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功过客观评价
有关魏延的民间故事
有关魏延的民间故事
魏延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魏延的形象被描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以下是一些与魏延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请注意,这些故事可能并非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是融合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元素。
魏延闯帐: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有一次魏延未经允许擅自出兵,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
当魏延带着战利品回到营地时,诸葛亮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后经众将求情,诸葛亮才饶了魏延一命,但给了他严厉的警告。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延勇猛善战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微妙关系。
魏延梦头:据说在魏延被杀之前,他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有人告诉他,他的头上长有反骨,将来必会反叛。
魏延醒来后感到非常不安,但他并没有把这个梦告诉任何人。
后来,当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遗命要斩杀魏延时,魏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梦是在预示他的命运。
这个故事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反映了人们对魏延复杂性格和命运的关注。
脑后反骨: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魏延被描绘为脑后长有反骨的人。
这种反骨被视为不忠和反叛的象征。
因此,魏延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
说中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潜在反叛性格的角色。
这种形象可能源于历史记载中魏延与杨仪不和以及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试图继续北伐的事迹。
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虽然可能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它们都反映了魏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他的精神品质。
同时,这些故事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想象和解读。
在了解这些故事时,请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理解。
名将魏延的简介
名将魏延的简介魏延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但是为人却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是蜀汉军事才能十分卓越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名将魏延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将魏延的简介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魏延的生平简介一开始刘备在入川的时候因为魏延有战功看,就任命其为牙门,之后当刘备攻下汉中的时候,想要选拔镇远的时候在张飞和魏延两人中做出了抉择。
当时张飞的名声是比魏延要大很多的,也是镇远强有力的人选,但是刘备赏识魏延的勇气和果断,最终还是选择魏延担任了镇远。
魏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镇守汉中的十五年之内,从没有一个敌军能够进入汉中的。
之后屡次追随诸葛亮进行北伐,屡建战功,成为了一方有名的将领。
但是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大的,诸葛亮一直不重用魏延,导致了魏延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不满。
之后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更加的恶化,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在将死的时候嘱咐杨仪等人让魏延进行断后,但是从魏延的角度上面看来,有点大材小用了,之后魏延不甘心受到杨仪等人的摆布,从而违反了之前断后的命令,最终杨仪派马岱追杀了魏延。
所以纵观三国魏延的一生,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命运对于他也是有所不公的,之后一直受到压制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
魏延怎么死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魏延被封为前锋。
战前,魏延梦见自己的头上长了角,于是就去找解梦人赵直解梦,赵直说角字头上有一把刀,所以梦到角是大凶之兆。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终没有死在敌人手上,却是被同僚杨仪所斩,实在是有点憋屈。
这场内讧表明上是因为性格不合上演的火拼,但更多的是背后争权夺利的延伸,以及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所致。
由于两人先后死去,令本已缺乏人才的蜀汉,更显凋零。
魏延被杀还连累家族被诛,固然与他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关,但作为他上级的诸葛亮,并没有针对他的性格特点量才而用,这在用人管理上也是值得商榷的,上司与下属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最终才酿成惨剧。
盲目冲动惹的祸魏延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并不十分好。
这源自于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对投奔刘备而来的魏延的评价:“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是魏延刚出场就差点要见阎王爷的节奏,当时刘备被曹军追赶,走投无路之下携百姓奔到襄阳城,刘琮束手无策准备投降,蔡瑁、张允则命令军士乱箭射向城外的百姓。
这是魏延挥刀砍死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蔡瑁、张允这等卖国之贼。
”刘备因怕双方动武伤害百姓而没有入城,尽管他的动机是好的,然而他却忽视了刘备和荆州群臣两方面的因素,刘备为了保全仁义之名,是不会乘人之危并接纳魏延。
而且蔡瑁、张允手握重兵,兵微将寡的魏延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更何况蔡瑁还是刘琮的母舅,如果杀了又让刘备如何面对?魏延的盲目冲动,在于没有理清当时复杂的形势,只知匡扶正义,妄图凭一己之力扭转大局,结果没有得到刘备的响应,还差点送掉性命,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这番行为导致诸葛亮对其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因此后来魏延在长沙之战中,即使他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并献城,可谓是劳苦功高,却依旧差点被诸葛亮所杀,并得到了以上一番恶劣评价。
修养不足的缺陷自从加入蜀汉集团后,魏延变得善于运用谋略并能出奇制胜,但自身修养没没有跟上他的能力,这让他的情商有所欠缺,在与同僚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在他最后众叛亲离时就有所体现。
历史人物评析一魏延
历史人物评析一魏延作者:温存会来源:《卷宗》2017年第36期摘要: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精通军事,战功赫赫。
但他终以反叛罪而被杀,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不得不让人深思:魏延究竟有没有谋反呢?魏延之死的真相是什么呢?关键词:魏延;功过是非;后人评判五丈原是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因一代贤相诸葛亮的病逝而闻名天下。
五丈原诸葛亮庙耸立在五丈原原头北端。
进入庄严的山门,您就会看见山门内侧分别站着两名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大将——魏延和马岱。
不由会让人心生疑问:“不是说魏延反,马岱斩吗,怎么会把这两位冤家塑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桩历史冤案,在此塑像也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他终以反叛罪而被杀,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呢?我认为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更没有谋反之事。
1魏延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深得刘备器重,没有谋反的必要魏延早年跟随先主刘备入蜀,屡建战功。
刘备任汉王,需要一名重臣镇守汉中,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蜀汉北伐前进的基地。
其地位至关重要,留镇者必须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
蜀军上下议论纷纷,都以为必留张飞无疑,就连张飞本人也认为非己莫属。
但刘备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
可见先主对他非常器重。
魏延任汉中太守后,改造了前沿防御系统。
利用有利地形,以土木筑围,围自为战,“刚柔相推,变化其中”,重重门户,加强了汉中的防备能力。
在刘备死后,魏延也顺风顺水、步步高升。
魏延在蜀汉政权中是相当有地位的,因此没有谋反的必要。
2魏延对蜀汉江山赤胆忠心,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在刘备策封魏延为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群臣会议上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
魏延 - 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七律·叹魏延梓庭君秋风剑阁思踟蹰,犹问长缨恨有无。
曾请孤兵驱绝境,终难老马适归途。
壮心尤忌吏曹笔,哀魄堪知坊肆书。
望断残阳悲蜀道,关山何处寄头颅。
一曲悲词再次唤起了我对魏延将军的哀思!不禁拿起笔,说说这位蜀汉名将。
魏延,恐怕是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作为将军,他出身行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颇受刘备赏识;作为封疆大吏,他励精图治,数灭强敌,力保蜀汉疆土;然而他的结局却是身首异处,三族夷灭。
《三国志》说他“不便背叛” 1 而他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脑后反骨,久候必反” 2。
魏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演义》中与历史上的魏延有什么差别呢?魏延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的魏延魏延(?-234) ,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蜀汉名将。
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
诸葛亮北伐,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之计”奇袭长安,但未被采纳。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尤为诸葛亮所倚重。
不过他性格孤高,持才傲物,不谙官场之道,尤其与杨仪势同水火。
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
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命运。
纵观魏延一生,有三件大事,需要着重介绍:第一件,都督汉中汉中,地势险要,沃野千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重要性堪比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暨公元219 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临行要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此地。
该由谁镇守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3,就是说,当时蜀汉内部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而张飞心里也这样想。
这里要插一句,不同于演义中的莽夫,历史上的张飞,智勇双全,应该足可以胜任。
出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魏延能够都督汉中,既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更体现了其对魏延的能力的肯定。
魏延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魏延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魏延是中国历史上蜀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他的性格特点被广泛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魏延的性格特点主要包括坚毅果断、勇猛无畏、直率豪爽和忠诚敬业。
首先,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坚毅果断。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坚定意志、果断行动。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斗争中,他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坚韧性格和果敢决断。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证明了魏延这一特点,比如他成功地用计谋夺取了益州地区的政权,并在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抵抗曹魏的进攻。
其次,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二是勇猛无畏。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魏延勇敢且果敢。
他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勇气和战斗力。
在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重要战役中,魏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部队英勇作战,不畏强敌,并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第三,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三是直率豪爽。
他性格率真,直言不讳,不喜欢阿谀奉承。
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对下属,魏延都会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性格特点使得他赢得了众人的敬佩和信任。
他的直率和豪爽也为他的部队赢得了许多忠诚和拥护。
最后,魏延的性格特点之四是忠诚敬业。
他对蜀汉国家的忠诚无比,始终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卫国土。
同时,魏延也一直以身作则,勤奋敬业,在军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终生为蜀汉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魏延的性格特点包括坚毅果断、勇猛无畏、直率豪爽和忠诚敬业。
他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他的坚韧精神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计杀魏延阅读感想30字
施计杀魏延阅读感想30字
诸葛亮病危之际,不忘留下其传奇人生最后一个大手笔,授杨仪锦囊妙计。
杨仪依计而行,借马岱之手于乱中将魏延斩于马下。
关于这件事,普遍的说法是,诸葛亮早就察觉魏延有反心,担心他去世后魏延祸乱蜀汉,社稷不保,遂斩杀之,以绝后患。
其实,仔细揣摩,事情的原因远没有那么简单。
撇开别的因素不谈,仅从诸葛亮和魏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看,诸葛亮杀魏延都是早晚的事,刀架魏延脖子的念头一直深藏在诸葛亮心里,时隐时现。
为什么呢?
魏延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却一直被诸葛亮视作“反贼”防着、监视着、控制着,直到用他人生最后的一条锦囊妙计让魏延的反心变现,反事坐实。
从被诸葛亮贴上反贼标签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魏延作为一个反贼的必然命运和下场。
魏延最后是真的反了,胆子和反势都挺大,想把蜀军的后路都断了。
但客观地讲,他反的是退军一事,是反诸葛亮的计策和杨仪的行动,并不是反蜀汉这个朝廷和后主刘禅。
这一点,其实刘禅也心知肚明。
“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从魏延当时说的话看,不管他的设想是否可行,是不是不自量力的一厢情愿,但他毕竟还是想继承诸葛亮未竟的事业,放开手脚为蜀汉大干一番的。
只是魏延心高气傲、处事不稳,又身处险境却误判形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延走上绝路,是自己逼的,也是形势逼的,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里不会给他留下哪怕是一丁点的出路和活路。
历史趣谈一代名将魏延 刘备为何不封他为五虎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名将魏延刘备为何不封他为五虎将?导语:魏延是在刘备入驻荆州期间投奔来的,在刘备准备入川时,魏延带着一小队部曲,加入了刘备集团,在时间点上,魏延晚于黄忠加入刘备集团。
但总魏延是在刘备入驻荆州期间投奔来的,在刘备准备入川时,魏延带着一小队部曲,加入了刘备集团,在时间点上,魏延晚于黄忠加入刘备集团。
但总体上,这一批人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系。
魏延在加入刘备集团时,大约28岁,算是非常年轻的了。
在那时,黄忠已经63岁了。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和魏延的年龄分别为59岁,53岁,,43岁,71岁,52岁及36岁。
以资历而论的话,魏延还属太年轻,算来他是“晚辈”,同时他的功劳也不大,所以即使刘备非常看重魏延并命他镇守汉中,但他还是进不了五虎将的名单。
为什么说魏延的功劳不够呢?关、张、赵属刘备集团的老班底,魏延是没法比的。
而马超何许人,早在凉州时就威震天下,作为一代枭雄,他是可以和刘备平起平坐的人物。
因此,魏延在当时想要挤入五虎之列,唯一的对手就是黄忠。
再说黄忠,黄忠加入刘备集团时,已经63岁了,而魏延正当年少,因此,本来是魏延发挥自己年少体壮的好机会,可惜,两人同随刘备在两川作战,魏延得到的评价只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而黄忠却是: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三国志》魏延这个年轻人在两川作战表现,比老黄忠差远了,更遗憾的是在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老黄忠阵斩曹操爱将夏侯渊,取得了不输马超的震惊华夏的战绩。
但是,魏延又交出了什么答卷呢?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魏延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魏延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之一。
他身材高大,威猛勇猛,武艺出众,智勇双全。
他在蜀国历任要职,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人们尊称为“猛将”。
魏延出身农家,家境贫寒。
他年少时与关羽相识,发誓要效法关羽,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
后来,魏延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以其勇猛战胜了不少敌人,获得了刘备的赏识,成为了刘备的亲信将领。
在蜀国建立后,魏延成为了部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他在定军山的战斗中,以少胜多,击败了关羽的弟弟关兴,以勇武赢得了口碑,被刘备表扬为“猛将”。
魏延还参与了庞统率领的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蜀国的名将。
然而,魏延性格多疑好斗,不善于与人相处。
他曾多次与其他将领发生争吵和冲突,甚至与黄忠发生过激烈的争斗。
这使得他在军中声誉有所折损,被一些将领不满。
在刘备去世后,刘备的继任者刘禅起初任命魏延为大将军,但后来因为他不听命令,与蜀国的重臣法正发生冲突,被贬职为右将军。
魏延因此感到愤怒,他开始策划谋反,企图夺取蜀国的政权。
然而,魏延的密谋被刘备的忠臣诸葛亮所察觉。
诸葛亮及时采取措施,将他拘禁并逼其自杀。
魏延的谋反行动失败了,他的死亡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尽管魏延在后期的行为有所不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三国时期的表现相当出色。
他的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战功累累,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忠诚心的将领,可惜他的不善相处性格以及野心作祟导致了他的失败。
总结起来,魏延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蜀国名将,他的勇猛和智勇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赞誉的将领。
然而,他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和谋反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依然为后人所称道,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铭记于史册。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什么样
的
导语: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
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
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
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统驭,左右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较多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建立了累累功勋。
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
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
他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自许,一心要自领一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
而且,他也确实提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
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
这就使他常常感到不那么得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只是由于对诸葛亮心存畏惧,他还不得不有所顾忌。
另一方面,同僚们对他处处让三分,惟独杨仪却偏偏不买他的帐,老是同他争长论短,这当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双方竟“有如水火”。
“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病逝,由杨仪统兵撤退,要他断后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前,三军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名将魏延
三国名将魏延魏延,字文长,世称“魏将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名将之一。
他聪明勇敢,武艺高强,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本文将从魏延的生平、军事才能和政治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位三国名将的辉煌。
一、魏延的生平魏延出生于山西河东郡,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以及经商为生。
年轻时,魏延展现出卓越的勇敢和机智,很快成为了当地的一名知名军事将领。
不久后,他被刘备选中并招募入己帐下,成为了刘备手下重要的将领之一。
二、魏延的军事才能魏延军事才能出众,尤其擅长骑射和作战策略。
他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定军山之战等重要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展现出了统帅才华和高超的指挥能力。
他不仅勇猛精进,而且善于运用兵器,善于把握战机,以及制定有效的战略策略。
他的勇敢和果断决策在战场上赢得了多次胜利,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三、魏延的政治成就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魏延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成就。
他在刘备政权中担任要职,并负责治理一方的军政。
在他的领导下,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深入了解民情,善于倾听民意,制定了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此外,魏延还重视军队的训练和兵员的选拔,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为刘备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魏延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才能不仅令他在刘备的统治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在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他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不仅令人钦佩,也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他的名字成为了后世儿童学习学识和追求梦想的榜样。
总结起来,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他的忠诚、勇敢以及高尚的品德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英勇的代表人物。
魏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人们欣赏到了真正的英雄风采。
他的事迹将激励和鼓舞着后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途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历史趣谈:述说三国魏延那些事 蜀汉屈指可数的重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述说三国魏延那些事蜀汉屈指可数的重臣
导语:魏延投奔刘备时间比较早,但地位比较低。
在刘备211年入川时,魏延只是曲侯、别部司马之类的连营级军官。
等到214年打下益州之后,黄忠一下
魏延投奔刘备时间比较早,但地位比较低。
在刘备211年入川时,魏延只是曲侯、别部司马之类的连营级军官。
等到214年打下益州之后,黄忠一下子晋级为讨虏将军,属于将军中较高的品级(相当于中将集团军司令),与关羽平齐。
而魏延也大幅度提升,晋级为牙门将军(相当于大校师长),和黄忠之前的军职差不多。
此时魏延的军职地位,在蜀汉集团中是排不进前三十名的。
不过,毕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部曲军官,成长为有名号的将军了。
而且,刘备给予他更多关注,前途未可限量。
、此后数年,曹操和刘备两家围绕汉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当年冬天派张郃进攻三巴,被张飞击败。
217年,刘备开始进攻汉中。
最后到219年,终于斩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并逼得曹操退兵。
刘备集团成为汉中的最后拥有者。
魏延在这些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到底有哪些表现,史书同样没有记载。
他的荆州老前辈黄忠,因为斩杀夏侯渊的战绩,被晋级为后将军(相当于上将,战区总指挥),甚至引得关羽的争风吃醋。
而魏延则在刘备称汉中王后,再次坐上直升飞机。
汉中是刘备费劲千辛万苦才从曹操手中抢来的,也是蜀汉集团对抗曹魏的第一线。
这样的军区重担,大部分人都认为该老将张飞来,而刘备则提拔了魏延。
于是,魏延一跃成为汉中都督、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生活常识分享。
魏延的性格悲剧与功过
魏延的性格悲剧与功过张正义“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句千古遗训。
有人把人生的悲剧总结为性格悲剧,自有其中的道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魏延的悲剧完全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
魏延,字文长,南阳郡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原在刘表部将蔡瑁帐下,刘备溃退新野,奔往襄阳时,蔡瑁因降了曹操,拒不接纳,魏延就砍死守门将士,去追刘备,却没有寻见,就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但得不到韩玄的重用。
关羽攻取长沙时,他救了黄忠,鼓动士兵杀死韩玄,投靠了关羽。
刘备入川时,魏延与黄忠为随军大将,屡立战功,被封为扬武将军。
刘备取汉中时,魏延配合张飞大败张郃,夺取瓦口关,在阳平关截取粮草,又在斜谷射伤曹操。
刘备为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总督军马,把守东川,不久又加封为镇北将军。
刘备伐吴之前,命骠骑将军马超及其弟弟马岱协助魏延镇守汉中。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调魏延去南方抵御孟获,换马超把守汉中,诸葛亮南征,魏延与赵云同为随军大将,前部先锋,屡立战功。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时,魏延以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的身份,为诸葛亮帐前第一大将,战功卓著,声名显赫。
诸葛亮临死前,却把兵权交给了杨仪,安排魏延为大军断后。
魏延不服这种安排,在诸葛亮死后截击杨仪,与杨仪争夺兵权,被诸葛亮生前暗中安排于其身边的马岱斩杀。
一员猛将未死于敌人的刀枪之下,却死于自己人的手中,实在是一种悲剧。
魏延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关于魏延的性格及其悲剧,冯立鳌先生在他所著《谋略与制胜》一书中有精彩的描述和评析。
魏延作战奋不顾身,争勇好胜,喜夺头功,爱打硬仗,善打恶仗,多次受挫而不气馁。
但他为了夺头功,曾与黄忠争得不亦乐乎。
魏延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对作战中的战斗计划乃至大的战略方针都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位有主见、有谋略的将领。
但他的这一优点在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面前明显地变成了缺点和不足。
他主动献计带来的直接结果不是被拒绝,就是被否决。
魏延一生功过
魏延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争议源于他被作为原型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被丑化,而因为三国演义是名著,有相当的影响力(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公回家我说我在写魏延,老公第一反应对我说,写他呢,他是脑后长反骨的叛贼),导致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没有去真正的挖掘历史的真实,一直让魏延蒙上了一层羞辱,误将他当做不能忠心事主的叛国佞臣。
甚至在成都武侯祠都没有魏延塑像,可见一部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歪曲,导致的影响至深与深远。
可笑的是人们居然把演义当做了历史。
历史被演义所遮盖。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
现在很多人认为魏延虽然是千里挑一的不世将才,然而却是政治的幼儿。
当然人无完人。
只源其落在诸葛之手,诸葛一贯使用的稳中求胜战略,没有充分发挥魏延的军事奇才。
三国志中魏延是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署的,屡立战功,先后被升迁为牙门将军,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诸葛亮驻汉中,用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被扭曲买主求荣的奸佞小人,把他写成是刘表部下,他杀韩玄、献城刘备。
所以被诸葛亮认为没有忠信,脑后有反骨的人。
一直谨慎小心,不予与重用。
不被重用,犹见献策子午谷奇袭事件突出,也是诸葛的一次极为错误错失良机。
刘备比较重用魏延,详见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刘备倾举国之力拿下曹操手中的汉中,形成真正的三国鼎立之势时。
汉中当时是蜀国的门户,同时也是咽喉之重地,若汉中不保则蜀难保也。
在刘备准备回城,择将镇守时,弃张飞不用而破格用了魏延镇守。
就能看出刘备对魏延之器重,最后魏延不负所托,在他镇守期间,汉中固若金汤,同时也能看出刘备能够识人而用,是位贤德明君。
魏延的一身颇有争议的有俩件事,一件是献计子午谷奇袭不被诸葛采纳。
二是魏延之死颇感遗憾。
当然诸葛亮因为痛失街亭,平取陇右没有成功,才留下今天人们质疑也许魏延奇袭子午会成功。
其实奇袭子午能不能成功还是个问好。
就算顺利取下长安,魏延顺利与诸葛率领的大军会合,也只是控制了汉中的西部,魏军必定增援大军,与蜀军激战于平原地带,这样的大型的阵地战对于优势于山地战的蜀军是相当不利的。
魏廷一生的功过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
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
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
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
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
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
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
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
首先谈谈魏延的官职。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等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在蜀国还是很高的。
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就是县侯,而且也是魏晋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
倘若诸葛亮有心压制魏延的话,想要阻挡魏延加官进爵也非难事。
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
但由此,也可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来谈谈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
被湮没的胜利:详解魏延大破郭淮的阳溪之战
被湮没的胜利:详解魏延大破郭淮的阳溪之战公元230年(曹魏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也就是魏国大司马曹真发动多路大军伐蜀的同一年,蜀国也向魏国发起了一次反击行动,并且取得了大胜。
这就是魏延、吴懿率军深入羌中,大破郭淮、费曜军的阳溪之战。
阳溪之战,确凿无疑地记载于史书中,然而数百年来却被演义小说所篡改甚至抹杀,湮没在种种虚构的故事情节中,以至鲜为人知。
连同此战一同被湮没的,还有蜀军主将魏延的本来面目,及其与统帅诸葛亮的真实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不仅“脑后有反骨”,而且是个口出大言却又屡屡出错的小丑;而诸葛亮则从一开始就欲除之而后快,在北伐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对之进行打压。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魏延,不仅对蜀汉忠心耿耿,而且的确有大将之才;而真实的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有可能是精诚合作、高度信任的关系,诸葛亮不仅一直对魏延委以重任,而且给他专门提供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揭开这一切真相的钥匙,就是久已被世人遗忘的阳溪之战。
一、基本史料关于阳溪之战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蜀书》中的“后主传”、“魏延传”、“吴懿传”,以及《华阳国志》: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延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
懿左将军、高阳乡侯。
——《华阳国志》这些记载虽然简略,但却非常明确、肯定,而且各条史料的内容高度一致。
可见,阳溪之战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中的术语是“破”、“大破”,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是指在交战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击溃甚至歼灭了敌军。
正史中的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魏延生平崭露头角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
[3]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
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升为镇远。
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
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4]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
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5]功勋卓著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6]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文聘和魏延谁厉害
文聘和魏延都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两人为曹操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既然是,那总会有强有弱,到底文聘和魏延谁比较厉害点呢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文聘和魏延文聘和魏延,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他们一样厉害,但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魏延更胜一筹,文聘投靠曹操之后就碌碌无为了。
文聘和魏延记载最清楚的一次单挑,是在刘备带着一群人准备去襄阳的时候。
这天魏延就出来说话了,大概就是表扬刘备,雄才大略的,曹操不是个东西,大家要拥护刘备,铲除曹贼,就这么被人在城楼下骂,曹操肯定受不了。
该文聘出场了,他就开始批评魏延,你魏延是个什么玩意,居然敢骂曹操。
两人眼看这个骂街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干脆动手打,反正都有两下子,就比试比试。
当时的大致情况是,文聘和魏延打,他们手下的人也在一起打,就是混战,这场打斗持续了两个小时,大约是魏延带来的人手太少,两个小时就被文聘的人解决了,魏延就骑马跑了。
至此,这一战算是文聘略胜一筹。
不过,一场群殴事件,延续了两个小时,最后居然还让魏延跑了,只能说文聘在这场打斗中赢的也不是很容易,如果实力悬殊过大,那么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打斗。
其实大家都没得到什么好处,都有所损伤,不过刘备一看这么混乱,老百姓进襄阳城岂不是更惨,就想走,正好孔明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孔明说,那就不进去了,去江陵,那里有粮食。
所以他们两这次掐架,吓跑了刘备。
按照结果来说,文聘赢了,按照过程来说的话,其实也没谁赢太多。
纵观他们的一生,反倒是魏延名气更胜。
文聘怎么死的文聘的死因,多数说法是病死的,算是善终的死法。
不知道是因为三国群英太璀璨,还是文聘背叛了老主子,在他投靠曹操之后,关于他的很多记录都是一笔带过,就是年龄也不清楚,死因记载的也是病死,大约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死了。
一般情况下,名人的死法分两种,一种是英年早逝类型的,这类型的大多是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奋斗到最后一刻,这类型会被大肆表扬,整个人生都金光闪闪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延功过客观评价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
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
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
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
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
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
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
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
首先谈谈魏延的官职。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等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在蜀国还是很高的。
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就是县侯,而且也是魏晋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
倘若诸葛亮有心压制魏延的话,想要阻挡魏延加官进爵也非难事。
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
但由此,也可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来谈谈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
魏延在当时的职务中,有一条便是“丞相司马”。
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魏延身为丞相司马,其实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总参谋长。
说得粗略一些,就是诸葛亮的“军师”。
参谋提出一条建议,是很正常的事,而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也完全有权力通过或是否决魏延的建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恐怕不可能形成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
史书记载魏延“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
魏延虽然“性矜高”,但却不是杨仪那种“个性狷狭”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二人在这一点上的不同观点不会影响二人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魏延跟随诸葛亮行军作战数年,也发挥了自己不少的长处。
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前面已经分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但诸葛亮临终之前,对部下却有过这样一番安排:“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不少人就这一点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
然而,事实上,我认为诸葛亮这样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先来谈谈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在他死后统领三军。
其实,杨仪此人也并不像不少网友评论的那样一无是处。
他早年投奔刘备的时候,“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可见此人还是有不少才能的,他和魏延都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退军的成功几乎必须仰赖其一。
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的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
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某以为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所以诸葛亮明智的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杨也确实不辱使命。
其次再来说说诸葛亮临终之前的一次战略性的会议,史书记载魏延没有参加。
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的事又被不少人拿出来作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证据,其实不然。
魏延虽然是大将之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大局意识。
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大任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
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起兵与杨仪作战。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后军败身亡。
其实,魏延最后的败死也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
前面说过魏延虽然智勇双全,但还是缺乏大局观念,而且性情高傲,经常以势凌人。
因为他与杨仪的私仇,他忘记了敌军大军压进的危险,更忘记了诸葛亮新逝整个蜀国的悲痛之情。
在这种时期发动与杨仪的争斗,就会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军心和民心的对立面,也就无疑将自己推上了死路。
总而言之,对魏延这样一个受过蜀国大恩的人,不管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应该在诸葛丞相尸骨未寒时发动兵变,这完全是不智的。
操招降魏延归,延大骂。
并且还射中曹操门牙!哪里有反意?不过罗贯中将他描写成造反,还是太过分了些。
就以上四点来分析,魏延是一员难得的将才。
他智勇双全,可是却太过于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在这一点上,与关羽有些相似。
而且他还有些缺乏大局观念,终致最后死于自家刀下。
对于魏延之死,诸葛亮固然没有什么过错,而杨仪也不用负多少责任。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魏文长之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我认为,要对魏延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判,必须搞清楚以下四个问题: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以下就对这四个问题进行逐个的分析。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
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
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
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
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
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
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
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
首先谈谈魏延的官职。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等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在蜀国还是很高的。
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就是县侯,而且也是魏晋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
倘若诸葛亮有心压制魏延的话,想要阻挡魏延加官进爵也非难事。
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
但由此,也可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来谈谈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
魏延在当时的职务中,有一条便是“丞相司马”。
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魏延身为丞相司马,其实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总参谋长。
说得粗略一些,就是诸葛亮的“军师”。
参谋提出一条建议,是很正常的事,而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也完全有权力通过或是否决魏延的建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恐怕不可能形成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
史书记载魏延“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
魏延虽然“性矜高”,但却不是杨仪那种“个性狷狭”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二人在这一点上的不同观点不会影响二人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魏延跟随诸葛亮行军作战数年,也发挥了自己不少的长处。
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前面已经分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但诸葛亮临终之前,对部下却有过这样一番安排:“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不少人就这一点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
然而,事实上,我认为诸葛亮这样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先来谈谈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在他死后统领三军。
其实,杨仪此人也并不像不少网友评论的那样一无是处。
他早年投奔刘备的时候,“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可见此人还是有不少才能的,他和魏延都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退军的成功几乎必须仰赖其一。
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的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
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某以为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所以诸葛亮明智的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杨也确实不辱使命。
其次再来说说诸葛亮临终之前的一次战略性的会议,史书记载魏延没有参加。
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的事又被不少人拿出来作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证据,其实不然。
魏延虽然是大将之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大局意识。
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大任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
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起兵与杨仪作战。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后军败身亡。
其实,魏延最后的败死也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
前面说过魏延虽然智勇双全,但还是缺乏大局观念,而且性情高傲,经常以势凌人。
因为他与杨仪的私仇,他忘记了敌军大军压进的危险,更忘记了诸葛亮新逝整个蜀国的悲痛之情。
在这种时期发动与杨仪的争斗,就会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军心和民心的对立面,也就无疑将自己推上了死路。
总而言之,对魏延这样一个受过蜀国大恩的人,不管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应该在诸葛丞相尸骨未寒时发动兵变,这完全是不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