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国内市场发展形势分析(doc 13页)

合集下载

发展形势分析

发展形势分析

发展形势分析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1、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伴随的是工业化不断演化的过程。

基于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工业化阶段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标准。

由于衡量标准不同,具体的判断结论必然时有差异,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至今缺乏完全规范统一的标准。

为了减少争议,在各种衡量指标结论相异的情况下,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只靠考虑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工业化率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性,而且都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当工业化率由最高峰逐步回落时,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时期。

2、城镇化进程相对工业化明显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而城镇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

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

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镇化率在80%以上。

3、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农业和制造业规模逐步萎缩,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基本上都在60%~70%之间。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首先是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主要看三个国家和地区,第一个是美国。

那么我们究竟面临怎样一个美国;第二个是欧元区。

欧债危机从2009年开始困扰欧洲经济,2012年达到了顶峰,那么今天它的表现的情况如何;第三个是亚洲的日本。

日本它在亚洲当中的地位是处在一个衰落期,但是日元它是处在一个强化期。

我们在这个时候还有面临来自于日本的金融和定价权方面的一系列挑战。

美国经济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到正增长状态,然后持续到我们现在,整个美国宏观经济的运行都在正增长的区间。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给大家一个结论,不是好的问题,而是非常好的问题,它已经进入到长增长周期的起步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四个基本支撑。

(一)美国经济的四个“基本支撑”1、新一轮的能源革命第一个基本支撑,美国已经进入到新一轮的能源革命。

这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不是我们的太阳能革命,不是风能革命,而是页岩油和页岩气技术的革命。

这个革命本质上仍然是我们的化石资源,但是它所带来的新的水平开采技术给美国应该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推动力,就是资源价格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页岩油和页岩气基本上可以完全替代原油和天然气,替代率高达98%左右。

那么这种情况下,随着页岩油和页岩气技术的大规模地应用和开采,就导致了美国的能源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目前美国的整个消费的能源当中,33.7%是页岩油和页岩气,那么页岩油、页岩气的价格便宜到什么程度?我们“春晓油气田”的天然气运到上海,每立方米大约是3.68元,我们的美国的页岩油把它打包装船运到上海以后再落地,到了上海以后的CIF价格是1.68元。

美国的页岩气的价格仅仅是我们中国天然气价格的40%左右,自然而然带来的整个使用页岩油、页岩气,以及其下游电力生产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2009年,美国美商网电量的价格是85美元,每千瓦时是8.5美分,跟我们中国的情况差不多,现在2012年年末的时候,美国每兆瓦时的电力的价格是40美元,下降了50%以上。

形势与政策(国内外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我国周边国家谋求稳定,增加合作,促进发展.我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我们的邻国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这使得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更加复杂。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

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

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

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余波未过。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

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说起日们中国人都很气愤.日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潜在威胁正在不断上升. 今年3月,日本地整合核泄露使得原本步履维艰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面对日本经济的衰落,现在非常需要一个地区性经济大国出来取代日本填补亚洲龙头地位的空缺,带领亚洲经济走出危机。

2023形势政策报告分析

2023形势政策报告分析

2023形势政策报告分析一、引言2023年是一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国内外形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政策调整和变革也将随之而来。

本文将对2023年的形势和政策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年的政治和经济动态。

二、国内形势分析1. 经济形势2023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预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保持稳定增长,且年度增速有望超过去年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以及全球贸易加速复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2. 政治形势2023年我国政治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

中央政府将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政治稳定的维护和管理。

国内各地区政府也将继续努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 社会形势2023年我国社会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压力也会增加。

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的投入。

三、国际形势分析1. 经济形势202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

一些发达经济体仍面临财政困难和结构性问题,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

全球贸易也将继续增长,但保护主义的声音也在增加,可能对贸易自由化带来一定的阻碍。

2. 政治形势2023年全球政治形势将继续动荡。

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主义活动,给全球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同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可能成为全球政治讨论的热点,国际社会将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3. 外交形势2023年我国外交形势将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我国将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在全球贸易和政治多边主义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我国也将积极推动多边合作,维护自由贸易的开放和稳定。

2024年国内经济增长与趋势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增长与趋势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增长与趋势分析2024年,作为新的经济周期的开端,国内经济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着重分析2024年国内经济增长的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详实的数据分析和专业性的解释。

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2. 产业结构升级趋势2024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传统产业也将呈现转型升级的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提高竞争力和降低成本。

3. 内需市场持续扩大2024年,国内市场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消费意识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政府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投资的力度,拉动投资需求。

因此,内需市场将持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4. 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人口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逐渐收缩,为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因此,提高劳动力参与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化教育系统将成为重要任务,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5. 国际贸易形势分析2024年,国际贸易形势将继续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可能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国将继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拓展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以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提高商贸自由化水平。

6. 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2024年,我国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金融等领域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3最新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2023最新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2023最新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全球和国内经济环境的综合考察,我们将提供对未来一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建议。

全球经济形势展望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全球贸易的复苏、技术创新的推动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都将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影响。

然而,关注外部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确定性。

国内经济形势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向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重点领域发展机会以下是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机会:1. 科技创新: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2. 绿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 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 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风险和挑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关注:1. 外部风险: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局势、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 结构性调整:经济转型期间可能出现一些结构性调整的挑战,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调控。

总结和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持乐观态度。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寻找发展机会。

然而,我们也要对外部风险和结构性调整保持警惕。

政府应继续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请注意,本报告所提供的内容为预测和建议,并不代表最后的结果。

具体决策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当今世界局势分析

当今世界局势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邻国的海陆两栖国家,此种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必须始终高度关注自己的安全问题。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减小,但以核扩散为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应对中国周边的核态势,成为中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中国周边核态势现状分析冷战结束后,外部力量对中国发动武力入侵的可能性减小,但是中国面临的核威胁加大。

分析中国周边核态势,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当今世界面临核威胁最严重的国家。

(一)中国周边核国家最为集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拥有漫长的边界和众多的邻国。

在众多的邻国中,北面的俄罗斯是法定认可的核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最重要的核俱乐部成员。

在西南面,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事实上核国家。

在东北亚,核安全状况也令人担心。

2005年2月10日,朝鲜宣布正式拥有核武器。

虽然朝鲜是否真正拥有核武器还值得怀疑,但是,朝鲜一直在发展核武器则是确定无疑的。

美国虽然不是中国的邻国,但是它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核保护伞。

随着冷战的结束,昔日大国之间的战略核平衡发生急剧变化。

一方面,俄罗斯的核武库规模大大缩小,中国的核武库基本保持不变;另一方面,美国多年来持续提升其核打击能力。

这导致了一个美国充当核霸主的时代的到来。

笔者认为,美国不断提升核打击能力将迫使中国设法改变其核力量的软肋;如果美中卷入重大危机或常规战争,两国间冲突的危险程度将大为升级。

不过,有人不赞同上述看法。

他们认为,中国不担心美国核打击能力的增长。

他们说,中国的战略家信奉“最小化核威慑”原则,即强大的核威慑力取决于在经历首次核打击后是否拥有核报复能力。

据这些人士称,中国也相信有限的核报复能力虽然易受攻击,但足以维持某种有效的核威慑力,因而中国不会通过扩充核武库来对美国的核优势作出反应。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中国在整个冷战期间都保持小规模的核武库,即便当时超级大国竞相推出新的核打击武器系统。

最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资料

最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资料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

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

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

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

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

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

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

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

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

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

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3 0 万 亩 ,“ 52 生态 赤 字”开始 减小 。19 在 从高 增长 、高库 存 、低 效率 的计 划 经 46% , 果扣 除 中 国的 数据 , 一 95 . 如 这 地 年 ,中央十 四 届五 中全会 提 出 “ 极推 济 转 向高增 长 、低库 存 、高效 率的 市场 经济增 长率 为 23% , 积 . 即下 降 r 一 。 半 在 进经济 增 长方式 转变 , 把提 高 经济效 益 经 济 。 作为经 济 工作 的中心 , 从粗 放 型 向集约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国 际 竞 争 中 , “ 进 则 不
“ 五 ”期 间 比 “ 五 ”期 间 GD 九 八 P 从 历史发展 的 角度和 国际比较 的视 年 平均 增长率 下 降 了 37个 百分 点 ,但 . 角来认 识 当前我 国的 经济 形势 , 以得 经济 增长 质量 和 经济效 益 明显好 于 “ 可 八 出这样 的评 价:我 国经济 形势 正处在 建 五 ”期 间 。突 出表现 为:经 济波 动系数
。 按 加入 WTO之后 ,我 国经 济增 长率 退 ” 根 据世 界银 行提 供 的数据 , 实际
型转变 。 去 6 ”过 年的 大量 数据 表 明 ,中 不 会有 明显提 高 , 可能 在 7—8 %之 间 。 购 买 力 ( P P P)计 算 ,1 9 年 中国 GNP 95 国经 济增长 模式 正在 发生 明显 转变 , 正 德意 志银行 集 团的经济 学家 马骏博士 预 超过 了 日本 ,1 9 中 国 GNP比 日本 9 9年 在从数 量扩 张 型向 质量改 善 型转变 , 不 测 2 0 年 中国经 济增 长率 为 75% , 02 . 中 高 出4 % 。 如摩 根士 丹利 公 司首 席经 0 正 仅经济 效益 改善 , 而且 环境 生态 效益 开 国加入 世 贸组织后 每年 经济增 长率仅 提 济学 家史 蒂芬 ‘ 罗奇所 说 , 四年来 , “ 中 始 改善 ,功 在 当代 ,利 在 未来 。 高01 , . % 而不是普偏认为的 0 % 一0 % 。 国两次 成功 克 服 全球 经 济衰 退 的 冲击 , . 4 . 5 近年 来 , 国经 济增长 率 呈减缓 趋 亚 洲 开 发 银 行 和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逆 流而上 ,无论在 亚洲 还是 全球 都 是一 我 I 预测 值均 为 7 % 。中 国社会 科 枝独 秀 ” .0 势 的重要 原 因是过 去 6年我 国 各类库 存 (MF) 。 明 显下 降 , 实际 GD 使 P增长 率减 少 了一 学院和 国家 信息 中心预 测值均 为74%。 . 过去 几年 实践 证 明 , 9 8 中央 和 19 年 个 百分 点 。 中在 GD 其 P支 出法 中的资 本 尽管 我 国实 际经济 增长 率 为7—8 , % 低 国务 院提 出积 极 实行扩 大 国 内需 求 , 采 存 货 占 GD P比重 由 1 9 9 6年的 51 .7%下 于长 期增长 潜 力 , 这还 是一 个 比较 适 取积 极的 财政 政 策是 及 时的 、也是正 确 但 降 为 2 0 年 的 一 03 01 .5% ,资本 存货减 度的 经济 增长 率 。 们 不能盲 目追求 高 的 。 国际比较 角度客观 公正地 打分 的 我 从 少 了 3 4 . 乙 。 反映 了国内 各类投 经济增 长率 , 国的 经济 增长 率应 该是 话 ,中国是 世界 上 经济成 绩 最好 的 国家 8 71f 元 这 我 资者 ( 包括政 府 、企 业 、外 资和私 人投 没有水 分的 、实实在 在 的 、有 经济 效 益 之 一 , 世界 所瞩 目, 国际所 公 认 , 为 为 不 资者 )更注 意调 整投 资 结构 ,更注 重提 的 、低库存 比率的 经济增 长 率 。 高投 资效 率 , 国固定 资产投 资 的投 资 全 仅造 福于 中国 人 民 , 贡献 于世 界 发展 也 从 国际横 向比较 看 , 尽管 近年 来 我 和东 亚经 济发 展 。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当前形势的评估,可以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受政府政策、内需、投资和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政策当前,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减税降费、稳定货币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内需和消费国内消费市场的总体增势较好,消费者信心指数稳定上升,拉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国内投资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一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在过去几年,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和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政府鼓励的重点领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对于投资的回暖提供了动力。

就业就业是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要实现就业的稳定和增长,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调控。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制造业转移、优化产业链布局等策略对我国贸易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为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全球市场波动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持续加强,金融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

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近几年,我国投资与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消费市场也呈现出明显回升。

这种趋势说明,虽然消费需求不如投资和出口那样活跃、能够立即见效,但它的增长却会对经济产生惯性,并成为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动力。

我国经济虽然经过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对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根据我国消费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以及须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一、2006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情况主要特点1、消费需求实现了较快增长2006年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对2007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效应比较明显。

近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加促进了消费增长。

目前股票市场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促进了消费增长。

随着扩大国内消费政策的落实,公共财政制度、收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向社会各公众阶层倾斜。

综合这些因素,2007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幅,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6万亿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9.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3.6%。

主要特点:(1)销售增幅呈不断加快趋势。

2006年1—12月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641.6亿元、6001.9亿元、5796.7亿元、5774.6亿元、6175.6亿元、6057.8亿元、6012.2亿元、6077.4亿元、6554亿元和6997.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分别为15.5%、9.4%、13.5%、13.6%、14.2%、13.9%、13.7%、13.8%、13.9%和14.3%,各月累计增幅分别为:15.5%、12.5%、12.8%、13%、13.2%、13.3%、13.4%、13.5%、13.5%和13.6%。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11%,产出只占世界的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以石油为例, 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7大水系412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58%;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16个;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有资料表明,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国内形势分析

国内形势分析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

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党中央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

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当代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代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国内外形势分析高三(9)班王飞中国是世界上的古老国家,近代的屈辱历史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兴衰,从新中国的诞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内外的各种形势也日益变化,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现阶段,中国的当前形势可谓令人堪忧,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的中国更引世界注目,一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近年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持续升温,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动作频频,一直挑衅中国。

威胁和制约着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对于这些领土争端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利益的对策,积极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对此将绝不动摇我们的立场。

作为公民的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虽起不了大作用,但我们应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对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制造舆论压力,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的尊严。

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人侵害祖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当前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

叙利亚局势,伊朗核问题等动荡的局势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积极主动的发挥其在联合国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推动国际新秩序朝着稳定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在联合国表决大会上,勇于投出自己的反对票,维护各国人民的选择和我国人民的利益。

同时,中国还加强与亚非拉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胸怀。

国际经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消退,又爆发了新一轮的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但在我国中西部的省份,却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得益于中央的决策部署。

各级政府积极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扩内需,保增长,加强宏观调控,自2011年,连续几年保八增长。

国内行业形势分析报告

国内行业形势分析报告

国内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近年来,国内行业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主要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态势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制造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内制造业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产线移到海外,以寻求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加速进程也在改变制造业的格局,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加大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我们关注一下互联网行业。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电商、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兴起。

然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增加。

例如,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监管政策的加强可能给互联网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同时,用户付费意愿的不断下降也给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

再来看看金融行业。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兴科技公司通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方式,从而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了压力。

此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行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我们关注一下能源行业。

国内能源行业正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更多国家对碳排放的限制和减排目标的提出,传统能源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因此,国内能源企业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资源也是迫切的需求。

综上所述,国内各行各业面临的挑战不同,但都需要加大创新和转型力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只有不断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2023年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2023年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2023年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2023年的市场经济形势将发生显著变化。

此次形势分析将分析2023年市场经济的主要趋势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202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出现新的增长点。

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大幅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中有较大的增量。

此外,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全球价格趋稳,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另外,2023年的创新技术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现在,新一代技术正在不断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横空出世,各种新的服务和产品也正在快速发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促进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

此外,2023年全球政治局势仍将是复杂多变的。

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升,各国政治体系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地缘政治敏感性仍然很高,产生的政治压力会直接影响经济稳定。

最后,2023年环境状况将发生明显变化。

由于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灾害将给市场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是2023年市场经济形势分析的基本情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23年市场经济将受到政治、经济、技术和环境发展的正面
推动,但也将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在决策上需要更加谨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二建国5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商品市场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

一、新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沿革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对资本主义旧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贸易极不发达,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

当时的市场完全无法承担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的强大需求。

对旧市场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新市场,是摆在新中国建设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含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按照当时的提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要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剥削。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我党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较好地利用了在革命胜利后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了其消极作用,并通过改造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

这一政策获得了成功。

到1957年底,全国接受改造的商业达到188.9万户,占当时私营商业户数的比重达到82%,个体商贩也被组织起来了,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新中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2、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和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总起来说,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快速的和稳步的。

据统计,由1957年到1978年底,在全国商业机构(网点)和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商业销售的商品总量却大幅度增加,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有474.2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1558.6亿元。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公有制经济占居绝对的主导地位。

资料显示:在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通过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销售的零售额占到了98%,真正形成了公有商业的“一统天下”。

在这一历史时期,生产资料被认为是“非商品”,只能通过计划来调拨,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生产资料市场处于“空白”状态。

3、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快速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给我国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国内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

在市场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格局在不断建设之中,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填补了生产资料市场的“空白”。

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公有商业的“一统天下”。

这一历史时期市场发展的特点是:⑴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重点是转机建制,搞活经营,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⑵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95%左右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到5%。

⑶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到目前为止,非国有经济在市场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左右。

二、新中国市场发展的巨大成就建国5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的建设更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放初期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不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也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繁荣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崭新的市场。

1、多层次、全方位、多种经济成份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建国初期,我国商品市场网点稀少,行业不全,私营企业和小商小贩占居主导地位,其店铺门面狭窄,设备简陋,规模极小。

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全国。

据统计,到1996年末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机构(网点)已达到1599万个,从业人员达到4499万人。

近几年来又有较大发展,据预测,到1999年末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机构(网点)将达到2000万个,从业人员将达到5800万人。

现在,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都能够为顾客提供方便的服务。

在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商业服务设施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服务效能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在城市,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精美的装潢,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使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时尚。

各类商品市场的空前发展是建国以来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1998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5379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51660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6236个,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9335个,生产资料交易市场6202个。

1998年全国城乡集贸市场交易额达19836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数百倍之多。

随着商品流通网络的建设,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获得快速发展,如连锁经营、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电视商场等,使商业网点的服务能力进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总量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1998年的5425元,增长14.8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0元,增长15.1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是建国以来最快的时期。

由于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2)市场供给稳定增加。

建国以来市场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运行态势,1978年以后市场总体逐步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各类商品品种丰富,质量、档次大大提高。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工业生产势头良好,农业保持了连年丰收,国家通过调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菜篮子”工程取得实效,农副产品供应状况进一步好转,上市农副产品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档次上都有所提高,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

90年代轻工业生产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随着主要轻工产品产量增长、结构改善和消费品进口增加,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更加琳琅满目。

随着市场的发展,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品种、档次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市场发展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运行也曾出现过一定波动。

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优质名牌商品上。

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糖等商品曾一度出现过结构性和地区性短缺,但市场供求格局总体呈现稳定状态。

(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以来,市场多数时间里呈现出的都是稳定和均衡运行态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淡旺季节逐渐不甚分明,月度之间、年度之间没有大的波动。

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消费品市场已初步进入成熟状态。

分城乡市场看,建国以来,不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多数时间里都表现出均衡运行态势。

在规模上,农村市场多数时间里大于城市市场,特别是8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市场快速发展起来,到198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0亿元,比1952年的137亿元,增长24.8倍。

1990年以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市场增速开始加快,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并超过农村市场。

1998年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8亿元,比1952年增长81.6倍;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25亿元,比1952年增长140.9倍。

从各地区市场发展看,市场规模也呈不断扩大之势。

与1952年相比,各地市场均有较大增幅。

3、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最快的50年。

经过50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连续丰收,商品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⑴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

长期以来和改革开放初期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据测算目前市场上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 100%,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难找到。

⑵物价涨幅由升转降。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多数商品实行国家定价,价格波动幅度不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供应紧张,价格又不断放开,致使物价指数节节攀升。

近二年由于商品供求状况发生变化,物价涨幅也出现了回落走势。

⑶消费者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短缺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主要商品不是凭票就是凭证供应,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供应日益丰富,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商品,并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⑷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增强。

过去生产者按照计划进行生产,生产与市场脱节较多。

现在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市场对生产者起导向作用。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逐渐占居主导地位,高质量、高档次、高营养、新口味的商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性吃、穿、用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上升。

消费需求在相对向名优商品集中的同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生产资料进入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照搬原苏联经济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全面实行计划管理,建立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体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均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分配调拨,并由国家统一定价。

到1979年,国家统一分配物资的品种达到791种。

这种体制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其特点是重要生产资料都通过集中的计划管理,不进入市场流通。

这种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我国的经济阶段,保证了国家的重点建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所固有的缺乏活力的种种弊端就显露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等理论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