 循恭 敬 ” “ 逡 之意 。 “ ” 不逊 ” 是有 “ ” “ ” , 申为 广义 的“ ” , 直 、傲 意 引 直 , 在 此 即与 “ 直” 同 。又 “ 直 ” 白而 “ ” 文 , 强 义 强 义 倨 义 故 “ 直 ” 倨 ” 言 , 为赘 文 。究 其 理 , 强 直 ” 属 强 与“ 连 实 “ 当 “ 之 旁注 , 者不 审 , 混入 正文 。 倨” 传 遂
陕西 中医 2 1 0 0年第 3 卷 第 l期 1
・
17 0 按 :纫 ” 当作 “ ” “ ” 考 《 “ , 纽 或 纠 。 灵枢 经 》 四《 卷 经筋
医经 研 读 ・
古 医籍校 释 八 例
李 亚 军
第 十三 》 纫 ” 作 “ “ 原 纽 。 说 文 》纽 , 《 “ 系也 。段 注 : 系 ” “ 者 , 束 也 。 又《 文 》 “ ” 段 注 : 《 平 御 览 》 结 ” 说 :纫 下 “太 引
6 《 帝 内经 太 素 》 十五 《 藏脉 诊 》“ 黄 卷 五 : 脉至 省
1 《 甲乙经 》 十一 《 卷 阳厥 大 惊 发狂 痫 第 二 》 “ : 骨 癫 疾 者 , ( 右结 构 经过 组 合后 成 为 5宋 ) 诸 腧 分 颇 左 齿 肉 皆满 , 而骨倨 强 直 , 出烦 愧 , 汗 呕多 涎 沫 , 下泄 , 气 不
呕 血 吐 血 第 七 》“ 时 之 人 , :今 以酒 为 浆 , 安 为 常 , 以 以 醉 入房 , 欲竭 其 精 , 耗 散 其 真 , 知 持满 , 时 御 神 , 以 以 不 不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____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山药释名考证
3 . 广 州 中医药 大学 护 理 学 院 ,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6 ; 4 . 广 州 中 医药大 学针灸 推拿 临床 医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要】 为给中药学 习者提供更多认知中药的角度 , 加深对 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 提高学 习中药的兴趣。 本文采用文 献研究法 、 分析研究法 , 通过参考《 本草纲 目》 、 《 释名》 等书籍 , 以及报刊、 论文等文献资料 , 对山药各种称谓的释 名进行考证。 结果显示 , 其得名主要 因颜色 、 方言 、 谐音 、 假借 、 产地 、 生长环境 、 生长形态、 质地、 避讳等因素相关 ,
含义 各 异 。
[ 关键词 】 山药; 中药; 考证 【 中 图分 类 号】 R 2 8 4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 章 编号 ]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7 ) 0 6 ( a ) e s e a r c h o f c o m mo n y a m r hi z o me S na me
o f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 S h i Mi n g , a n d n e w s p a p e r s , t h e s i s , a n d S O o n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n a me a f t e r c o l o r , h o m o p h o n -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u l t u r e ,i n c r e a s e i n t e r e s t o f l e a r n i n g C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
岐黄基础入门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岐黄基础入门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岐黄之术主要指的是()A. 武术B. 医术C. 烹饪术D. 占卜术答案:B解析:岐黄之术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医术。
2. 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不包括()A. 心B. 胃C. 肝D. 脾答案:B解析: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胃属于六腑。
3. 以下哪种脉象主虚证()A. 浮脉B. 沉脉C. 细脉D. 实脉答案:C解析:细脉通常表示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4.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解析: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5. 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主要是观察()A. 颜色B. 光泽C. 颜色和光泽D. 形态答案:C解析:中医通过观察面色的颜色和光泽来判断病情。
6.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治疗方法()A. 手术B. 针灸C. 推拿D. 中药答案:A解析:手术不是传统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针灸、推拿、中药是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
7. 人体经络系统中,主行气血的是()A. 经脉B. 络脉C. 奇经八脉D. 经别答案:A解析:经脉是经络系统中主行气血的主干道。
8. 以下哪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人参B. 黄连C. 当归D. 熟地答案:B解析: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9.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影响脏腑功能,其中“怒伤”()A. 肝B. 心C. 脾D. 肺答案:A解析:怒则气上,易伤肝。
10. 中医“望诊”中,观察舌苔主要了解()A. 胃气的盛衰B. 病邪的深浅C. 气血的盛衰D. 津液的盈亏答案:A解析:舌苔可以反映胃气的盛衰。
11. 以下穴位中,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是()A. 足三里B. 涌泉C. 太冲D. 内关答案:A解析: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
12. 中药的“四气”是指()A. 寒热温凉B. 升降浮沉C. 酸苦甘辛咸D. 心肝脾肺肾答案:A解析:中药的四气包括寒、热、温、凉。
13. 具有解表散寒作用的中药是()A. 麻黄B. 大黄C. 黄芩D. 黄连答案:A解析:麻黄能发汗解表,散寒平喘。
《中国医籍考》第3部分
《中国医籍考》第3部分〔金匮玉函〕宋志八卷注曰王叔和集存林亿等疏曰。
金匮玉函经。
与伤寒论。
同体而别名。
欲人互相检阅。
而为表里。
以防后世之亡逸。
其济人之心。
不已深乎。
细考前后。
乃王叔和撰次之书。
缘仲景有金匮录。
故以金匮玉函名。
取宝而藏之之义也。
王叔和西晋人。
为太医令。
虽博好经方。
其学专于仲景。
是以独出于诸家之右。
仲景之书。
及今八百余年。
不坠于地者。
皆其力也。
但此经。
自晋以来。
传之既久。
方证讹谬不伦。
历代名医虽学之。
皆不得仿佛。
惟孙思邈粗晓其旨。
亦不能修正之。
况其下者乎。
国家诏儒臣。
校正医书。
臣等先校定伤寒论。
次校成此经。
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
然其意义皆通。
圣贤之法。
不敢臆断。
故并两存之。
凡八卷。
根据次旧目。
总二十九篇。
一百一十五方。
恭惟主上大明抚运。
视民如伤。
广颁其书。
为天下生生之具。
宜欲跻斯民于寿域矣。
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
王好古曰。
金匮玉函。
即仲景之书称也。
金匮要略。
亦出玉函。
(医垒元戎)陈世杰序曰。
金匮玉函经八卷。
汉张仲景论著。
晋王叔和所撰次也。
其标题。
盖亦后人所加。
取珍秘之意。
仲景当汉季年。
笃好方术。
以拯夭横。
其用心仁矣。
故自素难本草汤液诸书。
咸抉根得髓。
其为伤寒杂病论。
实为万世群方之祖。
自叔和尊尚以后。
年岁久远。
错乱放失者屡矣。
宋治平间。
命诸臣校定。
其目有三。
曰伤寒论。
金匮方论。
(一名金匮玉函要略。
)以及此经。
是也。
虽未必尽复仲景本书之旧。
然一家之学粗完。
余幼读二论。
精微简要。
务令上口以通。
思索偏求。
是经独不可得。
后检鄱阳马氏经籍考。
虽列其目。
而所引晁序。
则实金匮玉函要略也。
此经。
盖自元时。
而不行于世矣。
岁壬辰。
义门何内翰以予粗习张书句读。
手抄宋本见授。
拜受卒业。
喜忘寝食。
惜其讹脱者多。
甚或不能以句。
既无他本可校。
乃博考众籍。
以相证佐。
补亡灭误。
十得八九。
稿凡数易。
而始可读。
则掩卷而叹曰。
是可报命于内翰矣。
内翰尝以古明医。
多以医示人。
见爱过实。
嘱刻其平生医药病状之验者。
予瞿然不敢当。
语云。
中药的名词解释分析
中药的名词解释分析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
中药根据其功效和成分分类繁多,有许多名词需要解释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几个常见的中药名词进行解释和分析。
1. 人参 (ginseng)人参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它通常被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精力和改善认知功能。
人参被认为具有“补气血、开窍益智”的功效,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它的积极作用。
人参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人参皂苷和多糖,这些物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和抗氧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2. 黄芪 (astragalus)黄芪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被认为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和抗氧化。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和皂苷类化合物。
这些成分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抗氧化能力,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黄芪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减轻疲劳感。
3. 当归 (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中药,在妇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当归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姜黄素和维生素C。
当归具有调节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再生和增加红细胞数量的作用。
此外,当归还具有一些抗炎和抗菌作用,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
4.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丹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和丹参酸,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功能的作用。
丹参也常用于保护心脏和脑部组织,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对机体的伤害。
5.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是一种受欢迎的中药,被用于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和抗衰老。
五味子中富含的活性成分包括五味子酸和五味子苷。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促进细胞再生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五味子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中的一些名词可以通过解释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福建中医药生理学考卷
福建中医药生理学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A. 整体观念B. 阴阳五行C. 病因学说D. 细胞学说2. 下列哪个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A. 心B. 肾C. 脾D. 肺A. 人体抵抗力B. 病原体C. 邪气D. 气血4. 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四诊”之一?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摸C. 望闻问听D. 望闻问嗅A. 黄连B. 当归C. 黄芪A. 足三里B. 曲池C. 合谷D. 太冲7. 下列哪种情志活动与肝有关?A. 怒B. 喜C. 忧D. 恐A. 红枣B. 枸杞C. 银耳D. 核桃9. 下列哪个脏腑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A. 心B. 肺C. 脾D. 肾A. 肺B. 肝C. 脾D. 肾11. 下列哪种药物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B. 丹参C. 川芎D. 红花A. 足三里B. 中脘C. 天枢D. 气海13.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A. 风湿性关节炎B. 肺炎C. 胃炎D. 肾炎A. 阿胶B. 当归C. 红枣D. 熟地黄15. 下列哪个脏腑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A. 心B. 肝C. 脾D. 肾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3.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有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等脏腑功能失调。
7.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 阴阳五行2. 脏腑辨证3. 气血津液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岐黄之术
政治生活
此期的医生与殷(西)周时期披着神秘外衣的巫医比起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已不起重要作用,地位有所下 降。但由于当时“学在官府”,知识主要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垄断,从事医学的知识分子——医生的地位自然与当 时的普通百姓不同,而属于“士”的阶层,在社会上仍有相当的地位,并且为社会所重视。如医生扁鹊到虢国, 虢国国君迎之于宫廷中门,称其为“先生”;经过齐国,齐桓侯以贵客之礼待之。当时就连儒家创始人孔子也对 医生这一职业比较看重,“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医生)”。
春秋西汉
春秋战国 政治生活
独立发展 秦朝时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 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知识分子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 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 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 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该书中 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 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 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 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中医主治考试-中药功效总结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一、解表药(一)辛温解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理气安胎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藁本: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防风:祛风解表息风止痉祛风湿止痛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白芷:发散风寒通窍(头牙痛)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止咳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祛风湿止痛辛夷:发汗解表通窍止痛(二)辛凉解表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截虐升麻: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疏散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淡豆豉:疏散风寒热护胃和中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石膏:生用: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煅后外用:收湿敛疮知母: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肾阴退虚热天花粉: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活血润肺止咳栀子:清热泻火(清心肝胃火、)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清肺胃实热)利尿排肺脓淡竹叶: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心火)利尿夏枯草:清热泻火(肝)解毒散结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二)清热燥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肺胃胆)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心胃肝)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肝胆胃)解毒退热除蒸解毒疗疮穿心莲:清热燥湿泻火(肺肝胃)解毒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平喘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泻火(胃火上攻)解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三)清热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退黄通淋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野菊花:清热解毒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消痰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外用:生肌敛疮(四)清热凉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凉血止血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泻火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退虚热消痈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消泻肝火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五)清虚热青蒿:清退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清退虚热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清退虚热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三、泻下药(一)攻下大黄:泻下攻积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番泻叶:泻下通便清导实热芦荟:(二)润下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三)峻下逐水甘遂:泻水逐饮外用:消肿散结大戟:泻水逐饮外用: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商陆:泻下逐水外用:消肿散结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利尿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四、祛风湿药(一)祛风寒湿独活:祛风湿止痹通解表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止痒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止痒木瓜:舒经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蚕沙: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化湿和中(二)祛风湿热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防己: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桑枝:祛风通络行水消肿豨莶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臭梧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平肝雷公藤:丝瓜络:(三)祛风湿强筋骨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五、化湿药藿香:化湿解暑止呕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明目厚朴:燥湿行气消胀平喘砂仁:化湿和中温中止泄理气安胎白豆蔻:化湿和中温中止呕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佩兰:化湿解暑六、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猪苓:利水渗湿泽泻:利水渗湿泻热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葫芦:利水消肿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二)利尿通淋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川木通:利尿通淋清心火痛经下乳清湿热利血脉通关节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海金沙:利尿通淋清利湿热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绵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三)利湿退黄茵陈蒿:利湿退黄解毒疗疮止痒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泄热通便七、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温里行气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八、理气药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疏肝泄热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佛手: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九、消食药十、驱虫药使君子:杀虫消积苦楝皮:杀虫外用:疗癣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南瓜子:杀虫鹤草芽:杀虫雷丸:杀虫消积鹤虱:杀虫消积十一、止血药(一)凉血止血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胆退黄降血压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二)化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茜草:化瘀止血通经凉血蒲黄:化瘀止血利尿通淋花蕊石:化瘀止血收敛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降气避秽(三)收敛止血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虐补虚解毒棕榈炭:收敛止血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四)温经止血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燥湿止痒安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十二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辛温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活络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散血化瘀五灵脂:(二)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苦寒凉血清心安神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润肠通便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苦寒清热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辛散温通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三)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四)破血消癥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破血逐瘀消症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一)温化寒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旋覆花:(二)清化热痰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清热化痰,清肺止咳,开郁散结瓜蒌皮: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瓜蒌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清肺利气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脓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三)止咳平喘苦杏仁:宜降肺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杀虫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火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水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十四安神药(一)重镇安神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二)养心安神酸枣仁:养心益肝,血虚安神,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又能润肠通便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十五平肝熄风药(一)平肝潜阳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定惊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二)息风止痉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十六、开窍药麝香:性温,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苏和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冰片性寒,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十七、补虚药(一)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二)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紫河车:温肾补肺,益气养血养精,定喘咳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降压安胎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锁阳:(三)补血药当归:补血养血,活血散瘀,调经,止痛,润肠熟地黄:甘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赤芍:一补一泻,一散一收,苦寒凉血,清热化瘀(四)补阴药龟甲:滋阴退热潜阳,息风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鳖甲:滋阴退热潜阳,息风退热,软坚散结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天冬:养阴润燥,清火生津枸杞子:补肝肾,强筋骨,明目润肺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养阴墨旱莲:补肝肾阴,凉血止血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退热十八、收涩药(一)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敛肺止汗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二)敛肺涩肠药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上能止咳敛汗,下能涩肠固精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岐黄”考释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摘要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
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统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
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
当然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
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黄帝;岐伯;岐黄;考释T extu al R 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Q i -H u ang ”ZHU Jianping.China Academy of T raditional Chi 2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Abstract Sinc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Huang di nei jing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was comple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Huang Di and Qi Bo ,Qi -Huang is used as the appellation f or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in later generation.As the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S ong Dynasty ,Qi Bo and Huang Di was jointly called Qi -Hua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Bian que xin shu (Medical U nderstanding of Bian Que )by Dou Cai.And they were also worshipped as the orthodoxancestors of medicine in the shrine with new implication.Since then ,Qi -Huang had an extended mean 2ings for orthodox TCM or TCM science.However ,in most cases ,Qi -Huang was the appellation of TCM and TCM science.Meanwhile ,new words derived from Qi -Huang have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 ,such as ”the art of Qi -Huang ”and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Qi -Huang ”standing for the science of TCM or the art of healing ,and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As for the ”Qi -Huang physicians ”,it represents the TCM doctors and specialists.Dan xi shou jing (Medical Mirror of Danxi )by Wu Shangmo in the Ming Dynasty says that ”meeting Qi -Huang specialists ”.”Qi -Huang books ”means TCM books.And Qi -Huang profession refers to TCM profession ,etc.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rm Qi -Huang does have a rich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 ey w ords Huangdi (Y ellow Emperor );Qi Bo ;Qi -Huang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一、岐伯岐伯是我国传说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
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
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1]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2]后人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
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
[3]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
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4]清・潘楫《医灯续焰》说:“医家以岐黄为祖”。
[5]的确,后世医家溯源都会追溯到黄帝、岐伯。
如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6]晋代名医皇甫谧《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7]宋臣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作序云:“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8]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言:“医之始,本岐黄”,而称“为医之祖。
”[9]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
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10]二、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今在陕西省北部建有黄帝陵。
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
少典之子。
以土为崇拜对象,土色黄,故称黄帝。
相传神农(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护,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神农氏的炎帝族。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击败蚩尤为首的南方部落九黎族。
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为了巩固领地,发展经济,黄帝让人们用坚石做兵器,造舟车弓矢,分兵四野,镇守边疆;让妻子嫘祖带领女子养蚕纺织,染制五色衣裳;让仓颉等人取法兽形鸟迹,创造文字;并让专人烧制陶器蒸煮食物,建筑房屋以避风霜雨雪。
据传,黄帝为了仰观天象,俯视四方,研讨治国安邦的策略,还让人们根据“天圆地方”的学说,在山丘上筑起上圆下方、四面无壁、中有一殿的“明堂”。
黄帝非常喜欢明堂,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在这里核对天文的数字,观察八方的形迹,考察五气运行的常规,制定富国强兵的政策。
但是从现在研究的结果来看,黄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氏族或发展时期的统称,历史中的“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代表,约距今5000年左右),就相当于黄帝时代。
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河南仰韶村及其他相当于该时期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说明当时不仅农业、畜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黄帝”一词最早见于陈侯因齐敦之铭文。
其中说:“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成。
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据郭沫若《十批判书》考证,文中“陈侯因齐”就是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前343年在位),“桓公”即其父陈侯午。
[11]可见“黄帝”之出并不甚古。
战国特别是到战国中期以后,黄帝完全被信史化、神圣化,其地位远远超过了尧舜,成为古圣中第一个权威,渐渐被诸子百家所尊崇。
当时战乱频仍,疾病不断发生。
相传为救民疾,黄帝召集名医岐伯、伯高、鬼臾区、雷公等人,在明堂研讨医学理论。
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
”[12]他们讨论的内容相当广泛,“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涉及到祖国医学的各个方面。
所以《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13]据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是根据黄帝与岐伯等人的讨论记录整理而成。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作者是以战国君主为原型塑造黄帝形象的。
研究表明,现存《黄帝内经》并非黄帝岐伯所作,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医学理论还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之所以称为《黄帝内经》,只不过是后人的假托。
这与当时社会尊古之风有关,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14]神农(炎帝)黄帝氏族为中华民族之祖先,人们都以“炎黄子孙”引为自豪,故不少书籍冠以“神农”、“黄帝”,以为贵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以黄帝命名的书籍足有二三十种。
《图书集成》引《传家集》载,“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
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也?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15]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即非一时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从战国下迄汉唐的漫长时期里,由多人不断增补汇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