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
方剂学1四君子汤: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2四物汤: 熟地(养血滋阴、补肾填精)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功用:补血、活血、调经主治:营血虚滞证3白虎汤:石膏(甘寒生津止渴,清泻气分实热,清热除烦)知母人参炙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4小清龙汤:桂枝、麻黄(发汗散寒,解外寒而宣肺气)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制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5逍遥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茯苓白术丹皮栀子甘草煨姜薄荷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脾弱6黄连解毒汤:黄连(清泻上焦之心火,中焦之火热)黄芩黄柏大黄栀子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7痛泻药方:炒白术(健脾燥湿)炒白芍陈皮防风茯苓薏苡仁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肝旺脾虚之痛泻证8六味地黄丸: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菊花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9清气化痰丸: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芩瓜蒌甘草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热痰证10五苓散:泽泻(甘淡性寒、利水渗湿)猪苓白术茯苓桂枝茵陈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内停11四逆汤:制附子(破阴逐寒,回阳救逆,通达十二脉) 人参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阳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12小建中汤: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生姜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13藿香正气散: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14八正散:翟麦(清热利水通淋,)木通(清心降火,下利湿热)车前子萹蓄滑石栀子甘草生大黄生地白茅根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15川芎茶调散:川芎荆棘白芷羌活炙甘草细辛防风薄荷菊花蝉蜕蔓荆子功用:祛风清热,活血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16补阳还五汤:黄芪(补益元气,血行瘀消,治其本虚)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姜半夏天竺黄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17归脾汤:黄芪(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远志木香酸枣仁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通血证18完带汤:白术(燥湿)山药(涩精)健脾补气苍术芍药甘草人参柴胡陈皮荆棘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19 一贯煎: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芍药炙甘草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20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黄连连翘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21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22理中丸: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炙甘草功用:温中祛寒,健脾补气主治:脾胃虚寒症,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23甘麦大枣汤:小麦(养肝补心,除烦安神)甘草大枣功用: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24当归补血汤:黄芪(大补脾肺气,益气固表)当归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证25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下气消痰,降气止噫)代赭石制半夏大枣炙甘草生姜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26四神丸:补骨脂(暖啤止泻)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胃虚寒之五更泄泻27牡蛎散: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黄芪麻黄根小麦功用:益气固表敛汗止汗主治:自汗盗汗证。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君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方剂学
方剂学一、解表剂1、辛温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苍朮,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
香苏散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桑菊饮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二、泻下剂1、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十枣汤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5、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汤有大承气,参归草桔姜枣同,阳明腑实气血虚,补益气血兼清热。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ppt课件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中医方剂学
精品课件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精品课件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精品课件
2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精品课件
67
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
精品课件
68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 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精品课件
10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精品课件
11
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用的药物。
精品课件
71
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剂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剂是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通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功效等方面的知识;药理学则探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药代动力学则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临床药理学则将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效果和机制。
中药学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规律。
中医认为,中药方剂的配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这些规律包括“四气调和”、“五味调和”、“六腑调和”、“七情调和”等。
其中,“四气调和”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性味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五味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五味(辛、甘、酸、苦、咸)要相互补充,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六腑调和”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肝、脾、肺、肾、胆六腑,以达到全面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七情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达到平衡情绪、舒缓心境的目的。
在制剂方法上,中药学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工艺和用药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浸泡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酒或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酒或水中,以增强药效;蒸馏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蒸馏器内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药物提取物。
中药学方剂学的应用效果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评估方剂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方剂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参考工具,主要收录了中医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
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几本比较全面的中医方剂书。
1.《中医方剂学》:此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权威性方剂学教材,由中医药教育部规划教材编写组编写。
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内含700多个方剂的详细资料,介绍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知识。
既适合初学者学习,也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2.《方剂学与处方学》:此书是由杨建国编写的一本中医方剂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医家的方剂理论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500多个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和应用,同时还包含了方剂的处方方法和调配技巧。
此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和中级以上中医学习参考。
3.《中医方剂选编》:此书由孟凡民编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医方剂书籍。
此书详细介绍了600多个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组方要点、处方技巧、临床应用经验等内容,并通过多个病例加以说明。
此书对方剂的解析较为深入,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4.《全国中医方剂学教程》:这是中医方剂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和审定的教材。
此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医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的原则、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内容。
此书内容全面、权威性强,并附有大量的方剂临床应用例子,适合中医专业学生和医师参考。
这些是比较全面和权威的中医方剂书籍,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方剂知识和实用的临床经验,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和中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医方剂学。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中级以上的中医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剂书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
•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 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 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 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 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有 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 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 伍”。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
• 佐药
• 一、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 二、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 或减轻、消除君、臣药的毒性的药物。
• 三、反佐药: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 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一般用量 较轻。
• 7、特殊煎煮法 • (1)先煎:矿物、贝壳、毒性大的药物 • (2)后下:容易挥发的药物—轻清解表药和 芳香药 • (3)包煎:质地轻、细小容易漂浮或成糊粘 锅的药物,和有毛会刺激咽喉的药物 • (4)另煎:贵重药物 • (5)烊化:胶性、粘性大的药物 • (6)冲服:入水即化和汁液性的药物
二、服药法
“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 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 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
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 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 使也。”
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
•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 的药物。
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
• 煎煮法: 1、煎煮器具:陶瓷器皿,忌铜铁锡 2、煎前浸泡:水浸入药物深部,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出 3、煎煮用水:清洁水,液面淹没药物
4、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后文,发散药及芳香 药煮沸后文火煮5-10分钟。矿物类、骨角类、 壳类、补益药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 • 5、煎煮次数 :一般药物可复煎,质地厚重 或滋润的补益药可煎多次。 • 但易挥发的药物只煎一次。 • 6、应绞渣取汁:可使药渣吸收的药汁挤出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 用的十种方法: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
(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
(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 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
•
这就要求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 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断熟悉并把握药 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以及运
用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
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
• 散剂,“散者散也”。
分内服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 • 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 便于服用携带。
• 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
• 丸剂,“丸者缓也”。
• 优点: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 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
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
•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 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 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
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 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 根汤。
•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的作用:
1、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
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 体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 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 二、产生协同作用。
•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 四、扩大治疗范围。
• 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
•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
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君、臣、
佐、使”是方剂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
•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金•李东垣:“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 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 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 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 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论是 组方的基本结构和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
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常用引经药举例:
太阳经:羌活、藁本 阳明经:白芷、葛根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少阳经:柴胡、黄芩
载药上行:桔梗
厥阴经:川芎、青皮
引药下行:牛膝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 1、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 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 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 1、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1小时)
• 饭前服药:滋补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驱 虫药、攻下药 • 饭后服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消食药 • 睡前服药:安神药、缓下药。 • 晚间服药:涩精止遗药 • 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
• 2、服药多少:每日1剂,复煎早晚服,每服 200-250毫升。发汗、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 度,呕吐药小量频服 • 3、服药冷热:多温服,如用辛温发散药治外 感风寒,热服、顿服,温覆取汗;用寒凉药 治疗热在肠胃可冷服 • 4、服药方法:祛寒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 用黄酒送服;有呕吐症状的病人在服药前先 服少量姜或橘皮预防呕吐,浓药少量多次服 • 不能进食者可鼻饲
第四章、方剂的剂型
• 液体剂型:汤剂 酒剂 酊剂 药露糖浆
剂 注射液 口服液 气雾剂
• 固体剂型: 散剂 丸剂 茶剂
片剂 滴丸 冲剂 丹剂 锭剂
线条剂 饼剂 合剂
• 半固体剂型:膏剂(软膏、硬膏、煎膏)
汤剂,“汤者荡也”。
•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 减,照顾全面。 • 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 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 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保障疗效的手段。
• 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 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 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 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
2、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 如: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 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如: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如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如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
• 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
如: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 枳术汤变为枳术丸
注意: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