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2天:5月17日 语句衔接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2天:5月17日 语句衔接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5月17日语句衔接课标全国卷的第15题考查语句衔接,是近几年比较固定的命题。

从形式上看,2015年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命题思路,不过也有变化,即虽同为选择题,但是由六个句子的排序题变成了选句填空题,即要求从四个语意相近的句子中选择一个填入语段横线处,体现出了命题的稳中有变。

从选材上看,侧重于对某种事物或事件的说明材料,多为“科普类”说明文,但记叙类、议论类、描写类语段都可涉及,如2015年的全国课标卷Ⅰ第15题内容涉及雾霾治理,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全国课标卷Ⅱ第15题是说生活中吃辣上瘾的问题。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虽然没有考查,但是不排除2017年高考考查的可能性。

如果考查,2017年高考可能会沿用选择排序的命题形式,但是也不排除重新考查六个句子排序的形式,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可做两手准备。

题号考点能力要求201320142015分值题型15语言表达连贯E (表达应用)六个句子排序六个句子排序选择排序(结合选用句式)3选择题语句衔接题是课标全国卷考查的新题型,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因为这类试题选材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进行阐述的,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这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势必造成语意不连贯。

其次,要判断陈述内容是否一致。

如果陈述内容脱离了叙述主线,必然导致逻辑上的不严密,事理不通。

如课标全国卷Ⅰ的15题,从语段内容来看,是介绍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的,所以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加入汽车改造的作用,明显就脱离了叙述主线。

另外,本题中D是逻辑错误的代表,“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从逻辑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改造现有汽车对减少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这句话从常理上推测也明显是错误的。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5天:5月20日 现代文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5天:5月20日 现代文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5月20日现代文阅读(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所谓“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则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017 年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有没有变化自 2010 年课标全国卷首次命题以来,第一大题的阅读文本材料全是社科类论述文,没有一次考过科技类论述文,按照这种思维方向推测,2016 年课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依然是社科类论述文,考查科技类论述文的可能性比较小。

不过,最近几年,有一些省市的高考试题开始尝试考查科技类论述文,课标全国卷的命题会不会作这样的尝试?这也是有可能的。

科技类论述文也应该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

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的相关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典例(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2期)第11天:5月26日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2期)第11天:5月26日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将会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浅易文言文的原则,以记叙文尤其是人物传记为主,以后这个基本原则仍不会改变。

相对而言,全国卷仍将主要从史书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则更灵活。

文言文翻译题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高考前20天语文早读控三

高考前20天语文早读控三

2018年高考冲刺突破——早读控第五期一、他山之石可攻玉——高考优秀作文人道是清光更多-我看高考四十年华凤和雨,十三亿人笑与泪。

旋踵之间,距高考恢复以历四十载。

四十年间,高考“斩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诚然,高考有它的缺陷。

在以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上,应试教育随之而生。

许多人都批判高考使人愚钝和呆板。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高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能忽视的。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中国将至少倒退十年。

自古以来,门第都是阻挡学子发展的关卡,高考恢复,使得所有的学子都拥有了平等的权利,都拥有了一个去公平竞争的舞台。

高考,为所有考生,洒下了平等的清光。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

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

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元从得知。

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扬。

敬畏他带个我的一切,歌颂他洒下的清光。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想要的总比他得到的多。

”高考成功与否,成绩高低与否,是每个人所关注的。

有人成功就必定有人失败,成功者喜笑颜开,失败者痛哭流涕。

但这些,并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全部。

十年的奋斗与拼搏,艰辛和喜悦,磨砺与苦难,这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

真正彻悟之人,是不会纠结于是否为应试教育的,因为高考带给了我们更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维克多·雨果曾如是说。

而高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如果说对辛弃疾来说,他的“桂婆娑”是朝廷上的苟且偷安派。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19天:写作(备考篇)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19天:写作(备考篇)含解析

根据考试大纲,作文题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考查逐年减少,新型材料作文因其新颖的形式、灵活的考查角度、便于考生发挥写作水平的优势在作文命题中备受青睐。

比如新课标卷近三年以来,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并且多以讲述生活故事的材料,以便考生理解,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立意。

从2017年《考试说明》来看,此题变化依然不大。

考生在平时在备考中要做到不慌不乱,密切关注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命题形式,比如2015年的时评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思潮等发表个人看法,这样的命题可以避免考生在行文中堆砌材料,并且在语言上要体现出辩证的思维。

总之,只要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有备无患,获得好成绩。

随着分省命题调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地区使用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异彩纷呈的局面将会有所变化。

作文题的命制将会更加科学,也将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

2017年高考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的可能性很大。

生活化的故事将是选材重点,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材料内涵指向核心价值观。

文体不限是大趋向,但是,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指定写书信,不排除2017年高考作文题指定写某种文体的可能。

(一)抓立意从某个角度讲,作文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考生如果能够对所给的作文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写作立意上,对社会现状有着很好的认识,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结合社会现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写出的作文当然也就能有着较高的立意,让阅卷老师看到文章的厚重和观点的鲜明,从而获得极高的分数。

(二)抓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想方设法拟一个让评卷老师“一见钟情”、一见就为之怦然心动的题目。

题目要简明新颖,切忌大而空。

好的作文题宜小不宜大,宜新不宜旧。

这里的“新”,不仅指内容,还包括形式。

一些采用数学算式、词语解读、引用名句、并列词语等等形式的题目,比如“1+1>2”“宁静淡泊:我一生的追求”“诗人·明月·黄花”之类的题目,往往会受到评卷人青睐,就是这个原因。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5天:5月30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5天:5月30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从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单一化,小说受到青睐。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文本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轻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3.选材侧重人文性。

学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魅力的文章。

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怎么考?根据近几年考题情况分析,今年高考考查小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从选材上预测,今年有可能选取中国现当代小说,考查的方面涉及小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思想性格,着重体现作品的人文精神及人性化色彩;从命题角度预测,命题依然很有可能以人物为核心,涉及小说的人物、主旨、环境、情节等,且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仍会是热点,特别是第一小题客观题,在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的4个选项中,很可能涉及对小说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但考生不可忽视散文这一体裁,应全面复习。

1.抓住作品主要信息。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作品结构”可以从五个角度去进行:(1)情节角度;(2)人物角度;(3)事发空间变化的角度;(4)事发时间的角度;(5)全文角度。

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或要求,具体分析和概括。

“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有:(1)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代表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的环境描写。

(3)从作品精巧的构思把握作品的主题。

2.立足作品文体特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依据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展开。

比如,小说一般考查作品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答题时要关注这三个要点。

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主要有:(1)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2)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作品情节安排的特点主要是:(1)情节是指作品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4天:5月19日 图文转换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4天:5月19日 图文转换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 5月19日图文转换2013年以来,课标全国卷的第17题图文转换题成为比较固定的考查题型,连续四年都进行了考查。

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要求概括构图主要内容,阐明图表含义。

从选材上看,2013年、2014年的图文转换题,分别选择徽标、活动安排计划;2015年选择邮票的主体图形,是变化了的徽标题;2016年考查流程图。

作为典型的语用题,图文转换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较高要求,一道试题可能会考查到多个能力,比如近几年的图文转换题,多将图画内容的说明与寓意的揭示放在一个试题中,这样既能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结构短文、概括图画内容的能力等。

这种“一题多能”的综合性方式势必会加大试题难度,但这也是未来语言运用题的发展趋向。

2017年的图文转换可能会继续考查,但也有可能被新的考点、题型代替,如仿写语句等,对此题相关设题类型,考生可做多方面准备。

图文转换题的取材角度分为图表类、图画(徽标)类、漫画类、照片类、图表类与语言连贯合二为一等五种,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提供的信息,认读相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它可以考查考生的观察、分析、说明、评价、概括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般来说,解读图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不顾此失彼,遗漏信息,同时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数据变化,深挖隐含信息。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这可能正是材料的重点,或是观点的源头。

图表中一些细节或文字表述部分往往起提示作用,审题时要特别关注,以便获取有效的信息,如图表下的“注”等。

3.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如明确“是文字转换题还是信息推断题”“表述对象”“修辞要求及字数要求”,根据要求进行作答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8天:6月2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8天:6月2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传记文的可能性很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人物精神品质,探究文本人生价值、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是重要的命题点。

此外,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等文体,考生在复习时也不可不重视。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和作者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

把传主与作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

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

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答本题的方法是: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 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面试题应从启功先生豁达胸怀、风趣幽默、关心学生、淡泊名利、积极乐观等方面作思考和判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本题的方法是:1.学会变换角度探究。

2.善于从不同层面探究。

3.表述答案的文字简约准确。

4.依据文本探究。

5.读懂试题要求和文本是关键。

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和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是这点做不到,所有的功夫都会白费。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答这类试题,应掌握以下方法:1.依据文本内容探讨写作背景。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不能脱离文本内容。

2.依据文本的主题探讨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而主题又是从文本内容中提炼出来。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读懂试题要求。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7天:5月22日 现代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7天:5月22日 现代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doc

5月22日现代文阅读(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考生应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

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

2017年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有没有变化高考论述文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每年都有变化,各年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命题角度会依据文本内容和考查方向而变化的,不过,这只是小的变化。

尽管是小的变化,考生在答题时也要灵活应对,不要套用以前的试题的解答路径,应认真读懂试题的题干要求和各个选项的表述,再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1.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2.定区位,找目标。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3.回原文,找要点。

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答题要点。

4.要点明,概述精。

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要点要齐全。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

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

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典例(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2017年高考英语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6天:5

2017年高考英语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6天:5

5月21日阅读理解之主旨大意题【构建知识体系】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主旨大意题分析纵观近年全国高考试题,预测2017年全国高考试卷阅读理解中主旨大意题还会设置1道题。

规律方法一、如何概括文章大意?1. 做概括文章大意题时,有效的方法就是辨认主题句。

主题句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的特点,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每段主题句的综合。

若文章无主题句,这就需要我们依据文中的事实、细节、观点去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从而概括出文章大意。

2. 在选择答案时,根据自己总结的大意,就可以用排除法将干扰项逐个排除。

规律方法二、如何总结段落大意?段落大意即某一段的中心思想,通常中心思想会在首句体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段落主题句。

主题句具有鲜明的概括性,句子结构简单,段落中其他句子均用来解释、支撑或扩展主题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主题句通常位于段首,也可位于段尾、段中。

有时作者没有写出明显的主题句,要学会根据段落内容去概括主题句。

典例(2016•浙江,C)A scientist working at her lab bench and a six-month-old baby playing with his food might seem to have little in common. After all, the scientist is engaged in serious research to uncover the very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baby is, well, just playing...right? Perhaps, but som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s (心理学家)have argued that this "play" is more lik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an one might think.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baby playing at the table. Each time the bowl of rice is pushed over the table edge, it falls to the ground — and, in the process, it brings out important evidence about how physical objects interact(相互作用):bowls of rice do not float in mid-air, but require support to remain stable. It is likely that babies are not born knowing this basic fact of the universe; nor are they ever clearly taught it. Instead, babies may form an understanding of object support through repeated experiments and then build on this knowledge to learn even more about how objects interact. Though t heir ranges and tools differ, the baby’s investigation and the scientist’s experiment appear to share the same aim (to learn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overall approach (gathering direct evidence from the world), and logic (are my observations what I expected?).Some psychologists suggest that young children learn about more than just the physical world in this way — that they investigate human psychology and the rules of language using similar means. For example, it may only be through repeatedexperiments, evidence gathering, and finally overturning a theory, that a baby will come to accept the idea that other people can have different views and desires from what he or she has, for example, unlike the child, Mommy actually doesn’t like Dove chocolate.View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rows light on how children learn, but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look a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Why do young children and scientists seem to be so much alike? Psycholog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science as an effort —the desire to explore, explain, and understand our world —is simply something that comes from our babyhood. Perhaps evolution(进化) provided human babies with curiosity and a natural drive to explain their worlds, and adult scientists simply make use of the same drive that served them as children. The same cognitive(认知的) systems that make young children feel good about figuring something out may have been adopted by adult scientists. As some psychologists put it, "It is not that children are little scientists but that scientists are big children."5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A. The world may be more clearly explained through children’s play.B. Studying babies’play may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C. Children may have greater ability to figure out things than scientists.D. One’s driv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become stronger as he grows.53. B 【命题意图】主旨大意题。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

考查时常常与对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综合以往几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看,以后高考诗歌鉴赏类题目命题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种:1.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或炼字、或技巧、或情感;2.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3.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无论诗歌考查的题型如何变化,我们只需牢记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题干中的隐藏信息和诗词后的注释,即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读懂诗歌,联系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不要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因素。

诗歌的意象,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感情。

借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可以把握诗歌主旨。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任何人写作都有其见解和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

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

3.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

高三如何冲刺高考语文 最后20天你要这样做

高三如何冲刺高考语文 最后20天你要这样做

高三如何冲刺高考语文最后20天你要这样做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高三的学生在最后的时间里应该如何冲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高三如何冲刺高考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高三如何冲刺高考语文 距离还有20多天,如何才能提高高考语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成绩?这是高三共同关心的问题。

虽然没有捷径,但是同学们只要选择合适的来提高,在高考语文最后阶段各科都还能有10多分的提升空间。

高三语文存在问题:南宁三中备课组王颖凡老师介绍,通过前一阶段的高考语文综合复习,同学们在科目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从“二模”考试情况看,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同学们高考语文基础掌握不牢,语音、成语、默写等基础题丢分较多。

这些语文基础题也是历年来高考的“老大难”问题,这说明同学们对基础的内容掌握还不够。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部分出题比较抽象,主要考了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由于同学们概念不明,所以答得非常混乱,丢分也比较严重。

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失分,主要是答题不够规范造成的,同学们对题目理解不到位,虽然答了很多,却没有答中“采分”点。

小编推荐:高考语文最好的辅导书学霸用过都说好 高三语文冲刺建议 距离高考还有20多天,王颖凡老师认为同学们如果把握得好,高考语文还有10多分的提升空间。

后一阶段同学们要在基础记忆的内容上多花功夫,同时要学会规范答题。

尤其要注意,练习不是多做,而是要精做。

一是记忆性的知识到了最关键的时期。

对同学们来说,这一阶段高考语文最能拿分的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也就是语音、成语、默写等内容。

对于语音和成语题,可以总结以前做过的题目,还没有掌握牢固的词语要反复记忆。

默写部分在最后阶段可以用早读课的时间反复背诵,王颖凡老师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6天5月21日 现代文阅读(二) 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6天5月21日 现代文阅读(二) 含解析

5月21日现代文阅读(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号能力要求20122013201420152016重点分值题型1或者2C级(分析综合)理解原文句子理解原文句子理解原文句子理解原文内容理解并比较文章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选择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 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2017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型有没有变化课标全国卷近几年的题型一直没有变化。

那么,2017年乃至今后是不是还仍然保持这种题型不变呢?不会。

从前几年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和分析综合,都是客观选择题,命题者理解好了,也分析综合好了,考生只要辨别正误就可以,考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其实不利于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考生在答题时发表新见解新感悟。

如果要变被动为主动,就要在题型上做文章.预测今后可能有三种题型改变的可能:1.由三道选择题改为两道选择题加一道问答题。

2.由三道选择题改为一道选择题加两道问答题。

3.由三道选择题改为三道问答题.不过,这里值得指出的是,选择题比较容易把握评分标准,而问答题评分的弹性比较大。

从评分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选择题型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而从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看,选择题型迟早会要变化的.“通读"是读原文、读题干、读选项。

读原文时要随时注意每一段落、每一部分的概括性语句,把握好本部分的意义和写作意图,通过对每一段落的理解而达到对全篇的中心内容、写作思路的理解,从而弄明白材料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见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含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含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含文化常识)题号能力要求20122013201420152016分值重点题型5B 级(理解)关于人物性格的筛选信息关于人物性格的筛选信息断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3信息筛选选择题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

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近三年来高考语文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加大。

教育部提出在大学要设立国学专业,甚至要在师范专业里培养国学老师,这在高考语文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古诗文分值的比重加大,具体到文言文阅读当中体现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常识繁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

重点是知道九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1.称谓;2.历法;3.节气;4.官职;5.地理;6.科举;7.宗法;8.礼俗;9.音律。

一、(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I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5月24日日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热身课件第3天

高考语文考前20天热身课件第3天
D 项依次读 dī/tí n/yù ,yù ,mó 。
2.(2010· 四川)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援 B.规矩 C.催眠 D.签订
解析
( D )
万户侯 流线形 及时雨 护身符
明察秋毫 歪风邪气 寸草春辉 屈指可数
急风劲草 通宵达旦 防患未然 语无伦次
A 项急—疾。B 项形—型。C 项辉—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C ) A.黄金、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情绽放,五光十 ... 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美丽的彩色锦缎。 . B.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大,便一 . 发不可收拾,以至达数十篇,集编成册。 ..... C.尽管很难找到证据,但中国足协仍查实了一个打假球的俱 乐部,并准备在今后一两天内对这个俱乐部进行责罚,以 . 儆效尤。 ... D.经过教育感化,他由一个整天不学无术、散漫自由的不良 .... 学生,变成了勤奋好学、遵纪守规的好学生。
答案
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
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
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
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 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
返回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 ② 朝避猛虎 ,
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三、古诗鉴赏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 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 [注 ]一分手,难 见杜陵人。 注 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7天:5月22日 现代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第07天:5月22日 现代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5月22日现代文阅读(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号能力要求20122013201420152016重点分值题型3C 级(分析综合)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推断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推断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选择题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考生应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

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

2017年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有没有变化高考论述文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每年都有变化,各年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命题角度会依据文本内容和考查方向而变化的,不过,这只是小的变化。

尽管是小的变化,考生在答题时也要灵活应对,不要套用以前的试题的解答路径,应认真读懂试题的题干要求和各个选项的表述,再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1.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2.定区位,找目标。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3.回原文,找要点。

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答题要点。

4.要点明,概述精。

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要点要齐全。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

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天:补写语句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天:补写语句含解析

5月18日补写语句2013年以来,课标全国卷Ⅰ的第16题——补写语句题成为比较固定的题型,2013年到2016连续四年都进行了考查。

从命题形式上看,补写语句以主观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语意完整连贯、逻辑思维严密的能力。

从选材上看,多侧重于对某种事物或事件的说明材料,题材多为“科普类”说明文,但记叙类、议论类、描写类语段都可涉及。

典型的语用题往往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较高要求,命题人在命题时多采用“一题多能”的综合性方式加大试题难度,即用一道试题考查多个能力点,这也是未来语言运用题的发展趋向。

2017年高考主观型连贯题可能会继续考查,但也有可能被新的考点、题型代替,如扩展语句、新闻点评、仿写语句等。

补写语句类试题的本质,是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材料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联系。

所以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注意选材性质,看选材句子之间是否有时间、空间和其他的逻辑关系。

例如“人体通过呼吸, ,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就是一呼一吸,既然后面的句子是“排出二氧化碳”,那么中间句子的关键部分,肯定就是“吸入氧气”,考生通过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离参考答案“从大气中吸入氧气”也就不远了。

再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

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城市,其后果当然是给人类带来灾害,而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灾害当然就“巨大”。

所以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

其次,要注意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语段中的作用。

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位置不同,答题思路肯定也不一样。

如课标全国卷Ⅱ“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考生将空缺处的内容与前面联系,肯定会去回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样离参考答案自然相距甚远。

但如果考生这样看试题:“ 。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6天:5月31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6天:5月31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含答案)2017年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怎么考?从选材看,预测选材为小说的可能性大。

从题型看,会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前几年是高考卷的热点,今后这个热点只会更热,不会冷下来,只是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试题的区分度和可信度更加科学并且更加精准。

当然,今年或今后转向对散文的考查也是有可能的,考生在备考时应作全面准备。

1.判断准确评价得当。

“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做出恰当评说。

侧重评价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2.善于变换角度深入发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都强调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中,除了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外,还要能领悟作品的本质、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尤其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依据作品内涵探讨。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在把握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学生在解答“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的试题时,要“以本探源”,就是学生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运用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词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来综合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4.贵在发表独到见解。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的新颖见解。

要求学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自己的见解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7天:6月1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3期)第17天:6月1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近几年来,新课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体裁上来说,全部是人物传记。

2.从选材上来说,侧重国内外近现代一些大家的文本,或者选取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文本。

3.从设题意图来看,一般情况下,所设置的题目不考查考生对各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而让考生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2017 年课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怎么命题?1.从选材的范围看,今年试题的文本依然是人物传记的可能性大。

当然,不会永远考人物传记,今后也有可能考其他实用类文体。

2.从选择的传主看,文本的人物依然是中国名人的可能性大。

2013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飞虎将军”陈纳德,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中国船王”卢作孚;2014 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林业科学家邓叔群;2015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学者朱东润(为自传),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抗日将军戴安澜;2016年课标全国 I 卷文本传主是陈忠实,课标Ⅱ卷文本传主是吴文俊,课标Ⅲ卷文本传主是顾炎武。

这些题目中仅一人为自传,其余均为他传。

7人为中国各界名人,2人是外国名人,其中“飞虎将军”陈纳德与中国抗日相关。

从上述信息看,今年人物传记的传主 80%的可能性选中国各界名人,20%的可能性选外国各界名人。

3.从命题的题型看,是三道题:一道客观单项选择题、一道客观多项选择题、一道主观问答题,其中主观问答题含有探究意味。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考点答题方法主要有五种:1.确定答题范围。

有局部(几句话、某一段、某几段)和全文两个方面。

2.找准答题角度。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 (2)

2017年高考语文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1期) (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纵览近三年课标全国卷的成语、语病题,可以看出这两个题型的考查形式还是基本稳定的。

从形式上看:1.成语、语病题的考查形式很固定,都是客观选择题。

2.选项所用材料基本来自现实生活,除个别材料比较普通之外,与当前社会热点结合紧密。

从内容上看:1.成语题多考查常见的成语,很少出现生僻词;语病题侧重考查没有语病的一句。

2.成语题重点考查对加点成语的辨析,注重考查考生的日常积累;语病题的设误点往往是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四种。

2016年课标全国卷在成语考查上考查加点成语辨析,六个语句编为四组,要求考生四选一,很有新意,与2015年考查的近义成语辨析不同;根据最新版的《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可知,2017年高考成语运用题考查五选二加点成语辨析的可能性很大。

语病题创新程度不强,2017年高考语病题也很有可能延续近几年的考查形式,考生要关注近几年考查比较多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赘余和不合逻辑等。

一、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成语题的复习要注重成语的联想,找到所见到的成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并且从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成语敬谦等方面辨析。

成语辨析题,命题人设题的关键点在于: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4.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课标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对语病的要求是“辨析并修改语病”,而且明确了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尤其要注意这几年考查比较多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赘余和不合逻辑等。

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contents
1
今日心情:
从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单一化,小说受到青睐。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文本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轻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3.选材侧重人文性。

学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魅力的文章。

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怎么考?根据近几年考题情况分析,今年高考考查小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从选材上预测,今年有可能选取中国现当代小说,考查的方面涉及小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思想性格,着重体现作品的人文精神及人性化色彩;从命题角度预测,命题依然很有可能以人物为核心,涉及小说的人物、主旨、环境、情节等,且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仍会是热点,特别是第一小题客观题,在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的4个选项中,很可能涉及对小说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但考生不可忽视散文这一体裁,应全面复习。

1.抓住作品主要信息。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作品结构”可以从五个角度去进行:(1)情节角度;(2)人物角度;(3)事发空间变化的角度;(4)事发时间的角度;(5)全文角度。

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或要求,具体分析和概括。

“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有:(1)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代表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的环境描写。

(3)从作品精巧的构思把握作品的主题。

2.立足作品文体特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依据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