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的思想研究
周有光的语文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周有光的语文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汉语言文学周有光的语文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赵贤德摘要:周有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文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索: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利于汉语、汉文化走向世界;汉字改革的理论与探索,首创了现代汉字学学科;中文信息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利于中文信息化和语文现代化。
周有光为中国语文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周有光语文现代化周有光先生现已109岁高龄。
他本是经济学教授,1955年被派往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因为要服从分配,就此改行。
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有光先生业余写过几篇有关语文的文章,提出一些新观点;30年代,周有光业余参加拉丁化运动,写过一些有关改进拉丁化的文章:这就是周有光被派往文改会工作的原因。
周有光认为,二次大战后,新独立的一百多个国家,都有语文建设问题,有的需要规定国家共同语,有的需要设计国家通用文字;文明古国也要更新语文。
例如日本战后实行语文平民化,印度制定国家共同语和邦用共同语。
国外兴起一门新的学问,叫作“语言计划”,这跟中国的“文字改革”名异而实同。
“文字改革”包括语言问题,“语言计划”包括文字问题。
文字改革或语言计划,又称“语文现代化”。
周有光先生对语文现代化作了精确的概述,语文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具体包括:1.语言的共同化;2.文体的口语化;3.文字的简便化;4.注音的字母化;5.中文的电脑化;6.术语的国际化。
几十年来,周有光先生一直在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征途中苦苦探索和追求,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呕心沥血,主要领导或参与领导了几项重大的语文现代化工作。
我们认为,周有光对语文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解放初期,中国政府以扫除文盲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实现文化普及,必须进行文字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三项文字改革的任务:1.简化汉字;2.推广普通话;3.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作文素材之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1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长命百岁。
100岁是人的生命极限,超过极限是有的,但那是例外,我自己一不小心已身处例外了。
上帝糊涂,把我给忘了……叩响国家语委宿舍楼的一户普通单元门的门铃后,笔者很快在家政服务员的引导下见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正从书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迎候,他就是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面对面坐在略显斑驳的小书桌前开始交流。
尽管老人有些耳背,采访中偶尔还得借助纸笔,但记者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维的敏锐和精神的豁达。
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并从全国范围内网罗了许多专家学者来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
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
”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
”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
从此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一位语言学家。
1906年1月,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早年读大学时,周有光主修经济学,但因对语言学的爱好他还选修了语言学,并在1952年出版过一本《中国拼音文字研究》。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如今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也藏有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著作。
从金融经济到语言文字,周有光改行可算是“完全彻底”。
他的孙女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严肃地与爷爷讨论这个问题。
她说:爷爷,你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0”!周有光笑道:“我这是在‘劫’不在‘数’。
周有光106岁再谈“改”文字:要让全世界华人懂得汉语
的老礼和堂。而另外两位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锋——瞿秋 白与赵元任,也都与周家在青果巷比邻而居。与两位邻 居不同,周有光的名字与语文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却是“偶然”。1955年,新中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 周有光从上海赶到北京赴会。没想到,会开完了,人却 被留在了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3年
语有5个有利条件:人口众、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 使用便。改革开放以后,我到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 演讲。我问学会负责人: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
,哪一种用得多,哪一种用得少?她告诉我,英语占到 了80%,法语15%,西班牙语4%,俄语、阿拉伯语、汉语 加起来占1%。你看,我们的国际性并不
高。我提倡的是,第一步要把我们的语言文字推广到全 世界的华人,21世纪要使全世界的华人都会讲汉语,都 会写汉字。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处于
时人民群众文化低,所以一定要搞语文现代化运动,并 把它视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情。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符 合历史的。记者:语文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汉
语拼音方案》已历经55年的实践检验。如今回顾《方案》 的制订过程,有无遗憾?周有光:那时我们花了6年工夫, 非常认真,一丁点的问题都仔细研究。假
如那个时候马马虎虎,今天就要后悔了。汉字有6万个, 可一直到1918年才制订了注音字母,后来语言学家赵元 任也设计过国语罗马字的方案,都很好,但
年从经济学研究转向语言学研究,虽然是意外改行,但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语文现代化。站在历史的角度,您 如何看中国的语文现代化?周有光:我觉得语文现
代化发展得非常好。语文现代化主要是4种要求:语言要 共同化,文体要用白话文,文字要用简化字,注音要用 字母。中国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了语文现代化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成功举办2016年11月12日上午8点30分,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 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拉 开帷幕。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 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协办。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1.周有光语言文字相关成果及贡献研究;2.周有光语言学思想 研究;3.《汉语拼音方案》研究;4.“一带一路”与汉语国际 化;5“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文现代化;6.“一带一路”给 语言本体研究带来的新课题与新契机。
出席会议的有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台湾 东海大学朱岐祥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 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中国传媒大 学邢欣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浙江大学王云路 教授、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 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越教授、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 葛金华、常州市图书馆馆长侯涤女士、浙大常州工研院院长助 理陈瑞女士等多位来自高校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
此 外,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来自浙 江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位师生代表 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王云路教授首先致辞,回顾了中心自 2015年5月成立至今的各项活动,高度评价了周有光先生的学 术成就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接着,李宇明教授讲述 和回忆了与周有光先生相交多年的种种往事,包括周先生对信 息化时代的关注,对世界局势的分析,认为周先生是一个对儒 家文化十分自信的人,坚信正确利用儒家文化可使国家强大。
赵蓉晖教授在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和周有光先生,并对 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承办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希望以此为契机 带动自身发展。
语言高峰论坛阶段,李宇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带 一路”是开放的体系,“五通”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学界 任务重大,但可惜近年来“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缺乏对于语 言的关注。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吃茶寻常事,门道却很深。
茶分多种,各有各的吃法,茶具、用水、品茶程序,都颇为讲究。
什么烫壶、温杯,高冲、低泡,观色、闻香,一整套下来,不啻一个艺术化的仪式。
性急之人吃不得茶,他会在沏茶的过程中急死,能这样子一整套做下来,最后却只啜一两口的,都是些雅致而有闲的人。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夜雨过后,杏花飘落,展纸研墨,当窗品茗,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境界。
茶,与诗、酒、琴、棋一样,变成了一个摆渡的舟子,把人的精神渡往一个高出俗世、不染风尘的地方,使人的情感获得慰藉。
所以,茶是中国文人的心头好,他们不仅品茶,也爱写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茶诗茶论。
最典型的是《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有人统计,《红楼梦》中写茶的有270多处。
妙玉是大观园中的品茶高手,她自有一套品茶理论:“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妙玉沏茶就更见境界了,她用的玄墓蟠香寺里梅花瓣上的雪,收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整五年,才拿出来沏茶用——所以,吃妙玉一杯茶,端的是不容易。
在中国古代,像妙玉这般品茶的着实大有人在,他们多集中在士大夫阶层。
这些人衣食无忧,志趣高雅,轻视声色犬马,偏爱松竹兰菊,且喜欢“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这大概是一群不怎么求仕进的人,但他们又确实具有高出一般人的文化素养,不仅于茶艺很是讲究,在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方面往往颇有心得。
这些人声所相通,礼尚往来,逐渐涵养起了一种以恬淡情调与精致品位为标志的茶寮文化。
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语文小报 之 名人故事(二)
人物新知·名士“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余岳转入文字改革工作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全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
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
”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
”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
事实上,拼音方案在重新设计之前已经有过两代人的努力。
黎锦熙先生是第一代。
而以赵元任为领军的第二代,不再使用中国汉字方式的符号,而用国际通用的字母。
赵元任的思想对周有光影响很大,他们设计的拼音方案就参考了国语罗马字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罗马字母成为汉语拼音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到苏联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集。
此后,研制了多个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但意见不能达成一致。
当时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汇报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难以研究后,毛洚东同意研究罗马字母,再提到党中央,得到批准,这才把精力放在罗马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研究上来。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汉语拼音方案通过以后,还是有争议,包括他的“担挑”沈从文。
沈从文和周有光是一家人,周有光娶了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沈从文娶了三妹张兆和。
沈从文开始非常反对拼音,不赞成周有光搞拼音,说中文怎么能用拼音来写呢,中文应该一个个字写出来的。
不过很快周有光用具体事例说服了他,让他知道我们要搞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
在打字机上打拼音,中文字一下子就出来了。
沈从文看了以后,觉得拼音可以用了,也就不反对了。
论周有光的语言教育观
第39卷第1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2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No.1Feb.2021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1.01.004论周有光的语言教育观魏际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摘要: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重视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文字教育,能从文化视角动态地看待语言文字,揭示语言的文化价值和交际价值。
他的语言教育观有三大基本内容、三个核心理念和三条指导原则。
剖析他的语言教育观有利于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语言学习策略、构建科学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周有光;语言观;语言教育观中图分类号:G127;H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1)01-0022-04语言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成败与人民的福祉①。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明确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举措。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人生阅历丰富,学术功底深厚。
他密切关注国家语言教育动态,十分重视群众语言生活,对语文的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有着独特的见解。
分析他的语言观和语言教育观,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解决新时期中国语言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探索科学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一、周有光的语言观周有光能用世界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问题。
他重视语言的文化价值和交际价值,能从多元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2005年,周有光写下了百岁寄语一“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国民教育的必要性:语言能凸显人类的社会属性,增强人类的适应能力;文字能促进语言的传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能开启人类的智慧,发展人类的思维。
周有光普通文字学思想述要
第37卷第5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V()1.37N〇.5 2021 年 5 月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M ay2021周有光普通文字学思想述要谢书民(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周有光对文字现象、规律的探讨涉及普通文字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对于文字与文字学,他认为文字一定与语言相关,文字学的正规含义应当是人类文字学。
对于文字的构形原理与类型 分类,他认为汉字的“六书”对各种原始、古典文字来讲具有普遍适用性;自己的“三相”文字分类法 是一种全面、立体的文字类型分类法,文字类型的选择并不决定于语言类型,而取决于文化传播。
对于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他认为文字应该起源于图画,从形意文字到意音文字到表音文字是文字发 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对于文字改革,他认为文字改革不仅要顺应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还要处理好 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周有光;普通文字学;思想;述要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672 -3600(2021)05 -0055 -05对文字与文字学的认识,对文字构形与类型理 论、文字起源与发展理论、文字改革理论的探讨是普 通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 概述周有光丰富的普通文字学思想。
一、关于文字与文字学何为文字与文字学是普通文字学首先要回答的 问题。
对于文字,周有光在其撰写的“文字”条目中这 样解释:“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 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
这些符号要能灵活地书 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使信息送到远方,传到后 代。
”m4〇°显然,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字三个方面的性 质特点:文字是人书写出来的视觉符号,文字是表达 语言的符号,它是一种符号系统。
“在文字定义问 题上,语言文字学者分狭义与广义两派。
狭义派认 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广义派大致认为,人们 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 以称为文字。
读周有光著《汉字改革概论》
读周有光著《汉字改革概论》—谈历史上的汉字注音方式对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启示刘丽琨(09汉语言文字学,学号0898397)摘要:在《汉语拼音方案》确立之前,我国的汉字改革运动经历了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汉字注音方式利弊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期望对《汉语拼音方案》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切音字注音字母国罗北拉汉语拼音方案一周有光先生的《汉字改革概论》于1961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根据他1958年秋到1959年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汉字改革问题”这门课程的讲稿修订而成的。
全书分为六章,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汉字改革问题。
他首先论述了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汉字改革运动的历史发展;接着论述了汉语拼音方案、正字法以及汉字简化问题;最后论述了新阶段汉语拼音教育的新发展。
本文重点谈谈从汉字注音方式的历史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和发展中获得的启示。
二(一)西洋人的罗马字拼音书中(第二章)作者首先对历史上的汉字改革运动做了分期。
关于历史分期方法,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将早期西洋人的教会罗马字看作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周有光先生认为西洋教会罗马字是汉字改革发展的一个历史前奏。
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西洋人的罗马字拼音是外国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把它们作为便于传教的一种工具。
因此,他们没能注意到汉语自身的特点。
而后来其他的注音方式都是由中国人根据本国文字或其他字母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缩短本国人民的汉语学习时间,提高效率。
因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后面的汉语拼音运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即:汉语是可以用拼音文字的方式来认识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文字,给汉字注音时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识大量基础汉字的基础上的,同时受生僻字的影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有了字母,就可以使识字能力较弱的人也能在短期内就学会汉字。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职业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职业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①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
②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
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
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③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
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
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
“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
“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⑤“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
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
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
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⑥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
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
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
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
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
周有光和林才松
周有光和林才松周有光生前出版了三种传记,两种口述自传,都没有重视他参与计算机汉字拼音输入方法的发明。
我知道周老是最早用电脑写作的人文知识分子,日本公司研制的一台汉语电脑打字机赠送给他,他晚年一直在使用。
但我不知道日本公司为何要送给他。
周有光对赵诚说过,“汉字文件很难进入电脑,拼音要把汉字和电脑接轨。
拼音是一个桥梁,同时,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要沟通往来交流,要有一个桥梁,这桥梁主要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我做的这点工作小得不能再小,小儿科。
但你不能没有它。
文盲进入文化需要汉语拼音,外国人学习汉语,需要汉语拼音。
没有多大价值。
但你不能没有它。
文盲进入汉语文化需要汉语拼音,外国人学习汉语文化,需要汉语拼音,你给人家一张名片,方块字人家看不懂,要有汉语拼音。
这是一个桥梁,也可以说是润滑油,如此而已啊。
”其实,周有光1950年代就重视国际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他到北京从事文字改革工作后,即开始研究汉字的机器处理,搞出了一套汉字编码方案。
1961年,他提出:“机器翻译是一门新的学问,它是语言学和电子学的奇妙结合,这里,汉语拼音占着重要的地位。
利用机器翻译把外国拼音文字译成非拼音的文字,最好首先译成按词连写的汉语拼音。
汉字和汉语拼音相互转写的机器翻译,是全部研究的一个环节。
”“汉字和汉语拼音不可避免地将在一个长时期中分工并用,为了沟通二者,我们需要设计制造一种以词为单位的汉字和汉语拼音相互翻译的机器。
”这里已经浓缩着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人和计算机对话的媒介应是汉语拼音而不是汉字,这样,二十几个拉丁字母将取代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编码;二是输入单位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一组组的词,这就可以形成特定的“语言环境”。
制约汉语拼音输入的关键环节是汉语同音字太多,电脑无法识别。
突破这个瓶颈,林才松是一个关键人物。
他当时在华南工学院读书,无意中读到周有光的一本关于拼音的著作,就写了一封信向周有光讨教,表示很想发明拼音输入法。
周有光见信大为高兴,立刻邀请林才松到北京来,在语委给他腾出一间房子,提供一台电脑供他编程。
关于周有光的调研报告
关于周有光的调研报告
周有光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周有光的个人背景、职业经历和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和影响。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资料和网络搜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和网站来获取周有光的相关信息。
三、个人背景
1. 周有光简介
周有光,生于19XX年,在中国某地出生。
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领导者。
2. 教育背景
周有光本科毕业于某大学,后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某著名学府获得博士学位。
3. 职业经历
周有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某著名大学任教并担任重要职务。
他还曾担任过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和机构的顾问,并参与了多个重大研究项目。
四、学术成就
1. 研究领域
周有光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他在这些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2. 重要著作
周有光多次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若干学术专著和研究报告。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评价和影响
1. 学术界评价
周有光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和见解被广大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2. 社会影响
周有光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力,在社会中也广泛传播和应用。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周有光的个人背景、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有了初步了解。
他的学术研究和贡献使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他的影响力将持续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
书里书外的周有光
82品质生活·风云书签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先生刚过完112岁生日,次日便驾鹤西去。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被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作为当代最高寿的学者,他也是唯一在经济学、语言文字学、文化学领域历经三次转向的学者。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传》这本书,是以他者的角度,重点围绕“汉语拼音之父”中心议题展开叙述。
而《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周有光 口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则不同,主要是周有光的“口述历史”。
此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周有光1996-1997年间的口述录音整理,在2014年补充了一段“尾声”。
他当时口述时已91岁,但他所口述的内容,并不止这91年,也追溯他的家世和见闻。
而在补充“尾声”时,他已是109岁,称之为“百年口述”名副其实。
在这本口述史中,周有光从家庭渊源谈起,细数清末至今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各个历史节点给人带来的影响。
全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个,如:吕凤子、刘半农、胡适、沈从文、陶行知、梁漱溟、聂绀弩、邹韬奋、卢作孚、梅兰芳、常书鸿、赵元任、老舍、马寅初、叶圣陶、胡愈之、爱因斯坦等。
周有光口述往事时,不仅善于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的命运,还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
由于是口述,书中文字的语言风格随意、自然、活泼,充满智慧、乐观、幽默的基调。
本书出版之前,有人就知道周有光和爱因斯坦的交往,但是交往到何种程度,各种传言不绝于耳。
书中,周有光回忆,20世纪40年代时,自己在美国工作,通过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何廉牵线,和爱因斯坦有过交往。
由于两人领域不同,因此仅仅聊些生活琐事。
印象中的爱因斯坦非常友好,穿衣不讲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传》周有光的传记类作品,近些年来并不少见。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师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师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无言电话[日本]古贺准二在一套窄小的公寓的房间里,一个男人正往小饭桌上摆碗筷。
没有灯罩的电灯发出的暗淡灯光照到阳台上,晾衣杆上挂着淡蓝色的鸟笼,笼中偶尔啾瞅地响起一对十姊妹的对鸣声。
电话铃响起,男人停住了手。
“喂——”“……”“喂,这里是城之内——”“……”“您是哪一位?”虽然能听到呼吸声,但对方不说话。
——会不会是无言电话?不过男人想不出被人故意找麻烦或恶作剧的理由。
“——找我妻子京子吗?她到附近的糕饼店买东西去了。
不瞒您说,今天是我60岁的生日。
本来我忘得一干二净,可妻子说:‘今天是你的生日。
你的病也好了,我得豁出点钱来买盒蛋糕。
’她刚出去,一会儿就会回来……’“两年前我得病以后,实在让她辛苦了。
“——想来,我一直让她很辛苦。
“从前,我生存的意义就是工作。
天天追赶时间和钱,又被它们追赶,把妻子和孩子丢在一边不管。
“有一次做股票投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为了还债,房子、土地都到了别人手里,我才突然发现失去了朋友、公司,还有孩子们。
“像坠入绝望的深渊里,我想自杀的时候,妻子这么说:‘孩子他爸,你权当自己回到刚出生时那样一无所有的状况。
咱们两手空空从头开始吧——’“我那时才醒悟过来,同时对我过去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我究竟图个什么来着。
我直到现在还感谢我妻子,我是从她那儿获得了新生。
“两年前我得大病的时候也让我妻子非常担心。
我直到现在还不怎么能工作,所以妻子只能去打零工。
我有时真是觉得奇怪,她那瘦弱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着那么多的精力。
”“……”“——我女儿隆子6年前跟男人一起离家出走了。
想来我应该承认她第一次自己选择的异性。
但我当时觉得更体面一点儿的男人才和我女儿般配。
这应该说是做父亲的一点私心了。
“听说她好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5岁,另一个3岁,他们现在正是最可爱的时候吧……“啊,这个,像是我妻子有时瞒着我去看他们。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对于国人来说,周有光最为人所知的头衔当属“汉语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编制的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
如今,这位108岁的老人还始终关心着时下最热门的事情,说得最多的也是他对这些新鲜事的看法。
汉语拼音让手机更易用周有光说:“在中国,汉语拼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进入文化领域的一把钥匙;在国际上,它又是个文化桥梁,许多外国人都在讲,没有拼音他们到中国来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个新发现:在手机普及的掌上时代,汉语拼音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
“我起初买了一个手机,但我耳朵不灵,用起来不方便,就给了保姆。
”周有光说,他后来发现,保姆天天用这个手机发短信,而且是用拼音输入进去的。
周有光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保姆在小学就学过汉语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无师自通发短信。
今天,汉语拼音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但为了实现这一点,周有光曾经历了不少波折。
他回忆说,早在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197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才使其最终成为国际标准。
周有光说,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有70万种中文书,如果采取拼音更改编目,就要花2000万美元,图书馆方面对此持反对意见。
“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以用得慢一点,有了钱再用汉语拼音编目,他们这才同意。
”三年之后,美国国会图书馆获得了资金支持,中文图书编目改了,拼音方案在国际上也终获通过。
以前,在国际上鲁迅的名字有20多种译法,北京的英文名字最广泛的译法曾是“Peking”。
周有光说,正是因为有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些都成为了过去。
当年最早弃笔用电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
”周有光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
”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
“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2期2014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2 No.2Apr.2014收稿日期:20131118作者简介:赵贤德(1969— ),男,博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KYY12047);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软件工程项目(14)周有光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的思想研究赵贤德(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周有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有前瞻性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主要表现在:提出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思想;利用汉语汉字的规律对中文输入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中文信息处理给人类语言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提出了信息化时代语文技术革新的系列课题;提出了信息化时代语文本体研究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自己身体力行进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实践,动员身边的人学习使用汉语拼音打字。
周有光先生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的思想和提出的系列课题及其实践在当时及今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有光;中文;信息处理中图分类号:H087;G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4)02-0001-05 周有光先生是江苏常州人,是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方面,在比较文字学研究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周有光先生已经108岁了,但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他的文章,他的谈话,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迹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八十多岁时居然开始学习电脑,并且在专业期刊枟计算机世界枠上发表文章。
他不仅自己学习电脑,而且动员八十多岁的老伴张允和女士一起学习。
他老人家不仅在学习,还主动思考很多“信息革命”时代的问题。
他说:“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推进信息化,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追赶工业化和信息化。
”[1]面对信息时代,中国语文现代化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周有光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文信息处理的思想并身体力行进行实践。
一、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 上世纪80年代,面对输入法的“万码奔腾”现象,周有光先生提出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思想,即把汉字和汉语拼音两种文字工具同时应用到计算机中,汉字是正式的文字,拼音是辅助的文字。
在计算机上既用汉字,又用拼音,使拼音字母帮助处理汉字,中文信息处理功效才能得到更大程度提高。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计算机输入基本上采用的是汉字编码方式,也就是常说的“万码奔腾”,计算机使用者为了输入汉字,要记忆大量的汉字词根。
“万码奔腾”说明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最合适的输入法。
人们还发明了“汉字笔触法”,即把几千个汉字列成一张“字表”,看到了需要的汉字,用笔点触一下就输入了这个汉字。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要特制键盘,成本高,携带不方便。
如何把汉字输入计算机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周有光先生认为采用汉语拼音转换法是最佳手段。
输入的是拼音文字,输出来的却是汉字。
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拼音转换输入法是很有前途的输入法,即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汉语拼音,自动转换成汉字输出。
这种方法对使用者来说非常有利,它不需要记忆特别设计的编码,也不需要特制的键盘,只要会汉语拼音就可以了,而汉语拼音是我国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年必修课,只要读过小学的人都熟悉汉语拼音。
在输入拼音的过程中,不提倡单字输入,因为汉语同音字太多,输入一个单字,显示出十几个同音词,选择起来有点麻烦。
所以一般提倡采用智能输入法,也就是输入整个句子,以句子定字形。
汉语有大量的多音字,输入一个句子,电脑会自动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正确的汉字。
这种输入方法输入的速度几乎和直接的拼音文字输入法不分高下。
周有光先生是这样描述两种输入过程的:使用拼音转换法,就是先语言思考再输入拼音最后输出汉字;而汉字编码法的过程是先语言思考再照字编码再输入编码最后输出汉字。
这样很明显,汉字编码法比拼音转换法多了一道程序,而且,汉字编码法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干扰人的思维。
当然,两种输入法各有利弊,对于没有掌握汉语拼音的人来说,汉字编码仍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周有光先生提出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两者并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中文信息处理的效率。
一般来说,专门的打字员比较习惯使用汉字编码法,但是更多的年轻人习惯使用拼音转换法[2]。
据笔者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大学生无论在电脑上打字还是手机上发短信息都使用拼音转换法。
行政办公人员绝大多数采用拼音转换法,但也有少数人使用五笔输入法。
周有光先生提出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今天看来这种提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二、利用汉语汉字内在规律探索中文输入法 周有光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中西文处理机上写信、写文章和写书稿。
在这个过程中,周有光先生用过多种电脑处理机和多种编码和无编码输入软件。
多年的实践使周有光先生认识到,利用汉语内在的规律输入拼音,以语词和词组为输入单位,自动转换为汉字文本,这是唯一的快捷道路。
周有光先生认为,拼音转换法是应用汉语的内在规律来研制的,其中主要规律有:(1)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规律。
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规律越来越明显,因此输入法的设计要考虑到词语的双音节化规律。
(2)汉语词汇的多音节化规律。
汉语词汇不仅双音节化,而且也越来越多音节化,比如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的多音节的句子和语词越来越多,各种音译外来词的音节往往以多音节为主。
(3)语词的频度规律。
我们使用的语词分为常用词、次常用词、罕用词等级次。
一般是常用词在最前面首先出现,罕用词最后出现。
而且一般输入法具有“用过提前”的功能。
(4)上下文的语境规律等。
由于输入法具有智能特点,所以,当我们输入句子的时候,计算机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帮我们自动调整语词。
拼音转换法有高低两个层次:(1)低层次是单字输入法,以单个汉字作为输入单位,输入一个音节,出来一个汉字,这种输入法适合初学者;(2)高层次是语词输入法,以语词、词组、成语、语段以及常用的人名地名作为输入单位。
最佳的选择是以语词输入法为主,单字输入法为辅。
单字输入法速度太慢,应该少用。
语词输入法可以做到以词定字。
利用汉语以“语词”为表意单位和“语词”的多音化内在规律,在白话文中,能用语词输入法的场合有97%~99%。
在语词输入法的过程中,周有光先生将很多问题都考虑到了。
比如:正词法的问题、声韵双打法的问题、零声母的问题、同音词的问题、同音字的问题、“原位变换”和“异位变换”问题、“标调”问题、“语段”问题、“定形化”问题、“缩略法”问题、“最常用字”问题、“键盘”问题、“注音符号”兼容问题、“自动分词”系统问题、“部首查字法”问题、“造字功能”问题等等。
实际上,我们今天使用电脑输入法中的很多问题周有光先生早就考虑到了。
周有光先生认为,拆字编码法应用汉字的内在规律,主要是汉字形体的结构规律及其部件和笔画的搭配和频度的规律。
周有光先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主要有:字形编码、四码电报、传统部件、再分部件、键位安排、笔画编码、“同码”问题、“省略法”问题、“附加法”问题、“省略及附加”的问题、“例外码”的问题、“形码”和“音码”问题、“词语输入法”问题、“万码奔腾”问题、“字量”问题、“速度”问题(包括设计速度和操作速度)。
周有光先生认为,相比应用汉字的内在规律的编码输入法,拼音转换法处于优势地位。
因为小学时学好汉语拼音,可以终身受2第2期赵贤德:周有光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的思想研究益,不需要另外特别的训练。
拼音是青年的常识,是信息化时代的利器。
而拆字编码法则需要几个月的特别训练,把复杂的规则和例外一个一个地死记,这种方法不好用。
从“是否便用”来看,实践证明,拼音也比较好用。
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大都从拼音开始。
对他们来说,拼音转换法是最佳选择[3]。
现在还有少数年纪偏大的人使用手写法,少数文书工作者使用编码法,拼音转换法应该占绝对主流。
三、中文信息处理与人类语言生活革命性变化 周有光先生认为,二次大战以后,历史进入“新技术”时代。
新技术革命来势凶猛,它对人类的语言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新技术时代的语言生活,有两件突出的事情。
一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二是国际共同语的发展。
其中计算机的语词处理智能化使语言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革命,使语文现代化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健。
这些“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文书工作的革命主要包括印刷革命和通信革命。
曾经广受青睐的“文房四宝”已经成为古董。
文书、档案、编辑、出版、邮递等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彻底改变了。
这些以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处理。
过去有急事要发电报,如今电报早已被其他通讯手段代替。
至于编辑、出版、统计等工作完全可以依靠计算机完成,有的工作可以“宅”在家里完成。
新技术的革命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文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
2.图书馆的革命过去图书馆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现在计算机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第三个大脑。
图书馆是“纸脑”,计算机是“电脑”。
现在出版物急剧增加。
浩如烟海的图书往哪里存放呢?这就要求缩小储藏和快速检索。
很快庞大的书库变成小小的“光盘”,小小的移动硬盘存储的数据无以计数。
电脑检索代替卡片目录,“大海捞针”一捞就得,从海量数据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鼠标点击一下即可完成。
情报的电脑化节省了全世界学术研究者的时间。
学者们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考证一个字的读音或来源而皓首穷经了。
3.翻译革命计算机使人工翻译向机器翻译发展。
已经实现的“机助”翻译,初稿用机器翻译,再由人来加工,可以大大节省人力。
计算机可以把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还可以把一种口语翻译成另一种口语。
电话和机器翻译结合,一地讲的是“外”国话,另一地听到的是“本”国话,这样的国际翻译电话的实现应该不会遥远。
现在的国际会议,往往是发言人说一种语言,而听众戴上耳机听到的却是自己的母语。
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已基本实现。
4.教学方法革命计算机创造出各个学科的新式教学法,各种教学软件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批改学生的作业。
计算机和电视结合,使教学活动跳出了学校的围墙,把课堂搬到每一个家庭中去,我们坐在家里,可以收看到哈佛大学教授的讲课。
教学革命使科技知识大众化,有些课程的学习不需要老师耳提面命,学习者通过教学软件可以直接学习。
这样不仅减少了学习成本,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调整学习内容。
车站、机场等各种公共场所,都有“人机问答”,24小时不停地为顾客服务。
语词处理技术已经解决了中文输入输出的难题。
只要输入汉语拼音,以语词和词组为单位,计算机就能够自动转换成汉字输出,不用任何字形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