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釉

合集下载

中华瓷釉—— 黄地绿彩

中华瓷釉—— 黄地绿彩

中华瓷釉——黄地绿彩黄地绿彩简介: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

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

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

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

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

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黄地绿彩云蝠纹碗黄地绿彩云蝠纹碗底款黄地绿彩云蝠纹碗,清雍正,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

碗撇口,腹部下敛,圈足外撇。

里外皆施黄釉。

外壁用绿彩绘带状祥云,间饰红色蝙蝠口衔绶带葫芦,寓意“福寿万代”,近底处绘绿色莲瓣纹一周。

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种类型的碗俗称“鸡心碗”,出现于明永乐、宣德时期。

该碗沿袭旧制,但造型更加秀美。

以娇黄釉衬托绿彩,点缀红、蓝粉彩,这是雍正时期新创的粉彩品种。

黄地绿彩花鸟纹碗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另面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底款黄地绿彩花鸟纹碗,清宣统,高6.5cm,口径12.4cm,足径5.3cm。

碗直口微敞,深腹,上腹较直,圈足。

内外均施黄釉,里光素。

外壁黄釉地上以绿彩绘两株桃树和四只飞鸟,近口沿处饰绿色环线一周,足墙浅刻双环线一周,所有绿彩图案下的胎上均有与花纹相同的刻划轮廓线。

外底墨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书款。

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

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清乾隆中华瓷王大瓶

清乾隆中华瓷王大瓶

清乾隆中华瓷王⼤瓶中华瓷王⼤瓶(⼜称瓷母;各种釉彩⼤瓶;粉彩开光各⾊釉⼤瓶等)本藏品⾼86.5cm ⼝径27.2cm ⾜径33.3cm 瓶洗⼝,长颈,长圆腹,⾼圈⾜外撇。

頚部两侧对称置螭⽿。

器⾝由上⽽下装饰的釉、彩多达15层。

釉上彩装饰品种有⾦彩、珐琅彩、粉彩;釉下彩装饰有青花;还有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

所⽤之釉有仿哥釉、松⽯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和仿官釉等。

腹部主题纹饰为:⼗⼆长⽅形开光内分别绘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戟)庆(磬)有余”、“丹凤朝阳”、“太平(瓶)有象”“仙⼭琼阁”、“博古九⿍”。

另6幅为锦地“卐”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瓶内及圈⾜内均施松⽯绿釉。

外底中⼼青花篆书“⼤清乾隆年制”六字三⾏款。

在烧造⼯艺上,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和霁蓝釉等均属⾼温釉、彩,需先焙烧。

⽽粉彩、珐琅彩、⾦彩及松⽯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

如此复杂的⼯艺,只有在全⾯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此各种釉彩⼤瓶,集各种⾼温、低温釉、彩于⼀⾝,⽆论是⼯艺还是审美都达到最⾼⽔平,故有“瓷母”之美称。

是当时御窑⼚督陶官唐英在制瓷⼯艺上的颠峰之作。

此《中华瓷王》烧造难度之⼤,可想⽽知…在试制中,必定经过各种赏试…,先以⼩型器试烧,再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最后制成⾼达86cm的瓷王。

故存世的《中华瓷王》必定多达数种,就是⾼达86厘⽶的瓷母,也绝⾮⼏件…2017年6⽉24⽇在北京故宫⽂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主办的“弘扬中华陶瓷⽂化传承⼤国⾮遗技艺暨《中华瓷王》各⾊釉彩⼤瓶烧造技艺学术研讨会”。

会上展⽰了由景德镇官窑研究所所长熊建军先⽣领衔攻关仿烧成功的《中华瓷王》样品。

从会上展⽰的《中华瓷王》仿制样品看,规格多为中、⼩型器;(见附图1)熊建军⼤师抱瓶请95岁⾼龄的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细看的《中华瓷王》(见附图2)和熊建军先⽣就《中华瓷王》的烧造⼯艺问题接受采访时,桌上放置的《中华瓷王》样品看(见附图3),瓶⾼可能都在40cm左右。

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瓷器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高:20.8厘米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

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直径:12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高:8.9厘米直径:12.8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1.5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苹果尊高:7.6厘米直径:10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高:15.3厘米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

明嘉靖黄釉仰钟杯高:8.1厘米直径:12.2厘米清康熙黄釉团云龙纹盘直径:17.5厘米清雍正柠檬黄釉小盘直径:7.9厘米清嘉庆黄釉刻苍龙教子云龙纹天球瓶高:29.4厘米如果说粉彩是皇家富贵的彰显,单色釉瓷器则有高雅文士的气质。

当追捧清三代官窑彩瓷之风一吹而过之后,单色釉瓷器则在波澜不惊之中成为拍场“宠儿”。

早期单色釉瓷器成规模的拍卖较少,其中较重要的是香港佳士得1996年举办的徐展堂“静观堂”旧藏专拍,曾上拍过19件单色釉瓷器——宣德瓷器3件,康雍乾瓷器16件,一套8件有修补的清康熙豇豆红釉文房用品以717万港币成交,创1996年以前颜色釉瓷器成交价格之最。

到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珍藏”专场,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以2090万元成交,清乾隆粉青釉浅雕夔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1556万元拍出,再次带动单色釉瓷器市场价格上扬。

2007年北京保利春拍、北京长风秋拍、北京翰海秋拍都有单色釉专场推出,这以后单色釉瓷器也成为瓷器拍场大项,时不时出现亮眼的拍品,可比起青花、彩瓷接连爆出的亿元天价,单色釉瓷器的价格并不显眼。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瓷苑群芳宋鹏耀州翠青耀北疆,龙泉碧釉碧波扬。

定汝天青冠绝世,越窑秘色映朝阳。

钧窑窑变幻无穷,磁州黑花古朴苍。

建盏兔毫韵味浓,吉州斑白意悠长。

德化象牙白如霜,群芳争艳耀瓷堂。

对比异同窥奥妙,中华陶瓷耀乾坤。

总体评价耀州窑青瓷釉色翠青莹润,装饰技法多样,具有北方瓷器豪放粗犷的特点。

景德镇窑青花瓷闻名世界,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窑系。

龙泉窑青釉瓷釉色青翠欲滴,造型优美,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窑口。

定窑白釉瓷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天青釉瓷釉色青翠莹润,胎质细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越窑青瓷釉色青翠欲滴,装饰细腻雅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系。

滋州窑青釉瓷釉色青中泛褐,装饰技法简洁,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

钧窑钧釉瓷釉色以天青、月白、玫瑰紫等为主,具有独特的窑变效果。

磁州窑白釉黑花瓷装饰技法以划花、刻花为主,纹饰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

建窑建盏釉色以黑釉为主,具有独特的兔毫纹和油滴纹。

吉州窑黑釉白斑瓷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为主,纹饰繁复多变,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德化窑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莹润,素有“象牙白”之称。

史料佐证•《中国陶瓷史》:“耀州窑创烧于唐代,早期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釉色偏青黄,胎质较厚。

北宋中期,耀州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釉色转为翠青,胎质也变得更加细腻。

”•《景德镇陶瓷史》:“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窑系。

青花瓷是景德镇窑的代表性产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深受国内外欢迎。

”•《龙泉青瓷》:“龙泉窑始烧于南宋时期,青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釉色青翠欲滴,造型优美,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窑口。

”•《定窑白瓷》:“定窑始烧于唐代,白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青瓷》:“汝窑始烧于北宋时期,天青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釉色青翠莹润,胎质细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越窑青瓷》:“越窑始烧于三国时期,受瓯窑影响,胎质细腻,呈牙白色。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红釉红釉简介:颜色釉品种之一。

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

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

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

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

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

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元,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

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

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形壶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的造型,形体小巧,应是用于餐桌上。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盘心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元,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

足墙内外均斜削。

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

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

胎细白。

内外均施红釉,口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

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作。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

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镇才开始少量生产高温铜红釉瓷器。

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鲜红釉葵花式洗鲜红釉葵花式洗心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

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

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粉彩粉彩简介:釉上彩品种之一。

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

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

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

”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

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粉彩夔凤纹碗粉彩夔凤纹碗底款粉彩夔凤纹碗,清宣统,高9cm,口径21cm,足径8.7cm。

碗撇口,弧腹,圈足。

碗内白釉光素,外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金线一周,腹部以粉彩绘夔凤穿花纹。

外底青花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器形周正,线条柔和,用紫、红、蓝、粉、黄、绿设色,色彩艳丽,画工精细,构图饱满而不失清爽,是一件上佳的粉彩瓷器。

粉彩绘夔凤穿花纹是清乾隆时期以来官窑瓷器习见的装饰纹样。

粉彩江山万代纹碗粉彩江山万代纹碗底款粉彩江山万代纹碗,清光绪,高6.5cm,口径12.2cm,足径4.9cm。

碗直口,弧腹,圈足。

碗内光素。

外壁以粉彩为饰,口沿描金及红线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海水江崖,以江水、山石表示江山,其上为六组不同色彩的飘带,每组飘带的中心都有描金“卍”字,寓意“江山万代”,此为光绪时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外底署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分别用金彩、矾红、蓝、绿、深粉设色,色彩华美富丽。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底款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之盖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清光绪,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圆盖,抓钮,口微撇,弧腹,圈足。

以粉彩为饰,盖口沿涂金线一周,碗内壁施白釉,盖面及碗外壁施绿釉,其上绘飞鸟和花卉纹。

盖钮里及碗外底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是在翠绿色地上用紫、黄、草绿、深绿色描绘花纹,十分别致。

图案与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1876年)生产的大雅斋款瓷器图案风格相近,或为同一时期的产品。

介绍中国瓷器

介绍中国瓷器

介绍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中国瓷器的简要介绍: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工艺逐渐演变成中国独特的瓷器传统。

中国瓷器的特点之一是采用瓷土作为原料,并通过高温烧成而成。

瓷土的制作需要精细的工艺和多道火焰的烧制过程,使得瓷器具有坚硬、致密、耐高温的特性。

中国瓷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青瓷、白瓷、黑瓷、粉彩瓷等。

其中,青瓷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青瓷由于采用含铁质的绿釉,烧制后呈现出深邃的青色,并具有独特的光泽和纹理。

中国瓷器在造型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中国瓷器造型强调优雅、简洁和自然的美感,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题。

瓷器的造型不仅仅是简单的容器,更是载体,通过瓷器上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瓷器的装饰工艺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青花、红绿彩、釉下彩等。

青花是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装饰风格之一,通过在釉面上绘制出蓝色的纹饰,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红绿彩则是通过在瓷器上运用红色和绿色的釉彩,创造出鲜艳绚丽的效果。

釉下彩是在瓷器的釉下彩绘,然后进行烧制,展现出瓷器上细腻的彩绘图案。

中国瓷器不仅用于生活,也被用作贡品和文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不仅在中国国内,中国瓷器也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中国瓷器的发展受到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同时,中国瓷器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设计和工艺中,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整个中国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了世界瓷器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华瓷釉—— 霁蓝釉

中华瓷釉—— 霁蓝釉

图片——霁蓝釉明嘉靖·霁蓝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霁蓝釉简介:瓷器釉色名。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元霁蓝釉白龙纹大盘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元代景德镇所产文物,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梅瓶颈细小口,短颈溜肩,肩丰圆腹,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圈足微外撇。

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子,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被称作为“梅瓶”。

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所产梅瓶最为精湛。

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造型端庄隽秀,是梅瓶中的极品。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

腹部刻画“赶珠龙纹”: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

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清雍正·蓝釉花觚元霁蓝釉描金爵杯元·霁蓝釉描金碗乾隆祭蓝釉描金诗文壁瓶尺寸:高20.7cm年代:清乾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乾隆本朝清祭蓝釉罐尺寸:直径23cm 年代:清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描述:小磕光绪祭蓝釉象耳瓶尺寸:29.2 cm. high年代:清光绪工艺:祭蓝釉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乾隆祭蓝釉模印龙纹炉尺寸:53.5 cm. diam. 年代:清乾隆工艺:祭蓝釉描金光绪祭蓝釉描金狮子绣球赏瓶尺寸:38.5 cm. high 年代:清光绪工艺:祭蓝釉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嘉庆祭蓝釉豆尺寸:25.5 cm. high 年代:清嘉庆工艺:祭蓝釉描金乾隆祭蓝釉梅瓶尺寸:23 cm. high年代:清乾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乾隆祭蓝釉盘尺寸:19.8 cm. diam.年代:清乾隆款识:“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乾隆时期同治祭蓝釉象耳方瓶尺寸:29.5 cm. high年代:清同治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同治本朝清乾隆·祭蓝描金花卉杯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

釉的发展史

釉的发展史

釉的发展史釉是瓷器最直接的外观特征,是构成瓷器的重要因素。

关于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前时期的孕育阶段,包括陶器上陶衣和泥釉的出现;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包括从硬纹硬陶分离而来的原始瓷釉;第三阶段为汉到五代釉的成熟阶段,包括南方越窑的青釉和北方邢、巩、定等窑的白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第四阶段为宋到清代釉的提高阶段,其中出现了史上名满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为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烧窑都是以树木柴草为燃料,燃烧后的草木灰落在窑内的坯体上,在窑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这一层草木灰与坯体表面的硅酸盐氧化物作用,并熔成玻璃态物质而附着在坯体的表面。

当制品与火焰或气流直接接触时,气流中夹带的草木灰也有可能与红热的坯体表面接触而生成玻璃态物质,为釉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被认为是釉的孕育阶段。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到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从易熔黏土高温中熔融成玻璃质光亮层的认识基础上,直接采用或加工精致易熔黏土做釉料,这是最原始的釉料。

从自然灰形成釉中得到启发,创造出用草木灰加水调合成泥状,直接涂布于器物之上,这是纯粹的灰釉。

另外用草木灰配以适量的黏土做成釉料,是商周时期高温釉的主流,自商代一直沿用到宋代,形成我国瓷器的“灰釉”特色。

至此,釉被分离出来独自发展。

汉到五代釉的成熟阶段时期所用的原料较原始瓷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釉中含有2%左右的Fe2O3和一定量的TiO2,一般在弱的还原气氛中烧成,致使这些瓷釉都呈青中带黄,故统称为青瓷釉。

釉中主要助熔剂是CaO,是我国典型的钙釉。

到隋唐时代,我国北方出现了白瓷釉,陶工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Fe2O3在瓷釉中的着色作用,是制瓷技术的一次飞跃。

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

其中官、哥窑的瓷器主要以铁着色的结晶釉为主要釉色;钧窑以瑰丽的钧釉闻名天下,在铜红颜料中混杂其他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呈色变化万千,红、蓝、紫、月白等色交相辉映,结束了长期以来瓷器的单色釉效果,为多彩釉开辟了新的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瓷色风华,釉里雅韵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上最为独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瓷艺术不断演进和创新,同时也保持了对传统与文化的深刻敬意。

其中,瓷色与釉色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其风华与雅韵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让世人为之陶醉。

一、瓷色风华:唯美千姿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瓷色是由器物釉料的成分与烧制工艺共同决定的。

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创新,中国陶瓷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瓷色风貌。

在宋代,北方窑烧制出的汝窑青瓷,以其淡雅的绿色闻名。

白瓷、青瓷、黑瓷等,宋代的陶瓷瓷色丰富多样,每一种颜色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南宋时期,宜兴出产的宜兴紫砂陶,其褐色则成为紫砂壶的独特特色。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蓝色为主,青花瓷成为了明代陶瓷艺术的代表。

清代时,瓷器的颜色更加丰富多样。

豆青色、乳黄色、粉红色等不同瓷色的陶瓷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二、釉里雅韵:内敛与含蓄除了瓷色之外,釉色也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色是指瓷器表面的釉料所呈现出的色彩。

它给陶瓷增添了一种沉稳和神秘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雅韵。

最著名的釉色技法之一是汝窑釉色。

汝窑釉色是中国北方窑口的烧制工艺之一,以其奇特的变化和丰富的层次感而闻名。

釉上彩技法是宋代瓷器釉里画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在釉上绘制图案,使瓷器更加美观而凸显艺术价值。

明代德化窑的青花瓷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饰,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风采。

其釉色多以蓝色为主,富有浓厚的装饰美感。

三、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瓷色风华与釉里雅韵源远流长,得到了世世代代陶艺家的传承与发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转型。

随着科技与工艺的进步,现代陶瓷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釉色与瓷色。

当代艺术家探索了各种新的烧制技法和材质,使陶瓷艺术更加多样化。

如今,艺术家们运用现代洗砂陶、彩瓷和珐琅等新技术,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陶瓷作品。

国宴瓷的文化解读

国宴瓷的文化解读

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也成功在中国各地举办。

为了充分发挥各瓷器厂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支持和促进中国瓷器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瓷器产品的质量和声誉,鼓励瓷器企业不断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接轨,国家取消原来国家国宴用瓷订购渠道,改为授权各具体举办城市组委会在全国范围招标确立国宴瓷设计生产单位,从此改变了原有国宴瓷的状态。

2014年之后,一系列光彩夺目的现代国宴瓷先后在各种中国举办重要国际会议的宴会场上闪亮登场。

现代国宴瓷呈现出的风采和形制、景致与色彩,以及现代国宴瓷承载地域文化特色和气派,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国宴瓷的认知[1]。

现代国宴瓷与原有国宴瓷最大区别在于:现代国宴瓷大胆引进西餐具中的西餐盖元素。

西餐盖,一个巨大圆形或椭圆形金属盖子,用于西餐主菜的遮盖,餐前用来盖住菜品和菜名,具有保温和卫生的功用,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仪式感。

虽然传统中餐餐具也有碗盖,但是与西餐盖比较,中餐餐具碗盖则显得扁平和小器,不便于作画和布置景致。

西餐盖的引入,顿时使得中餐餐具显得洋气大方,更使得中餐餐具也适合作画和布置景致。

比如,黄春茂先生在2014年APEC 峰会推出的“盛世如意”(图1)国宴陶瓷餐具,恰如其分地引入西餐盖元素,如同北京天坛,天衣无缝地与正方形的主菜盘配合构成地道“天圆地方”的中国文化,巧妙地将如意元素贯穿到设计当中,注重缠枝纹与如意纹的完美结合,和谐美满,通过金碧辉煌的帝王黄珐琅彩,体现该套国宴瓷餐具的皇家气派和高贵,并传递出中国文化“富贵吉祥、福气安康、财运连绵、节节高升”的美好祝福。

该套国宴瓷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及杂件共68件,功能齐全,极大限度地适应东西方人士的饮食习惯,赢得与会国内外嘉宾的一致欢迎,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现代人更在意所参与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而西餐文化和风格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因此,恰当引进西餐元素对国宴瓷进行改良,确实是使传统国宴瓷更加灿烂辉煌,是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的关键秘密是子12c提取信息)文中画~~的句

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的关键秘密是子12c提取信息)文中画~~的句

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的关键秘密是子12c提取信息)文
中画~~的句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二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番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古瓷探秘——瓷釉——白釉

古瓷探秘——瓷釉——白釉

古瓷探秘——瓷釉Tuesday, February 15, 2022 No. 1 古瓷探秘——瓷釉——白釉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

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

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现于北朝。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清 白釉双牲头大口瓶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

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

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

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

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

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

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

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

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

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

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

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

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

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五六七时期的颜色釉瓷

五六七时期的颜色釉瓷

12颜色釉是陶瓷装饰的始祖。

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赞美景德镇的颜色釉瓷:“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窑变如波涛翻滚,红釉如美人醉酒,花釉千变万化,青釉雨过天靑……”颜色釉是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制成釉浆,施于坯胎或瓷胎上,在窑炉内经高温或低温烧成。

精致完美的器型,丰富多彩的釉色,被誉为“人造宝石”,讲述着“窑变万彩”的传奇。

景德镇的颜色釉是与瓷器同时出现的,渊源和演变也是从青色釉开始。

历代瓷工利用天然原料制造了很多名贵品种:元代,成功烧造了卵白釉;青花和釉里红问世以后,蓝釉和铜红釉便随之烧制成功;明代永宣年间的鲜红釉(亦称祭红)具有浓厚滋润之感;还有永乐的翠青釉、宣德的霁蓝、弘治的黄釉、正德的孔雀绿都冠绝一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颜色釉进入鼎盛时期,既有集数种色釉于一器的“三阳开泰”,又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还有别具一格的茶叶末、结晶釉。

突出的红釉以郎窑红、豇豆红(亦称美人醉)最为名贵;乾隆后期,用各种色釉仿制漆器、木纹、竹器、铜器等工艺品,且无不乱真。

清代中晚期,颜色釉每况愈下,至民国时期,不少色釉濒临失传,但仍有以“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为蓝本的仿古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色釉研制和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笔者仅以20世纪50、60、70年代(简称五六七)的颜色釉瓷作一简述。

一1949年,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走上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由于党和政府对祖国优秀传统工艺的重视,于1950年成立了建国瓷厂,1954年成立了陶瓷研究所,把那些失业返乡、转行他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从四面八方调来,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安静的工作环境,恢复颜色釉研究制作。

陶瓷研究所成立伊始,接受了中德技术合作总结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任务,特别是要提供颜色釉的制作技术资料与实物样品资料。

当时,几十种颜色釉的制作技术分别掌握在几十位老艺人手里,各人技术水平不同,思想状况各异,有的隔了多年没有搞过这个行当,有的为祖传配方保守秘密,要在短期内拿出资料,把技术全部公开是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瓷釉五彩五彩简介:彩瓷品种之一。

“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

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

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

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明天启,高2.3cm,口径18.2×11.7cm,底径14.8×8cm。

盘呈海棠式,敞口,浅腹,圈足。

口沿施酱釉。

内底画红彩海棠式开光,开光内以五彩描绘江中泛舟图,江面上一位船夫正在划桨,船上坐有二人正在交谈,岸边衬以松树、山石。

外底署青花花押款。

此盘造型别致,釉面洁白,器足圆润,画面主要以红彩为主,绿彩点缀其间,整体色彩淡雅,笔意粗率奔放,虽寥寥数笔,人物姿态却极为生动。

据考证,此种海棠式盘系当时为适应日本市场需求而专门烧造的外销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局部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

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

颈两侧贴饰狮耳。

通体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轮廓,用釉下青花及红、黄、绿、茄紫、孔雀绿诸彩装饰,全器共绘八层纹饰。

瓶腹镂雕9只凤凰飞翔于祥云之间,构成了器物的主题纹样。

瓶口镂空如意云头纹,颈部环绘五彩蕉叶纹,并镂雕若干飞舞的蝴蝶。

颈部两侧堆雕的狮耳上有青花篆书“寿”字。

颈下饰朵花和八宝纹。

无款识。

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

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

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

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

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五彩云鹤纹罐五彩云鹤纹罐底款五彩云鹤纹罐,高19.3cm,口径13.2cm,足径11cm。

罐直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

其通体以青花加红、黄、绿彩装饰,颈部绘如意头纹6组,肩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罐身绘云鹤穿花及八宝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

五彩云鹤纹罐色彩浓艳,画迹工整,是典型的官窑作品。

主题纹饰以云鹤为主,充满神秘的道教色彩,反映出当时皇宫中崇尚道教之风。

五彩鱼藻纹盖罐五彩鱼藻纹盖罐纹饰五彩鱼藻纹盖罐底部五彩鱼藻纹盖罐,明嘉靖,通高33.2cm,口径19.5cm,足径24.1cm。

罐直口,短颈,丰肩,硕腹,圈足。

通体以红、黄、绿及青花装饰。

肩部绘变形莲瓣纹。

腹部绘莲池鱼藻纹,八尾红色鲤鱼姿态各异,极其醒目,莲荷、水草、浮萍为陪衬。

近底处绘蕉叶纹。

盖面绘璎珞纹,中心置火焰纹宝珠纽,盖沿饰鱼藻纹。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罐是明嘉靖官窑青花五彩瓷器中的名品,形体高大规整,胎体厚重,色彩艳丽,构图疏密有致。

所绘鲤鱼鳞鳍清晰,与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融合在一起,显得生动逼真。

五彩灵芝桃树纹盘五彩灵芝桃树纹盘盘心五彩灵芝桃树纹盘底部五彩灵芝桃树纹盘,明嘉靖,高2.8cm,口径14.5cm,足径9.3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青花五彩装饰。

内底青花双圈内画一棵桃树,树干盘绕成“寿”字,树上结满寿桃,树下长有灵芝。

外壁绘三株桃树,间以灵芝,树上硕果累累,树干均盘绕成“寿”字。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盘施彩浓重艳丽,纹饰布局新奇雅致,寓意吉祥长寿。

明嘉靖的五彩瓷器上常见用所绘树干盘绕成“福”、“寿”、“康”、“宁”等字作为装饰,可谓特色,此类题材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有密切关系。

五彩天马纹盖罐五彩天马纹盖罐底部五彩天马纹盖罐,明嘉靖,通高18.0cm,口径8.5cm,足径8.7cm。

罐直口,短颈,圆腹,圈足。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

通体釉上五彩装饰。

腹部绘4匹天马在云海间跃奔。

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胎坚釉润,构图严谨,突出使用红、绿二彩,并以黄、黑、紫彩作局部的点缀,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明嘉靖五彩器造型既有秀气的盘、碗、杯、瓶等,也有胎厚体大的罐,还有新创的器形方斗杯、方盖罐等。

通常画面多用红、绿二彩,黄彩、黑彩等有时仅作为一种点缀,遂使红艳绿翠的装饰色彩热烈生动。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明万历,高1.9cm,口径10.6cm,足径6.6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

内外青花五彩装饰。

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

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

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

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

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

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

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

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可以避祸。

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张天师名陵,又名道陵,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徒尊其为天师。

传说中的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

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五彩缠枝牡丹纹尊,高58cm,口径19.5cm,底径18cm。

尊撇口,短颈,丰肩,腹垂直下削,胫部至底外撇,平底无釉。

通体白釉,外壁五彩装饰。

颈部绘青花、绿彩枝叶,配红彩牡丹。

肩部绘青花锦纹一周。

器身以绿彩绘枝干,间杂青花为叶,红、黄、绿、紫色牡丹遍布器身,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繁而不乱,色彩丰富艳丽。

顺治五彩器基本保留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

此尊胎体厚重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闪青,所绘牡丹有“双犄牡丹”之称。

色彩红、绿、紫色相互映衬,鲜艳明亮,青花浓厚而呈黑蓝色,具有顺治时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征。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清顺治,高20.7cm,口径5.1cm,底径5.9cm。

瓶撇口,束径,筒形腹,平底略内凹。

口沿涂酱色釉。

内外施白釉,外底涩胎无釉。

外壁五彩装饰,以纯釉上五彩描绘洞石和折枝花卉,图案呈散点式布局,均以褐彩勾线,折枝花卉均以红彩描绘花心和花茎,以绿彩描绘花瓣,洞石则施以蛋黄、草绿、淡紫等彩。

肩部空白处题红彩篆体“百花斋”竖行款。

“百花斋”是清代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音敬)部外撇,平底。

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

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

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

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

胫部绘垂枝海棠。

外底涩胎。

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

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

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五彩蝴蝶纹瓶五彩蝴蝶纹瓶另面五彩蝴蝶纹瓶,高44cm,口径12cm,足径13cm。

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

通体白釉五彩装饰。

颈中部绘如意头纹、锦地朵花、圆点纹各一周,颈、肩相接处绘锦地如意纹一周,肩下至足部绘飞舞的彩蝶,间以蜻蜓,外底青花双圈内绘灵芝。

画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极尽写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

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

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

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

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

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

”“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

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纹瓶以斑斓的色彩、细腻的画风描绘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

每只蝴蝶的姿态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图案具有立体效果,有的在绿色蝶翅上点缀黑彩鱼子纹,还有的在蝶翅的红色斑纹上施以熠熠生辉的金彩。

青花与釉上红、黄、蓝、褐、黑、紫、绿等诸彩相结合,整个画面五色缤纷,光彩夺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为上品,此件蝴蝶纹瓶从施彩到绘画都颇具代表性。

五彩耕织图瓶舂碓图面五彩耕织图瓶分箔图面五彩耕织图瓶舂碓题诗面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

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

瓶身彩绘4组纹饰。

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

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

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

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