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资料

合集下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张岱②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译文: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载)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附原文及注释】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西湖七月半》原文: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翻译: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跻入人丛通“挤”C.茶铛旋煮随时D.轿夫擎燎火炬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焉用亡郑以陪邻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秦王恐其破璧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则噪而相逐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张岱:西湖七月半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人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杭州西湖之美,古来共谈。

然而真得西湖之性情风味者,却寥寥无几。

若不信,请试读张岱《西湖七月半》。

中元夜(农历七月十五日),杭州人习俗西湖看月。

此时西湖,秋风清爽,波光千里,确有赏心悦目之处。

张岱却劈头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乍读觉得突兀,细观下文,方知这话入情入理。

湖月之景,妙在其幽、其静、其色。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月亮就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就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她的《西湖七月半》吧!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就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她们就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就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就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就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就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就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就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她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就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就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就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瞧,只可瞧瞧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瞧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与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就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瞧人之乐。

正就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瞧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瞧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就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就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就是张岱的一份平与,但平与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退去了喧闹,“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这时的美更因之前的等待而愈加醇厚。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西湖七月半》赏析:篇一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

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

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

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

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

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

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

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

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

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

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

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

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

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西湖七月半简介本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亡后隐居。

有《石匮书》、《嫏嬛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其中《陶庵梦忆》是张岱的忆旧笔记,凡八卷,寄托作者追怀前朝,眷恋乡土的心情。

本篇是一篇回忆过去繁华生活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了杭州中元节的节日景象,反映承平时代名都胜地的风俗人情,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②,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④,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⑤,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⑥,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⑦,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⑧。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⑨。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品原文西湖1七月半2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3。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4。

其一,楼船5箫鼓6,峨冠7盛筵8,灯火优傒9,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10。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11闺秀12,携及童娈13,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4,左右盼望15,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16低唱17,弱管轻丝18,竹肉19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20,酒醉饭饱,呼群三五21,跻22入人丛,昭庆23、断桥24,嚣25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26,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27,净几暖炉,茶铛28旋29煮,素瓷静递30,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31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32看月者,看之。

杭人33游湖,巳34出酉35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36,逐队争出,多犒37门军38酒钱。

轿夫擎39燎40,列俟41岸上。

一入舟,速42舟子43急放44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45以前,人声鼓吹46,如沸如撼47,如魇48如呓49,如聋如哑50。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51击篙,舟触舟,肩摩52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53喝道54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55,灯笼火把如列星56,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57舟近岸,断桥石磴58始凉,席其上59,呼客纵饮60。

此时月如镜新磨61,山复整妆,湖复靧62面,向63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西湖七月半[明]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1/ 4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C.簇拥而去鲤趋而过庭D.笑啼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4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无赖子弟。 亦不作意看月者----风雅文士。

5、好友佳人,邀月同坐——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雅与俗(王蒙)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 来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 爱听。不是因为它们雅或是还不够雅。 据说,素食是雅的,而“肉食者鄙”,但是我还是鄙鄙地常常 吃肉,除了吃肉要票的那些年。所以,我深为吃肉不要票而欢欣鼓 舞歌功颂德,不论这有多么鄙。 我爱听梆子戏、相声、芭芭拉· 斯特拉桑德与凤飞飞的流行歌曲, 不害怕也不避讳它们的俗,因为我爱听,从中能够得到某种愉悦。 写文章,我要稿费,因为我有这个俗俗的需要,也就不怕其俗。 我又不会专门盯在稿费上,不是为了雅,而是为了文章的最佳效果 和我与编辑出版部门的友谊,还有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尊自信。 只有最俗的人才没有自信。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说自己 俗。只有自恋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从众心理

吾辈始舣yǐ(通假 “移 ”移动船使船停船靠 岸。 浙江沿海一带船上用语颇为讲究,凡事以吉 利为上,移(有迁移之嫌,船上以船为家)舟近 岸,断桥石磴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 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ì (洗)面, 向(先前)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拉与同坐。韵友 来,名妓至,杯箸zhù安,竹肉发。月色苍凉, 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 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夕阳方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杭人游湖,巳(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出酉(约为 下午五时至七时)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 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liào(火把),列俟岸 上。一入舟,速舟子(船夫)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左右)以前,人声 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 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 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族拥 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月亮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西湖七月半》吧!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他们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他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和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看人之乐。

正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看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是张岱的一份平和,但平和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晚明小品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明代正统诗文在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充斥着字摹句比的拟古之作,蹈袭前人,毫无生气。

公安、竟陵派的袁宏道等人相率起来反对,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袁宏道《叙小修诗》)。

晚明小品就是这种文学主张在散文创作中的实践。

这些小品文,大都直抒胸臆,信笔写出,叙事、写景、抒情,短小精悍,流丽清新。

作家执笔时,不是代圣人立言,也不墨守某种写作程式,不造作,不虚饰,而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极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中佳作,不乏浓郁的诗情,优美的意境。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西湖七月半》是他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小品集《陶庵梦忆》卷七。

陶庵是张岱的号。

这本集子创作于他入清以后,在奇情壮采中寄寓着身世之感。

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陶庵梦忆自序》)。

五十年“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如梦境似的朦胧而又清晰,他追忆、怀想,发而为文,既表现了对往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时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隐悲。

《西湖七月半》是对昔日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习和情景的追忆,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

文章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是记叙文,也是抒情文。

文笔简洁优美,活泼清新,颇富情趣,表现了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构想新奇,不落俗套。

“西湖七月半”,概括了文章要写的地点、时间。

西湖为风景秀美的胜地,七月半是素月生辉的良夕,这该是一个写月景的好题目。

但作者偏能别出奇想,全文力避正面写看月而重点去写看人,却又妙在写看人并未离开写看月:是在看月之夜看各色各样的看月或不看月之人;又是从写看人出发,最后还归结到写看月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首句即干净利落地落到题目上,然而出人意表,起笔就撇开写看月而引入写看人。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首先描述了七月半时西湖的景象,“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接着,作者将这五类人分别进行了描写。

第一类人是“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的达官贵人,他们名为看月,实则炫耀财富和身份;第二类人是“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的名娃闺秀,她们身在月下而不看月,只是为了玩乐;第三类人是“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的名妓闲僧,他们在月下浅斟低唱,欲人看其看月;第四类人是“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的市井之徒,他们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酒醉饭饱后呼朋唤友,跻入人丛,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第五类人是“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的文人雅士,他们乘坐小船,在月下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

作者在描写这五类人时,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他们的行为、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自行体会。

作者对前四类人的描写较为简略,而对第五类人的描写则较为详细,通过对他们的环境、举止、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的高雅和不俗。

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在月下饮酒畅谈、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西湖七月半》是一篇描写细腻、富有情趣的散文,通过对西湖七月半时五类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雅俗之分的认识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西湖七月半赏析

西湖七月半赏析

西湖七月半赏析翻译: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上衣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西湖七月半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湖七月半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湖七月半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湖七月半》对昔日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习和情景的追忆,通过具体生动地描绘,表现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

既表现了对往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时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隐悲。

《西湖七月半》简介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精小品文,工诗词。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
月亮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西湖七月半》吧!
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他们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他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和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看人之乐。

正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看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是张岱的一份平和,但平和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退去了喧闹,“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这时的美更因之前的等待而愈加醇厚。

前四类人早已离去,这时第五类人渐渐走出和张岱一起唱歌喝酒,欣赏宁静下来的月色湖景。

如果仅仅到此,那么我也不会佩服张岱。

最绝的是“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这时候当最后的第五类人也已离去,偌大的西湖,只剩下作者自己,你也许会觉得多少有些孤独。

可是张岱紧接着“吾辈纵舟”一个“纵”字,将那份洒脱释然,随性而至表现的透彻入骨。

这是身为文人的张岱骨子里的那份大气,使第五类人远远不如。

因为没有了一丝丝的俗世的羁绊,张岱方能“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尽情的体味此时此刻的清香惬意。

读着文章,我们眼前尽可以看到,西湖的热闹景象,想象西湖之上的美景,还有在人群中内观七月半之人的张岱的身影,更有当人群退去,直至自己一人时那股超脱物外酣然而睡的张岱。

耳际聆听到了西湖上人们的叫喊声,舟船的碰撞声,在到浅斟低唱之声,三两好友零星之声,风浮荷花之音和舟中深沉均匀的鼾声。

脸颊被夏夜的凉风抚摸,鼻侧围绕着美妇的香气、美酒的香气,更有十里荷花的甜香,不能不说这是感官和想象的饕餮盛宴。

细细品味读《西湖七月半》,从中体味作者那份穿梭自如,俗与雅的交际。

当行走在时下街头,心情浮躁之时,试想吾辈能否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附:《西湖七月半》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

清兵南下,入山隐居著书。

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

所著有《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变,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其实我们做人也应该要想作家张岱学习,不要要求量的多少,要保证好质量,他的这篇《西湖七月半》足以让他留名青史,更是让无学子陶醉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