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十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 3。
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1。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对于应试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应试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定义与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1.2 心理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心理学的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可观察性、可度量性和可复制性;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2.1 学习与发展学习的定义及特点;学习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阶段。
2.2 认知与智力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智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2.3 人格与情感人格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人格发展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2.4 教与学的心理过程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式;有效教学策略及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生特殊需求与教育适应3.1 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学习障碍的类型和特点;特殊教育的原则和组织形式;教育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3.2 多元智能与差异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和分类;差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法。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发展4.1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4.2 教师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认知的意义和方法;教师的自我管理的原则和策略;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机制。
五、评价与考核5.1 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评价的概念和作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差异与衔接。
5.2 考核与激励考核的目的和方式;激励的概念和原则;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策略。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应试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系统学习和梳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应试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十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十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十章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识记: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
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
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
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
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一、文章类型及要点本文将针对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心理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成功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心理学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知识点的理解做好铺垫。
2、重要理论及发展:对招聘考试中常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和发展进行详细阐述,如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等。
3、实践应用:结合教师职业特点,阐述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学生动机激发、师生关系建立、学生个性化教育等。
二、心理学基本概念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述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到实证心理学的演变过程,介绍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和流派。
3、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介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常见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优点和局限性。
三、重要理论及发展1、行为主义理论:阐述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奖励、惩罚、行为塑造等。
2、人本主义理论:介绍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尊重学生个性、情感交流、自我实现等。
3、认知主义理论:阐述认知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元认知、认知策略、知识构建等。
四、实践应用1、学生动机激发: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2、师生关系建立:运用心理学原理,阐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
3、学生个性化教育: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归纳本文对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心理学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涵盖了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发展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考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知识,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第一部分教育学必考点知识点一.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教育起源说:A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和上天的意志,代表人物是朱熹和宗教人士B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C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D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E 生活起源说: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所以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知识点三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依靠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依靠班干部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班集体已经形成,有了良好的班风知识点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原则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赞扬激励为主知行统一原则: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知识点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内发论: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孟子“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 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说,洛克白板说,毕生一打婴儿说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点六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七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 顺序性:低到高,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B.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任务,应该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C.不平衡性:个体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D.互补性:生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进行互补,应该扬长避短E.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
2015年辽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六章】
2015年辽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六章】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第六章知识的学习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
知识点梳理1.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直观(1)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第一部分教育学必考点知识点一.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教育起源说:A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和上天的意志,代表人物是朱熹和宗教人士B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C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D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E 生活起源说: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所以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知识点三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依靠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依靠班干部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班集体已经形成,有了良好的班风知识点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原则(无产阶级政治放首位)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赞扬激励为主知行统一原则: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者应该组织和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让其相互配合)知识点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内发论: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 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说,洛克白板说,毕生一打婴儿说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点六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七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 顺序性: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B.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任务,应该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C.不平衡性:个体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D.互补性:生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进行互补,应该扬长避短E.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各章节高频知识点练习题本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高频知识点练习题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B.桑代克C.华生D.卡普捷列夫2.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年年年年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B.教师心理C.学生心理D.学习心理4.下列不属于教学环境的是()。
A.桌椅B.课堂气氛C.照明D.课本5.以下哪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并可以反复验证( )。
A.实验法B.测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6.观察法的不足是( )。
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C.作出精确的判断相当不易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形成阶段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少年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
A.形象思维B.经验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辩证思维3.某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易受到同学、老师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其知觉方式属于 ( )。
A.沉思型B.场依存型C.冲动型D.场独立型4.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少年期指( )。
岁~6、7岁、12岁~14、15岁、7岁~11、12岁、15岁~25岁6.一个男孩认为又高又细的杯子比又矮又粗的杯子能盛更多的水,尽管在这两个杯子中倒入了同样多的水,他却只注意杯中水的高度,而不会同时考虑到杯子的形状.这个男孩的认知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7.一般能力测量也叫智力测量,是用一定的智力测量量表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是()。
A.瑞文标准推理测验B.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C.比纳—西蒙智力量表D.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二、判断题1.关键期的概念最早由舒尔茨提出来。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梳理1。
(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1. 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开展最早、进行最多的研究;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P185)2.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他在统觉论的指导下,提出教学过程的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P186)3.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于1868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成果进行总结,对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
(P186)4. 俄罗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但它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P186)5.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P188)6.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P188)7. 认知是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P190)8. 童年期(小学)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P191)9. 关键期指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关键期是不可逆转的时期。
(P192)10. 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当每一个学生都分担任务,而且在所有人都完成任务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行下面的活动时,合作小组是最有效的。
(P194)11. 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时,知识才有可能被最大化的同化。
(P194)12.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茨韦和麦金莱于1943年发表。
凡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文化水平,没有视觉和书写障碍等生理缺陷的人,均可以参加测量。
MM(PI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人格测验。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2015.辽宁鞍山】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附属内驱力√B.外部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解析:解析: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其中,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部的动机,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动机。
2.【2014.山东济宁】个体通过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需要属于( )。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自尊的内驱力D.避免规则的内驱力解析: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3.【2014.山东菏泽】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生理性内驱力解析: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认知内驱力也称为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4.【2014.山东济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
A.外部动机√B.内部动机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解析:解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教育心理学 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辽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
识梳理【第十章】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得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难点:依从与认同的异同。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ml/jszg/ks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