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合集下载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唐代: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ān):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古诗赏析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说自己老了的诗句

说自己老了的诗句

说自己老了的诗句说自己老了的诗句如下:
1、《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唐代〕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送高三十五书记》
杜甫〔唐代〕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4、《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陈著〔宋代〕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言】《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酬乐天咏老见示》,其古诗全文如下: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赏析】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传诵千古、涵义隽永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

这首诗之所以打动我,是诗中对“老”的看法,能从嗟老叹老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还有对人生终极问题生死问题清醒而乐观的认知。

这种积极对待人生的唯物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境优美、气势豪放,深受世人赞赏而流传千古。

钰姐因刚回老家陪伴了父母几天,对此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感慨颇多。

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思不难理解: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劝慰老朋友白居易的核心名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禹锡积极的人生态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刘禹锡与白居易,一个是诗豪,一个是诗魔,两人交谊深厚、惺惺相惜,经常互相诗词唱和,世称“刘白”。

刘白二人同年,都出生于772年,出身寒微,也都考中过进士为官,名满天下。

两人所不同的是:刘禹锡是豪气满怀之人,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从未对未来失去过希望;而白居易在829年因好友元稹的突然病逝,而极为悲伤,精神世界出现了巨大的空缺。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在洛阳任职,实际上已退出了政治舞台,而他的同龄人兼老友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居洛阳已3年。

刘白二人经历长期仕途辗转,阅尽人世沧桑后,终于聚在一起了,彼此都很高兴。

青年时勇于进取,中年时仕途跌宕,到现在激荡大河已变成舒缓、宁静的湖泊。

两人是诗文至交、诗坛宿将,虽都已年近古稀、老病相催,但诗心不老,常结伴同游、诗词唱酬。

由于都垂垂老矣,并同时患足疾、眼疾等,免不了同病相怜。

对于人生“老”病,白居易有时通达,有时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诗中叙述了怎样的老年状况?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诗中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体瘦、发稀、眼昏、病多,无法读书,经常针灸。

诗中也指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细细思量,对一切都能释然。

2.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简析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其中的名句有: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年老时无人怜悯的感慨。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这句诗通过描写身体的消瘦和头发的稀疏,形象地表现出衰老带来的变化。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此句写出了诗人经历丰富,看人看事如同看河流一般,寓意着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时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鼓励人们在晚年保持豁达心态的名句。

这些名句生动地描绘了衰老的现实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坦然面对衰老诗句

坦然面对衰老诗句

衰老,是人生的一部分,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表达了这种坦然面对衰老的精神。

一、《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作品,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坦然态度。

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寓意着虽然日已西沉,但是晚霞依然可以映红整个天空。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读,鼓励人们坦然面对生活的晚年。

二、《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作品,他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看法。

诗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精神却可以永存。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超越和升华,让人们明白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三、《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作品,他通过描绘神龟、腾蛇、老骥等自然生物的生命过程,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看法。

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寓意着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但是精神依然可以追求远方的目标。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挑战和超越让人们明白只要有梦想和追求生活就永远充满活力和希望。

总的来说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坦然面对衰老的精神它们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的晚年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

五十知天命诗句

五十知天命诗句

五十知天命诗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它表达了对于人生晚年的积极态度和对于生命规律的智慧认识。

“莫道桑榆晚”,桑榆是日落的地方,这里比喻晚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觉得晚年已经晚了,已经没有希望了。

“为霞尚满天”,霞指的是朝霞,这里比喻晚年的精彩。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已经进入晚年,也可以像朝霞一样,依然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总的来说,这句诗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于人生晚年的智慧认识,即不要放弃希望,即使已经进入晚年,也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这也是一种知天命的表现,认识到生命的规律和自己的局限性,但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这首诗表达诗人刘禹锡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简析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评说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

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刘禹锡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如何简析呢?酬乐天咏老见示表达诗人刘禹锡对于人生困难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评说: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整理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整理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整理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原文: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人谁不可怕年轻,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有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疼惜眼睛,常常用艾灸是由于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受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犹如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时间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解释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疼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ān):熟识。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犹如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受。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转变对年轻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年轻的忧虑和担忧。

翛(xiāo)然:自由拘束,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日落时间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比方晚年;垂老之年。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赏析: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年轻,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缘由,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由于年轻,身体一每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慢慢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爱护眼睛;常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

刘禹锡认为,老当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特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比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1
人谁不顾老2,老去有谁怜3。

身瘦带频减4,发稀冠自偏5。

废书缘惜眼6,多灸为随年7。

经事还谙事8,阅人如阅川9。

细思皆幸矣10,下此便翛然11。

莫道桑榆晚12,为霞尚满天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五言排律押先韵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顾:念,指考虑。

带:腰带。

废书:不看书。

缘:因。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年龄增长。

谙: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翛然:无拘无束。

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

指日暮,喻晚年。

赏析: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

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
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

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

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废书拼音:fèi shū(1).放下书。

谓中止阅读。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2).失去使用价值的书籍。

如:把废书废报送到废品回收站。

经事拼音:jīng shì(1).经典规定的常道。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 汉徐干《中论·智行》:“禳祸于忽杪,求福于未萌,见变事则达其机,得经事则循其常。

”(2).治理世务。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智能经事,未必及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3).顶事;耐用。

《宦海》第十七回:“况且那外堂工夫又是些伤筋动骨的勾当,有几个不经事的,不上半个月,就
得吐血咳嗽的病,并且死了好几个。

” 李劼人《天魔舞》第八章:“这对于她,已是第三只手表,真经事,足足带了七个月,尚未被她弄坏。


阅川拼音:yuè chuān晋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后以“阅川”比喻年华。

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皇上念同气之致美,感阅川之永谢。


翛然拼音:xiāo rán无拘无束貌;超脱貌。

《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 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

” 前蜀韦庄《赠峨嵋李处士》诗:“如今世乱独翛然,天外鸿飞招不得。

” 明归有光《南云翁生圹志》:“翁为人有风致,可谓翛然于生死之际,则予之所谓命者,又不足为翁道也。

”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

”迅疾貌。

宋司马光《馆宿遇雨怀诸同舍》诗:“佳雨濯烦暑,翛然生晓凉。


桑榆拼音:sāng yú(1).桑树与榆树。

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于高墉兮,鸣鸠栖于桑榆。

”《晋书·夏侯湛传》:“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鴳不陵桑榆。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
然。

” 清魏源《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之四:“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3).《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因以喻事之后阶段。

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 金元好问《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诗:“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

” 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之四:“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 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

”《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

” 宋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 清沉起凤《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5).喻指隐居田园。

《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