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精讲(一)
中考语文专题01 汉字
小贴士
汉字演变的简要过程
汉字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
书。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
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和甲骨文
(林野)+
)(2 分)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春
春
春
春
(太阳)+ (屯,像一颗种子,上面冒芽,下部生根)
A.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3.[2017·山西 3 题] 读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2 分)
B.甲骨文的“春”写作“ ”,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季节,阳光普照,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林野遍布新绿。
C.汉字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春”和“洋”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解,B项正确。从汉字构成方式看,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
D.隶书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从甲骨文的“春”分析,“春”属于会意字。“洋”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C项错误。
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楷书的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字形
奔放。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附:书体演变示意图
考点2
书法欣赏
【考点定位】 2016年山西语文中考试题第3题涉及书法作品的赏析。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知识精讲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全元散曲》。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题目。
潼关,于陕西省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华山。
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其与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写作背景】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关中发生旱灾,为了赈济陕西饥民,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为陕西行台中丞。
本曲是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的情怀而作。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知识拓展五、课后习题《山坡羊·潼关怀古》为怀古之作,说说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六、核心命题解读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妙处。
【答案】“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澎湃。
这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意思对即可)2.请描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则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
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符合曲意即可)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望西都,意踌躇”中“踌躇”二字妙在何处。
【答案】“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含解析)
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汉字的起源1.劳动创造说关于汉字起源的“劳动创造”这一说法在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记载,如“结绳”。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
如下面的图一和图二。
图一图二2. 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
仓颉,称苍颉,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3.学术界观点——字之初,本为画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
”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图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以传世的实物看,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样式。
原始刻画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性,可以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如下图图三:图三仰韶彩陶花纹(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又称钟鼎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用字体;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已经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真书),而以行书为辅助字体。
总而言之,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我们又以隶书为界,将前三种划为古文字,将后四种划为今文字。
见图四。
图四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
见五和图六。
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第01讲 记叙文人称、句式、标点符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第01讲记叙文人称、句式、标点符号【学习目标】掌握记叙文中赏析题考点人称、句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知识精讲】赏析类题低频考点:句式、人称、标点(1)陈述句陈述句的作用是报道一件事实.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句调是一个降调。
在书面上陈述句末尾都用句号。
例如:他们在上课。
(2)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
在书面上,疑问句末尾都用问号(?)。
例如:他们在上课?(3)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
祈使句通常用(感叹号)结尾的,当语气表述不强烈时候用句号。
例如:请你选择我的答案!(4)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
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
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
例如:这风景多美啊!中考中,我们也常出现句式判别的题目,其中常常涉及到反问句和设问句。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反问与设问的是属于修辞范围内的,在句式上,它们是属于疑问句的范畴,如下:(1)陈述句(可分为肯定的陈述、否定的陈述,简称肯定句、否定句)(2)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反问句)四种句式(3)感叹句(4)祈使句(5)短句(6)对话的语言表现力。
①语言形式:语句(长句、短句)、语气(强硬、商量、轻缓)、语势(缓慢、急促)②场面:对人物对话所展现的场面有所概述(根据场面描写分析)③人物:内容分析(所作所为)、性格特征/人物情感/中心主旨【例题讲解】塑料花路明①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
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
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
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1 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切不可理解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三联写出战争的艰苦性和战争的惨烈,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
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的赞美。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
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
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判断“秋色”是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可以看出“秋色”可以是肃杀的景象;从“黑”“金”“燕脂”“紫”“红”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可以看出“秋色”也可以是绚烂的景象。
考生据此表达观点,恰切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重点体裁现代文精讲》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重点体裁现代文精讲》人教实验版五四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考总复习——重点体裁现代文精讲》二. 本周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应注意其文体知识。
2.理解句子,须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须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有四点不可忽视的原则:(1)观点正确,(2)准确释义,(3)简明扼要,(4)须解常用义。
3.鉴赏评价。
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1.重视整体感知能力的考察。
2.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解读能力。
注意读与写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解读能力。
注意读与写的结合。
2. 能够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四. 知识分析小说阅读(一)小说的特点:阅读小说应该掌握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决定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决定典型环境;故事情节反映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构成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涵盖故事情节。
1. 阅读分析小说可以通过典型环境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典型环境与主题思想。
2. 阅读小说重在理解小说,理解小说需要必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对于文本中语句与词语的理解。
要理解句子,须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须解释词语。
通常情况下,解释词语有四点不可忽视的原则:(1)观点正确,(2)准确释义,(3)简明扼要,(4)须解释常用义。
(二)小说的分类常识1.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短篇小说《故乡》微型小说《德军剩下的东西》2. 按时代分:现代小说《创业史》古代小说《三国演义》3.按作者国籍分:中国小说《上海的早晨》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按内容或方式分:战争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言情小说《在水一方》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网络小说《阿D 小传》荒诞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意识流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三)小说知识点梳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语文中考复习精讲:文学常识
语文中考复习精讲:文学常识【考查要点】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知识疏理】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
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
另外复习时可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试题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7-9年级的学生要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目录。
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因此,中外名著走进中考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
2004年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题型上看,文学常识题既有客观型的选择题,也有主观型的填写表述题。
【解题导引】例1.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
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涉及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大多是主观题,例如:《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知识精讲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交代了词作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缘起。
本词是苏轼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英武豪迈、气势磅礴的爱国之志。
自此,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树起了“自是一家”旗帜,扩大了词的境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苏轼上任的第二年春夏,密州天旱,旱灾蝗灾害相继发生,而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苏轼曾到位于东武(今山东城)西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后果然得雨,他再往常山祭谢,并开雩泉、建雩泉亭。
同年十月,常山之庙整修一新,苏轼再往祭谢,归途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以抒怀。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答案】意思:①“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②“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③“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关联: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五、核心命题解读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答案】示例: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意思对即可)2.在下阕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_字音和字形
变幻多姿
藉贯
提纲挈领
C.提炼
不可明状
恬静
通霄达旦
D.气概
迫不及待
和谐
融会贯通
中
考
【解析】A 项中“渡假”应为“度假”,“安祥”应为“安详”;B 项中“松驰”应为
典 “松弛”,“藉贯”应为“籍贯”;C 项中“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通霄达旦” 例 应为“通宵达旦”。
精
析
【答案】D
考 点 训 练
目 录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宇轩图书
考
点
9.(2010·长沙)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知
A.慷概
识 精
B.嘹亮
查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将拼音、书写、语病、修辞与仿写等放在同一语段里考查,估计
考 今后各地中考题会更多地采用这一题型。
点
训
练
目 录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宇轩图书
考 点 知 识 精 讲
1.辨别读音的正误,这样的试题在中考卷中,其主要形式是将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考
中 查。因此,我们在回答时,必须充分考虑语境。大多数地区的试题,是将考查多音字、同音
中
考
【解析】A 项中“兴”应读“xìng”;B 项中“义愤填鹰”应为“义愤填膺”;C 项中
典 “嘎然而止”应为“戛然而止”,“戛”读“jiá”。
例
精 析
【答案】D
考 点 训 练
目 录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宇轩图书
考
点
3.(2010·天津)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考 典
流动……声光电的奇幻结合,让“水”与“火”相融,由天空、地面、水面三维立体组成视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知识点精讲训练:第1篇(含答案).docx
2019-2020 年九年级语文中考知识点精讲训练:第 1 篇(含答案)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2)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3)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6)诲女知之乎诲:教导.(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欲:喜欢,想要.(9)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10)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谋划策.(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样..后:以后(12)见贤思齐焉齐:看齐.之从:学习(13)择其善者而从.(14)其恕乎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15)勿施于人施给,施加.2.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高兴、愉快(2)是知也。
“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意思人称代词,你3.古今异义(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4)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5)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今义:善良(6)可以为师矣..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4.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诲女知之乎明白③是知也通“智” ,聪明、智慧(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②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③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3)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伸张③谓为信然确实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4)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5)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有抱负或有作为的人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6)故:①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故,在文中意思为旧知识新,在文中意思为新知识(2)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在文中意思为传授的知识(3)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时,在文中意思为按时(4)形容词作名词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在文中意思为优点、长处(5)形容词作名词见贤思齐焉贤,在文中意思为贤人二、成语积累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耻下问死而后已三、名句积累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一.知识精讲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论战》);(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一”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例(3)介词“为”后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其一”“以”“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6.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精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苏轼的这首词是中秋咏月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41岁,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未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乘酒兴正酣,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词。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1.《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案】情感的变化轨迹:①词以问月开篇,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高亢激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通达、豪放;②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议论,情感通透、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人生思考: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回到对人间的留恋。
他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
这是最明智也是无奈的选择。
2.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渔家傲 秋思》知识精讲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词选自《范仲淹全集》。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秋思,题目。
“秋”点明季节,“思”,忧思之情,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文能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豪迈,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等是他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西夏深为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情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中原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将士们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未平,功业无成,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寒霜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和战士头发花白,洒下热泪。
情感: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久戍边塞的士兵誓除外患、建功立业、思念家乡等复杂的情感。
最新中考人教版语文考点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㈠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初三语文《怀疑与学问》 课外阅读一篇知识精讲 人教版
初三语文《怀疑与学问》课外阅读一篇知识精讲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怀疑与学问》课外阅读一篇二. 重难点分析:1. 学习本文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并列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步骤:(一)《怀疑与学问》1. 词语积累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3. 三要素分析(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4处)4. 文章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一部分:汉字、词语)一、汉字知识1.知识要点与复习策略要掌握重点教读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字,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含义、会组词。
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了解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书写汉字,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初中毕业生应认识的汉字较多,包括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和使用率较高的字。
这些字的识记和掌握,若单靠毕业前夕的总复习来巩固,搞临时突击,显然不会有好结果的。
因此,在掌握汉字时应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汉字构字常识(主要是形声字)。
(2)对任何一个汉字,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认识。
(3)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常用字,读书时要注意分辨。
(4)要学会使用字典,词典,掌握音序检字和部首检字这两种方法。
2.形声字从字形上看,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大部分合体字属于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也叫义符)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也叫音符)组合而成。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形声字的形旁只能笼统地表示事物的类别,不能表示具体的意义。
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甚至已不能准确地表示现代的读音。
3.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
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
形似字就是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读音,表示几种不同的意义。
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意义、用法、词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习多音字,不仅要了解某个字有几个读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搭配习惯。
二、词语知识1.知识要点与复习策略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的常用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
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的褒贬义。
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词语数量较多,故复习的难度较大。
对这些词语,应该做到会读、会写,能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这部分词语也比较多,单靠死记硬背,往往记了这个,忘了那个,事倍功半。
应该首先与阅读复习结合起来,即词语复习与阅读复习同步进行,这样做便于理解和掌握。
在复习词语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把基本课文下有注释的词看一看,有重点地记一记,做些积累。
(2)辨析同义词要从词义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感情色彩、使用对象和搭配关系方面进行区别。
(3)运用一些有关解释词义的知识解释词语。
(4)要学会在一定的语境中揣摩、理解词语的意思。
2.单义词和多义词只有一个意义,叫单义词。
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3.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大多数同义词只是意义相近或者有某种关联,一般不能任意替代。
辨别同义词,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搭配的习惯、感情的褒贬几个方面着眼。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有的反义词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反,表达两个矛盾的概念,非此即彼。
有的反义词表示的意义不是相反,而是相对。
如果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它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
4.褒义词和贬义词带有褒义色彩的词,即有肯定、赞许、喜爱的情感色彩词义的,就叫褒义词。
具有贬义色彩的词,即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等情感色彩词义伪,就叫贬义词。
5.实词和虚词表示一定的概念,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都是实词。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词法意义的,叫虚词。
如介词、连词等。
试题解析例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河北省中考题)A.匿(nì)名挑拨离间(jiàn)B.迥(jiǒng)异沾(niān)轻怕重C.抖擞(sǒu)并行不悖(bó)D.狭隘(ài)坦荡如抵(d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
解答有关汉字的考查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如B项"沾(niān)轻怕重"中的"沾"是"拈"的误写。
C项"并行不悖(bó)"是"并行不悖(bèi)"的误读。
D项出现一个错别字,"坦荡如抵(dǐ)"中的"抵"是"砥"字的误写。
只有A项全部正确。
例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北京市中考题)A.招是搬非随机应变祸不单行B.心旷神怡大声疾呼虚张声势C.敷衍塞责知迷不悟辨伪去妄D.错落有致自出心裁不屑置辩解析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正确辨析、使用音同或形似而义不同的字,防止写别字,并正确运用。
C项中"知迷不悟"的"知"应改为"执","执"是坚持的意思。
整条成语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的意思。
而误写成"知",显然是对成语的意义理解错了。
如"甘拜下风"中的"甘",是甘愿,乐意;而不能写成"干"。
"下风"是风向的下方;而不能写成"下峰"。
因此要把成语的每一个字写正确,必须准确地掌握每个字的意义。
例3与“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广东省中考题)A.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到底还是你们做得好!D.你跟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及掌握的情况。
解题时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解题要求是找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第二步,从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角度在每个备选项内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到底”是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而D项的“到底”正是这个意思。
为了更准确,我们还要认真想一想另外三个“到底”在句中的意思,特别注意结合句意来看,认定它们都与例句“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意思不相同。
A项中的“到底”是副词,意思表示经过种种变化。
B项中的“到底”意思是到尽头;到终点。
而C项中的“到底”也是副词,表示毕竟的意思。
因此正确选项为D。
例4词语感情色彩变化了的一项是()(江西省中考题)A.蜜蜂是渺小的,密蜂却又是多么的高尚啊!(《荔枝密》)B.在牛王庙路口,一个指挥交通的民警,竟在混乱中的轮下殉职。
(《北京立交桥》)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藤野先生》)解析本题要求结合语境来判断词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
A句“高尚”一词意思是道德水平高。
这里作者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
B句中“殉职”意思是(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此处说交通民警为了疏导堵塞车辆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
C句中“聪明”,父亲到车站送他,因为行李太多,而忙于和脚夫讲价钱,看到这些,他有些想法“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一词原义是智力强、天资高的意思。
此处用凡事“太聪明”不好。
“聪明”一词的感情色彩就发生了变化,带有贬义,有自我嘲讽和自责的意味了。
D句中“精通”一词原义是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有深刻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
此处有讽刺的意思,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
应选C。
专项练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在括号中。
1.下列成语的首字按照音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浅尝辄止②貌合神离③寓意深长④气象万千⑤持之以恒⑥古往今来⑦微乎其微⑧偃旗息鼓A.⑤⑥②④①⑦⑧③B.⑤⑥②①④⑦③⑧C.⑤⑥②④①⑧③⑦D.⑤⑥②④①③⑧⑦2.下面有关字的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钢、功、芳、慈”都是形声字,但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各不相同。
B.“戳穿”的“戳”和“杀戮”的“戮”是形似字。
C.“假、会、都、提”有的不是多音多义字。
D.“刻苦”的“刻”和“克服”的“克”是同音字。
3.下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围葵闷匪界爸B.林订休例桂功C.尘糊揭势明饭D.烤粗致聪山熬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英勇无敌安然无恙勃然大怒鞠躬尽瘁B.契而不舍坚持不懈惊惶失措小巧玲珑C.大惊失色卓有成效义正词严朝思暮想D.声名狼藉得心应手不折不挠锐不可当5.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A.见义思迁一穷二白举一反三B.辨伪去妄万事具备招事搬非C.不可救要杳无消息纵横绝荡D.不屑置辩虚张声势为富不仁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敷衍了事——了如指掌B.错落有致——分工细致C.一挥而就——一切就绪D.莫名惊诧——莫名其妙7.下列划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为非作歹(坏人)心旷神怡(愉快)诘责(反问)B.自出心裁(判断)尔虞我诈(欺骗)菜畦(田梗)C.姹紫嫣红(美丽)莫名其妙(说出)惆怅(不如意)D.辨伪去妄(荒谬不合理的)油光可鉴(当镜子照)效尤(更加)8.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的小树。
陡坡外高耸着()的青松。
谷地里()着如茵的嫩草。
A.装扮苍劲挺立满铺B.装扮苍翠挺拔满盖C.装点苍劲挺立满盖D.装点苍翠挺拔满铺9.每组中两个画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②她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姑娘。
B.①这里冬天冷得利害。
②应该向他讲明利害关系。
C.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D.①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10.下面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A.精细精密精巧精神B.珍藏收藏保藏贮藏C.修正修改修长修订D.周密严密机密保密11.下面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A.寂静—喧闹B.精美—精致C.深奥—浅显D.勤劳—懒惰12.感情色彩一致的一项是()A.虚怀若谷巧妙绝伦平易近人B.提心吊胆目不暇接狼狈为奸C.自私自利转危为安壮志凌云D.至理名言沾沾自喜远见卓识13.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