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公务员大面试运用到的马哲原理

公务员大面试运用到的马哲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

3、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4、量变质变关系原理:要求我们(1)重视量的积累(2)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5、矛盾的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次方面:(1)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有重要影响。

(3)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重点论8、内外因关系原理:(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2)外因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9、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

10、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到前进。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

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本的理论体系,它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础理论,强调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应当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推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唯物史观,即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变革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存在剥削关系,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工资,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和贡献分配收入。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普遍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应用1. 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事业单位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2. 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等。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公务员行测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善于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公务员行测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

“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

“四对范畴”是辩证法规律的补充。

普遍联系这个重要范畴和与此关联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重要的考点,可能用来命制材料分析题。

发展观和进程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理论上,发展观问题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形而上学这种毛病片面的观点正是与辩证法对峙的发展观。

在实践上,发展观问题又是“全面、和谐、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情势和状态;对峙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它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量变质变规律,第一要掌控质、量、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其次,应当掌控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高频命题点。

对于对峙统一规律,要做到透彻知道,坚固记忆。

由于这一规律包含了密集而多样的考点和命题角度。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范畴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情势。

在认识进程中,范畴使知识和体会条理化,帮助主体在思维中掌控客体。

两大特点一、联系与系统整体性原理1.联系的特点①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之一。

②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2.系统的涵义①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②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哲学原理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哲学原理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哲学原理复习公务员是中国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

政务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

业务类公务员按照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国家公务员执行宪法、组织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的职责。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文科A. 国家政治权力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C. 社会生产D. 阶级斗争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1994年,文科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理科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E.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1991年,文科A. 生产力发展的动因B. 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一命题表明ABD,1992年,理科A. 人是社会的主体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E. 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E,2021年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2023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2023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1、哲学是世界观旳理论形态哲学和世界观旳关系:世界观往往是自发形成旳,不系统旳,零碎旳,非理论化旳。

但哲学是通过学者研究和归纳而形成旳系统旳、规范旳、理论化旳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措施论,措施论反应世界观。

(哲学是有关:A世界观和措施论旳理论体系,自然知识旳理论体系,社会知识旳理论体系,科学知识旳理论体系)哲学和详细科学知识旳关系:(可以考多选题: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旳关系详细科学为哲学提供知识材料,哲学为详细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措施论旳指导。

)哲学和时代旳关系是:任何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反应出来旳时代旳内容,哲学超越时代,哲学不受时代旳制约,时代依赖于哲学)2、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哲学旳基本问题时(A思维与存在B人和自然C主体和客体D、实践和认识)思维和存在旳关系分为两个方面:1、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辨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旳原则(考单项选择)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旳问题,这是辨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旳唯一原则(单项选择,根据这两个原则,我们发现可以分为四类。

)3、唯物与唯心旳对立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朴素唯物、机械唯物和辩证唯物(代表分别为古代旳,认为世界旳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如火、原子等。

(米利都学派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旳。

”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旳元质是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说:“构成万物基质旳是气。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尤其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旳物质构造旳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旳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旳共同属性。

重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旳霍布斯,荷兰旳斯宾诺莎,18世纪法国旳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等。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考公哲学常识知识点

考公哲学常识知识点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问世。

4.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第一标准。

二者有无统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党派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7.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马哲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如"心外无物"、吾心即字宙、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如理在事先、道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

12.物质和运动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3.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14.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1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6.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9.质变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门科目,对于备考者来说,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进行汇总,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矛盾的全息系统,认识世界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的角度进行。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应用,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前进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是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2.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社会制度,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3.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

2. 观念批判: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其表面现象和虚假性质,揭示社会现象中的本质矛盾和阶级斗争。

3.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正确认识,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 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总结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联系和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处理问题,就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3.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6.矛盾及特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

7.一分为二既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之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普遍存在简而言之便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归纳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 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 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旧哲学 特殊规律 科学的科学
马哲学
普遍规律
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 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 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要代表: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培根
霍布斯
洛克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 界的本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个人的某种精神,如感觉、 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 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 展的根源和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唯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2、科学前提 3、理论来源 4、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细胞
施莱登
施旺
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务员考试考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务员考试考点归纳)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心主义: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奉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且提出了“普遍疑心”的主张。

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他的“我思故我在”,强调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G.W.F.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

笛卡尔在哲学上是二元论者,并把上帝看作造物主。

但笛卡儿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却是一个机械论者,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儿也有所建树。

他在<屈光学>中首次对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

2、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

出处:《孟子·尽心上》。

战国时孟子的哲学命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源自其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说:“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4、吾心即是宇宙是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

5、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

6、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

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国〕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10、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19、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0、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