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缺陷影像及质量评定与控制A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是医疗机构影像科室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记录和分析影像科的质量控制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内容和意义。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包括设备的日常巡检和维护记录。
巡检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外观检查、电源和线缆连接检查、设备参数设置检查等。
维护记录包括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修记录,以及设备故障和维修情况的详细描述。
1.2 检测设备性能: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还包括设备性能的定期检测。
例如,对于CT扫描设备,可以通过扫描模拟器进行定期性能检测,包括CT值准确性、空间分辨率、噪声水平等。
对于X射线机和磁共振设备,也有相应的性能检测方法和指标。
1.3 评估设备的影像质量: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还包括对设备影像质量的评估。
通过定期拍摄特定的质量控制标准物体,如线性测量体和低对比度物体,可以评估设备的分辨率、对比度和噪声等影像质量指标。
二、影像质量控制2.1 确保影像质量的一致性: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包括对影像质量的定量和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主要通过测量影像的密度、对比度、噪声水平等指标来进行,以确保影像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定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影像的解剖结构、病变显示等进行评估,以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检测影像的伪影和伪影原因: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还包括对影像的伪影进行检测和分析。
伪影是指在影像中出现的与真实解剖结构无关的图像异常。
通过对伪影的分析,可以确定伪影的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2.3 比对和验证影像结果: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还包括对影像结果的比对和验证。
例如,在影像诊断中,可以通过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的比对,如超声、病理等,来验证影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医生的会诊和评估,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影像科的工作流程、设备操作、影像质量评估等方面。
一个完善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
本文将从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内容、实施、监督、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目的1.1 确保影像科工作的准确性: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首要目的是确保医学影像的准确性。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保证影像科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还包括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只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
1.3 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还关注患者的诊疗体验。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医疗机构的声誉。
二、内容2.1 操作规范: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影像采集参数设置等。
操作规范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设备和检查类型进行分类,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2 质量控制措施:建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设备校准、质量评估、影像诊断质量监测等。
设备校准应定期进行,以确保设备输出的影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质量评估和影像诊断质量监测可以通过影像科内部和外部的专家评估来进行。
2.3 影像存储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影像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影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影像存储系统应具备备份和恢复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
影像管理系统应具备快速检索和分享功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实施3.1 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影像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措施、影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
3.2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通过内部审核,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3.3 外部评估: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进行评估。
ct影像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ppt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 引言 • CT影像技术概述 • 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建立 • 设备性能检测与评估 • 图像质量评价与优化 • 人员培训与考核管理 • 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CT影像技术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
确保CT影像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异常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可能 的原因,如设备老化、参数设置错误 等。
解决方案制定
根据异常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更换部件、调整参数等。
实施与验证
按照解决方案实施操作,并对处理后 的设备进行再次检测以验证处理效果 。
05
图像质量评价与优化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介绍
分辨率
噪声
图像中能够分辨的最小细节,包括空间分 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分辨率图像能够提 供更多细节信息。
效果评价
定期对改进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验证改进效果 ,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改进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CT影像技术将向更高分辨率、更低剂 量、更快成像速度等方向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CT影像技术的发展。
挑战应对
面对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 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 水平。此外,还需要关注患者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制定 相应的应对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采集系统
将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转 换为数字数据。
计算机重建图像
通过特定的算法,计算机 将数字数据重建为横断面 的图像。
质量缺陷等级评定标准流程
质量缺陷等级评定标准流程1. 缺陷发现和报告缺陷可以通过内部测试、客户反馈、市场监控等渠道发现。
一旦发现缺陷,应及时进行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缺陷描述、缺陷影响、复现步骤、报告人信息等。
2. 缺陷分类根据缺陷的性质、影响程度和紧急性将缺陷分为不同的等级。
通常可分为四个等级:严重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和轻微缺陷。
严重缺陷是指会导致系统崩溃或严重影响系统功能的缺陷;重要缺陷是指会导致系统部分失效或影响用户体验的缺陷;一般缺陷是指对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系统失效的缺陷;轻微缺陷是指对系统功能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非常小的缺陷。
3. 缺陷评估对每个缺陷进行评估,包括缺陷的修复成本、影响程度、用户影响等因素的考虑。
评估结果将对缺陷等级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缺陷等级确定根据缺陷分类和评估的结果,确定每个缺陷的等级。
在确定等级时,应综合考虑缺陷的性质、影响程度和紧急性等因素,确保评定结果合理准确。
5. 缺陷处理根据缺陷等级的确定,制定相应的缺陷处理方案。
严重和重要缺陷应优先处理,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般缺陷可以在后续版本或更新中修复;轻微缺陷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修复。
6. 缺陷跟踪和验证跟踪已处理的缺陷,确保修复措施的有效性。
在新版本发布后,对缺陷进行验证,确保缺陷已得到有效修复。
7. 缺陷汇总和分析定期对已发现的缺陷进行汇总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缺陷等级评定标准流程。
8. 持续改进评估和调整现有的质量缺陷等级评定标准流程,不断优化流程,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通过以上的质量缺陷等级评定标准流程,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识别和解决问题,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竞争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更多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关于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关于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目的探讨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实施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的方法。
结果笔者所在科通过对质量管理使很多影像质量及诊断质量造成的问题得到解决,从10次以上的设备年平均故障量下降至6次以下;从98.0%的体检合格率上升至100.0%,从5.0%以上的废片率下降到2.5%以下;数字化储存率达到100.0%以上,诊断报告书写合格率从90.0%上升至98.0%;对像质在造成影响的格斗因素中已经基本解决设备、材料、胶片处理3项所涉及的问题。
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放射科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由此而适应社会和医院发展的需求。
标签:影像科;管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医学影像诊断价值随着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重要。
如何使影像质量的诊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得到进一步减少,诊断质量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长期性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与保证,这是影像科管理工作中急需思考的问题。
1实施影像诊断质量控制1.1科室基本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影像科的主要设备包含PACS系统、AGFA5500激光相机两台、柯达8900激光相机两台、锐柯6850激光相机两台、移动床边X光机三台、乳腺钼靶机一台、岛津普通X光拍片机一台、数字化X 光机(DR)四台、数字胃肠机一台、GE螺旋CT一台、柯达8500 CR一台、曲面断层机一台、核磁共振(MRI)一台。
主要工作人员包括:诊断医师、护士、技师和登记室工作人员。
科室主要采用双反馈形式作为X线照片质量评定标准,主要分为7项指标及甲、乙、丙、丁4个等级。
1.2管理程序(1)为进一步加强科室质量控制,科室对各级人员职责进行相关制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组建合理的质量管理小组,并对科室领导作为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人进行强调;(2)对像质和诊断水平造成的因素通过读片中发现时,采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中的PDCA循环对该问题进行解决。
ct影像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ppt教案
06
CT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举例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脑外伤 CT可快速准确地显示颅脑损伤的 部位、范围和程度,如颅骨骨折 、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等。
脑肿瘤 CT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 态和密度,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 定位。
脑梗塞 CT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 早期诊断和治疗。
脑出血 CT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范围和 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肺部炎症
CT可清晰显示肺部炎症的范围和程度,如肺 炎、肺脓肿等。
肺部肿瘤
CT可显示肺部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密 度,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
肺结核
CT可发现肺结核的特异性表现,如树芽征、 空洞等,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强化质量控制与管理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应不断完善和更新CT影像技术的质量控制 与管理标准和方法,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加强跨学科合作
鼓励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 CT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纵隔疾病
CT可清晰显示纵隔内的结构和病变,如纵隔 淋巴结肿大、纵隔肿瘤等。
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疾病
CT可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 有助于诊断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
疾病。
胰腺疾病
CT可发现胰腺的肿大、密度改变等异 常表现,有助于诊断胰腺炎、胰腺癌
等疾病。
胆道疾病
CT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和病变 ,如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梗阻等。
1 2
滤波反投影算法(FBP)
适用于常规CT检查,重建速度快,图像质量良好 。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一般要求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二)优质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
25—2.0之间);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三)良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四)差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估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估方法放射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对患者进行影像诊断的任务,因此影像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的一些常见方法和评估指标,以帮助放射科工作者提高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一、质量控制方法1. 装备质量控制装备是影像质量的基础,因此对于放射科设备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常见的装备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校验,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故障排除,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技术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是确保影像质量的关键。
放射科工作者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选择适当的成像参数,如曝光量和对比度等;合理设置扫描区域和层厚,避免图像模糊和伪影等;掌握正确的成像技术,如体位、饱和度和照射角度等。
3. 质量控制记录质量控制记录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用来记录每次质量控制的结果和问题,以便进行及时的改进和纠正。
常见的质量控制记录包括:设备校准和校验记录、设备维护和保养记录、设备检查和故障排除记录等。
二、质量评估指标1. 分辨率分辨率是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用来评估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显示能力。
常见的分辨率评估方法包括:测量线对模式、测量透明分辨率和测量辅助物等。
2. 噪声噪声是影响影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导致影像的模糊和细节丢失。
常见的噪声评估方法包括:测量噪声功率谱密度、测量均匀区域的标准差和测量灰度平均值等。
3. 对比度对比度是评估影像中不同组织和结构之间区分能力的指标,对于正确诊断和评估病变非常重要。
常见的对比度评估方法包括:测量透明对比度、测量灰度级差和测量对比度分辨力等。
4. 几何失真几何失真是由于成像设备自身的物理特性或成像过程中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影像形变。
常见的几何失真评估方法包括:测量线谱扩散函数、测量图像变形和测量线扩散等。
5. 均匀性均匀性是评估影像中灰度和亮度分布的均匀性的指标,对于显示正常组织和结构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
标题: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
引言概述: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是影像科室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记录和监测影像质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保证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重要性、记录内容、记录方法、记录频率和记录结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重要性
1.1 保证影像质量
1.2 提高诊断准确性
1.3 提升患者满意度
二、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内容
2.1 设备信息记录
2.2 操作人员信息记录
2.3 检查项目信息记录
三、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方法
3.1 纸质记录
3.2 电子记录
3.3 录相记录
四、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频率
4.1 日常记录
4.2 定期记录
4.3 特殊事件记录
五、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的结果
5.1 分析记录结果
5.2 提出改进建议
5.3 落实改进建议
结语:
影像科质量控制记录是影像科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惟独通过记录和监测影像质量,才干不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满意度。
希翼影像科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质量控制记录的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影像科质量。
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模板
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模板
影像诊断是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的影像诊断结果直接
影响到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影像诊
断质量控制模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模板的
具体内容,以帮助医疗机构或从业者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患者信息核对
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核对无误。
2. 确认患者病史、过敏史等与影像诊断有关的信息记录完整。
二、影像设备及环境检查
1. 确认影像设备正常运行,各项参数设置正确。
2. 检查影像拍摄环境是否符合规范,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是否
符合要求。
三、影像质量评估
1. 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清晰度、对比度、噪声等因素。
2. 确认影像是否存在伪影、伪影等影响诊断准确性的问题。
四、影像诊断流程核查
1. 确认影像诊断流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拍摄、上传、分析、
报告等环节。
2. 对医师对影像诊断结果的解读进行核查,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无误。
五、质量控制记录
1. 记录影像诊断的整个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检查结果、评估结果、核查记录等。
2.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档,为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
总结
建立一套完善的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模板对于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患者信息、影像设备、影像质量、诊断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核查,可以有效减少影像诊断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提升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上述模板能够对广大医疗工作者在进行影像诊断时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学影像技术规章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确保医学影像诊断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
第三条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准确、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医学影像科主任负责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全面管理,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管理、质量控制等。
第五条医学影像科技术人员负责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六条医学影像诊断医师负责对医学影像图像进行解读,出具诊断报告。
第七条医学影像科护士负责患者的接待、陪同和护理工作。
第八条医学影像科其他工作人员负责辅助工作,如资料整理、档案管理等。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九条医学影像设备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条新购置的医学影像设备,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验收,确保设备性能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医学影像设备使用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掌握设备操作技能。
第十二条设备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报告维修人员,不得擅自拆卸或修理。
第四章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三条医学影像检查前,应当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说明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第十四条检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图像质量。
第十五条对于需要对比剂增强的检查,应当严格按照对比剂使用规范执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十六条医学影像图像应当及时传输至诊断工作站,确保诊断医师能够及时查看。
第五章质量控制第十七条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应当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自查和整改。
第十八条医学影像图像质量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十九条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当准确、完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第二十条医学影像科应当定期对诊断医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诊断水平。
第六章患者隐私保护第二十一条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规定,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4.17.5.1C3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一、申请单(一)普通照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二)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三)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⑥写清楚临床初步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一)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二)“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三)“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最新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QM)及质量控制(QC)-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 QC是指通过对影像设备的性能和 指标进行检测和维护并对图像的形 成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测并随机校正 从而保证影像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198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慕尼黑召开了“放射诊断 质量保证研讨会”,并于1982年 出版了《放射诊断质量保证》一书, 向全世界推荐放射诊断质量保证方 案,推动了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QM)工作 的发展。
• 从实质上讲,QM是一种质量文化 (quality culture),它是结合现代质量 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质量标准及 行为准则。
•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在医学影像设备 中的广泛应用,在影像质量控制上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计算机X线 摄影系统中(CR),信息的采集、 信息的读出和信息的处理与记录这 三个环节,共同决定计算机X线摄 影影像的质量。
• 入射到成像板的X线量子被成像板的成 像层内的荧光体吸收,释放出电子。 其中一部分电子散布在荧光体内呈半 稳定状态,形成潜影(信息采集)。当用 激光照射(二次激发)已形成的潜影时, 半稳定状态的电子转变为光量子,即 发光激励发光(PSL)现象。
• 光量子随即由光电倍增管检测到, 并被转换为电信号。这些代表模拟 信息的电信号再经A/D转换器转换 为数字信号(信息读取)。然后,数字 信号被传递到存储与显示元件中作 进一步处理(信息的处理与记录) 反 映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响应性的参数 主要为影像的锐度和影像的频率响 应。
开展QM活动的意义
在于树立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①进行影像质量、数量、成本、技 术管理和组织管理; ②进行影像设备性能的检测、技术 方法、登记、统计、服务等活动; ③进行对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设 备物资供应人员和护理人员在内的全 员管理;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患者诊疗效果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范围、责任、流程和评估等内容,以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顺利进行。
二、目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患者诊疗效果。
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提高影像科的服务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三、范围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适合于医疗影像科室的所有工作环节,包括设备操作、图象质量控制、影像诊断报告、患者信息保密等方面。
四、责任1. 影像科质量管理委员会影像科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影像科科长担任主任,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等组成。
负责制定和修订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监督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并组织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活动。
2. 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包括设备操作规范、图象质量控制、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
他们还负责记录和分析质量指标,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培训和指导。
3. 影像科技术人员影像科技术人员是负责执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具体操作人员。
他们需要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影像设备,保证图象质量符合要求,并及时完成影像诊断报告。
五、流程1. 设备操作规范影像科技术人员在操作影像设备前,必须熟悉设备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操作规范包括设备的开机、关机、校准、图象采集、参数设置等方面,以确保图象质量的稳定和准确性。
2. 图象质量控制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包括设备的性能检测、图象质量评估等。
他们还会对影像科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3. 影像诊断报告影像科技术人员在完成影像采集后,需要及时进行影像诊断报告。
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会对影像诊断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影像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提供各类影像学检查服务,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为了确保影像科的工作质量,提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完善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意义1. 确保影像科工作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2. 提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保障患者的权益,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4. 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水平。
三、质量控制流程1. 影像设备校准与维护影像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像素校准、对照度校准、灰度校准等。
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配件等。
2. 影像科人员培训和考核影像科人员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操作规范。
培训内容包括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影像学解剖学知识、病理学知识等。
定期进行人员考核,评估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影像学检查流程控制影像科建立标准化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包括患者的接待、检查准备、影像采集、影像解释和报告等环节。
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
4. 影像学检查质量评估定期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质量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图象清晰度、解剖结构显示、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等。
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影像学检查结果审核影像科设立影像学结果审核岗位,负责对每一个检查结果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影像学表现的准确性、病变的描述是否清晰等。
确保每一个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不良事件管理和教训总结影像科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向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四、质量控制指标1. 影像设备的校准合格率影像设备的校准合格率应达到100%,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影像科人员的培训合格率影像科人员的培训合格率应达到100%,确保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向热裂纹 横向热裂纹(底片)
纵向裂纹
纵向冷裂纹(底片)
纵向裂纹(底片) 纵向裂纹
横向裂纹
横向裂纹(底片)
横向向裂纹(底片)
横向裂纹
• (2)未熔合:
• 未熔合可分为根部未熔合、坡口未熔合、 层间未熔合。
• 在底片上特征是一条细直黑线,有时黑线 靠母材一侧轮廓整齐且黑度较大,为坡口 或钝边的痕迹,靠焊缝中心一侧轮廓可能 较规则也可能不规则,有时呈曲齿状。根 部未熔合在底片上的位置,一般处于焊缝 中间,因坡口形状透照角度等原因也可能 偏向一边,如图所示。
• 在底片上特征:焊波不规则,黑度不均匀, 焊缝影像如同许多个圆饼组合,
• 2.焊接型式的影像分析 • (1)单面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2)双面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3)加垫板的单面焊的影像特征
• 3、焊接方法的影像分析
• (1)手工焊底片的影像分析
• 手工焊在底片上影像与自动焊相比,一般 焊缝表面较粗糙,焊波较细密,多呈半弧 形,有明显的平、立、横、仰的影像特征。
未熔合是指焊缝金属与母材金属未熔合成一 体的缺陷。一般是由于焊接温度太低、焊接速度 坟快造成的。按它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坡口未熔、 根部未熔和层间未熔。
坡口未熔合中中常伴有夹渣,否则不易检 出,根部未熔合多伴有未焊透等。影像靠焊缝边 缘一侧多平直且平行于焊缝。
层间未熔合的影像呈片状,在伴有层间夹渣 时有可能检出,否则不易检出。
第三章 缺陷影像及质量评定与控制
• 3.1底片影像分析 • 3.1.1焊缝缺陷 • 1、施焊位置的影像分析 • (1)平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2)立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3)横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4)仰脸焊底片的影像特征
• 试件或工件对接接头处于仰脸的位置进行 施焊。焊缝熔化过程中熔池朝下,焊缝成 型较差,余高不易控制,焊波不明显。
• 5、焊接内部缺陷影像分析
• (1)裂纹
• 底片上裂纹的典型影像是轮廓分明的黑线 和黑丝,其细节特征包括:黑线有微小的 锯齿,有分叉,粗细和黑度有时变化,有 些裂纹影像呈较粗的黑线与较细的黑线相 互交织在一起;线的端部尖细,端头前方 有时有丝状阴影延伸。按其形态可分为纵 向裂纹、横向裂纹、弧坑裂纹和放射裂纹 (星形裂纹)。裂纹可能发生在焊接接头 的任何部位,包括焊缝和热影响区,如图
夹渣(底片)
夹渣(底片)
密集夹渣(底片)
条状夹渣(底片)
链状夹渣(底片)
夹渣(渣中有气孔)(底片)
夹钨(底片)
夹钨(底片)
未焊透
夹钨
• (5) 气孔
• 在焊缝中常见的气孔从形状上可分为球状气孔,条状气孔 和其它形状不规则的气孔。从气孔的分布可分为单个密集 和链状气孔。
• 气孔的影像特征是黑色圆点,也有呈黑线(线状气孔)或 其它不规则形状的。气孔的轮廓比较圆滑,其黑度中心较 大,边缘稍淡。气孔可以发生在焊缝任何部位,手工单面 焊根部线状气孔,双面焊的链状气孔,焊缝中心线两侧的 虫状气孔等,它们是气孔形状与产生部位有对应规律的例 子。
• 4、管子环焊缝底片的影像分析
• (1) 水平转动焊
• 水平转动焊其影像与手工平焊位置的底片 相近
• (2)水平固定焊
• 水平固定焊又称全位置焊,其影像具有平 焊的特征,又有立焊和仰焊的影像特征, 表面成型不太规整,如图6-17所示。
• 图6-17 水平固定焊底片
• (3)垂直固定焊
• 该焊缝全部为横焊,故其底片影像具有横 焊影像特征,如图6-18所示。
• (2)自动焊底片的影像分析
• 自动焊的施焊位置一般为平焊,它的影像 成形规整,表面光滑,无手工电弧焊运条 产生的焊波,如图示。
• (3)手工钨极氩弧焊底片的影像分析
• 手工钨极氩弧焊又称非熔化极氩弧焊。是 采用光丝焊,焊丝摆动速度低于手工电弧 焊,表面成型光滑,运条纹理明显少于手 工电弧焊,如
未焊透是指母材与母材之间未被焊缝金属熔 合成一体的缺陷。缺陷位置如下图所示。
未焊透和位置(底片)
未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底片)
未焊透
未焊透(底片)
小管未焊透(伴有钨夹杂)(底片) 钨
• (4)夹渣
• 按其成分可分为金属夹渣和非金属夹渣,夹渣按 其形状可分为点状(块状)和条状。
• 非金属夹渣的影像特征是黑点、黑条和黑块,形 状不规则,黑度变化无规律,轮廓不圆滑,有的 带棱角。它可能发生在焊缝中的任何位置。条状 夹渣的延伸方向多与焊缝平行,钨夹渣,只产生 在非熔化极氩弧焊焊缝中。在底片上多呈现为白 色亮点,尺寸一般不大,形状不规则,大多数情 况是以单个形式出现,少数情况是以弥散状态出 现。
一种危害严重的缺陷。
热裂纹是在高温下由拉应力(冷却收缩时产 生的应力)作用产生的。影像呈现不规则的黑色 线状,黑度较大,因各处的开裂方向不同,黑线 的黑度不均匀。有时会呈树枝状,也可能成组出 现,线条不光滑 ,有毛剌感。热裂纹多为沿晶裂 纹。
冷裂纹是焊缝凝固后,由于可能存在的约束 应力和内应力,限制了焊接接头的收缩时产生 的。影像也呈一规则的线状,有分叉的不多。
坡口未熔合 坡口未熔合(底片)
坡口未熔合
坡口未熔合(底片)
坡口未熔合
坡口未熔合(底片)
坡口未熔合
坡口未熔合(底片)
层间未熔合
层间未熔合(底片)
• (3)未焊透
• 按其焊接方法可分为单面根部未焊透、双面焊坡 口钝边处中心未焊透和带衬垫的根部未焊透。
• 未焊透的影像特征是黑直线,两侧轮廓都很整齐, 宽度一般为坡口钝边间隙宽度,有时坡口钝边有 部分熔化,影像轮廓变的不很整齐,直线宽度和 黑度有局部变化,也有时还伴有点状缺陷。但是 只要能判断是处于焊缝根部的线性缺陷,仍判定 为未焊透。未焊透呈断续或连续分布,有时能贯 穿整张片,一般在焊缝中部,因透照角度或焊偏 等原因也可能偏向一侧,如图
夹渣是夹在焊缝中的非金属(熔渣)或异金 属夹杂物。
在电弧焊中,夹渣是由于焊接电流小,熔渣 不能从熔池中沧出,或多层焊时层间清渣不彻底 造成的。影像呈黑色,形状可为单个点状、密集 点状或长条状。
在氩弧焊中,钨极损坏,落入熔池中,因钨 的熔点高于钢和铝,在熔池中不能熔化而留在焊 缝中造成的。影像黑度极小,透亮,形状多为不 规则的多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